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2020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 文 ‎(2020.6)‎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致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阶面前能镇定自若、泸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道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碱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 B.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不论任何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无所惧。‎ C.真正的勇者既要做到视困难、勇往直前,又要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保持镇定。‎ D.外在的艰难险境成就了勇士,使得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概念内涵、行为特点和培养方式三个层面对“勇者不惧”进行了充分论证。‎ B.文章把“勇者不惧”区分为“不惧”和“有惧”两种对立的情况,体现出辩证思维,‎ C.文章大量引用中国古代的格言,体现出中华民族“尚勇”的精神传统源远流长。‎ D.文章末段将玉和“勇者”进行类比,分析了两者在自身品格与磨砺过程上的相似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能忍受小辱的好勇,没有敬畏之心的蜜勇,锐气有余静气不足,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勇者无惧”‎ B.真正的勇者要心系道义,坚守道义,并把困境当作机遇,在困境中修炼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 C.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D.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顺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勇者不惧”的大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黄河中游地区绝大部分属黄土高原,因土壤强烈侵蚀、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其中80%来自河口镇与潼关间的多沙区,恒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与黄河花园口站相差不大,但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花园口的8倍,黄河这一特点,等致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灾几平遍及上中下游及其支流 不少学者认为在黄河流域采取自然修复的手段,是对生态最有效的保护,但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其治理必须与依靠工程措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相结合,不能仅局限于水土保持的传统模式.面向我国经济发展将向西部转移的大势,按照现在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与施工能力,利用现代工程措施减弱黄土侵蚀强度,主动拦减入黄泥沙量,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角度讲是必要的。此外,水少是黄河冲积河段河床不断淤积升高的主要动力因素,也是黄河难治的另一原固,水资源客观上是华北与黄河中上游地区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制约因素,应着实提高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水平,将从外流域调水入黄作为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的重大举措,‎ ‎(摘编自张红武《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材料二:‎ 区域 水资源 GDP总量全国占比 总量(亿立方米)‎ 全国占比(%)‎ ‎2019年 ‎2013年 ‎2008年 ‎2003年 ‎1999年 黄河流域总计 ‎2947.8‎ ‎10.73‎ ‎21.95‎ ‎23.36‎ ‎23.85‎ ‎21.15‎ ‎20.82‎ 上游 青海 ‎961.9‎ ‎3.50‎ ‎0.32‎ ‎0.34‎ ‎0.31‎ ‎0.28‎ ‎0.28‎ 甘肃 ‎333.3‎ ‎1.21‎ ‎0.95‎ ‎1.03‎ ‎0.97‎ ‎1.02‎ ‎1.10‎ 宁夏 ‎14.7‎ ‎0.05‎ ‎0.41‎ ‎0.42‎ ‎0.37‎ ‎0.32‎ ‎0.30‎ 中游 内蒙古 ‎461.5‎ ‎1.68‎ ‎1.88‎ ‎2.74‎ ‎2.62‎ ‎1.74‎ ‎1.59‎ 陕西 ‎371.4‎ ‎1.35‎ ‎2.82‎ ‎2.62‎ ‎2.25‎ ‎1.89‎ ‎1.83‎ 山西 ‎121.9‎ ‎0.44‎ ‎1.86‎ ‎2.05‎ ‎2.25‎ ‎2.08‎ ‎1.92‎ 下游 河南 ‎339.8‎ ‎1.24‎ ‎5.93‎ ‎5.21‎ ‎5.55‎ ‎5.01‎ ‎5.19‎ 山东 ‎343.3‎ ‎1.25‎ ‎7.77‎ ‎8.95‎ ‎9.52‎ ‎8.81‎ ‎8.61‎ ‎(摘编自郭晗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机理诠释与现实策略》‎ 材料三:‎ 历代的黄河治理活动为黄河安澜、保障社会生产、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禹为了治理洪水,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北宋熙宁年间,为疏浚黄河及汴河中的泥沙,人们创制了铁龙爪与浚川耙,近代的浚河机船即由浚川耙演变而来,元代贾鲁亲自踏勘了黄河下游河道,掌握第一手资料,据此设计了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方针,用短短七个月时间结束了将近九年的黄河水患。明代潘季驯一生多次治河,始终心系治黄大计,离职前还对神宗皇帝说“去国之臣,心犹在河”,他主张“束水攻沙”,即在河两岸高筑堤防,以堤束水,既可防洪,又可冲刷河槽中的泥沙,使河道不致淤塞,康熙皇帝不仅重视黄河治理,还在六次南巡河工的过程中,特别注重问询民生情况,解决民生疾苦。乾隆年间的御史胡定在治河实践中发现,黄河泥沙多出自三门以上及山西条山一带的破洞中,于是让地方官于涧口筑坝堰来拦截上中游支流河段裹挟而下的大量泥沙,大大减少下游的泥沙淤积与洪涝灾害。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独有的黄河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这种精种的指引下,不断发展科技与机制创新,黄河流域的饮水安全、粮食生产等普遍获得了充足的水源保障。从1999年8月12日至今,黄河已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 ‎(摘编自张建松《讲好历史上黄河治理故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上游的青海与下游的河南相比,水资源更充足,但经济相对落后;河南经济发展水平更高,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更明显。‎ B.总体来看,黄河流域经济在1999~2013年间发展很快,之后减缓了速度,在近20年走出一条从快到慢的变化曲线。‎ C.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来看,总体按照上游、中游、下游表现出从低到高的阶梯型分布。‎ D.黄河上游地区GDP总量小,发展速度相对稳定,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内部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的趋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花园口站径流量大约为恒河的八分之一,河水年均输沙量却差不多。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导致水灾几乎遍及黄河上中下游。‎ B.土壤强烈侵蚀导致大量泥沙入黄,是黄河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黄河治理应以自然修复手段为主,以其他工程措施为辅。‎ C.虽同样是修筑堤坝以治理黄河,但潘季驯的“東水玫沙”主张以提束水冲刷泥沙,胡定则强调筑坝堰来拦截泥沙。‎ D.黄河流域水安全事关国家水资源安全的大局,近20年来黄河未曾断流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对前人黄河精神的传承。‎ ‎6.黄河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黄河精神的内涵。(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红柳 杜文娟 新兵训练三个月了,仍未结束,晚上八点,太阳还挂在天上,恍如白昼,绿洲尽头,雪山洁白而静默,李秦川想起家门口的秦岭.秦岭雪天,他从雪坡滑下,滑到山下果园去。‎ 上山前,连队要每位新兵用座机给家里报平安。前面的新兵抹着眼泪出去了。李奏川拨通父亲手机,刚说两句,就听见母亲在哽咽。李秦川说:老妈,这里的绿洲比咱关中平原还辽阔,牛肥马壮,到了秋天,还瓜果飘香哩。母亲的声音明朗多了,嘱咐他吃好睡好,两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车队在锣鼓喧天中缓缓前行。一位新兵说;从家乡出发时已经敲锣打鼓了,怎么又欢送啊。有人解释:新兵和高原兵是两码事,新兵离开绿洲,上了雪域高原,才算高原兵。‎ 李秦川感叹道:了不起,以后叫你博士得了。怎么想起当兵来啦?‎ 那人见李秦川没有调侃的意思,说:当两年兵就有资格报考军校,军校毕业就是军官了。‎ 李秦川说,我没想那么远,我不愿南下打工,家人要我到西安学手艺,我也不爱学。‎ 车向高原挺进。李秦川感到太阳穴剧烈疼痛,身体软塌塌的,隐约间,听见呕吐声,大口喘气声,窗外白雪皑皑,一长串鸣笛划破静谧的天空。‎ 军医说:路边有一座烈士陵园,车辆从这里经过都要鸣笛致意。‎ 李秦川问:为什么埋在这里?千里无人区,只有路人祭拜。‎ 军医说:以前想过动迁,挖开一座坟墓,你猜怎么着,烈士面色红润,毛发乌黑,连牙齿都洁白如初,赶紧重新掩埋,再也不提搬迁的事了。‎ 李秦川想起一句话:生前孤独,死后寂寞。‎ 到达兵站,吃饭休息。博士吃一口吐两口,博士说,如果我上不了山,你就替我站岗巡逻吧。前半夜,李秦川头昏脑胀,吸了半小时氧气,才睡到天亮。次日一早,他跑到博士房间―一人不见了,‎ 套了防滑链的车辆继续出发,离开绿洲才一天,战友都成了脱水的黄瓜,黯淡无光。‎ 车停止不前,喊声随即响起:全体下车,服从指挥。李秦川爬下车厢一看,不远处是一条二十多米宽的冰河,有人跳进冰河,把拖车绳拴在遇险车上,河岸上汽车奋力拉拽,冰块吱吱脆响,冰河开裂。货车总算拉上岸了,李秦川看见军医,问:博士战友呢?‎ 下山了,凌晨送走的,军医说,继续治疗,‎ 他追问:治好就上山吗?‎ 治愈就上山,如果不行,军医说,就送回家,‎ 冰雹突降,劈头盖脸砸来。李秦川转身要跑,军医抓住他,说:雷鸣闪电,要蹲在旷野上,离雪山和汽车远一点,防止雪崩,汽车也可能会引爆燃烧。‎ 冰雹砸在身上,大脑一片空白。他想蹲下身子,蹲不下;想迈开双腿,也迈不开。‎ 有人叫上车,耳朵听得见,身体却动不了。他想哭,想叫一声妈妈。妈妈,同样是山,为什么却和秦岭不一样啊?‎ 他被两位战友架上车厢,顺势躺了下去,不想动,不想睁眼,只想一直躺下去,他有点羡慕博士,回家多么幸福啊,‎ 惊叫声再次响起:彩虹,彩虹!有人掀开帆布向外张望。有人干脆唱起来:美丽的长空搭起彩门,迎接着战鹰凯旋......‎ 到了连队,李秦川第一个任务是修复蔬莱温棚,一片杂乱中,一个老兵双手提住一根一米多长、拇指粗细的黑棍子,烧香拜佛一般,脸部扭曲,李秦川仔细瞅那棍子,原来是一截树枝。‎ 老兵哇的一声哭了,老兵说:这是红柳,前年带上山的,没料到大雪把温棚压塌了,树也冻死了,‎ 两年才这点大,李奏川说,我家苹果苗两月就长这么高哩。‎ 老兵叹息说,海拔太高,氧气不够啊。山上没有一棵树一株草,连梦里都没有。蔬菜温棚,能留个念想,战友们寂寞时,想家时,来棚里看一眼,哭几嗓子,就轻松了,‎ 蔬莱温棚修好了,李秦川用小刀把红柳枝的一端削成斜面,斜插进松软的土里,蔬菜温棚成了他的高原故土。‎ 母亲来电话说:秦川啊,咱家的鸭梨全被买走了,价钱不亏,明年在西安给你买套房,等你复员回来,开个水果批发店......李秦川喉结滑动,口水多了起来。‎ 李秦川骑马随巡逻队前行,雪线随山势起伏蜿蜒,在百米开外的砾石滩上,一大一小两匹灰狼,悠闲自得,多漂亮的生灵啊,李秦川说,脚下是几朵冰清玉洁的花,绒毛状的花瓣,有人说,这是雪莲。在一处开闻地带,与外国巡逻军人相遇,李秦川内心的神圣感油然升起,如果博士在,会说些什么呢?他的表情庄重严肃起来。‎ 返回营地,新兵正一个劲抹眼泪,新兵说,凤雪太大,马匹冻得四处逃窜,老兵找马去了,一夜没有回来,‎ 老兵是在河谷的冰缝中找到的,手里握着一根冻直的缦绳,他好像睡着了,双目紧闭,神态安详,‎ 温棚没有塌,他看那红柳,看见了绿芽、再看,真是绿芽。‎ 没过多久,李秦川从列兵升到上等兵,他决定两年义务兵服役期满,继续留在都队,‎ 大家都说,红柳长势很好.‎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有多处环境描写,如晚上八点钟的太阳、开裂的冰河、婉蜒的雪线等,不仅为故事设定了特殊的背景,也使“高原兵”的形象更加丰满。‎ B.李秦川与母亲的两次通话,反映他的心态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作为新入伍的士兵,所走过的复杂而真实的心路历程,成为贯穿小说的重要线索。‎ C.小说情节设置巧妙。“上了雪域高原,才算高原兵”暗示后面接连出现的考验,李秦川巡逻时所见所想与前面“你就替我站岗逻吧”呼应。‎ D.“生前孤独,死后寂寞”构成小说悲怆沉重的基调。高原生活的“孤独”与被埋无人区的烈士的“寂寞”相互映衬,体现守边军人的艰辛与伟大,‎ ‎8.“红柳”在小说中有着丰富的意味,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9.小说为李秦川最后的选择做了哪些铺垫?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吉文,完成10-13题、‎ ‎(节选自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B.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C.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D.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即避讳。这篇“神道碑铭”因要书写范仲淹本名,前加一“讳”字表示尊敬。‎ B.为寿,文中是为章献太后过生日:这和“沛公奉厄酒为寿”中“为寿”的意思相同。‎ C.北面,指面朝北。古代君王坐北朝南,臣子朝拜时面朝北方。文中指降低自己身份。‎ D. 僭,指超越本分。文中指元昊在给范仲淹的求和信中有超越其身份、地位的内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耿介刚正,敢于直言进谏。范仲淹曾因为上书言事违背章献太后的旨意而被外放:在章献太后临朝听政期间,范仲淹又上书请求太后还政皇帝。‎ B.范仲淹不计前嫌,论事客观公道。章献太后去世后,言事者别有用心地寻求太后临朝听政时的旧事,范仲淹认为应掩小故而全大德,要给予公正的评价,‎ C.范仲淹抵御强敌,守边效果显著。范仲淹自请守卫延州,他在那里垦营田,筑工事,训练将士,使延州成为其它地方的样板,最终使元昊称臣请和。‎ D.范仲淹忠君爱国,一心革除弊端。晚年范仲淹被皇帝召回京城担任参知政事,积极有为,虽任职一年而罢,但他制定的政策得以像以前那样继续施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自为书,告以逆顺成败之说,甚辩。‎ ‎(2)言者這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慈湖夹阻风(五首)①苏轼 其二 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 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其五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②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注释]①达组许为苏轼被蜘岭南州、船经过安当涂的慈湖夹时所写。阻风,为风所阻,②并,傍。‎ ‎14.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运用叙述、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于路途所见所感中奇寓哲理思考,‎ B.诗中描写的江水接天和月光平铺江面的情景,都体现诗人豪迈旷达的情怀。‎ C.山前墟落可供落脚,水路狭窄客船难行,写出诗人慈湖夹之行的不同际遇。‎ D.第二首诗与《赤型赋)都写到清风与明月,但它们所营造的意境有所不同。‎ ‎15.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请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认为,蚓从先天条件上看,不如蟹更容易生存,而结果却恰恰相反,是因为蚓“           ”,而蟹“           ”。‎ ‎(2)杜牧《阿房宫赋》中描绘乌青的云朵纷紛扰扰,原来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髫的两句是:“           ,           。”‎ ‎(3)陆游《游山西村》中“        ,        ”两句,写在一片欢庆声中,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临近,村民们衣着朴素,古时习尚传承至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        的疫情,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奏,但也给“宅”在家里的人们带来难得的空间时光,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前段时间,一张特别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   )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阅读时的那份        ,更是他从阅读中获得的面对疫病的乐观与从容。‎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获取知识的门槛变得更低了,但是信息      ,人声鼎沸,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下心来读书,可以为人们带来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知识。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我们才可以在各种风浪中 ‎        、不焦虑,以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丰盈的精神生命。‎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天而降     认真    芜杂    有底气 B.突如其来     专注    芜杂    有定力 C.突如其来     认真    繁多    有底气 D.从天而降     专注    繁多    有定力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照片中,一位患者戴着口罩在方舱医院里读书 B.那是一位患者戴着口罩读书的照片,地点是方医院 C.那是一位戴着口罩的患者在方舱医院里读书的照片 D.照片中,一位戴着口罩的患者在读书,地点是方舱医院 ‎19.文中画模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下心来读书,也无法为人们带来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知识,‎ B.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下心米读书,也无法为人们带来系统化的知识和整体性的思考,‎ C.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下心来读书,后者才可以为人们带来系统化的知识和整体性的思考。‎ D.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下心来读书,后者才可以为人们带来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知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与记忆任务无关的言语的听觉输入会     ①    ,心理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无关言语效应”,比如:要求被测试者边听歌边看书,结果发现,记忆正在阅读的内容交得十分困难,有意思的是,同样作为背景音乐,声乐对视觉记忆的效果影响显著,而   ②   ,这是因为:看书时,个体需要通过默读对视觉材料进行编码,使其进入大脑的语音回路并成为短暂的工作记忆;相对于器乐而言,声乐与默读产生的语音信息在发音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固此   ③   心理学家将之称为“发音相似干扰”。‎ ‎2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专家认为,鉴于医疗保健领域的复杂性和微妙性,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正面临挑战。因为迄今为止,人工智能研究缺乏监管和临床标准,如果有人以不恰当或不负责的方式。应用那些可能存在严重缺陷的研究结果,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是人工智能的确可以有效辅助医学发展,以前光靠医生的经验与判断,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现在借助人工智能的威力,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预测病情进展,从而帮助医生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而这些小小的拼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当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