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生物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4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高中生物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4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 ‎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为《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我参考的教材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一节,题目为《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下面我将从教学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教学设计理念  ‎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本着“课堂教学要促进课程向生活中的回归”,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原则,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同时,引进课堂过程性评价的手段,提高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能力。  ‎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基础上对细胞功能的认识;同时也是为进一步学习细胞膜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全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另外,本节课中,"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学好本课知识能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开拓道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节课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及发生的条件 能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2)能力目标:学会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 通过“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学习的思维方法。‎ ‎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征,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1)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发生的条件;  ‎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难点:(1)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一般为高一的学生, 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对物质交换有了浅显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4‎ 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能独立思考。同时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四、教法学法 为了讲清楚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上面所说的教学目标,我决定采用启发式及问题驱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且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对比等方式,使他们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五、教学过程 ‎ 分析了教法学法,下面我将具体说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五部分—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我将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 导入新课 ‎ 利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课前用同一打孔器在萝卜块上打出四个萝卜条,分别放入到等量的清水和盐水中浸泡,上课时请学生取出萝卜条并体验其变化)由此引出渗透作用。‎ 设计意图:这样使学生通过体验产生质疑,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 ‎ ‎(二)新课讲解 ‎1、渗透作用 首先利用课件演示渗透作用的原理,利用动画介绍半透膜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观察、探讨。然后启发学生自主构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条件。   ‎ 设计意图:这样利用动画演示,增强直观感;设计“问题串”是为了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最终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为进一步学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打下基础。 ‎ ‎2、动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第一步,引导学生回忆“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中成熟红细胞的结构特点(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以及制备原理(将红细胞放入清水当中凹陷消失红细胞涨破),分析红细胞涨破的原因是由于水分子进入红细胞中造成的。‎ 第二步,向学生展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的三幅图片(见课本P60)。对三幅图片作以说明,指出分别放在清水、10%的盐水、0.9%的生理盐水中,并创设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第三步,引导学生总结:动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装置,会发生渗透吸水和失水。‎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怎样把无生命的物理装置与有生命的动物细胞联系在一起,并利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会大胆猜想,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总结,进而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第一步,图片展示植物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回忆“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师生共同总结出原生质层的结构。‎ 第二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相关的实例,根据这些实例,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4‎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 最后设计方案展示、交流、共享 ‎1、组织学生进行设计方案的展示与交流:每组推荐代表,简要介绍本组设计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实验方案,师生共同点评。  ‎ ‎2、教师展示参考案例,鼓励并启迪学生共同总结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并共同讨论本实验的一些细节问题 (如选材、操作、记录、等问题)。  ‎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案例的亲身设计、成果交流、师生点评、案例展示、自我修正等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逐步领悟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与基本思想,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语言表达、分析归纳的能力。  ‎ ‎(三)总结评价 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着重指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及发生的条件,探究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步骤,点评学习情况。   ‎ ‎ 设计意图:知识系统化,及时引导自我反馈与评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四)巩固练习 ‎ 给学生布置作业,我将选择不同类型难度的题目,做到既兼顾基础,又有拔高锻炼。‎ 六、板书设计 ‎1、渗透作用原理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1)具有半透膜 ‎ (2)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 吸水: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 ‎ 失水: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 ‎ 动态平衡: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 ‎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 失水: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液的浓度 (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 吸水: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液的浓度 (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 动态平衡: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液的浓度 ‎3、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4‎ ‎ 小结:生物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膜 我将这样设计本课的课堂板书,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一目了然。简要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 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