- 2021-06-2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大庆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的意义 楼宇烈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民族的表率,要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君子既是一个统治者,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教育者。《礼记•学记》开篇就讲“建国君营,教学为先”,就是说建立一个国家,君子来管理一个国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达到的最后目标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讲的。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 当然中国文化中也不是仅有“君子”这一个词,与君子含义相近的,一个是“士”,再一个是“圣人”。荀子给这三个概念做了相当明晰的解释,他说“好法而行,士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办事,侧重于从现实的做人做事方面,来实现和遵守这个“法”。荀子接着讲,“笃志而体,君子也”。是说君子既有远大的、坚定的志向,又能够很实在地去实践。荀子又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对天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没有停止,不断向上,不断探索,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这就是圣人。荀子给“士”“君子”“圣人”做了相当清楚的定义,这三个层次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法去做的,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而君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道德楷模,所以君子更现实、更实际,我们达不到做圣人,但是可以做一个君子。我们常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这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 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吹,草就往哪儿倒。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宋代的张载在《正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身教胜于言教”,君子能够以身作则地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不用出门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大家。引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习俗。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 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治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随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 (选自《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先阐释了“君子”的内涵,然后从“引领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君子的作用。 B.“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中“君子”的内涵,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中“君子”的内涵并不相同。 C.君子、圣人都是德行上的楷模,君子与圣人的差别在于,圣人更理想化,从道理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真正能够成为圣人的并不多。 D.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我们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以只要学识丰富,品行端正的人,就一定能成为君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载《正蒙》里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是引领社会的正能量。 B.文中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 C.“身教胜于言教”,是指君子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习俗。 D.社会需要有君子来专治于文化传承,时代的变化更要求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形式,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传承文化的根本精神。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一词出现在春秋之前,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基本相同,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B.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品格上的差别,而在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统治者。 C.春秋以前,君子既是统治者,也是教育者。《礼记•学记》中的“建国君营,教学为先”说的就是教育是管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D.君子与士的含义,有同也有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做人办事的可称为士,有远大坚定的志向并能身体力行的就是君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藏青色西服 季 明 工地离住处,有很长一段路程,老磨他们需要坐公交车回去。 傍晚,收工之后,老磨他们满身都是泥灰和臭汗。他们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一方面是喘息片刻,另一方面呢,老磨他们是在等大傻。 大傻,真名叫于大厦,喊来喊去,老磨他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于大傻。大傻跟老磨他们不一样,每次收了工,立即冲洗干净,然后从带来的包里,取出一套西服,换上,再把脏工作服,裹上塑料袋,塞进那个包里。 那西服,是藏青色的,大傻来到这个城市打工,刚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就上街买了这套西服。等大傻换洗完毕,大家一块儿往回走。这景象有些独特:一群脏了吧唧的民工队伍里,走着一位身穿干净而笔挺西服的人,很是不协调,同时,也让大傻显得很另类,很不合群。 回去的时候,正值晚高峰,公交车上异常拥挤,但只要老磨他们一上来,人群立马闪开条道,让他们过去。毕竟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衣服,与泥灰和汗水亲密接触。这个时候,车上绝对没有空座位,但老磨自有办法,他来到一个座位旁,站住,随着车的晃动,身体与坐着的乘客,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在泥灰和汗味的骚扰下,终于,那位皱着眉头、捂着鼻子的乘客,忍无可忍,狠狠瞪了老磨一眼,起身离开,老磨赶紧一屁股拍到座位上去。 这时候,一身西服的大傻,则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用不屑的目光看着老磨,他最讨厌的,就是老磨这个拙劣的表演。 节假日不干活时,老磨他们喜欢逛逛街,穿着也很随意,有的干脆就穿着皱巴巴的工作服。大傻则不同,必须换上西服,才出门。这样一来,大傻就很醒目,在一行人中,很有些众星捧月的样子。这令老磨他们非常不舒服,就与大傻拉开了距离。 一次,老磨斜着眼睛,说,大傻,穷烧个啥哩?瞧把你能的,穿上西服你还是农民工,变不成城里人! 大傻不服气,说,穿干净点不好吗?农民工就应该是脏兮兮、臭烘烘的形象吗?那是犯贱! 大傻又说,挤公交时,你看人家那厌烦的目光,我都替你脸红。 这话,噎得老磨直翻白眼,一愣一愣的。于是,老磨他们就决定,必须收拾一下大傻。 这天,收了工,冲洗完毕,大傻却发现那个装着西服的包不见了。大傻急了,遍地翻找,可横竖找不到。 老磨他们坐在地上,喝水抽烟,冷眼看着大傻忙活,偷偷地笑。 过了许久,满头大汗的大傻,仍然四处寻找那个包。 老磨喊,大傻,别找了,再不回天就黑啦。 又有人喊,大傻,你那西服,长翅膀飞啦。 大傻不听,依然在工地上跑来跑去,执着地寻找。 老磨他们说,真是个大傻熊!就撇下大傻,先走了。 当老磨他们得到消息,赶到医院时,大傻已躺在了手术台上。在寻找西服时,楼顶一截钢筋倏地掉下来,从大傻的左肩膀插进去,从腰部穿透出来…… 老磨他们怔怔地守在手术室外,彻底傻了。 过了很久,大傻才被推出来,仍处在昏迷之中。老磨哭了,冲上前去,喊,大傻,不穿那西服,你他娘的能死啊?! 第二天,老磨他们来到工地,从一堆水泥里,挖出那个装着西服的包。它,已经变成了个水泥疙瘩,半晌,他们都没说话。 许多天,老磨他们都像丢了魂儿,蔫着脸,闷头干活,那件藏青色的西服,总是在眼前晃动、晃动…… 一个月后,大傻出院了,但需要回家继续休养。那天,老磨他们专程上街,精心挑选,给大傻买了套藏青色的西服,送了过去。 大傻走后,老磨他们每人也都买了套西服,藏青色的,像大傻一样,收工后,冲洗干净,换上西服,再去挤公交车。这时候,他们才发现,乘客们的目光,很平和,丝毫没有了厌恶、敌意和距离,能同这个城市的人们亲密地挤在一起,坐一程车,这感觉,真不赖! 于是,老磨就给大傻打电话,他说,于大厦,现在咋样?养好了赶紧回来吧,我们等着你!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写于大厦在工地上遍地翻找西服的情景,是呼应前文“必须收拾一下大傻”的情节。 B. 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又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老磨和于大厦逛街的场景,突显他们形象的反差。为老磨及工友穿藏青色西服埋下了伏笔。 C. 小说在情节叙述的详略上颇有讲究,比如,于大厦及工友挤公交回家的情景属于详写;于大厦在工地上受伤的情景只做了必要交待,属略写。 D. 小说以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生活为题材,主题鲜明突出:只有自尊和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尊重,也表达了农民工对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 5. 在对比中写人可以凸显人物的形象特点。请选出两处对比,对此加以分析。(5分) 6. 小说为什么以“藏青色西服”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钱穆:凤鸣高岗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著书乱世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 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任教燕园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 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命名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传统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 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集大成者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选自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分) A.钱穆在燕京大学任教时,曾向当时的燕大校长司徒雷登建议,更改学校大楼的名字,他为燕京大学命名的“未名湖”,后来成为了北大的名胜。 B.作为一名“传统人物”,对于菲薄传统风气的深沉忧虑,遍见于钱先生的著书中。 C.钱穆要求自己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反对让人惊心动魄的求新求变。 D.除了勤奋苦学的态度之外,龚鹏程认为,钱穆的天分也不容忽视,这一点从他为《公孙龙子》作注就能看出来。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开篇写钱伟长,体现了钱穆对他的影响与熏陶,侧面衬托了钱穆的学问深厚,引出下文对传主钱穆的叙写。 B.钱穆的学生严耕望感叹老师“书生报国,此为典范”,就是因为钱穆在各地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了抗战士气。 C.与主流学派不能保持和而不同的态度,严厉批评新风气,劝人多读中国书,做中国人,即是他身上一大争议所在。 D.“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钱穆在告别杏坛时所说的这句话,流露出了钱穆对梁启超的高度肯定,也表达了自己对新风气的态度。 E.钱穆先生才气磅礴,思维敏捷,识力深透,文笔劲悍,近六十年来在中国史坛几乎无人可与之并论。 9. 作为一名集大成的学者,钱穆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鹄从之。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句就①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至活者千余人。 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 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节选自《后汉书·盖勋传》) 注释:①句就:羌别种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B.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C.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D.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即“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是汉代察举制的常科之一。另一常科是“秀才”,后避刘秀讳,改为“茂才”。 B.表是我国封建时代臣子写给君主表达忠诚和愿望的一种公文文体,可叙事可议论,且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如《陈情表》。 C.皇太子也称太子,通常被授予的对象是皇帝的嫡长子,通常也是封建社会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D.崩和“薨”“卒”“不禄”等常用来委婉地表达“人死”的意思,但古代只有帝王的死才能用“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勋为人耿直。他任汉阳长史时,凉州刺史征询他想借机杀死苏正和,他虽与正和有仇,但没有乘人之危,并拒绝免于被杀的正和的面谢。 B.盖勋誓死不屈。在羌族叛乱围攻护羌校尉夏育时,他率兵救助,身受刀伤,仍然坚守不动,誓死不降。叛军服其忠义勇猛,并礼赞他。 C.盖勋秉公执法。长安令杨党倚仗权势、胡作非为、贪赃枉法,他不听贵戚说情,将其犯罪事实全部上报,皇上下令严办,盖勋威震首都。 D .盖勋刚直不阿。他为国选材,唯贤是举,坚守标准,不畏皇权,不顾三怨成府,誓死拒绝了宠臣蹇硕想让尚药监高望之子成为孝廉的要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其罪。 (2)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至活者千余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新城道中(其二)① [宋]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其县令为苏轼好友晁端友。②钲:古代军中乐器,击之而鸣。③耦耕:指二人并耕。此处暗用了《论语》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4.以下对颔联和颈联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散材”,语出《庄子》,指无用之才。诗人以此自况,可见其怀才不遇的怨愤和对官场的深深眷恋。 B.“搜林斧”,喻指党祸。本句是说即使无用之才,也畏见搜林利斧。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 C.“疲马”一句,写山中行进已久,马早已疲惫不堪,希望听到战场上的号角声。此句写出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的热诚。 D.颈联作者想到茶农因为下够了的细雨而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自己的清官好友,情感和颔联相比发生了变化。 E.颔联和颈联主要描绘前往新城的“道中”所见所感,诗歌承转自如,格律纯熟,自然贴切。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1)庄子《逍遥游》认为,要遨游无穷无尽的境域而无所依赖,除了要“乘天地之正” 外,还要“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句子是“ ,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_______”,用人物正衬的手法写出周瑜的年轻,再以“ ”写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我党要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②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③优秀的诗文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筌,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食物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境,是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④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⑤新闻讲究时效性,要争分夺秒地“抢新闻”,所以落笔成章、倚马可待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素养之一。 ⑥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把思想工作与经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是每一位思想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①④⑤ D. ①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有些人口规模小的城市,地铁的客流量不够,不仅运营需要政府的巨额补贴,建设还需要政府的高额投入,地铁反而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负担。 B.在大量工业产品升级换代之际,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个时代的工匠精神,使中国制造能够成为响当当的品牌,真正走向世界。 C.一段时间以来,公众对于公共安全措施的抱怨不绝于耳,这是因为一些地方的公共安全措施过于简单和粗暴是根源,动辄出台封路等限制性措施。 D.民宿产业部能游离于政府监管体系之外,面对缺少法律监管、卫生消防安全不达标等,民宿管理正亟需“国家标准”出台。 19.下面是四种不同情境的讲话,且都与“笑”有关。根据情境推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初次见面时的讲话:我不会讲话,您可别见笑。 B.再次遇到朋友的讲话:去岁路过贵地,本要登堂求教;但愧知识短浅,诚恐贻笑大方。 C.接受别人礼物的讲话: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笑纳了。 D.在追悼大会上的讲话:凶手被抓捕,正气得弘扬,愿我们的英雄含笑九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提出了文学作品应该文质相符,即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理论。他提倡“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为情”和“为文”是两种不同的美学观和创作倾向。 ,文章就显得精练而真挚;单纯为做文章而做文章, 。刘勰尖锐地批评了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创作倾向。这些看法对当时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文风,对“为文而造情”的矫揉造作的创作倾向,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在人工智能围棋机器人“阿尔法狗”先后战胜围棋高手李世石和柯洁后,有科学家指出,人工智能已经比人类更聪明,而且随着技术发展,人工智能不断升级换代,最终会有一天,将全面超越人类,反之人类自身进化缓慢,最终一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甚至统治。这位科学家的观点说出了不少人的忧虑。 ①智能机器人战胜围棋高手,不代表人工智能比人类更聪明。 ② 。 ③ 。 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路”,古往今来的人们有很多感受和思考。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岑参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王安石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鲁迅先生说: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对于“路”,你有什么思考?综合上述材料中的两句或几句,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可套作。 语文试卷答案 1.D(D项逻辑错误,原文第二段“要做个君子,就要学识丰富,平行端正,‘博雅’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君子也称作‘博雅君子’,文中的‘博雅’只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而已。) 2.B(B项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说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 3.A(A项中“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基本相同”不正确,根据原文第一段“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可知“君子”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的含义有较大的差异。) 4. B(B项“为老磨及工友穿藏青色西服埋下了伏笔”错,这一场景对他们穿藏青色西服没有预示作用,下文也没有他们都穿西服逛街的场景照应) 5. (1)脏了吧唧的老磨和工友与身穿干净而笔挺西服的于大厦形成对比,凸显了于大厦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个性。(2)坐公交车时,老磨用泥灰和汗味抢占座位,而于大厦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从这一鲜明对比中,可以看出两者截然不同的素养和精神风貌。 (3)于大厦受伤前后老磨的态度和行为形成对比。于大厦受伤前,老磨斥责于大厦“穷烧”;于大厦受伤后,老磨被深深触动,真正理解了大厦的行为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一点3分,两点5分) 6. (1)藏青色西服是行文的线索,使故事的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2)凸显人物形象,藏青色西服是人物精神的外在体现。于大厦穿藏青色西服体现的是自尊和尊重他人,老磨和工友从不理解到认可再到自己穿藏青色西服,是文明素养的提升。 (3)深化小说主题。藏青色西服是文明素养的象征,小说的主题强调了只有自尊和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尊重,老磨和工友的转变换来乘客平和的目光,意味着人们的文明素养在不断提升。 (4)以“藏青色西服”为题,显得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主要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回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7.B(原文信息“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少了时间上的限制。) 8. A E( B严耕望感叹老师“书生报国,此为典范”,主要是由于《国史大纲》的撰写出版。注意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说国家蒙难,知识分子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钱穆修史为此。C 原文信息: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D“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意旨不在臧否人物,而是表达对历史的一种“温情与敬意”。) 9. ①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态度。坚持传统文化,也学习新文化。 ②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或深忧。 ③爱国,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④天分高且勤奋,能力出众。 10.B 11.D古代王后死也可用“崩”。曹魏前皇后死称“薨”,曹魏后称“崩”(追封、被废不算) 12.B (“礼赞他”无中生有) 13.(1)当时武威太守倚仗权势,恣意妄为,贪污横暴,从事苏正和查办他的罪行。(句意3分,“倚恃”“案”各1分) (2)盖勋调拨粮食发放给百姓,先拿出自家的粮食来给百姓做表率,救活饥民一千多人。(句意3分,“廪”“率”各1分) 14.AC(A.情感分析不当,重在表达对党祸的畏惧和对官场的厌倦。C.此句意为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 15.①首联写悠闲的生活,表达对日前悠然生活的满足。 ②颔联“散材”和“疲马”都是自况,苏东坡在朝廷激烈的党争中无法立足,自请外调,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 ③颈联和尾联,作者写山间美景,向田园中的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了《论语》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以此表达自己归隐的情感。(每点2分) 16. (1)(而)御六气之辩 (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小乔初嫁了 樯橹灰飞烟灭 17.B(海晏河清,黄河水清,沧海波平,比喻太平盛世。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对象使用错误。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功的痕迹。一见如故, 初次见面就很投缘,像老朋友一样。与语境不符。倚马可待,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很快能写好文章。责无旁贷,贷,推卸。自己应尽的职责,不能推卸给旁人。不能与职责连用,也不能与“不可推卸”连用。) 18.B(A语序不当,改为:不仅建设需要政府的高额投入,运营还需要政府的巨额补贴。C 项句式杂糅,“因为……”和“……是根源”两种句式杂糅在了一起。D项成分残缺,“面对”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等”后面加“问题”。) 19.C(“笑纳”是请别人接受自己的礼物。) 20. ①为了表达感情而写文章(2分) ②文章就显得矫揉造作(2分) ③产生了深刻有力的批判作用(或“是深刻有力的批判”)(2分) 21.②人工智能不断升级换代,不代表终将全面超越人类。 ③人类自身进化缓慢,不代表最终一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甚至统治。 20.【写作点拨】材料是有关“路”的名句或名言,因此作文的立意应围绕“路”展开,且要和材料中的两句或多句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篇合理的文章。屈原的诗句注重的是追求过程中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岑参的诗句注重的是行路中的坚持和不放弃,注重的是过程;“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王安石的诗句注重的是行路中的艰难迷惑,在坚守中就可以迎来光明、看到希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鲁迅先生关注的是行路追求中的勇气和魄力。这几句在意义内涵上可以找到有机的内在联系,或说古论今,或由小及大,恰当联系现实,见仁见智。 文言文参考译文: 盖勋字元固,敦煌郡广至县人。起初他被推荐为孝廉,做汉阳郡长史。当时武威太守倚仗权势,恣意妄为,贪污横暴,从事苏正和查办他的罪行。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想杀了苏正和来免受牵连,向盖勋征求意见。盖勋平日与苏正和有仇,有人劝盖勋可趁机报复他。盖勋说:“不行。谋划杀害好人,不忠;乘别人在危难的时候打击他,不仁。"于是劝谏梁鹄(不要杀苏正和),梁鹄采纳了他的建议。苏正和免于被杀很高兴,前往盖勋那里感谢他。盖勋不见他,说:“我是为梁使君献谋,不是为苏正和。” 中平元年,北方羌胡少数民族侵扰陇右,派盖勋在阿阳驻军来抵抗贼寇的前锋。当时,叛羌包围了护羌校尉夏育,盖勋与州郡联合出兵援救夏育,到了狐盘,被羌兵打败。盖勋集合败兵一百多人设鱼丽之阵。羌人精锐的骑兵两面猛烈夹攻,士卒死的很多。盖勋多处受伤,坚守不动,指着旁边的木牌说:“一定要将我的尸首埋在这里。”滇吾平日受盖勋的厚待,于是用兵器拦着众人说:“盖长史是个贤人,你们杀他便是辜负上天。”盖勋抬起头来骂道:“死反虏,你知道什么?快来杀我!” 众兵互相看视,很惊慌。滇吾下马把马给盖勋,盖勋不肯上马,于是被敌人捉住。羌戎佩服盖勋大义勇猛,不敢加害他,把他送回汉阳。后来刺史杨雍上表举荐盖勋兼任汉阳太守。当时闹饥荒,百姓相互为食,盖勋调拨粮食发放给百姓,先拿出自家的粮食来做表率,救活饥民一千多人。 盖勋被任命为京兆尹。当时,长安令杨党,父亲是中常侍,仗着父亲的权势,贪污腐败,胡作非为,盖勋查实杨党贪赃千余万。贵戚都为他说情,盖勋不听,将全部事实禀奏皇上,案件牵涉到杨党的父亲,皇上下令严办,盖勋威震京师。当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被皇太子宠爱,太子通过蹇硕嘱托盖勋,要盖勋推举高望的儿子高进为孝廉,盖勋不答应。有人说:“皇太子是国家的副主,高望是皇太子所宠爱的人,蹇硕又是皇帝的宠臣,你却违背他们的意愿,这就是所谓的‘三怨成府’啊。”盖勋说:“选举贤能的人为孝廉是用来报效国家的,不是贤能的人,就不能举荐,因不举荐死了又有什么后悔的!”等到灵帝逝世,董卓废除少帝,杀了何太后。公卿以下的百官,对董卓没有不卑躬屈膝的,只有盖勋行长揖礼,与之抗礼,在场的人都因此吓得脸色变白了。盖勋虽然正直刚强,不屈服于董卓,但实际上被董卓厌恶,在朝堂上不得志,后脊背发毒疮而死,时年五十一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