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3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高2021届(二上)生物试题卷 一、选择题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 A. 高尔基体 B. 核糖体 C. 内质网 D. 线粒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举例 差异性 统一性 原核细胞 细菌、蓝藻、放线菌 无成形的细胞核 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1.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物质 2.都有核糖体 真核细胞 草履虫、酵母菌、植物、动物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 有多种细胞器 【详解】原核细胞具有的结构:细胞膜、拟核和细胞质,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真核细胞具有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中有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因此,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均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明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便可解答本题。 2.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对此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 A. 碳在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中含量最多 B. 碳在自然界中含量最为丰富 C. 在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中都含有碳 D. 碳链构成了有机物的基本骨架 【答案】D 【解析】 细胞中的水分子中不含碳元素,AC错误;在自然界中含量最为丰富的元素是氧元素,B错误;碳链构成了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所以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D正确。 3.关于细胞中元素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中同一种元素的含量不是固定不变的 B.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C、O、H和N C. 糖类和脂质的元素组成相同 D. N是构成腺嘌吟、叶绿素和RNA的元素之一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活细胞中含有的元素和化合物处于相对稳定之中,C、O、H和N在细胞中的含量最多,故称为基本元素;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而脂质的组成元素为C、H、O ,有的含有P和N,但是脂肪的组成元素也是只有C、H、O。 【详解】A、细胞中某种元素的含量是由细胞的生命活动形式决定的,细胞中同一种元素的含量会发生变化,A正确; B、C、O、H和N称为基本元素,在细胞中含量最多,B正确; C、糖类和脂肪的元素组成相同,脂质中的磷脂含有CHONP五种,C错误; D、腺嘌吟、叶绿素和RNA中都含有N元素,D正确; 故选C。 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膜的功能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B. 高温处理后的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C. 某些蛋白质具有运输、信息传递、免疫和构成膜基本支架的作用 D.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构成,能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内的膜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其中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生物膜的功能越复杂。高温处理后的蛋白质变性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破坏蛋白质功能丧失,但蛋白质中的肽键没有被破坏,仍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某些蛋白质起着信息传递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2、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详解】A、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生物膜的功能越复杂,故生物膜的功能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A正确; B、高温处理后的蛋白质变性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破坏蛋白质功能丧失,但蛋白质中的肽键没有被破坏,仍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B正确; C、某些蛋白质具有运输、信息传递、免疫等功能,但磷脂双分子层起着构成膜基本支架的作用,C错误; D、由分析可知: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构成,能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D正确。 故选C。 5.以下为ATP和ADP相互转化的示意图,对这一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存在着能量的释放和储存 B. 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C. 持续不断地在生物活细胞中进行 D. 此过程物质与能量变化都是可逆的 【答案】D 【解析】 该反应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存在着能量的释放和储存,A正确;ATP释放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保证了生命活动顺利进行,B正确;体内ATP的含量较少,可与ADP迅速转化,持续不断地在生物活细胞中进行,C正确;此过程物质变化是可逆的,而能量变化是不可逆的,D错误。 6.下列关于酶和 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酶和 ATP的组成元素不可能相同 B. 无氧呼吸的每一阶段均需要酶,且均能产生 ATP C. 酶可以重复使用,但 ATP不能重复使用 D. 叶绿体中 CO2的固定过程离不开酶的催化和 ATP的水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大多是蛋白质,少数是RNA;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含有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分子磷酸。 【详解】A、少数酶是RNA,RNA与ATP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A项错误; B、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才能产生ATP,B项错误; C、酶可以重复使 用,但ATP水解后就成为ADP,所以ATP不能重复使用,C项正确; D、光合作用中CO2的固定不需要消耗ATP,所以该过程与ATP的水解无关,D 项错误。 故选C。 【点睛】光合作用中,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用于C3的还原,二氧化碳的固定不需要消耗ATP。 7.如图所示,某一化学反应进行到t1时,加入一定量的酶,该反应在最适条件下进行直到终止。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酶可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 B. t1~t2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C. t2时酶失去活性 D. 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右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物浓度降低的速率可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由图可知,t1~t2反应物浓度减小的速率由大到小,说明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详解】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加入酶以后,t1~t2的开始阶段,反应物浓度降低较快,说明反应速率大,随着时间的延长,反应物浓度降低减慢,说明反应速率逐渐减慢,可能是反应物的浓度限制了反应速率,B正确;根据题意“加入一定量的酶,该反应在最适条件下进行”,说明酶没有失活,t2时反应物浓度为0,说明反应物被完全分解了,C错误;适当降低反应温度,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减慢,反应物完全被分解所需要的时间要延长,故t2右移,D正确。 故选C。 8.盐碱地中生活的某植物,其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从而降低Na+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错误的都是 A. Na+进入液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B. 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 C. 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 D. 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答案】C 【解析】 细胞的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能逆浓度运输Na+,说明Na+进入液泡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A正确;Na+进入液泡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B正确;当Na+运入细胞液后,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可以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使植物更好地在盐碱地生活,C错误;由于该载体蛋白的作用,液泡内Na+浓度增大,有利于吸水,从而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故D正确。 9.以下呼吸作用在生活实际当中的应用,解释正确的是 A. 酸奶“涨袋”是由于乳酸菌呼吸产生大量气体 B. 伤口用纱布包扎有利于组织细胞有氧呼吸 C. 用酵母发酵产酒初期可以适当通入空气 D. 松土可避免植物根系有氧呼吸产生过多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利用呼吸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对稻田举行定期排水,防止水稻幼根因缺氧而腐烂;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适当摘除老叶、残叶。 【详解】A.乳酸菌为厌氧性细菌,无氧呼吸不产生气体,A错误; B.伤口用纱布包扎有利于防止厌氧性细菌大量繁殖,B错误; C.用酵母发酵产酒初期可以适当通入空气,增大酵母菌繁殖量,C正确; D.松土可以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D错误; 故选C。 10.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主要寄生于人体胃中,是引起很多消化道疾病的首要致病细菌。体检时可通过13C 尿素呼气试验来检测Hp感染情况。受试者口服13C标记的尿素胶囊后,尿素可被Hp产生的脲酶催化分解为 NH3 和 13CO2。定时收集受试者吹出的气体并测定其中是否含有13CO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Hp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也可能是RNA B. Hp具有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的细胞膜 C. 脲酶由Hp细胞中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D. 感染者呼出的13CO2是由人体细胞呼吸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幽门螺旋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和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遗传物质为DNA,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可将受试者口服的13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3CO2。 【详解】Hp为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所有生物膜均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B正确;Hp为原核生物,不含内质网,C错误;根据“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可将受试者口服的13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3CO2”可知感染者呼出的13CO2不是由人体细胞呼吸产生,D错误。 故选B。 11.秋季,银杏、黄栌、红枫等树种的时片由绿变黄或变红,一时间层林尽染,分外妖绕,这与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变化紧密相关。纸层析法可分离光合色素。下列分离装置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色素放的分离装置。由于层析液是由两份丙酮和一份苯混合而成,具有一定的毒性,通常要进行封口,实验中对滤液细线的要求是细、齐、直,且含较多的色素,进行层析时,应将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放在下方,且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以防溶解于层析液中,并且在层析时,不能晃动。 【详解】A、层析液是由两份丙酮和一份苯混合而成,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应用橡皮塞紧瓶口,A错误; B、层析液具有一定的毒性,故用橡皮塞塞紧瓶口,但图中滤液细线触及到层析液,导致色素溶解于层析液中无法提取,B错误; C、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并且没有触及层析液,在滤纸条上可以分离出四条色素带,C正确; D、滤液细线触及到层析液中,色素溶解于,无法提取进行色素的分离,D错误; 故选C。 12.下图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两种膜结构以及在膜结构上发生的生化反应模式图。结合相关知识据图分析可以得出 A. 图甲、图乙中的两种生物膜分别是叶绿体内膜和线粒体内膜 B. 图甲中的A是[H],图乙中的B只来自丙酮酸 C. 两种生物膜除了产生上述物质外,还均可产生ATP D. 影响图甲、图乙中两种膜上生化反应的主要外界因素分别是温度和光 【答案】C 【解析】 图甲膜上含有色素,发生了水的光解,说明该膜是叶绿体类囊体膜,图乙膜上发生的是氧气生成水的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A错误;图甲和图乙中的A和B都是[H],其中图乙中的[H]来自葡萄糖和丙酮酸,B错误;图甲水的光解的同时产生大量的ATP,图乙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也可以产生大量的ATP,C正确;影响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影响呼吸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温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两种生物膜上的物质以及物质变化情况,判断发生的生理过程的名称,进而判断生物膜的种类。 13.如图为细胞周期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甲→乙→甲的过程是一个细胞周期 B. 最好选择甲→乙时期较长的植物材料进行有丝分裂观察 C. 生物体内所有体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 D. 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在乙→甲时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结束的一段时间,称为一个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长,由细胞周期概念可以指导细胞周期具有方向性,题图中甲→乙表示分裂期;乙→甲表示分裂间期;乙→甲→乙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详解】A、由分析可知:图中乙→甲→乙的过程是一个细胞周期,A错误; B、最好选择甲→乙时期在细胞周期中所占比例较长植物材料进行有丝分裂观察,B错误; C、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故不是生物体内所有体细胞最处于细胞周期中,C错误; D、间期进行的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故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在乙→甲时期,D正确。 故选D。 14.下列有关细胞体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与原核细胞相比,真核细胞体积一般比较大 B. 细胞体积越小,其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越大 C. 细胞体积小,有利于提高物质运输的速率 D. 生物体体积越大,其细胞体积也越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1)细胞中细胞核所控制的范围有限,所以一般细胞生长到一定体积就会分裂。 (2)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叫做相对面积,细胞越小,该比值越大,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效率越高,有利于细胞的生长。 【详解】A、与原核细胞相比,真核细胞体积一般比较大,A正确; B、细胞体积越小,其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越大,物质转运效率越高,代谢速率越快,B正确; C、细胞体积小其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越大,有利于提高物质运输的速率,C正确; D、生物体体积的大小,无细胞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是生物体积越大其体内含有细胞数目越多,D错误。 故选D。 15.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是生物学的基术观点之一,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上有多种载体,利于物质转运 B. 植物细胞壁的存在,利于支持保护细胞 C 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有利于细胞无限增殖 D. 线粒体内膜向内凹陷,利于有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故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 2、癌细胞的分散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 【详解】A、细胞膜上有多种载体,利于细胞膜对多种物质转运,以便于实现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A正确; B、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壁对细胞起着支持和保护作用,B正确; C、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有利于细胞进行转移,C错误; D、线粒体内膜向内凹陷,增加了线粒体内膜的面积,为有氧呼吸的进行提供了更大的场所和酶附着位点,故利于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C。 16. 关于细胞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凋亡受细胞自身基因的调控 B. 细胞凋亡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C. 细胞凋亡不出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D.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通过细胞凋亡清除 【答案】C 【解析】 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细胞凋亡出现在个体发育各个过程中。故选择C。 17.下列对曲线a和b的变化趋势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a和b可分别代表夏季晴天正午时分棉花叶肉细胞中ADP和[H]含量的变化 B. a和b可分别代表浸水萌发的种子在第一片真叶长出的鲜重和干重的变化 C. a和b可分别代表细胞分化程度和全能性高低的变化 D. a和b可分别代表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渗透吸水能力和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具体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水的光解:2H2O4[H]+O2 b.ATP的生成:ADP+PiATP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 +C5 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 (CH2O)+C5+H2O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氧化态的辅酶。 2、质壁分离是指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分离,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所以当细胞失水时,就会出现质壁分离,质壁分离的外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随着失水程度的加深细胞液的浓度越来越大,导致吸水力越来越大。 【详解】A、夏季晴天正午时分存在光合午休现象,此时光反应产生的ATP、[H]数量较多,同时因为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不足,暗反应消耗的ATP、[H]减少,因此ADP含量下降,[H]含量上升,A错误; B、萌发种子在出土前蛋白质种类增加,因为细胞呼吸旺盛消耗的有机物增加,因此干重下降,B正确; C、细胞的分化程度越低,细胞全能性越高,一般情况下细胞全能性与分化程度成负相关,C正确; D、细胞质壁分离是由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的,细胞失水越多,原生质体的体积越小,此时细胞渗透吸水能力越强,D正确。 故选A。 18.下列各项不相对性状的是 A. 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 B. 酵母菌菌株耐热与不耐热 C. 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 D.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是不同种生物的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酵母菌菌株耐热与不耐热,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属于相对性状,C正确;果蝇的红眼与白眼,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 19.孟德尔购买了34个不同的豌豆品种进行了两年的试种,最后保留了22个品种,因为无论自花授粉还是同品种内不同个体异花授粉,这些品种的性状都能保持稳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试种中异花授粉产生的后代均为杂合子 B. 孟德尔可利用花园内的蜜蜂为豌豆传粉 C. 可获得用于杂交实验的各种性状的纯种 D. 试种期间异花授粉时不需要给母本去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无论自花授粉还是同品种内不同个体异花授粉,这些品种的性状都能保持稳定,说明这22个品种都是纯合子,则同种豌豆异花传粉产生的后代为纯合子,A错误;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蜜蜂不能为其传粉,B错误;可获得用于杂交实验的各种性状的纯种,C正确;试种期间异花授粉时需要给母本去雄,D错误。 20.下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碗豆实验材料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丁个体DdYyrr自交子代会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B. 甲、乙图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恰当的揭示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C. 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揭示基因分离定律时,可以选甲、乙、丙、丁为材料 D. 孟德尔用丙YyRr自交,其子代表现为9:3:3:1,此属于假说-演绎的提出假说阶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题图分析,甲、乙图中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丙图与丁图的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Y、d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丁个体DdYy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另一对基因rr是隐形纯合子,因此自交子代不会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A错误; B、甲、乙图中个体的基因型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因此不可以恰当的揭示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B错误; C、甲、乙、丙、丁个体都含有等位基因,因此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揭示基因分离定律时,可以选甲、乙、丙、丁为材料,C正确; D、孟德尔用丙YyRr自交,其子代表现为9:3:3:1,此属于假说-演绎中观察实验现象阶段,不是提出假说阶段,D错误。 故选C。 21.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生殖细胞中都表达 C. 女性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含有X染色体 D. 男性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含有Y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隔代交叉遗传是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 【详解】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人体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A错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生殖细胞中不一定都表达,如色盲基因(或其等位基因),B错误;女性的体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含有1条X染色体,C正确;男性的体细胞肯定含有Y染色体,而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D错误。 【点睛】解题时关键要理解基因的遗传与表达是两个独立的过程,识记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明确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中只有X染色体或只有Y染色体。 22.紫眼是果蝇的隐性突变性状。紫眼雌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交配产生若干后代,观察并分析其子代的性状表现,能说明紫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结果是 A. 子代均为红眼 B. 子代均为紫眼 C. 子代雌果蝇均为红眼 D. 子代雄果蝇均为紫眼 【答案】D 【解析】 【详解】已知紫眼是果蝇的隐性突变性状,若紫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紫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野生型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AY,后代基因型为XAXa、XaY,即后代雌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果蝇全部为紫眼;若紫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后代雌雄果蝇都是红眼,故选D。 23.如图所示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该图示能表明 A. 基因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C. 染色体上的绝大多数片段都是基因 D. 深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析图解,图示表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图示无法说明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只能说明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B错误;此图只能说明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而不能说明染色体上的绝大多数片段都是基因,C错误;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而深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为非等位基因,D错误。 24.人类的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图为一个有白化病患者家系的系谱图。以下关于此家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个体7是携带者的概率是1/2 B. 个体4的父母中一定有一位是白化病患者 C. 个体2一定不携带白化病基因 D. 个体3一定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1号的基因型为aa,2号的基因型为A_;由于5号个体患病,即基因型为aa,则可知3、4号的基因型都为Aa,6、7号的基因型为AA或Aa,比例为1:2. 【详解】A、由分析可知:个体7是携带者的概率是2/3,A错误; B、个体4的父母中不一定有一位是白化病患者,完全可以是双亲都是正常(都是携带者或一个携带者一个正常)的情况下,生出基因型为Aa的4号个体,B错误; C、个体2可能不携带白化病基因,也可能携带白化病基因,C错误; D、由分析可知:个体3的基因型是Aa,故一定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D正确。 故选D。 25.近年来自闭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症与遗传物质改变有关。基于下列病因假设的相关推断,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假设 推断 A 单基因突变 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不会改变基因的位置 B 多基因突变 不一定遗传给后代 C 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 男性患者较多 D 染色体结构变异 基因的数目不一定发生改变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2、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3、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和位置,A错误; B、多基因突变不一定遗传给后代,B正确; C、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形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的特点之一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C正确; D、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和易位改变了基因的排列顺序,但没有导致基因数目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A。 26.通常情况下,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成后,新形成的DNA子链 A. 与DNA母链之一相同 B. 是DNA母链的片段 C. 与DNA母链完全不同 D. 与DNA母链相同,但U取代T 【答案】A 【解析】 DN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半保留复制,通常情况下,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成后,新形成的DNA子链与DNA母链之一相同,选A。 27.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基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能结合RNA聚合酶 B. 能转运氨基酸 C. 能与核糖体结合 D. 含有起始密码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遗传效应的含义是能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即通过转录、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进而实现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2、密码子是指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能决定一个氨基酸,这样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密码子。 【详解】A、能结合RNA聚合酶,是转录过程的开始,由此展开了基因对性状控制的序幕,A正确; B、转运氨基酸的是tTRA的功能,不是基因的功能,B错误; C、能与核糖体结合的是mRNA的功能,这是信使RNA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开始,C错误; D、密码子在mRNA上,故mRNA上含有起始密码子,D错误。 故选A。 28.科学家在研究DNA分子复制方式时提出了三种假说如图甲(弥散复制:亲代双链被切成双链片段,而这些片段又可以作为新合成双链片段的模板,新、老双链片段又以某种方式聚集成“杂种链”);图乙是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离心处理来探究DNA复制方式的过程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乙结果说明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B. 若将图乙b组中的DNA两条链解旋后离心,仍可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C. 图乙c组结果可否定弥散复制假说 D. 图乙bc组结果均可否定全保留复制假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DNA分子的两条链都含有15N,DNA分子的相对质量最大,离心后分布在试管的下端,如果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把被15N标记的DNA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所得子代的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14N,另一条链含有15N,相对分子质量介于二者之间,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中部;繁殖两代后所得到的4个DNA分子中,其中2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含有14N,相对质量最轻,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上端;另两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14N,另一条链是15N,相对分子质量介于二者之间,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中部, 本试验结果正好与预期相符合,故图乙结果说明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A正确;若将b组DNA双链解旋后离心,结果为“轻”和“重”两条密度带,分布于试管的上层与下层,B错误;若DNA分子的复制是弥散复制,不论复制几次,离心后的条带只有一条“中”密度带,分布于试管的中层,因此图乙c组结果可否定弥散复制假说,C正确;如果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bc组结果均为一条“轻”密度带,分布于试管的上层,另一条“重”密度带,分布于试管的的下层,因此图乙bc组结果均可否定全保留复制假说,D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对于DNA分子复制方式的探究,结合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现象推导出实验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9.下列有关染色体组和单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 一个染色体组应是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C. 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一定不是单倍体 D. 单倍体生物体细胞内一定不含有等位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单倍体是指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峰也是单倍体,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 3、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均称为二倍体,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均称为多倍体。 【详解】A、由分析可知:一个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正确; B、对于二倍体生物来说,一个染色体组应是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B错误; C、若由配子发育而来,即使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也是单倍体,C错误; D、由分析可知:单倍体生物体细胞内也可以含有等位基因,故不一定不含有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A。 30.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 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 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C. 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D. 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B正确; C、b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D错误。 【点睛】据图分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b表示生殖隔离;c表示新物种形成,d表示地理隔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二、非选择题 31.某校“开心农场”课程班的同学为探究重庆地区气温和相对湿度对某品种豌豆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提前一个月将豌豆种子萌发,选取生长状态一致的豌豆苗平均分为五组,分别放入五个微型植物暖房中。对照组模拟重庆初夏晴天的气候条件,另四组作为实验组,保持光照和CO2浓度等条件均与对照组相同。每天中午测定各组豌豆植株光合速率求取平均值,结果如下表所示: (1)豌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细胞呼吸旺盛。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幼苗根细胞中ATP产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 (2)根据本实验结果可知,中午时对豌豆苗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还可推测,适当______(“提高“或“降低")环境相对湿度可降低豌豆苗光合作用“午体”现象。 (3)在相对湿度相同的情况下,实验第二、三四中,适当提高第_____组的环境温度可以提高豌豆苗的光合速率,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2). 相对湿度 (3). 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光合速率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明显加快,但相对湿度相同时,小麦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变化不明显 (4). 提高 (5). 四 (6). 小麦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在31℃左右,而第四组的25℃,而第四组的25度还远低于最适温度,因此若适当提高第四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 【解析】 【分析】 1、光合速率是光合作用强度的指标,它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叶片合成有机物的速率。也可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的二氧化碳或产生的氧气来表示。影响因素包括植物自身内部的因素,如处在不同生育期等,以及多种外部因素如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2、由表格可知,对照组、实验组一、实验组二的自变量是相对湿度,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相对湿度越大,小麦光合速率越大;实验组二、实验组三、实验组四的自变量是温度,根据实验结果可知,31℃左右时小麦光合速率最大,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增加酶的活性,提高光合速率。 【详解】(1)豌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细胞呼吸旺盛。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幼苗根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故ATP产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根据本实验结果可知,中午时对小麦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相对湿度,其根据是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光合速率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明显加快,但相对湿度相同时,小麦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变化不明显,故中午时对豌豆苗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相对湿度。据此可推测,适当提高环境相对湿度可降低豌豆苗光合作用“午体”现象。 (3)比较实验组二、三、四可推知:小麦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在31℃左右,而第四组的25℃,而第四组的25度还远低于最适温度,因此若适当提高第四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故在相对湿度相同的情况下,实验第二、三四中,适当提高第四组的环境温度可以提高豌豆苗的光合速率,原因就是第四组的实验温度远低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点睛】熟练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会用单一变量的原理去分析实验问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是原因和依据这两个空。 32.图1和图2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雌性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细胞所处的时期是有丝分裂____期,中心粒倍增是在细胞分裂_____期完成,该时期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 (2)图2所示细胞名称为______。此细胞内有___个染色体组,__对源染色体。 (3)图2中A为变异基因,变异发生在联会时,则形成该细胞时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的基因型是________。 【答案】 (1). 前期 (2). 间 (3). 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4). 极体 (5). 2 (6). 0 (7). Aabb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1)图1细胞所处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前期,中心粒倍增是在细胞分裂间期完成,该时期的主要特征是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2)图2所示细胞名称为第一极体。此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0对源染色体。 (3)图2中A为变异基因,变异发生在联会时,由于发生的时期为联会时,则认为是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产生的,故形成该细跑时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的基因型是Aabb。 【点睛】熟练掌握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空为第六和第七两空,错因是理解不清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和交叉互换的过程。 33.线虫是一种真核生物,如图表示线虫细胞中进行的一些重要生理活动,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过程④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是_______,该过程所需的酶是______。 (2)过程⑤中碱基互补配对的两种生物大分子分别为__________。 (3)AUG是起始密码,密码子是指_______________。DNA模板链上某一个碱基发生变化,使过程⑤中缬氨酸变为甘氨酸(甘氨酸密码子为GGU、GGC、GGA、GGG),则DNA模板链上发生的碱基变化是由________。 (4)将全部DNA的双链经32P标记的线虫体细胞(2n=12)置于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连续2次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4个子细胞。检测子细胞中情况,一个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最多___条,含32P标记的染色体的细胞数目可能_____个(请写出范围)。 【答案】 (1). DNA→ RNA (2). RNA聚合酶 (3). mRNA tRNA (4). 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这样的三个碱基称为密码子 (5). A→C (6). 12 (7). 2~4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①表示DNA复制(或染色体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该过程发生在间期;②表示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的状态,该变化发生在前期;③表示着丝点分裂;④表示转录过程,产物是mRNA;⑤是tRNA,能够转运氨基酸,另一端有反密码子,能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⑥是mRNA,其上有密码子能决定氨基酸的种类;⑦是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详解】(1)过程④为转录,其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是DNA→ RNA,该过程所需的酶是RNA聚合酶,能催化RNA的产生。 (2)过程⑤中碱基互补配对的两种生物大分子分别为mRNA和tRNA,它们之间通过密码子和反密码子进行配对。 (3)AUG是起始密码,密码子是指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这样的三个碱基称为密码子。题图中缬氨酸的密码子是GUC ,因为是DNA模板链上某一个碱基发生变化,使过程⑤中缬氨酸变为甘氨酸,通过(甘氨酸密码子为GGU、GGC、GGA、GGG)分析可知,该题目中的变化的密码子是由GUC→GGC而导致的变化,由此推出DNA模板链上发生的碱基变化是由A 变成了 C所致。 (4)将全部DNA的双链经32P标记的线虫体细胞(2n=12)置于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连续2次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4个子细胞。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时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所有的染色体都含有32P标记,不同的是其中所含的DNA分子只有一条链有32P标记,继续进行第二次有丝分裂,经过间期复制后形成的染色体中只有一条染色单体有32P标记,到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这样细胞中有12条有32P标记,12条未被标记,然后随着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自由分配导致产生的子细胞中出现:一个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最多12条,含32P标记的染色体的细胞数目可能2~4个 【点睛】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最后两空的关键!最后两空是本题的易错空;熟知基因表达的各个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34.番茄是一种雌雄同株植物,两性花。某红果(H)对黄果(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杂交得到番茄植株F1(HhRr),欲通过下图所示的四种途径培养抗病黄果(hhRR)新品种。 F1(HhRr) (1)四种途径中唯一不能获得抗病黄果新品种(HhRr)的是途径____(填“1”、“2”、“3”或“4”)。途径2中花粉经过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幼苗,单倍体是指_______________。 (2)F1继续自交,获得F2种子,这些种子理论上有____种基因型。若欲通过途径4获得新品种,则需处理大量种子,这是因为基因突变具有_____性和低频性。 (3)若F2种子经过途径1培育,待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至植株成熟,将F2中的抗病黄果植株继续自交,F3中能稳定遗传的抗病黄果植株占_____。 【答案】 (1). 3 (2). 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3). 9 (4). 不定向 (5). 1/2 【解析】 【分析】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 方法 杂交 激光、射线或化学药品处理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 花药离体培养 后加倍 优点 可集中优良性状 时间短 器官大和营养物质含量高 缩短育种年限 缺点 育种年限长 盲目性及突变频率较低 动物中难以开展 成活率低,只适用 于植物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感病杂交获得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青霉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 抗病植株的育成 题意分析:由“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可知相关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题图显示:途径1为杂交育种;途径2为单倍体育种;途径3为多倍体育种;途径4为诱变育种。 【详解】(1)四种途径中唯一不能获得抗病黄果新品种(HhRr)的是途径3,因为途径3是多倍体育种获得品种C的基因型为HHhhRRrr。途径2中花粉经过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幼苗,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2)由于相关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F1(HhRr)继续自交,获得F2种子,这些种子理论上有9种基因型。若欲通过途径4获得新品种,则需处理大量种子,这是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 (3)若F2种子经过途径1培育,待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至植株成熟,将F2(hhR_)中的抗病黄果植株继续自交,抗病黄果中hhRR占1/3,hhRr占2/3, 则F3中能稳定遗传的抗病黄果植株占1/3+2/3×1/4=1/2。 【点睛】熟练掌握多种育种方法的流程和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35.果蝿的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由A、 a控制);棒眼与红眼为一对相对性状 (由B、b控制)。现有两果蝇杂交,得到F1表现型和数目(只)如下表。 灰身棒眼 灰身红眼 黑身棒眼 黑身红眼 雌蝇 156 0 50 0 雄蝇 70 82 26 23 回答以下问题: (1)亲代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和_____。 (2)F1中黑身棒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后代中红眼基因b的基因频率为______。 (3)F1中的红眼雄果蝇与亲本雌果蝇回交,可以获得红眼雌果蝇。1915年,遗传学家Bridges发现用红眼雌果蝇与X射线处理过的棒眼雄果蝇进行杂交,总能在某些杂交组合的F1中再次发现红眼雌果蝇。该种红眼雌果蝇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父本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父本X染色体缺失了显性基因B(已知没有B或b基因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成新个体)。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杂交实验,通过观察子代红眼和棒眼来确定该种红眼雌果蝇出现的原因。 杂交方法: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子代_____________,则是由于基因突变。 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则是由于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缺失。 【答案】 (1). AaXBXb (2). AaXBY (3). 1/6 (4). 让F1中红眼雌果蝇与正常的棒眼雄果蝇进行杂交 (5). 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1:1 (6). 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2:1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子代中黑身和灰身的比例与性别无关,因此属于常染色体遗传,而子代中棒眼和红眼与性别相关联,因此属于性染色体遗传,由此确定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染色体上,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子代中灰身:黑身=3:1,故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又子代雄蝇中有棒眼和红眼且比例为1:1;子代雌蝇全为棒眼故可知棒眼为显性,亲代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 【详解】(1)由分析可知:亲代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 (2)F1中黑身棒眼(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 aaXBY)雌雄果蝇随机交配,由于求后代中红眼基因b的基因频率,故只考虑b基因即可,则在自由交配的情况下,后代各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XBXb:XBY:XbY=1:3:3:1,即可算出后代中红眼基因b的基因频率为1/6。 (3)F1中的红眼雄果蝇(XbY)与亲本雌果蝇(XBXb)回交,可以获得红眼雌果蝇(XbXb)。1915年,遗传学家Bridges发现用红眼雌果蝇(XbXb)与X射线处理过的棒眼(处理前的基因型为XBY)雄果蝇进行杂交,总能在某些杂交组合的F1中再次发现红眼雌果蝇。该种红眼雌果蝇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父本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父本X染色体缺失了显性基因B(已知没有B或b基因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成新个体)。 杂交方法:让F1中红眼雌果蝇与正常的棒眼雄果蝇进行杂交。若是由于父本发生了基因突变,则F1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 则杂交后代的的表型比例为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1:1;若是父本X染色体缺失了显性基因B,则F1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则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2:1。 故结果预测及结论为: 若子代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1:1,则是由于基因突变。 若子代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2:1,则是由于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缺失。 【点睛】认真审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是第三空关于基因频率的计算的问题,另一易错点是关于实验设计的问题,在解答该小题时注意把握杂交亲本的选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