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1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第I卷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选自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三次“革命”分别是指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封建制度被推翻、新中国成立 B.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D. 秦朝统一全国、武昌起义胜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封建国家;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故此题选B;辛亥革命后,我国的还有封建制度,故A可排除;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的是在1956年,故可排除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意义远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重大,故可排除D。 2.“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C.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D.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天朝惊梦”是指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自强梦碎”是指1895年洋务运动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而结束;“专制梦醒”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1912年2 月清帝退位;“建国梦成”是指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富强梦启航”是指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因此按时序排列是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明朝后期,中国的生丝、纺织品、棉布、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整个世界经济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材料反映 A. 整体世界出现拉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B. 白银流入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C.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促进工商业发展 D. 国际商贸中心地区已转移到西太平洋 【答案】A 【解析】 根据“明朝后期,中国的生丝、纺织品、棉布、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正是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表现为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B;鸦片战争后我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无法体现国际商贸中心地区已转移到西太平洋,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朝后期,中国的生丝、纺织品、棉布、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联系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解答。 4.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 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此时,英国仍然是过激强国,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倾销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列强侵华•《马关条约》 5.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这反映了 A. 妇女地位提高 B.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 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答案】B 【解析】 古代社会的早婚习俗,从统治者来看是为增殖人口,多征赋算;从民间来看是增添家庭劳力,保证财产后继有人,说明这种习俗的根源是自然经济,因此材料反映的大都市和农村早婚习俗逐步得到抑制的时间上的不同,实际上反映出城乡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故答案为B项。古代社会妇女地位十分低下,即使到了近代仍然没有大幅度提高,A错误;推行社会习俗改革的是民国政府,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D错误。 【点睛】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与城市不同,大多长期处于落后、封闭状态,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因此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的改变比城市要晚得多,也更为艰难。 6.如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 ①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英国对华资本输出 B. ②的变化根本原因是只学西方科学技术,不学西方政治制度 C. ③的趋势表明我国没有完成所有制的转变 D. ④的产生促进了抗战时期民族企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①代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不限于英国一个国家,而且对华资本输出是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的主要经济侵略手段,故A错误;②代表洋务派经济,洋务运动失败根本原因是只学西方科学技术,不学西方政治制度,故B正确;③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56年三大改造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为公有制经济,这表明我国完成了所有制的转变,故C错误;④代表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抗战时期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了民族企业的发展,故D错误。故选B。 7.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 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 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 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 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体现的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民党的农村政策,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这些口号得到乡村农民的认同,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考点定位】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以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国民革命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教材的主干知识,历来是全国卷和各地方历史高考的高频考点。对该知识点的把握,一是要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是要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期及各自阶段的特征。 8.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 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答案】B 【解析】 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关键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仅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搭建了更好的平台,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排除;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0年,排除C;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在1980年,排除D。 9.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 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B. 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C. 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D. 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共和制。A项,题干没有体现出司法程序。故A项错误。B项,根据题干“ 暂停”“上述”“驳回”“推翻”“允许”等字眼,可以看出美国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关于制定移民限令的互相制约,这体现了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故B项正确。C项,题干体现不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D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行政命令的随意性。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10.如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说明 时间 工具 经济要素的变动 公元前4世纪 铁器的使用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18世纪末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厂的普遍出现 19世纪末 第二次工业革命 集团公司日益增多 20世纪中叶 第三次科技革命 自动控制系统问世 A.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B. 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C. 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D.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创新 【答案】D 【解析】 分析表格信息可见,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当时的生产形式;18世纪末科技的发展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厂制度产生和普及;19世纪末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电气时代”到来,垄断组织出现,集团公司得以大增;20世纪中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人类开始了“信息时代”,自动控制系统问世。上述现象反映了科学进步推动生产组织的创新,故选D。A、B、C所述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11.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即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以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拖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A. 工业时代到来,妇女角色改变 B. 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 手工工场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 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答案】A 【解析】 工业革命使英国传统家庭观念受到冲击,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开始在社会上扮演不同角色。英国女性改变服饰,正是为了适应工作需要,这说明工业时代的到来使妇女的角色发生改变。故A项正确。材料仅描述了英国女性服饰的改变,未涉及争取政治权利的情况,与“女权意识增强”无关。故B项错误。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故C项错误。英国女性只是离开家庭步入工作岗位,“远离故乡”的说法不正确。故D项错误。 1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对重要事件的推论最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 B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 C 1961年不结盟运动诞生 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D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经济区域化阻碍经济全球化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世纪末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地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趋同化倾向明显,故选A。B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包括了欧亚非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并非区域合作;D项错误,阻碍全球化。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区域化和全球化 13.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 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C. 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D. 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理论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是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B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排除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排除A;罗斯福新政始于1933年,排除C;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失去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D正确。所以选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首先根据题意和图示对“A线”“B线”作出正确判断,然后利用判断的结果,联系所学知识,逐一排查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4.2017年2月1日(当地时间),英国议会下议: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启动“脱欧”程序。2017年3月29日英国政府正式启动脱离欧盟的程序,英国“脱欧”由此迈出标志性一步。“脱欧”问题实质上反映了 A. 英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矛盾激化 B.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中断 C. 主权让渡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D.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答案】C 【解析】 “2017 年3 月29 日英国政府正式启动脱离欧盟的程序”实质上反映了主权让渡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英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矛盾激化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项;欧洲一体化进程并没有中断,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5.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 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 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 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答案】D 【解析】 材料数据说明,欧共体成立后大大冲击了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由此可知,欧共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A项错误;此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的,故B项错误;欧共体的发展会激化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故C项错误。 16.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 实现了从“师技”向“师道”的转变 B. 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 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D. 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实现‘制夷’的目标”,说明魏源主张学习西方主要是为了抵制西方的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故C项正确;“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仍然属于“师技”的范畴,排除A项;魏源没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B项;魏源的思想没有扭转传统的观念,故D项排除。 17.洋务运动期间一批中国幼童到美国留学,在遭遇异样眼光后,有些人就剪掉了辫子。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提议剪掉辫子。到了20世纪初,“辫子问题”与反清斗争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得出最恰当的认识是 A. 辫子问题受到西方文明和政治斗争的影响 B. 有无辫子成为了表达政治立场的明显标志 C. 近代中国习俗的发展呈现一个曲折的过程 D. 剪辫体现近代中国习俗从落后向先进发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辫子是社会习俗的体现,“有些人就剪掉了辫子”可知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康有为曾上书提议剪掉辫子”“辫子问题与反清斗争联系在一起”则是政治斗争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剪掉辫子或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或是政治立场的体现,排除。“辫子问题”只是近代社会习俗之一,无法推断近代中国习俗的发展呈现一个曲折的过程,排除C。剪辫不一定体现近代中国习俗从落后向先进发展,排除D。 18.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员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到1898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持清一色的反对态度。以上材料说明了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初思想渊源 B. 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D. 京官们在1898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 【答案】B 【解析】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而冯桂芬的思想是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故A错误;材料“吏部籍之,以得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反映了他不仅主张在器物上进行改革,更主要的是在制度上也进行改革,故B正确;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变法图强的意思,故D错误。故选B。 19.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甲午战争如此评论:“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材料中梁启超 A. 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 B. 认为清朝的现代化运动必须进行新的范式转换 C. 客观公允地评价了失败主要原因是政治的腐朽 D. 认为李鸿章的思想已经具有了民族民主色彩 【答案】C 【解析】 材料大意为: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于西方报纸中甲午战争并非是日本与中国的战争,而是日本与李鸿章一人的战争的观点持“言虽稍过,然亦近之”的意见,并用史实来证明甲午战争战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政治的腐朽没落,较为客观公正,故C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没有涉及现代化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故AB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李鸿章思想的民族民主色彩,故D项错误。 20.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康有为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B. 康有为掌握并会运用移花接木的技术 C. 康有为是中体西用的践行者 D. 顽固派认为康有为不信儒学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以孔子名义宣传变法,旨在减少变法阻力,故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为错误解读,排除B项;“中体西用”为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排除C项;题干反映康有为通过宣传儒家思想为变法造势,排除D项。 21.李大钊《庶民的胜利》中提到:“第一,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这主要反映了 A. 新文化运动影响减弱 B.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救国主流思想的变化 D. 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故A 项错误。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发表于1918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是1924年,故B项错误。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是1919年五四运动后,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思想界从宣传民主与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变化,故C项正确。 点睛:《庶民的胜利》是一篇演说,发表于1918年11月末或12月初,这是李大钊在天安门的演说。1918年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五卷五号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二文,这是中国最早的马列主义文献之一。 22.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权威;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 A.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B. 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 C. 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D. 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答案】B 【解析】 省略号之前的内容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弊端和问题的,之后的内容则主张不仅研究和提倡自然科学需要科学精神,其他的科学研究也需要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故是主张坚持理性精神,反对传统文化的不足和束缚,B为正确答案。 23.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吉布尼等人时,明确表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材料说明 A. 中美建交促成我国经济战略的变化 B. 我国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C. 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D. 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可知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该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建交属于外交成就,不可能使我国经济战略发生变化,故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1956年,故排除B。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故排除D。 24.黑格尔在谈到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区别时指出,苏格拉底同样提出过“人是尺度”的命题,但做了进一步的规定,在他那里,“人是尺度,是就人是思维的、人给自己提供一个普遍的内容而言的”。据此判断,苏格拉底 A. 沉迷于人的主观感受 B. 强调人的理性与智慧 C. 确认了人的主体地位 D. 怀疑普遍真理的存在 【答案】B 【解析】 “人是尺度,是就人是思维的、人给自己提供一个普遍的内容而言的”即一切客观的东西只是在与意识的关联中存在,思维在一切真理被认为是基本环节,因此,绝对采取了思维的主观性形式,强调人的理性与智慧,B错误;AD是智者学派的特点,排除;C不是材料中苏格拉底强调的思想,排除C。 25.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 A. 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B. 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 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 D. 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可知,这是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这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故A正确;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追求对现世生活的追求,B错误;文艺复兴追求个人幸福,但材料无法体现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排除C;文艺复兴批判教会的神学思想和世俗权威,D错误。 26.“人文主义者的最终目的并非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而只是想驱散笼罩在基督教之上的那片虚伪的灵光,破除强加在基督徒身上的禁欲主义的符咒,用人性的、感性的和个人主义的因素来充实和改造基督教。”这里的人文主义者 A. 提倡因信称义,倡导王权至上 B. 反对禁欲苦行,追求民主政治 C.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宗教自由 D. 汲取传统养分,彰显人性价值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并非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破除强加在基督徒身上的禁欲主义的符咒,用人性的、感性的和个人主义的因素来充实和改造基督教。”可知近代人文主义者并不反对信仰基督教,反对的只是宗教中压抑人性的东西,强调恢复人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提倡因信称义,倡导王权至上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主旨,材料并未体现此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中人文主义者反对基督教对人性的束缚,并未涉及民主政治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中人文主义者反对基督教对人性的束缚,并未抨击君主专制。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7. 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票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一个真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票,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该主张的直接目的是( ) A. 实现信仰自由、精神自由 B. 否定教会权威 C. 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 D. 使教徒脱离教会控制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马丁·路德”、“ 即令没有赎罪票,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相关内容——对赎罪券的认识。据此,结合所学可知,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表述符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改革内容,但不符合题干“直接目的”要求;D项表述本身错误,而且题干材料内容也无从体现。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欧洲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赎罪券的认识 28.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 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 B. 取得了人与上帝直接沟通的权利 C. 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D. 奠定了人类理性的主体地位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表现为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宗教改革运动把人的信仰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则强调人摆脱专制统治和宗教愚昧的束缚,确立起民主、平等、法治的价值观念,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与材料中“从神的权威下解放”相符,故A项错误;人与上帝直接沟通是宗教改革运动,但与材料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不符,故B项错误;宇宙运行的奥秘是科学而非个人的解放,与材料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不符,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的主体地位,与材料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相符,故D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29.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十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 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C. 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 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像牛顿先生……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而不是依赖外在权威,故C 项正确;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属于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权力的制衡防止暴政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伏尔泰主张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故D项错误。故选C。 30.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任何形式的政府,不管是君主制、贵族制还是民主制,只要占支配地位的统治团体不尊重构成宇哥国家传统的基本法律、自然法或神圣律法,就可能变成专制.”材料主要论述了 A. 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实质都是专制 B. 政体形式是影响法律制定的关键因素 C. 法律制度是少数统治团体统治的工具 D. 各种政体形式的政府权力运作与法律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理解题干材料可知,任 何政体形式的政府权力运作必须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团体尊重、遵守 国家的全部法律,以避免走向专制,说明了政府权力运作与法律的关系,故选D。A项材料未体现,说法错误;B、C两项题干未体现,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 【名师点睛】注意掌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思想所贯穿的人文主义的光芒,人文竟是的产生、复兴和成熟三个阶段及思想解放运动;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队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 31.人文主义在西方经历了萌发、复兴、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苏格拉底是一个不断思索和反思自我的雅典人,总是想理解在各种复杂关系中的人和人类事务。……他坚持认为人需要不断思考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谴责那些哗众取宠不愿意追求个人人格完善的人,认为人有责任追求人格的完善,举止光明磊落,并为建设一个公正的社会而努力工作。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我们都是血肉之躯,是同一个造物者缔造的,我们的灵魂具有相同的力量、相同的潜力、相同的品质。既然我们生来相同,区别我们的主要差别就是品德。具有好的品德并付诸行动的人,称为高贵的人,反之则是不高贵的人。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四 ……如此看来,所谓教士们,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五 十八世纪的天才们不单只是哲学家或某个方面的学者,最重要的是他们极其关注社会,更加具有批判的精神和意识。这些人就如恩格斯所说的,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在这些启蒙学者的眼中,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了。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普罗泰格拉对神的态度及其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苏格拉底实现“个人自觉”的做法。 (3)据材料三、四,概括薄伽丘与马丁·路德二者主张的异同。 (4)材料五中“不合理的东西”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学者的“合理”主张。 (5)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答案】(1)态度:怀疑(否定)。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2)做法:不断反思自我,关注人本身和人类事务;不断反思生活,追求个人人格完善;为社会公正做出个人努力。 (3)相同:人人平等。不同:薄伽丘提出品德是决定人的高贵与否的根本因素,反对等级制度;马丁·路德提出世俗权力高于教会(皇)权力。 (4)不合理的:指专制王权(或封建专制统治);教权主义(或教会压迫)。合理主张: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倡导君主立宪制。 (5)认识:思想发展具有自身的继承性;人类思想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不断思考生活的目的是什么…谴责那些哗众取宠不愿意追求个人人格完善的人…并为建设一个公正的社会而努力工作。”从自我反思、完善人格、追求社会公正进行概括。 (3)相同点根据材料三“我们的灵魂具有相同的力量、相同的潜力、相同的品质”及材料四“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可见二者均体现了平等思想;不同点根据材料三“区别我们的主要差别就是品德….称为高贵的人,反之则是不高贵的人”及材料四“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知薄伽丘提出品德是决定人的高贵与否的根本因素,反对等级制度;马丁·路德提出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 (4)一问根据材料五“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可知不合理的东西为封建王权与教权;二问结合启蒙运动思想的主张进行回答。 (5)综合材料从思想发展的继承性与时代性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3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二: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 ——1918年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时的感叹 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解决中国内乱之法》 材料三: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1930年6月11日) 材料四: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方层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为了实现材料二的目标,孙中山晚年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毛泽东选择的异同。 (4)依据材料四,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分哪两步?这两步是如何完成的? 【答案】(1)物质层面:新思想萌发(林则徐、魏源)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层面: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 (2)变化:对封建军阀由幻想到幻想破灭;由幻想帝国主义支持到主张推翻帝国主义。理论:新三民主义。作用: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同:武装斗争(暴力革命);异:材料三:“城市中心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 (4)两步:第一步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完成:第一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第二步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解析】 (1)结合所学器物层面从林魏新思想、洋务运动;制度层面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思想层面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进行阐述即可。 (2)根据材料二“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 可知孙中山打破对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的幻想,明确立提出反帝主张;二问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发展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三问结合对国民大革命及国共合作的作用进行阐述。 (3)相同点根据材料三“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及材料四“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可知材料三与毛泽东均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方式夺取革命胜利;二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三“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4)一问结合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内容进行回答;二问结合所学从新中国成立与三大改造等史实进行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