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中国早在原始母系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普遍推行姓氏制度。。‎ ‎“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同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姒、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而取“字”则在成年以后。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用于自称,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人 “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末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取代。‎ ‎1. 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 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 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D. 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 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C. 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 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 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 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 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D项,“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错,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原文是“战国以后,……‘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C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通过与原文比对,可知这三项正确。‎ 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以“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找出答案。‎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项,“名则不再使用”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六段,由原文“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用于自称”可知,“名”不是不再使用,而是用于自称。 ‎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 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仔细阅读原文就会发现,“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强加因果且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骨瘦如柴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②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高立着贺家的祠堂,迁又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③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海爷却说:“不可”。‎ ‎④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⑤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惟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甚至有的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⑥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⑦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也挺了起来。‎ ‎⑧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带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惟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⑨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⑩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⑪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⑫‎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⑬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⑭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⑮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以老街上“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 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 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 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5. 小说第②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 ‎6. 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1)照应小说第①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的概括描写;(2)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做铺垫;(3)在整个故事的展开中起到线索的作用。 ‎ ‎6. (1)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 ‎(2)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子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 ‎(3)富有心计,遇事冷静。察觉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的介绍;C 项,“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主要反映出了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D项,海爷小儿媳的“嘀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5. 试题分析: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此题注意从结构的照应,引起下文和线索的角度作答。‎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富有心计,做事果断”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20世纪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诘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料峭春寒风乍起还寒”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煌煌巨制。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6年2月4日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置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曾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视,永远受崇敬。(罗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视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抖,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 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 傅璇琮编辑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但却能记述学人的创作经历,反映学人创作经验,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D. 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大学生中去,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傅璇琮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 在学术界冷清的情况下,傅璇琮能够不断发表重要著作,得益于他勤奋、肯吃苦的研究态度,他几乎牺牲所有假日休息时间。‎ C. 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我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D. 《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 E. 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阵尚君参加学术会议,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9. 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AB ‎ ‎9. ①著书立言,发表数部重要著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 ‎②编辑书籍,主编许多煌煌巨制,编辑《学林漫录》,推进学术发展。‎ ‎③扶植后辈,提携、帮助青年学者,促其学术成长。‎ ‎④热心教育,回归大学讲坛,开设课程,传授文化知识。‎ ‎⑤凭识见和胆识,拓宽出版渠道,引领出版业发展。‎ ‎【解析】‎ ‎7. 试题分析:应为意在赞美傅璇琮主编了大量书籍,引领了出版业的发展,为出版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8. 试题分析:A黄仁宇是“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修改润色稿”,B“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分析错误,E原因不全面,陈尚君有学术才华、傅璇琮有提携青年的情怀,也是原因。‎ ‎9. 试题分析:注意从“著书立言“编辑书籍”“扶植后辈”“热心教育”的角度分析。‎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未上,丁内艰。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上曰:“非卿不闻此言。”诏从之。假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使金。致命金廷,立班既定,相仪者以亲王将至,命师点退位,师点屹立。相仪者请数四,师点正色曰:“班立已定,尚欲何为?”不肯少动。在廷相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及后金使贺正旦 至阙,问馆伴:“师点今居何官?”馆伴宇文价于班列中指师点以示之,金使恍然曰:“一见正人,令人眼明。”先是,州郡上供或不以时进,立岁终稽考法,及是,主计臣有喜为督促者,乞不待岁终先期行之。画命已下,师点矍然曰:“此策若行,上下逼迫,民不聊生。”或谓:“令已出矣。”师点曰:“事有为天下病,惟恨更之不速。”即追寝其议。十四年,除知枢密院事。师点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俾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师点尝谓诸子曰:“吾平生仕宦,皆任其升沉。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得疾薨,年六十九。赠金紫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施师点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B. 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C. 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D. 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经,一般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 B. 丁内艰,“丁艰”指遭逢父母丧事,旧称遭父丧为“丁内艰”,遭母丧为“丁外艰”。‎ C. 正旦,即农历正月初一,古时这天朝廷会举行百官朝贺天子的礼仪活动。‎ D. 枢密院,官署名,主管军事国机务、边防等,宋代与掌管政务的中书省并称“二府”。‎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施师点敏学早慧,才华出众。年纪尚小他就已通晓《六经》、能写文章,在太学读书时,考试总得优等,后得到高宏的赞扬。‎ B. 施师点立场坚定,据理力争。在金廷上,面对司仪的无礼要求,他义正辞严、拒不让位,捍卫了朝廷的尊严,得到金人的敬重。‎ C. 施师点心系黎民,行事果断。他担心提前实施年终考核法会使百姓陷入困境,尽管执行的命令已发出,他还是追着扣住了这个命令。‎ D. 施师点为国储才,选拔贤能。因蜀地远离朝廷,有才学的人很难有机会表现自己,他便让他们上书自荐,以备朝廷授官时选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廷相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 ‎(2)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 ‎【答案】10. D 11. B 12. D ‎ ‎13. (1)在朝廷上的人互相看看(都很)惊愕,知道他有操守,不敢再以此请求他(让出位置)。‎ ‎(2)人的困顿显贵自有天命,不在于取巧图谋,只有忠和孝才是我们应当做的事。‎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回答问题,要注重把握句意及句子结构,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倍输”意为加倍的赋税,“重”的意思是“又”,故“倍输”之后应断开,排除A、B。“今明堂肆赦”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故排除C,选择D。‎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B项,“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丁外艰”指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他便让他们上书自荐”错误,原文是他让蜀地的贤士上书推荐他们所了解的人。‎ 试题分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顾”,看;“守”,操守;“请”,请求。第二句得分点:“穷”,困顿;“达”,显贵;“图”,图谋。‎ 参考译文:‎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他十岁就通晓《六经》,十二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到太学学习,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司业高宏称赞他的文章深湛淳厚,有古人的风尚。不久,(施师点)被授予学校的官职,以上舍身份被选派去参加殿试,(皇上)调他任复州教授。没等到上任,遭母丧。乾道元年,陈康伯推荐他,皇上召施师点对答问题,他说:“以往各年屡次下诏抚恤百姓,而(皇上的)恩惠并未深入到百姓中间。百姓已经为加倍的赋税所困,又加上年成不好,屋子里也将近空了。赋税不能按期交纳,累积了越来越多的拖欠。现在祭祀明堂大开恩赦,民户从四等以下,从四年以前拖欠至今的,希望全部免除。”皇上说:“不是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诏令有关部门遵从(施师点的)意见。(施师点)临时以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的身份出使金国。(施师点)担负使命到金国朝廷,排列站立的次序已定,司仪因为亲王将到,命令施师点退一位,施师点坚定而不动摇。司仪请求了多次,施师点严肃地说:“排列站立的次序已定,还想要做什么?”不肯稍稍移动。在朝廷上的人互相看看(都很)惊愕,知道他有操守,不敢再以此请求他(让出位置)。等到后来金国使臣庆贺正月初一来到朝廷时。问接待他的官员:“施师点现在做什么官?”接待他的官员宇文价从排列站立的人中指着施师点给他看,金国使臣恍然大悟。说:“一见正直的人,就使人眼前一亮。”在此之前,州郡上供有不按时呈进的,(于是朝廷)设立了年终考核的法令,等到这样办了,负责统计的大臣有喜欢监督催促的,请求不等到年终提前施行。皇帝的批示已经下发,施师点惊惶地说:“这个政策如果推行,上下一齐逼迫,百姓将不能安定生活。”有人说:“命令已经发出去了。”施师点说:“所做之事将成为天下的危害,只恨(自己)更改它不迅速。”于是追着扣住了这个命令。十四年,授任知枢密院事。施师点诚恳地访求人才,记下来放在夹袋里,(并)说蜀地离朝廷远,有才能学识的人很难显露自己,蜀地士人中贤能的人,让他们各自呈上他们所了解的人,按他们的才华品行、文学才能排列顺序,每当朝廷授任官职时,必定列出他们的名字上报。施师点曾对(他的)儿子们说:“我一生做官,都听其自然升降。人的困顿显贵自有天命,不在于取巧图谋,只有忠和孝才是我们应当做的事。”施师点生病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为金紫光禄大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①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凉。‎ ‎【注】①红蕖:荷花。②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14. 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词的首句中“断”“明”“隐”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B. “照水红蕖细细香”这一句写景有声有色,与上一句空中的景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C.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三句似人物素描画,其内心世界通过外部形象得以彰显。‎ D. 词的最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豪情。‎ E. 词的下片写太阳西下,作者手拄藜杖缓步游赏,感慨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自己又度过了清凉的一天。‎ ‎15. 词的上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 BD 15. 描写的是夏末秋初的清新淡雅的景色。远处,树林尽头,连绵的山峰清新明朗;近处,翠竹围护着墙院;池塘边满是干枯的衰草,蝉声四起;白鸟飞上飞下,荷花照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解析】‎ ‎14. 试题分析:B “有声有色”应为“有色有香”;D“殷勤”是拟人。‎ ‎15. 试题分析: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因羞怯而犹豫不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写人们为子择师而他们自己却不从师,韩愈认为人们这样做是“_________________”,并不明智。‎ ‎【答案】 (1). (1)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2)千呼万唤始出来, (4). 犹抱琵琶半遮面 (5). (3)小学而大遗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常、作、登、始、犹、琵琶、遮、遗。‎ 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现在课标卷考核“理解性默写”,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受恩图报,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韩信一饭千金的故事,可以说是一段佳话。‎ ‎②在计算机主机房内,科技人员一个个目不见睫地监视、处理着计算机显示屏上一组组流动的数字,计算着神舟飞船的实时轨道。‎ ‎③东汉末期,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打动,见危授命,奔走效劳,终帮刘备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 ‎④发行制度改革就是要改变某些机构在发行中的强势地位和特权,在这一过程中却去征求他们的意见,岂不是与虎谋皮?‎ ‎⑤在国庆阅兵大典中,透过屏幕,我们看到了那些为新中国出生入死的百岁老战士,用多少溢美之词来赞美他们都不为过啊!‎ ‎⑥考试前,妈妈叮嘱小明,在答卷时,一定要瞻前顾后,仔细认真,不要马马虎虎,丢三落四。‎ A. ①③⑥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①一饭千金:比喻贫穷时受人帮助,发达后给予重谢报答。②目不见睫: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望文生义。③见危授命: 在危难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望文生义。④与虎谋皮: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决不能成功。后多指跟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⑤溢美之词:指过分夸赞的话语,贬义。褒贬误用。⑥瞻前顾后:形容做事情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国庆长假期间,出行路上车满为患,车祸频发,景区也人满为患,人声喧杂,因此有人呼吁,将十月定为国庆月,让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假期。‎ B. 我们每次敦促印方恪守在涉藏问题上的承诺,遵守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重要共识,不要使边界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的行动,维护中印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C. 近30年来,验证突破性科学由于所需时间越来越长,科学家往往要在提出理论数十年后才获得诺贝尔奖认可,部分甚至“等不及”,在获奖前就去世了。‎ D. 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互相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成分残缺,应在“不要”的后面加“采取”;C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应将“由于”提到“验证突破性科学”的前面;D项,,搭配不当,“拓宽”与“内涵”不搭配。‎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C中途易辙造成结构混乱。‎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你的犬子在这次大赛中喜获金奖,祝贺祝贺,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B. 这次交流会请来的郭教授在心脑血管研究方面很有造诣,希望大家洗耳恭听。‎ C. 听说你在省城里新买了房子,今天我有事走不开,改天我一定光临贵府。‎ D. 这是我从老家带来的一些自产水果,绝对天然原生态,口感甘甜,请笑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项,“犬子”是谦辞,称自己的儿子。B项,洗耳恭听:洗清耳朵,恭敬地听讲,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C项,“光临”是敬辞,称宾客来到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景色美,___________。景色自在人心中!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环境,___________,再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___________。‎ ‎【答案】 (1). ①人心灰暗景也灰暗 (2). ②各有不同的感受 (3). ③便有不同的吟月诗词。‎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共享经济成为眼下的热词。这两天,在杭州又诞生了一个新词“共享医院”。一个由多家医疗机构“拼”起来、实行医疗资源共享的医疗新模式出现了。浙江的这一举措在各地的同行中引发了反响,有赞同的声音,也有悲观的看法。有人认为,“共享医院”的出现一定会完全改变传统医疗格局;还有人认为,“共享医院”并非如政府公立医院一样,所以患者看病一定会变得便宜。不过,也有人担心,“共享医院”出来后,一旦出现医疗事故,责任划分一定会不清楚。‎ ‎(1)“共享医院”的出现不一定会完全改变传统医疗格局。‎ ‎(2) ‎ ‎(3) ‎ ‎【答案】(2)在共享医院,患者看病不一定便宜。(3)医疗事故发生时,责任划分不一定不清楚。‎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表意绝对的句子“所以患者看病一定会变得便宜”“责任划分一定会不清楚”。‎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 ‎(二)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郑板桥 对于以上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一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成长路上无捷径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些人在面对这些困难时,总想找出一条捷径,从而避免与挫折“正面交锋”。而事实却总是与人们的想象不同,成长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因此必须要积极面对困难。‎ 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如果用常人的眼光看来一生都是倒霉透顶的人:从出生开始,病魔似乎一直缠着他不放,他也因此得过很多场大病,直至58岁吐血而亡。但就是这样一个身体抱恙的人,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在11岁时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而一举成名。正因为成长路上没有捷径,只能凭借自己的顽强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才造就了帕格尼尼的辉煌。‎ 新东方是我国现阶段最知名的英语培训学校,每年都有无数的学子慕名来到新东方学习英语。可又有谁知道,,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是一个对英语一窍不通的英语白痴?俞敏洪上中学时,英语考试总是不及格,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了高考,他的英语还是不行。为此,俞敏洪参加了三次高考,才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北大,上大学后,他发愤图强,认真学习英语。后来创办了“新东方”。成长的路上的一次次挫折让俞敏洪明白了成长的路上没有捷径,他才用自己真正的力量来打败成长中的挫折。‎ 巴尔扎克说过:“不行,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天才和能者能把成长中的不幸当做自己进步的力量,而不是让不幸把自己打倒,这也是他们可以成功的原因之一。当今社会有太多人为了躲避不幸寻找着成功的捷径,而成功没有捷径;成长是一条布满荆棘坎坷的路,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因此,我们必须拥有顽强的意志、傲人的毅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积极、勇敢的面对不幸,才能取得成功。要记住:成长路上没有捷径,只有努力拼搏!‎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些人在面对这些困难时,总想找出一条捷径,从而避免与挫折“正面交锋”。而事实却总是与人们的想象不同,成长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因此必须要积极面对困难。‎ 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如果用常人的眼光看来一生都是倒霉透顶的人:从出生开始,病魔似乎一直缠着他不放,他也因此得过很多场大病,直至58岁吐血而亡。但就是这样一个身体抱恙的人,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在11岁时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而一举成名。正因为成长路上没有捷径,只能凭借自己的顽强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才造就了帕格尼尼的辉煌。‎ 新东方是我国现阶段最知名的英语培训学校,每年都有无数的学子慕名来到新东方学习英语。可又有谁知道,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是一个对英语一窍不通的英语白痴?俞敏洪上中学时,英语考试总是不及格,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了高考,他的英语还是不行。为此,俞敏洪参加了三次高考,才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北大,上大学后,他发愤图强,认真学习英语。后来创办了“新东方”。成长的路上的一次次挫折让俞敏洪明白了成长的路上没有捷径,他才用自己真正的力量来打败成长中的挫折。‎ 巴尔扎克说过:“不行,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天才和能者能把成长中的不幸当做自己进步的力量,而不是让不幸把自己打倒,这也是他们可以成功的原因之一。当今社会有太多人为了躲避不幸寻找着成功的捷径,而成功没有捷径;成长是一条布满荆棘坎坷的路,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因此,我们必须拥有顽强的意志、傲人的毅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积极、勇敢的面对不幸,才能取得成功。要记住:成长路上没有捷径,只有努力拼搏!‎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给了两则材料,材料一所给句子的意思是失败之后只知道伤心流泪、不思进取的人永远只能原地踏步,无法向胜利迈进,更无法得到最终的胜利。材料二是郑板桥的名言,意思是不经过艰苦的奋斗,就想快速取得收效,只会落得年轻时候浮夸,年老时候窘困罢了。考生写作时可从材料一出发,写如何正确面对失败,或直接写失败后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奋起直追,这样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从材料二出发则可以写珍惜时光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成功,也可以写成功没有捷径;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立意为:不怕失败,艰苦奋斗方能成功。‎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