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1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广东省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密 封 线 班级: 姓名: 座位号: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 试 卷 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丁玲侠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郭解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 《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敢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侠”。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王僚。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自《<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史记》中对“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们不自我夸耀,不轻易改志节,不放弃操守。 B.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C.“士为知己者死”是侠义之士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在他们眼里,道义和生命总是都一样珍贵,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D.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如专诸、豫让等,虽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 B.从朱家的急人所难而不矜其功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士典型。 C.侠士、义士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D.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他们对道义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 B.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恶,他们不代表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平民。 C.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D.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说“道义和生命总是都一样珍贵”错误,原文第二段表述的是“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 2.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如专诸、豫让”错误,“专诸、豫让”是《刺客列传》中的刺客,而不是《游侠列传》中的游侠。 3.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表述的是“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而不是“都非常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拒 绝 我回去的时候,父亲正在老家的院坝里发呆。几根倾斜的柱子,让人不敢多看。见我回来,父亲突然来了精神。但这样的神色仅在父亲脸上存留了几秒,便逝去了。 我理解父亲的苦处,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在父亲眼里,该是何等的重要啊。不是为了守它,父亲或许早就随我们进城了。多年来,父亲都以看守祖辈留下来的老房子为由,单独在老家生活。这次,我在心里暗喜,或许就是个绝好的机会吧。 父亲说,我找你三表叔看过了,这房子还可以修好。我心里一惊!三表叔在老家有点名气,全村大部分旧房子都是他带领人修建的,他的话,父亲会信的。 我看了看父亲,没作言语。我说,我先去转转。逃过父亲的视线后,我转而朝三表叔的家走去。我必须尽力说服他,让他阻止父亲再修整旧房。不然,父亲余下的时光,还将在老家度过。 没想到,曾经受过我的无数恩惠的三表叔,居然拒绝了我!三表叔说,没办法啊,侄子,你爹那脾气,没办法啊。 回去之后,父亲说,我准备今天开始修整房子了。你帮我做做下手吧。说完,父亲便开始在院坝边调泥巴了,父亲的身板大不如以前了,他每和一下泥,都能看出力不从心。 我颓然地坐在了老家的院坝边。回想起来,我已经20多年没做过农村的体力活了,看到这些心里就发怵。我走到房屋拐角处拿出手机,给在老家镇上当领导的同学打电话搬救兵。同学告诉我,我们家是前几天定下的重灾户,志愿者下午就可以到。 没想到,当父亲知道我搬救兵的事后,勃然大怒。他说,你不愿意修就算了,还去搬救兵,你这不是给政府添乱吗?昨天,你那个镇长同学已经派人来过了,我没有答应。就这么大点事,还搬救兵?像青川那些重灾区的人,不是要去天上搬救兵?亏你这么多年在外面跑,遇事咋就不晓得个轻重缓急?说完,父亲又开始忙活了。 我独自无语。我想,等下午人到了,父亲也就不会拒绝了。 下午,同学带着几个人,还带来了方便面、被褥等救灾物资。父亲看见他们,脸唰的一下就白了,少顷,又满脸通红。 父亲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头埋得很低,我明显感觉到了他的手足无措。父亲将大家让座到院坝的街沿上,回屋去取出了一包皱巴巴的香烟,给大家散了。而后爬上园子里的苹果树,采摘了一篮早熟的苹果。没想到,父亲此时的身手,会那样敏捷!我在心里长长地舒了口气! 就是像你想到的那样,父亲拒绝了所有人,拒绝了所有救灾物资。我满面愧疚地向大家道歉,同学说,你父亲,我们理解,多年前,他就是全市的优秀共产党员,这样的大事面前,他这样的老干部高风亮节,也属正常!你可能不知道吧,就在“5•12”汶川地震的第二天,你父亲就向灾区捐款1300多元,还强行要当志愿者,我们没办法啊,他吃住在现场,20多天啊。他肩上和手上的伤,就是救灾时弄的。 我感到了一阵眩晕!每次,父亲在电话里都说,他在老家干这干那,一切都好……我默默地来到父亲身边,问,你的伤,好些了吗?父亲愣了一下,说,知道了啊?没关系的,早就好了。我说,这么大的事,你该告诉我们啊!父亲说,自己身上的肉,还不清楚吗?几天就好了! 我回屋取了把锄头,默默地与父亲一起和泥。父亲长时间地盯着我,抬头看时,他满面微笑,我还看见,有泪从他的脸颊滑过。 回到成都的第二天,父亲打来电话,问我还累不累。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国难当头,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问心无愧! 短时的沉默后,父亲说,你给你的同学镇长说说,不是我们这些退休老汉不给他面子,救灾物资要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不要搞平均主义。他给我们家评了,还不是看你的面子? 我说,嗯。 父亲又说,还有,我老了,有些话还得给你先说说,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我们罗家祖祖辈辈,就没有一人吃过国家救济,再大的灾难,都是尽力自救,只要挺过去,一切都会好的! 我长时地无言。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6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人,在文中起到了穿针引线、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镇长把“我”家定为重灾户,并与志愿者去送救灾物资,既是对灾区百姓的关心,也出于同学情谊。 C.“三表叔”以修缮旧房为生计,所以他不顾“我”的劝阻,答应“我”父亲帮忙修理“我”家的老房子。 D.小说综合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描写手法,抓住细节,突出个性,使人物形象逼真、感人。 5.小说中我的“父亲”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以“拒绝”为题有什么含义与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4. C。解析:曲解文意,“‘三表叔’以修缮旧房为生计,所以他不顾‘我’的劝阻”错误,根据原文“三表叔说,没办法啊,侄子,你爹那脾气,没办法啊。”可知,“三表叔”之所以答应帮“我”父亲修缮老房子,主要是拗不过“我”父亲的执着。 5. ①大公无私,高风亮节。“父亲”拒绝当重灾户,希望把救灾物资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②助人为乐,关爱灾民。“父亲”在汶川大地震后主动当志愿者,并向灾区捐款献爱心。③自尊自强,严于律己。“父亲”时时以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责;镇长带人送救灾物资到家慰问时,“父亲”也一一谢绝。④重情恋旧,恪守祖训。“父亲”不愿进城过好日子,而愿意在老家守着老屋陪乡亲们度过余生。“父亲”遵守祖训,决不吃国家救济,而是在灾难面前尽力自救。(每一点2分,任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由原文“他说,你不愿意修就算了,还去搬救兵,你这不是给政府添乱吗?昨天,你那个镇长同学已经派人来过了,我没有答应。就这么大点事,还搬救兵?像青川那些重灾区的人,不是要去天上搬救兵?”可知,我的“父亲”具有大公无私,高风亮节可贵的品质。由原文“你可能不知道吧,就在“5•12”汶川地震的第二天,你父亲就向灾区捐款1300多元,还强行要当志愿者,我们没办法啊,他吃住在现场,20多天啊。他肩上和手上的伤,就是救灾时弄的。”可知,我的“父亲”具有助人为乐,关爱灾民可贵的品质。由原文“短时的沉默后,父亲说,你给你的同学镇长说说,不是我们这些退休老汉不给他面子,救灾物资要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不要搞平均主义。他给我们家评了,还不是看你的面子?”可知,我的“父亲”具有自尊自强,严于律己可贵的品质。由原文“父亲又说,还有,我老了,有些话还得给你先说说,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我们罗家祖祖辈辈,就没有一人吃过国家救济,再大的灾难,都是尽力自救,只要挺过去,一切都会好的!”可知,我的“父亲”具有重情恋旧,恪守祖训可贵的品质。 6. ①指曾受过“我”无数恩惠的三表叔拒绝“我”阻止“我”父亲修整破损的老房子的请求,侧面衬托“父亲”的形象。②指“父亲”拒绝当重灾户,谢绝志愿者们送来的所有救灾物资,正面表现“父亲”的性格;③以点带面,突岀主题,形象地表现优秀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热情歌颂他们的高风亮节。 (每点2分) 解析:从标题的内容看,“拒绝”有两方面的内容:表叔拒绝“我”和“父亲”拒绝当重灾户。这两点都表现了父亲的性格特征,丰富了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作用从主题方面考虑,父亲拒绝当重灾户,因为他认为“你这不是给政府添乱吗?……亏你这么多年在外面跑,遇事咋就不晓得个轻重缓急?”“我是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国难当头,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问心无愧”“救灾物资要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不要搞平均主义”展现共产党员为国家为人民考虑,而不为个人谋私利的高尚品德,通过父亲的形象展现所有优秀共产党员的特点,令人敬仰。 二、古代诗文阅读(53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3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史记·陈丞相世家》)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旳解释,不正确旳一项是( )D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治理 B.久之,汉王患之 患:担忧 C.行功爵邑,重之 爵:封爵 D.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详:详细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B A.①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①项王为人,恭敬爱人 ②以其无礼于晋 C.①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D.①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 ②沛公居山东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旳意义和用法不相同旳一组是( )D A.①善,陈孺子之为宰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①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①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荆轲 10.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或谗之/陈平亡去 B.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或谗之/陈平亡去 C.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或谗之/陈平亡去 D.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或谗之/陈平亡去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旳离间奇谋旳一组是( )C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⑤ 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旳叙述和分析,不正确旳一项是( )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旳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亚父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旳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13.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位称呼。 B.“郎中”本是君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后世以侍郎、郎中为各部要职。 C.“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王认为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所以谦称自己是“寡人”。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D.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音悲凉。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5分) (1)顾楚有可乱者,彼项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5分) (2)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5分) (3)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5分) 7.D(详,通假字“佯”,假装) 8.B(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意均为严肃而有礼貌。A. 古代汉语意为紊乱貌,此处语境义为纷争;现代汉语限用以形容言论、下落的东西等多而杂乱。C.古代汉语意为支出与收入,此处语境义为支出,句意为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现代汉语意为出去和进来,或指数目、内容等不一致,不相符。D.古代汉语意为宣言、声明,此处语境义为扬言、公开散布;现代汉语亦可释为宣告、声明,限用于对政治纲领或对重大政治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 9.D(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原来是”“竟(然)”等;用作副词,表示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A.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B.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C.用作介词,可译为“趁机”) 10. B 11.C(排除①⑥,其中①是评价项羽的长处带来的结果,⑥是交待范曾病死,“项王不信,不肯听”才是陈平的反间计造成的结果,并非策划反间计使范增病死) 12.C(“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错,应是项羽恭敬爱人,那些正直有节的人大都归附他) 13. C。C项,“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错误,陛下是敬称,是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故选C项。 14.见译文 【参考译文】 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里贫穷,喜欢读书。乡里举行社祭,陈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陈平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陈平感慨地说:“ 要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立魏咎为魏王,陈平带着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陈平向魏王提出建议,魏王没有采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跑了。陈平就到修武归降了汉王。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过了一些时间,汉王为此忧虑起来,就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羽这个人恭敬爱人,那些讲究谦节礼仪的人大都归附他。但是到了按照功劳应该封给爵位和食邑的时候,他却很吝啬,人们因此又离开。现在看来楚军中存在着可以导致分裂混乱的因素。项王身边刚直而又忠实的臣子,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周殷这么几个。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项王这个人又爱听谗言,容易猜忌别人,这样他们内部会互相残杀。然后汉军趁势发兵攻打,必定能打败楚军。”汉王赞成他的意见,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中公开散布,说钟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他们都想与汉王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然不再相信钟离昧等人。项王既然对这些人产生了怀疑,就派使者到汉王那里去。汉王特地让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端了进去。一见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端了回来,换了粗劣的饭菜给楚军使者吃。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项王,项王果然更加怀疑亚父。亚父打算加紧进攻,很快攻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的话,也不按照他的意见做。亚父知道了项王怀疑自己,就生气地说:“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已干吧!请把这把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吧!”范曾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溪上作(其二) 陆游 伛偻溪头白头翁,暮年心事一枝筇①。 山衔落日青横野,鸦起平沙黑蔽空。 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 东山七月②犹关念,未忍沉浮酒盏中。 【注】①筇(qióng),竹杖。②东山七月,指《诗经· 豳风》中的《东山》《七月》两篇,《东山》写周公东征后战士归途思乡的情绪及凯旋的喜悦,《七月》写西周时期农夫们一年的劳作活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老翁手拄竹杖伛偻临溪,此场景看似寻常,实则意蕴深沉。 B.颔联以山衔落日、鸦起蔽空之景,着青黑二色,渲染黯淡萧索氛围。 C.“白头翁”流露出垂暮之年的沉重,而“书生”则暗指壮年的豪迈。 D.人生暮年,诗人仍然不愿沉浮酒盏,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爱国情怀。 16.这首诗用多种抒情手法巧妙地传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15. C。解析:A项,正确。本联描绘了白发诗人弯腰扶杖,立于溪边的情景,虽为寻常景象,但潜藏着诗人深沉复杂的心绪。B项,正确。本联承接上联,写抒情主人公在溪头所见之景。青黑色彩渲染了诗人的情绪。C项,错误,“书生无地效孤忠”,写书生年迈,虽怀报国之心,但无处效力。忠心无人理解,无处寄托,是为“孤忠”,所以其情绪不是豪迈,而是愤懑痛苦。D项,正确。“未忍”即不忍心,不愿意。此句意为,诗人虽然年迈且报国无门,但仍然关注着国计民生,不愿浑浑噩噩,不愿消磨时间,不愿耽于享乐。结合诗人生平可知,这种深沉的情感贯穿了诗人一生,可谓执着。) 16.参考答案: 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颔联借萧索阴沉的溪上风景,抒发了内心的愁闷; ②直抒胸臆,颈联用“书生无地效孤忠”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 ③借典抒情,尾联用《诗经·豳风》中《东山》《七月》的典故,寄寓诗人对国家战事的关心(或爱国之情)和对民生疾苦的忧虑。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体现“书生意气”的诗句是:是: , , 。 (2)《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片段中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 , 。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 , ”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17.(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2)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鸿蒙,语出《庄子·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 。 近日,华为自主 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落地。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组成,华为公司在给科技成果命名的时候,用上了一本《山海经》: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用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其实,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城 。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嫦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 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 )。激动, 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 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举重若轻般将卫星命名为“悟空”,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见仁见智 研究 俯拾即是 不仅是 而且是 B. 不谋而合 研发 比比皆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C. 见仁见智 研究 比比皆是 不仅是 而且是 D. 不谋而合 研发 俯拾即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这个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带有浓浓“国风”味的鸿蒙之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B. 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是由具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组成的。 C. 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鸿蒙之境组成。 D. 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的。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摹写出这份激动 B. 除了能用词汇摹写出这份激动外,就只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C. 除了用词汇摹写出星空的激动外,再没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D. 除了感慨“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外,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 18. B。(不谋而合:意思是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显然“不谋而合”更合语境。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研发:研究与开发。因操作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产品,所以应为“研发”。比比皆是:意思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即是:指低下头来随便捡一捡就到处都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后两空的虚词选择,从语境推知:两个分句都是“激动”的原因且有递进关系。“不仅因为……更因为”更为顺畅。) 19. D。(原句的语病是句式杂糅。修改时,可删去“……的构成”,也可将“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的组成的”改为“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A项,句式杂糅的语病并没有消除;B项,虽然消除了句式杂糅的语病,但偷换了主语,改变了语意;C项,不但没有消除语病,还改变了句子所表达的原意。) 20. A。(回答本题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上的暗示。上文是“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后文是“激动,不仅仅……”,因此,所填句子的结尾词语以“激动”为佳。这样可排除BC,D“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说法过于绝对。) 21.下面是李华同学写给班主任的请假条,其中格式、内容、用词、得体等方面存在五处错误,请指出并修改。(5分) 请假条 李老师: 本人因身体欠安,需前往医院就诊,特向您请假。请务必批准。 学生:李华 21.(5分)每个横线一分。 ① “本人”前空两格。 ②“欠安”称人生病,不能用于自己。 ③“特向您请假”后需要写清楚请假的起止日期。 ④“请务必批准”不得体。改为“望批准”。 ⑤ 落款署名下方要有具体日期:X年X月X日 22. 作文(60分) 有人说生活太平凡,幸福很遥远。其实,点点滴滴的幸福在你的生活中俯拾即是。只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采撷生活,你就能收获许多幸福的印记。同学们,用心捡拾生活中的幸福吧,把它装入行囊,伴你快乐成长! 请以“捡拾幸福”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2)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不得抄袭、套作; (4)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5)字数不少于800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