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0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题
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二) 语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2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创作与理论相矛盾是常见的,矛盾长期积累不得解脱,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是常见的。严羽早就说过“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但是,诗和理究竟是怎么样个“非关”法呢?经过上百年的积累,偏于感性的诗话词话在情与理之间凝聚出一个新范畴一“痴”,构建成“理(背理)一一痴一一情”的逻辑构架,这是中国抒情理念的一大突破,也是诗词欣赏对中国古典诗学,乃至世界诗学的一大贡献。 最初,明邓云在《冷邸小言》中提出这个范畴时,还飘浮在“怪”“痴”等话语中:“诗家贵有怪语。怪语与癲语、痴语相类而兴象不同。李太白云:我且为君槌碎黄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此真团造天地手段。”后来逐渐集中到“痴”上:“诗语有入痴境,方令人颐解而心醉。如,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此等景非由人力。”这里所谓痴(怪、癫)所揭示的是情感与理性逻相背,黄楼槌之既不能碎,其碎之后果可怕,说微雨不知春草生长,似乎本该有知,其间因果皆不合现实之理性逻辑。于实用理性观之为“怪”为“癫”,但于诗恰恰十分动人。为什么呢?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十三谭评唐万楚《题情人药栏》曰:“思深而奇,情苦而媚。此诗骂草,后诗托花,可谓有情痴矣,不痴不可为情。”这样就把“痴”和情的关系联系起来了:痴语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它强化了感情。感情并不就是诗,直接把感情写在纸上可能很粗糙、很不雅、很煞风景,甚至可能闹笑话。要让感情变成诗,就要进入“痴”(背理)的境界。“痴”的本质是“情痴”。“痴”的境界特点,第一,就是超越理性的“真”进入假定的境界,想象的境界。不管是槌楼还是骂草,都是不现实的、假定的境界。这在理论上就补正了一些把真绝对化的理论。绝对的真不是诗,为了真实表达情感,就要进入假定的想象。真假互补,虚实相生。如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所说:“如梦如痴,诗家三昧。”恰恰是这种“如梦”的假定境界,才可能有诗。又如清黄生《一木堂诗慶》卷一说:“极世间痴绝之事,不妨形之于言,此之谓诗思。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清刘宏煦在《唐诗真趣编》中说得更坚决:“写来绝痴、绝真。”进入假定境界,才能达到最真的最高的“绝真”境界。这个痴情观念的影响还超出了诗歌,甚至达到小说创作领域,至少可能启发了曹雪芹,使他在《红楼梦》中把贾宝玉的情感逻辑定性为“情痴”(“情种”)。第二,只有进入境界,情感才能从理性逻辑和功利价值的节制中解脱出来。黄生在同一文章中所说“灵心妙舌,每出人常理之外,此之谓诗趣”,就是痴的逻辑超越了理性逻辑,才有诗的趣味。清吴修坞《唐诗续评》卷三把痴作为诗的入门:“语不痴不足以为诗。”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评王某《闰怨》“昨来频梦见,夫婿莫应知”说,“情痴语也,情不痴不深”,也就是只有达到痴的程度,感情才会深刻,甚至是“痴而入妙”。这个“痴而入妙”和无,理而妙相得益彰,应该是中国诗歌鉴赏史上的重大发明,在当时影响颇大,就袁枚都反复阐释,将之推向极端:“诗情愈痴愈妙。”与西方诗论相比,其案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以痴为美”的中国诗学命题,可惜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阐释。 “痴”这个中国式话语的构成,经历了上百年,显示了中国诗论家的天オ,完全不亚于莎士比亚把诗人、情人和疯子相提并论。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第五幕第一场中借希波吕特之口这样说:“痴子、情人和诗人都是幻想的产儿。”莎氏的意思不过就是说诗人有时有疯语,疯语当然超越了理性,近于狂,狂之极端可能失之于暴;而我国的“痴语”超越理性,却不近于暴,更近于迷(痴迷)。痴迷者,在逻辑上执于一端也,专注而且持久,近于迷醉。痴迷,迷醉,相比于狂暴,更有东方的委婉。清谭献就在《谭评词擗》中阐述了“痴语”中的“温厚”。莎士比亚以痴为美的话语天下流传,而我国以痴为美的命题却鲜为人知。这不但是弱势文化的悲哀,也是我们对民族文化不自信的结果。 (摘自孙绍振《古典诗歌中的情理矛盾和“痴”的范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论提出一个新范畴“痴”,建构一个“理(背理)一痴一情”的逻辑构架,突 破了中国文学传统的抒情理念。 B.“痴”于理性而言就是“怪”“癲”,不合常理,荒诞不经;于诗歌而言则是形象鲜明,强 化情感,生动感人。 C.诗人创作时,唯有进入痴的境界,情感才能超越理性逻辑和功利价值,才能写出充 满趣味的诗歌。 D.西方疯语和中国痴语相比,两者均超越理性,饱含感情。不同在于前者接近疯狂, 可能失之狂暴;后者接近痴迷,内含委婉、温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自然段从情理矛盾的角度提出“痴”的概念,构建全新的抒情理念,为后文论述 张本。 B.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论述“痴”的境界的两大特点,引经据典,充分翔实,增强了文 章的说服力。 C.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运用比较论证阐述中西痴语的异同,意在指出中西诗论互相 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D.文章论述“痴”的第一个特点的时候,引用了三个诗论家的观点作为理论论据,它们 之间构成逐层深入的递进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痴”的本质就是“情痴”,感情发展只有到了“痴”(背理)的境界,才能变成诗歌。 B.一些把真绝对化的理论,主张真实地表情达意,拒绝假定的、想象的境界,补正了 “痴”的理论不足。 C.痴情观念的影响不断扩大,超出了诗歌领域,渗透到小说创作,启发了曹雪芹创作 贾宝玉这个“情痴”的文学形象。 D.“以痴为美”的诗学命题鲜为人知,主要原因是对其学术阐释不够深刻,以及我们的 民族文化自信不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昐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牲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因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一一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一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贍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国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溥的花瓣层层相裏,透出一副做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仲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采立,无动于衷。 惊愣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一一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咸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国,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一一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织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崔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颜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子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一一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那花辯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牲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适。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已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遺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的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理由是洛阳牡丹不仅奇美,而且 有传奇的身世,只有在洛阳人们才能尽情欣赏到杜丹的绝世姿容 B.作者认为看花者没有欣赏到牡丹花开的辉煌灿烂也没有任何遗憾,因为恰恰在没 有牡丹的日子里,看花者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C.文题为“牡丹的拒绝”,其“拒绝”的表层原因为习性一遵循花期和自然规律;而更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个性一一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 D.文章取材于真实的经历,却又冲破“写真”的疆域,说传闻、引佳句、驰骋想象,“实” 与“虚”水乳交融。 5.文章全篇未写牡丹的盛开,却铺写了牡丹的一次坠落场景,请分析这个场景描写。(6分) 6.此文的视角和人称有些特别:全篇无“我”,处处是“你”。这样的视角和人称的选择有 何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1983年美国提出的“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对世界高科技发展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基于此,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焊、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意识到我国闭关锁国多年的差距,向国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经邓小平批示,国务院通过《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计划云集了当时国内顶尖的人才,选择性地跟踪国际新技术,了解了世界前沿,培养了人オ,加强了我国对世界高科技的理解力。 (摘编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构概况》) 材料二: 国务院1986年2月批准成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其目的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支持基础研究,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年度预算从1986年的8000化提高到2017年的28,000多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青年科学家,许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4年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1998年的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2008年的国家千人计划和2012年万人计划,一浪接一浪,规模越来越大,形式和期限以及管理方式执行灵活,覆盖面宽,造就了一大批努力奋进的科研团队和中青年高级人才,形成了众多的重点学科和新型产业,将中国许多高科技领域直接领向国际前沿。 十九大提出的“要聚天下英オ而用之,加快建设人オ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召唤,是重大国策,牵涉到的问题包括理念、制度、机制、方法,甚至态度和文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人オ和人オエ作者们都必须面对的严肃挑战。当每一个大写的“人”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得到学习、发展和发挥才干机会的时候,当每一个“人オ”不再是“英雄”而只是具有特别能力、能作特殊贡献的普通“一人”的时候,就是中国人才涌流、创新不断,登顶世界文明高峰的伟大新时代。 (摘编自蓝志勇《克服“中梗阻”提高新时期人オ工作的实效性》) 材料三: 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的实施,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オ,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各领域的领军人オ、青年拔尖人オ等。留学归国人员年增加,境外来华专家已由2011年的52.9万人次增至2015年的60多万人次,年均增长5%以上,人オ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升。多年来,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收录量和被引用量排名世界前列。量子调控、中微子振荡等一批基础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潜器、超级计算等取得重大突破,高铁、4G移动通信、核电、新能源汽车、杂交水稻等重大创新成果引领世界潮流。量子通信技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摘编自薄贵利《为强起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材料四: 当前,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很多企业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还很不适应。补齐科技短板、满足国家发展需要、赢得国际竞争优势,人才是关键。 近年来,回国工作的留学人员数量显著上升,中国科技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以及高校对留学人员的吸引カ不断增强。除了一线城市,杭州、成都、南京、武汉、西安等城市对留学人员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 (摘编自黄维《留学人员圆梦适得其势》) 7.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的“战略防御倡议”,引起了我国科学家对世界高科技领域的高度关注,间接推动了我国高科技的发展。 B.1986年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后,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资金投入增多,显示了国家对科技事业日趋重视。 C.十九大提出的“要聚天下英オ而用之”的人才政策,是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国策,是实现国家发展、尊重人オ并顺应当代中国人渴求“成为英雄”的强大自我实现的愿望做出的正确决定。 D.企业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是当前我国科研短板之一。这一现状如不解决,将会影响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带领中国在不少高科技领域进入国际前沿的,正是由国家众多人オ政策打造的优秀科研团队和中青年高级人才。 B.多年来,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收录量和被引用量排名世界前列,其主要原因是境外来华专家人数增多,带来了人オ科研能力大幅的提升。 C.从材料三来看,我国实施的“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对我国 科技及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D.要缩短中国在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较大差距,就必须推进人オ引进政策。 9.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通过与世界的交流,中国高科技事业有了重大进步。请结合 材料,多角度概括中国高科技事业取得的成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博,数月,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博。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ニ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日:“子孙翼及君时颇立产业,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使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贏余,但教子孙怠堕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以寿终。 (节选自《汉书・疏广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 B.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声/令子孙動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 C.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 D.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编年体史书。 B.太傅:朝廷的辅佐大臣或君王的老师。如贾谊曾任长沙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C.“昆,兄也”,所以“昆弟”就指兄弟,也可以比喻亲密友好。文中是后一种意思。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 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疏广自幼勤学,深明《春秋》。他自幼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在家乡教授子弟,连远 方之人也来向他求学,后成为皇太子师傅。 B.疏广功成名就,及时隐退。皇太子初学有成,疏广认为已经宦成名立,要求疏受一 起归老故乡,否则以后肯定会后悔。 C.疏广回归故里,纵情宴饮。他认为自己的金钱为朝廷所赐,应当自己用来颐养天 年,回归故里之后,每日请亲朋故友宴饮娱乐。 D.疏广思虑深远,族人悦服。他希望子孙自食其力,认为只要子孙勤力劳作就可以 衣食无忧,与平常人一样。族人对此心悦诚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 译文: (2)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星名诗 权德舆 虚怀何所欲,岁晏聊懒逸。云翼谢翩翻,松心保贞实。 风秋景气爽,叶落井径出。陶然美酒酣,所谓幽人吉。 自当轻尺壁,岂复扫一室。安用簪①进贤,少微②斯可必。 【注】①簪:插定发髻或帽子的长针。古人簪笔以备写用。②少微:指少微星,喻指处士、隐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写诗人本是虚怀若谷;无欲无求;但因年岁太大,又无聊慵懒,倍觉颓唐与 悲哀。 B.三、四句写飞鸟搏击长空,青松忠贞不二,诗人以此比喻人应有凌云之志和赤胆 忠心。 C.五、六句描写秋风吹拂,天气爽朗,树叶飘酒,落在井边小径上,烘托诗人的自在 自得。 D.接下来写自己愉快地品尝着美酒,好不酣畅,这正是隐居之士最值得高兴的事情。 15诗中“自当轻尺壁,岂复扫一室”两句颇具情怀,这种情怀与常说的“一屋不扫,何以 扫天下”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摆开筵席,开怀畅饮,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采纳了邹忌的劝谏,向臣民下令:“_________”,给予上等奖赏;“上书谏寡人者”,给予中等奖赏;“___________’’而让君王听到的,给予下等奖赏。 (3)李白《蜀道难》中以写山中的飞禽走兽来烘托山势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 情言志,针砭时弊,形成了南宋词坛的一大流派。 ②高大上的长鼻子校车,在村里齐刷刷沦为公厕,简直暴殄天物!购车方说教育部 门的审批愣是通不过,教育部门则不理解商会为什么坚持超标买这批校车。 ③昨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公告,强制性为“郭明抄 袭庄羽案”划上了向号。至此,这场笔墨官司终于打完。 ④在博览会上,科技成果集体亮相,这既是中国科技数十年以来厚积薄发的结果,也 是科技工作者不断创新的成果。 ⑤第一家无人超市在本市开业,整个城市都疯狂了。市民排着长龙等候入场,甚至 出现了重足而立的火爆场面。 ⑥据寺中方丈介绍,当时朝廷御赐的宝物,就是至今依然保存在后殿密室的被视为 镇寺之宝的那座八面玲珑的金锒玉的宝塔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明代的青花瓷,既继承了元代青花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西亚文化、希腊 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硕果 B.在教务会上,经管院的几位资深教授一致认为,本院的新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是 教学工作能因此而更顺利地开展。 C.《我的父亲母亲》里,那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母亲年轻时反反复复不知道跑了 多少回的乡间小路已经成了见证父母之间坚贞爱情的人生驿站。 D.家风传统、亲情羍挂、故土情结和孝悌观念,这些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不 仅没有因现代浪潮的冲击而沉没,反而愈发显示出强大的魅力 19.下列各项中,书信结尾敬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读者给报社编辑写信说“敬颂编安”。 B.长辈给侄儿李冰写信说“顺颂安康”。 C.老林给同事老张写信说“谨致鸣谢”。 D.小明给同学小王写信说“特此函答”。 20.提取材料的要点,回答问题。不超过30个字(含标点符号)。(5分) 有些月收入千余元的年轻人,却热衷于买一些顶级品牌的小配件,如领带、皮鞋、皮包等。有一些年轻的白领节衣编食买奢修品,不是出于实用的考虑,而是把它作为“成功人士”“社会地位”及“美好生活”的象征。有学者据此认为,“消费主义”已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主宰。 从以上材料可知,学者所谓的“消费主义”体现的是这样一种理念: 21.下面是根据某重点大学学生对自己能力的量化评价而绘制的图表。请认真读图,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根据自己的理解,就大学生对大一到大二和大三到大四两个阶段能力升降的自我评价做出合理化的解释。(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不久前,一个知名律师在微博提及自己乘坐火车的经历:我和妻子带了两个孩子,买了两张分散的上铺,找人商量換成下铺。两个看似是大学生的男生先后拒绝。其中一个首先犹豫了一下,答应了;我们开始放行李,男生说:我不換了我的腿受过伤。最后,两个女孩给我換了下铺,其中一个还坚决拒绝了给她的差价说:“我也有孩子的。” 最后,律师写道:“嗯,我们的问题解决了,谢谢两位好心的女孩。至于那两位男生,你们的做法也没错,只是有朝一日,你也会为人父,也会有带着孩子出行的时候。希望你们不会遇到当年的自己,遇到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女孩。” 此博文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 材料二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徳,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而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最终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胡适 阅读以上材料,设想自己是事件中的律师、男生或女孩,在得知事件成了网络热点之后,以某一当事人的名义阐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或者作为网民,选择一个角度,对此事件进行思考或评论。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