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鉴赏诗词的语言-2018年高考语文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9 鉴赏诗词的语言-2018年高考语文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中等生百日捷进系列之专题9:‎ 鉴赏诗词的语言(教师版)‎ ‎☞基础勤梳理 名篇名句不离口 ‎1.《邹忌讽齐王纳谏》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 。‎ ‎2.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 :‎ ‎3.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 。‎ ‎4.在课文第二段找出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相对应的语句, 。‎ ‎5.文中邹忌先从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的 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皆朝于齐”的成效。‎ ‎【答案】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3.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5.“王之蔽甚矣”‎ 易错成语勤温习 ‎1.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但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因为云的变化是扑朔迷离的。(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不形容变化莫测。) ‎ ‎2.张大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这件痛心疾首的事,他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只能形容人的态度,不能形容事情的性质;只表示痛恨,不表示痛心。) ‎ ‎3.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这种由假说发展成定律、原理的情况,真是俯拾皆是。(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此处没有“易得”之意。) ‎ ‎4.我国已经加入WTO,广大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对有关规则做到胸有成竹。(胸有成竹,指做事很有把握。不表示对情况很了解。改为“了然于胸”。) ‎ ‎5.不少语文老师上课就是以一连串的问与答贯串课堂教学始终,长此以往,学生自然是目无全牛了。(把“目无全牛”理解为“不能整体把握”。错。)‎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法与情 经典素材:‎ 楚庄王有次夜宴群臣,满庭酒溢语喧,酣畅淋漓。忽有一阵风过,烛台灯灭,漆黑一片。使者急急忙忙寻火点灯之际,楚庄王的爱妃轻轻拽其袖耳语道:适才有人暗中对她不轨,她挣脱时顺手扯去了他帽顶的缨子,灯亮其人自显。‎ ‎“慢!” 楚庄王突喝住点灯使者,于黑暗中命令群臣拔掉各自的帽缨。灯再亮时,众人皆无缨而饮。‎ 几年后的一场大战中,楚庄王困扼于绝境,身旁一猛将,死命拼杀,护驾突围。化险为夷后楚庄王恭身相谢,该将领顿然跪拜道:上次卑臣酒后失礼,若非大王宽宏,早已是刀下鬼了。‎ 时新素材 白发苍苍的老母在得知儿子——海州药业集团公司总裁郭小鹏是通过制造冰毒而“发财致富”时,出于良知、责任感,在儿子回家看望她时,配合刑警汪静雯等人将儿子绳之以法。郭小鹏是个极端的孝子,从小他就和母亲相依为命。他们孤儿寡母、历尽沧桑,直到郭小鹏大学毕业有了一份安定的工作,他们母子才过上了好日子,母子深情可想而知,但郭母的大义凛然更让我们为之钦佩。在情与法的天平上,母亲做出了艰难但却是不悔的抉择……这动人的一幕便是电视剧《黑冰》为观众诠释出的“大义母爱”。‎ 清词丽句背一点 ‎1.大地有高山和峡谷,人间有高尚和卑下。人世中充满着七情六欲的烟和雾,一切亲情友情爱情……‎ ‎2.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爱蒙住了理性的心。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面目。‎ ‎3.跳出爱憎后的我们,会有一双清澈灵动的心眼。环视世间一定会有新的认知,更加公正、更加客观 ‎4.浩渺的星空呀,你永远闪耀着动人的灵光。你哪里知道纵使万丈的火山灰能掩埋整个的庞贝古城,却永远也掩埋不了真理的曙光。‎ ‎5.感情如水,理性如冰,八分之一的冰块浮动在水面上显现着庄重和威严,一任冰下蓝色的水漂荡,不减半点高雅,这是理性的美。‎ ‎☞技能再提高 一、炼字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词性改变的活用词经常是作者着意炼字所在。 ‎ ‎1.动词――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小园赋》庚信)“一”“二”“三”“两”,了了几笔,鱼不一定就这么大,竹未必就这么多,但却写出了鱼虽小而有趣,竹虽少而有味的境界。‎ 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这首诗中,“一”原作“数”,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这是数词用得妙。‎ ‎4.虚词――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这是副词用得妙。‎ ‎5.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主要是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形容词或副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生动更形象。‎ A.叠韵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却是相近的,就是一般用颜色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7.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使这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起到不同寻常的作用,而成为一句诗或一首诗中的关健词,甚至成为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词性的活用,大的方面有实字虚用,虚字实用,小的方面有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 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破山寺后禅院》常建)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山光美好而使鸟儿感到愉悦,潭影幽深而使心性感到空灵。‎ 炼字的题目的分析主要结合诗歌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也就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分析此字在这四个方面的作用,一般“炼意”是必不可少的,其它三个方面适当考虑。‎ 二、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 ‎(一)语言特色类――主要是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1.平淡。具有平淡风格的诗歌,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第五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有人评述陶渊明的诗“平淡而思致。” ‎ ‎2.工丽。具有工丽风格的诗歌,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并在每句开头用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 ‎3.直率。具有直率风格的诗词,则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的诗句,直斥统治者的不劳而获和无情压榨。 ‎ ‎4.委婉(含蓄)。具有委婉风格的诗歌,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夜雨寄北》,诗的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5.自然。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 ‎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 ‎7.雄奇。具有雄奇风格的诗歌,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意思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 ‎8.奔放。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 ‎9.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 ‎10.洗练。这种风格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绝句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趣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浑成,语言上,“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1.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这些是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如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全诗意境深远,语调沉郁悲凉,借暮秋的江天萧瑟之景,抒写颠沛流离、老病孤愁的暮年情怀。既包蕴着诗人客里悲秋的无限心事,又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思。 ‎ ‎12.清新。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二)语言特色类――在诗歌解答中经常套用的关于语言的术语。‎ ‎1.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2.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3.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 ‎4.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5.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6.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7.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8.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9.诗情画意:即诗歌本身富于感情,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如入画境。‎ ‎10.富有哲理:也称理趣,即诗歌中包含着某种人生或社会的哲理,使读者有所领悟。这种哲理或存于诗歌的某一联中,一般为最后一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整首诗都在说理,一般见于宋以后诗歌中,如苏轼的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诗虽只是两问,实是苏轼巧妙地回答了琴与指的辩证关系。‎ ‎11.淋漓尽致:指诗歌写得详尽透彻,或对某些东西暴露的彻底。‎ ‎☞基础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此时柳宗元已经被贬为柳州刺史。‎ ‎(1)简要分析颈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5分)‎ ‎(2)首联 “黯然”一词统领全诗,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案】‎ ‎(1)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桂岭瘴来云似墨”中,诗人用比喻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2分)“洞庭春尽水如天”,诗人用比喻写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2分)‎ ‎(2)①兄弟之间的骨肉分离之情。(2分)②诗人被贬、政治上历尽磨难,屡屡失意愁苦之情。(2分)③诗人“万死投荒”,长期流放在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差点“万死”的愤懑与孤独。(2分)‎ ‎【解析】‎ ‎【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题干问的是“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诗歌中情感的表达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三是用典抒情,四是托物言志。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描叙兄弟惜别之情。“越江”,即粤江,这里是指柳江。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心灵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落残魂”;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加倍黯然神伤。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 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别舍弟宗一”,这点明了诗歌的主旨“送别”,情感词“相思”,景物:“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但又不仅仅是别离苦,诗歌的第二联“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元丰四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令,很不得志。在草木枯黄的晚秋季节,他思念起好友子由(苏辙),此时苏辙被贬筠州(今江西高安),两地相隔不远。‎ ‎(1)请简要分析一二句中的“知”“催”二字的妙处。(5分)‎ ‎(2)诗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诗人看到叶黄,“知”晓已是晚秋,(1分)“催”字写出了时间的紧迫,(1分)这两字,看似写景,实际上诗人是融情于景,(1分)表达自己落魄无依的郁闷和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感慨。(2分)‎ ‎(2)高卧云壑的老松,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它拖走。(2分)诗人以松自喻,强烈地表达了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2分)又表达了自己已看尽世态炎凉,看淡功名富贵,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意志。(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小虫”,指促织(即蟋蟀)。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光阴徒催人老。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 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请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两个词的内涵。(4分)‎ ‎(2)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一样吗?请分析(4分)‎ ‎【答案】 ‎ ‎(1)“了却”写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轻快心情,含蓄表达诗人了对官场的厌烦。“倚”指斜靠栏杆远眺晚晴余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1分)但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意境(1分)不同的是,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技巧。题干问的是“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两个词的内涵”,考生应先点明两个词,然后解释其意思,最后代入句中分析其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要分析诗句中的词或字用的最妙,首先要找准是哪个字或词,然后,就字或词的表达效果作一解答,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要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所在句子的意思;二、分析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主要是表现了一种什么状态,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等等。本题可据此分析即可。诗歌中使用精彩的词一般包括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 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 ‎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至,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 ‎(1)这首诗首联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6分)‎ ‎(2)诗的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6分)“锁”字。(1分)锁:束缚,封住,笼罩的意思。(1分)一个“锁”字写出了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的情形;(2分)流露出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的心情。(2分)‎ ‎(2)(5分)诗的颈联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仕途不遇之悲。(2分)“乡思”一词直接抒情,(1分)“王孙”一词巧用典故、反诘,(1分)在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伤。(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首联哪个字用得好”,这是考查诗歌炼字的技巧。对于这种提问方式,应先回答是哪个字,一般是动词或活用了的形容词;然后解释该字的意思,如有活用或修辞的时候要点出来,最后分析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题干的目标很明确,是诗歌的“首联”,先找到这个句子,“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考生可以直奔动词,“锁”和“舞”,再看发出这一动作的对象是谁,再来区分哪一个更好;“锁”指的是“江上阴云”锁住“梦魂”,显而易见是使用了比拟的修辞,赋予阴云以人的情态,故“锁”‎ 用的好。这一句不但形象地描绘出暴雨将至之时的那种风急浪高、阴云密布的景色,而且点明题意,交代因雨受阻、夜宿湘江的缘由。一个“锁”字,流露出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对于诗歌题,应注意审题,因为出题人会在题干中给出很多信息。比如本题,就可以从题干中审出设题的区域和答题的方向。而很多考生会忽略这一点,他看到的仅仅是一个“炼字题”,而忘记同为炼字题,还有不同的情况,比如本题,就需要先答出哪个字,很多考生可能就忽略了,因而失去了不该丢掉的一分。另外解答该字效果的时候,很多同学可能会忽略该字的写景效果,而直奔表情效果。‎ 湘江两岸必定是金黄一片、硕果累累。诗人见此情景,对于橘树的适得其所,不禁心向往之。相形之下,自己滞留此地,已是身不由己,再加上生不逢时、有志难骋的遭遇,不觉更加凄苦、悲凉。于是,只能将满腹辛酸化为一声“旅游谁肯重王孙”的呼喊。“王孙”语出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意为隐居的贤士,后来也用来称呼游子,此处则二意并存,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怀抱经世之才和救世之志,然而却始终不被重视,只能到处漂泊,这其中的苦楚却无人明白。‎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题是针对诗歌的局部设题,考生在研读题干要求的“颈联”时,还要关注全诗。研读的时候,应先看有无情感词,比如“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中,就有一个明显的情感词“乡思”,这是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而“不堪”更显情感之深重;然后再看有无景物、技巧等,“王孙”,这里就使用了典故。而“谁肯重王孙”却透露着仕途不遇的悲伤,再结合“江边深夜舞刘琨”中的典故,诗人有满怀壮志却无施展之地,考生就能体会这情感之中还包含着愤慨。‎ 五、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 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2)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 给四分,三种情感给5分)‎ ‎(2)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2分)‎ 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2分)‎ ‎【解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2)【试题分析】宋诗后四句接连用典。此诗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平的典故。孙楚,西 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 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 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 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陈诗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借景抒情,承上文 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写时光无情催人离,沉静之中见真挚情愫。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 里一个“隐”字,一个“没”‎ 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步骤:(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能力捷进测 一、【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炼字能力。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字在诗句中含义,如果有修辞手法,要指出该字运用的修辞。然后把字放到诗句中,描述诗句所写内容,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字的表达效果,或者表达的情感。“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和“攒”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对错,犹如两兽相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态。而“攒”字山峰相连,好像攒集在一起,写出来山峰的密集、重叠。‎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该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答题步骤: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第三、点出该字有无修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四、点明效果。如“斗”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高耸的树木下,阴沉幽暗。在松树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座孤单的驿站,江边的回滩上长满了密密的鲜花,,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对所观之景的喜爱之情,虽然看到的景奇险,但是是感到富有情趣。所以就不觉得道路艰难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考虑。本题要抓住诗歌内容来分析。‎ 二、【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考生作答时应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说明理由。重点注意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方面考虑。‎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表现手法的题目,答出表现手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从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中的重点词语入手,题目所选王维的这首诗歌,其表明情感的词语就是“闲”,所以从词语的角度很难找到突破口,因此要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借景抒情,从景物的特征“闲景”,进而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为“闲心”和“闲情”。‎ 三、(2015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劳 停 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 ‎(1)(4分)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4分)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 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解析】‎ 妙。‎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可以从诗歌的题目、作者、诗歌内容和注解等方面把握,此处要求考生把握诗歌所绘之景,考生应仔细阅读题干,再根据题干要求对此加以分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回答问题。‎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炼字型诗歌鉴赏题型的把握。考生可从字的本义,在诗句中的意义,以及其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如,①荒,荒凉冷落;瘦,贫瘠。(字的本义)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放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③作用效果:“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在感情上所起作用)考生若能准确解读诗歌(借助注解),按老师平时所教方法来对炼字 型题目进行答题,与答案应该没有多大出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考生要准确解读诗歌,必须紧抓题目,作者,诗歌内容(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等),注解等四个方面。同时熟练掌握诗歌鉴赏各种题型分析方法和答题步骤,只有掌握了这些,答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四、【18届湖南省株洲市醴陵第二中学、醴陵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两校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 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注:1.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2.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3.《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1.下列对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写出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 B.第四句写作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而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 C.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但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却不工致,说明作者过于看重达意抒情,因而格律上出现了明显不足。‎ D.“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E.结尾用典,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表现自身的怀才不遇,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么自己也终将再得起用,暗含了对个人美好未来的热切期望。‎ ‎2.首联中“嗟”字用得极好,请结合全诗分析,“嗟”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 ‎1.CE ‎2.“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颔联“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句借江树含情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颈联用孙楚、屈原的典故表达伤怀之情,为故人被贬而感伤;‎ ‎【解析】‎ ‎1.试题分析:C项,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作者于此重在达意抒情,别”“故人被贬”,可见“嗟”自然蕴藉。‎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五、【18届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秋季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竹”没有一般花木艳丽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它的这种品质正和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浊巨人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所以它常常成为古代文人黑客用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 B.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竹子表现了与世无争、淡泊清高、坚守高尚节操的情怀。‎ C.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愉悦心情。‎ D.颔联用比喻的手法既作了形象上的暗示,又指出了精神上的契合:当桃李春风之日,群芳争奇斗艳,占尽春色,而官舍竹仍一身青衣,独守坚贞,只愿在岁暮天寒之际,让漫天的冰霜来检验自己贞洁不渝的操守。‎ E.尾联以想象作结:即使明年贬谪到更远的更荒僻的地方,今年已将岁暮,犹能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雪里看”翠竹,既具骚人之风致,又照应了颔联,待得岁寒而现出孤贞。‎ ‎2.颈联中有两个动词非常传神,请找出来,并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 ‎1.CD ‎2.“拂”和“侵”。都用了拟人的写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这两句对仗工稳,动静结合,用“拂”和“侵”两字将句子写得富有动感,有声有色,饶有雅趣。(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颈联中有两个动词非常传神,请找出来,并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是考查炼字的技巧。题干中已经明确说明“两个动词”,“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应是“拂”“侵”, 五、六两句把竹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拂”和“侵”两个传神动词,让竹叶萧萧的声音和青青的姿影介入诗人的生活。公退之暇,拂琴敲棋,清风徐至,物我同趣,竹声与琴声共生雅趣;竹影与棋局同助清欢。表现出物我同趣的画面,和谐一致,无限清欢。‎ 点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主要是“拂”和“侵”两个字用得好,拂(轻轻吹过活擦过),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轻柔,含情脉脉;侵,(超出行事的范围和限度),写出了竹子似乎不甘于旁观,似乎要支招、要参与到下棋中,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