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历史试题
历史试卷 1、命题范围(岳麓版必修一加必修二前四个单元) 2、考试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3.第Ⅰ卷为客观题,第Ⅱ卷为主观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周灭商后,将商人的至上神上帝,转换为天,周王是天的嫡长子,称天子,是诸侯的领袖,天子不必再通过自己的祖先,而是可以直接祭天、向天祈祷,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王权开始高出神权 B. 最高执政者权力提高 C. 血缘纽带渐趋松弛 D. “家天下”格局开始动摇 【答案】B 【解析】 “天子可以不必再通过自己的祖先,直接祭天、向天祈祷”这说明周天子的权力比商王的权力大了很多,即最高执政者的权力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王权开始高于神权,故A项错误;西周的宗法制盛行,故C项不符合史实;家天下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故D项不符合史实。 2.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下列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B. 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现了高度集权 C. 都属于地方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 D. 都顺应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的诸侯是世袭的,依据是血缘关系,体现的是贵族政治;“郡县政治”指的是官僚政治,官员有一定的任期,依据是才能,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先秦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排除;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产物,C选项排除;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主专制统治,D选项排除。 3.《全球通史》中谈到中国古代某项制度时说:“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侵入,它转而起了阻止中国人做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该项制度 A. 缩小地方行政权力,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B. 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C. 使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 D. 其“公天下”的部分是其进步性之所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为中国提供了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一味顺从的性格”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材料涉及的制度是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科举制有利于普通百姓可通过读书考试步入仕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天下”的因素,D选项符合题意;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地方行政效率无关,A选项排除;B选项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B选项排除;中国科技文化在明清以后开始落后于西方,C选项排除。 4.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反映了明朝 A. 皇权专制不断削弱 B. 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 C. 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 皇帝昏庸懒于朝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皇帝欲立宠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斗争十几年仍以失败告终,众官员坚持按照立长、立嫡的原则设立太子,是谨遵传统规章办事的体现,这说明明朝时官僚政治机制运行趋于成熟,官员联合起来可在一定程度上与皇帝进行抗衡,并影响到皇帝的决议,故B正确。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使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 大臣与万历皇帝斗争十几年,坚持立万历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正是恪守立长传统宗法观念的体现,“日益淡化”的说法有误,故C项错误。 仅从题干中无法看出皇帝是否昏庸懒于朝政,此项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5.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 A. 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 B. 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 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 D. 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 【答案】D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清政府认为“《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是个保和平的政治条约,说明清政府没有认识到《南京条约》的侵略本质,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掠夺本性。“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说明英国人认为《南京条约》是个贸易规则,同样没认识到其不公平性。故两国对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故D项正确。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违背历史史实,故A项错误。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符合史实,和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中英之间实力差距巨大,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冲突,中国被迫开放而不是贸易接轨,故C项错误。 6. 1931年纵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 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B. 认识到了国民党势力的强大 C. 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 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据材料“1931年”.“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敌我力量悬殊,这反映了“左”倾激进主义错误,故D正确。“左”倾激进主义不可能正确分析当时的革命形势,故A错误。当时敌我力量悬殊,但中共中央部分领导人没有认识,故B错误。当时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被打击,故C错误。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左”倾激进主义错误 7.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这反映了当时( ) A. 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路线 B.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日 C. 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牵制了日军的力量 D. 共产党的军队坚持敌后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故B项错误;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说明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牵制了日军的力量,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国民党军队的游击战,与中共军队无关法,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8.据统计,1953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总数是601912371人。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全面的普查所得到的准确的人口数字。此次人口普查的直接作用是 A. 作为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依据 B. 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 C. 作为实行三大改造的依据 D. 作为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据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此次人口普查的的时间“1953年6月30日24时”,联系1954年宪法的制定,可以判断,其直接作用是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故选B。实行计划生育和普及义务教育是80年代的决策,故排除A、D。人口普查和三大改造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建设·1954年宪法 9. 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C. 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 D. 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这次会谈的成果是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与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与1972年尼克松访华推动的结果无关,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故C项正确;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是在1991年之后,与尼克松访华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名师点睛】20世纪70年代除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建交外,有两大外交战略。“中间地带”战略:美苏之外的国家都属中间地带,包括亚非拉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和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三个世界”战略:美苏是第一世界,西方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亚非拉国家是第三世界,中国是第三世界的重要成员。 10.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白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柏拉图意在指出雅典民主制 A. 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局限性 B. 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 具有制度化、法律化特征 D. 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的是在雅典民主之下,领袖人物不是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而是靠人民的喜好而成为领导,所以他们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必须要取悦于人民,这是民主制度弊端的体现,故选A。B项错在“真正”,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律化”,故排除。D项说法违背材料主旨,故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弊端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1、范围上:广大奴隶、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 2、性质上: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3、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和误用。 雅典古典时代的辉煌诞生于民主政治的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而后来的衰落也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11.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第三表(执行)。规定:“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材料反映罗马法的基本特点是 A. 保护平民利益,打击贵族特权 B. 保护私人财产,注重公平原则 C. 注重法律程序,保证司法平等 D. 保护罗马共和国境内所有居民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表明罗马法保护私人财产,而“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又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公平。故答案为B项。材料不能反映罗马法打击贵族特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程序,排除C项;罗马法只保护罗马公民,排除D项。 12.19世纪30年代,力主改革的辉格党领袖、英国首相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议院,以保证改革法案在上议院通过。但持保守态度的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集体辞职。这表明在英国政治生活中 A. 国王拥有否决议会的权力 B. 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 C. 贵族势力逐渐被削弱 D. 改革派与保守派势均力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首相提请的要求没有得到国王的支持,所以“辉格党政府集体辞职”,内阁与首相共进退,反映的就是责任制内阁的形成,故B项正确。材料中谈的是“国王否决首相的提议,而不是否决议会的决议”,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责任内阁制,没有体现出贵族势力和派别斗争,故CD项不选。所以答案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制内阁 【名师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为核心;②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③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④内阁行使行政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⑤整个政治制度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13.有学者认为,“尽管古巴导弹危机得到了和平解决,但它却是一件很侥幸的事……它促使了几个限制核武器的协定形成:控制核武器试验协定、禁止空间核武器协定、拉美无核区规定,在现有核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协定……”该学者旨在强调这一危机的解决 A. 缓解了“冷战”期间的国际紧张局势 B. 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秩序 C. 降低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地位 D. 体现了世界秩序构建中的正义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促使了几个限制核武器的协定形成”可知,这一危机的解决对国际关系的缓和起了一定作用,故A项正确;合理、公平的国际秩序只有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下才会有结果,故B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本身是美苏争霸的结果,它的和平解决没有降低双方的地位,故C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与世界格局的构建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4.《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 A. 脆弱性 B. 落后性 C. 封闭性 D. 先进性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亩产量变化看,从战国到1949年,亩产量基本长期处于同一水平,没有较大的提高,反映了农业发展的落后性,A、C、D与题意不符,可排除;正确答案选择B项。 15.《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这一景象说明当时 A. 经济交流消除了民族隔阂 B. 区域间经济交流频繁 C. 中国的商品得到西方青睐 D. 丝绸之路已全面畅通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体现的是中原和边疆地区经济往来频繁,说明区域间经济交流频繁,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中国的商品得到西方青睐的结论,C选项排除;魏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北魏虽短暂统一,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处于分裂的状态,因此丝绸之路全面畅通的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 16.通常认为,洋务运动自1861年清廷于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始,而甲午战争中清廷的惨败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一划分过于刻板化,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后者观点主要是着眼于 A. 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世界整体化的要求 D. 清政府推行“新政” 【答案】C 【解析】 洋务运动核心理念“中体西用”,并非体现在外交方面,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属于管办企业或官商合办企业,而民族资本主义属于民间企业,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随着世界日以整体化,甲午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故C项正确;清政府1901年推行“新政”主张学习西方近代政治制度,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通常认为,甲午战争中清廷的惨败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依据是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甲午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越来越开放,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中国更加广泛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由此看来,洋务运动还没有结束。 17. 某学者在研究近代中国经济时引用下列数据:从1895年到191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上海投资办厂资本2090.3万元,占在华投资总额42.8%;同一时期,民族资本在上海新办厂投资额2799.2万元,占全国总额6%。这些数据表明在1895—1911年( ) A. 外国资本主义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B. 外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C. 中国民族资本的投资总额远超外国资本在华投资 D. 当时的政策和外部条件促使中国民族资本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认识。由材料关键信息“外国资本主义在上海投资办厂资本2090.3万元”、“民族资本在上海新办厂投资额为2799.2万元”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信息的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主导地位”不符合材料中的数据,排除;D项“快速发展”的说法具有片面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表述客观,符合材料的描述,正确。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关状况 【名师点睛】关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特点,把握到以下方面: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2、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4、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等。 18.民国中期以后,一种更新式更简化的婚礼形式——“集团结婚”在上海、北平等大城市内流行,并很快为全国各地效仿。1935年,上海市社会局筹划组织了第一次集团婚礼,盛况空前,全国各大报纸派出记者百余名,上海市民更是比肩接踵前来一睹盛况。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集团婚礼在当时被民众普遍接受 B. 集团婚礼效仿了西方的生活习俗 C. 大城市民众的思想解放程度高 D. 新式婚礼形式冲击着传统习俗 【答案】D 【解析】 材料“一种更新式更简化的婚礼形式”“大城市流行”“全国各地效仿”“盛况空前”“一睹盛况”等关键词句,共同说明了新式婚礼的流行,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故D项正确。“全国各地效仿”不是普遍接受,排除A项。“更新式更简化的婚礼形式”,材料没有介绍这种集团婚礼是否效仿西方,故排除B项。“全国各地效仿”只能看出影响的范围广,无法看出“大城市民众的思想解放程度高”,故排除C项。 19.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 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 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 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 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史地综合题。本题实际上是分析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在东北地区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与此相关。 【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五”计划)。 20.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首先在农村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吹响了新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之路,它以川皖为试点进而推广全国,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也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这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是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 国家实行减免农业税政策 D. 鼓励个体、独资和“三资”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B正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发展农业经济,没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排除A;2006年国家实行减免农业税政策,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并不是在农村推行的措施,不符合“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之路”,排除D。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之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分析。 21.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A. 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B. 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C. 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D. 只看到新航路开辟的经济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说明此评价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故B项正确;联系材料内容“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重点强调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C项的表述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故C项错误;从材料“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看出不是只看到新航路开辟的经济作用,故D项错误。 22. 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A. 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 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 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 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材料中内容的时间是在19世纪初的英国,这个信息十分的关键,是解题的决定因素,透露出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B项为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涉及B项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轻工业为主导的,不是重工业,所以C项错误。D项既是无关项也是错误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23.美国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停止美钞兑换黄金;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6月5日,废除公私债务以黄金偿付。这主要表明罗斯福新政 A. 是从金融领域开始的 B. 注重维护银行的利益 C. 力图减少国际制约因素 D. 企图增强对外竞争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停止黄金出口,保持国家黄金持有量,稳定国内经济,以减少世界市场对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冲击,C选项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从金融领域开始整顿,但是材料并未体现,A选项排除;罗斯福新政维护的是国家的利益,B选项说法错误;停止黄金出口与增强企业对外竞争力无必然关系,D选项排除。 24.1984年10月,中央决定: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此规定 A. 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 B. 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C. 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 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实行利税改革后,减少部门对企业过多的行政干预,国家也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税收杠杆,调节生产与分配,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国家实行利税改革是有利于减少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排除A。材料强调国家实行利税改革是有利于减少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与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而是强调国家实行利税改革是有利于减少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入关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这种传统被继承了下来。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或公议),权力很大,“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雍正七年(1729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噶尔部的作战军务,始设军需房,以亲王、大臣充任。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三月,颁军机处印信。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的“无专官”。凡被选入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宠眷的亲信,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军机大臣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当辉格派在政治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期间,他们的领导人罗伯特·沃波尔长期(1721~1742年)担任政治上的重要职务。1714年辉格派在大选中获胜后,次年沃波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不久解职,但于1721年重新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在当时的内阁大臣中,财政大臣总是处于首要的地位,也就是首席大臣。人们有时直接称他为“首相”,意指他的地位在各大臣中在重要性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首要的地位。事实上,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于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在政治形态方面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变化:中国:由皇帝权力受到限制到皇帝独揽大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由满族贵族把持朝政到满汉大臣共同参政;由议政王大臣会议专权到军机处集中枢机构职能于一身。 英国:内阁成为法定组织,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议会政党制度出现并逐步发展;君主权力不断削弱,逐步形成“统而不治”的局面。 2.影响:中国:强化了君主专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形成了文化专制;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英国: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加紧了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英两国在政治形态方面的变化主要突出中国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而英国却是民主政治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统而不治”的局面,二者有着质的不同。 (2)中国的君主专制的影响既要突出积极影响又要突出消极影响,例如,中国的君主专制能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但却阻碍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等。 英国是民主政治,其影响主要突出积极影响即可,例如,在经济方面调动了资产阶级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 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研究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相当巨大的份额。知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最终都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曾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被被迫推行用发行纸币的方法应对危机。但所发官票、宝钞流通壅塞,信用日衰,至成丰三十一年,官票绝迹,宝钞形同废纸。因而,自同治帝以后的四十年间,清政府一直未再发行纸币,直至清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颁布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令》,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洋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在此背景下,南京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元;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国民政府成功地在经济和金融上达成全国统一法币改革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 ——摘编自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造成中国白银在鸦片战争前后流入与流出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近代的两次白银外流中国政府采取的相同举措并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后果。 【答案】(1)流入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用对美洲早期殖民扩张来白银购买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产品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部货物的需求量少;19世纪初的中国处于贸易的顺差地位。 流出原因:对外战争失败,巨额的战争赔款;日益猖獗的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洋务运动(引进技术、设备,加强国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花费大量白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2)举措:发行纸币,进行币制改革。 后果:清政府改革失败,重新回到银本位,未能挽救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命运; 国民政府的改革成效显著,促使中国彻底放弃银本位,实现了经济和金融的全国统一。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造成中国白银在鸦片战争前后流入的原因主要突出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西方国家利用掠夺的白银而大量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原因还应该包括当时中国仍然自然经济、购买力低、中国处于贸易的顺差地位等因素。流出的原因主要包括大量的战争赔款、西方的经济侵略、西方对中国的经济掠夺等因素。 (2)从材料二的“咸丰帝被被迫推行用发行‘纸币’的方法应对危机”以及材料二的“在此背景下,南京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即可看出针对近代的两次白银外流中国政府采取的相同举措就是发行‘纸币’的方法和‘币制’改革”的办法。从材料二来看产生的不同后果主要突出清政府的措施是失败的,是清王朝走向衰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国民政府的措施却是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例如,币制改革使中国彻底放弃银本位,国民政府成功地在经济和金融上达成全国统一,当然这些答案基本上在材料上均能直接找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造成中国白银在鸦片战争前后流入与流出的主要原因;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近代的两次白银外流中国政府采取的相同举措及不同后果 27.货币政策应适当调整,以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罗斯福政府)答应把巨额款项分配给数以百万计的生产主要农产品的农户;承担为千百万失业者谋福利的责任;同意进行影响深远的地区性计划实验;保证拨款数十亿美元以使住宅和农场不被取消赎取权;承担巨大的公共工程开支;为全国的小额银行存款进行保险;并且第一次规定了联邦对华尔街的管制。 ——【美】威廉·爱·洛克滕堡《罗斯福与“新政”1932—1940年》 材料二 里根在其就职演说中宣称,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美国政府的经济决策难以顺利进行,使千百万美国人民的生活无法维持……严重的通货膨胀是美国战后长期采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结果。并指责过去为追求“充分就业”,滥用财政、货币手段去人为地扩张总需求,既削弱了储蓄与资本形成,导致了生产率的增长率下降,又过度刺激需求,加剧了通货膨胀。因此,要实现制止通货膨胀的日标,传统的需求管理政策必须废除……里根政府把货币政策作为征服通货膨胀的政策手段而提高了它的地位,并且把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放到了首位。 ——摘编自张士新《论里根政府的货币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政府经济举措的主要目的和实质。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政府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美国政府的这一货币政策,颠覆了战后资本主义哪一重要经济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以“美国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260字左右) 【答案】(1)主要目的:克服经济危机,复兴美国经济。实质: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2)变化:从货币宽松到货币紧缩。思想:凯恩斯主义 (3)评分标准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有双重作用 促进:①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整顿银行、美元贬值、货币宽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发展②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美国经济秩序 (分层表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阻碍: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国通货膨胀严重,出现“滞胀”现象 【解析】 【详解】(1)目的:结合新政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克服经济危机,复兴美国经济;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变化:根据材料“里根政府把货币政策作为征服通货膨胀的政策手段而提高了它的地位,并且把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放到了首位”可知归纳出变化是从货币宽松到货币紧缩。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里根上台后,采取的是新自由主义指导思想,颠覆了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思想。 (3)关于“美国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阐述论证时既需要看见货币政策对美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又要看见其阻碍因素。推动作用如罗斯福新政后到20世纪70年代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里根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使美国走出经济滞胀的泥淖。如阻碍作用如20世纪70年代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西方国家进入了滞胀阶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