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上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南阳市 2017 年秋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 一、选择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 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提供了条件 B.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同的特点 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发展与交流 D.“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统一 2、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 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A.儒家、法家 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 D.法家、道家 3、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创立了“天人感应”说,颠 倒了大自然和精神的关系。他还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构建了以“三纲五常” 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体系,加强了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精神枷锁对人民的束缚。这实 质上 A.是为了儒家学说的发扬光大 B.反映了儒家学说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C.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神圣不可侵犯 D.为君主代表天意进行独裁统治提供理论根据 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 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 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 A.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B。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 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6、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 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主要是因为二人 A。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C.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7、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君主的权力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 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 8、战国时期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 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这种修辞差异 A.由地理环境决定 B-与两者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 C.由经济形态决定 D.与两者文明程度的高低有关 9、欧亚大陆两端的中法两国,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17 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 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 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 世闻名的大届蒙思想家。上述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10、下图是“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始终领先于西方 B.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由先进走向落后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 10 世纪时中国与西方科技差异最大 1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暴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 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 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两方国家 12、《中国清代科技史》中写道“如果把中国科技发展史必作—只航船那么当我们翻开 它几千年的航行日志时,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644-1911 年),这 268 年的航程是如此艰难 曲折。鸦片战争前,水浅风弱,驶速迟缓…”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驶速迟缓”的主要原 因有 ①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②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 ⑨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④漠视私有产权,没有专利权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围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四位中学生各自 拟定如小论文标题,其中比较恰当的是 A.造纸术——欧洲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 B.指南针——_西方文明的引擎 C.火药——摧毁欧洲封建城堡的有力武器 D.印刷术—文艺复兴的根本动力 14、宋代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同时向下层社会普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世俗文化。导 致宋代文化向下层平民社会普及的主要原因是 A.宋代重文,文人阶层壮大 B.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C.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 D.社会危机严重,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15、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 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 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16、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 宝库中的瑰宝。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草书把书法的写意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 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入画的特点 ③“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 ④楚辞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18 65 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 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 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B.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C.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D.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18、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 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 现代化过程中与上述观点一致的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9、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 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 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20、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 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B.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改革 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21、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 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22、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 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 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23、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 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 展史。”从社会生活史角度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得丰厚利润 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24、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阐述了中国梦的昨 天、今天和明天。在实现“中国梦”的昨天,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封建帝制。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C.“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D.“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25、在中国近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一一井 冈山道路;在中国现代,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26、20 世纪 90 年代初.邓小平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 绍到:“’航空母舰’在 13 年里转了第二圈。”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他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B.他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规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他的南巡谈话,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供了基础 D.他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27、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 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 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 同之处是 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 B.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 D.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28、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主张人文主义思想。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同于智者 学派的是 A.探究人的问题 B.强调入的价值 C.树立人的尊严 D.注重人的道德 29、《全球通史》关于近代西方某事件的记述:“口口口口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 自由放任一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 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 键性的用语一一‘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文中“口口口口”最 确切的内容应当是 A.智者运动 B.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30、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 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据此判 断以下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评述,错误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把信仰本身树立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开始人自己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31、17 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认为:“政府统治起源于遥远的古代,人们共同决定 工作,建立国民社会,指定统治者来保护和提高他们的共同利益,个人将自己的政治权利 交给他们的统治者,但保留个人生存、自由和财产的权利。任何侵犯这些权利的统治者都 要被废黜。”洛克的上述言论 A.包含有社会契约论的理念 B.表达了废黜王权的要求 C.体现了彻底的人民主权说 D.阐释了天赋人权的观点 32、在德意志,皇帝没有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代表,在同教皇时而冲突时而勾结的过程 中把自己降为一名诸侯。德意志不仅成为罗马的“乳牛”,而且也成为天主教充当欧洲精神权 威的最后支撑。思想的、精神的、物质的、国家的和民族的矛盾,集中在德意志日益尖锐, 1517 年终于爆发了路德的宗教改革。可见,路德的宗教改革意味着 A.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统一力量的形成 B.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开始 C.德国脱离罗马教皇的统治 D.教会民族化,即德意志化 33、有学者认为:17 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 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 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英国责任制内阁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体系 34、《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 一一生存竞争和阶段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 世纪初期 B.18 世纪中期 C.19 世纪中期 D.20 世纪初期 35、有科学史家在评价《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说:“而今人们却……证明天体也按 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 内。”这一评价揭示了牛顿时代的“科学革命” A.构筑了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框架 B.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C。引领人们对自然进行理性的认识 D.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36、“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 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一一通常用不能理解 的数学公式解释一一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37、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 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一一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 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内燃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B.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C.电子计算机与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D.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 38、近代西方某著作阐述:“……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一些物种适应现存环 境的特征得到发展,这些适合生存的物种发展起来,而另一些不适合生存的物种就自然灭 亡,随着这些特征越来越突出,由此就产生了更高级的物种。”这种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有力地冲击了神创世学说 B.开辟了微观物质世界研究的新途径 C.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D.开创了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39、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一印象派绘画产生 C.19 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40、图一、图二为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品。作品反映出该画家力图 A.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客观世界 B.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 D。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其中 41 题 13 分,42 题 12 分,43 题 15 分) 41、(13 分)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 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成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 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 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 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 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一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 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 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 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1)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 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5 分)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4 分) (3)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加以说 明。(4 分) 42、(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 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 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 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 心主题。” 一一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 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 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 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l8 世纪下半叶, 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和非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 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观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 18 世纪的启蒙学者怎样 对待宗教问题。(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 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6 分) 43、(15 分)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 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 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 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 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二 16、17 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 想家们先天不足,带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 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 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 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 18 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未期的 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80 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 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 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 80 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 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 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 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 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4 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 差异的经济根源。(8 分) (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西方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点。(3 分) 南阳市 2017 秋期期中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 40 个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1—5 BBDAB 6—10 ABBBB 11—15 ABCCA 16—20 AAABB 21—25 CDCAB 26—30 CBDDD 31—35 AADCC 36—40 CCACB 二、非选择题(41 题 13 分,42 题 12 分,43 题 15 分,共 40 分) 41. (1) 原因:门徒的游说;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的发展。(3 分)思想:孟子:“仁 政”“民贵君轻”;荀子:“王道”“君舟民水”等。(2 分) (2) 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4 分) (3) 途径: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相结合。说明:程朱理学融合佛道思想解释 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4 分) 42.(1)文艺复兴时期:反对神学对人的束缚,利用基督教;将古典思想与基督教相结合; 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启蒙学者:以理性的、历史的态度审视和探讨宗教神学问题;批判宗教对人性、自由的 束缚;要求宗教宽容。(6 分) (2)文艺复兴:确定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要求人的解放;抨击教会腐败,冲破教会和 宗教神学愚昧思想束缚。 宗教改革:否定教皇权威,破除神权统治。 启蒙运动:弘扬理性精神,推动思想解放,更彻底的摆脱思想束缚。(6 分) 43.(1)态度:伏尔泰尊崇儒学;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 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4 分) (2)思想主张不同: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描绘出资产 阶级国家的新蓝图。(4 分) 经济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18 世纪, 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资产阶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4 分) (3)相似点:借助外来文化为思想武器;都进行过激烈争论;;否定专制暴政,主张开明 民主。(3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