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

语文一轮复习最新6年高考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诗 ‎  (10年全国卷Ⅰ)‎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咏素蝶诗 刘孝绰 ‎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  (10年全国卷Ⅱ)‎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梦中作①‎ ‎  欧阳修 ‎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  答;‎ ‎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  答:‎ ‎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  (10年北京卷)‎ ‎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  古风 (其三十九)‎ ‎  李白 ‎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  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  ①、四海,指天下。‎ ‎  ②、漫漫,广阔无边。‎ ‎  ③、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 ‎  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 ‎  ⑤、徂(c)晖,夕阳的余辉。‎ ‎  ⑥、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鵷”。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 ‎  ⑦、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 ‎  参考答案:‎ ‎  (1)(3分) A ‎  (2)(4分)要点:‎ ‎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  (10年山东卷)‎ ‎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ng):悲伤。‎ ‎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  译文:‎ ‎  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 ‎  (1)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  (2)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  (10年江苏卷)‎ ‎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送魏二 ‎  王昌龄 ‎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  【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  (10年陕西卷)‎ ‎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  雨雪曲 江总①‎ ‎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  (10年福建卷)‎ ‎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  访隐者 ‎  [宋]郭祥正 ‎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1分)‎ ‎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 ‎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  (1)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  答案:踏 ‎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  (3)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  答案:A ‎  (10年安徽卷)‎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  岁暮①‎ ‎  [唐]杜甫 ‎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  9、【试题答案】‎ ‎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  【试题考点】‎ ‎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  【试题解析】‎ ‎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 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  【诗歌简赏】‎ ‎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  (10年江西卷)‎ ‎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送人归京师①‎ ‎  陈与义②‎ ‎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  (10年辽宁卷)‎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  雨 ‎  陈与义①‎ ‎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  8、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  9、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  (10年浙江卷)‎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  定林①(王安石)‎ ‎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  仍:又。‎ ‎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  22、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  23、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  (10年天津卷)‎ ‎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  司空曙 雍陶 ‎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  (1)暮春 飞花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  (2)思念故乡之情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  2009年高考题 ‎  1.(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  寄 远 ‎  杜 牧 ‎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  答:‎ ‎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  答:‎ ‎  答案 (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  (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 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  2.(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  月 ‎  杜 甫 ‎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  答:‎ ‎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 ‎  答案 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  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 ‎  3.(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  严郑公宅同咏竹 ‎  唐杜甫 ‎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  答:‎ ‎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  答:‎ ‎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  答:‎ ‎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  解析 鉴赏诗的内容,理解主旨。‎ ‎  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征。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  “色侵书帙晚”一句描绘竹子的形象,注意描写的是竹影,结合全句加以描绘。注意鉴赏具有刻画效果的词语,即要锤炼的字“侵”的动态效果和“晚”字的衬托效果。‎ ‎  理解诗的主旨要紧扣住诗的最后一联“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因为咏物诗往往寄寓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断。这种题的答案不求一致,但求合理。就 像对诗经中“窈窕淑女”的理解一样,她可以是现实的人,也可借喻理想,这里也求一致。‎ ‎  但是,出题人在设置考点时似乎对内容的考查拟题重复,前两个小题都是对形象的鉴赏,虽然一概括一具体,但我本人觉得这一点有些欠缺。‎ ‎  咏物诗往往扣住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阅读鉴赏时要注意抓住咏物诗的这些特征就可以读懂了。解题时注意考题的考点,注意筛选答案要点。‎ ‎  4.(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  晚泊岳阳 ‎  欧阳修 ‎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  答:‎ ‎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  答:‎ ‎  答案 (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  5.(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  江 行 ‎  [宋]严羽 ‎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  答:‎ ‎  答案 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  解析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  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  ⑵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  答:‎ ‎  答案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  解析 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考生通过解答第⑴‎ 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  6.(09年全国I陕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次石湖书扇韵①‎ ‎  姜 夔②‎ ‎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  答:‎ ‎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  答:‎ ‎  答案 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  ⑵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 ‎  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  解析 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  鉴赏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  7.(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军城早秋 ‎  严武[注]‎ ‎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 ‎  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  答:‎ ‎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  答:‎ ‎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  解析 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  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  鉴赏 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 。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  广德二年春 ,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 ,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 “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  8.(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题西溪无相院 ‎  张 先 ‎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  答:‎ ‎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  答:‎ ‎  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  解析 第一小题:明写好找,暗写相对难些。“暗写”也就时侧面描写,结合诗歌和平时所学,一般不难判断。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通过“几处”、“新燕”、“浅草”等表现“早”。‎ ‎  第二小题:题目考查写景的手法、角度。考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角度、炼字等方面作答。‎ ‎  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末联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 ‎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应该说,此诗“浮萍破处见山影”也一样精彩。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  张先(990─1078)北宋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  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一丛花令》中有「沉思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生动。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诗歌在当代也享有盛名。‎ ‎  其词含蓄项正,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里影响巨大,在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过渡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正堂清末词家陈廷焯云:“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堍此则为晏殊 欧阳修 、为温庭筠韦应物 ,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 秦观柳永 、为 苏轼辛弃疾、为周邦彦姜夔,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白雨斋词话》堷一)。《词学通论》中引吴梅评价云?“子野上结晏、欧之局,下开苏秦之堈,在北宋诸家中适得其平,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既正,气格亦堤,非诸家能及也。”南宋中后期“醇项”派中姜夔的词受其影响极大。《词栁辑评》中先著提到:“(子野)白描领手,为姜白石之先驱。” 张先一生宠享富贵,诗 酒风流,颇多佳话。好友苠轼赠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燠燕忙”为其生活写照。据传张先在八占岁时仍娶十八岁的女子为妾。一次家宠上,苏轼再度赋诗调侃:“十八新娘兠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叠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  《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著有《张子野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  9.(09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喜外弟卢纶见宿 ‎  司空曙 ‎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  【注】蔡家亲:表亲。‎ ‎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答:‎ ‎  答案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 分 析其独到之处。‎ ‎  答:‎ ‎  答案 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  解析 这首诗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在高中语文第二册《说“木叶”》中出现过。学生如果熟悉课文,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感情。‎ ‎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可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据《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 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  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比兴兼用,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其实,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 的艺术手法。‎ ‎  10.(09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题。‎ ‎  早 兴 ‎  白居易 ‎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  【注】 ①觉:醒。‎ ‎  (1)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 ‎  答案 香山居士 ‎  解析 没有任何技巧,完全是考察考生的识记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  (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  答案 B ‎  解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 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  (3)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  答:‎ ‎  答案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  解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  鉴赏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 。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 ,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 。“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 ”,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 。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呢?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  11.(0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  陆 游 ‎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  答:‎ ‎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 ‎  分析。‎ ‎  答:‎ ‎  答案 (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  解析 (1)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  第一问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  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  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  第一问:“炼字”, 提问方式: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3、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  第二问:第二问:赏析“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赏析 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  “河”‎ ‎,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  2008年高考题 ‎  1.(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登金陵凤凰台 ‎  李 白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注】一水:亦作“二水”。‎ ‎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  答:‎ ‎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答:‎ ‎  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  解析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  2.(08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  杜 甫 ‎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  【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  答:‎ ‎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清净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  解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  3.(08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  山居即事 ‎  王 维 ‎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  答:‎ ‎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  答:‎ ‎  答案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  解析 这首五律写诗人幽居山中所见景物,表现其悠然闲适之情。分析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要联系词语所在诗句及整首诗的意境。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应考虑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要注意联系诗人的个性与写作背景。‎ ‎  4.(08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江间作四首(其三)‎ ‎  潘大临①‎ ‎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  答:‎ ‎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  答:‎ ‎  答案 (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中归去! ‎  解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诗人是时隐居黄州。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如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雁,直抒自己对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1)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意其中动词的表现力。(2)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闲适的特点。‎ ‎  5.(08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春日即事 ‎  李弥逊①‎ ‎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  答:‎ ‎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  答:‎ ‎  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像、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  解析 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漫天丝雨想像成弥天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与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像。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惟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惆怅也更深了。第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处境:“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这里用“张罗地”借指自己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宿鸟”应上“黄昏”。宿鸟声在这里恰恰反托出了张罗地的冷寂。“自掩门”的“自”字,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这样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  6.(08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小孤山①‎ ‎  [宋]谢枋得②‎ ‎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 ‎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  答:‎ ‎  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  解析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山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地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后四句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元斗争胜利的豪情。‎ ‎  7.(08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  杨万里 ‎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  答:‎ ‎  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  解析 《初入淮河四绝句》是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进入淮河后触景伤怀所写下的绝句,共有四首,所选为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河,似乎成了天然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  8.(08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  题李世南①画扇 ‎  蔡 肇②‎ ‎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  答:‎ ‎  答案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  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  解析 本诗属题画诗。解答时,先读懂全诗,找出构成画面的景物,串联在一起,进行描述,再从整幅画面中体会其气氛。‎ ‎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答:‎ ‎  答案 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  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  解析 画面往往展现的是具体的物象,为静止的事物。动的景物不能展现,如“水潺潺”和“秋风瑟瑟”。由物象所感知到的东西也不能展现,否则就没有想像的余地了。如诗中的“村”与“寺”。‎ ‎  9.(0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日暮倚杖水边①‎ ‎  (金)王寂 ‎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  【注】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  (1)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  答:‎ ‎  答案 (1)屈原 白居易 ‎  (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 ‎  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  解析 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水国指的是蔡州。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况,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尾联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无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 ‎  10.(08北京)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  顾炎武①‎ ‎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  【注】 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  (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  答:‎ ‎  (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  答:‎ ‎  答案 (1)A ‎  (2)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 ‎  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  (3)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  ②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遇、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  解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愁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1)“是日”,这一天,指九月九日季节。“秋老”,指暮秋时节。‎ ‎  2004~2007年高考题 ‎  1.(07北京)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  芣 苢①‎ ‎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颉 ⑦之。 ‎  【注】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 ‎  ⑥袺(ji):手持衣角盛物。⑦礻颉(xi):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  答:‎ ‎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答:‎ ‎  答案 (1)赋(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解析 《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  2.(0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新晴野望 ‎  王 维 ‎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  【注】 氛垢:尘埃。‎ ‎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  答:‎ ‎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答:‎ ‎  答案 (1)分别是“明”和“出”。 ‎  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  解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空气明净清新,原野空旷开阔。中间四句写周围景色。郭门、村树,远近结合。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与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青翠的山峰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更富层次感。最后两句中,作者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动态人物,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  3.(07湖南)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  示长安君 ‎  王安石 ‎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  【注】 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  答:‎ ‎  答案 颔联:①“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②“草草杯盘”与“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③“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  颈联:①“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②“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③“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  解析 解读这首诗,首先要根据注释理清“长安君”与王安石之间的兄妹关系。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是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诗中表达了真挚而又深沉的相逢之欢与离别之悲。根据题中要求:“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对中间两联的内容逐联进行赏析。‎ ‎  4.(07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葛溪驿 ‎  王安石 ‎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  答:‎ ‎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  答:‎ ‎  答案 (1)驿站秋夜难眠图。 ‎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 ‎  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  解析 首联落笔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最易萌生思乡之情。而天公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意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独卧秋床的诗人辗转反侧可想而知了。 ‎  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似直而曲,有含蓄不尽之妙。 ‎  尾联中“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挨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惟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 ‎  5.(07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武夷山中 ‎  (宋)谢枋得① ‎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  【注】 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答:‎ ‎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答:‎ ‎  答案 (1)表达了诗人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  解析 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指抗元兵败后的十年间从未还家。这里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直连还家的梦都不曾有过,可见其决绝之情。二句又绝不纯是写武夷奇观,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写照。第三句一转,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山中气息,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末句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无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  6.(07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溪 亭 ‎  林景熙 ‎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  答:‎ ‎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  答:‎ ‎  答案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  解析 这首《溪亭》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首联破题,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诗人徒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透过迷蒙的景色表现出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颔联写景,高高的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心绪不宁。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可见,“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的情绪。独行无聊,借数流萤以排遣内心的苦闷无聊,这两句将其复杂矛盾的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末联写景。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余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  7.(07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  小斋即事 ‎  刘一止①‎ ‎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  【注】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  (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答:‎ ‎  答案 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的,“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的,“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  解析 解答此类问题应先读懂全诗,理清诗人的思想、情感脉络,在此基础上按照题干要求,认真做答。‎ ‎  (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  答:‎ ‎  答案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  解析 本诗是一首感物抒怀诗。作者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借琴的“直”、棋的“方”,来表现自己的“直、方”之志,抒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  8.(07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  黄氏延绿轩 ‎  [明]高 启 ‎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  【注】 芜:丛生的草。‎ ‎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  答:‎ ‎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  答:‎ ‎  答案 (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  解析 这首五言绝句写的是春景,下联想像新奇:雨后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间中来。这是我们都感受过却不易写出的情景,应该说是一首好诗。‎ ‎  9.(07山东)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  出 关①‎ ‎  徐 兰 ‎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  【注】 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i):旌旗。 ‎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版本?请简要说明理由。‎ ‎  答:‎ ‎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  答:‎ ‎  答案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  (2)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 ‎  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和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  解析 此诗着意刻画当征人远行出关那一刹那的感情,诗人曾随军出居庸关,对此有真切的体验,当通过关隘时,但见前方白雪皑皑,荒寒一片;而身后却仍是桃花盛开,春意盎然,这怎能不使出关的将士回首凝视,瞻顾家园呢?诗句的奇绝处恰在于征人回首的瞬间里,凝聚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生体验。 ‎  10.(06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  凉州词(其一)‎ ‎  张 籍 ‎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②到安西。‎ ‎  【注】 ①碛(q):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  答:‎ ‎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  答:‎ ‎  答案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驼铃丁当清脆入耳。 ‎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  解析 本首诗是七言绝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首句描写了边塞傍晚下起雨,雨中的大雁飞得很低;二句描写新生的芦笋在雨中渐渐长齐。作者由远及近,由高到低,运用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边城暮雨图。三、四句由一、二句写景到叙事,引出长长的驼队带着白绢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  11.(06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三江小渡 ‎  杨万里 ‎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  【注】 ①将:行,流过。‎ ‎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  答:‎ ‎  (2)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  答:‎ ‎  答案 (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  解析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借事说理。第一、二句写溪水一去不复回,溪水上的小舟也开篙远去,暗示小舟上 的人要离去了,寄寓一种离情别绪。而三、四句运用对比、比喻、象征等手法,把“山溪渡”比作“交情”,借“山溪渡”来抒发友人之间的“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以象征意义,“交情”深厚,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波”的考验。 ‎  12.(06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  端 居①‎ ‎  李商隐 ‎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  (1)这首诗的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  答:‎ ‎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  答:‎ ‎  答案 (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收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  解析 《端居》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即闲居之意。首句所写是诗人在盼远方来信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叹息,怅然若失。次句写出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敌”字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 ‎,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夜不能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 ‎  13.(06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题竹石牧牛 并引 ‎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  答:‎ ‎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  答:‎ ‎  答案 (1)示例一: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  示例二: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景,写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第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第三层,议论,抒发感想,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  (2)第一问: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  第二问:示例: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  (此题无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  14.(06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夜 归 ‎  周 密 ‎  夜深归客依筇①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  【注】 ①筇:此代指竹杖。‎ ‎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  答:‎ ‎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  答:‎ ‎  答案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  (2)这幅画描绘的是诗人想像(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  解析 这首小诗描写深夜归家的情景。一开头,“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透过归客倚杖蹒跚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顿的旅况和返乡情切的心理。第二句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见到的是村店,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人情味的图景 “竹窗斜漏补衣灯”展现在眼前。写景句句扣住“夜”字,写情句句扣住“归”字,读来真切感人。 ‎  15.(06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东 坡①‎ ‎  苏 轼 ‎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  答:‎ ‎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  答:‎ ‎  答案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  解析 诗一开头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市人为财利所驱,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惟幽人才有雅事。后两句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对比中凸现了出来。 ‎  16.(06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  移居(其二)‎ ‎  陶渊明 ‎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  【注】 ①将:岂。②纪:经营。‎ ‎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  答:‎ ‎  答案 (1)DE ‎  解析 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B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项 ‎  “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  (2)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  解析 本诗写诗人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的情味。以“春秋”发端,说明一年四季中常有生活的乐趣。对作者来说,新迁南村,登临胜地,更觉欣慰。除登高赋诗之乐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忙时闲聚之乐。‎ ‎  17.(05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春行即兴 ‎  李 华 ‎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  答:‎ ‎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  答:‎ ‎  答案 (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  解析 此题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李华的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历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诗的前两句直接写景。作者站立在宜阳城头观赏景致,只是城下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写远处,“涧水东流复向西”,清冷冷的山泉没有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三、四句更进一步,继续写景。“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经过了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欣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禁使人想像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是以乐写哀,以闹衬静,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虽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却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  18.(05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李 白 ‎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  答:‎ ‎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  答:‎ ‎  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  19.(04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秋 思 ‎  张 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  答:‎ ‎  答案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  20.(04上海)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3)题。‎ ‎  赤 壁 ‎  杜 庠①‎ ‎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  【注】 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③曹瞒:即曹操。‎ ‎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 ”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 ”一句同说一事。 ‎  (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  答:‎ ‎  答案 (1)对仗(或对偶)‎ ‎  (2)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  (3)“荒矾鸥鸟满烟芜”是一句写景的诗句,但景中含情。在荒芜的赤壁,借鸥鸟以动写静,更衬托出此地的凄凉,间接表达作者内心孤寂,而前一句“过此不堪回首处”是直抒胸臆。而前三联都是叙述,只是结尾前半句直抒胸臆,后半句情景交融。‎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湖上棹船回,风约湘裙翠①。一曲琵琶②数行泪,望君归,芙蓉开尽无消息。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注】①湘裙翠:用湘地丝织品制成的翠绿色的裙子。②琵琶:白居易《琵琶行》典故。   (1)这首元曲,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少妇形象?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2)有人认为这首元曲具有“文人高雅典丽”的风格特点,也有人认为这首元曲体现了“民歌自然清新”的艺术特色。你认可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试题答案:‎ ‎  14.(1)①绰约多姿。她站在船头,“风约湘裙翠”。习习晚风吹着她翠绿的裙儿左右飘拂,身姿绰约美丽。(约,有的解作“束、裹”,可分析其身姿优美曼妙。)②思念远人。她自春到秋都在倚楼远望,不知错认多少归舟,但远人消息全无。③自悼身世,伤感落泪。联想到自己和琵琶女一样,美人迟暮,身世飘零。④内心顾虑悔恨。有对远人“士也不爽,二三其德”可能已经变心的担忧顾虑,又有“悔教夫婿”立功万里的悔恨。(2点4分,每一点中概括形象特点1分,结合文本、分析到位1分。)   (2)观点1:具有“文人高雅典丽”的风格特点。①运用典故。借琵琶女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年华老去,身世飘零的特点,表达自己因思念远人而产生的复杂情感。②抒情含蓄。“芙蓉开尽无消息”包含丰富意蕴。一是写出秋已深,而远人消息全无,而她则是自春到秋都在远望归人。二是含蓄写出远人归期一误再误,如今不知“香车系在谁家树”。(每点2分,有观点有分析可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观点2:体现了“民歌自然清新”的艺术特色。①“比”的手法的使用。“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以物喻人,在物我的对比中,突出思妇的落寞情感。②抒情直露。“数行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晚凉多少”,言秋已深,凉已重,而远人的冷暖,无人照料,足见其相爱之情。③开篇清新自然。曲一开头,一个绰约多姿的少妇形象就进入读者眼帘。(每点2分,有观点有分析可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观点3:既有“文人高雅典丽”的风格特点,也体现了“民歌自然清新”的艺术特色。((每点2分,有观点有分析可得4分。)‎ 水口行舟 ①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注】①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   8.本诗写乘舟江中时的所见所思,所表达的情感富有层次。请你简析。(6分)   ▲    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朱熹的诗往往富有理趣,那么本诗与其《观书有感》(其一)所蕴含的道理有何不同。(5分)‎ 试题答案:‎ ‎8. “雨一蓑”表现出洒脱与对山水的迷恋,“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答对一点给2分,6分)   9.手法:①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不给分),由景及理;借助自然界景观的描述 ,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② 对比(写“对照”、“呼应”不给分),昨夜夜黑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之景与今朝两岸青山绿树、充满生机形成对比。(答对一种手法给1分, 共2分)    本诗哲理示例1: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哲理示例2: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有逆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观书有感》(其一)哲理示例: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答对不同点给2分 ,有分析给1分,共3分)‎ ‎ 秋兴 皇甫曾流萤与落叶,秋晚共纷纷。返照城中尽,寒砧雨外闻。离人见衰鬓,独鹤暮何群。楚客在千里,相思看碧云。8.本诗颔联如何描写秋景?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与《天净沙·秋思》相比,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 试题答案:‎ ‎  8.【答案】①视听结合(答“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也可以)(2分);   ②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即将消失,伴着雨声,隐约听到寒风中捣衣的声音(2分);   ③表达了诗人的惆怅、落寞以及思亲怀远之情(1分)。   9.【答案】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游子客居他乡、漂泊天涯的凄苦愁楚之情(2分);   异:本诗三、四两联还表达了衰老感伤、离群孤独之情(2分)以及对亲人和朋友无尽的思念之情(2分)‎ ‎ 登泰山 张养浩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8.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诗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颈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6分)  ‎ 试题答案:‎ ‎  8.(5分)杜诗是从泰山脚下远望,是诗人的想象,而本诗是登山后亲眼所见之景。(2分)杜诗标题中的“望”字、文中的“会当”表明作者没有登上泰山;张诗标题中“登”字、诗中的“到天关”表明是作者亲眼所见。(3分)   9.(6分)①现在才知以前居处井底多么狭隘,今后即使筑巢枝头也会觉得宽阔。(3分)②感悟人生应胸怀广阔,不应狭隘自我。(每点3分) 溯西江① 李绅江风不定半晴阴,愁对花时尽日吟。孤棹自迟从蹭蹬②,乱帆争疾竞浮沉。一身累困怀千载,百口无虞贵万金。空阔远看波浪息,楚山安稳过云岑。【注】①本诗为作者被平反后奉命赴任江州长史途中所作。②蹭蹬:险阻难行。   8.有人认为本诗颔联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 试题答案:‎ ‎  8.颔联巧妙运用了反衬和双关的手法。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乱帆”衬托逆流而上、速度缓慢的“孤棹”,突出了“孤棹”行进困难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忧愁、担心之情;既写了“孤棹”和“乱帆”在江面上行进的情景,又暗寓了个人为官的不易,官场局面的复杂及竞争的激烈,一语双关。   答出颔联运用反衬或双关手法的,给1分;对其中一种手法进行简要分析的,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本诗表达了作者忧愁、孤寂、苦闷和庆幸的复杂情感。因政治气候复杂“不定”、官场不顺而忧愁;因自己心怀千秋大计却无法施展而孤寂、苦闷;因全家无虞、波平“浪息”、“安稳”渡过而欣喜、庆幸。   答出两种情感的,给2分;对两种情感进行简要分析的,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得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洗 竹王贞白①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锦箨裁冠添散选,玉芽修馔称清虚。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矸③节下书。竹罗 隐篱外清阴接药阑④,晓风交戛⑤碧琅玕。子猷⑥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漫岁寒。[注]①王贞白(公元 875 年 公元 958 年):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 丰区)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公元 895 年)登进士,七年后(公元 902 年)授 职校书郎,曾与罗隐、方干、贯体同唱和。②略洗:稍加砍除从竹的繁枝。③琅玕:翠竹的美称。下文“霜筠”义同。④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⑤交戛:交错缠结。⑥王徽之(公元 338 年公元 386 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生性高 ‎ 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8.两诗中“竹”的意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 试题答案:‎ ‎  8.要点示例:①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2分)②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2分)③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诗内容。(1分)   9.要点示例:相同点:①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2分)②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2分)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2分)(能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 隋 宫 李商隐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①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②半作帆。汴河③曲李 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注]①九重:皇宫。②障泥:垂于马腹两侧,用于遮挡马蹄飞溅起的尘土的装备。③汴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8. 两首诗题材相近,表现手法也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5分)   9. 《隋宫》为咏史诗,《汴河曲》为怀古诗,借用杜诗来概括,可谓一则“举隅见烦费”,一则“引古惜兴亡”。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 试题答案:‎ ‎  8.两首诗都以隋朝的衰亡为题材借古讽今,都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隋宫》用“宫锦”与“障泥”、船“帆”相对比,隋炀帝一人“乘兴南游”和“举国裁宫锦”也形成对比直写皇者的腐朽荒淫,极端挥霍,导致隋朝衰亡。《汴河曲》开头两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比,见出自然永恒、人世沧桑、豪华如烟、历史无情。(3分)   9.咏史与怀古,性质相近但有区别。(1分)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因迹起情,重在抒写历史沧桑之慨;咏史实(史实)而怀古虚(意象)。(2分)《隋宫》抓住“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这一典型事例,表现帝王南游的奢靡浪费,从而寓含奢淫覆国之戒;而《汴河曲》只就“汴水、隋宫、长堤、柳树”等带有沧桑感的物象虚加点染咏叹,抒发今昔盛衰之慨,吊古伤今之情。而正如杜诗所言,一则“举隅见烦费”,一则“引古惜兴亡”。(3分)‎ ‎ 桂枝香 观木樨①有感,寄吕郎中 陈 亮②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③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④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注】①“木樨”为桂花的一种,逢秋开放,花小香浓。②陈亮(1143年—1194年):一生力主抗金,竭忧于国事。此词或作于孝宗淳熙六年(1179)秋。陈去看望曾任礼部郎官的吕祖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到夜半。吕说:不要以为当世不能用您。并对陈亮表示支持。陈很快慰。③三十六宫:这里借指人间。④芙   8.下阕“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一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5 分)   9.此词处处摹花之魂,又处处见作者风骨,你从词中读出了哪些崇高之美?请结合写桂花    之处简要分析。(6分)  ‎ 试题答案:‎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5分)①用“芙蓉”语典表达边愁:秋芙蓉盛开,未尝不美,但一想起含有边关烽火之忧的“芙蓉小苑入边愁”,只能是顿添愁思了。②‎ 用“东篱黄菊”典故反衬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黄菊只能助人凄凉,暗指渊明遗世高蹈不足取法;而桂子可 “唤回春意”,表达了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   (写出“芙蓉”表达边愁,并解释语典,得2分。写出“东篱黄菊”用典故反衬积极用世,并能解释完整,得3分)   9.(6分)答:①积极用世的热忱:桂花来自月宫,但“不辞”散落人间,而且愿“三十六宫都足”,可见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②清高自尊,但不矜不伐:词人担心因自视之高,惹得 “群花自嫌凡俗”,表达了自尊且敬人的高尚人格;③感国事艰危,欲力挽狂澜的悲壮:时已晚秋,但作者不愿自甘幽独,仍想唤回已去的春意,把温暖重新撒向人间。④决不随波逐流,只能高躅独步的幽愤:“入时太浅”,开在深秋;“背时太远”,难以入俗流,只能爱踵先贤之高迹。   (每点2分,任意答出3点,加入适当的分析,即可得满分。)‎ ‎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 轼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①,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②,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③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 ①接淅:行色匆忙。②挂席:挂起帆席,准备启程。③莫徭:楚地瑶族地区,苏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任职地。   21.下阕“灵均去后楚山空”中的“灵均”是指伟大诗人 ;“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中的“梦得”是指唐代诗人、在贬谪地武陵写出《竹枝词》的刘禹锡,诗人为什么要向好友苏坚提到刘禹锡?(2分)   22.请欣赏“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之句。(5分  21.答案: 屈原 提及屈原是因为屈原曾在澧阳行吟漂泊,提及刘禹锡是因为刘曾被贬在武陵,希望友人苏坚能够接续刘禹锡的余风,创作出可以和《竹枝词》媲美的“莫徭新唱”来。这是对友人的勉励   22.“与君同是江南客”,上承“此生长接淅”说明彼此都只是江南的过客,下启“飞梭”,言清欢之短暂,迷离幻象、湖山清景,俱如飞梭过眼,转瞬即逝了。(1分)虚实结合,“梦中游’上承“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是梦中所见,“觉来清赏”上承“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是实写(1分)。以“飞梭掷”比喻梦中迷离幻象、眼前庐山清景,随着短暂相聚的友人即将离去而转瞬即逝。(1分)坎坷现实使诗人顿生悲凉之感,而友人的行将远逝,前往楚地,使诗人产生了牵挂和不舍之情。(2分)  行香子 题罗浮①葛长庚②满洞苔钱③,买断风烟,笑桃花流落睛川。石楼高处,夜夜啼猿。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   细草如毡,独枕空拳,与山麋野鹿同眠,残霞未散,淡雾沈绵。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   【注】①罗浮:据传说,浮山为蓬莱之一阜,唐尧时,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故称“罗浮”。②葛长庚,南宋道士,能诗赋,长于书画,晚年隐居著述。③苔钱:因苍苔形圆如钱,故名。   8,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绘罗浮山的自然风光?请简要赏析。 (5分)   9.词的下阕描写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试题答案:‎ ‎  8.①比喻。把形网如钱的苍苔直接称为“苔钱”。(1分)②想象。面对满洞风烟,诗人想象是苔钱“买断风烟”,其实洞中的风烟并非人为买断,而是以此形容洞中风烟之多,似乎别处的风烟都专聚于此。(2分)③‎ 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或以声衬静)。看到的是洞中风烟迷蒙,苍苔遍布,片片桃花随溶溶川水流出;听到的是声声猿啼。视听结合,客观地描绘了罗浮山清寒的自然风光。(2分)(答“互文”“排比”(看二吏云,三更月,四更天)也可酌情给分。)   9.词的下阕描写了作者闲散白在的隐居生活。在深山岩洞之中,绿草如茵,烟霞缭绕,诗人曲肱而枕,与糜鹿为伴,远离尘世,过着神仙般的生活。(3分)表达了作者陶醉于隐居生活,闲适自在,怡然白得之情。(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8~9题。   摊声浣溪沙天雨新晴,孙使君宴客双石堂,遣官奴试小龙茶毛 滂日照门前千万峰,睛飙先扫冻云空。谁作素涛翻玉手,小团龙。 定国①精明过少壮,次公②烦碎本雍容。听讼阴中③苔自绿,舞衣红。   【注】①定国,于定国,西汉人,官至丞相,为人清廉,判决案件公允准确。②次公,盖宽饶,西汉人,官为司隶,勤于职政,行清能高。③听讼阴中:传说西周召公行巡乡邑,在甘棠树下审理诉讼案件,故有“听讼阴中”之说。   8.前人把这首词归为豪放词,请结合词的开头两句说明这样归类的理由。(5分)   答:   9.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作用。(6分)  ‎ 试题答案:‎ ‎  (二)(11分)   8.(5分)理由:①意境开阔:晴空万里,日照千峰,体现了阔大的意境。②语言富有气势:“千万峰”数量众多,“扫”有席卷、涤荡的豪迈气势。(答对其中一点2分.答两点得5分)   9.(6分)①用典。(1分)运用于定国、盖宽饶、召公等人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孙使君清廉公正、勤政能高的赞美之情。(2分)②借景抒情。(1分)孙使君治郡清平,民无讼事,所以庭中绿苔白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孙使君治政能力的赞美之情。(2分)③即事抒情。(1分)“舞衣红”描写了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表达了对孙使君治政有方的赞美之情。(2分)(答对其中2点即可得满分)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张元干①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②。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③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④,听《金缕》。   注释:①张元干,南宋初爱国词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向金屈辱求和,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字邦衡)因上书请斩秦桧,被贬为福州签判。绍兴十二年,胡再遭迫害,被除名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时张元干寓居福州,作《贺新郎》以送胡铨,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②故宫离黍:旧时宫殿长满荒草。③耿:明亮。④大白:酒杯名。   17.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底事”,即何事、为什么,冠领以下三句,是作者伤心的疑问;“昆仑倾砥柱”,指遭逢地震这类的自然灾害。   B.“更南浦”二句,始入送别正题,将送别场面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突出了送别的意义,充满悲壮感。    C.“目尽”二句是说:我们关注的是天下古今大事,怎么能象小儿女那样只顾个人的恩怨呢!   D.这首送别词与通常婉约之作迥然不同,满纸忠愤,慷慨悲凉,具有震撼心弦的力量。   18.下列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与“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B.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D.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 (白居易《琵琶行》)   19.结合整首词,具体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5分)  17.(3分)   【答案】A 是悲怆的质问; “昆仑倾砥柱”,喻指北宋的灭亡。   18.(3分)   【参考答案】 B “九地黄流乱注”,是说中原沦陷,有如黄河泛滥;“聚万落千村狐兔”,以狐兔喻敌人,写金兵横行。   19.(5分)   【参考答案】(答出一点给1分,给到满5分为止)   ①对沦陷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深切思念。   ②对沦陷区惨遭金兵铁蹄践踏悲惨景象的极度悲愤。   ③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求和苟安的责问与抨击。   ④对自己长期报国无门、渐至衰老的悲怆。   ⑤对好友胡铨一再遭受迫害而不平。   ⑥对胡铨前途命运的牵挂与担忧。   ⑦对挚友面对厄运的支持与激励。‎ ‎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1)诗中颔联写景有何作用?(3分)   (2)简析诗歌颈联的妙处。(4分)   (3)诗歌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  ‎ 试题答案:‎ ‎  10、   (1)描写了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烘托了岁月蹉跎的感伤之情,为下文言志抒情作铺垫。(3分)   (2)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4分)   (3)凿壁偷光(1分),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2分)。   原诗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1)部李侍郎 ‎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2),自怜头白始为郎。(3)雨滋(4)苔藓侵阶绿,秋飒(5)梧桐覆井黄。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6)还应厌后行。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7)   注释:   (1)兵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负责国家军事方面的事务。李侍郎,李进。李进迁兵部侍郎的时间当在宝应二年或广德元年(七月改宝应为广德),即公元763年。   (2)四十强:一般来说,所谓“四十强”,是指四十岁所过不甚多。岑参是年四十五岁,故曰“四十强”。   (3)始为郎:即作者初始作郎官。郎官,又称尚书郎,包括尚书六部各曹的侍郎、郎中和员外郎。岑参于广德元年(763)秋“入为祠部、考工二员外郎”。   (4)滋:润。   (5)飒(sà):风迅疾貌。唐杜甫《大雨》诗:“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宋袁文《瓮牖闲评》卷四引徐安人《秋扇》诗:“西风飒高梧,枕簟凄以清。”   (6)旅雁:迁飞之雁。   (7)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两句用西汉匡衡凿壁偷光的典故。《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赏析   这首诗当作于广德元年(763)秋始为祠部员外郎时,是岑参因官职低微而转求从军的干谒之诗。   诗题《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表现了诗人于秋夕读书之时产生的微妙感觉。“夕”是个值得玩味的词。“夕”表示时间,指的是夜晚,如“除夕”是指大年三十晚上。杜牧《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也是指夜里看星星。这首诗中和读书相关联的是“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这两句诗用了匡衡凿壁引光的典故,自然这也是夜晚。也有人认为“明灯何惜借馀光”是用了“余光”的典故。《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也有一定道理。但匡衡凿壁便有“借光”的意思了,后句是申明前句之意,而不必叠床架屋,再用一个典故了。   审视岑参此诗的意思,其“幽兴”便是由读书借光联想到升迁靠关系了。诗人先写自己“四十”始“为郎”有自伤身世之感。接着一句“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使他悟到,没有外力的作用,没有他人的提携,要想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走“干谒”这条道路了。干谒在当时是很普遍的求官方式,就连岑参的好友“诗圣”杜甫也曾经上诗权贵,献赋天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那么向何人献诗进行干谒呢?岑参想到的是李进。“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明白地表达了自己欲选调之意。据研究资料,岑参与李进有一年时间同时在雍王府供职,虽然一个是品低职轻的文官,一个则是品高职重的武官。但是,李进虽为宗室,官大品高,然他“好从当时贤士游”,且好“赒人之急”,何况岑参亦非等闲之辈,其“识度清运,议论雅正,佳名早应,时辈所仰”(杜甫、裴荐《为补遗荐岑参状》),因而同府供事,彼此慕名结识、相为友善,已是自然之事了。于是,岑参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之兴,发慨叹之辞,遂成佳句以献之。这里才婉转地点出了由读书而产生的“幽兴”。    这首诗虽然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来说,在岑参整个诗歌创作中称不上上乘之作,也确定不了他在唐代诗坛上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然该诗亦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之妙。不过,作为岑参全部诗歌中的一首来讲,它的意义决不在于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是具有史料性价值,即它是研究岑参生平特别是生年的的重要史料之一,一直受到有关研究专家和学者的重视。‎ ‎ 凤栖梧 贺铸 为问宛溪桥畔柳。拂水倡条,几赠行人手。一样叶眉偏解皱,白绵飞尽因谁瘦。今日离亭还对酒。唱断青青②,好去休回首。美荫向人疏似旧,何须更待秋风后。倡条:柳枝。‚青青:借指“杨柳曲”。   8.与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相比,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柳方面,有什么不同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 试题答案:‎ ‎  8. 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手法简单,只是从视觉上写出雨后柳树的青青和清新之色;本词上阕在写柳时,则手法多样,表现在:①正面描写柳树的动态。“拂水倡条”,正面直接描写出柳枝随风拂水,轻柔多姿的状态。②用典。“几赠行人手”,暗用了“古人离别赠柳”的典故,点明离别之事。③比喻。“叶”如“眉”,“柳絮”如“白绵”,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叶和柳絮的颜色和形态。④拟人。把柳树人格化,“偏解皱”写出柳叶通人情。“因谁瘦”写出柳絮飘飞后枝干清瘦的形态。   9. 表达了离别的悲伤,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离别后的思念和惆怅。离别之时,如眉柳叶,因离情皱起,柳絮飘飞,柳树因离情而清瘦,离人对酒长歌,悲伤欲绝,深刻道出离别的伤痛;“好去休回首”一句则满含对友人的劝慰;末尾两句写离别之后,浓郁、茂盛的柳树,在词人眼中稀疏如前,悲伤之中隐着深深的思念。  清平乐 题上卢桥①‎ 辛弃疾清泉奔快,不管青山碍。十里盘盘平世界,更着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②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注]①上卢桥在江两上饶境内。②‎ 陵谷:指山陵变深谷,深谷化山陵。   8.词的上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是如何描绘的?(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词“小中见大”,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 试题答案:‎ ‎  (二)(11分)   8.(5分)第一问:描绘了清泉奔流、平野了F阔、溪山环抱的秀美的山水图景。   第二问:将清泉拟人化,写出它冲破阻碍、一往无前的精神;以“襟带”为喻,展现山环水绕之美;动静结合使山水更显秀美。   (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词人由上卢桥一带的小景联想到自然的沧桑巨变和人事的兴亡交替:(3分)抒发了对历史盛衰的感慨,传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忧思。(3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江南可采莲 南北朝·刘缓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楫小宜回径,船轻好入丛。钗光逐影乱,衣香随逆风。江南少许地,年年情不穷。(1)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描写采莲女的?请简要赏析。 (4分)   (2)诗歌结尾说“年年情不穷”,请概括诗人抒发的感情。 (4分)  ‎ 试题答案:‎ ‎  14.(8分)   (1)侧面描写采莲女。写荷叶的舒卷、荷花的娇艳衬托采莲女的美丽;写小楫轻舟,实际写人的轻灵自由;写“钗光”“衣香”,使人联想采莲女的美好形象。   评分标准:方法2分;分析2分(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答出“侧面描写、侧面衬托”得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任意两点即可。   (2)对自然美的热爱;对充满诗情画意劳动生活的赞美;对自由和谐生活境界的憧憬;对采莲女的赞美、爱慕之情。   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对自然美或江南美景的热爱;对充满诗情画意劳动生活的赞美;对自由和谐生活境界的憧憬;对采莲女的赞美、爱慕之情。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 春晴①王守仁林下春晴风渐和, 高崖残雪已无多。游丝②冉冉花枝静, 青壁③迢迢白鸟过。忽向山中怀旧侣, 几从洞口梦烟萝。客衣尘土终须换, 好与湖边长芰荷。[注]①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诗人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②游丝:漂浮在空中的蛛丝。③青壁:此处指雪后光滑的石板路,旧时驿道多为石板铺成。   (1)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4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 试题答案:‎ ‎  14.(1)描写了和风、残雪、冉冉飘动的蛛丝、静谧的花枝、迢迢的青壁、飞过的白鸟等景物,(2分)用乐景衬哀情,(1分)用初春温馨的景物反衬出诗人被贬后抑郁不得志的情怀。(1分) (4分。意思对即可)   (2)怀友思乡之情;尽快结束贬谪生活的期盼之情。(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 秋日(其一)‎ 秦观霜落邗沟①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②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注】①邗(hán)沟:邗江。②菰蒲:水生植物。   (1)诗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秋”的特点的?(4分)   (2)请从衬托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4分)  ‎ 试题答案:‎ ‎  14.(1)这首诗描写了邗沟附近的水乡夜色(1分),微霜已降、秋水方清、满天星斗、菰蒲满地,特别是全诗由霜寒二字领起,不消点出“秋”字,而更突出了题意。(3分)   (2)人声笑语以动衬静写出了夜色的朦胧、冷清、寂静。(2分)更衬托出诗人在寒霜冷清的秋夜里的寂寞、孤独、愁苦。(2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赠刘景文①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注释①:此诗为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 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   8.“草色遥看近却无”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理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 分)   9.两首诗描绘的分别为早春和初冬景致,有人认为思想内容上苏诗更胜一筹,试加以分析。(6 分  ‎ 试题答案:‎ ‎  8.答案:美感:这是一幅富有生机的早春图景。(1 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早春图景的喜爱。(1 分)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给人一种朦胧感。(1 分)   理趣: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答出其中一点给2 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答案:韩诗虽含有一定的哲理,但仍属于写景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 分)苏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2 分)韩诗所赞乃人人心中皆以为好的早春图景,苏诗却把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可见诗人的旷达开朗、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2 分)  村  晚 雷 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1)简析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答案:‎ ‎  ¹4.(¹)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²)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²分)(³)①炼字。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茂盛而美丽的春草,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②‎ 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③比拟。“山衔 落日”,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④借景抒情。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答出两点即可。每点²分,表达技巧¹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¹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秋莺 李煜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老舌百般①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栖迟②背世同悲鲁③,浏亮如笙碎在缑④。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注】①百般:一作“百啭”。 ②栖迟:悠游栖息。③鲁:愚钝,冥顽。④缑:即缑氏山,在河南偃师。相传周灵王太子姬晋善吹笙,作凤凰鸣。后于缑氏山巅修道成仙飞升而去,世间不闻其笙。   8.与杜甫的“自在娇莺恰恰啼”和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相比,这首诗中的“莺”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最后一句,对全诗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答案:‎ ‎  8.(5分)杜诗和白诗中的莺都是春莺,是活泼、欢乐、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1分)。而此诗中的黄莺则是秋莺,所以它生不逢时,孤独,哀伤(2分)。它不知道秋天已经来临,依然穿过幽深的林子独自漫游。它尽力的鸣叫,声音婉转动听,消散在山林之中。它深黄的身影被淹没在苍茫迷离的秋色中(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诗的最后一句“露华凄冷蓼花愁”,描写了秋莺现处的环境将要变得不好的景象,用来作上句劝说秋莺归去的理由之一(3分)。以景议事,暗点主旨。以拟想景象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增添了诗的含蓄美(3分)。  后庭花 许棐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①,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②,落花吹遍。   注:①湘管:毛笔。②琵琶怨:汉代乌孙公主远嫁,很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只得一路弹琵琶,幽怨之声不断。   10.试从修辞的角度对“翠羞红倦”一句进行赏析。   11.这首词的情感复杂细腻,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试题答案:‎ ‎  【考点】诗词赏析   10.这句词运用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红”代“花”,“绿”代“叶”,把花、叶人格化,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暮春的残败之景,表现了女主人公郁郁寡欢的心情。   11.①无尽的相思之情。“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句是说女主人公思念心上人,本想执笔写信,可泪如雨下,短短的信笺却写不下自己对心上人无尽的思念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句是说女主人公独身一人,无人陪伴,以致燕子都可怜她,飞来和她相伴。此句极写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情。③‎ 年华易逝的哀怨之情。“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词人对东风的怨恨和青春易逝、红颜短暂的无可奈何的哀怨。   10.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一春不识”,写出了女子整个春天都未出游;而“不识西湖面”运用拟人手法,把西子湖人格化了。“翠羞红倦”乃“羞翠倦红”之意,写出了绿叶卷曲,红花凋落的春景。也意指这位少妇本来也是花容月貌,可以与绿叶红花匹敌的,但因心绪不佳,面色无华,因而羞见绿叶,倦赏红花。写出了女主人公郁郁寡欢心情。   1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翠羞红倦”写出了女主人公郁郁寡欢的心情,大概是因为思念远方良人吧;“雨、泪、摇湘管”写出了思念至深,未下笔而泪先流;“惟有燕知心”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和寂寞,无人相伴;“东风”写出了春天的来临,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琵琶怨”写出她通晓音律,善弹琵琶,她把自己的哀怨诉诸其弦;感慨时光流逝,希望春光较长地留在人间;然而东风无情,它不管琵琶的哀怨,仍吹走了春光,把落花吹得满地都是。“落花”象征着自己青春易老,她哀叹自己的美丽年华就这样在离愁别恨中匆匆凋零,等闲消逝。‎ ‎ 保定途中偶成 郭登①白璧何从摘旧瑕,才开罗网向天涯。寒窗儿女灯前泪,客路风霜梦里家。岂有鸩人羊叔子②,可怜忧国贾长沙。独醒空和骚人咏,满耳斜阳噪晚鸦。【注】①郭登:明朝靖边大将。曾以破瓦剌功,封定襄伯。英宗复辟,因事谪戍甘肃。卒赠侯,谥忠武。②羊叔子:名祜,西晋名臣。与吴将陆抗隔江对垒。陆抗生病,羊祜派人送药,众人怀疑有毒,独有陆抗说“岂有鸩人羊叔子”,服之不疑。   8.本诗颔联极为精妙,请赏析其主要表现手法。(5分)   9.有人说郭登此诗充满怨愤之情,其因何而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 试题答案:‎ ‎  8.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客路风霜”是实写,“梦里家”和“寒窗儿女灯前泪”是想象,是虚写。(2分)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开拓了诗歌意境,借儿女们正在为自己的不幸贬官远行而流泪哭泣的想象之景,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悲楚和怨愤之情。(2分)   9.①为自己无辜获罪贬官远戍而怨。首联诗人以白璧自喻,写自己没有过错却被远谪天涯。②为远离家人、境遇孤苦而怨。颔联借客路风霜、儿女念己、梦中思乡来表达这种情感。③为自己对国家一片忠诚却遭误解而怨。颈联用典,以羊叔子、贾谊白比,表明白己像古人一样忠心为国,却因莫须有的罪名而横遭迫害。④为社会黑暗,前途未卜而怨。尾联借悲凉可怕的环境,写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未来的担心。(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6分)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9.(5分)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 试题答案:‎ ‎  答案:   8.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9.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解析】   8.题干问的是“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生动形象。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   9.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诗的后四句着重抒吐情怀。诗的头两句:“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写舟行之险。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作者处于这样的情境当中,感到惊心动魄。第一联写出了身处环境的险恶。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此联写出了离任途中的孤寂。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末联写出了年事已高而壮志难酬的悲辛。‎ ‎ 早寒有怀 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注〗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8.诗的首联借助了哪些意象写出了“早寒”特点?试具体分析。(5分)   9.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赏析。(6分)  ‎ 试题答案:‎ ‎  8.诗人捕捉到落叶、大雁和北风三个最具代表性事物写出了“早寒”特点(3分),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的深秋景象突出了“早寒”,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寒冷氛围。(2分)   9.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正面落笔和对面落笔相结合,作者不仅从自己的角度写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也从家乡亲人的角度写出了他们对自己的极度思念和迫切期盼。两种手法写出一点即可)   ②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情景交融亦可。)(手法、情感、赏析各2分,如果赏析尾联必须答出两种手法,答出一种给3分)  疏帘淡月·秋思 张辑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润逼衣篝①,线袅蕙炉②沉水③。悠悠岁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   又何苦、凄凉客里。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从前谙尽江湖味。听商歌、归兴千里。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注】①衣篝:熏衣用的竹熏笼。②线袅蕙炉:香炉中的烟雾呈线状缓缓升起。③沉水,一种名贵的香料。   8.有人评价张词“一分秋、一分憔悴”一句“看似平淡,实经熔炼,读来意蕴沉厚,耐人回味”,这句诗妙在哪里,请简要分析。(5分)   9.秋夜静思,词人因为哪些愁绪而“无寐”?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 试题答案:‎ ‎  8.“一分秋、一分憔悴”形象地写出了眼前秋景的特点(1分),“憔悴”双关,明写秋景凋残,暗写诗人的凄凉心境(1分);“一分”本不多,但只“一分秋”就是“一分憔悴”,那么满眼的秋景定然让人满腔愁绪了。(1分)两句诗简洁凝练,生动传神(1分),秋深一分,人的憔悴也添加一分,表达出诗人内心无限的孤独凄苦。(1分)   9.作者因秋雨、秋声、秋风、秋气、秋露、秋月触发的悲秋之愁而无寐;“悠悠岁月”“吹老”作者因时光流逝,岁月蹉跎之恨而无寐;“天涯醉”“几番尘世”作者因羁旅天涯,奔波劳碌之苦而无寐;“凄凉客里”“归兴千里”,作者因客居他乡,千里思乡之恨而无寐。(答出3点给6分)‎ ‎ 赠俊公道人 ‎【南朝】范云秋蓬飘秋甸,寒藻泛寒池。风条振风响,霜叶断霜枝。幸及清江满,无使明月亏。月亏君不来,相期竟悠哉!8.诗歌前四句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一种赏析。(5分)   9.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后四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6分)  ‎ 试题答案:‎ ‎  【考点】诗词赏析   8. (5分)示例1.视觉和听觉的结合(2分)。第一二两句写清寂的秋野上飘飞起数不完的枯蓬,寒冽的水池边漂浮着静静的萍藻,是视觉描写;第三四两句写时时振响树条的萧萧风声和纷纷飘坠的瑟瑟霜叶,是听觉描写。两者相结合,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3分)   示例2.寓景于情,借景抒情。(2分)枯蓬和萍藻在天地间,在水池中是飘浮不定的,诗人借这两种意象表达了对远方友人在人世间流徙不定的关切和牵挂。借风声和落叶声,营造出凄冷悲凉的氛围,表现出诗人辗转不眠的孤寂以及对友人到来的一种期盼。(3分)   示例3.词语上的回环反复(2分)。这两联都运用了句中复字回环的方式:首句以“秋蓬”引出“秋甸”,二句以“寒池”回应“寒藻”,三句“风条”、“风响”,四句“霜叶”、“霜枝”,各在句中回环相复。在回环往复之间,顿使秋气更浓、寒意更深、风声更凄、霜色更重。以此衬托诗人秋寒风霜中的情思,愈加有一种凄清深沉之感。(3分)   9. (6分)(1)期待。作者看到清江渐及满潮,想到月明相会之时即将到来,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2)担心。劝友人千万不要耽误了行程,要赶上这潮满月圆的时候,不要辜负了这明月,对友人能否如期而至有些担心。(3)失望。眼看明月渐渐亏缺了,而友人依然不见,诗人感到一些惆怅和些许的失望。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①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②凌波:水面之上。   10.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   11.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考点】诗词赏析   10.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11.相同点:两首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诗歌鉴赏试题_高中语文题库 http://www.gzywtk.com/kaodian/sg-list.aspx第1题-题库-高考诗词鉴赏 http://www.gushici5.com/ti/gaokao/1.html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吴文英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①。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②。乌帽③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注】①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②牵露井,即打来清冽的井水。荐:献上。③乌帽,即黑帽,隋唐之后流行于民间。   (1)试分析上阕画线句子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4分)   (2)请结合下阕分析作者“愁”的原因。(4分)‎ ‎14.(8分)   (1)(4分)①运用比拟(比喻)手法,以人拟(喻)菊,写出菊的纤弱美态(或“以眉喻山,写出远山绵延之态”);②由远及近(远近结合),远望绵延苍翠的寒山是远景,清瘦袅娜菊花是近景,远近结合营造了清凉萧条的氛围。(每点2分,手法和分析各占1分)   (2)(4分)①“乌帽”两句,可知作者人到暮年,无法遮掩的老态令他心生愁苦;②重阳佳节团聚之日自己却漂泊在外,登高望远面对“秋色”、“雁声”与“斜阳”,油然而生羁旅思乡之愁。(每条2分)‎ ‎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②。估客①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②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③。【注解】   ①估客:同行的贩货的行商。   ②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三湘”地区是舜帝的客死之地,也是湘妃自殉之处,还是屈原杯流放和投江之处。   ③鼓鼙声:停泊地防范敌人的鼓角声。   8.“”这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6分)   9.此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8.(6分)①以衬托手法(动静结合、寓情于景也可,1分)写出了行旅之人的旅途见闻之景与羁旅闲愁。(1分)②看那些商贾昼眠,由于心事,自己毫无睡意,连江水的静流都可以感知到;月夜“我”听到停泊的船中船家闲话更觉寂寥,连潮水的微动也能够感觉出。(2分)③诗人将强烈的情感隐藏起来,曲折入微的绘景抒情,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寂寥。(2分)   9.(5分)①尾联表达了愁苦、厌战、伤老之情。(2分)②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尾联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3分)‎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①‎ 孟浩然 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注]①“精思观”,湖北襄阳附近名胜。“王白云”为孟浩然同乡好友王迥,号白云先生。两人结伴出游,中途走散。   8.诗的颈联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9.结合前两联,从描写方法这一角度,简要分析孟浩然诗风的特点。(6分)‎ ‎8.(5分)颈联写樵夫隐没于夜色,草虫因夜寒而吞声,(2分)暗示朋友还未到家,(1分)透露出诗人若有所失的心情(2分)。   9.(6分)这两联都用白描的手法,(2分)首联交代诗人出谷和回家的时间,次联写回望下山的   小道只见成群的牛羊。(2分)显现其诗风“清淡”的特点(2分)。‎ ‎ 溪上作二首(其二)‎ 陆游 伛偻溪头白头翁,暮年心事一枝筇。山衔落日青横野,鸦起平沙黑蔽空。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东山》《七月》犹关念,未忍沉浮酒盏中。【注】《东山》《七月》,是《诗经·豳风》中的两篇,前者写周公东征后战士归途思乡的情绪及凯旋的喜悦,后者写西周时期农夫们一年的劳作活动。   8.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分)‎ ‎8.(6分)    虽年老体衰(伛偻溪头,白头拄杖)(2分)仍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2分)的一介书生。(1分) (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9.(5分)    用典(用《诗经•豳风》中《东山》来代指宋金战事,用《七月》代指国计民生。)(2分)含蓄地抒发了对军国大事、民生疾苦执著的关心、挂念(2分)和虽忠心耿耿却报国无门的孤寂与感慨。(2分)   (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 游栖霞寺 李建勋 养花天气近平分,瘦马来敲白下门。晓色未开山意远,春容犹淡月华昏。琅琊冷落存遗迹,篱舍稀疏带旧村。此地几经人聚散,只今王谢独名存。注:①平分,春分节气。②白下:南京的别称。③琅琊:六朝时南京设琅琊郡。   (1)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4.(1)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冷落萧条的春景图。天还未亮,月色朦胧,春意未显,篱舍旧村稀疏。(2分)描绘了满目萧疏的景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为尾联抒发感慨作铺垫。(2分)   (2)人事几经变迁,昔日繁华不再,(2分)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昔盛今衰的感慨。(2分)(从南京或栖霞寺角度作答皆可)‎ 晚泊长台驿 张 咏①‎ 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②劝谏慵。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注】①张咏数次犯颜直谏太宗、真宗皇帝,由京官贬为地方官,此诗作于旅途中。史载其“所至以政绩闻”。②《南史·谢弘微传》记载,谢蒲每以心直口快得罪于权贵,其兄送别时指着他的嘴说:“此中唯宜饮酒。”③《北山移文》记载南朝周颗始借归隐以沽名钓誉,终因羡慕富贵而出仕。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4分)   (2)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4.(1)本诗塑造了一个表面上在驿站中饮酒自得,不问世事,(1分)实则因劝谏碰壁后愤激不平、以酒浇愁,(1分)但仍心念君王、天下,(1分)绝不归隐以沽名钓誉(1分)的诗人 形象。 注:意思对即可。   (2)一是借事抒怀。作者借简单叙述乘船出行、住宿驿站的生活琐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为仕的见解,并流露出内心深处做官、忠君、为民的情怀。 二是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以达到“情态毕现”。三是用典。“满引浓醪”暗用谢蒲之典,表达自己的愤激与无可奈何;结句反用周颙典,表明作者恋位不辞是拳拳为国之心,而不是贪图荣华富贵。 注: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 ‎ 半山亭 ‎[元]于石 万叠岚①光冷滴衣,清泉白石锁烟扉。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叶堕误惊幽鸟去,林空不碍断云飞。层崖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微。【注】①岚:山间雾气。   21.结合前三联简要分析半山亭周围环境的主要特点。(3分)   22.赏析“忽有钟声出翠微”一句中的“忽”和“出”字。(4分)‎ ‎21.幽静。清泉白石被云雾缭绕,僧人独自走在长满松树的小径上,树林的空隙偶尔可见白云在飘移,描写了环境的“幽”;樵夫间相互应答,鸟被落叶的声音惊起,衬托了环境的“静”。   评分标准:共3分。答出特点得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得2分。(如回答“冷寂”“寂静”“清幽”等,言之成理亦可)   22.①“忽”:忽然,有出人意料之意。到了层崖峭壁间,突然传来的钟声使本觉无路可走的诗人又有了希望,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②“出”:飘出,传出。既写出了钟声的悠扬,又衬托出山林的静谧。经久不息的钟声从深藏在翠色千重的山林的寺院中传出,表达了诗人向往山林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评分标准:共4分。答出1点得2分(意思的理解1分,作用和情感分析1分)。‎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4分)‎ ‎14.(1)①“冲”,冲向,写出了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2分)②“缺”,缺口。战士作战使宝刀出现了缺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2分)   (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动作描写,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1分)第一句用“金带连环”束“战袍”等衣着的外貌描写,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第二句“马头冲雪”的环境描写,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三、四句中,“卷旗”的动作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乱斫”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2分。能从外貌、环境和行动三方面选两点进行分析即可)‎ 春日游北园寄韩侍郎 周 朴 灼灼春园晚色分,露珠千点映寒云。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冷酒杯中宜泛滟,暖风林下自氛氲。仙桃不肯全开拆,应借余芳待使君。(1)请对颔联“多情舞蝶穿化去,解语流莺隔水闻”进行赏析。(4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4.(1)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2分)蝴蝶多情、流莺解语,作者把蝴蝶人格化,写出了蝴蝶绕花飞舞,流莺叫声宛转,表达了诗人对北园景物的喜爱。(2分)   (2)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喜爱和对友人韩侍郎的思念。(2分)诗人春日游园,面对艳丽的春色,见蝶舞,听莺鸣,暖风氤氲,表达出喜爱之情;桃花不肯全开,像是在等待着韩侍郎,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2分 朝中措 ‎(南宋)张炎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1)简要赏析“翻被梨花冷看”的妙处。(4分)   (2)简要分析“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蕴含的情感。(4分 ‎(1)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梨花拟人化,写它冷眼旁观词人雨中的狼狈,(1分)似乎责怪词人不思故土,却苦恋他乡山水花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心中的落寞之情(2分)。   (2)词人归去的途中,随手折了一枝杨柳,可是把它插向谁家呢?(1分)表现出天涯游子无家可归(或“国破家亡”)的悲苦(2分)、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1分)。(4分。意思对即可)‎ ‎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①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②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西晋张翰被执政的齐王司马冏任为大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忽起,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②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带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8.本诗颈联有两个字用得特别好,请指出其中一个并作鉴赏。(5分)   9.请问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6分)‎ ‎8.(5分)【示例一:“静”(1分)它生动形象地(1分)写出了篱菊所处环境的凄冷(1分)和作者思乡而欲归隐的愁苦,(2分)示例二:“愁”(1分)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它生动形象地(1分)写出了渚莲红衣落尽的凄冷(1分)和作者思乡而欲归隐的愁苦,(1分)(答“静”用了比拟手法的说得过去,亦可给1分。答“愁”的只要答到了以上给分点,就可以给分,最高给5分。答“半”、“尽”的也有道理,可在3分以下酌情给分。)】   9.(6分)【本诗通过写凄凉的天云万物拂动着早晨的气流,汉家的宫殿高高耸立在秋空里,(1分)天上残星几点,雁群横斜着飞过关塞,我独自倚靠高楼横吹长笛,(1分)篱笆边黄紫艳丽的菊花静静地半开着,江渚边的莲花落下了它们红红的花瓣,显得一派忧愁的景色,(1分)营造了一种凄清孤愁的意境。(2分)表现了作者羁旅思乡的愁苦寂寞之情。(1分)(描摹景象时只要基本意思对就可给分;概括意境特点时可用“凄”、“冷”、“清”、“残”、“孤”、“静”、“愁”等词来自由组合成短语进行概括,但要符合语法和组词习惯)】‎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占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③?【注】①皇甫侍御,即皇甫曾。时贬为舒州司马。②刘长卿,时因得罪观察使,贬为睦州司马。③白云:代指刘长卿居处。   8.首联与颈联是景物描写,两联分别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5分)   9.尾联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 ①首联突出了居处的荒凉,颈联突出了道路的艰险。(2分)②作用:衬托友人来访的真情与自己对友人来访的惊喜。(3分)   9. ①同遭贬谪的失意:“连同病”两人都因政事而被贬从而产生了同病相怜的失意之情②友人来访的惊喜:“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在身处贬谪没有归宿之地,竟有老朋友来访,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③诗人孤居的寂寞。在“荒村”“纷纷落叶”的暮秋,通过荒寒衰败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每点2分)‎ 临江仙 辛弃疾 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小渠春浪细无声。井床②听夜雨,出藓辘轳青。   碧草旋荒金谷路,-丝③重记兰亭。强扶残醉绕云屏。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   [注]①作者罢官闲居时,与友人一起游园后写下本词。②井床:井边的栏杆。③乌丝:印有墨线的纸。 ‎ ‎  8.上片描写景物的层次非常清晰,请简要说明。(5分)   9.本词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8.①从时间的角度,分为两个层次来描写: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写白天所见;后两句是第二个层次,写入夜后的情景。(2分)②从“听觉─视觉”转换的角度,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句写听觉,第二句写视觉,构成第一层“听觉─视觉”转换;第三、四两句写听觉,最后一句写视觉,构成第二层“听觉─视觉”转换。(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表现了作者去职闲居、壮志难酬的烦躁和无奈。(2分)②作者用乐景来反衬内心的烦乱。(2分)借酒浇愁之后,似醒未醒之中,词人围着室内的屏风转个不停,说明心绪不宁,烦躁不安。正在此时,窗外一枝鲜花映入眼帘,花蕊上还带有晶莹的露珠。作者透过花之美来衬托情之哀。(2分)(意思答对即可)‎ ‎ 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孟浩然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江上空裴回,天边迷处所。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8.这首诗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写诗人没有赶上送朋友,表达了诗人自己内心的伤感。(2)点明事件和诗人的心情,从而统领全诗内容,为后面抒发思念朋友的情感张本,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9.情景交融。黄昏时分,朋友已走远,自己未能为朋友送行,诗人将自己对好友的眷恋和深情以及自己的孤独和寂寞融入黄昏时独自徘徊江边、望断天涯的情景之中。‎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 ‎②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概括 (5分)   9.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6分)‎ 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②羁旅在外的哀愁。③思亲怀乡的苦闷。(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   9.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 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 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的美景。②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 “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③以乐景衬哀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④触景生情。“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得满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 荆卿里 ‎ 清•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入虎狼。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荆轲山(其二)‎ 清•尹礼 豪气无论剑不疏,祗缘生劫一筹迂。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 ‎(1)袁诗尾联“刺”字用得非常精彩,请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共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两首诗对荆轲刺秦失败原因的认识,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①“刺”字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乱山以人性,②仿佛它也替荆轲抱憾,如利剑般刺向秦都,③呼应了荆轲刺秦的故事,④形象地表现了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⑤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切同情。(答出四点给满分)   (2)①两首诗都赞美了荆轲的精神和壮举 (2分) ②不同点:袁诗将刺秦失败归因为“匕首无灵”;尹诗认为荆轲“生劫”秦王的想法是迂腐的。(2分)‎ 西湖春日 王安国 争得①才如杜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浓吐杂芳熏巇崿②,湿飞双翠破涟漪。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注释】①争得:怎得;②巇崿(xī è):指山峦。   8.本诗的颔联、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西湖怎样的特点?(6分)答:   答:   9.诗的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8.(6分)额联颈联四句,一句一景。描写寺院香火之盛,在春烟氤氲中响起茶鼓((1分);楼台于夕阳斜照中酒旗招展((1分);起伏的山峦被“杂芳”熏染,花香四溢(1分);西湖之上水面平静、画舫来去划出层层涟漪(1分)。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种角度,动静结合,描绘出西湖一派赏心悦目、春意盎然的旖旎风光(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尾联抒写诗人对西湖的总体感受,意义上同首联呼应,措辞上也同开端吻合(1分)。诗人说,人生难有杜牧之才,人间却幸有蓑衣和苇笠,他在湖上题诗,就算才情不够,也要驾起渔舟作一名钓翁。诗人眼望西湖风光,恋恋不忍离去,产生了栖身湖山的凝想和雅志((2分)。“幸”、“且”两词,回应上文“争得”。使结构紧严,浑然一体(2分)。(意思对即可)‎ 送杨中丞和番①‎ 郎士元 锦车登院日,边草正萋萋。旧好②寻君长③,新愁听鼓鼙。河源飞鸟外,雪岭大荒西。汉垒今犹在,遥知路不迷。‎ 送友人 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注释】①和番:古指中原王朝与外族、外国修好。此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杨中丞出使吐蕃(今天的西藏一带)一事。②旧好:过去的交情。③君长:古代少数民族的首领。   8.《送杨中丞和番》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5分)   9.在表现“送别”这个主题上,两首诗的后半部分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8.(1)对杨中丞的不舍之情。(1分)(2)对朋友远行艰难的担忧和关心。(1分)(3)对往昔边关安宁、汉藏和谐的怀念,对如今边关发生战事的担心忧愁。(2分)(4)对汉藏团结友好的祝愿、期盼。(1分)    9.虚写。(2分)郎诗通过对飞鸟、雪岭、汉垒等边关景物的想象、描写,表达了对友人出使边关的不舍、担忧和祝愿;(2分)薛诗“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意为“谁说我们相离千里之远呢?关塞有多长,我的梦就有多长”,诗句通过梦境表达了对友人魂牵梦萦、始终不离的深情(2分)。‎ 苏秀道中①,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8. 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如何表现?(5分)   9. “喜”字统领全诗,最能体现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8.颈联抒发出诗人久旱逢甘霖,秋田将以复苏的欣喜之情(2分)。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想象大雨后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生机勃勃的景象(1分),然后收归眼前,直抒听雨之喜:把雨落梧桐的潇湘声响当做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1分)   9. 久旱突降甘霖是一喜(1分),看到溪流水涨是一喜,连衣服、床铺湿了都顾不得可见诗人内心之喜(1分),设想庄稼复苏是一喜(1分),百姓收成有保证又是一喜(1分)。表现出了不以小我为念,关心民生,与百姓同喜同悲的诗人形象(2分)。‎ 清平乐 李 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8.作者之“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触目之伤”的。(5分)   9.这首词的结尾,历来被词家公认为经典。请谈谈它为人称道的原因。(6分 ‎8、“伤”:离愁别恨; 怎样描写:融情于景,作者就这样开门见山地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心情。使他最为触目伤情的莫过于那台阶(砌)下的落梅了。那白色的梅花从树上纷纷飘落,令人心烦意乱。既写了时当春半,使人肠断的景致,也写了久立花下,离愁满怀的情绪。纷乱的落花,使人联想到愁绪的烦乱,落花拂了还满,又使人联想到离愁萦怀,排遣不开。作者把白梅的落花比作雪花,突出了一个“乱”字,花落在身上,拂之不尽,突出了一个“还”字,这就在看来平常的景物中,寄寓了作者特有的伤情。   9、作者怀着这“伤”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恰如”,正像的意思。“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无论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眼前,使人无法摆脱。这个结句,比喻新颖,化抽象为具体,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鹊桥仙·春日登楼(‎ 清)邵长蘅 杨花如雪,桃花如雨,帘幕尽教高卷。芳洲一带草痕齐,早青到姑苏台畔。 催归杜宇,重来燕子,惹起乡心历乱。凭阑干、万叠暮山稠,刚抵得春愁一半。   8.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生活图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是怎样抒写情怀的?请简要分析。(6分)‎ ‎8.上片通过如雪的杨花、如雨的桃花、如茵的碧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江南春景图。(3分)下片点题,写出了诗人春日登楼所见,同时以乐景写哀情,与下片的抒情形成反衬。(2分)   9.先是间接抒情,眼见杜鹃啼叫、燕子飞回,不禁油然而生思归之意,(2分)接着化虚为实,将自己的春愁比喻成眼前连绵不断的群山,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春愁之多之重,(2分)令人回味无穷 三岔驿 杨 慎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8.“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这两句写得极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5分)    9.诗的末尾两句“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有着丰富的意蕴,请说说你的理解。(6分)‎ ‎8.①对比。用“朝”与“暮”、“来”与“去”等对比,描写了诗人当年看到的某些官员极盛时的洋洋自得之态和衰落时的落寞清冷、颓丧之气。(3分)②叠词。用“扬扬”“寂寂”表现某些官员宦海沉浮的状态,生动形象。(2分)    9.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古往今来,无数追名逐利之徒,升降沉浮,荣辱变化,不变的是那流水绿树。②这两句诗既是诗人宦海沉浮、遭遇坎坷的辛酸自白,更是诗人推己及人、对古今文人官场沉浮的概括。③表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明了名利不过是一时之荣,繁华只是瞬间,只有时空才是永恒的哲理。④表现了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共6分,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开圣寺 温庭筠 路分溪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犹有南朝旧碑在,敢将兴废问休公。(1)诗歌首联描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结合诗句加以赏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整体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考?(4分)‎ ‎10.(1)一条曲折的小道顺着溪谷蜿蜒而上,乱石嶙峋,丛林苍苍,落木萧萧,描述了一幅荒凉衰败的秋日行旅图。   (2)“落”和“归”。“落”字体现了山泉倾泻的动态,反衬出寺中山厨的清冷;“归”字设想僧人逝去,和影殿空旷形成对比;两字都是以动衬静,表现了山寺的空寂。   (3)今昔对比,山寺昔日香火鼎盛的繁华景象,与今天的衰败空寂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统治者大兴土木、荒废朝政的反思。‎ 偶 成①‎ ‎【明】袁宏道 谁是乾坤独往来,浪随欢喜浪悲哀。世情到口居然俗,狂语何人了不猜。彭泽②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③岂无才。百年倏忽如弹指,昨日庭花烂熳开。【注】①李贽睥睨一世、顶天立地的人格精神和直抒个体赤子之心的“童心说”之文学主张,引起了少年才子袁中郎的强烈共鸣,他写下了多首对李贽表达钦敬的诗词,《偶成》是其中的一首。   ②彭泽: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著有《归去来兮辞》。③漆园曳尾:用的是《庄子》中“曳尾于途”的典故,常用来比喻虽显身扬名于庙堂之上,但丧失了自由,不如过贫贱的隐居生活而得逍遥全身。   8.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一句“昨日庭花烂熳开”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一句的意思,有人认为是“人生短暂但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也有人认为是“人生短暂,但只要如那秉天机得地气的庭中花卉,自得自在地开放过,就不虚此生”。你认可哪一种说法?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说明理由。(6分)‎ ‎8.刻画了特立独行、顶天立地、狂放不羁(不为世俗所拘束的)、具有很强叛逆性的人物形象。(3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答出4点得3分。大意对即可。) 或刻画了一个清高、孤寂、孤傲、随性(率真)、狂傲、多才、具有独立人格等特点人物形象。(3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答出4点得3分。大意对即可。   诗中“独”句说明是特立独行,“随”句表明随性、狂放不羁。(1分)“彭泽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岂无才”句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两个典故,旨在表明其不为世俗所囿,多才且具有独立人格的特点。(1分)   9.借景(物)抒情,或以景结情。答隐喻、象征、间接抒情亦可。(2分)   观点:认为第二种观点比较贴切。(1分) ‎ ‎  分析:这首诗表达对顶天立地、狂放不羁的这类人物的钦敬之情,同时在诗中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典故进一步表达对这种狂放不羁、不为世俗所拘束、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向往之情。基于此,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自得其乐、如庭中花一样自在而烂漫开放,也是值得回味的人生。(3分)   观点:认为第一种观点比较贴切。(1分)   分析:这首诗表达对顶天立地、狂放不羁的这类人物的钦敬之情,虽然也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典故表达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但人生短暂,还是要让生命像庭中花一样烂漫绽放一次,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回味。(3分)   说明:第二种观点偏于道,第一种观点偏于儒。第二种观点更接近愿意。   但认为第一种观点对的也可得满分。‎ 寓居吴兴 曾几 相对真成泣楚囚①,遂无末策到神州。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低回又作荆州梦②,落日孤云始欲愁。[注] ①楚囚:《左传》载楚人钟仪被俘事,此指渡江南逃。《世说新语》载:晋室南渡后,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②荆州,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   8.请指出这首诗颔联的妙处,并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8.①构思巧妙,“但知绕树”对“不解营巢”,自嘲无能,慨叹生活困难。(2分)②用语巧妙。“但知”“不解”,用语自然,却极富表现力,写出了自己漂泊无依,处境艰难的窘迫;运用比喻修辞,把自己比喻成绕树的飞鹊和不善营巢拙鸟,表达了无处安身,处境艰难的伤感;用典,借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典故,写自己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达惆怅与不平的情感。(答出2处给3分)   9.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忧国忧己的伤感之情。(2分)江北江南,音讯断绝,成了两个世界,眼前的秋风秋雨,凄清悲冷,自己不能滞留于此,秋风秋雨,既表现自己悲秋的愁闷,也暗指国家风雨倾覆的时局;国家破亡,自己想如王粲投靠刘表一样,依靠某个有权势的人,获得暂时的安定,但也是梦想,他放眼遥天,只见到夕阳西下,孤云飘浮,不觉油然而生漂泊落魄、徘徊郁郁的愁情。(4分)‎ 临江仙 诏芳亭赠坐客①‎ ‎【宋】叶梦得 一醉年年今夜月,酒船聊更同浮。恨无羯鼓打梁州②。遗声犹好在,风景一时留。老去狂歌君勿笑,已拚双鬓成秋。会须击节溯中流。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 ‎【注】①作者自注云:“去岁中秋,南山台初成,与友连三日极饮其上,尝作《临江仙》三首。今岁复会诏芳亭。” ②梁州,即《梁州曲》,又称《霓裳羽衣曲》。   (1)请结合上阕分析“恨”字包含的情感。(2分)   答: ▲    (2)请赏析结句“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4分)   答: ▲    (3)有人评价叶梦得晚年词“雄杰”,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答: ▲‎ ‎(1)老友重逢的喜悦(1分,“恨”的背景)却无音乐助兴 的遗憾(“恨”的具体内容)(1分)。 ‎ ‎  (2)词人原本沉醉于中流击楫的壮志豪情中,忽然一声响彻云外的笛声将他惊醒,只见月光下水波明亮,把诏芳亭也映得通透。(1分)表达了词人的遗憾落寞(愤懑也可)(1分)。笛声将词人从幻想中惊醒,拉回现实,艺术上有陡转的效果(1分,答视听结合,言之成理亦可)。以“水明楼”结尾,含蓄不尽,意蕴深长。(1分)   (3)用语豪放(1分),结合词作具体分析(1分)。情感豪放(1分),结合词作具体分析(1分)‎ 淮上与友人别 ‎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赠别 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4分)   (2)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4分)‎ ‎14.(1)惜别——愁闷——伤感——寂寞(4分)(答出三种情感就可满分,两种3分,一种2分)    (2)郑诗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君”“我”对举,“向”字重迭,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2分)杜诗结句“卷上珠帘总不如”用十里扬州的女子与友人对比,突出了友人的美丽。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2分)‎ 次韵夏日 陈师道①‎ 江上双峰一草堂,门闲心静自清凉。诗书发冢②功名薄,麋鹿同群岁月长。句里江山随指顾,舌端幽眇致张皇③。莫欺④九尺须眉白,解醉佳人锦瑟旁。‎ ‎[注]①陈师道:绍圣元年被罢职后,每天讨论图书,专心文学,以期不负余生。②发冢:古人为博得功名,不惜掘墓取书。③幽眇致张皇:阐发文章的幽深微妙处。④莫欺:莫负。   (1)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4分)‎ ‎14.(1)用对比手法,(1分)诗人原想以诗书起家,但功名无成;而以麋鹿为友,回归自然,反觉岁月长存,心志安适。(2分)表现了作者历经人世坎坷之后坦然淡定的心态。(1分)   (2)作者告诫自己不要浪费时光,不要贪图醉饱声色之乐。(2分)表达了珍惜光阴、专心治学、刻苦自励的精神追求。(2分)‎ ‎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汉宣帝偕许皇后出游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唐代在此大兴土木,是登高览胜最佳景地。   21、这首词的上阕,哪两个字最具表现力?请指出并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22、这首词怎样表达了作者的情感?(3分)‎ ‎(1)“咽”、“断”。(1分)(2)“咽”用拟人手法,既形容箫声,更形容主人公的悲苦愁思;(1分)“断”表明主人公心存牵挂,午夜梦醒, 夜不成眠;(1分)悲愁哀怨的思妇,如泣如诉的箫声,“咽”、“断”二字,奠定全词孤冷凄清的基调。(1分)   22、这首词寓情于景、融愁于史。(1分)作者将伤别与吊古相结合,通过对灞陵柳色、咸阳古道、汉家陵阙的描绘与感叹,(1分)抒发了伤别盼归,历史兴亡(或王朝兴衰)的悲壮感慨。(1分)‎ ‎ 军城早秋 听晓角 严 武 李 益 昨夜秋风入汉关, 边霜昨夜堕关榆,朔云边月满西山。  吹角当城片月孤。更催飞将追骄虏, 无限塞鸿飞不度,莫遣沙场匹马还。 秋风吹入小单于①。【注释】①小单于,军中号角常奏此曲。 ‎ ‎  21. 两首诗都写到了秋风和 两种意象,第一首中的“秋风”有暗示 的意味。(2分)   22.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最后两句表现手法的不同之处。(5分)‎ ‎21. 月 入侵者(战事)   22. 严诗以对仗描述连贯的动作,一气而下,表现出战场势如破竹的气势和主将果断的气魄以及胜利在握的神情。//李诗以塞鸿尚且无力飞度关塞来反衬出征人的思乡之情,委婉含蓄地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绪。(前一句2分,后一句3分)‎ 曲 江(其二)‎ 杜 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注】曲江:唐代长安城名胜。此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因上疏触怒肃宗而被疏远。   ⑴这首诗前两联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境况?请简要概括。(3分)   ⑵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艺术技巧。(4分)   ⑶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1)生活困窘;仕途失意;年华已老。   【考点】该题重点考查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从“日日典春衣”“酒债”可知生活困顿;从“醉归”以及注释可知失意;从“七十古来稀”可知年老。   10.(2)① “穿花”对“点水”,“蛱蝶”对“蜻蜓”,“深深”对“款款”,“见”对“飞”,对仗工整,给人以美感;② “穿”“点”分别写出“蛱蝶”“蜻蜓”的动态美,“深深”“款款”分别写出“蛱蝶”“蜻蜓”的情态美,用词精当,语句更具韵味;③蛱蝶穿花“见”、蜻蜓点水“飞”描绘了恬静、自由的画面,体物缘情,突出春天的美好;④此联为诗的转句,既与前两联的人生境况形成对比,又引出尾联的感慨,全诗圆合自然。   【考点】该题重点考查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能力层级为D级(赏析评价)。   【解析】艺术技巧包含了表达方式(诗歌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以及语言上的特色。上联中主要运用了对偶修辞,语言上动词、叠音词的运用恰到好处,另外此联是颈联,在结构上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0.(3)①表达了对美好春光即将流逝不能尽情欣赏的惋叹之情;②表达了祈盼与美好春光“共流转”的惜春之情;③借欣赏春光表达诗人忘却人生失意的积极心态(或“旷达之情”“无奈之意”)。   【考点】该题重点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D级(赏析评价)。   【解析】作者的意思是: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那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因“有感于暮春而作”,故暮春之景与惜春、留春之情融合无间。因“仕不得志”而有感,故惜春、留春之情饱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易错警示】此题可能不少考生只抓住“暂时相赏”,再结合杜甫一贯的忧伤,就断言尾联表达的是伤感之情,“暂时相赏”是以乐写哀。其实,要完整地看最后两句,特别是“共流转”“莫相违”,至少那种留恋春光的积极心态还是存在的。‎ 河传·秋雨 阎选 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暗灯凉簟怨分离,妖姬,不胜悲。   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几回邀约雁来时,违期,雁归,人不归。   ⑴诗人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⑵分析上片中叠词“秋雨,秋雨”、“滴滴霏霏”的作用。(4分)‎ ‎14.(1)诗人描绘了一个满身哀怨,粉脸垂泪的空闺女子形象(2分)。与丈夫的分离使得美丽的女子在秋雨的触动下,满生悲凉;西风吹打窗前竹枝,女子思念的泪水在粉嫩的脸上悬挂;以“雁归”为约的期限又过,丈夫违期,女子无止境地独守空闺。(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2)“秋雨、秋雨”“滴滴霏霏”描绘了秋雨连绵不断的典型环境。(2分)窗外连绵不断的雨声与室内冷清的暗灯凉簟相融合,写出了室内主人公思念远人的无限悲怨(答“为后面写女主人公抒发思念远人的哀怨作铺垫”亦可)。(分析2分)   【诗歌赏析】   注释:(1)无昼无夜:不分昼夜的意思。(2)霏:飘扬。(3)簟(diàn):竹席,席垫。(4)妖姬:美丽的姑娘。姬,美女。《吴越春秋》卷三:“于是庄王弃其秦姬越女,罢钟鼓之乐。”(5)稍:逐渐,渐渐。喧窗竹:使窗前竹枝发响。(6)腻脸:指敷着脂粉的脸。腻,光滑。双玉:两行泪。   译文:秋雨不停地下啊!秋雨不停地下啊!不分昼夜,不停飘洒。昏暗的灯光下,她躺在冰冷的席垫上怨恨着和情人的分离,美丽的姑娘禁不住这样的悲哀。西风渐渐急了起来,吹得窗前竹枝发响。时停时续地,她那敷着脂粉的脸上悬挂着两行泪水。本来很多次都约定好,每年秋天大雁归来的时候就能相见,而对方却又一次次地违期,眼看大雁归来了,人却没有归来。   鉴赏:这首词写女子的秋雨闺怨。上片起首四句,描绘了秋雨连绵不断的典型环境,三句重叠,笔势劲急,透出怨情,这是室外之景;室内之景“暗灯凉簟”,这冷清与外界融合,更增人怨。“妖姬”二字,点出主人公之美和她无限悲怨的心理。过片则用西风渐急,摇窗喧竹,断断续续的凄厉声,加强了悲凉的音调。下片“腻脸悬双玉”顺理成章,直写粉脸垂泪的形象。最后,以随雁回来的旧约为念,而怨“雁归人不归”,且已“几回”了,写出怨由,收束全章,结尾语气舒缓而情更急切。   明代汤显祖评:“三句皆重叠字,大奇大奇。宋李易安《声声慢》,用十叠字起,而以点点滴滴四字结之,盖用此法,而青于蓝。”‎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白居易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粱。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注: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外放杭州时给远在长安的好友张籍的诗,题写在画上。   (1)这是一首题画诗,请根据本诗来推想白居易寄赠给张籍的画描绘了怎样的一幅    景象?画中的景象有何特点?(4分)   (2)此诗的感情既寄寓在景物描写中,又涵咏在尾联之点题中,试分析这首诗所表   达的情感。(4分)‎ ‎1)背景:斜阳由淡烟疏雨的间隙中射到水面。静景:蜃散如破楼,虹残似断桥。   动景:江上白浪如花,碧空雁阵如字。(或“描绘了一幅蜃楼残破、彩虹隐约、水雾弥漫、   小雨淅沥、夕阳西斜、白浪如花、雁阵整齐的江楼晚眺景象”)(2分)景物鲜奇(清新   和谐),色彩绚丽,画面壮阔,极有层次感。(2分)   (2)感叹景色壮美,含蕴着难捺的欣喜,(2分)也惋惜友人不在身旁的寂寞,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种思念之情。(2分)‎ ‎﹝中吕﹞ 普天乐 滕 宾 淡烟迷,遥山翠,秋天雁唳,夜月猿啼。小径幽,茅檐僻,秋色南山独相对,傲西风菊绽东篱。疏林鸟栖,残霞散绮①,归去来兮。    ①绮:锦缎。   10⑴此曲在景物描写方面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原曲作简要赏析。(3分)   ⑵这首散曲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原曲简要分析。(4分)‎ ‎10.⑴①视听结合(有声有色)。(1分)视觉角度:淡霭迷蒙,远山青翠。秋光中独自与南山相对,西风中傲然挺立的菊花绽放在东篱。疏林中鸟儿栖息,残余的晚霞像锦缎一样鲜亮美丽。听觉角度:大雁鸣叫着从秋空飞过,猿猴望月长啸。(视觉、听觉角度各举一处即可,共1分)描绘了一幅寥廓、美丽、清幽的乡村秋日黄昏图。(1分)    ②动静结合。(1分)静景:淡霭迷蒙,远山青翠,秋光中独自与南山相对,西风中傲然挺立的菊花绽放在东篱。疏林中鸟儿栖息,天边残霞像鲜亮的锦缎。动态景色:大雁鸣叫着从秋空飞过,猿猴望月长啸。(静态、动态景物各举一处即可,共1分)以动衬静,描绘了一幅寥廓、美丽、清幽的乡村秋暮图。(1分)    ③以声衬寂(衬托)。(1分)大雁鸣叫着从秋空飞过,猿猴望月长啸,用寥廓空中、空旷山中传来的鸟兽声音,(1分)反衬出乡村秋日黄昏的清幽。(1分)    ④远近结合。(1分)远景:淡霭迷蒙,远山青翠,疏林中鸟儿栖息,天边残霞像鲜亮的锦缎。近景:西风中傲然挺立的菊花绽放在东篱。(远、近景各举一处即可,共1分)层次分明地描绘了一幅寥廓、美丽、清幽的乡村秋暮图。(1分)    ⑤化用前人诗句(用典)。(1分)“秋色南山独相对,傲西风菊绽东篱”化用陶渊明《饮酒》诗中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出秋光的寥廓、美丽。“残霞散绮”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名句“余霞散成绮”,描绘出天边晚霞的美丽、鲜亮。(任举一处即可,举例1分,效果分析1分)    ⑥渲染。(1分)通过对淡烟、翠山、幽径、僻檐、疏林、残霞等景物的描写(1分),渲染乡村秋暮的清幽、美丽。(1分)    ⑦对偶,(1分)“淡烟迷,遥山翠”、“秋天雁唳,夜月猿啼”、“疏林鸟栖,残霞散绮”(1分)。这些简洁整齐的对偶句增强了景物描写的表现力。(1分)    ⑧比喻(1分),“将天边残霞比作鲜亮美丽的锦缎”(1分),生动地表现了天边残霞的美丽。(1分)    ⑨比拟。(1分)说“南山孤独相对,秋菊傲立西风”,赋予南山、秋菊以人的感情,(1分)传达出诗人的人格追求及对隐居环境的喜爱。(1分)    【评分细则】①任答上述一种即可。共3分,其中手法判断1分,举例1分,效果分析1分。②若答“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不得分。    ⑵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②通过描绘“秋色南山独相对,傲西风菊绽东篱”的图景,化用陶渊明写归隐生活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典),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③通过末句“归去来兮”直抒胸臆,引用陶渊明表明归隐愿望的名篇《归去来兮》中的“归去来兮”之语,表达了归隐的愿望。(答第①点得1分;②③答任一点得1分,答两点得3分)    【补充细则】①若答“表达了对归隐者的自适、旷达和傲岸、自由的赞美”,能联系原曲中描写隐者安居于幽僻的茅舍,仍悠然欣赏山林美景,体现了对隐者自适与旷达的赞美;描写隐者独对南山(泛指山峰)、栽菊赏菊的生活情趣,表达了对隐者傲岸、自由的赞美。(答出情感可得1分;给出依据并言之成理,可再得2分)②因曲中有“傲西风菊绽东篱”的景物描写和“归去来兮”的行动叙述,且题干中问的是“主要思想感情”,因此,尽管本诗可以有多种感情可解读,但答题只有紧紧围绕“归隐”二字才给分。‎ ‎【双调】沉醉东风·秋日湘阴(注)道中 赵善庆 山对面兰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隔沧波隐隐江楼,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传黄败柳。   【注】湘阴:湖南省湘阴县,在湘江下游,洞庭湖南岸。   8.这首元曲的一、二句中哪两个字用的好?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5分)   9.这首元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 ‎  【方法点拨】本题考核点在于“炼字”。“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参考答案】堆和染。面对山,只见峰峦起伏,满眼尽是兰翠,一个“堆”字,就把那郁郁葱葱的浓重色彩渲染出来了;一个“染”字,也形象地描绘出大片沙洲尽为茂密的绿草所笼盖的情景。   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曲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诗人所写为道中所见之景;在写法上,借秋景来表达情感。【参考答案】这首元曲主要表达了诗人流连于高远开阔、生机勃勃的秋景中的喜悦心情,但也透露出一点悲秋的感受。前四句把在一般诗人笔下悲凉的秋景,写得高远开阔,生气勃勃,色彩浓丽,调子明快,令人赏心悦目;只是在最后通过“几叶”“败柳”的悠远抒情才透露出一点悲秋的感受,而使全曲波澜顿生。‎ ‎ 柳 唐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宋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青霜。‎ ‎【注】乐游苑:又叫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高,可俯瞰全城,是时人节日游赏之地。   8.你认为李商隐的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6分)‎ ‎8.【答案】答案一:衬托(反衬)。一二句把柳枝与热闹的乐游苑结合起来,衬托柳枝更加欢乐;三四句用清秋、斜阳、寒蝉衬托凄凉。 答案二:对比。一二句写春日柳的繁盛。三四句写秋日凄凉,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   【考点】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   【解析】作答时,应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烘托、反衬、对比、虚实结合、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等。此诗咏柳,前两句言春日繁华,后两句则言秋日萧条。盛衰之间,对比明显,乃见时光如流,生命匆促之意。   9.【答案】理解一: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一样,李诗是自伤身世,曾诗是讥讽小人。李诗写秋日之柳,先从春日(时)和春苑(地)写出欢乐繁华,接着回到眼前秋柳,清秋又当斜阳,秋蝉鸣声凄厉,表现秋柳不幸:这春秋柳树的枯荣变化,正是年轻时和后来经过党争倾轧的诗人的写照。曾诗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柳絮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第四句以“不知”对柳树愚蠢可笑加以嘲讽,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   理解二: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都讽刺了小人丑态。李诗写艳阳天气,柳条在东风中吹拂于舞筵之上,自是春风得意之态;一入清秋,柳树如同到了末日,残阳、寒蝉伴其呜咽,正是小人失势,潦倒颓庸之态。曾诗分析同上。   【考点】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   【解析】答“不一样”更有道理,因为前一首在自然与人生之比照中,品味生命过程的价值和意义,则使作品具有独特的哲理意味;后一首则托物言志,侧重讽刺小人丑态。‎ ‎ 渔父乐[宋]徐 积水曲山隈①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渔唱歇,醉眠斜。纶竿蓑笠是生涯。(选自《词综》)   [注]①山隈:山的弯曲处。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渔者形象?请简要概括。(2分)   答:   (2)作者是如何借“夕阳烟火隔芦花”之景来抒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1)(2分)   塑造了一个洒脱自在的渔者形象。(意思对即可。)   (2)(4分) ‎ ‎  借写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芦花掩映村落这一清幽美景,表现出小渔村的安谧静美,表达作者对小渔村的喜爱,巧妙地将作者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融于景中。(意思对即可。)‎ 江州庾楼 ‎[元]贺复孙 宿鸟归天尽,浮云薄暮开。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选自《元诗体要》)   (1)请简要说明“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如何借助拟人手法来抒情。(2分)   答:   (2)“浮云薄暮开”与“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两句各自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1)(2分)   将“淮山”比作人,以“淮山”的“不肯过江”,含蓄地表达作者“过江”不得的惆怅之情。(意思对即可。)   (2)(4分)   【要点】①“浮云薄暮开”写浮云在傍晚时消散,作者得以眺望远方,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②“不畏浮云遮望眼”写作者不怕“浮云”遮挡,不以“浮云”为意,表现出作者的乐观。(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 忆王孙·赠别 ‎【清】沈凝之 西窗昨夜是清秋,星汉迢迢只一舟。读罢《离骚》不自由②,望牵牛③,半束折花算酒筹④。‎ 忆王孙·赠别【‎ 清】商鋆⑤‎ 西风红叶下江潮,忍看浮名一笔消。强把愁情付浊醪⑥ ,读《离骚》,拍遍栏杆是寂寥。‎ ‎【注】①当时作者要去福州游幕谋生,出发后填此词寄给妻子。②不自由:不由自己做主。③牵牛:即牵牛星,俗称牛郎星,与织女星隔银河相望,民间亦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④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的筹子。⑤作者作此词时,因受小人构陷,被贬出京。⑥浊醪:浊酒。   (1)“西风红叶下江潮”一句中的“下”字很有韵味,请赏析。(2分)   (2)两首词都写到了“读《离骚》”这一动作,但表现的心情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下”字在这里有“飘下”和“流下”两重意思。红叶随西风飘落于江潮之上,而随着江潮的起伏,红叶又会随流起伏,最后随流而下。一个“下”字将红叶的不能自主,任他物摆布之态描摹得非常生动,也暗隐喻了作者身不由己,被贬出京的人生经历。(2分)   (2)沈词表现出的是一种深深的相思不舍之情:作者于行舟中读罢《离骚》,就不由自主地抬头遥望牵牛这一有特殊意蕴的星斗,可见心中之愁当是因怀人而发。而商词则表现出了一种抑郁难平,怀才不遇之情:读之前“浮名”全消,以浊酒浇愁;读之后则猛拍栏杆,以发泄自己的寂寥不平之意;读之时,当与屈原有知己相惜之感。(两处感情各1分,两处分析各1分)(4分)‎ 夏 日 ‎[宋] 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注释】本篇是诗人罢官闲居乡里之作。诗人罢官还乡之后,这是其中之一。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清”字的含意。(2分)   (2)本诗中的“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与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1)答:全诗紧扣“清”字来写,写出夏日环境之“清幽”(1分),也道出诗人心境之“清闲” (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 ‎  (2)要点:张诗中诗人已经两鬓如霜,也早已厌倦世俗官场,眼前这乡村环境又如此宜人,于是产生了退居村野过此一生的念头。(2分)陶诗中诗人一边采着菊,一边赏着山,物我相融,表达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的山野生活的喜爱。(2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