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第8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第8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

1 第 8 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核要求 考试内容 必考 加试 考情播报 考查频度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中国代表团参加 1954 年日内 瓦会议和 1955 年万隆会议 c b (2017·4 月,32 题第 一问)考查万隆会议的 背景和内容 4 次 1 考 2.外交关系的突破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 法席位的恢复 (2)中美关系正常化 (3)中日邦交正常化 b b b (2016·4 月,12)考查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 外交成就 (2015·10 月,13)考查 尼克松访华 4 次 2 考 考 试 标 准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 策的具体表现 (2)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b b (2016·4 月,12)考查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 外交成就 4 次 1 考 考点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梳理·基础知识]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 1.背景 (1)1953 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2)国内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 立新的国际关系。 2.历程 首次提出 1953 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进一步阐释 1954 年中印总理联合声明中,把“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最终定型 1955 年亚非会议上,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 整”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二、中国代表团参加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和 1955 年万隆会议(b) 1.日内瓦会议 (1)时间、地点:1954 年、日内瓦。 (2)会议议题: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特点: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结果: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 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 (1)时间、地点:1955 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特点: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议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 (4)结果 ①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②形成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友好合作的“万隆精 神”。 【概念辨析】 “求同存异”中“同”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都 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共同奋斗目标;“异” 是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意义 史料一 周恩来总理手迹 [识图解史] 图示中丁的表述显示此手迹是 1954 年中印两国总理声明中的内容,随后又有何 改动? 3 提示:在亚非会议上,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史料二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 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锦》 [读史用史] 史料二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平等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 提示:这些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要点二 新中国步入国际舞台 史料 (2017·浙江 4 月选考)(节选)1955 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 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会议提出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 主张“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决议“在实际可行的最 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 易。倡议亚洲各国人民“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 触”。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将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 [读史用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诉求,简述上 述诉求提出的时代背景。 提示:诉求: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促进文化交流。 时代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两极格局逐渐形成,国际 局势紧张与缓和相互交织。 [精练·选考题组] 【例】 重现历史场景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017·绍兴 3 月模拟)1953 年,中共中央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 将之具体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以宣示新中国新的对外政策,及其全面谋求和平外 交的诚意。下列关于这一“新的对外政策”的国内、国际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 B.中国国内即将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 C.苏联新领导渴望有一个和平建设时期 D.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局面正式形成 解析 D 项形成于 1955 年。 4 答案 D 练 1 情景考查亚非会议 (2017·宁波 3 月模拟)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某次国际会议上,各国代表服饰各异。“一样是 穆斯林,土耳其人的帽子是红的,印度尼西亚人的帽子是黑的,埃及人的帽子是白边红心的。 一样是穿着高领的制服,扣子少而比较短的是中国人,扣子多而长到膝盖的是印度人”。中 国代表在这一会议上(  )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促成了印度支那和平协议的签署 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提供了“安全先行”的合作模式 解析 从材料“50 年代”及亚非各国服饰等信息可判断,这次会议为亚非会议,故 A 项符 合题意。 答案 A 练 2 史料考查日内瓦会议 (2017·名校协作体联考)《人民日报》曾对一国际会议发表社论:“在承认印度支那人民的 民族权利的基础上来寻 求对于有关双方都是光荣的、公平的、合理的条件,并采取有效措施,以便在印度支那能够 早日实现停战和恢复和平。”该国际会议是(  ) A.开罗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解析 日内瓦会议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练 3 史料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017·湖州高三期末)历史学家牛军认为:“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 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 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这一“新的对外政策”最早提出是在(  ) A.1953 年 B.1954 年 C.1955 年 D.1956 年 解析 材料“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表明要发展与邻近国家和 5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是中印于 1953 年提出,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6 考点二 外交关系的突破 [梳理·基础知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 1.背景 (1)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蒋介石集团所占据。 (2)广大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崛起。 (3)新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2.过程 (1)1971 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被周恩来拒绝。 (2)10 月 25 日,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 (1)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 (2)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b) 1.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1)对美国来说: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失败;与苏联争霸中处 于守势。 (2)对中国来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对中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2.过程 时间 事件 意义 1971 年 4 月 “乒乓外交” 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1971 年 7 月 基辛格秘密访华 为尼克松访华做了准备 1972 年 2 月 尼克松访华签署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承认一个中国 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 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 常化 1978 年 12 月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 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 国的一部分 为建交提供了法律依据 1979 年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7 1 月 1 日 3.影响 (1)对世界: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世界局势。 (2)对中国:直接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在外交上打破外交困境,迎来建交高潮;有利于 台湾问题的解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易错易误】 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而不是中美正式建交。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的标志是 1979 年中 美建交。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b) 1.原因 (1)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日本舆论强烈要求尽快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为日本取得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3)日本许多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 2.概况:1972 年 9 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外交 关系。 3.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推动了亚洲与世 界的和平。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中国重返联合国 史料 中国在联合国获得支持票数的增长 [识图解史]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提示:发展中国家支持。 要点二 中美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关键 史料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 8 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联合公报》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8 年中美《关于建立外交 关系的联合公报》 [读史用史] 两个“公报”对“一个中国”的表述明显不同,据史料分析中美《关于建立外 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与《中美联合公报》相比在内容上有何发展? 提示:美国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含糊态度,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明确立场,是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关键。 [精练·选考题组] 【例】 史料考查外交关系的突破 (2015·浙江 10 月选考)周恩来说:“我们注意到尼克松总统来华前的讲话中也谈到,‘我 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我们希 望……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这个“新的开始”发生在(  ) A.20 世纪 50 年代 B.20 世纪 60 年代 C.20 世纪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 解析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两国还处在敌对的紧张状态,故 A、B 项错误;20 世纪 70 年 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关系有了“新的开始”,故 C 项正确;20 世纪 80 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练 1 从概念理解角度考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2017·东阳中学 3 月检测)1972 年中美之间结束敌对状态,是求同存异原则的灵活运用。 这一时期中美的“求同”主要体现在(  ) A.淡化意识形态的分歧 B.推动国际关系走向多极化 C.谋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D.遏制苏联在亚太地区扩张 解析 本题考查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美双方共同的需要,即应对苏联的威胁。 答案 D 练 2 综合考查中国重返联合国 9 (2017·稽阳联谊学校联考)英国学者珍妮·克莱格在其著作《中国的全球战略:走向一个多 极世界》中写道:20 世纪 70 年代“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此处的“开 花结果”指的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国加入不结盟运动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原因。万隆会议上,中国赢得更多的亚非 国家支持和拥护,而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支持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原因。 答案 A 练 3 (2015·浙江会考)1972 年,有 18 个国家同中国建交,从而形成了一次建交高潮。推动 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有(  ) 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②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③中苏同盟关系的加强 ④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 中美建交是在 1979 年;中苏关系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就已经恶化,故②③与题 意不符。 答案 A 考点三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梳理·基础知识] 一、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b) 1.调整背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国际形势的发展(政治多极 化趋势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调整依据: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强调要坚持反对霸权 主义。 3.具体表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新时期表现为不结盟。 二、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b) 1.2001 年,“上海五国”机制发展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包括 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 2.特点:结伴而不结盟。 3.合作模式: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4.意义: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0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表现 史料 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 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 [读史用史] (1)史料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和目标是什么? 提示:“不结盟”;维护世界和平,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如何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 提示:“不变”: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根本目的不变;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没有变,和平共 处的基本准则没有变。“变”: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要点二 新时期的外交重心及表现 史料一 2000 年,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首次会晤。 [识图解史] 图文史料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活动的重心之一是什么? 提示: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史料二 (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二联考改编) [识图解史] 图示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徽标。其成立于何时?作为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 外交实践,上海合作组织提供了一种新型区域合作模式,请指出其特征。 提示:2001 年;特征: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 模式。 [精练·选考题组] 【例】 综合考查我国外交成就的识记 (2016·浙江 4 月选考)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外交成就,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11 ①中日邦交正常化 ②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 ③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④中国正 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解析 ①发生在 1972 年,②指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③在 2001 年,④在 1991 年。故选 A 项。 答案 A 练 1 辨析考查新时期中国的多边外交建树 (2017·台州中学高三统练)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外交政策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着前 进,走向成熟。下列史实对应某一历史阶段,与该阶段外交政策特点不相符的是(  ) A.践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顺应国际多极化趋势 D.保持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解析 第一幅图片体现了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第二幅图片的时间是 2001 年 10 月,第三幅图片是 2001 年 6 月,所以图片反映的是新时期的外交。 答案 B 练 2 用史家评论考查上海合作组织 (2017·东阳中学 3 月检测)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 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 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对世界政治局势有清楚认识 B.低估了中俄在组织中的领导作用 C.表达了对美俄争夺中国的担心 D.没有认清上海合作组织的新特点 解析 两种观点都强调结盟、对抗的思想主旨,与上海合作组织结伴而不结盟、开放互利等 12 特点不符。 答案 D 练 3 情景考查新时期中国的多边外交建树 (2016·杭州七校高二联考)2014 年 3 月 2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荷兰王国首相吕特邀请赴 荷兰海牙出席第三届安全峰会。此次核安全峰会以“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为主题, 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峰会,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欧盟总部进行访问。主要反映出(  )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中国致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有利于世界多极格局的加强 D.推动了中、欧之间的同盟合作 解析 材料主要阐述中国参加安全峰会,峰会以安全为主题并由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出席并 访问联合国相关部门。可知 A 正确;荷兰不是中国邻国,故不选 B;题干为中国参加外交活 动未涉及其他国情况,故不选 C;材料中出席峰会的并非都是欧洲国家,故不选 D。 答案 A 练 4 史料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 (2017·诸暨中学高二期末)邓小平在谈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提出:“主要应该从国家自 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再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应该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下列活动与这一思想吻合的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解析 材料中提及此时中国的外交理念是“平等相待”,不计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可见 C 项正确。A、B 两项都是毛泽东时期的外交成果,均排除。D 项表述属于内政问题,不 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处理,排除。 答案 C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江苏单科,12)20 世纪 50 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 13 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 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 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 和政治制度,有利于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B 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 家参加,A、C 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交,会加剧不同 社会制度之间的对抗,D 项错误。 答案 B 2.(2015·浙江 9 月选考调研)20 世纪 70 年代是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下列不属于 这一时期外交成就的是(  ) A.重返联合国 B.中苏关系正常化 C.中美关系解冻 D.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 中苏关系正常化是在 1985 年。故选 B 项。 答案 B 3.(2017·嘉兴 3 月测试)1953 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 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对这一原则提出的背景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主动外交姿态 B.万隆会议精神影响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D.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解析 1955 年召开万隆会议,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B 4.(原创)2017 届学生探究课上,老师出示了一图片投影。当年这份图片内容的提出标志着 新中国(  ) 14 A.打破了西方外交孤立中国的境地 B.对外政策走向成熟 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对外开放,推行不结盟政策 解析 “打破了西方外交孤立中国的境地”发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 的多边外交”“对外开放,推行不结盟政策”均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现象,均与材料涉 及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不符,故选 B。 答案 B 5.(2017·浙江超级全能生 3 月联考)1954 年 3 月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为“红 色中国的周恩来”,小标题是“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该期杂志“封面”反映的是 (  ) A.“北约”和“华约”全面对抗局面正式形成 B.《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订 C.广大亚非国家排除西方干扰,独立自主召开万隆会议 D.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即将召开 解析 1954 年 3 月,朝鲜战争已经实现停火,但印度支那战争还在继续,奠边府战役的胜 利宣告法国对越南侵略的失败。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抗法斗争中,中国给予两国有力的援助, 日内瓦会议召开于 1954 年 4 月,故 D 正确。“北约”和“华约”全面对抗局面正式形成是 在 1955 年;《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订是在 1954 年 7 月;万隆会议召开 于 1955 年,故 A、B、C 三项错误。 答案 D 6.(2016·温州 8 月选考模拟)《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 1955 年的一次国际会 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 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 由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55 年”“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的敌对情绪”判定此次 会议是万隆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选 A 项。 答案 A 7.(2017·温州九校高三期末联考)2015 年 4 月 10 日,中国驻印尼大使谢锋发表讲话说,亚 非各国领导人将于 4 月 24 日在万隆重演 60 年前亚非领袖的“历史性步行”。60 年前的这场 会议(  ) A.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C.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团结 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答案 C 8.(2016·绍兴 9 月适应性考试)以反映开国总理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后 27 年间工作与生活 的感人故事为内容的电视剧《海棠依旧》,日前在央视热播。下列与周恩来在这 27 年中相关 的两张历史照片,反映了新中国(  ) ①开展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③开始崭露头角并走向 国际舞台 ④推进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日内瓦会议,新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万隆会议,新中国联合亚非新兴国家 建立新的国际关系,因此②③正确。 答案 B 9.(2017·衢州质检)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时人评 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以下史实能够佐证毛泽东 观点的有(  )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②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 ③尼克松访华使中 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16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这件事情的结果,不是访华这种事情的背景, 故③错误。 答案 A 10.(2017·温州 2 月测试)有国际政要在他的问忆录中写道:(1970 年)“我向国会提出了第 一个外交报告。关于中国问题的那一段是这样开始的:‘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富有生命力的 人民,他们不应该继续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这位国际政要应是(  ) A.丘吉尔 B.杜鲁门 C.尼克松 D.田中角荣 答案 C 11.(2017·镇海中学等九校高二联考)《印度时报》描写新中国 60 年的反差时用了如下两 个词:贱民和全球强国。文章说,中国曾被视为一个“贱民”,冷战期间被夹在美苏之间, 直到 1971 年才加入联合国,摆脱孤立。“现在它是一个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强国,它购 买美国国债,在拉美和非洲抢购自然资源,在重大外交问题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对材料 描述的史实,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冷战期间被夹在美苏之间——新中国始终得不到美苏的承认 B.1971 年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其实现 C.现在,它是一个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强国——中国已跻身“超级大国”行列 D.在重大外交问题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举足轻重 解析 从“1971 年才加入联合国”、“在重大外交……声音”可知,中国在联合国事务中发 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答案 D 12.2016 年 9 月 4 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国务委 员杨洁篪 6 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了四大成果:一、体现了共迎挑战的伙伴关系精神;二、 明确了世界经济的前进方向;三、制定了一系列务实的行动计划;四、展现了谋求共同发展 的决心。杨洁篪所说的“伙伴关系精神”应是对下列哪一政策的延续(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对外开放政策 D.不结盟政策 17 解析 A 项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反对战争,与题意不符;B 项强调超越意识形态、与 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但时间上是在新中国初期,与题意不符;C 项强调的是国家积 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与题意不符;D 项强调发展不针对第三国的合作关系,符合题 干“伙伴关系”的概念。 答案 D 13.(2016·嘉兴高一期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具体 史实有(  ) ①对联合国事务全面参与 ②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③多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④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具体表现是对联合国事务全面参与,故① 正确;2000 年,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符合题意,故②正确;多次参加联合国 维和行动属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活动,故③正确;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属于参与地区性国际组 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故④错误,选择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4.(2017·衢丽湖舟四地高三联考)20 世纪末,中亚地区毒品贩运和跨国犯罪极为严重,西 方政治家把该地区划入“不稳定的弧形地带”。为维护这一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中国倡导建 立了(  )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 C.联合国维和部队 D.石油输出国组织 答案 B 15.新中国成立后,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政治,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 排序,正确的是(  ) ①重返联合国 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参加日内瓦会议 A.③②①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①② D.②①③④ 解析 1971 年重返联合国,1991 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55 年参加万隆会议,1954 年参加 日内瓦会议。 答案 C 18 二、非选择题 16.(2017·绿色评价联盟模拟)中美关系与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极为重要的两组双边外交关 系。多年的外交实践证明,这两组关系的好坏,不仅关乎中美俄各自的国家利益,而且关乎 全人类的和平发展、繁荣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动机是为了走出越南战争的阵痛和冷战的不祥阴影,给美国人 民展现一幅和平前景。当时的中国虽然在严格意义上是苏联的盟国,但为了抵御来自莫斯科 的进攻威胁,北京也在寻求回旋空间。 ——[美国]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二 【甲】1996 年 4 月 26 日,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 庄严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并确立了五国元首定期会晤的机制。 该协定主要内容为: 双方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 双方不进行针对对方的军事演习; 限制军事演习的规模、范围和次数; 通报边境 100 公里纵深地区的重大军事活动情况; 相互邀请观察实兵演习;预防危险军事活动; 加强双方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和边防部队之间的友好交往等。 【乙】2001 年 6 月 15 日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元首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 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 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解冻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合作组织由中俄两国始创的新型国家关系的核心 是什么?其发展进程所提供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有哪些特征?从【甲】到【乙】体现了怎样 的外交实践变化? 答案 (1)美国方面: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 守势;走出越南战争的阵痛和冷战的不祥阴影。 中国方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了抵御来自苏联的进攻威胁。 (2)核心:结伴而不结盟。 19 特征: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变化:由“上海五国机制”发展到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