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2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景博高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试卷 语 文 命题人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 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共4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记》人物的悲剧之美 宗白华说:“在悲剧中我们发现了生命价值的真实性,因为人类曾愿意牺牲生命、血肉及幸福,以证明他们的存在。在悲剧中人类自身的价值提高了,在这种悲壮的毁灭中,人生显露出意义了。”可以说,《史记》中,多是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这并不是由于太史公笔下的人物注定要如此,而是太史公在选题上,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从而映衬出一片壮美之光。 “灾难在成为压迫时同时也成为精神的内驱力和凝聚力。”所以司马迁笔下的悲剧人物面对灾难表现出的超拔的行动,具有一种悲壮美。司马迁以其细腻的描写在《刺客列传》中为我们刻画了一幅以超拔的行动面对死亡较量的群英图。他们勇敢赴死的超拔使他们高昂的精神在人们的心目中定格且百世流芳。“荆轲刺秦王”是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描写最细腻的一篇,司马迁把易水之别写得极其悲壮。荆轲属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典型,而且他的选择没有无奈,没有哀怨,有的只是豪壮与慷慨。至此,荆轲完成了他人生的一次超越。易水悲歌是一种视死如归的超拔。 李长之在《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中评述道:“司马迁爱一切奇,而尤爱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司马迁在所爱的才之中,最爱的是哪一种?一般地说,超凡的才智,是不平庸,或不安于平庸,或意识到自己不平庸的。《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就是司马迁所钟爱的具有超凡才智的一位悲剧性英雄。司马迁通过“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反围剿战” 及随大将军卫青进行的人生最后一战等内容的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李广骁勇善战、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英雄本色,让读者领会到李将军天下无双的才气。李广之才越是卓越超凡,与他的“不遇时”“数奇”、不被封侯的事实相比,与其他才能不及李广反而被封赏的人相比,李广人生的悲剧性就越是深刻。 在司马迁的人物列传中,彭越、黥布、韩信都是汉朝得天下的大功之臣,作为汉初的异姓王,他们的超常功绩令人非常钦佩,而他们的人生结局也大同小异,令人悲愤痛惜。“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就是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真实原因。正因为他们屡建奇功,功绩超常,所以他们的被害才更具有悲剧效果,更具有震撼性。 当悲剧主人公面对人生的困境,经过顽强的抗争,最终陷入死亡与屈服的两难境地时,超然地面对死亡,那么这种死亡反而更加具有美学意义。死亡是悲剧主人公最激烈的抗争,是最超越现实的悲剧性所在。项羽自刎于乌江令人惊骇。虽然项羽自身的性格存在着一定的弱点,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通过合理的艺术加工渲染英雄末路的悲壮。“虞兮虞兮”的悲歌,“天之亡我”的反复呼告,瞋目吓退赤泉侯数里的气势,宁死愧见江东父老的诉说,将宝马赠给乌江亭长的举动,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加工,使项羽的死亡超越了他在历史事实中的成与败,更加有力地彰显了项羽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他自刎乌江,将自己高贵的头颅用自己的手亲自割下送给仇敌,这使我们认识到“勇气在于勇猛无畏的灵魂,连同其坚定性及真实性一道所显示的从容赴死的能力”。当悲剧主人公自由地选择了毁灭,并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迎向死亡的时候,观众发现毁灭本身乃是实在的胜利。他超然面对死亡,用不同于常人的悲剧性结局,实践了一生的守护,即生命的极度尊严与价值。 悲剧人物虽然以悲剧结束,或在生命中不断被困苦厄运缠绕,但“生命的真实没有在失败中丧失,相反,它使自己完整而真切的被感觉到。没有超越就没有悲剧”。《史记》多是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这正是司马迁在深刻的体悟中,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通过浓墨重彩的艺术描写,使得这些悲剧更具有震撼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崇高美、悲壮美。 1、下列关于《史记》人物悲剧之美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物面对灾难表现出的超拔行动,使他们高昂的精神在人们的心中定格为一种悲壮美。 B.人物超凡的才智与人物在现实中遭遇的不公平命运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出深刻的悲剧感。 C.人物功绩超常,最终却因为“勇略震主”而被害,所以他们的被害更具有悲剧的震撼性。 D.人物面对人生的困境,经过顽强的抗争,守护了生命的极度尊严与价值,体现出悲剧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最突出的是举例和引用论证,二者结合使文章既有典型实例作具体印证,又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B.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是为了证明才能不及李广的人反而可以被封赏,由此表达对统治者的批判。 C.文章选取彭越、黥布、韩信为例进行类比,突出他们结局的同中有异,揭示了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真实原因。 D.文章从四个角度阐述了《史记》人物的悲剧之美,一层比一层详细。最后对项羽的悲剧结局的价值阐述最为详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中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不仅是由于太史公笔下的人物注定要如此,而且是太史公在选题上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从而映衬而出的。 B.由第二段可知,《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等刺客,太史公将他们都描绘成了以超拔的行动和死亡进行较量的英雄。 C.在记叙项羽之死的时候,太史公通过合理的艺术加工渲染英雄末路的悲壮,目的是彰显项羽的英雄风采,淡化项羽的性格弱点。 D.悲剧主人公自由地选择了毁灭,并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迎向死亡,由此产生的崇高美与悲壮美证明了只有毁灭本身才是实在的胜利。 (二)、课内基础知识 ( 每小题2分 ) 4、《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然把笔锋一转,联想梁元帝《采莲赋》和江南采莲旧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惦记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暗寓对现实的不满。 B. 对江南的惦念,更足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 惦记江南,意在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D. 丰富月下荷塘画面的意境,进一步反衬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不快。 5、《故都的秋》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 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 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 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6、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像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7、下列关于相关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记念刘和珍君》通过记述刘和珍等人的遇难过程,控诉段政府虐杀青年的罪行,痛斥走狗文人的无耻流言,评述惨案给人的教训,激励人们奋然前行。 B. 《小狗包弟》通过讲述小狗的悲惨遭遇及其留给作者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这痛苦的反思历程,表现了敢说真话的勇气。 C.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形象地描绘了梁实秋先生的风采,热情赞美了梁先生潜心学术,热心扶掖后学的精神,并表达了对梁先生的崇敬之情。 D. 《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著有《呐喊》《彷徨》《坟》《野草》《朝花夕拾》《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8、下列句子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B.愿足下更虑之 更:更加 C.而燕国见陵之耻 见:被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犹:尚且 9、以下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句是( ) A.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烛之武退秦师。 D. 使使以闻大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失其所与,不知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群臣怪之 ③此其志不在小 ④越国以鄙远 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⑥素善留侯张良 ⑦吾得兄事之 ⑧项伯杀人,臣活之 ⑨拔剑撞而破之 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A.①⑦/②③/④⑤⑧/⑥⑨⑩ B.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⑦⑩/②⑤/③④/⑥/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⑨⑩/⑦⑧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焉用亡郑以陪邻 B. 夫晋,何厌之有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且贰于楚也 D. 若舍郑而有益于君 夜缒而出 13、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A.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种整天埋在书堆里死读书的方法是不足为训的,读书要勤奋,但要读“活”。 ②小周这次获得头奖那是预料之中的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嘛!组委会的颁奖是早就谋划好了的。 ③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家如果头脑迟钝、麻木的话,不知不觉就会使他人陷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 ④王一鸣情绪非常激动,高声争辩道:“你们说的这些都是杯弓蛇影,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 ⑤商家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往往会用较优惠的措施招揽消费者,然后在消费者使用过程中图穷匕见,使消费者陷入各种“霸王条款”的陷阱中。 ⑥几个南霸天的狗腿子,吆五喝六,旁若无人,人们无不侧目而视。 A. ①⑥ B.②③ C.④⑥ D.③⑤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为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之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B.不仅戴望舒的诗受到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影响,还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 C.烛之武的事迹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一个人通过努力,使整个国家得到了安定,他才是真英雄。 D.荆轲刺秦对于大家都不陌生,大多数人认为荆轲是一位勇士,虽刺秦失败,但也凸显了不怕牺牲的精神。但也有人认为荆轲刺秦的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境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D.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凭借 1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9、20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鸿门宴》) 19、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刚愎自大性格的一组是( )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 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③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④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⑤项王按剑而跻曰:“客何为者?” 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A. ②③④ B.①②⑤ C.①④⑥ D.③④⑤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即可看出,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B.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状态。 C.刘邦貌似心诚、吹捧的话语,使得项羽轻易改弦更张。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刘邦多谋善断、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 D.樊哙带剑拥盾入门,瞋目视项王,而项王赐之卮酒,彘肩,表现了樊哙的智勇双全,对项羽指责中又满含尊重,同时也颇受项羽尊重。 Ⅱ卷 主观题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①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②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③我已经说过:我向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④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⑤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文中划线词语“无恶意的闲人”和“有恶意的闲人”分别作何理解?(2分) (2)你认为第①段“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分别比喻什么?(2分) (3)第③段开头强调指出“我向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的分析。(2分) 三、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项羽 [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 A.前两句是写项羽的人、马,用“八尺”和“千里”进行修饰,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D.第四句运用冷峻的反问语气,写出了项羽兵败乌江之后的后果。 ( 2 )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四、 名篇名句默写 (每空1分, 共8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故地重游,引起他对往昔不平凡岁月的回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徐志摩深爱康桥,《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愿意将自己化为康桥的一部分的强烈愿望。 (3)《鸿门宴》中有两个名句,意思是要注重大的行为,不要太计较细枝末节;这两句是“ , ”。 (4) 《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易水告别时吟唱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五、翻译下列句子:(9分)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分)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分)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 3分)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不是个好儿子 贾平凹 在我四十岁以后,在我几十年里雄心勃勃所从事的事业、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后,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母亲的伟大不仅因为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 七年前,父亲作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我醒来就伤心落泪,要买了阴纸来烧。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 老家的村子里,人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可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喝着凉水!”去年回去,她真的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气恼了,要她逢集赶会了去买个零嘴吃,她果然一次买回了许多红糖,装在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了,就三个指头一捏,往孩子嘴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那时少粮缺柴的,生活苦巴,我们做孩子的并不愁容满面,平日倒快活得要死,最烦恼的是帮母亲推磨子了。常常天一黑母亲就收拾磨子,在麦子里掺上白包谷或豆子磨一种杂面,偌大的石磨她一个人推不动,就要我和弟弟合推一个磨棍,月明星稀之下,走一圈又一圈,昏头晕脑的发迷怔。磨过一遍了,母亲在那里筛箩,我和弟弟就趴在磨盘上瞌睡。母亲喊我们醒来再推,我和弟弟总是说磨好了,母亲说再磨几遍,需要把麦麸磨得如蚊子翅膀一样薄才肯结束…… 我成不成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一部《废都》,国之内外怎样风雨不止,我受怎样的赞誉和攻击,母亲从未说过一句话。当知道我已孤单一人,又病得入了院,她悲伤得落泪,要到城里来看我,弟妹不让她来,不领她,她气得在家里骂这个骂那个,后来冒着风雪来,她的眼睛已患了严重的疾病,却哭着说:“我娃这是什么命啊?!” 我告诉母亲,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少年时期我上山砍柴,挑百十斤的柴担在山砭道上行走,肩膀再疼腿再酸也不能放下柴担的,从那时起我就练出了一股韧劲。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开始打吊针,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 (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些家庭生活琐事,这些琐事中,渗透了作者与母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母子情,读来感人肺腑,而无琐碎之感。 B.第三段末尾,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是因为想起了我的因胃癌去世的父亲而倍感孤独落寞。 C.文章两次写到“钱”,第三段中母亲把钱塞在破棉鞋里,而第六段中却“紧紧地握在手里”,看似矛盾,实则表现出母亲心疼儿子,处处为儿子着想。 D.纵观全文,作者采用了顺叙、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情感厚重,含蓄隽永。 (2)阅读全文,概括出作者母亲的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3)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试结合全文分析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或感悟。(4分) 七、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 ,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 。 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到2020年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 ),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 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 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B.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C.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D.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B.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C.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D.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运筹帷幄 迫在眉睫 按部就班 众志成城 B.建言献策 千钧一发 循规蹈矩 同仇敌忾 C.运筹帷幄 千钧一发 按部就班 同仇敌忾 D.建言献策 迫在眉睫 循规蹈矩 众志成城 (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 所谓宽容,就是正确看待别人的过错,得饶人处且饶人,生活中人与人相处就会产生摩擦和矛盾,你打我一下,我还你三拳,必然落得两败俱伤的残局。而你豁达大度地宽容别人,对方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对你产生愧疚之心。 ① 生活中人与人相处不一定就会产生摩擦和矛盾。 ② ③ 八、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闻一多《色彩》中说:“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赐我以悲哀。” 不同的色彩共同点缀着我们这个斑斓的世界,装扮着我们的人生。请以“青春的色彩”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银川景博高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语文试卷答案仅供参考 1. 答案 D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主要讲“悲剧美”,没有体现出“悲剧”二字的含义。 2. 答案 A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原文第三段,“李广之才越是卓越超凡”,与他的“不遇时”“数奇”、不被封侯的事实相比,与其他才能不及李广反而被封赏的人相比,李广人生的悲剧性就越是深刻。对比论证是为了突出李广的悲剧美,而不是为批判统治者;C项,“突出他们结局的同中有异”错误,原文第四段中说“作为汉初的异姓王,他们的超常功绩令人非常钦佩,而他们的人生结局也大同小异,令人悲愤痛惜”,突出的是几个人结局的“大同小异”;D项,第三个角度的阐述没有前两个详细。 3、答案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不仅……而且”的递进关系错误,原文第一段是“不是……而是”,这是并列关系。C项,原文第五段是“更加有力地彰显了项羽失败时的英雄风采”,并未提到“淡化项羽的性格弱点”。D项,“只有毁灭本身才是实在的胜利”绝对化,并非只有毁灭才是胜利。 4、答案C引用《采莲赋》是为了写江南的热闹、活力,写江南采莲的旧俗是写江南的美好,两者都是表明作者对美好、浪漫、恬静的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5、答案D 6、答案C“书生意气”指同学们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挥斥方遒”指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7、解答C“形象地描绘了梁实秋先生的风采”有误,是梁启超的风采。 8、B 更:改变, 9A意动, 10D 11C①⑦⑩名词作状语/②⑤意动/③④形容词作名词/⑥形容词作动词/⑧⑨使动 12C并且 13D定语后置 14答案:A(①不足为训:不能作为准则或典范,用在此处正确。②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不合语境;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掌握着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此处使用不合逻辑,应为“使自己陷入这个境地”;④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扰。不合语境⑤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不合语境。⑥侧目而视:侧目,斜着眼睛;视:看。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谨畏惧或愤怒的样子。 15答案:C(A项,中途易辙,删去“使之”。B项,语序不当,“不仅”应放在“戴望舒的诗”之后。D项,主客颠倒,应为“大家对于荆轲刺秦并不陌生”或“荆轲刺秦对于大家来说”。)16、C如果没有 17、答案:D解析: 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机智善辩,①是侧面表现。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18、答案:C、解析:“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19 C 20 D Ⅱ卷 答案1、“无恶意的闲人”指-般庸俗的市民。“有 恶意的闲人”指陈西滢之流。 2、“煤的形成”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大量的木材”比喻付出的极大的代价。 3、 与下文构成转折,起着突出强调的作用。,突出当局者和流言家比“我”想象得要坏,而中国女性临难从容更是超出于我的想象,表明鲁迅以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中国人” 诗歌阅读 (1)答案 D“冷峻的反问语气”错误,此处是平淡的叙事。 (2)答案 1)诗的前两句通过对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2分)2)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等到项羽败退乌江,后悔已晚。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2分) 默写(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3)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东道主”、“乏困”,各1分;句意通顺1分。(2)“白衣冠”,1分;定语后置句式1分;句意通顺1分。(3)“故”,“非常”,各1分;句意通顺1分。 现代文阅读 (1)B项“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不是因为想起了我的因胃癌去世的父亲,而是想起了我们小时候的情境,而现在我们又时常不在她身边。) (2) 她勤劳,常常天一黑就收拾磨子;她善良,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都给他们糖吃;她节俭,“我”给她的钱,她要攒下了将来整着给“我”;她无私,她为儿子做了很多,却不求回报;她细心,她临走前仍帮我整衣领,提醒我刮胡子。 (3)母亲对我做的太多太多,而我能为母亲做的又太少。直到现在还让母亲为我牵肠挂肚,这种不对等的爱使我对母亲充满了感激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全力报答,因而心里十分的愧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爱是相互的,只有被爱而不去爱只能说明我们不成熟甚至没有健全的人格。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所以,珍惜现在,好好爱我们的父母吧。 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 B解析 原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是语序不当,应改为“想不想抓落实、 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据此排除A、D两项;第二处是搭配不当,“彰显”与“状态”“作风”不搭配,应把“彰显”改为“检验”,据此排除C项,选B项。 (2)答案 A解析 根据下文的关联词语“也”,它只能与“既”搭配,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矛盾和问题”的前面是一个多层定语,正确顺序应是“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排除B项。 (3)答案 A解析 ①运筹帷幄: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建言献策:陈述主张或意见,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出谋划策,进献计策。这里的主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用“运筹帷幄”合适。②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已到眼前,非常紧迫。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这里强调的是“紧急”而不是“危急”,所以用“迫在眉睫”合适。③按部就班:原意是写文章按类别安排文义,按顺序组织文辞;后指做事依照一定的道理和顺序。循规蹈矩:形容拘泥保守,墨守成规,一点也不敢有所变动。这里从感情色彩角度考虑,用“按部就班”更合适。④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就无比强大。同仇敌忾:抱着无比的仇恨和愤怒共同一致地对付敌人。这里没有“对付敌人”的语境,用“众志成城”合适。 (4)答案 ②你打我一下,我还你三拳,不一定落得两败俱伤的残局。 ③你豁达大度地宽容别人,对方不一定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对你产生愧疚之心。 六、 作文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 还应紧扣青春和颜色,可以是一种颜色也可以是多种色彩。 青春是一个调色盘,色彩随你而变。青春是红色的活力和激情,是出生的太阳,是力量的源泉。 青春是白色的,纯真善良 青春是绿色的,生机勃勃,充沛飞扬 青春是 紫色的,朦胧神秘 青春是黄色的,厚重稳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