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2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东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广东省东莞市2018-2019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一、古诗文阅读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表达了曹操对贤才的渴求。(曹操(短歌行》) (2)《诗经·卫风·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水流与湿地都有边际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无边痛苦。(《诗经·卫风·氓》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对“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这种人生虚无思想进行大胆否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4)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在皎洁的月光下茫茫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诗人忘情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答案】 (1). 青青子衿 (2). 悠悠我心 (3). 淇则有岸 (4). 隰则有泮 (5).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6). 齐彭殇为妄作 (7). 纵一苇之所如 (8). 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本题中应注意的字词有“衿”、“悠”、“淇”、“隰”、“泮”、“虚诞”、“殇”、“凌”、“茫”。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貳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邑 C.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削减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B.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D. 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 4.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 夫晋,何厌之有 D. 以乱易整,不武 【答案】2. B 3. B 4. D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含义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本题中,B项,“鄙”应解释为意动,把……当做边邑。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含义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本题中,A项,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以”,拿;B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第一个“焉”,哪里,第二个“焉”,兼词,相当于“于此”;D项,第一个“与”,和,第二个“与”,结交。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例句是判断句。A项,省略句;B项,状语后置;C项,宾语前置;D项,判断句。故选D。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晋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于是答应了他。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 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秦惠王二十五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拔蔺。明年,助魏章攻楚,败楚将屈丐,取汉中地。 武王立,逐张仪、魏章,而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秦使甘茂攻韩,拔宜阳。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卒迎之,意甚敬。楚王怒,让周,以其重秦客。游腾为周说楚王曰:“知伯①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何则?无备故也。今秦,虎狼之国,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仇犹观焉,故使长戟居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且夫周岂能无忧其社稷哉?恐一旦亡国以忧大王。”楚王乃悦。 秦武王卒,昭王立,樗里子又益尊重。 昭王元年,樗里子将伐蒲。蒲守恐,请胡衍。胡衍为蒲谓樗里子曰:“公之攻蒲,为秦乎?为魏乎?为魏则善矣,为秦则不为赖矣。夫卫之所以为卫煮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折而从之线河之外而无以取煮强也并卫於魏魏强。魏强之日,西河之外必危矣。且秦王将观公之事,害秦而利魏,王必罪公。”樗里子曰:“奈何?”胡衍曰:“公释蒲勿攻,臣试为公入言之,以德卫君。”樗里子曰:“善。”胡衍入蒲,谓其守曰:“樗里子知蒲之病矣,其言曰必拔蒲。衍能令释蒲勿攻。”蒲守恐,因再拜曰:“愿以请。”因效金三百斤,曰;“秦兵苟退,请必言子于卫君,使子为南面。”故胡衍受金于蒲以自贵于卫。于是遂解蒲而去。 昭王七年,樗里子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 (节选自《史记·樗里子列传》) 注释:①知伯:春秋中期晋国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晋悼公霸业复兴的最大功臣。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面从之/魏亡西河之外面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於魏/魏必强/ B. 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而从之/魏亡西河之外/而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於魏/魏必强/ C. 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而从之/魏亡西河之外面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於魏/魏必强/ D. 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而从之/魏亡西河之外/而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於魏/魏必强/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惠王:即秦惠文王的溢号。谥号是帝王、将相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B.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秦朝时分设左右两相。中国古代“以右为尊”所以“右丞相”也一直是历代朝廷的主相。 C. 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的君主为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社稷后来“社稷”就借指国家。 D. 南面:古代堂上以坐北朝南为尊,天子或诸侯面见臣下,皆面南而坐。后泛指居于尊位。本文表示胡衍将受到卫人的尊重。 7.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樗里子战功卓著。他一生征战无数,伐曲沃取城入秦;伐赵国俘赵将庄豹;攻楚,则取汉中。 B. 樗里子带兵入周时,周王率领士卒到城外迎接,态度非常恭敬,这引起楚王的不满,对周王大加责备。 C. 伐蒲时,胡衍劝阻樗里子,他认为攻蒲害秦而利魏,会被秦王治罪,樗里子听从他的劝说放弃攻蒲。 D. 先秦时期,各国之间相互征伐,游说之风盛行,本文中的说客游腾解了卫国之围,胡衍解了周国之困。 8. 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 (2)知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 【答案】5. C 6. B 7. D 8. (1)(秦王)派(樗里子)带兵攻打曲沃,他把那里的人全部赶出去,占领了城邑,曲沃的土地便并入了秦国。 (2)知伯攻打仇犹时,把高大的战车赠送给对方,趁机让军队跟在后面,仇犹于是灭亡了。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而从之/魏亡西河之外面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於魏/魏必强/”,这段文字是说“因为卫国之所以成为一个国家,就是由于有蒲城存在。现在您攻打它迫使它投入魏国怀抱,整个卫国就会屈服并依附魏国。魏国丧失了西河之外的城邑却没有办法夺回来,原因就是兵力薄弱啊。现在攻打蒲城使卫国并入魏国,魏国必定强大起来”,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卫”“之”“魏”“兵”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夫卫之所以为卫者”意思是“因为卫国之所以成为一个国家”,该句“卫”是“为”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魏亡西河之外而无以取者”意思是“魏国丧失了西河之外的城邑却没有办法夺回来”,为确保语义连贯,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中国古代“以右为尊”所以“右丞相”也一直是历代朝廷的主相”中“一直”一词错误。在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规定。 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这时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当时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复改以左为尊。此制为明、清两代沿用了五百多年。现在戏剧舞台上上演古典剧目,客人、尊长总是坐在主人、幼辈的左侧,这反映出明朝崇尚“左”的礼仪。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说客游腾解了卫国之围”错误,文中并未提到。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伐”,出伐,攻打;“出”,使动用法,使……出;“取”,占领。第二句中,“伐”,攻打;“遗”,赠送;“因”,趁机;“遂”,于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樗里子,名叫疾,是秦惠王的弟弟。 秦惠王八年(前330),樗里子封为右更爵位,秦王派他带兵攻打魏国的曲沃,他把那里的人全部赶走,占领了城邑,曲沃周围的土地便并入了秦国。秦惠王二十五年(前313),秦王任命樗里子为将军攻打赵国,俘虏了赵国将军庄豹,拿下了蔺邑。第二年,又协助魏章攻打楚国,战败楚将屈丐,夺取了汉中地区。 秦惠王死后,太子武王即位,驱逐了张仪和魏章,任命樗里子和甘茂为左右丞相。秦王派甘茂进攻韩国,一举拿下宜阳,同时派樗里子率领百辆战车进抵周朝都城。周王派士兵列队迎接他,看那意思很是恭敬。楚王得知后怒不可遏,就责备周王,因为周王不应当这么敬重秦国的不速之客。对此,游腾替周王劝说楚王道:“先前知伯攻打仇犹时,用赠送大车的办法,趁机让军队跟在后面,结果仇犹灭亡了。为什么?就是没有防备的缘故啊。齐桓公攻打蔡国时,声称是诛罚楚国,其实是偷袭蔡国。现在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国家,派樗里子带着百辆战车进入周都,居心叵测,周王是以仇犹、蔡国的教训来看待这件事的,所以派手持长戟的兵卒位于前面,让佩带强弓的军士列在后面,表面说是护卫樗里子,实际上是把他看管起来,以防不测。再说,周王怎能不担忧周朝的天下呢?恐怕一旦亡国会给大王您带来麻烦。”楚王听后才高兴起来。 秦武王死后,昭王即位,樗里子更加受到尊重了。 昭王元年(前306年),樗里子率兵攻打蒲城。蒲城的长官十分恐惧,便请求胡衍出主意。胡衍便出面替蒲城长官对樗里子说:“您攻打蒲城,是为了秦国呢,还是为了魏国?如果是为了魏国,那当然好了;如果是为了秦国,那就不算有利了。因为卫国之所以成为一个国家,就是由于有蒲城存在。现在您攻打它迫使它投入魏国怀抱,整个卫国就会屈服并依附魏国。魏国丧失了西河之外的城邑却没有办法夺回来,原因就是兵力薄弱啊。现在攻打蒲城使卫国并入魏国,魏国必定强大起来。魏国强大之日,也就是贵国所占城邑的危险之时。况且,秦王要察看您的此次行动,若有害于秦国而让魏国得利,秦王定要加罪于您。”听了这番话,樗里子若有所思地说:“怎么办才好呢?”胡衍顺势便说:“您放弃蒲城不要进攻,我试着替您到蒲城说说这个意思,让卫国国君不忘您给予他的恩德。”樗里子说:“好吧。”胡衍进入蒲城后,就对那个长官说:“樗里子已经掌握蒲城困厄的处境了,他声言一定拿下蒲城。不过,我胡衍能让他放弃蒲城,不再进攻。”蒲城长官十分恐惧,听了胡衍的话,像是见到了救星,拜了又拜连声说:“求您施恩救助。”于是献上黄金三百斤,又表示说:“秦国军队真的撤退了,请让我一定把您的功劳报告给卫国国君,让您享受国君一样的待遇。”因此,胡衍从蒲城得到重金而使自己在卫国成了显贵。这时,樗里子已解围撤离了蒲城,回兵去攻打魏国城邑皮氏,皮氏没投降,便又撤离了。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去,葬在渭水南边章台之东。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 庾信① 悲歌渡燕水,弭节②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雪。 游子河梁上③,应将苏式④别。 【注释】①庾信,南北朝梁朝著名诗人。曾奉命出使西魏,后梁为西魏所灭,遂留居北方,成为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②“弭节”缓步徐行。③传李陵作《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于暮何之?”④苏武,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9. 下列各项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悲歌”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弭节”这一细节透露出作者远离故土时的复杂情感。 B. “遥看”两句由浮云而思白雪,展示了边关落寞空阔的景象,写出了异域寥廓的意境。 C. 本诗多处运用了典故以李陵、荆轲自比,含蓄地写出了诗人不能回归故国的艰难处境。 D. 诗歌最后两句写诗人在河梁上和友人告别,就像苏武离开匈奴时向李陵告别的情境一样。 10.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9. D 10. ①远离故土的不舍。从一二句中渡燕水、出阳关时悲歌慷慨、徐步缓行可见。 ②对故国破灭的痛惜。五六句写故人形失影灭,音书不通,表现梁为西魏所灭带给诗人的苦痛。 ③无法回归故国的哀伤。三四句以李陵和荆轲自比,暗示诗人再也无法回归故国。 ④对家国的思念。这首诗借咏史以述怀,抒写出使北朝不得南归的惆怅,全诗句句都含有对家国的思念。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诗歌最后两句写诗人在河梁上和友人告别”错误,这两句主要是借咏史以述怀,抒写出使北朝不得南归的惆怅。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诗歌标题“拟咏怀二十七首”点明此诗为咏怀古诗。首联说“悲歌渡燕水,弭节②出阳关”, “悲歌”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弭节”这一细节透露出作者远离故土时的复杂情感。“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使用了李陵战败投降和荆轲刺秦而亡两个典故,以此表现诗人对不能再次回到故国的悲凉之情;再如“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雪”两句,诗人看到塞北的云想到了关山的雪,表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全篇表达了诗人远离故土,思念家国的思想感情。 【点睛】诗词鉴赏中其中运用的表达手法有:①用典。如本诗中,使用李陵出塞因战败而被迫投降、荆轲刺秦而亡等典故表明诗人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一旦离开故国,再也不能回归。②虚写。想象:通过想象说从此以后故国朋友的形象会在自己的记忆中逐渐模糊,诗人也不能与他们再有书信来往了,进一步强化有国不能归的悲凉之情。联想:通过诗人看到塞北的云联想到关山的雪等,表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读经典 经典的范围很广,它既包括先秦诸子的文章,也包括唐诗宋词四大名著,还能包括西方世界一些好的舶来品。一般经典之作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它们讲述着天理、人伦,在表达作者意图的同时也教化着人们。它反映了普遍的自然规律、社会章程,强调了人自我素质的提高追求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然而,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加剧,物欲极度膨胀,信息无限爆炸的时代,大多数人信奉的是“物质至上”的信条,他们忘却了那些先人留给我们的经典,抛弃了精神上的家园,在现代生活中日渐沉沦。 商业文明倡导的是声色犬马的感性生活,而经典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倡导的则是庄敬平和的理性生活,因为理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理性文化倡导个体要在精神层面上实现自我,而不仅是在感官层面上满足自我,更不是放纵自我。 经典在文化上的价值,表现于熏陶一种正当人格的养成,同时经典具有调理人心、救治商业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的作用。我们所提倡的经典,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从整个人类的文化史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所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孔子讲“天道远,人道迩”,这里的人道即社会伦理,这是个体的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社会基础,假使一个人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那么他的所有价值都将无从说起。 重读经典,除了儒家的传统经书,如众所周知的“四书五经”之外,还应包括先秦诸子的著作,如使《庄子》、《子》、《韩非子》,以及历代的诗词歌赋等。这些经典著作都是使人能够暂时从纷纭扰攘的商业社会中抽身而出的良师益友,让人能够浸润于文化的氛围之中,感受作为人进行理性思维的愉悦。 经典的能量是巨大的。重读经典的时候,你能时时感受到,原来理性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它渗透在字里行间,浸润着读者的心灵,纵是作品诞生在一百年前甚至更久,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也不得不感叹,历史竟是如此的相似,不分年代,不分国界,许许多多的情感、行为、错误、经验竟然是一样的,在经典的世界里人们能在几个世纪前找到自己的知音,也能在历史的无限循环中看到一些豆古不变的东西。 近几年来,呼唤重读经典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现实中的重读,不过只是少数文化人不时的呼吁和偶尔见诸媒体的几篇报道,并没有形成实际的风气。朱自清先生早在1942年就这么写道:“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又务。”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国民对于其本国的经典都应抱有这么一种态度,这也是一个人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起码标准。所以,我们这代人,都应该重读经典。 倡导经典,同时就是在倡导道德、法律和度诚,就是在倡导和谐社会。重拾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经典,让心灵穿越千年的障碍与前贤沟通,从书中找到属于我们当代的瑰宝,让我们的步伐与时代同步,与经典偕行。 (摘自百度文库《重读经典》)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以及西方一些好的文学作品都是我们所说的经典。 B. 理性文化注重精神层面上的自我实现,不放纵自我,不在感官层面上满足自我。 C. 声色犬马的感性生活是商业文明所倡导的,而理性生活则是传统文化所提倡的。 D.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道是实现个体自身价值的社会基础。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与论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日渐沉沦,是因为他们以“物质至上”为原则,忘却了先人留下的经典。 B. 最近几年,虽然重读经典的呼声很高,但在操作层面上困难重重,实际上却没有形成气候。 C. 举例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如以朱自清的话为例,说明国民需要阅读经典。 D. 作者阐释了经典的内涵,论述了当今时代阅读经典的意义,呼吁国民重读经典,与经典偕行。 13. 当今时代,我们为什么要重读经典,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11. B 12. D 13. ①重读经典便于正当人格的养成,救治商业文明带来的弊端; ②重读经典能够让人浸润于文化的氛围之中,感受作为人进行理性思维的愉悦; ③在经典的世界里,人们能找到知音,看到不变的东西; ④重读经典是一个人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起码标准。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不放纵自我,不在感官层面上满足自我”表述失当,原文为“而不仅是在感官层面上满足自我,更不是放纵自我”。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是因为他们以‘物质至上’为原则”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为“大多数人信奉的是“物质至上”的信条”;B项,“虽然重读经典的呼声很高,但在操作层面上困难重重,实际上却没有形成气候”表述错误,原文是“但现实中的重读,不过只是少数文化人不时的呼吁和偶尔见诸媒体的几篇报道,并没有形成实际的风气”;C项,“举例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如以朱自清的话为例”表述错误,朱自清的话属于引用论证。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当今时代,我们为什么要重读经典,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是要求考生浏览全文,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从文中第四段“同时经典具有调理人心、救治商业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的作用” 可总结出:重读经典便于正当人格的养成,救治商业文明带来的弊端;从第五段“让人能够浸润于文化的氛围之中,感受作为人进行理性思维的愉悦”可得出:重读经典能够让人浸润于文化的氛围之中,感受作为人进行理性思维的愉悦;从第六段“在经典的世界里人们能在几个世纪前找到自己的知音,也能在历史的无限循环中看到一些豆古不变的东西”可得出:在经典的世界里,人们能找到知音,看到不变的东西;从第七段“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国民对于其本国的经典都应抱有这么一种态度,这也是一个人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起码标准。所以,我们这代人,都应该重读经典”可得出:重读经典是一个人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起码标准。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影子 王溱 这天他拄着拐杖弓着背,正要出门,却瞅见自己的影子笔挺挺的,抖袖翻袖,又腿下蹲,身一斜,就势就卧倒了,好个贵妃醉酒! 他吓坏了,揉揉眼再看,这下影子又成穆桂英扮相,锵锵锵舞得靠旗飞扬,好个英姿飒爽。 是影子出了问题还是眼睛出了问题?老倌本能地躲,白天躲太阳,晚上躲灯光,最难的是要躲老伴孤疑的目光——她一定是觉察到什么了,连紧打紧凑着十三幺,还不忘腾出心来扫他一眼。 这眼神老倌记得,当年他在院子里喂鸡的时候,总要趁机练上几嗓子,有一回刚扭头,就被她这眼神扎了一下,手上的簸箕掉落在地,惊起的鸡满院子扑腾鼠窜。 别误会,老馆可不是怕老婆。他老伴原是富家小姐,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家人不同意她嫁个戏子,把她销在二楼房内。她倒烈性子,直接往下跳,拖着断腿横竖到他那去了。 这腿怕是废了,你得养我!她说。 他点头如捣葱,养,当然养。 可是,拿什么养?正闹天灾,谁有闲工夫听戏?戏班子白菜杆子香薯粥的苦苦支撑,原先唱穆桂英的靠旗一脱上山劈柴,唱杨贵妃的酒杯一扔跑去酿酒,角儿都走了,他这个跑龙套的竟一晃成了正印花旦。 他兴冲冲地包大头,贴片子,戚眉,刚唱了两场戏班子就决定散伙了——开场时还算稀稀拉拉有些观众,还没打赏就溜了,种地的种地,绣花的绣花,谁家不是几张嘴等着呢? 也罢,熬过天灾再说。老倌仗着这些年练的功底,一声开腔背起大筐,迈起台步进了山。 山里草药多,世道再不济药还是要抓的,靠着它,老馆好歹填饱了两张嘴,哦不,很快变成三张。 天灾一过,又有戏班子重新开张了,他看了一眼嗷嗷待哺的娃,心想,等娃大点我再去吧。 眨眼娃就上学堂了,老馆一得意,不觉就翘起兰花指,老伴一筷子打下来,儿子学着呢,吓得老倌再也不敢在家练身段,寻思着,还是等娃长成再说吧。 再一眨眼娃就娶媳妇了,老倌那个喜呀,缝缝洗洗忙开了。晾床单时拎着两个角一抖,披上身就成了戏服。 可是从床单下伸出的,却不是青葱玉手,那疙疙瘩瘩的枯枝,还带着洗洁精的味儿。他怔住了,半晌,规规整整地把床单晾好,走了。 老倌没再练声,也不练身段了。 儿子生了孙子,孙子又生了曾孙。老来倒也安生,喝个茶,退逗曾孙,偶尔心血来潮还会临摹几个名伶图。孙子见了问,画美女呀?老倌说,是名角,男的。孙子不屑,不男不女的。你懂个屁!老馆刚要发作,瞥见老伴正在客厅里看电视呢,狠狠瞪了孙子一眼作罢。 日子也就这样了,只等着另外半截身子入土,可偏偏这会儿,影子闹起来了。 老倌不敢再看戏剧节目了,可影子不理睐,噔噔噔就走了个圆台。 他也不敢再画名伶了,之前画的被压到了箱底。可影子手持圆扇半掩嘴,腰一扭又走起悄步来。 吃不好,睡不香,熬上几个睁眼夜后,老馆决定投降了。他从床底下的木箱子里取出个蓝布包着的包裹,层层解开,那是他偷偷藏了六十年的头套,当年戏班子散伙时,给他留个念想的。 果然,就是这念想撺掇影子来着。头套一扔,影子就恢复正常了,一个苍老的身影在灯光下摇摇欲坠,颤颤巍巍,很快就倒下了。这一倒,他明白自己不会再起来了,对老婆子是万般的不放心。 你身子寒,水果要记得泡泡热水再吃。他说。 喘喘气,他又说,你糖尿病的药丸在第二个抽屉里,饭前记得吃一颗,别吃多了… 话没说完,他又瞪大了眼睛。昏黄的灯光把他的影子扯得七零八落,有踢腿的有拗腰的,有起单脚的有卧鱼的,有散发的有哭相思的,乱糟糟一台戏,全是男旦。 出殡时,他老伴找来戏班,足足在灵前唱了七天七夜。 14. 下列对文章内容与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影子”来架构文章,使文章结构紧凑。“影子”的不断纠缠,突出老馆的内心一直有演戏的梦想。 B. “唱穆桂英”的上山“劈柴”,“唱杨贵妃”的跑去“酿酒”是戏剧等传统文化艺术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明证。 C. 小说擅长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不觉就翘起兰花指”等细节描写,表现了老倌骨子里对戏剧的热爱。 D. 老伴“一筷子”打下他的兰花指等行为,说明她对老倌喜爱戏剧的不理解,结尾她找来戏班说明她态度的转变。 15.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老倌是如何对待戏剧的,请简要分析。 16. 本文主旨深刻,意蕴丰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 D 15. ①年轻时:把戏剧作为谋生手段; ②成家后:面对天灾和物质生活的拖累,不得不放弃演戏,将戏剧梦想深藏心底; ③晚年时:戏剧表演的梦想像影子样纠缠着他。 16. ①通过对“影子”的描绘,表达了老倌对戏剧的热爱; ②借老倌的生活经历,传达出传统文化艺术的困境; ③老倌被迫放弃演戏,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内容与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老伴的“不理解”有误,不是不理解,而是认为唱戏不能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老倌是如何对待戏剧的,请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表现人物年龄的词语,最后在表现每个人生阶段后边的语段中总结出老倌是如何对待戏剧的。本文中,考生可先划分出老倌人生的三个阶段,很明显包括三个阶段:年轻时,成家后,晚年时。老倌年轻时“把戏剧作为谋生手段”,比如文中写道“笔挺挺的,抖袖翻袖,又腿下蹲,身一斜,就势就卧倒了,好个贵妃醉酒”、“锵锵锵舞得靠旗飞扬,好个英姿飒爽”;结婚后,“也罢,熬过天灾再说”、“天灾一过,又有戏班子重新开张了,他看了一眼嗷嗷待哺的娃,心想,等娃大点我再去吧”可看出,此时老倌放弃了自己的戏剧梦想;晚年时,“老倌不敢再看戏剧节目了,可影子不理睐,噔噔噔就走了个圆台。他也不敢再画名伶了,之前画的被压到了箱底。可影子手持圆扇半掩嘴,腰一扭又走起悄步来”可见“戏剧表演的梦想像影子样纠缠着他”。考生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文主旨深刻,意蕴丰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考生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从作者背景看主题。二、从人物塑造看主题。三、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四、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五.从小说整体倾向看主题。本文的标题是“影子”,这是以物象为题,物象为题一般是文章的线索,从文中来看,这个“影子”是老倌舞台梦想的化身。首先,从人物情感上来讲:通过对“影子”的描绘,表达了老倌对戏剧的热爱;其次,从现象到本质对文章进行挖掘的话,稳重的戏剧表演指得是传统文化艺术,而作者“借老倌的生活经历,传达出传统文化艺术的困境”最后,迫于生活的压力,老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象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如是小说,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 三、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 17.名著阅读。在下面两小题中任选一道题作答。若同时回答两道题,只按第一题计分。 (1)《红楼梦》中叙写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小人物,请选取其中一个,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不少于70字。 (2)《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次要人物,请选取其中一个,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不少于70字。 【答案】示例: (1)刘姥姥 大智若愚。能投贾母所好,讨贾母的欢心,改善家境。 淳朴乐观。面对生活窘境时,能主动解决生活危机。 知恩图报。巧姐卖给王府时,勇敢机智地救出巧姐。 (2)庞统 善出奇谋。西川之战为刘备献的都是险计。 不拘小节。与孙权初次会面,被认为“不识时务”。刘备派他去做县令,他整日不理县务,治绩不佳。 有知人之明。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养他人声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作品内容和人物的能力。考生做此类试题时,要根据小说的情节理解人物形象。注意字数要求。在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时,先写特点,如刘姥姥“大智若愚”,然后写出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能投贾母所好,讨贾母的欢心,改善家境”。据此,考生总结出要点即可。 18.请给下面的文段做批注。 (1)写出文中触动你的词并做批注。 (2)请给文中触动你的句子做批注。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翠翠还记着先前祖父说的笑话。耳朵又不聋,祖父的话说得极分明,一个兄弟走马路,唱歌来打发这样的晚上,算是怎么回事?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翠翠依傍祖父坐着,问祖父: “爷爷,谁是第一个做这个小管子的人?” “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做的,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个最不快乐的人做的,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 “爷爷,你不快乐了吗?生我的气了吗? “我不生你的气。你在我身边,我很快乐。” “我万一跑了呢?” “你不会离开爷爷的。” “万一有这种事,爷爷你怎么样?” “万一有这种事,我就驾了这只渡船去找你。” 翠翠嗤的笑了。“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爷爷你渡船也能下凤滩、茨滩、青浪滩吗?那些地方的水,你不说过象痕子吗?” (节选自沈从文锁《边城》) 【答案】示例: (1)柔软:此词用得非常形象、妥帖,生动地表现出了人物此时的情感变化。由等待爱人来却又得的烦躁转到心情的平复和舒坦。也可以表现出“爷爷”吹的乐曲中含有的感情魔力。 (2)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个最不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 这是一句看似矛盾却又富有哲理的话,看似不符一个下层船工的身份却又很好地表现了他此时的心境:知道是傩送唱了一夜的歌,觉得高兴,却同时又带着不舍,不舍翠翠,带着伤感的,总有一天他会离开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决这类题目,考生需了解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批注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首先,考生需找出自己打动自己的词语或句子,本文段的主人公是翠翠和爷爷,如“柔软”一词,描绘的是翠翠这个情窦初开的女孩子, “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个最不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是爷爷的心理感悟。然后,需从这些词句体会任务的思想感情“由烦躁转到心情的平复和舒坦”、“觉得高兴,却同时又带着不舍”。从而也是考生再一次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向。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沉迷于网络游戏,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些网络游戏忽略游戏的精神内核,混淆历史人伦,甚至以暴力和色情为噱 ①头来吸引眼球。青少年涉世未深,判断力有限,长期沉迷其中,可能导致身体羸 ②弱,也容易造成价值观混乱。 青少年沉迷网游,与游戏开发商的诱导密不可分,更与教育的缺失 ③。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因惑,需要父母、老师扮演好“导师”和“朋友”的角色, ④家庭、学校教育不能及时到位,就可能被网络游戏趁机“占位”。 (1)给①②处加点字填写正确的拼音。 (2)请从“休戚于共”“息息相关”“休戚相关”三个词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③处。 (3)给④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 【答案】(1)噱xué ②羸léi (2)息息相关。 (3)倘若/一旦/假如 (或其他表示假设的关联词) 【解析】 【详解】(1)题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调动已有知识储备。给出读音噱xué 羸léi。 (2)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请从“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休戚相关”三个词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③处,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休戚与共”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息息相关”意思是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含有同甘共苦、利害一致的意思。前文是“青少年沉迷网游,与游戏开发商的诱导密不可分,更与教育的缺失”,因此用“息息相关”。 (3)题考查考生对关联词语的掌握能力。此句中,后边有“就”字,故前边应用一个表假设的词语,如:倘若/一旦/假如。 20.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A. 史官史家用文字记载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之后,那些事件就随风而逝,谁也找不着、看不见它,只有史书留了下来。 B. 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建设性的文化性格,是我们在面对经典时必须要有的一种健康的阅读心态。 C. 金庸创作的15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已然成为绝响,他笔下的剑侠江湖,快意恩仇,痴缠儿女,是那么地鲜活、灵动。 D. 2018年10月28日,重庆公交车坠桥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一坐过站的女乘客提出的中途停车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结构混乱,在句首加上“在”字,使句子主语只有一个“事件”;B项,搭配不当,把“心态”改为“途径”;D项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因为”应该为“主要原因是”或“是因为”。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四、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离别”是中华诗词的重要题材,从古至今,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离别”诗。它们或豪迈,或缠绵,或伤感,或洒脱。有的真诚,有的唯美,有的含蓄蕴藉但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 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范文 伤离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一个人能不经历离别。离别,是感伤的代名词,是以泪水作为标志,以依依不舍作为特征的。从古到今,有哪一场离别是以欢笑收场的? 李白在黄鹤楼目送其挚友孟浩然乘舟远去时的伤感与寂寞,尽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滔滔东去的长江,是他无尽的伤感与思念,与挚友的离别,更使阳光三月的明媚阳光为之暗淡。这是怎样的一种悲伤与无奈呀!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虽然这句诗未指明要送别的人物,也未直揉其离愁别绪,但是,也正是因此,这首诗成了中外离别诗中的名句。对古人的追忆,正是对现实的写照。骆宾王深知好友此行可能是“荆轲刺秦王”的翻版,却把心中之悲伤化作凄冷的河水,这又是何等的愤慨与悲壮! 古代人以诗揉情,表达内心的悲痛与伤感,现代人的离别,悲痛之情则表达得更为直接。朋友们互相喊着“再见”,手不断挥动着,坐在离别列车上的那位也用力地回应着,直到列车开出了视线,变成了一个黑点……。 伤离别,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也许,这一次的分别,要好长时间才能相见或者从此便不会相见,也许,这一次的分别,成为彼此之间关系的句号。离开自己至亲至爱的人,再见之时又遥遥无期,怎能使人不悲伤,不难过?当分离就在眼前时,我们也会试图走得开心,走得潇洒,我们也会试图让离开之人安心与平静,但是,谁又能真正做到,在离别时没有一点点伤心和失落? 那么离别之时,就不要在顾及其他而压抑你的感情了!这不是偌弱,这只是真实,更是表达真实的勇气,这不是对他人的伤害,只是让亲朋好友知道,我们有多爱他们。就连古代的大诗人都无避讳地表达他们的情感,我们这些现代人又何必羞于开口呢?伤离别,是人类的本性,是感情的流露。 但是,伤离别,只能是一时之伤而非一世之伤。我们不能活在离别的阴影里,在离别时刻流泪甚至哭泣是无可厚非的,但夜夜泪湿枕头则是不正确的。没有人能陪伴你一生一世,离别之至亲,总会有再见的一天,即使他们不再回来,你的生命中也是会出现另一个人来填补这个空缺的。你的水晶球的凹洞,虽然不能完全复原,但它会被其他珍贵之物所填补,那么你的水晶球依然闪烁和耀眼。但如果你让悲伤去填补那个空洞,那么,水晶球便不再灿烂,只会变得空洞、暗淡。 伤离别,从古到今,无人不尝,无人不知;伤离别,是一种生活,是一种体会,是一种场面,是一种心情;伤离别,是一种真实,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残缺,更是一种完美;伤离别,是一种阶段,而不是一种结果;伤离别,是一种成长的经历,成熟的过程。 不要再惧怕离别,也不要再压抑你的离别之伤。勇刚地去面对伤,离别,你的生活才会更多彩,你的人生才会更完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考生通过所给材料作文,题目中说:“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写一篇文章”,这就要求考生就材料陈述自己的思考,表述自己的看法。材料中说:“离别”是中华诗词的重要题材,从古至今,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离别”诗。它们或豪迈,或缠绵,或伤感,或洒脱。有的真诚,有的唯美,有的含蓄蕴藉但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这段话的中心话题是“离别”,运用了“或……或……”句式,其实是给了考生写作方向。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则进行立意,也可以综合立意。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由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立意: 1.伤离别 2.最是离别愁断肠 3.轻轻的我走了 可用素材: 1. 离别,虽然带着点点的愁绪,虽然有些许的惆怅,可是离别,也蕴含着希望,正因为有了离别,重逢时的喜悦和兴奋才显得格外的闪耀,正因为有了离别,思念和友情才会像颗颗璀璨的天星,闪耀在世间中,正因为有了离别,种种的情感才会被拉伸,增大,深入人们的内心,离别,不仅仅是离去,分别。离别,何尝不是全新的开始? 2. 离别中,隐含着种种最唯美的情感,那“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的思念因有了离别,才是那么的传神,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的绝世的友情因有了离别,才会被千古铭记,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情丝因有了离别,才分外动人,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乡思因有了离别,才是那么的动情。正因为有了离别,无数句唯美的诗词才会被时间恒久的刻印。 3. 难忘离人怅惘低回时的潇洒丰神,斯人憔悴而独立;也难忘歌者顿足留连时清澈如泉的回眸,依旧如花的笑靥,惊鸿一瞥。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 首先,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从古到今,有哪一场离别是以欢笑收场的? 其次,并列式分论点论述,分别举例古代、当今的离别场景。 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做到首尾呼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