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卷面 分值:100分,考试时长:10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36题54分)‎ ‎1.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最能说明 A. 儒生具有强烈的入世情节 B. 儒家和道家思想具有兼容性 C. 孔孟之道具有一定的局限 D. 道家思想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体现的与世无争,顺其自然的思想,与道家的主张基本一致,说明儒家和道家思想具有兼容性,故排除A,选B;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孔孟思想的局限性,排除C;材料没有说到道家思想的内涵,排除D。‎ ‎2.汉人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批评先秦某一思想流派的严酷与冷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这一流派是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法家思想的批判,故C正确。儒家没有以法治国的主张,故A排除。墨家,也没有以法治国的主张,故B排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 ‎【名师点睛】法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与政治混为一谈。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 A. 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 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C. 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 D. 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根据材料时间“汉代”以及“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可知是符合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思想,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而使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难以摇撼”,A项正确。‎ ‎4.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 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 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 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故A项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也是决定意义,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的需要,故C项正确,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5.“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因他的心全是天理没有搀杂人欲,并不是因他无所不知。所以,只是从知识与才能上学圣人,只知道钻研书本,索名物,比拟形迹,结果是知识愈广,人欲愈滋,才能愈多,天理愈蔽。”请问这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A. 陆王学派 B. 程朱学派 C. 浙东学派 D. 洋务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因他的心全是天理而没有搀杂人欲”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的观点是心就是理,这是陆王学派的观点。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学派 ‎6.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赞在狱中自尽身亡。对此历史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导致上述悲剧的发生 B. 两人属于不同的国度,该现象的出现属于偶然现象 C. 东西方同一时期都呈现民主政治发展趋势 D. 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两人都挑战传统.威胁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文学家布鲁诺因挑战了教会的权威而被教会烧死,李贽因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而遭到迫害,故选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是两人思想产生的根源,而不是两人悲剧发生的原因,故可排除A;这两个的事件都是人类为争取思想解放而做出牺牲的伟大事件,不是偶然现象,故可排除C;当时中国并没有出现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C的说法违背史实,故可排除。‎ ‎7.利普斯(德)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写道:“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造纸术的西传 A. 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 B. 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兴起 C.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D. 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知识普及”,其反映的是造纸术传播到西方,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故C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反映的是印刷术西传的影响;D项“消除”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造纸术的影响 ‎8. 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古代中国汉字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据此分析,取代篆书的字体是隶书,选C。A是篆书,B是楷书,C是隶书,D是草书。‎ ‎【考点定位】古代汉字的演变 ‎9.宋人苏轼在谈绘画艺术时说:观察事物要“空静”,创作要“忘我”。这反映出苏轼的绘画创作主要受到 A. 佛、道思想的影响 B. 市民阶层壮大的影响 C. 新儒学反专制思想的影响 D. 文化专制强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观察事物要‘空静’,创作要‘忘我’”可知体现的是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A项正确;‎ 市民阶层壮大与商品经济有关,与“空静”、“忘我”无关,B项错误;新儒学是维护专制,不是反专制,C项错误;文化专制强化是明清时期,D项错误。所以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宋代绘画 ‎10.《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A. 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 “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 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D. 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答案】D ‎【解析】‎ ‎《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两部作品所反映的都是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故选D。A项只符合《水浒传》,《水浒传》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B、C表述有误。‎ ‎11.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对有清一代学术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光)咸(丰)之学新。”导致清代学术走向“新”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朝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 B. 西学东渐为中学注入新的活力 C. 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D. 经世致用成为学术发展的主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道(光)咸(丰)时期正值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政治危机、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C符合题意;A与事实不符;B是清代学术走向“新”的主要表现;D不对,经世致用在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已经提出。所以答案选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的潮流背景 ‎【名师点睛】原因型选择题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往往容易混淆。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12.严复曾说:“牛有牛的‘体’和‘用’,马有马的‘体’和‘用’--牛之‘体’决定了它有负重之‘用’,马之‘体’决定了它有致远之‘用’;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好比要求‘以牛为体’来求马之‘用’。”主要批评了洋务派 A. 师夷长技不合国情 B. 对西方的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C. 目的是巩固清朝专制统治 D. 违背了近代化的历史潮流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洋务派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材料主要批评了洋务派对西方的制度文明缺乏认识。其它选项与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选B。‎ ‎13.钱穆先生在《如何研究政治史》一文中指出:“汉武时代所创始的盐铁(官营)政策,即就近代观念言,亦系一种颇为进步的经济政策。……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中山先生倡导……其实亦在中国传统政制中有渊源。”那么,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应该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民族革命,坚决反帝 C. 结束专制,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说明中国古代实行的盐铁专卖制度有助于抑制大资本的兼并和垄断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新三民主义中“节制资本”符合此项含义,故选D;A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内容,即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平等,排除;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资产阶级反帝并不坚决,排除B;C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的内容,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符合题意,排除C。‎ ‎1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是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的主题,没有贯穿三个历史环节,故A项错误。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成为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故B项正确。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时期的主题,没有贯穿三个历史环节,故C项错误。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题,与三个历史环节无关,故D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抓住“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三个时间,然后可以联想到与之相对应的重要事件分别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且随着这三次战争的失败,中国开始从睁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再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 ‎15.“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材料说明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B.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C.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D.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可以看出主张改造国民的思想文化;依据所学知识,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选C。A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B、D两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之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新文化运动 ‎16.鲁迅曾经这样评价李大钊:“他的遗文却将永驻,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对于此处的“先驱者”的准确理解是 A. 第一个举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 B. 是向封建道德发起进攻的主将 C. 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的创始人 D. 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一个举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的是陈独秀,排除A;李大钊是向封建道德发起进攻的重要人物,但不符合“先驱者”的限定,排除B;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而非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排除C;李大钊是第一个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因此成为“先驱者”,故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需要掌握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贡献,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贡献对“先驱者”的理解。‎ ‎17.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找到中国民主革命正确的方向,B项正确;材料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而非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排除A;材料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不存在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排除C;;D项观点正确,但与材料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不符,排除。所以选B ‎18.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其目的都是为了 A.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 实行全民族抗战 C. 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 宣传新三民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时,北洋军阀统治已被推翻,故A项错误;孙中山时期,日军还没有大规模侵华,没有实现全民族抗战,故B项错误;孙中山与毛泽东所说的言论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目的就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这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故C项正确;孙中山的言论是宣传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纲领,毛泽东代表无产阶级,言论不是宣传新三民主义,故D项错误。‎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 ‎19.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 A. 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 B. 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C. 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 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答案】A ‎【解析】‎ ‎【详解】1964年10‎ 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了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加强了新中国的国防能力,这是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全球战略,故选A;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是2003年10月,时间不符,排除B;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1970年,排除C;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是1967年,排除D。‎ ‎20.“尽管流于诡辩,但重要的是,……拓展了哲学的领域,使其不仅包括物理学和形而上学,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正如罗马时代的西塞罗所言,……‘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文中省略处应为 A. 康德 B. 苏格拉底 C. 智者学派 D. 伏尔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智者学派由一批有偿传授辩论演说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组成,反对智者学派的认为他们巧言善辩,称其为“诡辩学派”。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与发展·智者运动·智者学派思想 ‎21.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苏格拉底认为“有思考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后者纠正了前者的缺陷,如果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前者的缺陷在于 A. 忽视了人的道德 B. 否认评价事物的客观标准 C. 忽视了人的知识 D. 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即美德”,所以他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只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与自然欲求,忽视了人的道德要求,故答案为A项。BCD项不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 ‎【名师点睛】古希腊时期的人文主义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强调人的价值,追求思想自由;重视知识的作用,强调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智者学派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价值,树立人的权威,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苏格拉底的“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在肯定人性的基础上强调理性的作用,确立人的理性主体地位。这一变化不仅反映出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萌芽,同时也可以看出早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22.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 宗教意识淡薄 B. 反对神灵崇拜 C. 注重物质生活 D. 强调人的价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古希腊雅典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出现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古希腊雅典并没有宗教,崇拜的古希腊神话诸神。排除AB.注重物质生活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23.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 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 B. 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 C. 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 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说明已经出现了世俗清醒的世界观,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阐释改变基督教的信仰问题,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可知文艺复兴披着宗教外衣宣传人文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理解,故D项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特点 ‎24.史学家陈衡哲在评论欧洲某一历史运动时说道:“后来社会秩序渐定,人民渐有余暇去运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他们对于教会的出世观念,不免就发生了一种反动。”这里所说的“反动”主要指的是 A. 否认宗教神学 B. 享受现世人生 C. 追求高雅精致 D. 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只是反对教会的出世观,而未涉及否认宗教神学方面的信息,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反对教会的出世观念,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故选B;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的内容,排除D。‎ ‎25.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A. 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 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 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 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即人只要虔诚的信仰上帝,灵魂即可得救,从而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和传教士的作用,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宗教改革 ‎26. 15至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A.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 西欧社会的转型 C. 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 D. 整体世界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15至16世纪西欧出现了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世俗的君主权利不断加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抨击了封建教会的精神独裁和封建专制制度,解放人们的思想,西欧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故选B。‎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 ‎27.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 人民主权说 B. 天赋人权学说 C. 社会契约论 D. 三权分立学说 ‎【答案】A ‎【解析】‎ ‎【详解】卢梭强调的是人民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在人民的意志下,什么都可以废除,这显然反映的是人民主权说,故选A;社会契约的意思是人民在公共意志的基础上订立社会契约,大家都应遵守,故C错误; 题干显然没有涉及到天赋人权学说和三权分立的相关内容,故BD错误。‎ ‎28.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82票对0票通过,众议院388票对1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1973年去世,国会大厦前树立起她的雕像。与此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 A. 卢梭:人生而自由,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B. 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C. 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D. 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A强调思想自由,不符合题意,排除;B强调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排除;材料中对投反对票的女议员进行的一系列保护措施以及去世后在“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一切都体现了对言论自由的贯彻,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故选C;D强调道德准则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排除。‎ ‎29.‎ 康德生活在严格实行新闻检查制度的普鲁士的统治之下。他一再强调必须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认为“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这表明 A. 启蒙的目的就是获取言论自由 B. 普鲁士人无法进行真正的思考 C. 康德将宣扬理性与反对专制相结合 D. 康德为争得自己的自由而倡导启蒙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康德的思想主张,题眼是“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根据材料“必须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可知其目的并非是获取言论自由,故A项错误;普鲁士人无法进行真正的思考,在材料中未能体现,故B项错误;“康德生活在严格实行新闻检查制度的普鲁士的统治之下”说明了康德将宣扬理性与反对专制相结合,故C项正确;“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表明康德并非是为了争得自己的自由,故D项错误。‎ ‎30.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 A. 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 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 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7世纪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上(指社会)的平衡是指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宇宙体系平衡是指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理论的提出;故D项符合设问要求。英国议会制开始于13世纪,英国国教地位的确立是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多次海上争霸战争,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理论;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31.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A. 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B.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 C.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 D. 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否定“上帝造人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1859年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使得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所以选B。其它ACD与材料不相符合。‎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追寻生命的起源·进化论 ‎32.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让遍布四川各地的供电网络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抗震救灾、灾后重建都离不开充足的电力供应。人类用电的梦想能够成为现实在理论上主要得益于 A. 诺贝尔 B. 爱迪生 C. 西门子 D. 法拉第 ‎【答案】D ‎【解析】‎ ‎【详解】A是发明无烟炸药的科学家,排除;B是发明电灯的发明家,排除B; 西门子是发明发电机的科学家,不符合题意,排除C;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便利的电力开始带动机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故选D。‎ ‎33.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 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 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 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答案】C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可知,这应为相对论的提出。相对论的提出有效地弥补了牛顿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故本题应选C项;A项应为伽利略的贡献,B项应为牛顿经典力学的贡献,D项应为量子论的贡献,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 ‎34.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A. 属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 B. 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C.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D. 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答案】B ‎【解析】‎ 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属于批判现实主义,共同点是批判现实主义,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资本主义萌芽错误;D属于现代主义。‎ ‎35.有一位画家被誉为“20世纪现代派艺术的领袖”,他也是立体主义画派创始人。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拾穗者》‎ C. 《格尔尼卡》‎ D. 《向日葵》‎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20世纪现代派艺术的领袖”指的是立体主义画派创始人毕加索,故选C。《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绘画,《拾穗者》是现实主义绘画,《日出·印象》是印象主义绘画,排除ABD。‎ ‎36.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A. 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 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 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D. 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答案】D ‎【解析】‎ ‎【详解】十年动乱结束的标志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排除A;宣告改革开放开始的事件是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排除B;意味着拨乱反正完成的事件应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排除C;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的恢复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故选D。‎ 二、非选择题(37题16分,38题14分,39题16分,共46分)‎ ‎37.中西思想文化交相辉映,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制度,极为推崇。‎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并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他们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活动的内容和作用(照抄材料的不给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分析200年前中国文化热对欧洲的影响。‎ ‎【答案】(1)孔子:仁、礼和中庸.苏格拉底:理性,美德即知识.‎ 相通的地方: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2)①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中国的儒家经典 ‎②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照抄材料的不给分)‎ ‎(3)元素: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官的科举制度 意义:有益于欧洲反专制、反教权的思想启蒙。‎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礼和中庸,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是理性,美德即知识。第二小问,孔子重人事和现实政治,而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相通之处是都注重人的作用;孔子的“仁”的本意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可见都强调伦理道德。‎ ‎(2)第一小问,由材料“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可见欧洲的自然科学,由材料“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可见中国的儒家经典。第二小问,由材料“一次相互的启蒙”,可见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制度,极为推崇”可以得出元素是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可从中西文化互动、中国文化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等角度分析。‎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选集》‎ 材料三 ‎ ‎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无知妄为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的主要政治思想主张,并比较二人政治主张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三,归纳陈独秀的主要思想,该思想的流行对当时中国有何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三个政治派别共同的政治追求。‎ ‎【答案】(1)主张:康有为: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孙中山:通过革命,实现民族、民权主义(或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体)。不同: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 ‎(2)思想:提倡民主、科学。影响: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共同诉求: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等,可见康有为主张变法,推行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材料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可见可见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实现民族、民权主义。第二小问,二者政治主张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政体”的认识不同,即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而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2)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信息“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即能够把握到“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第二小问,由材料“冲击了封建传统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维度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结合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三个派别政治追求的总认识可知,三个派别均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践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只是主张的具体政体有所差异。‎ ‎39.在欧洲启蒙运动中,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分权学说。该学说经过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发展,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一块基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 英国思想家洛克(1632-1704)于1690年发表《政府论》,认为最好的政府形式是由议会行使最高主权的立宪君主制。而为了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主权必须通过以下方式受到限制:其一,人民在政府不能保障其自由的时候可以起来推翻它;其二,必须对主权进行分割,将它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让三者互相牵制,以杜绝权利的滥用和专制现象的发生。‎ 材料二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 材料三 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洛克“三权分立”学说的基本内容,并指出孟德斯鸠和洛克分权学说的差异。‎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核心和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三权分立”原则在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体现方式。‎ ‎【答案】(1)洛克认为国家权力有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权。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和外交权属于君主。‎ 不同之处:孟德斯鸠把洛克行政权和外交权加以合并,统称为行政权(君主享有);增加了独立的司法权,人民集体享有立法权,从而使三权之间真正形成了三足鼎立并互相监督制约的关系。 ‎ ‎(2)思想核心: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或以权力制约权力。进步意义:有效预防专制与政治腐败;推动了当时西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或者推动了近代社会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人治步入法治的进程)。‎ ‎(3)美国政府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三部门组成,分别执掌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必须对主权进行分割,将它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让三者互相牵制,以杜绝权利的滥用和专制现象的发生”,可见洛克认为国家权力有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权。结合所学,洛克主张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和外交权属于君主。第二小问,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其行政权是把把洛克行政权和外交权加以合并,司法权独立,人民集体享有立法权,他们分权制衡。‎ ‎(2)‎ 第一小问,由材料“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可归纳为分权制衡。第二小问,可从启蒙运动性质入手,围绕政治制度设计本身和政治制度实践效果两方面归纳。‎ ‎(3)由材料“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围绕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可知美国政府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三部门组成,分别执掌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