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自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发现以来,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便不证自明。可见(  )‎ A. 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 遗址需要古书辅证才能得出结论 C. 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D. 《逸礼》的其他记载也真实无误 ‎2.《孟子•尽心》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由此,孟子强调(  )‎ A.人性本善 B.教育的教化功能 C.学以至圣,致良知 D.民为贵,君为轻 ‎3.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下列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B.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高度集权 C.都属于地方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 D.都顺应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5. 唐太宗贞观四年曾讲:“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谷不登,恐由朕不躬亲所致也,故就别院种三数亩禾,时自锄其稊莠。” 这反映的问题是(  )‎ A. 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思想 B. 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 ‎ C. 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民本思想 D. 古代农业歉收是因为统治者不亲自耕作 ‎6. 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这说明宋代( )‎ A. 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 B. 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 C. 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 D. 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 ‎7.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 A.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8.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 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 D.自由主义 ‎9.“我吴市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这一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B.清政府大力扶持纺织业发展 C.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 ‎10.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 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 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发展 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 ‎11.阿里斯托芬在喜剧《公民大会妇女》中虚构了一个故事:雅典的妇女们偷偷穿上了丈夫的服装,戴上假胡须,女扮男装出席公民大会,投票通过法律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中驱逐出去。这一虚构剧情反映了(  )‎ A. 民主政治促使戏剧艺术繁荣 B. 民主氛围浓厚公民意志自由 C. 男女地位不等妇女无权参政 D. 滥用民主权力导致政治混乱 ‎12.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B.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C.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D.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13.1992年许多国家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纷纷举行500周年纪念活动,但引起了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标语:“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与该纪念活动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C.麦哲伦环球航行 D.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4.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阿姆斯特丹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一系列新兴国家的建立 ‎ C.欧洲人聚居在一起 D.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15.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汉诺威选帝侯登上英国王位,由于乔治一世来自德意志汉诺威,对英语和政务不熟悉,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料理国事,乔治一世的以上特点(  )‎ A.有利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造成了英国统治的极端腐败 C.有利于改善德国和英国的关系 D.推动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形成 ‎16. 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多数人的专制”;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力就会变得专横;君主制腐化,会导致“一个人的专制”。其观点的核心是(  )‎ A. 没有完美的政体形式 B. 强调权力的制约平衡 C. 提倡社会契约论思想 D. 主张实行人民的自治 ‎17.有史学家指出:“它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也开始了。”这里所论述的是(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B.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 C.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 D.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8.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这说明(  )‎ A.民主政治对富有阶级的敌视心理 B.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C.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D.福利制度在教育领域率先出现 ‎19.根据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其最高首脑为“联邦主席”。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联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称号。上述材料表明(  )‎ A. 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 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 C. 德意志帝国分裂仍未消除 D. 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之争 ‎20.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 A. 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 B. 固守传统的天下观 C. 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 D. 被迫接受自由贸易 21.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A. 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 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B. 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 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22.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他们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 ‎23. 梁启超指出:“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4.据《长青县志》记载:“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以上材料表明(  )‎ A. 清政府对义和团持支持态度 B. 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 C. 洋教势力借助特权欺压民众 D. 扶清灭洋得到全体国民支持 ‎2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7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认识( )‎ A.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 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 ‎26.经过长征之后,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材料旨在说明长征(  )‎ A.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 B.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C.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 D.使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27.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B.随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D.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28.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签署。由此可见在这二十多年间,新中国的外交(  )‎ A.从实行“一边倒”到主张“另起炉灶” B.从实行结盟政策到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C.从反对霸权主义到主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D.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到逐步走向务实 ‎29.“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出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材料体现《共产党宣言》(  )‎ A. 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B. 肯定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C. 宣告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 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原则 ‎30.“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只要我们还是少数,我们就要进行批评,揭发错误,同时宣传全部国家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必要性,使群众从实际经验中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列宁说这段话的目的是号召群众( )‎ A.推翻沙皇政府 B.增强革命力量 C.推翻临时政府 D.反对外来干涉 ‎31.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 A. 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了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 B. 不满美国、苏联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C. 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 ‎ 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32.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A.五大力量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 C.多极化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D.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三道大题,共5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 ‎ 材料一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材料二 唐朝王建有诗曰:“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代李绅有诗曰:“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 ——互联网 材料四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后期扬州繁荣的原因。(13分)‎ ‎(2)依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6分)‎ (3) 据材料四,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6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间 ‎14世纪—16世纪 欧洲大学 ‎10世纪—13世纪(宋) 中国书院 课程 教学 主要 内容 文法、文学、历史 ‎(1)基本教材:《论语》、《孟子》等;‎ ‎(2)重要读物:理学大师著作、讲义、语录、注疏;史学著作包括《左传》《汉书》等;诗词教材包括《诗经》《楚辞》等。‎ ‎(3)其他:治民、讲武、水利、算数等学科,但比例很少,不如儒经地位高。‎ 文法 辩证法 算术 几何学、地理学 天文学、力学 音乐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12分)‎ 请考生在第35(A/B)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道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 ‎ 题目计分。做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35.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到中央时,遍送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先进大僚阅看。……在未考之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通榜是考后出榜,即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但有些人便要借此制度之宽大处作弊,于是政府不免为要防弊而把制度严密化……‎ 但制度逐渐严密化,有时反而失却本义,而专在防弊上着想。宋代考试制度,是远比唐代严格了,那时则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其实考试成绩,只是一日之短长,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而该人终于落第的。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而得不到真才。‎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根据材料,指出唐代选拔人才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不足。(7分)‎ (2) 根据材料,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考试制度进行了怎样的革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35.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令段祺瑞为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段祺瑞由于早年出国留学,‎ 深知中国的落后源于集权腐败的家天下统治。在讨伐革命军时,并不真的大举进攻,而是与革命军谈 判并接连电告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声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将士之心,压制则立即暴动,敷 衍亦必全溃。”1912年1月,段祺瑞联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将领,致电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 一致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 材料二 1926年3月,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执政府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辛亥革命后,外蒙古因沙俄扶植脱离中国,段祺瑞瞅准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无暇顾及外蒙,派徐树铮一举收复外蒙,举国人民欢欣鼓舞。“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 ‎——摘编自百度百科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段祺瑞支持“共和”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8分)‎ ‎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答案)‎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A B A A D D B C C C C D D A B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C B D B D D C B D B C D B C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三道大题,共52分)‎ ‎33.答案:(1)表现:成为商业大都会;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外商云集;夜市繁华。(6分)‎ 原因:交通便利,京杭大运河的影响;手工业、商业发达,对外贸易的推动;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政策松动。(7分)‎ ‎(2)新特点:专业化城市出现;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6分)‎ ‎(3)社会主流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制约;重农抑商政策强化;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6分)‎ ‎34. 答案:差异:欧洲大学课程突出实用性(经世致用),追求科学。(2分)中国书院课程内容单一,以儒家经典为主,侧重于伦理道德的教育。(课程内容重精神轻物质,重义理阐释、克己修身,而轻自然科学、实验实践。)(2分)‎ 原因:①中国儒家思想和理学兴起的影响。‎ C②中国科举制的发展;重文轻武;文人阶层的兴起。‎ ‎③西方城市兴起和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来人文主义的传播。‎ ‎⑤中西方经济、政治的不同。(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8分)‎ ‎35.A答案:(1)依据:既有平时成绩;也有考试成绩;还有社会以及先辈的评价。不足:考核不严密,易出现作弊的现象。(7分)‎ ‎(2)革新:考试更加严格、严密、规范;强化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标准。影响:增强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但仅凭考试成绩录取人才,不利于全面地选拔人才。(8分)‎ ‎35.B(1)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建立;接受过西方教育,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清政府的专制腐朽,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7分)‎ ‎(2)推动了清帝退位,结束封建专制统治;支持共和,推动了民国初期的政治民主化建设;收复外蒙,维护国家主权;日本侵华期间,保持民族气节,体现爱国精神。进行军阀混战给中国带来灾难;镇压学生运动,阻碍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