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0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普查调研考试试题(解析版)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普查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种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通过协商、对话和互动,达成管理日常事务、调控资源、履行权利的行动共识以缓解冲突或整合利益、实现公共目标、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结构、过程、关系、程序和规则的体系性活动。 从理论逻辑角度看,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是将国家作为一种兼具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的存在来认知,前者将“国家”视为一个以社会团结为特征的、以追求秩序为第一要义的实体,后者则将“国家”看作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博弈的特殊社会场域和理解其他问题的“透镜”。 从实践逻辑视角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就是要面向实践解决国家的均衡建构问题,建立包容性的政治经济体制,即“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其基本的方向是导向复杂现代性的国家治理,形成面向人民之治的国家善治,以系统性地回应因信息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国家治理变量重大调整的治理生态在权力运行、议题遴选、机制创设、资源整合乃至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深刻嬗变。 具体而言,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呈现为四大层面:一是作为治理主体的国家逻辑。现代化治理主体是多元的,党、政、企、社、民、媒等都需要参与到国家治理中,但同时,各个主体不是抽象的,而是有现实区别的,不同的主体在治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就我国治理体系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其具有先进性、纯洁性、代表性,在国家治理实践中肩负着领导职责,这种领导职责来源于公众,并始终受到公众的监督。 二是作为治理对象的国家逻辑。治理体系的覆盖范围并非单一或片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等都要且必须纳入其中,亦即国家的一切公共领域、公共活动、公共事务都是治理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国家治理”就是“治理国家”。 三是作为治理运行机制的国家逻辑。合理的体制机制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构成了治理体系的基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四是作为治理结构的国家逻辑。治理主体、对象及其依托的制度基础不是相互分裂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我们不能仅单个地域局部地把握治理体系,而是要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性整体来看待。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国家治理体系既包括国家治理的各类构成要素,更指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选自陈进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种体系性活动,它主体是政府、市场和社会民众。 B. 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体可以在管理日常事务、调控资源、履行权利等方面达成行动共识。 C.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认知,会将“国家”看作-一个以社会团结为特征的、以追求秩序为第一要义的实体。 D. 从实践逻辑视角看,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面向实践解决国家的均衡建构问题是方法,建立包容性政治体制是目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论证思路清晰,整体分成两个部分,形成了先总后分的结构特征。 B. 第二段用“透镜”比喻“国家”在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博弈的特殊社会场域和理解其他问题时所起的作用。 C. 文中运用道理论证论述了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家逻辑的治理运行机制的系统整体性。 D. 在论证作为治理结构的国家逻辑时,引用学者相关论述使“治理主体、对象及其依托的制度基础是紧密联系的”这一观点,更具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体现了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全部要求。 B. 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就其基本方向及作用而言极具实践性。 C. “国家治理”就是“治理国家”治理对象的两个特征是:国家的和公共的。 D. 不同的主体在治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先进性、纯洁性、代表性,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实践中肩负着领导职责。 【答案】1. B 2. C 3. D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范围缩小,“它的主体是政府、市场和社会民众”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种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 B项,正确。 C项,曲解文意,“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认知”错误。依据“……将国家作为一种兼具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的存在来认知,前者将“国家”视为一个以社会团结为特征的、以追求秩序为第一要义的实体”可知,“会将‘国家’看作-一个以社会团结为特征的、以追求秩序为第一要义的实体”对应本体论。 D项,曲解文意,“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面向实践解决国家的均衡建构问题是方法”错误。依据“从实践逻辑视角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就是要面向实践解决国家的均衡建构问题,建立包容性的政治经济体制”可知,“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面向实践解决国家的均衡建构问题”是目的,不是方法。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C项,曲解文意,“治理运行机制的系统整体性”错误。文章的表述是“三是作为治理运行机制的国家逻辑。合理的体制机制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构成了治理体系的基础”,是论证“合理与完善是其基础”。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D项,曲解文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先进性、纯洁性、代表性”错误。依据“不同的主体在治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其具有先进性、纯洁性、代表性,在国家治理实践中肩负着领导职责”可知,“具有先进性、纯洁性、代表性”的是“中国共产党”,而非“社会主义国家”。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带来了医学目的、医学模式的变革。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世卫组织的这一论断恰恰与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一致。”中医药作为国际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为促进人类健康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表示,中医药学本质上是健康医学的先驱:中医药学强调养生保健治未病的积极预防疾病思想,是一套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这种学术特色和优势契合了当前的医学发展需求,这也是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与基础。” 目前,中医针灸和藏医药浴法分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以“简便验廉”著称的中医药,成为受人追捧的养生保健方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0月29日《中医药越来越“国际范儿”》) 材料二: 伊朗有位“洋中医”阿米尔.胡曼.卡扎米,现任世界针灸联合会副主席,曾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学位,主攻针灸临床。现在,他不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还在北京、德黑兰等城市出诊,用手中的银针医治了众多病患。 同时精通中西医的他对这两种医疗方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一些病,比如感染,最好用西药进行治疗;有一些病,比如糖尿病、心脏病等,主要用西药治疗,但将中西医结合则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而对于一些慢性病、神经性疾病、疑难杂症等西医已经没有明显疗效的疾病,中医却往往有很好的治疗和康复效果,对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被中医良好的疗效征服。2019年数据显示,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每年13000多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有70多个国家设立了中医学院或针灸学院,103个国家认可使用针灸疗法,其中,18个国家已经将其纳入医保体系范畴。 (摘编自人民网12月17日《洋中医胡曼:将针灸作礼物送给世界更多患者》) 材料三: 上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全世界都在研发新的抗疟药。屠呦呦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启迪,最终发现了青蒿素。屠呦呦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将基于青蒿素的复合疗法作为一线抗疟治疗方案,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使非洲疟疾致死率下降66%,5岁以下儿童患疟疾死亡率下降71%。 近年来,中药在治疗危急重症方面的良好成效,让世界看到了中药的“能耐”。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学者从中药古方中萃取芍药、黄岑、甘草、大枣等4种植物的有效成分,重新组合后制作出效果稳定的抗癌药。日本的一项研究证明,黄岑对骨髓瘤细胞有抗增殖作用。在日本,许多汉方药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汉方研究机构和中药材生产基地。韩国也成立了汉方药专门研究机构。在欧洲,英国、意大利等国也已经有公司以中草药为基础,进行中医药治疗肿瘤、糖尿病的研究与尝试。 (摘编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9月9日《中医药与世界的70年: 让世界看到了中医药的魅力》) 4. 下列不属于中医药在治疗危急重症方面具有良好疗效的一项是( ) A. 对一些西医没有明显疗效的慢性病有康复效果。 B. 日本研究证明黄岑对骨髓瘤细胞有抗增殖作用。 C. 世卫组织推荐基于青蒿索的复合疗法用于抗疟。 D. 耶鲁大学萃取植物有效成分用于制作抗癌药。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带来了医学目的、医学模式的变革,当代医学应以人类的健康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B. 中医药学强调养生保健治未病的积极预防疾病思想,与当前医学以人类健康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发展需求是相契合的。 C. 胡曼精通中西医,他认为主要用西药治疗的疾病,比如感染、心脏病糖尿病等,如果中西医结合则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D. 在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药性的背景下,屠呦呦受我国中医药古籍的启迪,发现了全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 6. 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不断发展原因。 【答案】4. A 5. C 6. ①中医药学强调养生保健治未病的积极预防疾病思想,与当前的医学发展需求相契合,为促进人类健康发挥积极作用。②对于一些慢性病、神经性疾病、疑难杂症等西医已经没有明显疗效的疾病,中医往往有很好的治疗和康复效果,帮助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③中药在治疗危急重症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如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从中药古方中萃取植物有效成分,重新组合后制作抗癌药等。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文本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A项,答非所问、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而对于一些慢性病、神经性疾病、疑难杂症等西医已经没有明显疗效的疾病,中医却往往有很好的治疗和康复效果,对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慢性病”不属于危急重症;其次,康复效果也不是疗效,只是帮助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C项,“比如感染”错误,依据原文“有一些病,比如感染,最好用西药进行治疗”可知,感染属于用西药治疗的疾病。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 依据“中医药学本质上是健康医学的先驱:中医药学强调养生保健治未病的积极预防疾病思想,是一套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这种学术特色和优势契合了当前的医学发展需求,这也是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与基础。’”可概括为:中医药学强调养生保健治未病的积极预防疾病思想,与当前的医学发展需求相契合,为促进人类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依据“有一些病,比如糖尿病、心脏病等,主要用西药治疗,但将中西医结合则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而对于一些慢性病、神经性疾病、疑难杂症等西医已经没有明显疗效的疾病,中医却往往有很好的治疗和康复效果,对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可概括为:对于一些慢性病、神经性疾病、疑难杂症等西医已经没有明显疗效的疾病,中医往往有很好的治疗和康复效果,帮助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将基于青蒿素的复合疗法作为一线抗疟治疗方案,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中药在治疗危急重症方面的良好成效,让世界看到了中药的‘能耐’。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学者从中药古方中萃取……制作出效果稳定的抗癌药。日本的一项研究证明,黄岑对骨髓瘤细胞有抗增殖作用……”等内容可概括为:中药在治疗危急重症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如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从中药古方中萃取植物有效成分,重新组合后制作抗癌药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食。”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 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我”在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枕着-片芦苇遇见周瑜,首尾呼应,借唯美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的理解。 B.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浑身一股逼人的英气,这正是“我”仰慕的英雄气概,遇到心目中的英雄令“我”颤抖不已。 C. 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心理的转变,对“我”的言论由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内心产生了触动。 D. 小说善于运用特定意象表达感受,“艾草”气味的反复出现,将“我”与周瑜相遇、交谈、离去等情节贯穿起来,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8. 请以周瑜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9. “我”喜欢“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喜欢“穿布衣”的、“倒下”的英雄。请结合画线句分析“我”的心理。 【答案】7. B 8. ①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凸显人物风采,如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英气逼人,写出周瑜的战争英雄的气概。②用特征鲜明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如击鼓、吹号角等动作,表明他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从容和自信。或:前两次丢艾草的动作表明他对战争的期待,最后一次丢艾草的动作体现了他内心的变化。③用个性化的神态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表现其对“我”的不以为然,“不再发笑了”表明内心受到触动。④用典型化的场景侧面供托人物状态,如号角声、艾草的气息、帐篷,篝火,衬托了周瑜战争英雄的形象。 9. ①热爱自然,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流水声、鸟声是宁静美好的自然环境,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指和平宁静的生活。②厌恶战争崇敬平凡普通的英雄。“我”更喜欢“穿布衣”的、“倒下”的英雄,阐释了对英雄的理解,认为英雄应该是普通的人,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项,“这正是‘我’仰慕的英雄气概”错误。“我”不喜欢身披铠甲的周瑜,认为“穿布衣更英俊”,“英雄就该倒下”,表明“我”更喜欢平凡的英雄。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积累常见的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地分析概括。 本文中对周瑜的塑造采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 正面描写:“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是外貌描写,写出周瑜战争英雄的气概;“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等是动作描写,表明他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从容、自信及心理的变化;“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周瑜不再发笑了……”是神态描写,其中“笑”表现其对“我”的不以为然及对战争从容,而“不再发笑了”表明其内心受到触动;“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等是语言描写,凸显了周瑜的英雄气概。 侧面描写:“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等环境描写是为塑造周瑜设置的背景,衬托了周瑜战争英雄的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是在渲染宁静美好的自然环境,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而“我”喜欢“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则表现了“我”对自然、对和平、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英雄倒下”“布衣英雄”说明战争已经结束,而“我”喜欢“穿布衣”的、“倒下”的英雄则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对普通英雄的崇敬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廷让,字光义,其先涿州范阳人。少有膂力,周祖镇邺,以隶帐下。从世宗征淮南,以功领雷州刺史。 乾德二年春,诏领兵赴州,以备并寇。冬,兴师伐蜀,为四川行营前军兵马副都部署,率禁兵步骑万人、诸州兵万人,由归州进讨。入其境,连破松木、三会、巫山等砦,获蜀将南光海等五千余人,擒战掉都指挥使袁德宏等千二百人,夺战舰二百余艘。又获水军三千人,因度南岸,斩三千余级。 初,夔州有锁江为浮梁,上设敌棚三重,夹江列炮具。廷让等将行,太祖以地图示之,指锁江曰:“我军至此慎勿以舟师争胜当先以步骑陆行出甚不意击之俟甚势却即以战棹夹攻取之必矣。”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悉如太祖计。遂进克万、施、开、忠四州,峡中郡县悉下。 明年正月,次逐州,州将陈俞率吏民来降,尽出府库金帛以给将士。蜀平,王全斌皆坐纵部下掠夺玉帛及纳贿赂左降,惟廷让秋毫无犯。及全师雄等作乱,郡县相应,寇盗蜂起。廷让又与曹彬破之,以功改领镇安军节度,从征太原。 雍熙三年,曹彬败于岐沟关,诸将失律,多坐黜免。既而契丹扰边,时议遣将,无惬上意者。时廷让与宋偓、张永德并罢节镇在环列,帝欲令击契丹自效,乃遣分守边郡,以廷让知雄州,又徙瀛州兵马都部署。是冬,契丹数万骑来侵,廷让与战君子馆。时天大寒,士弓弩皆不能轂。廷让先分精兵属李继隆为后殿,缓急为援 。至是,继隆退保乐寿,廷让一军皆没,死者数万人,仅以数骑获免。 初,廷让诣阙待罪,太宗知为李继隆所误,不之贵。四年,复命代张永德知雄州兼兵马部署。是秋以疾闻,帝遣内医诊视,因上言求归京师,不俟报,乃离屯所。帝怒,下御史按问,狱具。廷让既黜,快快不食,行至华州卒,年五十九。帝录其旧勋,赠太师。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军至此/慎勿以舟师争胜/当先以步骑陆行/出甚不意/击之俟甚势却/即以战棹夹攻/取之必矣 B. 我军至/此慎勿以舟师争胜/当先以步骑陆行/出甚不意击之/俟甚势却/即以战棹夹攻取之/必矣 C. 我军至/此慎勿以舟师争胜/当先以步骑陆/行出甚不意/击之俟甚势却/即以战棹夹攻取之/必矣 D. 我军至此/慎勿以舟师争胜/当先以步骑陆行/出甚不意击之/俟甚势却/即以战棹夹攻/取之必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领”在这里表兼任,一般是兼任较低官职。另外,“权”“假”“行”“守”“摄”均可表示代理官职。 B. “行营”又叫“移营”。指行军打仗时的军营,也指率军的皇帝驻地办事处。 C. “雍熙”是年号。年号,即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有些皇帝会因祥瑞或重大事故等立号改元。 D. “待罪”有两个意思:古代官吏任职的谦称,意谓不胜其职而将获罪;等待处分。文中意思是后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廷让少有薺力,英勇善战。刘廷让少从周祖,又跟随世宗攻打淮南,因战功被任命为雷州刺史。后在伐蜀战役中,率众从归州入后蜀,势如破竹,抓获后蜀大将。 B. 刘廷让征战无数,有胜有败。在攻打夔州时,虽然敌人守备森严,但刘廷让最终也攻占了夔州;但在与契丹作战时,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C. 刘廷让清正廉洁,遵守法度。他到遂州时,州将陈俞率官吏百姓来投降,面对府库金帛,他没有选择私吞,而是尽数赏赐给将士。蜀地平定之后,依旧恪守法度,全然不似王全斌等人。 D. 刘廷让恃宠放任,终被罢黜。他向皇上上报病情,皇帝诏请御医为之诊视,他却未经皇帝答许,擅自离开屯所。皇帝闻之大怒,将其交予御史定罪,他最终被罢免。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平,王全斌等皆坐纵部下掠夺玉帛及纳贿赂左降,惟廷让秋毫无犯。 (2)廷让先分精兵属李继隆为后殿,缓急为援。 【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后蜀平定后,王全斌等人都因为放纵部下掠夺财物以及收受贿赂而被定罪降职,只有刘廷让秋毫无犯。 (2)刘廷让先分出精兵隶属李继隆作为殿后,有紧急情况进行援救。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我军至此”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此”是“至”的宾语,应在“此”后断句,排除BC;“出其不意”是“击之”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 译文:我军到达这个地方,是逆流而上的,千万不要凭着水军争取胜利,应当先让步兵骑马从陆地上进军,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等到敌人后退了,就立即用战船夹攻,这样一定能夺取夔州了。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B项,“也指率军的皇帝驻地办事处”错,应是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错误。依据“时天大寒,士弓弩皆不能轂。廷让先分精兵属李继隆为后殿,缓急为援。至是,继隆退保乐寿,廷让一军皆没,死者数万人,仅以数骑获免”可知,失败的原因在李继隆未能及时援助,并非“寡不敌众”。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平”,平定;“坐”,因为;“左降”,降职。 (2)“属”,隶属;“后殿”,殿后;“缓急”,偏义复词,紧急情况时。 【参考译文】 刘廷让,字光义(音同义),祖先是涿州范阳人。刘廷让年轻时有体力,周祖镇守邺城,把他隶属于自己部下。他随从世宗伐淮南,因为功劳担任雷州刺史。 乾德二年春天,皇帝下令刘廷让率领军队奔赴潞州,以防备并州的敌寇。冬天,发兵征伐后蜀,任西川行营前军兵马副都部署,率领禁军步兵骑兵一万人、各州兵一万人,从归州进军讨伐,进入对方境内,连续攻破松木、三会、巫山等营寨。擒获蜀将南光海等五千多人,俘虏战棹都指挥使袁德宏等一千二百人。夺得战舰二百余艘,又俘获水军三千人,趁势渡过南岸,斩首三千余人。 当初,夔州有浮桥封锁长江,岸上设有三道栅栏,江两岸排列着炮具。宋太祖(赵匡胤)拿出地图给刘廷让看,并指着地图上夔州的铁索桥说:“我军到达这个地方,是逆流而上的,千万不要凭着水军争取胜利,应当先让步兵骑马从陆地上进军,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等到敌人后退了,就立即用战船夹攻,这样一定能夺取夔州了。” 等到刘廷让的军队到达那里,距铁索桥三十里,刘廷让命兵士弃船登岸,一举夺下了铁索桥,然后又乘战船逆流而上,攻占了夔州城。夔州守将高彦俦自焚。整个战斗行动完全像宋太祖事先计划的那样。于是攻克了万、施、开、忠四洲,峡中的郡县全部被攻下。 第二年的正月,达到遂州,遂州将领陈愈率领官吏百姓归降,拿出官库中全部的金帛来供应将士,后蜀平定后,,王全斌等人都因为放纵部下掠夺子女、财物以及收受贿赂而被定罪降职,只有刘廷让秋毫无犯。等到全师雄等叛乱,各州县与之呼应,贼寇纷纷起事。刘廷让又和曹彬打败了他们,因为功劳改任镇安军节度使,随从皇上征讨太原。 雍熙三年,曹彬在岐沟关战败,各位将领也都失利,多数被贬黜罢免。接着契丹侵扰边境,当时商议派遣将领,没有能让皇上满意的。那时,刘廷让与宋倔、张永德都被免去了节度使在禁军任职,皇帝想让他们攻打契丹来赎罪,就派他们分头守卫边境州县,任命刘廷让为雄州知州,又调任瀛洲兵马都部署。当年冬天,契丹数万骑兵前来侵犯,刘廷让与他们在君子馆交战。当时,天气严寒,士兵的弓弩都不能拉满,契丹军队把刘廷让层层包围,刘廷让先分出精兵隶属李继隆作为殿后,有紧急情况进行援救。这时,李继隆退兵保守乐寿,刘廷让全军覆没,战死的有数万人,刘廷让仅仅率领几个骑兵得以幸免。 起初,刘廷让来到朝廷等待处罚,太宗知道是被李继隆所耽误,没有责罚他。四年,又任命他接替张永德为雄州知州兼兵马部署。当年秋天上报患病,皇帝派遣宫廷医官诊治,因而上言请求返回京城,没有得到答许,就离开了驻地。皇帝发怒,交给御史审问,定案下狱。刘廷让被贬黜后,心中不快不肯吃饭,走到华州去世,年五十九岁。皇帝追念他往日的功劳,赠官太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①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睛窗影落石泓②处,松煤③浅染饱霜兔④。 中安三石使屈蟠⑤,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①偃蹇;横卧。②石泓:石砚。③松煤:用松烟制成的墨。④霜兔:用免毫制成的笔。⑤屈蟠:盘曲。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诗题可知,这是一首“次韵”诗。即按照黄斌老所画横竹的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的一首诗。 B. 首联交代了黄斌老所画竹子的风貌及作画动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 C. 颔联把竹比作“偃蹇”之卧龙,是说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暂时失去刚直的品性。 D. 黄斌老把自己的品格灌注到所画竹子之上,与竹“俱忘形”,才画出气节不凡的竹。 15. 结合诗歌后两联,试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黄斌老画横竹时的高超技艺的? 【答案】14. C 15. ①颈联通过想象黄斌老作画时的具体过程,表现了他的成竹在胸与踌躇满志。②尾联从黄斌老具体绘画的巧妙安排入手,即安置三块石头,让竹子盘曲生长。其形态使观者联想到多亏有石头压着,否则横竹会像真龙一样破壁而去。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事,侧面表现出黄斌老的技艺高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C项,“暂时失去刚直的品性”错误,并不是暂时失去刚直的品性,是为了表现竹子的从容和处变不惊。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对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所积累,然后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鉴赏。 诗歌后两联的意思是:晴天的窗影落在砚池里,松烟墨浅染蘸饱了霜兔;画中安置三块怪石使青竹屈蟠,也担心形状完全会飞去。 颈联是叙斌老作画的情景,“石泓”即石砚,在明朗的窗下,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优雅的横竹图,表现了他的成竹在胸与踌躇满志;尾联写斌老除画了横竹之外,还画了几块石头,让竹子盘根于其上,像这样处理,是考虑到竹子像龙一样夭矫、灵气,如果没有几块石头,把这些像龙一样夭矫的竹子蟠曲起来,它会像真龙一样破壁而去。这是从画作本身的内容入手,通过想象和夸张,从侧面歌颂了斌老画技的高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陋室铭》中借用典故表明作者内心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南阳诸葛庐 (2). 西蜀子云亭 (3). 连峰去天不盈尺 (4). 枯松倒挂倚绝壁 (5). 千呼万唤始出来 (6). 犹抱琵琶半遮面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借用典故表明作者内心追求”是提示,同时注意“诸葛”的书写;(2)“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是提示,同时注意“盈”的书写;(3)“初次出场时情态”是提示,同时注意“琵琶”的书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不久,黄宾虹刷屏朋友圈——他的一幅《黄山汤口》在今年春拍飚出3.45亿元的“天价”。 尽管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南黄北齐”之说(“黄”指黄宾虹,“齐”指齐白石)由来已久,然而相比齐白石“红花墨叶”的雅俗共赏,黄宾虹的看上去总是“黑漆漆”的画多少显得有些寂寞。 有人将黄宾虹的画比作茶水,而且是黏茶、浓茶、苦茶,认为他的画必须慢慢回味才能尝到甘甜,沁人心牌。这样的比喻不无道理。黄宾虹最为 的,是以金石趣味表现山水“浑厚华滋”的氛围。他对于山水的“内美”执着追求,这样的美艰涩难懂甚至有些古奥深邃。 这是一位知识型、研究型的画家。他的艺术人生,一方面在不断向古人学习,总结各画派的技法经验;另一方面,则游历大江南北,“搜尽奇峰打草稿”;进入“师造化”“师自然”阶段。( )晚年最具____的“黑、密、厚、重”式画风,尤其被认为将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的境界。 17. 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横线处应填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飚(biāo) 沁(qìn) 擅长 辨识度 B. 飚(yáng) 沁(qìng) 善长 辩识度 C. 飚(yàn) 沁(qìn) 擅长 辨识度 D. 飚(yán) 沁(qìng) 善长 辩识度 18. 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对山水的“内美”执着追求,这样的美艰涩难懂甚至有些古奥深邃。 B. 他执着追求山水的“内美”,这样的美古奥深邃甚至有些艰涩难懂。 C. 他执着追求山水的“内美”,这样的美艰涩难懂甚至有些古奥深邃。 D. 他对于山水的“内美”执着追求,这样的美古奥深邃甚至有些艰涩难懂。 19.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最终,黄宾虹总结出了“五笔七墨”。这是在自己对笔墨的研究实践,再加上总结前人用笔用墨的基础上完成的。 B. 最终,黄宾虹在总结前人用笔用墨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对笔墨的研究实践,总结出了“五笔七墨”。 C. 最终,“五笔七墨”被黄宾虹总结了出来。这是他在总结前人用笔用墨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对笔墨的研究实践,最终完成的。 D. 最终,经过自己对笔墨的研究实践,再加上对前人用笔用墨经验的借鉴,黄宾虹总结出了“五笔七墨”。 【答案】17. A 18. B 19. B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侧重于对常见字中的易读错字、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音近字进行辨析,如要求考生辨别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读音,要求考生比较形近字的读音等。所以考生平时必须多读多记。 “飚出”读“biāo chū”; “沁人心脾”读“qìn rén xīn pí”; 没有“善长”,只有“擅长”,意思是指在某方面有特长,或指对某些东西比较了解,做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没有“辩识”,只有“辨识”,意思是辨认识别。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甚至”表递进关系,所以应为“古奥深邃甚至有些艰涩难懂”,排除AC;D项主客颠倒,可将“对于”改成“对”,或“他执着追求山水的‘内美’”。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答案。 由语段可知,必须先“前人”“后”“自己”,故排除A.D;C项为被动句式,不连贯。 故选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许多人以为凡刻有文字的石头都称为碑,_______。 所谓碑这个东西,本来只是一块大石板,中端穿一个圆洞,用以办丧事和祭祀。大约在西汉晚期,有人利用这块石板,_______,记述墓主人的姓名官位,卒葬年月,放在墓前,这个东西,称为“墓表”。以后,________,详细记述了墓主的姓名、家世、生平和事业,还加上了颂扬和悼念的诗铭,这祥的石板,就称为“墓碑”。从此以后,人们以为碑是刻有文字的石板。 【答案】①这是个错误的观念。 ②在上面刻上文字 ③石碑上刻的文字渐渐多了起来。 【解析】本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第①空,根据后文“所谓碑这个东西,本来只是一块大石板,中端穿一个圆洞,用以办丧事和祭祀”可知,不是所有的“碑”都“刻字”,所以此空可填:这是个错误的观念。 第②空,根据后文“记述墓主人的姓名官位,卒葬年月”可知,此空可填:在上面刻上文字。 第③空,根据后文“详细记述了……”可知,此空可填:石碑上刻的文字渐渐多了起来。 21.由古老的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以“老”为例,甲骨文作,这是一个会意字,其字形很像一位驼背的老人,手中拄着拐杖,头发看上去很稀疏,正在慢慢地前行。“孝”与“老”有相似的构件要索,请参考“孝”字的字形演变示例图,分析“孝”字的本义,并围绕它拟一则公益广告词(不超过15个字)。 【答案】古字形儿子搀扶老人,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广告词:例如:把温暖送给父母,让情爱陪伴老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涉及图文转换和拟写广告词。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审清例图要素,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字的含义;拟写广告词要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洁、优美。 “孝”字构成要素分两部分,上部分是一位驼背的老人,后演变为“老”字的省略,代表老人;下部分形似“小孩”,且随着演变越来越清晰的表达了“子”的含义。老人在上,儿子在下,表示儿子搀扶老人。所以古字形是儿子搀扶老人,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 拟写广告词时,要注意孝亲敬老的主题,并力求语言简洁、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尤其要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曾经讲过一个被后人广为流传的故事:南方水乡的农村里,有一个人出门,看到在一条很窄的田埂上,两个挑着担子的人狭路相逢。他们互不相让,因为挑着担子,没办法侧过身体通过,而谁要让,就得从田埂上下去,站到水田里,沾两脚泥。就在两个倔强的人像两头牛一样顶在那里的时候,这个旁观者走上前去,对其中的一个人说:"来来来,我下到田里,你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一会儿,你一侧身不就过去了吗?”曾国藩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躬身入局。遇到问题不是置身事外,指点江山,而是把自已放进去,把自已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结合时事、阅读积累及个人的生活体验,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做“躬身入局”之人 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耀眼的光辉不在道路坦途,未经风浪,而是在能够于磨难中坚强、于困顿中奋起、经风雨而初心依旧。疫情防控是一场关乎全民的战役,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我辈皆应躬身入局。 领导干部”躬身入局”,于“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赢得这场战斗的最终胜利,“关键少数”有着关键作用。领导干部“躬身入局”,走入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坚决不做“一问三不知”的挂名干部。躬身入局掌握真实、准确的一手资料,才能制定出关乎决胜的方向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防疫方案;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进行防疫考量,统筹布局、精准施策,才能既做到严防疫情扩散,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又不会防疫过度,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媒体人“躬身入局”,聚民心、暖人心,用镜头和笔尖传递着”疫”情之下的中国声音。不实地采访、不深入一线就不能传达出准确的疫情战况,就无法生动地记录下白衣天使奋战的模样,就无法把即使被病毒感染却依旧乐观向上的精神传递给大家。于是媒体朋友们全副武装“躬身入局”,在疫情一线捕捉那忙碌而坚定的身影,记录下最美的“口罩妆”,向大家传出战”疫”的最新进展情况。每个镜头、每篇文字的主角都不是他们,但媒体人早已“躬身入局”。 普通群众“躬身入局”,守好自己的阵地,共同赢得战役胜利。朋友圈流传着一句玩笑话,“现在是躺在家里就是为国家做贡献”,虽说是玩笑话,却透露着普通群众共抗疫情的决心,正是因为千千万万的群众闭门不出,才阻断了病毒的传播,为赢得最终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许多群众主动报名支援防疫工作,主动为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医生捐献物资,无论是自我隔离还是尽己所能支援防疫的群众,他们都早已“躬身入局”,进入了疫情战场,为赢得最终胜利贡献力量。 躬身入局者,皆为我辈。鲁迅先生说曾说:“中国青年要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如今疫情防控进入了关键期、决胜期,我辈皆躬身入局,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大获全胜、鸣金收兵的时刻就在眼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立意。首先分析材料,材料中的关键词是“躬身入局”,其含义可以结合“遇到问题不是置身事外,指点江山,而是把自已放进去,把自已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意思是说做任何事,仅仅在局外呐喊议论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自己投身其中,才有可能成功。对于“躬身入局”的观点,我们可以衍生开来,联想到“参与”、“行动”等关键词。倡导人人都要有社会主人翁的意识,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