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1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6:第5课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4.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秋兴八首》(其一)在情与景的关系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诗歌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3.杜甫的《登高》一诗,被后人称为七言律诗的典范之作,你认为哪些地方可称为“典范”? 秋兴八首(其一)触景生情 咏怀古迹(其三)怀人伤己 登高哀景哀情 沉郁顿挫的诗风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沉郁顿挫包括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思想情感;“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表现手法。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杜甫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杜甫还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他多年漂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厉的画面,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登高》一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啼猿、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心酸与愤慨,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秋兴八首》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些诗是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最好体现。 【参考答案】 句段点评 1. 点评:这两句紧承首联对秋景作进一层渲染。“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浪涌”“云阴”又紧承秋意。巫峡江中,波浪势若兼天,江水若自天而下;巫山塞上,风云接地,阴霾如由地升起。“波浪兼天涌”为自下而上一片秋色;“风云接地阴”为自上而下一片秋色。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两句以气势恢弘的笔触叙写诗人忧郁的情怀,且情景交融,创造了一个新的意境。 2. 点评:由“丛菊”而忆“故园”,菊开山间,舟系江中;丛菊孤舟,心间忧郁难平。杜甫在夔州,已历经两个秋天,所以说“丛菊两开”;“故园心”指回到长安的愿望。诗人原拟棹孤舟而出峡,一叶小舟寄托着返回故里的希望,如今却还牢牢系在江边,不能东下,此间心意,谁能体会? 3. 点评:这两句写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一般交代时间地点的诗句,平常无奇,而这两句却写得极有气势。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流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所以《唐宋诗醇》评其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4. 点评:尾联借《昭君怨》之曲点明题旨。昭君之怨歌当从“琵琶”中弹出,饰“琵琶”以“千载”,是指其怨恨长久,何况汉人又“作胡语”,此中更透出离家去国之怨思。唯有琵琶寄意,遗恨千载了。结尾喷薄而出,变全诗之含蓄委婉而为怨恨慨叹。美女遗恨与才士失志本相关联,感明妃遗恨绝域,叹志士失遇无路。美不得宠,才不得用,离家去国之思,寂寥千载之恨,种种古人今人之怨恨,都概括在诗中,绵绵不绝。 5. 点评:这两句诗含意隽永,上句写羁旅之愁,下句写孤病之态。“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又应合了“登高”的节候;“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百年”,晚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目,情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练,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多维探究 1. 提示: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的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地表现出它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着意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地显现令人欷歔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 提示: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思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3. 提示: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有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作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漂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