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6+古诗文阅读(二)(下)-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考前复习大串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4-6+古诗文阅读(二)(下)-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考前复习大串讲+

最新模拟试卷 ‎(哈尔滨师大附中 东北师大附中 辽宁省实验中学2017届东北三省三校联合考试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4-15题。‎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被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  C.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  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  E.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AE 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每点2分,一共6分)(如果第三点答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惬意。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可酌情给分)‎ ‎(福建省厦门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感旧①‎ 陆游 江月亭前桦烛香②,龙门阁③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④,小市孤城宿两当⑤。‎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 注]①本诗作于1197年,陆游73岁,闲居江阴。②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桦烛:用桦树皮作的烛。③龙门阁:在今广元市北。④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⑤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 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 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 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金锁子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 E. 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15. 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 ‎【答案】14. AD    ‎ ‎15. “那信”表示怎能相信有一天竟会在田园终老,然而事与愿违,当 年“那信”之事已  成事实。更能凸显出诗人年轻时的意气与北伐必胜的信心,也反衬出今日的失望之情。既表达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现出诗人的悲愤与对理想的执着。‎ ‎【解析】‎ ‎14. 试题分析:A.首联描写的不是雪夜所见之景,而是陆游回忆当年由蜀入陕路途上的所见所感。D.“比轻重AD分析错误。‎ ‎15. 试题分析:首先答出“那信”的含义:表示怎能相信有一天竟会在田园终老,然而事与愿违,当年“那信”之事已  成事实。然后分析效果:既表达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现出诗人的悲愤与对理想的执着。‎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2017届高三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营造了一幅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颁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本联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E.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驿楼、宫树和马鸣,结句托物言志,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15.请从写景角度来简要赏析本诗颈联。(6分)‎ ‎【答案】‎ ‎14.B、E 草畦是近景。(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 ‎(山西省运城市2017届高三4月模拟)‎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14—15题。‎ 咏史(其二)‎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②。冯公③岂不伟,自首不见招。‎ ‎【注】①金:指汉代金日磾,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②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珥,插。③冯公:指汉代冯唐。‎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篇两句写的是松树苍郁茂盛却长在山间水沟低处,而那低垂摇摆的初生小树却长在高高的山上。‎ B.三四句中,“彼”指的是山上的小树,它会渐渐长大,变成和松树一样高,拥有阔大的树荫和百尺长的枝条。‎ C.“胄”,古代帝王和贵族的长子。“蹑”,登。这一句的意思是贵族世家的子弟能轻易登上高位。‎ D.最后四句点明,历史上冯唐是具有奇伟之才的人,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始终未能受到封赏,坐上高官。‎ E.这首古体诗气势雄健,笔调挺拔,形象鲜明,情感浓烈,充分体现了作者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15.这首诗通篇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BD ‎【解析】B项意思是“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是指的“苗”。‎ 冯唐不是因为“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始终未能受到封赏”。‎ ‎15.对比手法:前四句用“松”和“苗”的形象、位置不同对比,五六句用“世胄”和“英俊”的职位对 ‎(湖南省长沙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4-15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4.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这样的佳节而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当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E.第二首诗的最后一句,通过写渔人不畏全天打渔的辛苦,在明月之夜还驾船送我回家,写出了海边渔家人的淳朴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 ‎15.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6分)‎ ‎【答案】‎ ‎14. CE ‎【解析】‎ C项不是侧面写思家,而是正面写思家,也不是直接抒情,而是用“对写法”含蓄抒情;E项“在明月之夜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每点3分,其中概括2分,分析1分)‎ ‎(太原市2017年高三年级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幽 居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①,谁谓薄世荣。‎ ‎【注】①蹇劣:笨拙。‎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对世事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高低贵贱,总要为生活而奔走经营。‎ ‎ B.正是因为诗人在夜里亲见绵绵春雨,所以才会产生春草萌生的联想,这处细节描写既有春的气息,也有诗人的喜悦。‎ ‎ C.七八两句,诗人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情景交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幽居图画。‎ ‎ D.诗歌最后两句,诗人自嘲笨拙愚劣,只能安于幽居独处,同时对世间的荣华充满鄙薄厌倦。‎ ‎ E.这首诗将思想情感融汇于对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诗风平和冲淡、清新质朴。‎ ‎15.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幽居”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DB ‎【解析】B项中“诗人亲见”“细节描写”错;D项“鄙薄厌倦错”。‎ ‎15.(1)诗歌开篇以世人为生活奔走经营,反衬自己不为名利所扰,悠然自得的情怀。‎ ‎(2)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微雨来过,青山迎来曙色,鸟雀绕舍啼叫的美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表是“道人”“樵者”,体现了生活的平静和内心的悠闲。 ‎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重江南•超然台作①‎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宋神宗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茸城北旧台,并让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娴媚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情,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晰,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意。‎ E.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 ‎15.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 ‎14.AC ‎【解析】A项中没有“比喻”,C项中“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情”错,词中抒发的是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15.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2分)‎ ‎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2分)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2分)‎ ‎(广州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秋江霁望 许棠①‎ 高秋偏入望,霁景倍关情。‎ 落木满江水,离人怀渭城。‎ 山高孤戍断,野极暮天平。‎ 渔父②时相问,羞真道姓名。‎ ‎【注】①许棠:宣州泾县人。唐咸通十二年(871年),进士及第。曾为江宁丞,后辞官。②渔父:捕鱼的老人。文学作品中常指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人物。‎ ‎14.下列对本诗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标题中“霁”是雨后天晴之意,诗中“高秋”“落木”“山高”等都与“霁”照应。‎ B.首联写诗人临江远望,触景生情,“偏”“倍”两字,突出了情感的强烈和挥之不去。‎ C.颔联“落木满江水”营造的深秋之境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近似,苍茫而壮阔。‎ D.渭城,代指唐都城长安;“离人怀渭城”写出了诗人远离都城、漂泊不定的惆怅之情。‎ E.颈联运用反衬手法,以山高凸显边城的偏僻而孤立,以野旷突出天空的辽远而低平。‎ ‎15.诗人面对渔父的相问,为什么“羞真道姓名”?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5分)B D ‎(安徽黄山市2017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4-15题。‎ 野   望①‎ ‎【唐】杜  甫 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②。‎ 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 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 ‎【注释】①此诗作于大历四年,作者乘船行于湘中一带。②三苗:古代南方部落民族。‎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行行”有作者乘舟不停地前行之意,同时也暗示了湘中一带水途漫长。‎ B.“五岭”“三苗”写出了空间之广,“云山”、“风壤”写出了南方的环境风貌。‎ C.颈联上句是说江边的野树覆盖了宽阔的江面,“侵”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作者在写景时,既有概括,又有细描,颈联由远及近地对江边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 E.诗歌前三联紧扣标题“野望”来写,写所见之景,尾联则在此基础上抒情。‎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CD ‎(武汉市2017届高三四月调研测试)‎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14.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 B.“羁病”交代了作者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 ‎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 D.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 E.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5.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 BD 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回思的深厚友情。(3分,意思对即可) ‎ ‎(湖北省2017届高三四月调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 临江仙(1)‎ 李煜 樱桃(2)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1)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2)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同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 C.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E.本词主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全词语言直白浅显,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15.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DE ‎(云南省2017年届高三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感皇恩 陆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①!‎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热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注】①许,赞赏、信任。②黄阁,宰相官署,借指宰相;紫枢,宋代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使。③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开幕府,置僚属。‎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上阙写景视觉与听觉结合,远近上下结合,从秋空到江渚到孤云到雁声,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    ‎ B.杜陵原为西汉宣帝陵寝,在长安附近,而长安又是汉唐旧都,词人用借代修辞手法来借指南宋都城。‎ C.上阙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阙先抒情后写景,或因景生情,或因情见景,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 D.结句“石帆山脚下,菱三亩”,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E.此词通过用典,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引发读者联想,也较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沉的感慨。‎ ‎15.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所抒发的复杂情感。(6分)‎ ‎【答案】‎ ‎14.(5分)BD ‎【解析】‎ 点即可得满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