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分校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分校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

林州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分校开学检测 历史试题 选题人: ‎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 ‎1.礼乐制度是西周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来显示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乐”当然是音乐,但是超越了音乐,带上浓厚的政治色彩、社会色彩。“乐”的本质是( )‎ A. 差异 B. 和同 C. 阶级 D. 情感 ‎2.《礼记》中说:“山川神祗,有不举祭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这表明西周的礼乐制度( )‎ A.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B. 具有威慑性与持久性的特点 C. 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 D. 为君主大权独揽的意识服务 ‎3.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在讨论雅典政治文明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学者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而这些人只占居民的少数,妇女、外邦定居者、奴隶都对政治事务没有发言权。但是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把民主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因此,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这两种观点( )‎ A. 掩盖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实质 B. 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 C. 有助于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真相 D. 历史真相不明,难于评价 ‎4.“在传统中国,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宗法因素决定的,而在传统欧洲,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契约规定的。”能够得出与此观点史论一致的是( )‎ A.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B. 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C. 古罗马的法律原则 D. 卢梭的政治学说 ‎5.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在哪里?一位学者比较研究近代英法两国时发现:“英国正在走向自由主义、国会统治和进步;而法国则不断加强贵族政治,‘封建主义’以及浪费――简言之,加强旧制度”“英国是宪法国家而且相对自由一些,而法国却是专制主义和独裁主义的国家。”这位学者进而得出的结论是( )‎ A. 自由主义是英国崛起的前提 B. 国会统治和进步是英国崛起的主要原因 C. 宪法为英国崛起奠定了基础 D. 制度变革是崛起的主要动力之一 ‎6.美国制宪会议代表麦迪逊说:“一般生活艰苦……人的数目,一定会超过与贫穷绝缘的人根据平等选举的原则,政权必然会落入前一种人的手中……应该组织这样的政府,使富裕的少数人得到保护,不受多数人的侵犯。”这表明他主张( )‎ A. 应限制民主以防止穷人侵害富人 B. 在美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C. 应根据财产多少选择政府官员 D. 以广泛的民主限制有产者 ‎7.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 A. 分裂割据的局面未完全消除 B. 地方权力很大 C. 组织形式呈现联邦主义性质 D. 中央集权管理体制 ‎8.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道:“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 A. 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 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 “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 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9.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 )‎ A. 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 B. 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C. 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 D. 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 ‎10.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7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认识( )‎ A.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 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 ‎11.计量史学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它主要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导致图中所示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 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日益加强 B.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 C. 中央苏区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D. 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 ‎12.“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该材料可说明( )‎ A. 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原因 B.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 D. 苏联支持国民党反共 ‎13.1924年1月,李大钊发表声明称:“因为第三国际是一个世界的组织,中国共产主义的团体是第三国际在中国的支部,所以我们只可以一个一个的加入本党(指国民党),不能把一个世界的组织纳入一个国民的组织。中国国民党只能容纳我们这一班的个人,不能容纳我们所曾加入的国际的团体。我们可以加入中国国民党去从事国民革命的运动,但我们不能因为加入中国国民党,便脱离了国际的组织。”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 中共代表共产国际与国民党合作 B.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C. 中共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 D. 国共合作的方式发生变化 ‎14.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社会主义理论之成败,判断标准是它能不能适应它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此外,我们不可忘了,社会主义批判的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是会转化的,与资本主义所取代的那些世界甚不相同。”在这里,该学者强调( )‎ A. 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 B.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C.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应相互借鉴 D. 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时俱进 ‎15.1990年苏联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取消“宪法第六条”中苏共的领导地位时,没有遭到广大人民和大多数党员的反对;1991年在全联邦国内取消共产党时,也没有工人、 党员自发地集中起来保卫自己的党组织。这从一个侧面深刻地说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 政治路线错误,社会思想极度混乱 B. 苏共特权滋长,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C. 苏共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支持 D. 管理体制僵化,漠视民众切身利益 ‎16.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A.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17.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 A. 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 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 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 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8.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A. 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 D. 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19.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 B. 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C. 第③段成为最大殖民帝国的是英国 D. 第④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20.下图为特里维廉《英国社会史》中关于18世纪~19世纪中期英格兰人口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 婚育观念更新影响人口出生率 B. 医疗水平提高降低人口死亡率 C. 技术革命改善了国民生存条件 D. 社会转型促进了人口结构改变 ‎21.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能够对这一变化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A. 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B.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D. 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22.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陈云的这一观点( )‎ A. 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 B. 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 C. 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 D. 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 ‎23.据统计,“1952年同1949年比,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0%,其中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超过建国前的最高水平;全国职工工资平均提高70%;农民收入一般增加30%以上。”这一经济现象所产生的重大历史作用是( )‎ A.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B.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C. 为开展大规模土地改革运动创造了条件 D. 标志着“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24.有人在1933年评价胡佛总统说:“因此历史站在那里犹豫,等待时间来做出判断,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事实上,他两者兼具。”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B. 胡佛干预危机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 C. 胡佛对危机做出了及时地力所能及的应对 D. 胡佛经济哲学思想更适合繁荣年代 ‎25.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工业生产指数的折线图,此折线图说明的问题是( )‎ A. 1932年的工业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36.2亿美元 B. 此表证明了苏联这个时期重工业急速发展起来的史实 C.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工业生产不断扩大 D. 世界范围的大萧条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 ‎26.下列关于俄罗斯在1913~1926年经济发展情况的表格,对此分析不恰当的是(  )‎ ‎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工农业生产情况 A. 农业生产在1920年显著下降是由于苏俄实施余粮征集制造成的 B. 经济发展的曲折背后是这一时期俄罗斯社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动 C. 国家工业化方针的实施促成苏联工业1925年迅速发展 D. 1920年工业生产的低谷与长期战争和社会动荡有关 ‎27.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解读,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 ‎①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 ②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的水平 ‎③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④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28.英国曾拒绝卷入任何涉及转让国家主权的欧洲一体化行动。舒曼计划公布后,“令英国感到担心的是,戴高乐(法国总统)正在采取行动,企图把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成为欧洲政治经济联盟。”于是决定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就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进行谈判。这表明英国(  )‎ A. 想控制欧洲共同体与苏联争霸 B. 力求挽回被欧洲大陆国家抛弃的命运 C. 不想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D. 借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政治地位 ‎29.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 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30.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 A. 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 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 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 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31.“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 )‎ A. 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 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 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 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32.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生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 A.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 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 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 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33.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 A. 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B. 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C. 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D. 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34.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下列各句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 )‎ A.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B.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C.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5.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这是由两人的阶段属性对立造成的 B. 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 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D. 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36.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说:“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它毫无力量去保障任何人的安全。”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社会秩序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神圣权利,这项权利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霍布斯与卢梭主张的重点是建立“社会契约”‎ B. 霍布斯与卢梭主张的重点是保障“天赋人权”‎ C. 霍布斯的观点强调约束“契约”的绝对权力 D. 霍布斯与卢梭的“契约”都是反专制的表现 ‎37.金观涛在《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中指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从不同方面刻画了同一过程。”“同一过程”是指(  )‎ A. 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 摆脱教会对人性的束缚 C. 宣扬俗权之上增进民族意识 D. 全面批判封建意识形念 ‎38.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文艺复兴自由地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地追求真理 B. 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C. 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D. 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39.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中提到“十分之九的多数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德国人高喊‘罗马教廷该死!’”这段材料不能反映( )‎ A. 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已经不能维持下去 B.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 德意志各阶层与罗马天主教会的矛盾尖锐 D. 路德的宗教改革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愿望 ‎40.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向过去看齐的运动,两者皆是意图将欧洲这个混合体的某个部分独立分离出来。下列相关评论正确的是(  )‎ A. 宗教改革是为了实现信仰自由 B.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重构西欧文艺的辉煌 C. 天主教会保存的文献在两个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D. 世俗势力都对两个运动中的“反叛者”进行了保护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 ‎41.(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 ‎(3)依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42.(13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 ‎43.(14分)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材料三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卢梭 ‎(1)材料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材料二持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3)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张。这些主张对欧洲思想和政治有何积极影响?‎ 林州一中高二分校开学检测 历史答案 ‎1.【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强调和而不同,礼是差异,乐是和同,构成了问题的两个方面。故选B。‎ ‎2.【答案】C ‎【解析】A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表述“持久性”不正确,因为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增强,周天子逐渐不能对其加以管制,排除。材料主要列举了君主惩罚的几种越礼行为,说明当时西周实行的礼乐制度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的文化心理,C项正确。D项表述不恰当,因为当时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故选C。‎ ‎3.【答案】B ‎【解析】一些历史学家在讨论雅典政治文明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学者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一些学者认为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种观点都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4.【答案】C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在传统欧洲,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契约规定的”可知契约成为整个国家运转的基础,这一契约对应的史实是古罗马的法律原则。民主政治与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人的权力与价值,卢梭的政治学说虽是社会契约思想,但不符合史论一致的要求,故A、B、D与题意不符。‎ ‎5.【答案】D ‎【解析】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在材料中的学者看来是英国的自由主义,国会地位的上升,是宪法国家,而法国加强贵族统治,是专制主义的独裁国家,通过英法的对比,说明英国的崛起是因为其实行资本主义统治,而法国则是封建专制统治,即英国崛起的原因之一是制度的创新,D项正确。自由主义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思想,当时英国已经崛起,排除A项;B项属于表面现象,其实质说明的是制度创新;为英国崛起奠定基础的是资本主义统治的确立,C项错误。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政权必然会落入前一种人的手中”“使富裕的少数人得到保护”,材料的核心,即在强调“限制民主范围,以防止穷人侵害富人”。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C、D三项的表述,均与题干材料内容主旨无关,属于无关项,排除。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 ‎7.【答案】C ‎【解析】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到1871年德意志已经完成统一;题干说明了各邦保留一些自治权,B项地方权力很大,说法错误,排除B;材料体现普鲁士在各邦中占据独特地位,但是其权力受到其他邦国的制约,反映了联邦制的制衡原则,C正确;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说法错误,排除。‎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国民主共和制政体确立的进程。根据材料信息“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材料体现的就是19世纪后期法国共和派和君主派对法国政体的纷争,A项表述准确。B、C、D三项均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A。‎ ‎9.【答案】B ‎【解析】材料中耆英的意思是外国人的情况变化多端,没有一定的规律,所以我们要采取安抚、笼络的手法,对待他们当然要以诚为主,但也尤其要注意采取一定手段驾驭他们……还有些则要大度包容,不必深究计较才能把事情办好。本则材料是在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的言语,“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说明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10.【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27年”,“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等内容判断,A项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是错误的;B项不符合史实;C项与题意无关,D项符合题意和史实,故选D项。‎ ‎11.【答案】A ‎【解析】从图表可以看出,1932年夏至1933年11月,中央苏区的食盐价格呈现小幅上涨趋势;1933年11月至1934年9月红军长征前,食盐价格迅速上涨。这是由于1933年国民党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加强。故选A。B项错误,因为表格体现的是中央苏区而不是国统区;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1933年日本侵略还没有侵略到中央苏区。‎ ‎12.【答案】A ‎【解析】材料中“20年代中期”信息可以知道当时是国民大革命,而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说明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陈独秀右倾错误,故本题选择A项,B不符合材料中意思,C是30年代,D材料中没有反映。‎ ‎1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本题考查国共第一次合作,“我们只可以一个一个的加入本党(指国民党),不能把一个世界的组织纳入一个国民的组织”等材料信息说明李大钊强调中共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而不是代表共产国际与国民党合作,故A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但是李大钊这里强调的是国共合作的方式而非新三民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两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根据所学,到了抗日战争即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领导合作方式变为“党外合作”,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结合材料信息“因为第三国际是一个世界的组织,中国共产主义的团体是第三国际在中国的支部”,故C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材料中文字“社会主义理论之成败,判断标准是它能不能适应它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说明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时俱进,因为资本主义世界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主义理论不改变就难以取代资本主义,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含义材料并未直接体现。‎ ‎15.【答案】C ‎【解析】从材料“没有遭到广大人民和大多数党员的反对”、“也没有工人、 党员自发地集中起来保卫自己的党组织”可以看出苏联共产党已经严重地脱离了人民群众,已经失去了群众的支持,故选C。政治路线问题和贪污腐败问题材料并未体现,因此A、B两项错误;D项是造成材料中民众态度的原因,并非苏联解体的原因。‎ ‎16.【答案】B ‎【解析】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了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精耕细作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出现在手工业领域,材料主要涉及农业领域,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强调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铁犁牛耕在江南地区推广是在西汉时期,故D项错误。‎ ‎17.【答案】C ‎【解析】从题干材料“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可见其并非自给自足,故A项错误;清政府一直坚持闭关锁国政策,直至鸦片战争后被迫打开国门,该现象出现于乾嘉年间,处于鸦片战争之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中国的蚕丝向洋商销售的情形,表明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丝织业中商品生产现象,并未涉及雇佣劳动关系,难以说明其属于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错误。‎ ‎18.【答案】C ‎【解析】把握关键时间信息“乾隆之世”即可,D项军机处建立于雍正年间,A、B两项均错在“开始”,“重农抑商”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始于明朝,乾隆帝只是厉行这两项政策,这导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能转变为近代工业文明。‎ ‎19.【答案】B ‎【解析】第②段是在17、18世纪,当时主要的殖民国家是荷兰、英国、法国,美国在18世纪后期才独立。‎ ‎20.【答案】C ‎【解析】图片反映了死亡率在不断下降,出生率有提高,说明国民生存条件得到改善,结合“18世纪~19世纪”可以判断与工业革命开展有关,故选C项;A、B项只是反映人口出生率或死亡率情况,不全面,故不正确;图片没有反映人口结构改变,故D项不正确。‎ ‎21.【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成品)进口整体上变化不大,而棉纱(原料)进口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有抵制作用,另一方面对国外廉价原料需求量增加,故A项正确;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与棉纱进口增加的现象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成为西方廉价商品倾销地,与中国棉布进口整体变化不大的现象不符,故D项错误。‎ ‎22.【答案】D ‎【解析】A项明显与时间限定“1956年”不相符合,故排除;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既实行计划经济,又突出强调发挥市场和价值规律作用,大大有利于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是对突破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的有益探索,故D 项正确,符合题意;陈云的观点是对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总体构想,并不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故B项不正确;也不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故C项不正确。‎ ‎23.【答案】B ‎【解析】从“1952年同1949年比”的数字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A;“大规模土地改革运动”是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的其中一个措施,而不是其作用,排除C;“一五”计划于1953年开始实施,到1957年“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排除D。仅有B符合题意。‎ ‎24.【答案】C ‎【解析】经济危机导致经济衰落,故A项错误;胡佛虽然采取了一定的干预经济措施,但没有挽救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坚守自由放任政策,并采取了一定的干预经济措施以应对危机,可知体现了胡佛尽己所能采取措施应对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从“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事实上,他两者兼具”,可知胡佛有适应新时代、应对经济危机的思想,故D项错误。‎ ‎25.【答案】D ‎【解析】折线图反映了1929~1933年间世界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而此段时间正是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肆虐时期。B、C项明显不对,A项并没有说明问题,故选D。‎ ‎26.【答案】C ‎【解析】农业生产在1920年显著下降是由于苏俄实施余粮征集制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13~1920年出现变化是因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1920年至1925年的变化是由于苏联推行了新经济政策,两次变化都是因为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动,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苏联工业1925年迅速发展,是因为苏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与国家工业化方针无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1920年出现工业生产的低谷是因为出现了国内战争,国际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因此与长期战争与社会动荡有关,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7.【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数据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准确分析,1918~1920年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1928年间,苏俄(联)推行新经济政策,从政策和数据看,1913~1926年间政策没有连续性,经济有起伏,故①错误;通过数据对比,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 年水平,故②正确;从工业产量比重来看,消费资料生产不断增长,这表明与国计民生有关的产业得到发展,故③正确;从工业产量比重来看,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大体保持了均衡发展,④观点没有依据,故④错误,C为正确选项。‎ ‎28.【答案】D ‎【解析】英国在二战之后没有争霸的实力,故A项错误;英国起初不想参加欧洲联盟,所以不怕被抛弃,故B项错误;英国在二战后早已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也没想称霸,故C项错误;英国起初不想参加欧洲联盟,但听说戴高乐企图把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成为欧洲政治经济联盟后要求参加,可见其主要出于提高政治地位的目的,故D项正确。‎ ‎29.【答案】C ‎【解析】甲体现了王阳明理学的注重品德,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乙体现了黄宗羲“工商皆本”和反对专制的思想;丙体现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丁体现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30.【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中“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可知李贽借由肯定私心来宣扬个人自由,并非为权,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私欲膨胀,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公心”或者并未指出天理即是“公心”,故D项错误。‎ ‎31.【答案】D ‎【解析】儒学一开始就是以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为己任,故A项错误;儒学引进佛老某些思想,论证儒学传统观念,以便不被社会淘汰,但并不是说新儒学和佛道学说截然对立,故B项错误;题干并没有指出如何明理的方法,故C项错误;题干指出为了应对佛道,宋儒找到了一套解释儒家传统理论的新思想体系,可以对传统儒学理论进行“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故D项正确。[]‎ ‎32.【答案】C ‎【解析】汉武帝时期增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课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在朝廷做官的儒家弟子越来越多。故选C。‎ ‎33.【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孟子的思想主张,题眼是“心性可与天命相通”。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的是理学,故A项错误;孟子指出天与人的内心一样,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心性可与天命相通,‎ 这就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外在比照方式,故B、D两项均错误。‎ ‎34.【答案】B ‎【解析】材料意思是: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到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材料强调的是积善成德。A项强调的是统治者实行仁政,C项强调的是人的齐心协力,D项强调的是民本,以上几项都不符合题意。B项的意思是不要因为善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就去做,强调的是做人讲道德,符合题意。‎ ‎35.【答案】B ‎【解析】两人都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故A项说法错误;两人都反对专制,主张民主,故C项说法错误;两人都主张重视公民的权利,故D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两人都重视民主、自由、平等,但在获得这种权利的方式上发生了分歧,B项正确。‎ ‎36.【答案】C ‎【解析】契约指法律,霍布斯的意思是指对立法权要有一定的约束,而这种约束在于君主的权力。所以他并不反对君主专制。‎ ‎37.【答案】B ‎【解析】古希腊泰勒斯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强调人性的回归、人生的现实幸福,宗教改革强调人的信仰自由和发财致富的权力,都强调了人性的解放,故B项正确;C项只符合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才全面批判封建意识形念,故D项错误。‎ ‎38.【答案】C ‎【解析】文艺复兴自由地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地追求真理不属于“追求的手段”,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是追求内容不同,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说明利用世俗力量反对封建神权,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说明利用宗教手段反对封建神权,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封建神权,但没有反对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 ‎39.【答案】D ‎【解析】从“十分之九的多数德国人高喊‘路德’”来看,路德的宗教改革没有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 ‎40.【答案】C ‎【解析】根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向过去看齐的运动”,说明材料是在强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共同点,不是旨在说明宗教改革是为了实现信仰自由,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不是“重构西欧文艺的辉煌”,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向过去看齐的运动”的意思是,文艺复兴着眼的是古希腊和罗马的知识成就,新教改革者则是频频回顾罗马教廷承袭罗马习性之前的基督教会,因此天主教会保存的文献在两个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俗势力对两个运动中的“反叛者”进行保护,故D项错误。‎ ‎41.【答案】(1)主张: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现象: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根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3)阻碍因素: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 ‎【解析】第(1)问关键是理解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和认识。第(2)问从消费结构及其政治对经济现象间的关系来理解。第(3)问从社会主流体制、商人的社会地位、官办商业和城市功能方面归纳。‎ ‎42.【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 ‎(2)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材料四: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 ‎(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臣、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第(2)问根据两则材料的意思回答,材料三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材料四从天理的角度回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儒学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小问要根据第一小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概括;第三小问言之有理即可。‎ ‎43.【答案】(1)内涵:强调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背景: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2)观点:因信称义(或信仰上帝即可得救)。意义:否定教皇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3)主张: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以法律保障人的民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影响: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发展。(1)问主要是考查智者学派的主要观点及产生的主要背景。(2)问主要考查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的主张即“因信称义”。(3)问考查卢梭的启蒙思想。注意审题“对欧洲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的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