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河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姓名 班级 考场 ………………………………………………密 …… 封 ……… 线……………………………………………………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题 日期:2019年4月 考查内容: 选修一、选修四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北魏后期,许多北方的汉族士大夫认为南方已不是正统所在,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这种认识反映了 A.北方经济重心地位仍然较稳固 B.儒家文化自南向北的传播趋势 C.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D.南方三教合一的趋势日趋明显 2.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俭”“敦敬”“忠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缘于秦国 A.遵循古礼 B.推行德政 C.体制创新 D.人才荟萃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4.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 时期 内容 出处 北魏 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20亩,一夫一妇可受田140亩。 《魏书·食货志》 隋朝 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 《隋书·食货志》 唐朝 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潼),“ 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 《册府元龟》 A.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B.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 C.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5.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开始把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后来隋朝和唐朝初期仍行此制,宋以后的朝代却再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造成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民起义的推动 6.1905 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满洲贵族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1906 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到宪政轨道。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是因为 A.清末新政的失败 B.国内矛盾的激化 C.黄花岗起义爆发 D.革命党人的妥协 7.农民反对“新政”是晚清最后十年民变中引人注目的内容。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 寺庙、祠堂之内,遭致农民的普遍憎恶;此外,还有层出不穷的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这反映出清末新政 A.具有鲜明的封建专制色彩 B.未对基层民众产生广泛影响 C.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 D.催生了农民的民主革命意识 8.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这反映了清政府 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 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 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D.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 9.有专家认为:中国的洋务运动虽以“求强求富”为口号,但始终侧于以“求强”为核心的军事工业进行近代化建设和经营;而日本明治维新在“殖产兴业”口号指导下,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也大力兴办民用工业,这一观点认为两国早期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原因是 A.是否统筹好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 B.是否处理好国企和民企关系 C.是否统筹好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D.是否对社会进行了广泛动员 10.“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相继以失败告终,国人同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在文化领域中,学校与科举、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之间的争论愈演愈烈,反对封建统治、反对闭关自守、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文明和要求富国强兵的呼声越来越高。推动文化领域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B.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 C.外国列强侵略加深 D.清政府守旧势力的不断反扑 11.1902年,梁启超率先提出合汉、满、蒙、回、苗、藏组成一个大民族的思想,他不同于康有为,认识到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却因此而一味否认满汉矛盾;也不同于孙中山等,为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而过分夸大满汉之间的矛盾。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梁启超的民族思想根源于其忧国忧民的爱国心 B.康有为的民族思想完全服务于其维新变法运动 C.孙中山的民族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D.满清的专制统治是近代民族思想产生的根源 12. 表1 清末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 农学、林学等 工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 医学、药学 据表1可知清末教育改革 A.解决了民族工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B.延续了“中体西用”的变革思想 C.实现了本国文化和外来技术的结合 D.推动了维新变法主张的广泛传播 13.有学者指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保护民族经济、与外资作斗争和建立独立自主工业技术体系的发展道路,而晚清政府走的则是自由贸易、在国内市场“稍分洋商之利”和依附于西方列强的发展道路。这最终决定了两国在甲午战争中截然不同的命运。该学者认为国家命运取决于 A.发展战略观的选择 B.所处社会形态的差异 C.国际大环境的优劣 D.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弱 14.明治维新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有姓。19世纪70年代,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明治政府规定“凡国民,必须取姓”。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四民平等,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B.引进西方生活方式,促进文明开化 C.实行废藩置县,强化中央集权 D.鼓励殖产兴业,实现富国强兵 15.读下表,下列相关作者的叙述最可靠的是 内容 出处 说明 “(太子李)建成幼不拘细行,荒色嗜酒,好畋猎” 钦定的《高祖、太宗实录》 钦定指唐太宗审定 早在晋阳起兵之初,李渊就许诺要立世民为太子,只是被世民坚决推辞了。到了武德四年(621年)高祖再次私下许诺立世民为太子 依据《资治通鉴》整理 北宋司马光主编 (李建成、李元吉)“义旗草创之际,并不预谋,建立已来,又无功德,常自怀忧,相齐为恶” 《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旧唐书》,五代后晋时刘昫、张昭远等撰 李渊起兵前夕,李建成驻防河东军事要地,“倾财赈施,卑身下士”,“故得士庶之欢心,无不至者” 依据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整理 温大雅,隋末唐初大臣,参与了反隋建唐过程 A. 《高祖、太宗实录》的叙述最为可靠,因为李世民是李建成的兄弟,对李建成更加了解 B. 《旧唐书》的叙述最可靠,因为五代距唐不远,刘昫、张昭远与李氏兄弟没有利益关系 C. 《资治通鉴》的叙述最为可靠,因为司马光是大学者,是著名的史学家,治史态度严谨 D. 温大雅的叙述最可靠,因为他是亲历者,与李建成、李世民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 16.唐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 17.在签订《尼布楚条约》时,作为签约一方,清朝使用了“中国”国号,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尼布楚条约》是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 B.清初中国已经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C.《尼布楚条约》是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D.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18.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 19.柏拉图说“人是一种文明的动物,然而他需要适当的教育,或教育的不好,他就是最野蛮的动物”“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据此你认为柏拉图 ①肯定、重视人的价值 ②赞同雅典直接民主制度 ③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④重视教育,以挽救颓废的城邦制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20.下图为英国议会大厦前竖立的克伦威尔雕像。1899年时任英国首相提出设立克伦威尔雕像后在议会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不少议员表示反对,但是雕像最终还是竖立起来了。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反对是因为解散了议会,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B.反对是可能处死了国王,与英君主立宪矛盾 C.同意是因为多次对外战争,维护了英国利益 D.同意是作为革命的杰出领导,有利国家进步 21.华盛顿在《告别辞》中说:“我们处理外国事务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在与它们发展商务关系时,尽量避免涉及政治。我国独处一方,远离它国,为什么要摒弃这种特殊环境带来的优越条件呢?为什么要放弃我们自己的立场而站到外国的立场上去呢?”华盛顿在此强调的是 A. 地理条件是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B. 不要轻易地同外国进行结盟或冲突 C. 互不干涉内政是美国外交的根本原则 D. 美国为实现孤立应隔断一切外在联系 22.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自任法国第一执政,后为终身执政。拿破仑能够成为第一执政的社会环境是 A. 法国政局多年来一直动荡不安 B. 反法同盟反对法国实行共和制 C. 法国人民对拿破仑的殷切期望 D. 法国需要强权人物来维护利益 23.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眼里,拿破仑始终是一个扩散“1789年瘟疫”的“暴发户”。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巩固了统治 B.拿破仑借助法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多次打败反法联军 C.拿破仑帝国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拿破仑神话”惠及后代 24.甘地反对西方世界的金钱崇拜,极力批判拜金主义,并且指出资本主义的进步只是建立在以大机器生产来榨取劳动者的血汗,极力牟取暴利的基础上。甘地这一论述是旨在 A. 全面分析西方社会 B. 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C. 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D. 学习西方工业文明 25.甘地曾说:“一个非暴力抵抗者是有意识地自决地服从社会上的法律。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是他的神圣职 责。”又说:“一个人在适合进行文明的不服从运动以前,他必须先自愿地和尊重地服从国家法律”。下列对此解释恰当的是 A.甘地希望与殖民者在法律框架内全面合作 B.非暴力主义并不主张颠覆现存的社会秩序 C.非暴力主义实质上放弃了对印度自治的追求 D.甘地的思想脱离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实际 二、材料阅读(共50分,其中26题12分,27题18分,28题3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3 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撰《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的部分人物 序号 人物 备注 2 牛顿(1642~1727) 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4 孔子(前551~前479) 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6 蔡伦(?~121) 中国造纸术的重大改进者。8世纪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 9 哥伦布(1451~1506) 发现美洲新大陆。 10 爱因斯坦(1879~1955)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11 马克思(1818~1883) 和恩格斯一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8 秦始皇(前259~前210) 开创了中国政治和文化统一的格式。 20 毛泽东(1893~1976) 领导共产党夺取政权并在以后的27年中,对这个大国进行相当规模的改造。 23 马丁·路德(1483~1546) 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 24 哥白尼(1473~1543) 发表《天体运行论》,推翻地心说,建立日心说。 25 瓦特(1736~1819) 蒸汽机的重大改进者。 27 乔治·华盛顿(1732~1799) 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担任美国首届总统。 38 爱迪生(1847~1931) 有数量巨大的一千多种发明。 73 卢梭(1712~1778) 提出“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学说。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力量是多元的。从上表中任选三位或三位以上杰出人 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7.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湾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自的态度怎样?(4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缺陷。(4分)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 28.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都对个人品质与国家状态提出了自身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孔子认为,三代(夏、商、西周)的制度是相承的,一贯的,周王朝的统治将百世不替的延续下去,天子的权威必须恢复。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正名”,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僭礼。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理想国是依托正义这个中心建立起来的,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有两个层次:一是个人的正义,二是国家的正义。“国家的正义”指的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由正义而产生的节制、勇敢、聪明等品质,这样的城邦才能井然有序、保持稳定。“个人的正义”的含义是“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 ——于宁《柏拉图与<理想国>》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正名”的目的与方法。(8分) (2)据材料二,分析“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柏拉图理想国中具有“节制、勇敢、聪明”品质的分别是哪三种人?(6分) (3)综合两则材料,归纳孔子与柏拉图所追求的“个人品质”和“国家状态”上的相同点。(6分) 姓名 班级 考场 ………………………………………………密 …… 封 ……… 线…………………………………………………… 2018-2019学年下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魏后期……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结合所学,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合,故选C项;根据材料“许多北方的汉族士大夫认为南方已不是正统所在”,说明北方的文化正统地位受到一定冲击,排除A项;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大规模南迁,文化也自北向南传播,排除B项;根据所学,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势,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排除A项;商鞅变法主张法制,不主张德治,排除B项;人才荟萃与良好的吏治没有多大关系,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材料中富民思想的出现,是士阶层提出的一些思想主张,是对社会发展要求的反应,说明社会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故选D项;春秋时期出现早期民本思想,但没有成为主流思想,而且材料仅是部分思想家的主张,体现不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中提出民本思想的人是知识分子,不是统治者,排除B项;思想的出现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不能通过新思想的提出就使社会阶级矛盾得到缓和,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在北魏、隋朝、唐朝时期所推行的“均田制”下,老百姓都得到了一定的土地,在此基础之上,社会经济一定相比较之前会有较大的发展,故选C项;题干论及的是农民的授田数量,而不是社会人口的增加,排除A项;题干论及的是在均田制之下,百姓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不是耕地的减少,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一直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由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主要是宋代政府采取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造成土地高度集中,故选C项;A项均田制的推行或破坏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或破坏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B.D两项是均田制受破坏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B.D项。 6.【答案】B 【解析】清末新政的失败是在1912年,故A项错误;题干提及清政府主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因为当时社会矛盾尖锐,故B项正确;黄花岗起义爆发于1911年,故C项错误;革命党人的妥协是在武昌起义后的南北谈判期间,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农民对“新政”的不满,具有鲜明的封建专制色彩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民对“新政”的不满,已经对基层民众产生广泛影响,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农民反对“新政”是因为“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 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这反映出清末新政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故C项正确;催生了农民的民主革命意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即已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故A项错误;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但只是自救措施,并非为了发展民族经济,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并未触动政治体制,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可知清政府注重社会变革以应对统治危机,故D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观点说明洋务运动以求“强”创办的军事工业为主,以求“富”创办的民用工业为辅,没有处理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而日本维新两者并重,较好的处理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材料也没有体现国企和民企的关系,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对社会进行了广泛动员,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思想的革新和进步的根本源于经济的变革,近代中国思想近代化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故A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阶级的壮大是推动因素而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外国的入侵是外因,不是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清朝守旧势力的反扑反而能够说明思想进步的必要性,不是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根据时间梁启超先生提出这种“大民族”的背景是《辛丑条约》的签署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故他主张摒弃国内的民族矛盾而共同御敌,故选A项;根据材料信息,康有为的思想一是认识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二是否定满汉矛盾,推知不仅仅是基于维新变法的需要,也出于反帝的要求,排除B项;此材料只讲了孙中山的一种民族主义并未讲述其思想的变化,排除C项;梁启超先生的思想就是在民族危机的作用下产生,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材料中经学科和预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延续中国传统思想,即“中体”,其他工科,格致等科的设置体现了学习西方近代科技,即“西用”,故选B项;“解决了”的说法夸大了清末教育改革的作用,排除A项;表格信息仅显示了教育改革的内容,不能显示其作用,排除C项;维新变法在1898年已经失败,而且维新变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材料没有显示,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日两国在发展民族经济上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方式,造成两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不同命运,故选A项;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处于封建社会,遭受外来列强侵略,与中国社会形态相同,排除B项;中日两国所处的国际社会大环境是相同的,排除C项;通过题干可知,该学者的观点中没有涉及两国对外经济联系的内容,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明治维新中,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明治政府规定“凡国民,必须取姓”凡国民,必须取姓”打破了原来的等级身份制度,废除武士特权,有利于推动四民平等,加强对百姓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废除等级身份制,未涉及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废除贵族和武士特权,不是废藩置县,故C项错误;殖产兴业是政府扶植企业发展,属于工业方面的措施,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 15 . 【答案】D 【解析】16.D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将君主比喻为树根更为强调君治的作用,因此重点在君治, 故A、C两项错误;唐太宗的话与农业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一个重要统治思想,君主以民为本,清静无为,唐太宗把治国比做栽树,从栽树得出统治之道,主张“存百姓”的思想,故D项正确。 17.【答案】D 【解析】反击外来侵略,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利益。所以,在签订《尼布楚条约》时,作为签约一方,清朝使用了“中国”国号,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18.【答案】A 【解析】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关键信息:中国恐受其累。从康熙晚年的时间信息入手,结合中国在世界所处的地位来理解,A项正确;BCD项题干无法反映,排除。 19.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从材料看,柏拉图认为,人只有受到适当教育,才是“文明的动物”;每个人应该执行“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即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任何工作。据此可知,①③④与材料信息符合,柏拉图不赞成过于泛滥的民主,排除④。因此选C。 20. 【答案】B 【解析】克伦威尔受到反对源于其解散议会,建立军事独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克伦威尔处死的是专制君主,而非与君主立宪的矛盾,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克伦威尔通过对外战争扩大了英国的疆域,也保卫了国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克伦威尔反对专制君主,客观上推动英国的革命进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1 【答案】.B 【解析】“在与它们发展商务关系时,尽量避免涉及政治”指的是在与别国进行交流时,着力发展经济交流,而避免进行政治方面的交往或者联系,也就是不介入相关的冲突和结盟活动中去,故选B;A中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一定不是地理条件,而应该是国家利益,故排除A;题干中没有提到内政问题,故排除C;D错在了“一切外在联系”,因为材料中涉及到了“发展商务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22. 【答案】D 【解析】:A.大革命以后的法国政局,出现了动荡不安的现象,但材料中一直不准确。B.反法同盟不是反对法国的共和制,而是反对法国革命。C.拿破仑当时发动政变,并不是人民,殷切期望的结果。D.当时法国执政府软弱无能,所以需要一位强有力的人物来维持人民的利益,这是当时的社会环境特征。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拿破仑的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法国大革命以后的革命过程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和当时的国际环境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3. 【答案】A 【解析】拿破仑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对外扩张中传播了法国1789年大革命的思想,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24. 【答案】C 【解析】甘地的论述“反对西方世界的金钱崇拜,极力批判拜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进步只是建立在以大机器生产来榨取劳动者的血汗,极力牟取暴利的基础上”都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反对,所以其目的是反对和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维护印度的经济利益,故选C;A错在了“全面”,题干全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反对,故AD均错误;B不是其主旨,故排除。 点睛: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看清题目要求是问论述“旨在”怎样,也就是问甘地论述是出于什么目的,结合所学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C符合题意。类似的题干用语还有“意在”、“目的是”等。 25. 【答案】 B 【解析】甘地主张的是不合作,不是全面合作,遵守法律,不等于合作,故排除 A。法律就是重要的社会 秩序,甘地要求在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前,要遵守法律,这说明非暴力主义并不主张颠覆现存的社会秩 序,选 B。遵守法律,不等于放弃自治要求,因为可以在法律框架内自治,故排除 C。不能根据材料得出这 一思想脱离印度实际,故排除 D。 26. 【解析】根据材料可将材料中的人物分为以下三类:一、思想家;二、科学家;三、政治家。可从以上任何一个角度来选择三个人物并从思想家、科学家和政治家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拟定论题,并结合相关事实进行阐述。当然也可任选三个人物进行拟定论题,阐述结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杰出人物能够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2分) 1687年,牛顿出版了经典力学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马丁·路德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天主教会的权威,创立了新教,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推动欧洲社会思想解放。(9分) 综上所述,杰出人物对人类历史发展起先导作用。(1分) 示例二:科技创新推动人类历史进程。(2分)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传播和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开展,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爱迪生的发明促进了电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改变了人类生活。(9分)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1分) 示例三:思想创新促进人类历史进程。(2分)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卢梭提出“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学说,反对封建专制,倡导民主共和,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9分) 综上所述。思想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变革,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1分) (说明:“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若考生回答其它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得分。) 27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中的“三权”“皇上则为元首”“军机号为政府”等有效信息可以得出正确答案;第(2)问依据材料二、三中的“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及“大借洋教”等有效信息归纳总结;第(3)问作答时注意概括;第(4)问作答时要结合中国国情。 【答案】:(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 (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4)不正确。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小和妥协性,决定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失败是必然的。 28 【解析】 (1)由材料“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僭礼。”,可知孔子认为“正名”的方法是仁和礼。结合所学,孔子是看到当时礼崩乐坏,幻想通过“正名”维护夏商周奴隶主阶级统治,稳定社会秩序。 (2) 柏拉图认为“国家的正义”指“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只有公民个人素质的提高,达到“节制、勇敢、聪明等品质”,国家正义才能达得到。故国家正义建立在个人正义基础上。第二小问,柏拉图理想国中具有“节制、勇敢、聪明”品质的三种人分别是生产者、卫国者、护国者。 (3)由材料“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和“节制…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可见,孔子与柏拉图所追求的“个人品质”和“国家状态”上的相同点有:个人品质要求克制自我,国家状态上追求和谐稳定。 【答案】 (1)目的:维护夏商周奴隶主阶级统治;反对礼崩乐坏,稳定社会秩序。 方法:仁;礼 (2)关系:国家正义建立在个人正义基础上。 三种人:生产者、卫国者、护国者(要求一一对应) (3)个人品质:克制自我 国家状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