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小说阅读之情节人物(讲)-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5小说阅读之情节人物(讲)-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备战2017高考二轮讲练测 专题05小说阅读之情节人物 讲目标 ‎1.了解高考常见题型,准确分析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2.掌握分析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类试题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分析情节 ‎【真题导航】‎ ‎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战争 ‎ ‎【美】 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 ‎(沈东子译,有删改) ‎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答案】答案:D项3分,C项2分,B项1分,AE不给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项是考查小说开头的作用,同时也考查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小说中的“我”一般是线索人物,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起故事情节,同时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一般不是作者。B项是分析小说的语言技巧。E项是考查小说的主旨,本文应是揭示战争的残酷,并非是“表现民众的必胜信念”,有拔高之嫌。‎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 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我”的感受和对她的描写进行概括。‎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这其实是考查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本身的特色角度思考作答。因为是电话交流,故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居多,这样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透露出人物的心声;两人因电话而结缘,更有戏剧性。 ‎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要认真审题。审题要点如下:一审清问的角度 ,看有无限定角度;还是综合角度,即没有明显要求答题角度,此时一般从多角度思考。其中,题干中若有“艺术表现”几个字,其实名义是限定角度,实则也是多角度。 二审清描写物象的范围。小说描写物象的文字,不是统贯全文,而是限定在特定的区域文字中,需要把与该物象相关的文字都找出来。规范答题: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点题作用。‎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 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答案】观点一: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①表达方式。②表现手法角度。③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 ~16题。‎ 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 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军爷冒险做生意的。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争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 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原因题,首先要认真审题,从题干中审出答题的模式以及寻找答案的区域。比如本题,“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应先到第四段找到“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这一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原因。寻找原因的时候,尽量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进行。‎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首先找到画线句,分析句子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此处体现出的精神状态。第一处,可以联系前面的“他得意”和后面的“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来分析;第二处,可以联系前面会明的表现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衬托。直接描写包括:动作、语言、肖像、神态、心理。间接衬托主要是借助他人他物以及环境对中心人物进行衬托。本题所给的画线句子属于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可以表现出人的性格,也可以体现出人的精神世界。一要抓住说话的具体内容,二要结合说话时的神态进行分析。‎ ‎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 ‎【答案】这个细节贯穿全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 反差的艺术效果。‎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这是作用题。‎ 题干说到“多处”,这是暗示了“插军旗”在情节上的一个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再分析这一细 节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和对主题的作用即可。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主要有:情节结构上、人物形象上、主题 表达上。‎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作用题一般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作答:一是情节结构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起线索作用;埋下伏笔。二是人物形象上,刻画人 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三是主旨表达上,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 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 (内容)‎ ‎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答案】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 ‎【名师点睛】作为探究题,首先要审题,从题干中审出探究的方向和答题的模式;然后要回顾所学的知识,寻找探究的角度。探究思想意蕴要善于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切割小角度,善于将文本中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探究情感意蕴要抓住文本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启示感悟类的探究题则多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为依据。 ‎ ‎【考点解读】‎ 小说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分析小说情节必须注意小说情节的常见模式。①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②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 ‎【规律揭示】‎ 小说阅读是文学类文本常考的一种体裁,尤其是新课标试卷小说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唯一题目,选材有古典、现代、有中国、外国,字数1500字左右。小说阅读情节类题目一般有三种形式:概述情节;指出某一情节的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好处与合理性。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2017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技巧指导】‎ 1. 熟悉高考,掌握规律。历年高考鉴赏小说情节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 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鉴赏小说情节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命题规律、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小说的情节结构有其特点,学生可在复习中选择一些符合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特点的小说来读,并通过强化训练,掌握论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提高分析能力。‎ ‎3.掌握鉴赏小说情节类试题命题规律及答题方法:‎ 概括小说情节 ‎(1)设题方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答题步骤 ‎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②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④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分析故事情节的作用 小说中的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答,“内容”即人物主题,“结构”即情节,要用小说的术语答题。‎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为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为后面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等等。‎ ‎(1)一般设题方式:‎ ‎①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综合问)‎ ‎②小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单一问)‎ ‎③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单一问)‎ ‎④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综合问)‎ ‎(2)答题思路:‎ ‎①情节方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把……情节推向高潮,使……情节发生转折;情节戛然而止;情节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之中。‎ ‎②人物方面:突出了人物……性格(心理、情感)。‎ ‎③主题方面:暗示了……主题;突出(强化)了……主旨。(1)小说开头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3)重点段落作用分类梳理:‎ A.小说开头段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①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B.小说结尾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①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如小说《报复》就属此类。‎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小说中间某个情节安排的作用 针对小说中间某个情节安排作用的考查,也是近年来小说情节结构考查的重点。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 ‎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互相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作用一般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或是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或是发展了人物什么性格。答题 ‎(三)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 ‎(1)设题方式 ‎①小说以这样结尾是否合适?‎ ‎②小说的结尾段能否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③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合不合理,或小说中这个情节换成另外一个情节合不合理。‎ ‎(2)答题步骤 ‎①亮明自己的观点;‎ ‎②分条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理由;‎ ‎③紧扣文本进行论述分析。‎ ‎【能力热练】‎ ‎1.【2017届辽宁庄河高中高三上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 大印象 刘建超 老街把给人画像的营生称作印象。‎ 老街,能把画像这门手艺做得精绝的是八角楼下的大印象。遇到个急事,有人会拿着照片,找到大印象的店里,说给印象一张。大印象便按照顾客的要求,把照片上的人像放大绘画到纸板上,装裱好,保证和照片上的人物表情一模一样。‎ 去老街找大印象,老街人都会告诉你,大印象啊,好找。去八角楼,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大印象不只是活儿做得好,为人也正直实诚。大石桥段家老爷子意外去世,家人没有找到老人留下的生前遗照,便找到犬印象,央求去家里给老爷子画像。做印象这门生意的,极少上门给人画像的,用照片印象,是要借一些技术工具帮助的。而登门画像却全凭手上功夫,况且是给故去的人画像,也是不吉利,晦气生意。但大印象二话没说,收拾起家什就到了段家。大印象对躺在棺木中的段老爷子鞠了三个躬,支起画板开始下笔。正是三伏天,屋里闷热,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大印象连续八个小时不吃不喝,在灵棚搭建起前,画完了肖像。大印象谢绝了段家人的优厚酬金,说我能给老爷子画像也是有缘啊,算我送了老爷子一程。‎ 老街有个清扫街道的环卫工,大家都称他韦老头。每天推着架子车,沿街清理垃圾。韦老头闲的时候,就爱坐在大印象的店前,吸着烟,看大印象画像,拉扯些家长里短。韦老头吧嗒吧嗒有滋有味地吐着烟雾,也不管埋头做着活计的大印象听没听,自己只管说。说他和老婆的恩恩怨怨,说他老婆因为他没有照顾好妮子,十二岁的妮子溺水死了,老婆子也离家走了。我那妮子啊,长得可带劲了,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笑起来,俩酒窝,学习好着哩。都怨我,都怨我啊。韦老头过足了烟瘾,也叨叨够了,拿起扫把仔细地将店铺前清理干净,推着车子走了。韦老头退休那一天早晨,去找大印象道别,大印象的庙铺没有开门,门上挂着一幅画像,是个女孩的画像,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天啊,这是我妮子,是我妮予啊。韦老头把画像搂在怀里,老泪如珠,对着大印象的店铺拜了又拜。‎ 大印象生意清闲的时候,端着一杯茶,眯缝着一双小眼看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人说大印象的本事是过目不忘。曾经有人打赌,带着四个男女在大印象眼前过了一趟,让大印象把这四个男女画下来。大印象眯缝着眼,一杯茶的工夫,四张画像就出来了,四个男女瞪着惊讶的眼睛,各自拿着画像离去。‎ 老街有不少大印象的传说,是真是假没人去考证。不过,大印象协助警察抓窃贼的事情却是老街人亲眼所见。‎ 那年冬天,流窜作案的盗窃团伙到了老街一带,派出所警察通知商家注意防范。没过几天,老街的一家珠宝店失窃。警察在走访时,大印象拿出了几张画像,说这几个人在老街转悠几天了。警察按图索骥,果然抓获了三名案犯嫌疑人,只是让团伙的头子逃脱了,老街人把大印象画像擒贼的事都传神乎了。原想这件事情就算过去了,没承想事件还有后续。春节前夕,逃跑的盗窃头子不甘心,竟然又潜回了老街。节前商家生意旺,店铺关门也晚。天擦黑,大印象起身要去关门,一个黑衣人裹着寒气闯入店里,反手扣上门。大印象正疑惑,一把冰冷的匕首抵住大印象的咽喉。大印象即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平静地坐到椅子上。黑衣人匕首向上一划,大印象两眼模糊血如泉涌。‎ 翌日,正在饭馆里喝酒的黑衣人,被警察逮个正着。黑衣人挣扎着又哭又嚷,说警察冤枉人。黑衣人被带到派出所,吵闹着的黑衣人忽然安静了,他看到案桌上放着一张画像,那画像是用血绘出来的,画像上的人分明就是自己啊。黑衣人瘫倒在案桌前。‎ 大印象眼睛致伤,不能再给人画像了。有人惋惜地说,大印象画了一辈子像,却没能给自己印象一张啊。‎ 老街人提起大印象还是那句话:大印象啊,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年06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大印象画像手艺精绝,服务态度好。他总是按顾客的要求去精心完成画像,甚至冒犯画像规矩,不避晦气替死人画像,表明他行为做事原则性不够。‎ B.小说刻画人物手法多样,既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通过别人的评价等来烘托大印象的形象,描写细腻而传神。‎ C.小说句式运用自如,运用长短句,以短句为主,简介有力,如肖像描写就使用短句,“‎ 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并且前后两次重复,强化印象。‎ D.文中描述大印象在生意清淡的时候端茶眯缝着小眼睛看行人,说明这与他的职业特点有关,绘像需要细心观察;也说明他善于相人,为后面抓坏人做铺垫。‎ E.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纯客观叙事。用回忆的形式,用几个故事来刻画人物,情节张弛有度,如歹徒用匕首划伤大印象,使平淡叙述中现出波澜起伏。‎ ‎【答案】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E得1分;答A.D不给分。‎ ‎【解析】A项,曲解文意,“表明他行为做事原则不够”错,说明他善良。D项,无中生有,“也说明他善于相人”于文无据。E项“纯客观叙事”错。‎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AE考核内容,选项BCD考核手法。其中ADE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作者刻画画匠大印象主要用了哪些示例?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不顾世俗给死人画像,且分文不取;②给韦聊天的妮子默默画像,替人解难;③人们关于他给四个人画像的传说;④协助警察抓窃贼。(一点2分,答出任三点均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 ‎(3)小说小说中的大印象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分析。(6分)‎ ‎【答案】是一个特别擅长绘像的画匠。①‎ 外形特别,有精神。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②技艺精湛,服务态度好;③记性好,过目不忘,看人一次就能画像;④正直实诚,善良热情。(一点2分,答出任三点均可)‎ ‎【解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外形特别,有精神”的性格特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外形特别,有精神”“技艺精湛,服务态度好”“记性好,过目不忘”和“善良热情”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4)这篇小说的结尾两段给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它的看法。(8分)‎ ‎【答案】①结构上,用大印象的受伤做结局,用重复的句子收束全文,既照应了上文的肖像描写,又交代了情节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唏嘘感叹及联想。首位圆合,浑然一体。②情感上,悲剧性的结尾。大印象的眼睛受伤,不能给人画像,令人惋惜,好人易受伤,与千万他的正直诚实形成强烈的对比,发人深省,震撼人心。③内容上,与前文的内容相照应。前文写他的过目不忘,善于绘像,为结尾写他抓贼、眼睛受伤埋下了伏笔,文章水到渠成,情节更加连贯。④主题上,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用重复的句子写人们对他的怀念,表达了好人终将被人记住,坏人终受惩罚的主题,宣扬了惩恶扬善的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2.【2017届黑龙江哈六中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 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然后伏案写道:“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仆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道:‎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的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恳切的介绍信 ……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惩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来,伏在珀蒂帕的桌上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地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 ‎(据郝运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答案】CD (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就是文本内容表述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 ‎【答案】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如本题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答案】(1)补充故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2)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3)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通过玛兰之口读了出来。原来,玛兰主动去保护的桑蒂尔神父,竟然是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或者用珀蒂帕的话来说,是个“老阴谋家”。这一突如其来的转变,快速推进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正是在这段叙述文字中,把玛兰与桑蒂尔之间、玛兰与部长之间、玛兰和舆论之间、部长和舆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把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集中呈现出来,增强了小说情节结构的内在张力,为情节的内在逻辑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合理性,为认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提供了合理的依据。从整篇小说来看,这里插入的报道,改变了小说近乎平铺直叙的叙事节奏,使小说进入高潮,强化了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作者所作的这一精心安排,使小说的情节主线显得更加突出、集中,极大地节约了小说的笔墨,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本题主要分析情节安排的好处,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3.【2017届贵州铜仁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14分)‎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 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揿她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B.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作者批评了艺术馆老师的冷漠,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 C.“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 D.因为音乐家的歌声里有对孩子的“爱”,所以老周坚信音乐家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E.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 ‎【答案】A3分,D2分,B1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C.B就是文本内容表述不当,选项E则为文章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小说标题有哪些意蕴?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指歌词里的蒲公英在诉说和歌唱;②像蒲公英一样不起眼的民工子女们的歌唱;③民工子女们在以自己的歌声发出诉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标题的意蕴。标题主要分析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蒲公英的歌唱”,指歌词里的蒲公英在诉说和歌唱;像蒲公英一样不起眼的民工子女们的歌唱;民工子女们在以自己的歌声发出诉求。‎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小说标题的内涵,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寄托作者情感。展开情节,前后呼应。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如本题比喻义为:像蒲公英一样不起眼的民工子女们的歌唱;民工子女们在以自己的歌声发出诉求。‎ ‎(3)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6分)‎ ‎【答案】同意。①从情节上看,小说结尾孩子们的歌唱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圆合。 ②从人物(表现技巧)来看,不受重视的孩子唱出“真好听的”歌声,(不知情的孩子和已定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③从主题上看,孩子们越不知情地认真练习,越突出现实生活中民工子弟学校处境的艰难,唤起人们的思考。‎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分析结局的妙处。理解结局的内涵,结合情节、主旨、人物等分析妙处。要明确观点。‎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明确观点,结合小说特征分析。如本题同意。从情节上看,小说结尾孩子们的歌唱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圆合。从人物(表现技巧)来看,不受重视的孩子唱出“真好听的”歌声,(不知情的孩子和已定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4.【2017届辽宁葫芦岛普通高中协作体高三上第二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巴德先生了不起的念头 ‎【英】D.L萨耶 悬赏五百英镑,《晚邮报》一向以正义为基准。凡是能够提供威廉·斯特里克兰线索,帮助警方逮捕他的人,就可以获得五百英镑的悬赏。这名罪犯在曼彻斯特杀害了艾玛·斯特里克兰,手段极其残忍。现在公布他的体貌特征:大约四十三岁,身高六尺一。头发浅灰色,有可能染过发。胡子灰色,有可能已经剃掉。眼睛浅灰色,有些内视。鼻子很大,牙齿很整齐,里边有空牙。左手拇指指甲有损伤。说话声音高、语速快。可能身着灰包或深蓝色衣服,头戴友色帽子。‎ 这真是十诱人的数字!但伦敦的理发店成百上千,那个将自己姨妈杀了并碎尸的彪悍家伙不一定会光顾自己简陋的小店,或许他早已不在伦敦了。但巴德先生还是尽力记住报纸上的通告,只要有机会,他就不会轻易放过。他十分痛恨那些为非作歹的人,还有当下的社会。巴德先生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染发手艺一流,却无法吸引那些追求时尚的女人。他打算出门看看对面那家制造各式各样难看发型的美发院到底为何吸引人。‎ ‎“哦,对不起。”巴德先生还没出门,就跟一个彪形大汉撞了个满怀。“请问你要理发吗?”巴德有点喜出望外。‎ ‎“你想找死吗?”那个男人凶巴巴地说。这高亢的声音让巴德突然想到了那个凶犯。‎ ‎“对不起,先生。”巴德仔细看了看那男人,的确有些像凶犯,但他的头发是很厚重的红色,也许他只是个长相类似的水混混而已。‎ ‎“你能染发吗?”那人有些急躁,“你瞧,我太太不喜欢我的红发,她说红发太张扬,我为了讨好太太,只能把头发染成别的颜色。棕色怎么样?”男人解释着。‎ ‎“棕色还不错,没有红色那么显眼。”巴德敷衍着自己的客人。‎ ‎“那好,染成棕色。我的胡子也得剃掉,我太太也不喜欢胡子。”‎ ‎“我认为您留着胡子比较好,您没发现自已的下巴很有特点吗?”‎ ‎“是吗?”男人竟然紧张了起来,对着镜子不停地照。但他很快就打消了紧张的神情,转而变成了哈哈大笑,“你这么说来,我的下巴是挺独特,不错。”巴德从男人张开的嘴巴里发现了一颗金牙,可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特别,现在很多人都有金牙。‎ ‎“先生,您的头发以前染过很多次吧?”‎ ‎“是的。我太太比我年轻很多,她经常让我换颜色。”‎ 巴德当然不相信这样的解释,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这个男人原本的发色应该是浅灰色。“很多染料混合后会变成新的颜色,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巴德心想。‎ 两人很自然地聊到了最近的热门新闻,也就很自然地聊到了那起凶杀案。‎ ‎“悬赏可能会有效果。”巴德说。‎ ‎“有悬赏?我没看到。”‎ 巴德递过报纸,男人很仔细地阅读着,并迅速缩回了在扶手上的左手。尽管他的速度很快,但巴德先生还是看到了他受损的拇指指甲。巴德不断提醒自己,这样受损的指甲可能会出现在很多人身上。‎ 男人抬起头恶狠狠地盯着巴德。‎ ‎“我觉得凶手早就逃到国外了,现在刊登这个太晚了。”巴德不希望引起男人的注意。‎ ‎“我也这么认为。”男人神情缓和了下来。‎ 巴德尽量镇定地为男人洗头、梳头,心里想着接下来该怎么办。‎ ‎“你能快点吗?天色晚了。”男人不耐烦地说。‎ 就在此时,巴德冒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念头。‎ 他拿来染发剂,很自然地为凶犯染了头发,然后目送凶犯乘坐24路公共汽车离开。紧接着,他关掉了店铺,到了警察局,向负责这件案子的警长说了自己的计策。‎ 第二天,在“米兰达”号客船上,船长带着五名水手、六名警察站在头等舱的36号房间门口,他们可以很清楚地听到里边有摔东西的声音,以及走来走去的脚步声,充满了急躁和愤怒。‎ 船长叩响了房门。‎ ‎“您找的理发师来了,先生。”‎ ‎“太好了,让他一个人进来,我有点麻烦要他帮忙。”‎ 门锁从里边打开了,警察蜂拥而入。在一阵杂乱的搏斗声和枪声后,整个船舱响起了一阵惊叫声:“天呐,这个人的头发怎么一夜之间变成了绿色,太不可思议了。”‎ 这就是巴德先生的染发技术。他可以让头发颜色在一夜之间变成另一种。巴德先生得到 了五百英镑的悬赏,《晚邮报》也用了很大的版面来叙述他的事迹。不过巴德先生并没有那么开心,因为他很担心以后不会再有人敢让他染发了。‎ ‎(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巴德先生的染发手艺是一流的,他能让头发在一夜之间改变颜色,但却无法吸引追求时尚的女人们,其原因在于他的理发店又小又简陋。‎ B.巴德先生发现来理发的男子有着很多与罪犯相同的体貌特征时,他不断说服自己这些都很正常,这一心理暗示了他此时还不能完全肯定该男子就是罪犯。‎ C.男人虽然性格急躁、行为粗鲁,但他粗中有细,对于自己的染发、剃胡子,都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当巴德说他下巴很有特点时,他表现出了异常的机警。‎ D.小说标题“巴德先生了不起的念头”是指巴德先生在看了《晚邮报》上的悬赏新闻后,就产生了只要有机会就不会轻易放过,协助警方破案这一念头。‎ E.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突然紧张”“哈哈大笑”“神情缓和”等神态描写细腻传种地刻画出了罪犯的心理变化,推动了情节发展。‎ ‎【答案】CE ‎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小说中语言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2)小说以悬赏新闻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交代了罪犯残忍的犯罪事实,揭示了巴德先生协助警方破案的背景。②细致描述了罪犯的体貌 特征,为下文巴德先生辨识罪犯提供了有力的依据。③以悬赏新闻开头,开篇不俗,避免了平铺直叙,也 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可以从内容、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开头段从内容上看,悬赏新闻很详细写清楚了罪犯的犯罪 事实,他杀了人,“手段极其残忍”,渲染了一种紧张氛围,调动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新闻还详细交代了罪 犯的体貌特征“大约四十三岁,身高六尺一。……头戴友色帽子”,使后文罪犯一出场就被认出顺理成章。‎ 从结构上看,这样的开头设置了悬念,为后文做了铺垫,也使小说情节有了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某语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 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时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一般的答题格式为:某段或语句:写 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本题考查的是开头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 比;开篇点题,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等。  ‎ ‎(3)小说中多处暗示了来染发的男人就是罪犯威廉,请找出来并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 ‎【答案】暗示:①凶巴巴、高亢的声音;②模样有些像罪犯,很厚重的红头发(有可能染过发);③听人 说自己下巴有特点就突然紧张,转而哈哈大笑并且露出金牙;④看报纸时迅速缩回有受损指甲的左手,还 恶狠狠地盯着巴德。(2分,意思对即可。)‎ 意图:①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这些暗示从侧面展现了巴德先生紧张、恐惧的心理;②层层铺排暗示,使小 说情节张弛有度,悬念迭起,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③使行文结构严谨,这些暗示都与上文悬赏新闻中描 述的罪犯的体貌特征相照应。(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技巧。所谓的“暗示”也就是指小说中的“伏笔”,这是小说写作中常用 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 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这类题目解答 时可先找到“暗示”所在,然后分析其对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或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即可。‎ ‎★考点二: 鉴赏人物 ‎【真题导航】‎ ‎1.【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天气清凉,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哪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他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壮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悉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拖,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她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径,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外一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19.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晓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某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有什么作用?答题时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一般的答题格式为:某情节写了……内容,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人物、中心)。本题考查的情节在第5至第7段,已属于中间部分,中间部分的情节一般有如下作用: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照应上文的…内容;或衬托人物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等。本题按照上述思路分析即可。‎ ‎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分)‎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答案】(1)马晓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2)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1)题要求答出句子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栏杆……抬起来……通过的”来理解。(2)题要求答出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首先要找出手法,“趴”“摇晃”“埋”运用了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头发湿漉漉”运用了细节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温情的“母女”相拥的温馨惬意画面,表达出马骁奴内心的感动,赞美了吴秋明的善良与爱心。‎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1)考查对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时最重要的是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本题所给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因此分析时就要找出比喻的本体,“栏杆”“抬起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马骁奴已经放弃了对吴秋明的戒备;“通过”,则表明吴秋明已经走进了马骁奴的内心,马骁奴已经爱上的吴秋明。(2)考查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解答时可首先确定句子使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一修辞手法,二描写手法,三抒情手法;然后思考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突出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等。本题画线句子从手法上看属于细节描写,从内容上看,描绘了主人公吴秋明和儿童村女孩相偎依的场景,整幅画面温馨和谐而惬意,充满温情,令人感动,既突出了主人公吴秋明对孩子的爱,也突出了女孩对吴秋明的信赖、依恋和爱。‎ ‎2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必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一般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题所考查的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主人公,考生在解答时可首先明确她的身份——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然后再筛选出吴秋明的言行及马骁奴对她的评价,概括她的性格特点。‎ ‎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①三次心理冲动将马晓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②三次心理冲动写出了马晓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形象;③三次心理冲动都源于吴秋明对孤儿的独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和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爱,深化了主题。‎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次“冲动”是在吴秋明讲了“‘绒布妈妈’实验”之后,马骁奴“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表明马骁奴开始关心吴秋明;第二次“冲动”是在马骁奴听老师们讲述儿童村孩子的情况后,马骁驭“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表明马骁奴已经从内心里开始关心儿童村的孩子们;第三次“冲动”是在马骁奴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的时候,“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表明马骁奴被吴秋明感动,对吴秋明产生了爱意和敬意。考生解答时可先从原文中找出题干中所说的“三次心理冲动”,然后逐一分析每次冲动的原因,再思考其作用。‎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题,这类题目往往就小说中的某个环节提出问题,然后让考生谈自己的理解。答题时首先要读清题干要求,明白命题人让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接下来要明确是联系全文还是联系现实分析,然后按要求回答。需要注意的是,山东卷最近几年的现代文阅读探究题都属于向内探究,即向文本探究,答案都是不开放的,今年也不例外。本题探究的是人物心理,考生首先应按题干要求找出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然后思考“三次心理冲动”在展开小说情节、表现小说人物、突出小说主题方面各起到什么作用。从全文来看,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 分别位于小说的前半部分、中间部分、结尾部分,从结构上串连起全篇内容,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三次冲动表现出马骁奴心理的起伏变化,使马骁奴的形象逐渐鲜明丰满;三次冲动越来越强烈,而且都与吴秋明有关,与吴秋明对儿童村孩子们的爱有关,表明马骁奴对吴秋明的爱越来越深,从而突出了主人公形象,也使小说主题逐渐得到升华。‎ ‎2.【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 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分)‎ ‎【答案】①忙碌②辛苦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画线句子,把握与母亲劳作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母亲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的态度与评价等。筛选归纳母亲劳作的特点。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劳作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特征的事例。如“忙着”“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亲自挑上楼去”然后分条概括为辛苦、忙碌等。‎ ‎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分)‎ ‎【答案】①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②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③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本题“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内容上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急迫。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结构上为下文写母亲对火车的好奇和一直没有亲自去看过做铺垫,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答案】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安排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的用意,实际上就是这样安排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应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映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分析情节的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如本题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 ‎【答案】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前者主要是以此引出下文,后者主要是呼应开头,总结上文。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如本题“闭上眼睛”“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等,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答案】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母亲的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应该紧紧围绕“母亲”这一中心问题,即她个人具有的内在、外在的特点特征,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如本题“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可知,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可知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母亲一直也没有亲自去看过”可知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要分析人物的形象。人物的形象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第三,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注意结合手法分析。如本题“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可知,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可知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 ‎【考点解读】‎ 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三方面入手。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小说是靠人物形象来说话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魅力之源,考小说阅读就离不开人物形象的赏析。‎ ‎【规律揭示】‎ 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有单独命题的情况,也有与鉴赏句子,分析主旨、手法等考点结合起来综合命题的情形。2016年高考有六套试卷考查小说阅读,其中有五套试卷在本考点单独设题。涉及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 ‎【技巧指导】‎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常见题型、命题规律及选材范围,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说来读,了解各类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形象特点,掌握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3.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的答题方法:‎ ‎(一)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在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分析小说的情节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把钥匙。‎ ‎(2)从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中分析 ‎①肖像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他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⑥塑造次要人物(侧面描写):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 作用:①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②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 ‎(4)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主题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在阅读中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和社会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二)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A.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类 ‎(1)解题思路:‎ ‎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答案组织模式:‎ ‎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②单句下定义型: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③分点概括(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 B.小说人物形象作用分析类 ‎(1)解题思路 ‎①人物作用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②分析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类: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类: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④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类:主要是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能力热练】‎ ‎1.【2017届福建龙岩五校“上杭、武平、漳平、长汀、永安一中”高三上半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法 官 ‎【英】赫哥黎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住在一所有4间屋的房子里。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那年他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人、法官多恩那儿去要一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法官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给我?”法官问。“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一年的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在自己家的地里干活。到了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气太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印第安人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塞夫说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这样能够挣很多钱,但是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在树林里过冬的食物。约翰去见法官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法官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塞夫几年前搭建的一间小木屋前。这年冬天,约翰学会了追捕野兽和怎样在树林里生存。大森林考验了他的毅力,使他变得勇敢,也使他的体格更加健壮;同时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约翰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 这一天,当约翰快步走在树林中时,他开始考虑起他的将来。他要去读书和学写字,他要给家里买一块大一些的农田。也许有朝一日,他也会像镇里的法官一样有权势,并受人尊敬。背上沉甸甸的东西使他考虑起到家后要做的事情:给他母亲买一身新衣服,给弟弟妹妹们买些玩具,他还要去见法官。约翰恨不得马上就把法官说的他父亲借的钱全部还清。‎ 到了下午晚些时候,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当他终于到达河边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就要到家了。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它的高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约翰取出斧头砍倒大树。树倒下来,在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 约翰身背兽皮、怀抱猎枪,跨到放倒的树上。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就在他快要走到河中央时,树干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沉到水里,他的枪掉了,兽皮和捕猎用具也从他的背上滑了下来,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他在雪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他爬了起来,找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一连几个小时他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最后,他放弃了。‎ 他径直来到法官家。天已很晚,但是法官仍在他的办公室里。约翰敲门进去,他浑身冰冷,衣服潮湿。他向法官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等他把话讲完。多恩说:“这对你和我都很不幸。回家去吧,孩子。”‎ 到了夏天,约翰拼命干活。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但是他还欠法官30美元——那是他父亲欠的债,还有用来买捕猎工具和枪的75美元。‎ ‎10月份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最好方法,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如果我再借给你75美元,你愿意再去打猎吗?”约翰羞愧难当,好半天才开口说:“愿意。”‎ 这一次,他必须独自一人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那个漫长而孤独的冬天,约翰每天出去打猎。一直到4月底。回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300美元。约翰付给法官150美元,那是他借来买打猎用具的钱。然后他又慢慢地、把他父亲借的那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的手里。‎ 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己家的田里干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这以后的十年里,他每年冬天都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最后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大农场。‎ 约翰30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那一年法官去世了,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他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信的日期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出狩猎向他借钱的那天。‎ ‎“亲爱的约翰,”法官写道,“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但是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祝你好运,约翰!”信封里有40美元。‎ ‎ (摘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虽然仅给家人留下一小块土地,4间屋的房子,但是他传给约翰的勇担责任的精神,却是约翰一生的宝贵财富。‎ B.小说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开头写法官多恩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让约翰替父亲还债。直到末尾,通过一封书信,才揭开真相。‎ C.约翰从16岁开始就勇敢的面对生活的挑战,最终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小说借此歌颂了一种自立自强、艰苦创业、诚实守信的美好人格。‎ D.约翰经过多年的努力,30岁的时候成了镇里的头面人物之一。事实证明,只要勇于拼搏,同命运积极的抗争,就一定能收获人生的成功。‎ E.法官多恩没有后代和其他亲人,去世后,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的财产留给了约翰,因为他十分喜欢和看重约翰,约翰也通过了考验。‎ ‎【答案】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D 给1分;答AE不给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有文体特征意识: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要有切层分层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要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本文文体为小说,分析要抓住文本中的细节。‎ ‎(2)小说画线的段落运用了哪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这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答案】手法:心理描写。(1分)‎ 作用:①写这段描写约翰第一次狩猎后回家路上对未来的憧憬和安排,生动地表现他急切喜悦的心情和积极上进,对家人充满爱意,有责任感,诚实守信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丰富了小说主旨。(3分)②照应上文捕猎的收获,为下文写损失财物做铺垫。形成情节的跌宕起伏,有利于表现主旨。(2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小说的情节是小说必考的内容之一,主要以概括和分析作用的形式出现,分析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比如本题,人物方面:生动地表现约翰急切喜悦的心情和积极上进,对家人充满爱意,有责任感,诚实守信的性格特征;情节方面:生动地表现他急切喜悦的心情和积极上进,对家人充满爱意,有责任感,诚实守信的性格特征。‎ ‎(3)法官多恩明知道约翰家境困窘,还是慷慨借钱给他,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 ‎【答案】①是因为法官多恩具有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②是为了帮助约翰摆脱家庭困境。③是为了考验约翰,想证明约翰是与他父亲不同的人,帮助他成长。④是因为法官多恩第一次见到约翰时就喜欢上了他,约翰勇担责任,诚实努力的品质打动他。(每点2分,答对3个要点即可)‎ ‎【解析】题干问的是“法官多恩明知道约翰家境困窘,还是慷慨借钱给他,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关键情节“法官多恩明知道约翰家境困窘,还是慷慨借钱”。答题结合文章最后一节“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但是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 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祝你好运,约翰!”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从要紧抓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题中关键情节“法官多恩明知道约翰家境困窘,还是慷慨借钱”。答题结合文章最后一节“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但是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 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祝你好运,约翰!”‎ 组织答案。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官多恩,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约翰,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 ‎【答案】示例一:法官多恩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作者意在赞扬热情善良,解人围困的美好品德,而法官多恩的言行最能表现这一主题。②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看,多次借钱给约翰,促成约翰的两次狩猎行动改变了他的人生际遇,多恩是情节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写多的笔墨虽然比约翰少一些,却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人物。两次借钱,一次留言的情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热情善良的性格刻画的十分鲜明,更为作者钟爱。④从小说拟题的角度看,标题为“法官”,小说常以主人公姓名或职业等为题。‎ 示例一:约翰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作者意在赞扬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美好人格,约翰的所作所为最能表现这一主题。②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看,约翰两次借钱、两次狩猎,构成故事框架,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约翰的活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小说中大量篇幅写约翰,他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人物,小说运用动作语言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极力突出其自强守信的美好人格,人物形象鲜明。④从小说拟题的角度看,标题为“法官”, 约翰经受住了多恩的考验,也通过了人生的考验。命运公正如法官,像约翰这样品格美好的人将会拥有美好的人生。(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判断小说的主要人物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居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主要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对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第一人称人物未必是主要人物;2.着墨多的人物未必是主要人物;3.焦点人物未必是主要人物。‎ ‎2.【2017届福建漳州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背 叛 余显斌 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除了石头和树木外。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 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 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时候这么勇敢过?不可信。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 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现在,打垮后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也只有王老蔫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 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不见王老蔫回来。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了问题。‎ 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 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当头一人,正是王老蔫。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说完,暗令十几个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小子,很得意。‎ 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 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昨天将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他们就去取。说到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君,就投奔过来了。‎ 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 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 一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 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隆的爆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一个个眼中涌出了泪水。‎ 将军用手擦一把泪说,走,去门头沟。‎ 在门头沟,我们在一处山洞里最终找到了一袋粮,渡过了难关。‎ 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打问起王老蔫当年被捕的经过。当地人告诉我,说有人亲眼见到,王老蔫当时不是被捕的,确实是自己走出来自愿给日军带路的。当时,他扛着粮刚走到门头沟,发现一队日军悄悄向我们驻地方向摸去。他一惊,忙藏好粮,拍打着衣服走出来告诉日军,自己是抗联,刚刚从将军那儿逃出来的。‎ 他说,他知道将军在哪儿,愿意带路立功。‎ 于是,他带着日军径直走向虎头岭,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 ‎ ‎(节选《金山》,2015年1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我”认为王老蔫既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出麻烦,坚决阻止将军让他前往。‎ B.“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其主要原因是认为“我”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并且对于当地的情况,只有王老蔫熟悉。‎ C.“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里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主要刻划了王老蔫为引诱敌人上钩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的一面。‎ D.“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小说中的“我”对当年王老蔫英勇就义这件事念念不忘,为自己当年对王老蔫的误解而深感内疚。‎ E.这篇小说中的“我”是次要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 ‎【答案】答E得3分,答C得2分,答D得1分,答A.B不得分。‎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小说开头两段写“将军派人下山找粮”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案】①小说开头两段主要叙述了部队生活的艰苦,粮食的短缺;(2分)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2分)③引出了王老蔫下山找粮的故事情节,为突出其英雄的形象特点作铺垫。(2分)‎ ‎【解析】真实一道小说情节的作用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题干已经提示了,主要写“将军派人下山找粮”,交代了故事背景;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此题的语段在文章的开头,分析时注意和标题、文章的主旨的联系。起到了引出了王老蔫下山找粮的故事情节,为突出其英雄的形象特点作铺垫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段落作用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1.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2.结构: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开头:1统领全篇,2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3营造氛围,4开篇点题,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中间: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处于段末,起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3对比反衬。4伏笔铺垫 ‎ 。结尾: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2总结全文,3篇末点题,4深化主题,5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3.内容: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3)作品中的王老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为人低调,不轻易表现自己。在队伍里被“我”看作“又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的人。(2分)②勇于承担责任。面对队伍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去找粮。(2分)③机智勇敢,视死如归。不但出色完成找粮任务,而且巧妙将敌人引入山中并与他们同归于尽。(2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部分这样安排纯属多余,还有人则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 你的看法。(8分)‎ ‎【答案】(示例一)小说结尾这样安排纯属多余。(2分)①从情节来看,小说叙述完王老蔫英勇就义,部队找到粮食并渡过了难关,结构已是完整,没必要再画蛇添足。(2分)②‎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整篇小说先写人们对他性格特点的认识,再写他英勇就义,形象丰满,再补叙后面的内容当属多余。(2分)③从小说的主题来看,本文通过塑造王老蔫的形象,反映出抗战的主题,后文再写补叙的内容,似乎与此没有太大的关联。(2分)‎ ‎(示例二)作者这样安排匠心独运。(2分)①从情节上看,小说最后的结尾是对前文王老蔫带鬼子上山情况的有力补充,只有这样,结构才显得完整。(2分)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补叙部分突出了王老蔫的机智勇敢,是对前文有关他性格“胆小”的否定,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2分)③从主题上来看,除了反映出抗战主题外,作者这样写,还表现出战士们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主题更加丰富。(2分)‎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创作意图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同意去掉或不同意去掉;然后给出自己的理由。可以从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主题等角度作答。这类题型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对于小说中人物、情节、主题的考查,在做题时一定要建立“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四级循环的答题模式,本题从情节、人物、主旨、内容和写作意图的角度四个角度答题。考生首先明确观点,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典例拓展】探究情节的必要性 设问:有人认为,应该把某某情节删去,你觉得呢?/作者在这里设置某某情节,有何意图?‎ 思路:这一情节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的某某形象;这个情节为下文描写某某作了铺垫;这个情节(结尾)突出了某某主题。‎ 例:赵恺《军刀》:从全文看,如果不写“我”和“雕塑家”的有关内容,小说的故事也完整。试对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加以探究。‎ 参考答案:①“军刀”故事由雕塑家述说,且点明“家父所言”,增加故事的真实性;②小说以我和雕塑家的对话引出军刀的故事,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深化主题;③“我”与雕塑家喝酒谈“刀”的描写是铺垫,突出故事的悲壮或为故事烘托悲壮的气氛;④这样安排既是后人对抗日军人的纪念,对这段壮烈历史的价值认定,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扬,如果不写艺术感染力会大受影响。‎ ‎3.【2017届甘肃会宁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清 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丈夫以唱代说,出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已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对阿婆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B.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C.小说以“清名”为题,一方面是对徐阿婆两次清名情节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一个“清”字贯穿全篇。‎ D.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阿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E.阿婆的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看中清名的性格让人敬佩。‎ ‎【答案】CE ‎【解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尖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该题提供的答案有误,C项内容无误。E项也正确无误。只有D项“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阿婆的钦佩之情判断出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有关方面应该指政府的相关部门,徐何婆的行为让他们为有这样的领导而羞愧,是对某些领导的讽刺,小民看重清名,而领导却污了清名。该题答案有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 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答案】“我”是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正直的、善于反省的知识分子形象。①善良、有同情心。“我”在听说徐阿婆的故事后,主动提出帮她还剩下的钱,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尚礼而富有同情心的人。②善于反省。当“我”听到徐阿婆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时,羞愧了。结尾处也有“我之羞愧,因亦如此……”,这些地方都表明我是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 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卢什科夫所做的事情来分析其特点。‎ ‎(3)文中的“我”由一再看见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的形象,联想到了“朝圣者”与“独行侠”。对此,有 人认为自然合理,也有人认为矫情做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答案】阿婆身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如此看重名声,一尘不染,而许多身在高位的官员,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者,却无视名声,或贪污受贿,或欺世盗名,相比之下,我们越发觉得阿婆人格的伟大。由此让我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高贵。卑贱者未必卑贱,高贵者未必高贵,高贵与否,不在身份地位,而在灵魂。‎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从近几年命题的情况看,试题一般是半开放的,可以多角度思考回答,但不是漫无边际。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包括:①该文本与同类其他文本的不同之处,或者文本本身存在的疏漏之处,往往成为阅读理解中需要探究的问题;②首先要结合同类文本的一般表现,提出探究的问题,并表明自己的观点;③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分析论证。也可以与同类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优劣;④对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⑤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价。具体答题技巧为:(1)选定目标,确定特色,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评价的对象,被选定对象包括材料选择、主题提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2)分析提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捕捉主要材料,要善于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对其中蕴涵着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整理;一是指要善于对“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对文本反映出来的人生态度与时代精神要进行思考,要有自己的看法。(3)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看法,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4.【2017届江西吉安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段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博士还乡 钱钟书 在火车站,方老先生、三弟凤仪等都在迎接,方鸿渐一个个上前招呼,说:“这样大热天,真对不住!”  ‎ 方老先生把手里的折扇给鸿渐道:“你们西装朋友是不用这老古董的,可是总比拿草帽扇好些。”又夸道:“这孩子不错!他回国船坐二等,火车还是坐二等,不志高气满,改变本色,他已经懂做人的道理了。”大家也附和赞美一阵。忽然一个戴蓝眼镜穿西装的人拉住鸿渐道:“请别动!照个相。”‎ 只听得照相机咯嗒声,蓝眼镜放松手,原来迎面还有一个人把快镜对着自己。凤仪对鸿渐笑道:“大哥,你是本县的名人了。”鸿渐虽然嫌那两位记者口口声声叫“方博士”,刺耳得很,但看人家这样郑重地当自己当尊人物,身心庞然膨胀,只恨今天没换身比较新的西装,没拿根手杖,手里又挥着大折扇,满脸的汗,照相怕不会好。方老太太说明天叫裁缝做他的大褂和里衣裤。凤仪有两件大褂,暂时借了一件拜客。  ‎ 到家见过母亲和两位弟媳妇,把带回来的礼物送了。母亲笑说:“是要出洋的,学得这样周到,女人用的东西都会买了。”  ‎ 第二条,方鸿渐才起床,就看到报上有方博士还乡的新闻,着昨天照的全身像,可怕得自惭形秽。正想出门,本县省立中学吕校长来了,约方氏父子三人明晨茶馆吃早点,吃毕请鸿渐向学生演讲“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鸿渐要托词谢绝,谁知道父亲代他一口答应下来。老先生希望人家赞儿子“家学渊源”,向箱里翻了《问字堂集》、《癸巳类稿》、《七经楼集》、《谈瀛录》几部书,吩咐鸿渐细看,鸿渐一下午看得津津有味,识见大长,明白中国人品性方正所以说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圆滑,所以主张地是圆的;西洋进口的鸦片有毒,非禁不可,中国地土性和平,出产的鸦片,吸食也不会上瘾等等,只可惜这些事实虽然有趣,演讲时用不着,该另抱佛脚。所以晚饭后,他醉眼迷离,翻了三五本历史教科书,凑满一千多字的讲稿,插穿了两个笑话。这种预备并不费心血。  ‎ 明早在茶馆吃过早点,吕校长付帐,催鸿渐起身,匆匆各从跑堂手里接过长衫穿上走了,方鸿渐由吕校长陪了上台,只觉得许多眼睛注视得浑身又麻又痒,脚走路都不方便。他默默分付两颊道:“不要烧盘!脸红不得!”吕校长已在致辞介绍,鸿渐忙伸手到大褂口袋里去摸演讲稿子,只摸个空,慌得一身冷汗。想糟了!糟了!怎会把要紧东西遗失?家里出来时,明明搁在大褂袋里的。除掉开头几句话,其余全吓忘了。心里正在捉着迷藏,吕校长鞠躬请他演讲,下面一阵鼓掌。他刚站起来,瞧凤仪气急败坏赶进礼堂,看见演讲己开始,便绝望地找个空位坐下。鸿渐恍然大悟,  ‎ 掌声住了,方鸿渐强作笑容 说:“诸位的鼓掌虽然出于好意,其实是最不合理的。因为鼓掌表示演讲听得满意,现在鄙人还没开口,诸位已经满意得鼓掌,鄙人何必再讲什么呢?现在鼓掌在先,鄙人的演讲当不起那样热烈的掌声,反觉到一种收到款子交不出货色的惶恐。”听众大笑,方鸿渐踌躇,下面讲些什么呢?线装书上的议论和事实还记得一二,晚饭后翻看的历史教科书,影踪都没有了。‎ 有了!总比无话可说好些:“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各位在任何历史教科书里都找得到,不用我来重述。各位都知道欧洲思想正式跟中国接触,是在明朝中叶。不过明朝天主教士带来的科学现在早过时了,他带来的宗教从来没有合时过。海通几百年来,只有鸦片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是明朝所收的西洋文明。”听众大多数笑,少数笑,少数都张了嘴惊骇;有几个教师皱着眉头,吕校长在鸿渐背后含有警告意义的咳嗽。方鸿渐那时候宛如隆冬早晨起床的人,好容易用最大努力跳出被窝,只有熬着冷穿衣下床,断无缩回去道理。“鸦片本来又叫洋烟--”鸿渐看见教师里一个老头子一面扇扇子,一面摇头,忙说:“这个‘洋’‎ 当然指‘三保太监下西洋’的‘西洋’而说,因为据《大明会典》,鸦片是暹罗和爪哇的进贡品。可是在欧洲最早的文学作品荷马史诗《十年归》Odyssey里--据说就有这东西”吕校长连咳嗽 “这东西当然流毒无穷,可是也不能一概抹煞。鸦片引发了许多文学作品,古代诗人向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都从鸦片里得灵感。”吕校长这时候嗓子都咳破了。‎ 到鸿渐讲完,吕校长板脸哑声致谢词道:“今天承方博士讲给我们听许多新奇的议论,我们感觉浓厚的兴趣。方博士爱说笑话,所以他有意讲些幽默的话。希望将来有机会听到他的正经严肃的弘论。”鸿渐羞得不敢看台下。‎ ‎(摘自《围城》)‎ ‎(1)下列对选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方鸿渐在外留洋可谓学有所成,归国回乡后就成了本县的大名人,记者直接迎到火车站进行采访报道,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他的名气。‎ B.方老太太叫裁缝给方鸿渐做成衣服之前先借用凤仪的一件大褂穿,从而导致了方鸿渐在演讲之前匆忙穿错了大褂,最后使得他慌得一身冷汗。‎ C.方鸿渐虽然把演讲内容全都吓忘了,但他仍能强作笑容,以开头简短的一段话显示了自己的谦逊、幽默和机智,可见方鸿渐也并非一无是处。‎ D.方鸿渐听到校长警告意义的咳嗽并没有收住演讲,就像冬天早起费了好大的努力跳出被窝而不得不穿衣下床,这比喻生动形象又具说服力。‎ E.“这大热天,真对不住!”与“方鸿渐羞得不敢看台下”相呼应,表面写出了方鸿渐谦恭有礼,暗写博士还乡的羞愧,可见作者用语的精妙。‎ ‎【答案】E3分,A2分。B1分。A.C为错误项。‎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ABC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文中写方老先生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突出了家庭背景,展示社会环境:方老先生的折扇和线装书突出了其传统家学背景,而“你们西装朋友是不用这老古董的”又展现了时代特点。②反讽主要人物,增强讽刺效果:方老先生说的:“这孩子不错,他已经懂得做人的道理”与下文方鸿渐的一言一行形成巨大的反差,增强了讽刺效果。③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演讲:方鸿渐要托辞谢绝演讲邀请,可方老先生一口答应了下来,推动了以后情节的发展。‎ ‎【解析】注意从突出了家庭背景,展示社会环境;反讽主要人物,增强讽刺效果;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演讲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题目是小说经常考核的题目,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此题注意从环境、人物和情节的角度进行分析。‎ ‎(3)文中刻画了方鸿渐哪些主要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爱慕虚荣,极要面子:听到被郑重称呼为方博士,方鸿渐恨没穿好衣服,甚至自惭形秽。②缺乏理性,很是无知:读了几本旧书,对鸦片的影响胡乱说明。③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在演讲过程中,方鸿渐不仅不谦虚谨慎,反而自作聪明地胡说八道,还认为“总比无话可说好些”,并一味地胡诌下去。‎ ‎【解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听到被郑重称呼为方博士,方鸿渐恨没穿好衣服,甚至自惭形秽”等情节中概括出其“爱慕虚荣,极要面子”的性格特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爱慕虚荣,极要面子”“缺乏理性,很是无知”“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4)方鸿渐的演讲带给你哪些演讲方面的启示?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8分)‎ ‎【答案】①要知识正确,准备充分。②要付出辛苦,积极努力。③要心里镇定,心态轻松。④要内容扣题,勿换概念。‎ ‎【解析】注意从要知识正确,准备充分;要付出辛苦,积极努力;要心里镇定,心态轻松;要内容扣题,勿换概念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等,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