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安徽省阜阳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开学考(历史)‎ ‎1.在韩非子看来,道德本身是无形的,对它的评价更多地来自众人之口,因而对众人的“毁誉”一向持不信任的态度,所以,他主张“功大者,有尊爵受重赏”。这表明韩非子的用人观( )‎ A. 突出以“才”用人    B. 重用对国家做出贡献的商人 C. 赞成“德”的价值    D. 强调以法用人原则 ‎2.某思想家认为:“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  )‎ A 无为而治 B礼法并用 C礼乐仁政 D严刑峻法 ‎3.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4.《朱子语类》中有这样一段话:“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下列对文中朱熹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吃饭应该追求食不厌精 B.正当的需求是符合“天理”的 C.人应该无私无欲 D.天理与人欲是统一的 ‎5.朱熹曾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在这里朱熹主张( )‎ A.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 B.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 C.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 D.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根源 ‎6.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7.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8.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评论道:“‎ 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萧公权在此认为黄宗羲( )‎ A 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 B 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C 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D 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9.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 A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 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10.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11.亚里士多德说,在极端民主政体中,“平民领袖们把一切事情招揽到公民大会,于是用群众的决议发布命令以代替法律的权威。一旦群众代表了权力,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群众即被他们所摆布,他们就获得了左右国政的地位”。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 A 需要分化公民大会权力 B 法律应该体现群众意志 C 极端民主背离民主精神 D 平民领袖成为民主威胁 12.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种主张( )‎ A.反映出古希腊法律是习惯法 B.说明了古希腊实行民主政体 C.体现了智者学派的思想特征 D.表明知识分子倡导以人为本 ‎13.苏格拉底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甚至一些在学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这说明( )‎ A.苏格拉底的门生遍及希腊各地 B.人文主义泛滥需要以公权约束 C.人文精神成为希腊的官方意识 D.苏格拉底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14.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展开,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参与其事和直接受其影响的多半是文化人、城市富有者以及高级神职人员。这一现象表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 )‎ A 缺乏广泛性的群众基础 B 资本主义尚未出现萌芽 C 社会上层热衷古典文化 D 封建保守势力异常强大 ‎15.1530年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出版了一本名为《男孩的礼貌教育》的小册子,书中作者对日常行为方式和社交生活中的礼仪进行了阐述。小册子广泛欢迎,在出版后6年的时间里再版了30多次。这反映了当时西欧社会( )‎ A. 宗教生活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 A. 人文主义者追求文雅的生活方式 B. 资产阶级注重对现世利益的追求 C. 人们用理性精神去探寻社会规律 ‎16.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到了16世纪中期,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城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这表明( )‎ A. 教民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B. 教皇放松了对教民的控制 C. “信仰得救"思想深人人心 D. 教民已有成为教士的权利 ‎17.“‘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 A.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 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 C.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18.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 )‎ A. 教随国定原则 B. 强化教会权威 C. 信仰即可得救 D. 简化宗教礼仪 ‎19.“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者反天主教会腐败、特权的主要目标虽基本一致,但内涵和影响有别。两者互有促进,有先后之序。”可见两者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 )‎ A.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 B.强化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 C.在不同领域打破旧的精神枷锁 D.构想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架构 ‎20.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另立新君)。”这一思想在18世纪的欧洲最有可能被用于宣传论证( )‎ A 君权神授的思想 B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三权分立的学说 ‎21.伏尔泰在认识论上坚持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并根据牛顿的科学原理解释物质世界。他的宗教观是自然神论,主张上帝就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这说明伏尔泰( )‎ A 在认识与宗教上坚持理性原则 B 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自由 C 认为自然科学应当为宗教服务 D 认为宗教信仰与科学截然对立 ‎22.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 A 民主共和 B 贵族共和 C 君主立宪 D 君主专制 ‎23.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小题目命制不适宜的是( )‎ A.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 B.印刷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 C.指南针——西欧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 D.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 ‎24.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 A 造纸技术 B 雕版印刷 C 活字印刷 D 装订书籍 ‎25.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 )‎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 ‎26.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 A. 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B. 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C. 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D. 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27.1894年,赫胥黎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这一主张( )‎ A.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理论渊源 B.是中国近代革命思想的理论渊源 C.认为生物界的物竟天择并不适于人类社会 D.强调生物界的物竞天择,宣扬社会进化论 ‎28.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主张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来代替封建伦常.两者的共同目的是( )‎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29.“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孔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陈独秀的上述言论旨在( )‎ A 强调民主与科学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 B 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 C 说明应该客观公正看待孔子及其思想 D 谴责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伦理纲常 ‎30.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材料表明( )‎ 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 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 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31.某一时期的《广州民国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近有所谓新青年者,好规人过失,不满于民国纪元前之革命运动。徒震惊于俄国革命,认为创举,仅以成败论英雄,完全不把国人崇敬之先烈放在眼内。材料反映的是( )‎ A. 立宪派对革命派的批评 B. 儒家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 C. 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批评 D. 中国对苏联式革命的赞同 ‎32.孙中山也提出过要实现社会主义,他在1912年的演讲中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据此判断,孙中山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指的是实现( )‎ A.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民主平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平均地权 ‎33.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这反映了毛泽东(  )‎ A.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D.在阐述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 ‎34.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 A.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 B.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 C.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35. 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和雪莱《西风颂》是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反映( )‎ A 对人性解放的歌颂 B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歌颂 C 对社会制度的歌颂 D 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1610—1695年),生于浙江宁波地区一官僚家庭,其父被魏忠贤所害。四年后,黄宗羲进入南京复社,招致阮大铖的彻骨之恨。黄宗羲最后获救全赖清军挺进南京,但不久他即参与抗击入侵者的斗争。抗清斗争失败后,他归隐家乡,潜心研究经史百家、释、道及天文、算术、乐律。他的第一部著作《明夷待访录》(1662年)乃是对明末专制政体的全面批判,他在政治观念上崇尚自由,他认为君主及其臣子应服务于民,而不是相反。他强烈反清,屡受封官之许,皆推辞不就,1695年终老于家。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的思想直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才重放光芒。‎ ‎            ——【法】谢耐和《中国社会史》等 材料二:伏尔泰(1694—1778年),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1726—‎ ‎1728年,伏尔泰在英国流亡期间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伏尔泰全心投入到火热的启蒙运动中。一方面他用化名写作和印发了大量小册子,他出版的作品多达70卷,此外还有1万多封信。在他的作品中,他用一种风趣、嘲讽甚至是挖苦的语气批判任何不宽容的制度和压迫政策,宣扬个人自由。他讽刺的对象也包括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另一方面他支持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百科全书派的斗争,《哲学辞典》就是他为《百科全书》所写的哲学条目的汇编。伏尔泰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成为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 ‎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 (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黄宗羲和伏尔泰的思想来源,并概括二人思想成果的共同点。(6分)‎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人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有怎样的不同?结合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其原因。(8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者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 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2分)‎ (2) 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6分)‎ (3) 依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是如何继承和批判传统儒学的。有什么历史意义?(6分)‎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高二年级作业考(历史)答案 ‎1-5ADDBC 6-10CDBBA 11-15CCDAB 16-20CBACB 21-25ACACD ‎26-30CCCCD 31-35CDBBD ‎36.(1)思想黄宗羲:儒释道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伏尔泰: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践、英国哲学和自然科学新成果。‎ 共同点: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崇尚自由,都是启蒙性的民主思想。‎ ‎(2)不同:①黄宗羲:对封建专制起了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革命起到一定的影响;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形成改造社会的强大理论力量。②伏尔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原因:①中国:明清之际,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反封建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力量;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压制反清的民主思想和人民的反抗;中国文化传统的束缚,程朱理学、八股取士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科学缺少创新,新的学说无法从根本上突破封建传统学说的罗网。‎ ‎②法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摆脱封建统治;文艺复兴推动了思想解放,自然科学的发展成为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37.(1)思想主张:“君权神授”“大一统”。原因: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2)核心观点: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 ‎(3)继承和批判:黄宗羲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批判“君为臣纲”的思想。历史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反封建的民主启蒙的特点,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