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南京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卷高二 语文 基础篇 ‎1.请将下列名句补写完整。(任选八空作答)‎ ‎(1)仓廪实而知礼节,_____。(司马迁《史记·管仲列传》)‎ ‎(2)______,小人穷斯滥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3)大风起兮云飞扬,_____,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4)桃李不言,_____。(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5)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哀吾生之须臾,______。(苏轼《赤壁赋》)‎ ‎(7)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中国人命名喜欢取意于古典名句。如美学家王朝闻的名字,取意“_____,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学者楚图南的名字,取意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___”(《庄子·逍遥游》);教育家陶行知的名字,取意对“知”“行”的认知,他认为先“行”后“知”,而荀子却认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荀子·劝学》)。‎ ‎【答案】 (1). 衣食足而知荣辱 (2). 君子固穷 (3).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4). 下自成蹊 (5). 相逢何必曾相识 (6). 羡长江之无穷 (7). 气吞万里如虎 (8). 朝闻道 (9). 而后乃今将图南 (10).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辱”“蹊”“羡”。‎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2.请任选一部名著的阅读题作答。‎ ‎(1)阅读下面《三国演义》中的诗句,简要概括其中涉及的相关情节。(任选一题作答)‎ ‎①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锦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第58回)‎ ‎②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架木牛。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第102回)‎ ‎(2)阅读下面《哈姆莱特》第三幕第四场中的对白,回答问题。‎ 哈姆莱特:母亲,您叫我有什么事?‎ 王后:哈姆莱特,你已经大大得罪了你的父亲啦。‎ 哈姆莱特:母亲,您已经大大得罪了我的父亲啦。‎ 王后:来,来,不要用这种胡说八道的话回答我。‎ 哈姆莱特:去,去,不要用这种胡说八道的话问我。‎ ‎①王后和哈姆莱特为什么认为对方“胡说八道”?‎ ‎②这一冲突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 ‎【答案】(1)①曹军潼关大败,马超等来捉曹操;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曹操慌忙割了胡子;马超得知此事,又叫人大喊:“短髯者是曹操!”;曹操立即扯起旗角包颈而逃。②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来搬运粮米;司马懿派人抢了数匹仿制,来搬运粮草。诸葛亮派人暗中在机关上做手脚,牛马便不能行动;又派军士扮作神兵,驱牛马而行。魏兵以为诸葛亮有神鬼相助,不敢追赶;诸葛亮轻而易举地获得许多粮草。‎ ‎(2)①王后:哈姆莱特不承认自己和新国王的婚事、不承认他是新国王的继子是不理智的。哈姆雷特:不愿承认新国王,且怨恨母亲背叛自己的父亲(老国王)。‎ ‎②哈姆莱特在情绪激动之下误杀了躲在幕后偷听的波洛涅斯;使矛盾激化:立刻被送往英国,致使奥菲利亚发疯,导致雷欧提斯复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阅读题一般要考查对中外名著的情节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主题的探究等。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平时对名著阅读的理解,要从名著的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去把握名著。例如本题的第一小题就是对《三国演义》情节的理解,考生要注意把握所给的诗句的理解,注意把握名著的情节的描述,潼关战败后曹操的惨败和惨像的描述。剑关险峻驱流马,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的事件。小题二要注意把握人物之间的对话,从对话的语言中解读人物的心理。先要回答出重点词语的不同含义,接着从情节的作用角度来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于,攀上了山顶。黄乏的太阳已站在了一根黄土柱上,随时准备一跃而下,将山川人灵都置于无际的黑暗之中。山顶的风很厉,似乎这仍是一座被围困的营盘,风从四面沟崖齐向山顶冲击,一道道土烟合围上来,营盘萧瑟,隐隐有金戈铁马之音。趁着天色尚明,我们立即架起望远镜,观察四周形胜,拍照,sōu集遗物,绘图,记录。这是一座巨大的城障,城头上攻战、生活设施一应jù全,处处遗迹都透射着当年的威武壮观。我们站在城墙上,寻找继续前行的路。这时,一个场景牢牢地攫住了我。‎ 面前又是一条大沟。夕阳仍然漂在那面沟坡上。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破碎而陡直。有一块平地,满沟坡只有一块平地。那是一块什么样的平地呵,沟坡向沟底延伸,突然被沟内冲出来的洪水迎面斩断,在面前划出一道深达百米的危崖,山坡上涌下来的洪水则从两面切割下来,各自形成危崖,中间只留下两亩见方的一块平地,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距平台不远有两棵山椿树,树下有几孔土窑洞,一群鸡,一条大黑狗,几头猪,还有几头大骡子在树下或站或卧。山坡较平缓处,铺展着有耕种痕迹的山坡地。平台上正在打碾庄稼。一头大骡子拉着碌碡在场内不紧不慢地转圈儿,一个人一手牵绳jiāng,一手扬皮鞭,皮鞭并不往下抽,只绕在空中,偶尔鞭梢一抖,啪地一声,那声音就沿着三面沟崖哗啦啦传出去,很远很远,直到听不见任何声响,还觉得有一股声音驰向遥远。那人拉着骡子转在了崖边,阳光依然洒下来,远远看去,人和骡和碌碡好似在空中行走。我的心跳起来,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那人高扬起手臂,鞭梢也张扬起来,骡子和碌碡也欢乐了几分。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只有“咧”一个字。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浮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选自马步升《绝地之音》)‎ ‎3. 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陡崖 ②打碾 ③鞭梢 ‎4. 根据拼音写汉字。 ‎ ‎①sōu集 ②一应jù全 ③绳jiāng ‎5. 文中说“一个场景牢牢地攫住了我”,请简要描述这一场景。(不超过30字)‎ ‎6.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7. 作者为什么说“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3. ①dǒu ②niǎn ③shāo ‎ ‎4. ①搜 ②俱 ③缰 ‎ ‎5. 危崖边的小块平地上,一人手扬皮鞭,哼唱歌曲,拉着骡子打碾庄稼。 ‎ ‎6. 比喻、联想和生动的动词“浮”,描绘了大地一片昏黄苍凉的景象,富有画面感和历史厚重感。 ‎ ‎7. 生于绝地;无词,只有一个“咧”字,无统一曲调,只有内在音韵;情感丰富:雄壮、悠扬,激昂、哀婉。‎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总之,字音是考试中常考的题型,考生要在平时多识记正确的字音,要养成正音正读的好习惯,要根据字形去准确辨识字音。只有平时的多积累,养成好的习惯,才能很好的作答字音题。本题是给汉字标注字音,难度不是很大,考生注意结合词语的理解给汉字标注字音:①陡崖dǒu、②打碾niǎn、③鞭梢shāo。要注意鞭梢的字音容易出现错误。‎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形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此题是给出字音书写汉字,①搜集、②一应俱全、③绳缰。考生要注意“一应俱全”的“俱”极容易出现书写错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场景的描述能力。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按照题干的要求,到原文中找到具体的情节内容,然后按照要求进行概括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赏析能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本题首先要抓住对句子的理解: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浮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文句的理解的能力。对文句的理解的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尽量借助文句的上下文内容作为答题的参考,同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本题题干的要求是:作者为什么说“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根据对题干的理解,考生注意结合对文意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和分析。‎ ‎【点睛】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与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在答题方法上是相同的,都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构层次、表达特色并联系上下文。但是两者在选取句子上有所不同,前者一定选取最能涵盖全文主旨、情感或关涉文章的多数内容的句子作探究,不像后者可以选取一些关涉局部文字的句子。前者之所以叫探究,是因为它强调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 专题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有删节)‎ ‎(二)‎ 夫屈子之志,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之义不忍去人皆知之;而不知屈子抗怀三代之英,一篇之中,反复致意,其孤怀独往,不复有《春秋》之世宙也。故其行芳、志洁,太史推与日月争光。而于贾生所陈三代文质,终见馋于绛灌者,同致异焉。太史所谓悲其志欤?‎ ‎(选自章学诚《为谢司马撰<楚辞章句>叙》)‎ ‎8.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厚币委质事楚 质:抵押 B. 奈何绝秦欢 欢:友好关系 C.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说坏话 D. 而不知屈子抗怀三代之英 英:才智杰出,才能出众的人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B.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C. 竟死于秦而归葬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D. 太史推与日月争光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10. 请用“/”给选文(二)中画浪线部分断句。(限3处)‎ 以 谓 忠 君 爱 国 伤 痛 疾 时 宗 臣 之 义 不 忍 去 人 皆 知 之 ‎11.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太史所谓悲其志欤?‎ ‎12. 选文(二)“屈子之志”与选文(一)中“三致志焉”的“志”有何异同?‎ ‎【答案】8. A 9. C ‎ ‎10. 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之义不忍去/人皆知之(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之义不忍去,人皆知之) ‎ ‎11. (1)(张仪)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2)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3)这是太史公所说的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感到悲伤吗? ‎ ‎12. 相同之处:“忠君爱国”(“存君兴国”),“伤痛疾时”(冀幸俗之一改);不同之处:选文(二)还有“抗怀三代之英”(坚守高洁情怀)的情感。‎ ‎【解析】‎ ‎【8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A,质:同“贽”,见面礼。故答案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选项A,“乃”于是/才;选项B,“以”连词,来/介词,用,把;选项C,“而”都是承接连词;选项D,“与”和,介词/和,连词。故答案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较容易,注意标志性的词语有: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人。‎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因”用;“币”礼品;“用事者”当权的大臣;“而”并列连词;“于”介词,在,介词结构倒装。(2)“兵”军队;“亡”失去;“其”代词,他的;“为天下笑”被动句式,被天下人所耻笑。(3)“所谓”所说的;“其”代词,他的;“欤”语气词。‎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本题题干问的是:选文(二)“屈子之志”与选文(一)中“三致志焉”的“志”有何异同?首先考生要注意理解“志”理想志向情感的意思,根据以下原文内容: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之义不忍去,人皆知之。屈子抗怀三代之英,一篇之中,反复致意,其孤怀独往,不复有《春秋》之世宙也。‎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江上 王令 浩渺烟波不可名,我来闲自濯尘缨。‎ 久思沧海收身去,安得长舟破浪行?‎ 天阔水云连黯淡,日闲鸥鹭自飞鸣。‎ 屈平死后渔人尽,后世凭谁论浊清!‎ ‎(1)颔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情感?‎ ‎(2)简要分析“日闲鸥鹭自飞鸣”中“闲”字的表达效果。‎ ‎(3)诗人感慨“后世凭谁论浊清”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意揣摩。‎ ‎【答案】(1)倦于浮沉的归隐之思;渴望长舟破浪建功立业而不得的无奈。(2)描写出鸥鹭的闲适自在;与黯淡的环境背景相对比;呼应首联“闲”字,表现出诗人无事可做的悠闲无奈。(3)慨叹后世无人了解屈原、评论屈原的清浊,借屈原遭遇抒发无人了解自己的内心郁闷。‎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赏析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要注意结合对颔联的理解:久思沧海收身去,安得长舟破浪行?抓住“久思”“安得”的理解,久思的是阔别的官场,安得是表达自己对仕途的渴求和愿望的渴望。‎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情感和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及其写作手法的赏读和理解能力。这类试题首先要对诗句进行理解,然后注意把握手法及情感。首先理解诗句“屈平死后渔人尽,后世凭谁论浊清”,然后再回答其用意。首先从屈原的角度考虑,其次从作者寄托来回答。‎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屈原为最大代表的中国南方文化,开始就具有独特的辉煌色彩。刘勰所称赞的“惊采绝艳”,是这一特征的准确描述。我认为,死亡构成屈原作品和思想中最为“惊采绝艳”的头号主题。‎ 在文艺史上,决定选择死亡所作的诗篇达到如此高度成就,是罕见的。诗人以其死亡的选择来描述,来想象,来思索,来抒发。生的丰富性、深刻性、生动性被多样而繁复地展示出来,是非、善恶、美丑的不可并存的对立、冲突、变换的尖锐性、复杂性被显露出来,历史和人世的悲剧性、黑暗性和不可知性被提了出来。“伍子逢殃兮,比干俎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既然如此,世界和存在是如此荒诞、丑陋、无道理、没目的,那我又值得活么?‎ 要驱除掉求活这个极为强大的自然生物本能,要实现与这个丑恶世界作死亡决裂的人性,对一个真有血肉之躯的个体,本是很不容易的。它不是那种“匹夫匹妇自经于沟洫”式的负气,而是只有自我意识才能做到的以死亡来抗衡荒谬的世界。这抗衡是经过对生死仔细反思后的自我选择。在这反思和选择中,把人性的全部美好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生命的眷恋、执着和欢欣,统统凝聚和积淀在这感性情感中了。这情感不同于“礼乐传统”所要求塑造、陶冶的普遍性的群体情感形式,这里的情感是自我在选择死亡而意识世界和回顾生存时所激发的非常具体而个性化的感情。它之所以具体,是因为这些情感始终萦绕着、纠缠于自我参与了的种种具体的政治斗争、危亡形势和切身经历。它丝毫也不“超脱”,而是执着在这些具体事务的状况形势中来判断是非、美丑、善恶。这种判断从而不只是理知的思索,更是情感的反应,而且在这里,理知是沉浸、融化在情感之中的。‎ 尽管屈原从理知上提出了他选择死亡的某些理论上或伦理上的理由,如不忍见事态发展、祖国沦亡等等,但他不愿听从“渔父”的劝告,不走孔子、庄子和“明哲”古训的道路,都说明这种死亡的选择更是情感上的。他从情感上便觉得活不下去,理知上的“不值得活”在这里明显地展现为情感上的“决不能活”。这种情感上的“决不能活”,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仍然是溶入了、渗透了并且经过了个体的道德责任感的反省之后的积淀产物。它既不神秘,也非狂热,而仍然是一种理性的情感态度。但是,它虽符合理性甚至符合道德,却又超越了它们。它是生死的再反思。‎ 所以,尽管后世有人或讥讽屈原过于“愚忠”,接受了儒家的“奴才哲学”;或指责屈原“露才扬己”,不符合儒家的温厚精神。但是,你能够去死吗?在这个巨大的主题面前,嘲讽者和指责者都将退缩。“自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如果说“从容就义”比“慷慨从仁”难,那么自杀死亡比“从仁”“就义”就似乎更难了。特别当它并不是一时之泄愤、盲目的情绪、狂热的观念,而是在仔细反思了生和死、咀嚼了人生的价值和现世的荒谬之后。这种选择死亡和面对死亡的个体情感,强有力地建筑着人类的心理本体。‎ 也正因如此,便是这种展现存在的情感本身,而不一定是自杀这死亡的具体行动方式,给后世华夏文艺以极大影响。屈原以其选择死亡的人性高扬和情感态度,即对丑恶现实的彻底否决和对理想人生的眷恋憧憬,极大地感染、启发和教育着后代人们。屈原通过死,把礼乐传统和孔门仁学对生死、对人生、对生活的哲理态度,提到了一个空前深刻的情感新高度。‎ 尽管屈原以死的行动震撼着知识分子,但在儒家传统的支配下,效法屈原自杀的毕竟是极少数,因之,它并不以死的行动而毋宁是以对死的深沉感受和情感反思来替代真正的行动。因之是以它(死亡)来反复锤炼心灵,使心灵担负起整个生存的重量(包括屈辱、扭曲、痛苦……)而日益深厚。不是樱花式的热烈在俄顷,而毋宁如菊、梅、松、竹,以耐力长久为理想的象征。所以后世效法屈原自沉的尽管并不太多,不一定要去死,但屈原所反复锤炼的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理情感,那种由屈原第一次表达出来的死之前的悲愤哀伤、苦痛爱恋,那种纯任志气、坦露性情……总之,那种屈原式的情感操守却一代又一代地培育着中国知识者的心魂,并经常成为生活和创作的原动力量。‎ 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生存,嵇康、阮籍的悲愤哀伤,也都是在死亡面前所产生的深厚沉郁的“此在”的情感本身。他们都考虑过或考虑到去死,尽管他们并没有那样去做,却把经常只有面临死亡才能最大地发现的“在”的意义很好地展露了出来。它们是通过对死的情感思索而发射出来的“在”的光芒。‎ ‎(选自李泽厚《华夏美学》,有删改)‎ 班级准备编辑一期以“生与死的抉择”为主题的屈原专刊,有以下任务需要完成。‎ ‎14. 屈骚精神影响了一代代知识分子,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三位,写一组排比句,作为专刊卷首语中的开头。‎ 司马迁、嵇康、柳宗元、文天祥、谭嗣同 ‎15. 结合本文论述所涉及到的内容和角度,为此专刊设置四个板块,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板块名称。‎ ‎16. 专刊设计讨论中,有同学联系到了儒道的生死观。作者认为,屈原选择“死亡”的原因与儒家所谓“杀身以成仁”和道家所谓“一死生,齐彭殇”分别有什么不同?‎ ‎17. 有同学建议专刊中配一些关于屈原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下面是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请展开想象,合理描述这幅图的画面内容,字数100左右。‎ ‎18. 专刊编写中,有同学提供了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的观点。鲁迅认为,屈原之沉江,虽传为壮烈,但“孤伟自死,社会依然”,毕竟未能动摇旧制度之任何根基。怎样辩证看待鲁迅的观点?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4. 示例:屈骚精神,影响深远:司马迁在含垢忍辱中成就一家之言,嵇康在临刑之际抚出广陵绝响,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大义凛然,横刀大笑…… ‎ ‎15. 生平经历,生死之辩,作品欣赏,名家评论,后世影响。 ‎ ‎16. 儒家倡导为某种道德理念而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道家倡导超越生死的羁绊,获得精神的自由;屈原则是对丑恶现实的彻底否决和对理想人生的眷恋憧憬,是一种理性的情感抉择,是人性的高扬,它不同于儒家要求的普遍性的群体情感形式,也不同于道家的超脱。 ‎ ‎17. 示例:汩罗江边,顽石曲径,古树野花,一片荒寒萧瑟。屈原于江畔踽踽独行,头戴高耸的切云冠,着宽袖长袍,身佩长长的陆离宝剑,髯髯垂须,面容憔悴;愁眉深锁,又不失坚毅,望着滔滔江水陷入沉思,原本清瘦的面庞笼罩着悲愤抑郁的神色。 ‎ ‎18. 屈原的“孤伟自死”,是以死亡来抗衡荒谬的世界,这是经过对生死仔细反思后的自我选择;这把对生死、对人生、对生活的哲理态度,提到了一个空前深刻的情感新高度;他启发知识分子以死亡来反复锤炼心灵,使心灵担负起整个生存的重量而日益深厚;屈原式的情感操守一代又一代地培育着中国知识者的心魂,并经常成为生活的和创作的原动力量;最大地展露自己“在”的意义。‎ ‎“社会依然”是说在儒家传统的支配下,屈原个人的死,以及效法屈原自杀的,毕竟是极少数,没能从根本上唤醒世人,动摇那个荒诞、丑陋、无道理、没目的社会。‎ 鲁迅是从反抗黑暗荒诞社会斗争的要求来审视和批评屈原的,他希望能够出现远较屈原更彻底的新的战士,来完成推翻黑暗社会的重任。‎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这类试题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可以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作答。本题题干要求是:班级准备编辑一期以“生与死的抉择”为主题的屈原专刊,有以下任务需要完成。屈骚精神影响了一代代知识分子,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三位,写一组排比句,作为专刊卷首语中的开头。司马迁、嵇康、柳宗元、文天祥、谭嗣同。此题要求写排比句,注意句式一致性;其次规定了所选的人员,要在规定的六个人中选取三位。主题是把古人对“生死抉择”的相似处进行表达,把握住这三点来作答。‎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的解读和应用的能力。这类试题要认真审题,结合对题干的理解,进一步把握原文论述的内容,本题题干要求是:结合本文论述所涉及到的内容和角度,为此专刊设置四个板块,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板块名称。本文论述的内容是:古人对生死的选择,和后人对生死观的评价,所以考生写板块的时候主要要扣住:古人事迹、古人对死的选择、古人对生的选择以及后人的评价,以上都可以是板块的设计内容。‎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这类试题要立足对原文的理解,要准确把握题干的要求,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理解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本题题干要求是:专刊设计讨论中,有同学联系到了儒道的生死观。作者认为,屈原选择“死亡”的原因与儒家所谓“杀身以成仁”和道家所谓“一死生,齐彭殇”分别有什么不同?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先概括出儒家的态度,再和屈原的死作对比,之后概括出道家和屈原之死的区别,不能脱离作者的原文来发挥。‎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图片结合文本的理解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描绘画面,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此题是结合对画面的理解和文意的理解进行作答,本图画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要注意画面中汨罗江边的环境,要注意屈子自投汨罗江前的神态,在语言表达的时候要展开想象,合理描述这幅图的画面内容,字数100左右。‎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这类试题要注意从文本的理解入手,根据题干的要求,对文本进行评价。本题题干要求是:专刊编写中,有同学提供了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的观点。鲁迅认为,屈原之沉江,虽传为壮烈,但“孤伟自死,社会依然”,毕竟未能动摇旧制度之任何根基。怎样辩证看待鲁迅的观点?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考生作答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观点,主要是围绕鲁迅对屈原之死的看法展开,之后能自圆其说即可。‎ ‎【点睛】文意理解和评价类试题是阅读题常考题型,考生在作答的时候首先要结合对题干的理解,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到原文内容中找依据,进而论述自己的观点,在论述观点的时候,要以原文内容为依据。例如本篇文章是从赞扬屈原赴死的角度来写的,考生就可以从赞扬的角度进行分析和作答,这样就可以不脱离文本。‎ 写作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刚上火车,一个男子对我嚷嚷说我坐错位置了,特别凶。僵持了一会儿,我看看他的票,我就让了,什么也没说。火车跑了很远,我才跟他说:“你坐错车了! ”——有时候对一些没有素质的人,就应该这样教训他。他脸色惨白地询问旁边人,结果是:我坐错车了。‎ ‎【答案】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在中华九州厚厚的史册里,有八个大字,它们的墨迹顺着孔子的白须而下,注入奔腾的黄河血脉。‎ 在华夏苍穹舒卷的云朵里,有八个大字,它们的神采随着雨雪的飞扬而落,扑向广阔的中华大地。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昏黄黑暗的那八年中,日本人的尖刀站着中华民族的血泪,杀入了一片沉睡的大地。那一幕幕血腥画面,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永不褪色的黑白照片。中华民族的人们没有失忆,一路走来,他们手中紧握着国耻和华夏精神。然而,它们明白,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团结。梁思成的努力使日本名城奈良免遭轰炸,中日友好关系在日益加强••••••中国人、他们把耻羞和愤怒往肚子里咽,他们用正直,坦荡与宽容回报日本那残忍的侵略,他们用真诚美好与磊落汇报日本那不变的罪行。‎ 以直抱怨,做一个宽容的人。‎ 慧能法师道:“冤冤相报何时了”。仇恨和报复永远不能解决问题。用真诚的心去面对一切怨恨。要知道——伤害你的人,是他们给了你坚强的意志;为难你的人,是他们给了你勇敢的品格;侮辱你的人,是他们给了你忍让的精神!对于那些沉重的往事,我们可以选择忘却,在以君子之心以直报怨的同时你会发现你拥有了最珍贵的宽容。‎ 以德报德,做一个感恩的人。‎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感恩的民族。滴水之恩必会涌泉相报。五千年前的孔子,飘散着仁爱的芳香,以圣人之名款款走来,讲述了以德报德的人世哲理。“善予德,德愈善,以德还德,以善报善。”沧桑的声音飘荡在整个华夏上空,在知恩和知报之间无始无终的循环••••••‎ 世间的轮回仿佛就在这八个字中间生生不息。那些恩怨,在磊落和坦荡中,消逝在世界的尽头。德的芬芳渲染德的花朵,给真诚一次花开的机会。‎ 别人的伤害,用正直,坦荡去化解——以直抱怨,别人的真诚,用美好,感恩去回报-——以德报德。怀揣着侵入中华的八个大字,相信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收获一份快乐,一份美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写作能力。本题是现实“故事”类作文是材料作文常见的类型,故事中有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会成为立意的几点,这也就符合了材料作文立意的开放性的特征,但众多的立意并不是都是最切合题意,这就有高下之分。那如何找到最佳的立意呢,很简单,就是分析故事的主旨,故事的主旨就是最佳利益。考生要注意把握住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从做错车这个人的角度,把握材料:刚上火车,一个男子对我嚷嚷说我坐错位置了,特别凶。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素质决定成败、低素质的恶果、人与人相处要以和为贵。从让座这个人的角度:明知道那个人做错了车,却要等开车后再去要座位,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以冤报怨要不得、要心怀宽以待人之心、宽容体现出涵养。以上都可以作文考生立意的角度,要充分分析材料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适合本题的素材:(1)唐代魏征太李建属官曾劝李建杀掉李世民玄武门变李世民没杀给魏征高官做且非倚重魏征终实现唐初繁荣发展现贞观盛世 ‎ ‎(2)晋文公重耳逃亡曾手须偷走财物登王位前没随逃亡臣担受处罚随能作乱重耳赦免须罪责封官终于稳定局面 ‎ 其齐孟尝君受难众门客纷纷离孟尝君记仇记些名单孟尝君齐众门客都孟尝君接受手建议毁掉名单并没门客进行丝毫报复 ‎ ‎(3)楚庄王绝缨打胜仗楚庄与众饮酒庆祝并命自妾给众斟酒突蜡烛风吹灭黑暗片混乱趁机拉楚王妾手自盔羽缨却楚王妾抓楚庄王知事迅速命令先要掌灯众全部绝缨痛饮楚庄王宽容军关键刻楚庄冲锋陷阵报效楚庄王宽容 ‎ ‎(4)负荆请罪 ‎ 蔺相完璧归赵功封卿位廉颇廉颇服气扬言要面羞辱蔺相蔺相知尽量避、容让与廉颇发冲突蔺相门客畏惧廉颇蔺相说:秦敢侵略我赵我廉军我廉军容忍、退让家危难放前面私仇放面啊廉颇听廉颇负荆请罪故事 ‎ ‎(5)三刘巴说贯反刘备曹操带兵攻打刘备别都跟随刘备南唯独刘巴却向北投降曹操赤壁战刘巴困荆州诸葛亮写信劝归顺刘备刘巴依肯投降刘璋刘备领都非痛恨刘巴攻打刘璋即破城刘备却道命令:谁要杀刘巴我诛九族刘备知道刘巴才刘巴做刘备尚书令 ‎(6)仁义胡同 ‎ 明朝间山东济阳董笃行京城做官接家信说家盖房基与邻居发争吵希望能借权望面解决事董笃行看马修书封道:千捎书墙禁使我笑断肠;仁我义结近邻让两尺何妨家读觉董笃行道理便主建房让几尺邻居见董家所悟同效结两家共让八尺宽房盖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毛泽东主席生前很喜欢的话,还有老一辈革命家都崇尚这一点 一篇关于周恩来总理严于律己方面的故事。 ‎ 毛主席的故事一则:‎ ‎1950年冬季的一天,韶山乡的农民正忙着往地里送肥,只见两个小青年骑着一头枣红色大马,从远处走来。好奇的人们走近一看,啊,原来是岸英和岸青。消息像插了翅膀,一下子传到了各家各户。有的问,他们回来做什么?岸英和岸青回答:是受父亲毛泽东的嘱托,回家转达他对土改的意见的。原来,这年的冬天,韶山乡的土地改革已到了划分阶级成分的阶段。该给毛泽 东同志家划什么成分呢?负责土改的农会主席兼乡长黄秋同志有些为难:要是按原有财产,应划富农;若把一个革命家庭划为富农又于心不安。想来想去,黄秋最后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说家乡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和您的关怀下,土改已进入划成分、分田地的阶段了。韶山每人平均九分三厘田,不知您老家有几口人分田?特向您汇报,请指示。‎ 毛泽东收到信后,他首先把家庭情况向岸英和岸青详细地说了一遍,然后,让儿子把自家的情况和党的土改政策加以对照,看看该划什么成分,应当怎么办。岸英和岸青也感到为难,这时毛泽东说:土改政策是党的政策,咱家的情况和一个普通人家的情况一样,应照政策办,不能按人情办。最后,他考虑了三点意见,说给孩子听:一、家里的所有财产分给农民;二、成分应当划为富农,并付三百元作为退押金;三、支持人民政府照政策办事,不询私情。岸英和岸青看到爸爸如此大公无私,极为感动。‎ 这次,毛泽东没有给家乡人写信,他派岸英和岸青亲自回家一趟,一来传达他的意见不会走样,二来可以让孩子们见见世面,受受教育。回到家,岸英和岸青转达了父亲的意见后,乡亲们深受教育,更加敬佩这位家乡伟人。 ‎ 周总理的故事一则:‎ 有一次,周总理到上海出差,听说有一些领导同志带着夫人、孩子到地方去,食宿费用都向地方开支后,他非常生气。回到北京后,他在全国第三次接待会议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开支,地方一概不要负担,都要给客人开具账单,由本人自付。这要形成一种制度。”周总理不仅严格要求别人,更严格要求自己,并且身体力行。他带头做到公私分明,绝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他到各省考察或开会时,都吃工作餐,且如数付钱、交粮票。他外出经常自带茶叶。有一次在宾馆开会,服务员端上一杯茶水,他赶忙交了5分钱。还有一次,他要到人民大会堂接见外宾,先坐车由中南海西花厅去北京饭店理发,再到人民大会堂。从北京饭店理完发出来,他提醒司机说,从西花厅到北京饭店算私事,从这里到人民大会堂才是公事,不要搞错了。原来,总理对自己外出用车,早就立下一个严格的规矩:凡坐车到饭店理发、到公园散步、到医院看病以及私人访友,都属于私人用车,由司机记账入册,车费月底从他工资中一并扣除。‎ 适合本题的作文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宽以待人”这一中心论点从“以怨报怨”“严于律己”“得饶人处且饶人”等角度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述,可以用层进式结构进行写作。‎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句有:特别凶、没有素质的人、就应该这样教训他。考生抓住以上关键词句即可准确审题立意,在写作的时候要充分结合现实进行充分的论述。‎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