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四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四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四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组织液、淋巴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主要液体环境,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 B.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因此理化性质需要保持相对稳定 C.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糖原、神经递质等 D.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2.对下列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若在c点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乙图中,体内细胞与B不能直接物质交换,体内细胞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丙图中两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与记忆B细胞的作用相关 D.图丁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3.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原理的是(  )‎ A.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 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 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 D.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4.设某种群中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两个种群甲和乙,如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为0.5‎ C.T时刻甲、乙种群开始出现生殖隔离 D.环境直接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 ‎5.科学家在某种植物中找到了抗枯萎的基因,并以质粒为载体,采用转基因方法培育出了抗枯萎病的金茶花新品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粒是最常用的载体之一,它仅存在于原核细胞中 B.将抗枯萎基因连接到质粒上,用到的工具酶仅是DNA连接酶 C.用叶肉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培育出的植株不能表现出抗枯萎性状 D.通过该方法获得的抗枯萎病金茶花,产生的配子不一定含抗枯萎病基因 ‎6.各种育种方法或技术都有其优劣之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传统的选择育种方法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 B.通过人工诱变,人们有目的地选育新品种,能避免育种的盲目性 C.杂交育种难以将不同物种的优良基因集中在一起 D.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人们可以定向选育新品种 ‎7.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理是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B.该实验临时装片制作的程序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C.实验试剂及作用分别为: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液→解离 D.如果以洋葱幼苗为实验材料,显微镜下观察到某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则说明实验成功,该幼苗长成植物体之后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实现了加倍 ‎8.如图表示利用番茄植株(HhRr)培育新品种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途径2、3获得幼苗的过程都应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B.要尽快获得能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应采用途径2,该过程中秋水仙素作用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 C.品种B和品种C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0‎ D.途径4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基因突变,此途径与杂交育种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能够产生新基因 ‎9.下列关于变异和遗传病的叙述,正确是(  )‎ ‎①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 ‎②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③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④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均可导致基因重组,但不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可产生的变异 ‎⑤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⑥调查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选择家系进行调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④⑥‎ ‎10.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一定引起基因突变 B.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的位置 C.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均不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11.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死靶细胞内的麻风杆菌 B.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C.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D.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艾滋病都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弱造成的 ‎12.如图表示的是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包括图中的A、B、C所示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B.核仁与图中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由a到b D.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提高了合成肽链的速度 ‎13.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染色体只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只有生殖细胞中才有性染色体,其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 ‎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⑤‎ ‎14.如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15N标记)结构示意图,该基因全部碱基中A占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基因一定存在于细胞核内染色体DNA上 B.该基因的一条核苷酸链中为3:2‎ C.DNA解旋酶只作用于①部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作用于②部位 D.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DNA分子占 ‎15.如图是有关真核细胞中DNA分子的复制、基因的表达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丙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内 B.甲、乙两过程都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的催化 C.参与丙过程的RNA均为单链结构,其内部不存在碱基配对 D.有丝分裂的分裂间期和分裂期都能发生乙、丙过程 ‎16.用图甲装置测量神经元膜电位,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乙显示的是膜外电位 B.Na+大量内流发生在bc段 C.a至b段为动作电位 D.将图甲中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幅度相同 ‎17.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和感受器 C.效应器和传入神经 D.效应器 ‎18.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甲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B.甲为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 C.在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剌激a不会有感觉,肌肉也不能收缩 D.乙中的X为传出神经 ‎19.沃泰默切断狗小肠与胰腺之间的神经联系只留下血管,向小肠注入盐酸引起了胰液的分泌,而将盐酸直接注入血液中,没有引起胰液的分泌.对这一结果,科学的解释是(  )‎ A.盐酸引起胰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过程 B.盐酸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C.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进而调节胰腺分泌胰液 D.盐酸被小肠吸收,经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20.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  )‎ 分泌细胞分泌物靶细胞.‎ 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 B.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肌肉细胞 C.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可能为垂体细胞 D.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不可能是性腺细胞 ‎21.关于脊椎动物和人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B.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 C.摘除小白鼠的垂体后,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将减少 D.激素都能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22.切除老鼠的甲状腺后,其物质代谢能力大大下降;若切除甲状腺后,连续给老鼠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中的甲状腺激素,其物质代谢能力与切除前相比没有下降.由此可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物质代谢能力.为了证明这一推论,有必要再进行其他对照实验,以作观察比较.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实验组的是(  )‎ A.既不切除体内的甲状腺,又不注射甲状腺激素 B.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注射量后进行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再移植甲状腺 C.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后,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 D.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后,注射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甲状腺激素 ‎23.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复杂的调节机制,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c代表促甲状腺激素,c含量过高时会反馈抑制激素b的分泌 B.X代表甲状腺,激素d的主要靶器官除图示外还包括垂体和下丘脑 C.图中e在下丘脑合成,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会导致其分泌量增加 D.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促进皮肤血管舒张使散热大于产热 ‎24.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此为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O2、CO2‎ B.若此为红细胞膜,其上D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若去掉它们,就不会发生凝集反应 C.若此为神经元细胞膜,则在静息状态,a和d过程分别运输的物质是K+、Na+‎ D.若此为肝细胞膜,当血糖下降时,肝细胞可释放激素[C]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元转化为葡萄糖 ‎25.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是(  )‎ ‎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②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再由B细胞呈递给T细胞;‎ ‎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⑤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A.①②④⑤ B.①②⑤④ C.①③⑤④ D.①③④⑤‎ ‎ ‎ 二、综合题(共40分)‎ ‎26.如图为正常人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时的部分调节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在横线上填文字,在括号内填编号):‎ ‎(1)寒冷时的体温调节以  调节为主.请依次用图中编号表示该调节方式的结构基础:[].图中的c细胞所处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是  .‎ ‎(2)若在Y处施加一电刺激,则在[]处能测到电位变化.此时,该处膜内外的电位特征为  .‎ ‎(3)联系神经元之间的结构称之为  ,如图中的[].‎ ‎(4)图中①、②指的是:正常人体血液中激素丙对激素甲、激素乙的分泌起  调节作用.‎ ‎(5)B物质只能特异性地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这与甲状腺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  (物质)有关.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婴儿出生后到一岁左右.图中[]  激素直接影响大脑正常发育.‎ ‎(6)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直接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②能产生调节水代谢的激素;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④有体温调节中枢;‎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④‎ ‎27.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  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由于病理原因引起③增多的实例  .‎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 ‎(6)如果图中①细胞为B淋巴细胞,则合成抗体的细胞器是  .‎ ‎28.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  ,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  .‎ ‎(2)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后,该群体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  ,发洪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  (填“是”或“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若这种植物靠当地的一种昆虫传粉,且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表现为:  ,图中能比较准确地表示A和a基因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比例变化情况的是  .‎ ‎(4)若没发洪水前的群体,和洪水冲来的群体的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这两个群体属于不同的  .‎ ‎(5)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29.如图1表示某DNA片段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①~⑦表示物质或结构,a、b、c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DNA复制的过程是  (填字母),图中表示基因表达的过程是  (填字母).‎ ‎(2)a、b过程需要的酶分别是  、  ,a、b过程中碱基配对的不同点是  ,c过程中结构③的移动方向为  (用箭头表示).‎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体现了基因控制性状的哪条途径?  .‎ ‎(4)油菜的中间代谢产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运输到种子后有两条转变途径,如图2所示.科研人员根据这一机制培育出的高油油菜,产油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了58%.分析图可知,油菜含油量提高的原因是  的形成抑制了酶b合成过程中  的阶段.‎ ‎30.如图甲和图乙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进行了增殖、分化的细胞是  ,图甲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为  .‎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用箭头和图甲中的文字、数字序号表示).  ‎ ‎(3)细胞G作用是  .对外来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与  过程有关(填图甲或图乙).‎ ‎(4)在抗原、淋巴因子、溶菌酶和抗体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 ‎ ‎ ‎2016-2017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四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组织液、淋巴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主要液体环境,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 B.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因此理化性质需要保持相对稳定 C.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糖原、神经递质等 D.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是人体细胞赖以生活的体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参与内环境组成的是血浆,不是血液,A错误;‎ B、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B错误;‎ C、糖原存在于肝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中,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 D、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存在于组织液中,抗体与存在于细胞外的抗原物质,特异性结合,D正确.‎ 故选:D.‎ ‎ ‎ ‎2.对下列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若在c点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乙图中,体内细胞与B不能直接物质交换,体内细胞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丙图中两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与记忆B细胞的作用相关 D.图丁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为反射弧,乙图为内环境,丙图为体液免疫曲线图,丁图为细胞免疫.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甲图中,若在c点切断,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但肌肉不会收缩,A错误;‎ B、乙图中A是组织液,可与组织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是淋巴,可与淋巴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C是血浆,可与血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 C、丙图中两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与记忆B细胞的作用相关,C正确;‎ D、溶酶体可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丁图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而非效应T细胞中的溶酶体,D错误.‎ 故选:C.‎ ‎ ‎ ‎3.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原理的是(  )‎ A.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 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 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 D.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 ‎【解答】解:A、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A错误;‎ 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进行了选择的结果,B错误;‎ C、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说明鹿和狼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C正确;‎ D、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但仍然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 ‎ ‎4.设某种群中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两个种群甲和乙,如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为0.5‎ C.T时刻甲、乙种群开始出现生殖隔离 D.环境直接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分析曲线图: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甲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逐渐升高,乙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逐渐降低.‎ ‎【解答】解:A、T时刻甲种群中A的频率为0.8,a的频率为0.2,乙种群中A的频率为0.2,a的频率为0.8,因此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都是0.8×0.2×2=0.32,A正确;‎ B、由于甲和乙这两个种群的大小不知,因此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无法计算,B错误;‎ C、T时刻甲、乙种群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C错误;‎ D、环境直接通过对表现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D错误.‎ 故选:A.‎ ‎ ‎ ‎5.科学家在某种植物中找到了抗枯萎的基因,并以质粒为载体,采用转基因方法培育出了抗枯萎病的金茶花新品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粒是最常用的载体之一,它仅存在于原核细胞中 B.将抗枯萎基因连接到质粒上,用到的工具酶仅是DNA连接酶 C.用叶肉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培育出的植株不能表现出抗枯萎性状 D.通过该方法获得的抗枯萎病金茶花,产生的配子不一定含抗枯萎病基因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DNA重组技术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限制酶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DNA连接酶可来自大肠杆菌或噬菌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质粒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胞中,但是在酵母菌中也有分布.‎ ‎【解答】解:A、质粒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胞中,但是在酵母菌中也有分布,A错误;‎ B、将抗枯萎基因连接到质粒上,用到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B错误;‎ C、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将目的基因导入叶肉细胞通过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也能培育出抗枯萎性状的植株,C错误;‎ D、如果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细胞质中,则产生的精子中将不含抗枯萎病基因,并且由于重组质粒只结合在某条染色体上,因此有的配子就没有目的基因,D正确.‎ 故选:D.‎ ‎ ‎ ‎6.各种育种方法或技术都有其优劣之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传统的选择育种方法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 B.通过人工诱变,人们有目的地选育新品种,能避免育种的盲目性 C.杂交育种难以将不同物种的优良基因集中在一起 D.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人们可以定向选育新品种 ‎【考点】诱变育种;杂交育种.‎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 (1)杂交→自交→选优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交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解答】解:A、传统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育种周期长,且只限于能进行有性生殖的同种生物,所以该育种方法可选择的范围有限,A正确;‎ B、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避免不了盲目性,B错误;‎ C、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难以通过杂交育种将不同物种的优良基因集中在一起,C正确;‎ D、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D正确.‎ 故选:B.‎ ‎ ‎ ‎7.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理是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B.该实验临时装片制作的程序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C.实验试剂及作用分别为: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液→解离 D.如果以洋葱幼苗为实验材料,显微镜下观察到某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则说明实验成功,该幼苗长成植物体之后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实现了加倍 ‎【考点】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 ‎【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 ‎1、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解答】解:A、低温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能够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该实验临时装片制作的程序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正确;‎ C、实验试剂及作用分别为: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液→解离,C正确;‎ D、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显微镜下观察到某细胞有加倍的染色体数,不一定意味着实验成功,且该幼苗长成植物体之后也不是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实现了加倍,D错误.‎ 故选:D.‎ ‎ ‎ ‎8.如图表示利用番茄植株(HhRr)培育新品种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途径2、3获得幼苗的过程都应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B.要尽快获得能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应采用途径2,该过程中秋水仙素作用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 C.品种B和品种C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0‎ D.途径4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基因突变,此途径与杂交育种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能够产生新基因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番茄植株(HhRr)作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的途径,其中途径1是杂交育种;途径2是单倍体育种,该途径中将花粉培养成单倍体幼苗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途径3为多倍体育种,该途径中将叶肉细胞培养成幼苗需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途径4是诱变育种.‎ ‎【解答】解:A、途径2是用花药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品种B,属于单倍体育种,;途径3的育种方法先将叶肉细胞离体后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幼苗,然后再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品种C,A正确;‎ B、途径2中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 C、于HhRr经减数分裂能产生HR、Hr、hR、hr4种配子,所以经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品种B的基因型按理论计算共有4种,分别是HHRR、HHr、hhRR和hhrr.途径3的育种方法称为多倍体育种,通过途径3获得的品种C属于四倍体品种,基因型是HHhhRRrr,C正确;‎ D、途径4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与杂交育种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产生新基因,D正确.‎ 故选:B.‎ ‎ ‎ ‎9.下列关于变异和遗传病的叙述,正确是(  )‎ ‎①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 ‎②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③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④‎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均可导致基因重组,但不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可产生的变异 ‎⑤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⑥调查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选择家系进行调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④⑥‎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后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解答】解:①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所以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正确;‎ ‎②一般情况下,花药内进行减数分裂时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所以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正确;‎ ‎③由于基因突变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异,所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不可能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错误;‎ ‎④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均可导致基因重组,但不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可产生的变异,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正确;‎ ‎⑤三倍体植物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如三倍体无子西瓜,错误;‎ ‎⑥调查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随机取样调查而不可选择家系进行调查,错误.‎ 所以正确的是①②④.‎ 故选:B.‎ ‎ ‎ ‎10.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一定引起基因突变 B.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的位置 C.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均不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特征;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答】解:A、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若不发生在基因内部,就不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也就不会引起基因突变,A错误;‎ B、无法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基因突变,只能观察到染色体变异,B错误;‎ C、基因重组是原有的基因重新组合,染色体数目变异只会改变基因数目,二者均不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C正确;‎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 故选:C.‎ ‎ ‎ ‎11.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死靶细胞内的麻风杆菌 B.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C.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D.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艾滋病都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弱造成的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解:A、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后,还需要抗体消灭释放出来的抗原,再经吞噬细胞消化吞噬,A错误;‎ B、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 C、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C正确;‎ 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D错误.‎ 故选:C.‎ ‎ ‎ ‎12.如图表示的是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包括图中的A、B、C所示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B.核仁与图中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由a到b D.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提高了合成肽链的速度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A表示DNA的自我复制过程;B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翻译过程;D是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E是rRNA,是组成核糖体的重要成分;ab为mRNA,是翻译的模板;①②③④是翻译形成的多肽链.‎ ‎【解答】‎ 解:A、A表示DNA分子的复制,B表示转录,C表示翻译,这三者是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A正确;‎ B、图示为原核细胞,没有核仁,B错误;‎ C、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由a到b,C正确;‎ D、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形成多条相同的多肽链,但不是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D错误.‎ 故选:BD.‎ ‎ ‎ ‎13.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染色体只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只有生殖细胞中才有性染色体,其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 ‎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⑤‎ ‎【考点】伴性遗传;基因与DNA的关系.‎ ‎【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解答】解:①染色体只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①正确;‎ ‎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②正确;‎ ‎③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中都含有性染色体,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也不都能控制性别,如人类红绿色盲基因,③错误;‎ ‎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④错误;‎ ‎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⑤正确.‎ 故选:C.‎ ‎ ‎ ‎14.如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15N标记)结构示意图,该基因全部碱基中A占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基因一定存在于细胞核内染色体DNA上 B.该基因的一条核苷酸链中为3:2‎ C.DNA解旋酶只作用于①部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作用于②部位 D.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DNA分子占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从图可知,①是磷酸二酯键,通常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作用点,②是氢键是DNA解旋酶作用点;该基因可能存在于干细胞内的染色体DNA上,也可以在线粒体或者叶绿体内;基因全部碱基中A占20%,那T也占该20%,C=G=30%.‎ ‎【解答】解:A、该基因不一定存在于细胞核内染色体DNA上,也有可能在线粒体或叶绿体DNA上,故A错误;‎ B、已知该基因全部碱基中A占2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20%,则C=G=30%,所以该基因的每一条核苷酸链中及整个双链中的比例均为3:2,故B正确;‎ C、图中①部位是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的作用部位,②部位是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部位,故C错误;‎ D、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得到8个DN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这8个DNA分子中有2个DNA一半含14N,一半含15N,其余6个DNA分子只含的14N,所以含 15N的 DNA分子占2:8=,故D错误.‎ 故选:B.‎ ‎ ‎ ‎15.如图是有关真核细胞中DNA分子的复制、基因的表达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丙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内 B.甲、乙两过程都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的催化 C.参与丙过程的RNA均为单链结构,其内部不存在碱基配对 D.有丝分裂的分裂间期和分裂期都能发生乙、丙过程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过程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复制形成DNA的过程,即DNA的复制;乙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RNA的过程,即转录;丙过程表示以mRNA为模板,合成多肽的翻译过程.‎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甲乙丙分别为复制、转录和翻译,复制和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翻译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A正确;‎ B、复制过程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的催化,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不需要解旋酶,B错误;‎ C、tRNA呈三叶草型,内部存在碱基对,C错误;‎ D、分裂期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不进行转录,D错误.‎ 故选:A.‎ ‎ ‎ ‎16.用图甲装置测量神经元膜电位,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乙显示的是膜外电位 B.Na+大量内流发生在bc段 C.a至b段为动作电位 D.将图甲中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幅度相同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会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发生电位差,产生电流.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AC、从图乙看,没有刺激前测出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差为70mv,即ab段为静息电位,显示的膜外电位,A正确、C错误;‎ B、给以刺激后细胞兴奋大量钠离子进入细胞内引起膜电位的变化发生在bc段,cd段是恢复到静息电位是钠离子外流,B正确;‎ D、将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不变,即未受到刺激时外正内负,受刺激时外负内正,D正确.‎ 故选:C.‎ ‎ ‎ ‎17.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和感受器 C.效应器和传入神经 D.效应器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首先明确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然后再根据刺激的部位和效果逐项排除,最终得到答案.‎ ‎【解答】解:在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分别刺激左、右后肢,都会出现收缩反应;而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都不出现收缩的现象,说明是感受器或是传入神经或是神经中枢受到损伤;刺激右后肢,右后肢有反应,左后肢没有反应,说明神经中枢未受破坏,可能是左后肢的传入神经或效应器受破坏.‎ 故选C.‎ ‎ ‎ ‎18.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甲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B.甲为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 C.在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剌激a不会有感觉,肌肉也不能收缩 D.乙中的X为传出神经 ‎【考点】突触的结构;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甲可知,①的轴突末端,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图乙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型图,X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b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e代表突触的位置,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解答】解:A、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正确;‎ B、甲图为图乙中结构e的局部放大图象,B正确;‎ C、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不会有感觉,肌肉也不能收缩,C正确;‎ 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D错误.‎ 故选:D.‎ ‎ ‎ ‎19.沃泰默切断狗小肠与胰腺之间的神经联系只留下血管,向小肠注入盐酸引起了胰液的分泌,而将盐酸直接注入血液中,没有引起胰液的分泌.对这一结果,科学的解释是(  )‎ A.盐酸引起胰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过程 B.盐酸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C.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进而调节胰腺分泌胰液 D.盐酸被小肠吸收,经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分析实验:‎ 实验1、稀盐酸直接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分泌;‎ 实验2、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会引起胰液分泌.‎ 结果分析:实验1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实验2是将神经切除,排除神经的影响,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解答】解:A、分泌胰液的原因是盐酸刺激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而不是神经作用的结果,A错误;‎ B、盐酸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B错误;‎ C、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C正确;‎ D、通过两组实验的对照说明稀盐酸不是促进胰液分泌的直接因素而它会刺激小肠黏膜产生某种物质即后来被人们证实了的促胰液素促进了胰液的分泌,D错误.‎ 故选:C.‎ ‎ ‎ ‎20.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  )‎ 分泌细胞分泌物靶细胞.‎ 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 B.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肌肉细胞 C.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可能为垂体细胞 D.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不可能是性腺细胞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是不同细胞产生的信息分子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和引起的生理效应,根据题图和选项内容梳理相关的过程,分析解答.‎ ‎【解答】解: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原因是因为靶细胞膜上有受体蛋白,A错误;‎ B、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为肝脏细胞,B错误;‎ C、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分泌物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所以靶细胞可能是垂体,C正确;‎ D、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分泌物可以是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的靶细胞是性腺细胞,D错误.‎ 故选:C.‎ ‎ ‎ ‎21.关于脊椎动物和人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B.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 C.摘除小白鼠的垂体后,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将减少 D.激素都能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 ‎【解答】解: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肌糖原不能再转化为血糖,A错误;‎ B、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B正确;‎ C、小白鼠的垂体摘除后,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C错误;‎ D、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D错误.‎ 故选:B.‎ ‎ ‎ ‎22.切除老鼠的甲状腺后,其物质代谢能力大大下降;若切除甲状腺后,连续给老鼠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中的甲状腺激素,其物质代谢能力与切除前相比没有下降.由此可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物质代谢能力.为了证明这一推论,有必要再进行其他对照实验,以作观察比较.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实验组的是(  )‎ A.既不切除体内的甲状腺,又不注射甲状腺激素 B.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注射量后进行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再移植甲状腺 C.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后,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 D.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后,注射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甲状腺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将甲状腺激素溶于某溶剂中,就不能确定是某溶剂还是甲状腺激素在发挥作用,因此还要增加一组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天起,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才能确定.‎ ‎【解答】解:A、本题需要设计实验排除溶剂的作用,故A错误;‎ B、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注射量后进行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再移植甲状腺,不能本题实验形成对照,故B错误;‎ C、将甲状腺激素溶于某溶剂中,就不能确定是某溶剂还是甲状腺激素在发挥作用,因此还要增加一组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天起,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才能确定,故C正确;‎ D、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而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有无甲状腺激素,故D错误.‎ 故选:C.‎ ‎ ‎ ‎23.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复杂的调节机制,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c代表促甲状腺激素,c含量过高时会反馈抑制激素b的分泌 B.X代表甲状腺,激素d的主要靶器官除图示外还包括垂体和下丘脑 C.图中e在下丘脑合成,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会导致其分泌量增加 D.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促进皮肤血管舒张使散热大于产热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e表示抗利尿激素,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d表示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解答】解:A、图中c代表促甲状腺激素,d表示甲状腺激素,d含量过高时会反馈抑制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A错误;‎ B、X代表甲状腺,激素d甲状腺激素的主要靶器官除图示的肌肉、肝脏外,还包括垂体、下丘脑,B正确;‎ C、图中e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合成,人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会导致其分泌量增加,C错误;‎ D、在炎热的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使得血流量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只要体温恒定,散热量就等于产热量,D错误.‎ 故选:B.‎ ‎ ‎ ‎24.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此为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O2、CO2‎ B.若此为红细胞膜,其上D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若去掉它们,就不会发生凝集反应 C.若此为神经元细胞膜,则在静息状态,a和d过程分别运输的物质是K+、Na+‎ D.若此为肝细胞膜,当血糖下降时,肝细胞可释放激素[C]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元转化为葡萄糖 ‎【考点】细胞膜的成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蛋白质,B表示磷脂双分子层,C表示运输的物质,D表示糖蛋白.ad代表的是主动运输,特点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bc表示自由扩散,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A、氧气由线粒体膜外进入膜内,二氧化碳由膜内出膜外,因此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O2、CO2,A正确;‎ B、若此为红细胞膜,其上[D]糖蛋白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若去掉它们,就不会发生凝集反应,说明这些糖蛋白是一种抗原,能被凝集素识别,B正确;‎ C、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钠离子浓度低于膜外,故若此为神经元细胞膜,则在静息状态,a和d过程均为主动运输过程,故分别运输的物质是K+、Na+,C正确;‎ D、若此为肝细胞膜,当血糖下降时,其可接受激素[C]胰高血糖素,促进[E]‎ 肝糖元转化为[F]葡萄糖,而不是释放激素[C]胰高血糖素,D错误.‎ 故选:D.‎ ‎ ‎ ‎25.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是(  )‎ ‎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②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再由B细胞呈递给T细胞;‎ ‎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⑤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A.①②④⑤ B.①②⑤④ C.①③⑤④ D.①③④⑤‎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抗原进入人体以后,将会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⑤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故选:C.‎ ‎ ‎ 二、综合题(共40分)‎ ‎26.如图为正常人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时的部分调节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在横线上填文字,在括号内填编号):‎ ‎(1)寒冷时的体温调节以 神经 调节为主.请依次用图中编号表示该调节方式的结构基础:[].图中的c细胞所处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是 脊髓 .‎ ‎(2)若在Y处施加一电刺激,则在[]处能测到电位变化.此时,该处膜内外的电位特征为 内正外负 .‎ ‎(3)联系神经元之间的结构称之为 突触 ,如图中的[].‎ ‎(4)图中①、②指的是:正常人体血液中激素丙对激素甲、激素乙的分泌起 反馈 调节作用.‎ ‎(5)B物质只能特异性地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这与甲状腺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 糖蛋白 (物质)有关.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婴儿出生后到一岁左右.图中[] 甲状腺 激素直接影响大脑正常发育.‎ ‎(6)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①可直接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②能产生调节水代谢的激素;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④有体温调节中枢;‎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④‎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量减少.‎ ‎【解答】解:(1)寒冷时的体温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寒冷时通过下丘脑的调节使骨骼肌颤栗,产热增加.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可以用图中的g(皮肤的冷觉感受器)→e→h(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d→f(骨骼肌)表示.由于脊髓是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因此图中的c细胞所处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是脊髓.‎ ‎(2)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即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在Y处施加一电刺激,则在c、d、f处能测到电位变化.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当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该部位的膜电位就变成外负内正.‎ ‎(3)联系神经元之间的结构称之为突触,如图中的a、b.‎ ‎(4)图中激素丙是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反过来抑制激素甲、激素乙的分泌,即图中①、②所指,此为激素的反馈调节作用.‎ ‎(5)B物质只能特异性地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这与甲状腺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糖蛋白有关.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并且能够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等作用.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婴儿出生后到一岁左右,甲状腺激素直接影响大脑正常发育.‎ ‎(6)①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可直接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正确;②下丘脑能够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正确;③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和分泌的,错误;④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故答案为:‎ ‎(1)神经 g e h d f 脊髓 ‎(2)c d f 内正外负 ‎ ‎(3)突触 a、b ‎(4)反馈 ‎ ‎(5)糖蛋白 激素丙 甲状腺 ‎ ‎(6)C ‎ ‎ ‎27.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②③ .(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自由扩散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 6 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 ‎(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由于病理原因引起③增多的实例 营养不良、花粉过敏、肾小球肾炎等 .‎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二氧化碳、尿素等 .‎ ‎(6)如果图中①细胞为B淋巴细胞,则合成抗体的细胞器是 核糖体 .‎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 B表示血流方向;①是组织细胞;②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③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④是淋巴,是淋巴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⑤是红细胞.‎ ‎【解答】解:(1)毛细血管管壁细胞内是②血浆,外是③组织液.‎ ‎(2)氧气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首先穿过1层红细胞膜,再穿过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最后穿过2层线粒体膜参与有氧呼吸,故共6层膜.‎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②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③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组织水肿的实例很多,如: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都会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从而导致组织水肿,另外局部组织代谢过于旺盛、毛细淋巴管阻塞等等也会导致组织水肿.‎ ‎(5)血液流动的方向为A端到B端,肝细胞会吸收血浆中的养料和氧气,再将自身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二氧化碳)运出细胞进入血浆,所以B端二氧化碳、尿素等会增多.‎ ‎(6)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故答案为:‎ ‎(1)②③‎ ‎(2)自由扩散 6 ‎ ‎(3)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营养不良、花粉过敏、肾小球肾炎等 ‎ ‎(5)二氧化碳、尿素等 ‎ ‎(6)核糖体 ‎ ‎ ‎28.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 种群 ,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 基因库 .‎ ‎(2)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后,该群体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 75%、25% ,发洪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 不是 (填“是”或“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若这种植物靠当地的一种昆虫传粉,且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表现为: AA=Aa>aa ,图中能比较准确地表示A和a基因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比例变化情况的是 A .‎ ‎(4)若没发洪水前的群体,和洪水冲来的群体的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这两个群体属于不同的 物种 .‎ ‎(5)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 种群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自然选择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突变、选择和隔离 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1、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综合,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单位.‎ ‎2、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 ‎3、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构成一个种群;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由题意知,该种群中,AA=55%、Aa=40%、aa=5%,因此A的基因频率是55%+40%÷2=75%,a的基因频率是5%+40%÷2=25%;发洪水后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使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不是自然选择.‎ ‎(3)由题意知,aa开白花,AA、Aa开红花,与aa个体相比,AA、Aa更能吸引昆虫传粉产生后代,因此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升高,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下降,由于a可以在杂合子中保留,因此a一般不会降低至0.‎ ‎(4)没发洪水前的群体,和洪水冲来的群体的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不能正常授粉,说明两个群体存在着生殖隔离,两个群体属于不同的物种.‎ ‎(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选择和隔离 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故答案为:‎ ‎(1)种群 基因库 ‎(2)75%、25% 不是 ‎(3)AA=Aa>aa A ‎(4)物种 ‎(5)种群 自然选择 突变、选择和隔离 ‎ ‎ ‎29.如图1表示某DNA片段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①~⑦表示物质或结构,a、b、c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DNA复制的过程是 a (填字母),图中表示基因表达的过程是 b、c (填字母).‎ ‎(2)a、b过程需要的酶分别是 解旋酶、DNA聚合酶 、 RNA聚合酶 ,a、b过程中碱基配对的不同点是 a过程中A与T配对,而b过程中A与U配对 ,c过程中结构③的移动方向为 → (用箭头表示).‎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体现了基因控制性状的哪条途径?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 ‎(4)油菜的中间代谢产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运输到种子后有两条转变途径,如图2所示.科研人员根据这一机制培育出的高油油菜,产油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了58%.分析图可知,油菜含油量提高的原因是 物质C 的形成抑制了酶b合成过程中 翻译 的阶段.‎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分子的复制;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a表示DNA复制,b表示转录,c表示翻译,其中①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DNA,②表示mRNA,③表示核糖体,④表示多肽,⑤表示tRNA,⑥表示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DNA,⑦表示氨基酸.‎ 图2中,基因A控制酶a的表达,基因B控制酶b的表达.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③表示基因的复制.‎ ‎【解答】解:(1)图中表示DNA复制的过程是a,图中表示基因表达的过程是b转录和c翻译.‎ ‎(2)a表示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b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aDNA复制、b转录过程中碱基配对的不同点是a过程中A与T配对,而b过程中A与U配对. 根据图示翻译过程中氨基酸的连接顺序判断,结构③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油菜含油量提高的原因是物质C(双链RNA)抑制了酶b合成过程中的翻译过程,导致蛋白质不能正常合成,使油菜的中间代谢产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只能合成油脂而提高产油量.‎ 故答案为:‎ ‎(1)a b、c ‎(2)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RNA聚合酶 a过程中A与T配对,而b过程中A与U配对→‎ ‎(3)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物质C(双链RNA) 翻译 ‎ ‎ ‎30.如图甲和图乙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进行了增殖、分化的细胞是 C、E ,图甲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为 BCE .‎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用箭头和图甲中的文字、数字序号表示). 抗原细胞E细胞D沉淀或凝集反应 ‎ ‎(3)细胞G作用是 与细胞F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抗原 .对外来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与 图乙 过程有关(填图甲或图乙).‎ ‎(4)在抗原、淋巴因子、溶菌酶和抗体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抗原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据图1分析,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其中细胞A表示吞噬细胞,细胞B表示T淋巴细胞,细胞C表示B淋巴细胞,细胞D表示效应B细胞,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 ‎2、分析图2,表示细胞免疫,其中细胞F表示靶细胞,细胞G表示效应T细胞.‎ ‎3、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效应B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4、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5、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效应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解答】解:(1)图1中细胞C(B淋巴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当相同的抗原刺激时,细胞E(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B(T淋巴细胞)、细胞C(B淋巴细胞)、细胞E(记忆细胞),而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抗原细胞E细胞D沉淀或凝集反应.‎ ‎(3)细胞G表示效应T细胞,其作用是与细胞F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对外来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与图乙过程有关.‎ ‎(4)在抗原、淋巴因子、溶菌酶和抗体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抗原.‎ 故答案为:‎ ‎(1)C、E BCE ‎(2)抗原细胞E细胞D沉淀或凝集反应 ‎(3)与细胞F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抗原 图乙 ‎(4)抗原 ‎ ‎ ‎2017年1月30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