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临河三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命题人:周洁 审题人:周洁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1.“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典故相传出自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杨朱。《列子·杨朱》中评价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由此可知杨朱的观点接近于 A. 孔子 B. 墨子 C. 老子 D. 韩非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反映的是顺其自然的“无为”主张,与老子思想接近。故答案为C项。孔子主张“仁”,墨子主张“兼爱”,都不会赞同杨朱的“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做法,排除A、B项;韩非主张实行君主专制,而依据题干中的“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可知,杨朱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排除D项。 2.黄玉顺先生在《咏董仲舒》中写道:“天人合一见天志,天人感应威人主。抑人扬天似尚同,奉天法古可建功。”由此可见,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客观上的进步作用是 A. 有利于神话皇帝的权威 B. 有利于抑制君主的暴政 C. 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专制 D. 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这一主张客观上有利于抑制君主的暴政。故答案为B项。A、C项不是进步作用,均排除;D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排除。 【点睛】董仲舒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3.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之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以下观点,与其上述思想明显不同的是 A.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B.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C.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D. “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王阳明认为学问贵在自身的心得体会,通过自身的内心反省认为是不对的东西,即使这言论出自孔子,也不能认为是对的。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对孔子言论的怀疑。而A项称赞孔子为“至圣”,与题干观点明显不同,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都是认为圣人与普通人是一样的,与王阳明主张不能盲从于孔子的观点是一致的,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本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材料信息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4.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顾炎武是一位开近代学术之先河的巨匠。从他开始,中国的学问开始摆脱官方意识形态的束缚,逐步走上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对此,以下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反对理学家脱离实际,提出和践行“经世致用” B. 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并猛烈抨击之 C. 批判理学的伦理观,否定孔子的“圣人”地位 D. 发展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了进步的历史观 【答案】A 【解析】 【详解】顾炎武放弃科举之路,摆脱官方哲学的束缚,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际民生的现实问题,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开创了一代脚踏实地的朴实学风。故答案为A项。B项是黄宗羲的思想,排除;C项是李贽的主张,排除;D项是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排除。 5.《中国火药火器改变欧洲的历程》中指出:火器的发展在改变欧洲军事的同时,开始改变欧洲的社会和政治。……平民打破过去以战争为职业的骑士阶层的垄断。该话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 武器进步使战争中作战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B. 武器进步为消灭封建主义和产生资本主义提供了可能 C. 火药的发明为平民政治地位的提高提供了前提条件 D. 火器发展是对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平民打破……骑士阶层的垄断”等信息来看,火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从而为消灭封建主义和产生资本主义提供了可能。故答案为B项。A项不是这一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这一变化对平民政治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一变化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排除D项。 6.鲁迅说:“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当神魔小说盛行的对候,讲世情的小说,也就起来了。”导致这一时期“讲世情的小说”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专制统治有所放松 B. 程朱理学促进思想解放 C. 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出现 D. 商品经济获得新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为了满足市民文化生活需要,小说兴起,故D正确;明清之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A错误;程朱理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B错误;知识分子群体早在明朝以前已经出现,C项中“开始出现”表述错误,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讲世情的小说”,联系所学明清小说出现的原因分析解答。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后来向着日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材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主要得益于 A. 贵族阶级的衰落 B. 中产阶级的壮大 C. 商品经济发展 D. 全体人民的推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可知,商品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导致中产阶级力量壮大,从而推动政治向民主化方向发展。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贵族阶级衰落,排除A项;中产阶级的壮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全体人民推动建立民主政治,排除D项。 【点睛】雅典民主政治能够建立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非常强烈。这一阶层出于自己的利益,往往联合下层平民同旧氏族贵族进行斗争,在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8.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指出:“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权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实际上是在强调 A. 民主政治并不适合于雅典城邦 B. 雅典的统治者都是愚昧无知的 C. 雅典城邦出现了社会道德危机 D. 雅典的直接民主存在着局限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苏格拉底强调统治者应该有专业知识和道德,这显然是针对雅典民主政治中的直接民主制忽视参政者的素质而言,即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的直接民主存在着局限性。故答案为D项。苏格拉底针对的是直接民主制的弊端,不是强调民主政治不适合雅典城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苏格拉底认为统治者愚昧无知,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苏格拉底认为雅典城邦出现社会道德危机,排除C项。 9.《十二铜表法》第7表“排放雨水之诉”规定: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此规定 A. 体现了罗马注重遵循自然规律 B. 说明罗马人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C. 说明罗马法注重保护私人利益 D. 反映了罗马经常发生邻里纠纷 【答案】C 【解析】 【详解】“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是为了避免邻人因自己利益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而“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又体现出在特殊情况下对邻人利益的保护,因此这一规定说明罗马法注重保护私人利益。故答案为C项。这一规定与遵循自然规律无关,排除A项;这一规定与环境保护无关,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10.中国近代有人认为:“大抵欧洲各国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首推周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周秦的制度效仿罗马的法律体系 B. 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C. 罗马开启了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 D. 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法学的渊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大抵欧洲各国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可以看出,欧洲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即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法学的渊源。故答案为D项。周秦制度与罗马法律体系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法对于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排除B项;罗马是奴隶制国家,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1.“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对德性问题做出了思考和论证,……尽管在具体的认识上二者有着较大的不同之处……”。对材料中的“较大的不同之处的准确的理解应是 A. 以德治民与“美德即知识” B. “为政以德”与“贤人”统治国家 C. “克己复礼”与提倡民主政治 D. “仁者爱人”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孔子在德性问题上提出“为政以德”即以德治民,而苏格拉底指出“美德即知识”,故答案为A项。“贤人”统治是柏拉图的观点,排除B项;“克己复礼”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都不是德性问题,排除C、D项。 12.英国史学家A·J·汤因比指出:“一场西方借以发迹的革命战胜了当时所有其他文明……革命的西方人的发明是以‘海洋’代替‘草原’,作为全世界交往的主要媒介。”引发这场“革命”的根源在于 A. 西欧社会对黄金的需求增加 B. 西欧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 传统的东西方贸易通道受阻 D. 航海技术进步和指南针西传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中的“以‘海洋’代替‘草原’”、“交往”可以判断材料中的“革命”是指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是西欧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故答案为B项。A、C不是根本原因,均排除;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排除。 【点睛】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不是对黄金的狂热追求,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本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即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13.“1521—1544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拉丁美洲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1545—1560年间,这一数字激增为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这些金银对西班牙社会主要影响是 A. 促进了西班牙手工工场的迅速发展 B. 使西班牙成为欧洲的第一经济强国 C. 西班牙开始出现探索新航路的热潮 D. 导致西班牙出现了物价上涨的现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巨额金银,由于这些金银主要用于消费,导致西班牙出现了物价上涨的现象。故答案为D项。这些金银没有用于发展工商业,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未能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排除B项;材料所述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C项。 14.有人描述18世纪时的英国城市伯明翰:“供印度用的斧子和供北美洲土著用的战斧,销往古巴和巴西、适用于贫穷的奴隶的枷锁、手铐和铁颈圈。……在美洲的原始森林里,伯明翰的斧子欣倒了古老的树木;在澳大利亚放牛的牧场上,回响着伯明翰的铃挡的声音;在东印度和西印度,人们用伯明翰的锄头照料甘蔗田。”这一记载最能说明 A. 世界市场得到了逐步扩展 B. 伯明翰已成为英国最发达的城市 C. 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D. 伯明翰的农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表明英国城市伯明翰生产的产品在世界很多地方都能应用,说明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展,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故答案为A项。B、D两项题干中的材料反映不出来,均排除;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时,排除C项。 15.“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一种新的动力机器开始将人类带入了工业时代”。以下各项出现于“这一时期”的是 A. 黑奴贸易的兴起 B. 立体交通的发明 C. 大批工厂的出现 D. 垄断组织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和“将人类带入了工业时代”可知,“这一时期”应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改良蒸汽机的使用导致大批工厂的出现。故答案为C项。A项兴起于工业革命开始前,B、D两项都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均排除。 16.在20世纪,电进入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最主要变化是 A. 世界各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B. 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C. 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D. 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电力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生产技术更加先进,工业生产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也是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但不符合题干中“最主要变化”的要求,排除A、B、D项。 17.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意味着君权由‘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的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的性质。”文中的“变化”对英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 国王的权力完全被剥夺 B. 内阁成为国家权力核心 C. 君主立宪制的正式形成 D. 实现了权力重心的转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玛丽和她的丈夫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即“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光荣革命实现了权力重心的转移。故答案为D项。光荣革命后国王权力受到限制,并没有完全被剥夺,排除A项;光荣革命没有实现内阁成为国家权力核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排除B项;君主立宪制正式形成的标志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排除C项。 18.“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19世纪30年代前期兴起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政治运动。”该“政治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 受美国的爱国者的感染 B. 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 英国的激进分子的努力 D.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故答案为B项。A项与这一“政治运动”无关,排除;C、D项不是这一“政治运动”的根本原因,均排除。 19.1889年,英国的索尔兹伯首相的内阁拒绝接受他要对希腊采取军事威胁的行动;1894年格雷斯顿首相削减海军预算开支的政策受到全体阁员拒绝。这表明 A. 英国的国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B. 英国的首相独揽国家行政大权 C. 英国的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 D. 英国首相的权力受到内阁制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两个事例都是英国内阁拒绝首相的提议,反映了首相行使权力要受到内阁的制约。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国会的地位,排除A项;英国首相掌握国家行政大权,“独揽”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也不能反映,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内阁成员与首相保持一致,排除C项。 20.“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在政治领域有突出表现……其基本走向是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国家权力的有效化。”美国独立后初期为了使“国家权力的有效化”而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A. 各州与联邦政府保持权力制衡 B. 通过立宪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C. 规定了总统任期不能超过两届 D. 强化了邦联内州的各项自主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使“国家权力的有效化”的含义是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美国1787年宪法是通过确立联邦制来实现的。故答案为B项。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排除A项;C项与强化国家权力无关,排除;强化各州自主权不利于“国家权力的有效化”,排除D项。 21.美国通过制定1787年宪法,构建了一个既强大到足以避免无政府状态又受适度限制不致陷于暴政的政府体制。这表明美国1787年宪法的两大核心原则是 A. 联邦制原则和分权制衡 B. 中央集权和人民主权 C. 州权主义和人民主权 D. 主权在民和分权制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避免无政府状态”则必须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1787年宪法的制度设计是以联邦制取代邦联制;“受适度限制不致陷于暴政”指的是通过分权制衡,维护民主。故答案为A项。1787年宪法并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而不是州权主义,排除C项;主权在民原则与“避免无政府状态”无关,排除D项。 【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包括两种类型的分权:①纵向的分权,即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州政府)的权力划分。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联邦制来实现的。②横向的分权,即国家权力机构或州权力机构内部的分权。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三权分立体制来实现的。 22.制度创新是一个国家获得持久竞争力的灵魂,17、18世纪,英国和美国在政治制度上都进行了创新,分别开创了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共和制政体。以下关于两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美国的总统和英国的首相都掌握行政大权 B. 美国和英国的国会议员都由民主选举产生 C. 美国的国会和英国的议会都有独立立法权 D. 美国的共和制政体优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英国首相是政府首脑,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故答案为A项。英国的贵族院议员不是民主选举产生,排除B项;美国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排除C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总统制共和政体都立足于本国国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无优劣之分,排除D项。 【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 23.有人在评价法国1871年宪法时指出:“(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表现在 A. 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 B. 总统任期七年,且可以连选连任 C. 参众两院议员均通过间接选举产生 D. 参议院经总统同意可解散众议院 【答案】B 【解析】 【详解】“总统任期七年,且可以连选连任”的制度设计存在导致总统终身执政的可能性,属于“君主制的阴影”。故答案为B项。总统由选举产生,并未体现出“君主制的阴影”,排除A项;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C项说法错误,排除;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而不是参议院经总统同意可解散众议院,排除D项。 24.德意志帝国宪法虽带有较大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以下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条文中,能够体现上述“趋势”的是 A.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B.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C.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答案】B 【解析】 【详解】19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是政治民主化不断发展,“秘密投票”和“直接选举”体现出民主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都反映了德意志宪法带有强烈的专制色彩,是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局限性的表现,不能体现民主化潮流,排除A、C、D项。 【点睛】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也把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专制色彩浓厚是统一后的德国政体的局限性之一。 第II卷 二、材料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 材料二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2)材料一中“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你同意其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科技进步成果。 【答案】(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同意。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不同意。加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分化;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3)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 【解析】 【详解】(1)形成过程:依据材料一“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从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于推动世界市场形成回答。 (2)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如果同意材料观点,可以依据所学从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回答。如果持有不同意观点,可以依据所学从加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分化、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以及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回答。 (3)成果:依据材料二“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信息从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以及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等回答。 26.以下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欧美四大国的历史文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宪法所授与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两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应依照手续选举之。” 材料二:“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帝国国会按普遍、平等的选举法选举产生。” (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四国的政治文献,按照顺序写出四国政治文献的名称。 (2)以上材料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或政治体制)哪两种基本类型? (3)从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上看,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不同?对于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规定有什么不同点?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指出资本主义代议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案】(1)材料一出自美国的1787年宪法;材料二出自(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材料三出自英国的(1689年)的《权利法案》;材料四出自(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 (2)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3)元首产生方式: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 君主和议会的关系:英国国王是形式上的国家元首,王权受到议会(或法律)限制;德国皇帝权力巨大,议会受到皇帝的限制. (4)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解析】 (1)本小问的名称,依据材料一的内容可知,文献是美国1787年宪法;依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文献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依据材料三的内容可知,文献是英国的《权利法案》;依据材料四的内容可知,文献是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 (2)本小问的类型,依据四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类型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3)第一小问的不同,注意限定信息“国家元首产生方式”,材料一反映的是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材料二是反映的是法国的议会制共和制,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第二小问的不同,注意限定信息“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材料三反映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由“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国王是形式上的国家元首,王权受到议会(或法律)限制;材料四反映的是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由“有创制法律之权”、“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结合所学可知,德国皇帝权力巨大,议会受到皇帝的限制. (4)本小问的影响,依据四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