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知春里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4月统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知春里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4月统练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统练试题 ‎(本套试卷共计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飞扬的诗词文化的乡愁 中华诗词是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葳蕤芬芳的一枝。史志、经书,宝笈、医典、铭文、石刻、楹联、题额、戏文、歌赋、唱词、散曲、小令、灯谜、书画、碑帖等文字典籍,哪一个都离不开诗词之美。中华诗词有高傲的颜值和尊贵的禀赋,却以平近的方式潜流在我们的血脉里,滋养了中华民族高贵而纯洁的心灵。‎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自古以来的中华经典无一不是智慧的深泉、文化的航标、思想的峰峦。爱国主义是中华诗词的永恒主题。从春秋楚国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限”的仰天长叹,到战国时期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从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耿耿忠心,到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浩胸怀,爱国、为国、利国、报国是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诗词的思想高地。历览前贤先烈,他们在诗词中凝聚了最浓烈、最真学、最深沉、最持久的爱国情感。在凝成民族性格、传承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心理方面,中华诗词功不可没、无可替代。‎ ‎“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中华诗词独有的魅力。寥寥数个字,绵绵无穷理,诗律词格中隐藏着深奥的哲理玄思。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新陈代谢、新旧转化的客观规律;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指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深邃如夜空;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出了知与行、学与思的哲学关系……诗人在诗词韵律中搭建自己人生的亭台楼阁,畅达时自成风景、各领风骚,赋闲时以逸待劳、守静待动,逆境中韬光养晦、不与乱世争英雄,不失为一种人生韬略。‎ 没有宋词就不是宋朝。北宋九皇、南宋九帝,虽然饱受内乱与围剿,却享国320年,成就了中国古代一次文化的复兴。范仲淹、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李清照、岳飞、陆游等文学名家如烟花绽放在宋朝的夜空。岳飞的“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读得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直教人跃马挥戈征战死;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气势千钧,豪情万丈;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忧心系南宋,正气满乾坤,英雄豪气直上九霄,殉国之心耿耿昭然。这些情感鲜明的宋代诗词大多来自中原、出自汉人,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锋、大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争战的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奇葩。抗辽、抗金、抗元战争几乎贯穿了大宋王朝一半的生命时长,而宋的三个对手辽、金、元对中华诗词也有自己的贡献。如金主完颜亮的“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如此猎猎有声的诗句,怎不令残宋弱帝们胆战心惊!多民族诗词的同坛斗妍,催生了多样多元多彩的中华诗词,建构了共生共荣共享的中国文化。‎ 继承与创新,分享与共赏,刚健与柔美,雅趣与流俗,正因各个朝代、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各个流派都为中华诗词盛宴奉献出自己的风味,中华文化才如此流光溢彩、五光十色。‎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又指出:“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责任。‎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改)‎ 材料二 无情不作诗 ‎《红楼梦》里黛玉与湘云曾月夜联诗。湘云看到池塘上惊起一只瘦鹤,出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呢,见到一轮月儿冷冷清清,想了一会儿,吟出一句“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看上去都只在描写一种外在的景物,实际上却字字传递着浓烈的情感。寒塘,鹤影,冷月,花魂,这样的诗,必是寄人屋檐之下、人生遭际相似的湘云与黛玉才能作出的,如果换了春风得意的王熙凤,肯定对不成。‎ 为什么王熙凤就对不成?因为王熙凤没有黛玉的人生遭际,也就没有那种忧伤、萧索的情怀,对事物的看法就会不一样。寒瘦、清冷,这不是王熙凤的风格,她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式的。所以,字句可以雕琢,故事可以敷衍,唯独“情怀”二字作不了假,是怎般情怀,便作怎般诗,诗歌就是诗人情怀的一种外化与呈现。‎ 我们读诗,其实就是在读人,读诗人的遭际,读诗人的情怀,读一个个远去的灵魂。好的诗歌,可以让它的作者千年之下依旧血气充满,栩栩如生。我们读《诗经》,最百读不厌的不正是那渭水河畔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爱情?读《离骚》,感动最深的不正是那憔悴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情怀?读《古诗十九首》,念念不忘的不正是那天涯游子的羁旅乡愁与闺中少妇的无尽幽怨?等读到了建安诗人逸兴遄飞、光英朗练的佳句,读到了盛唐诗人洒脱自然、天地入我胸怀的名篇时,我们越来越坚信:优秀的诗篇正是人生情怀结出的花朵,优秀诗篇里必然流淌着诗人不同流俗的襟怀与独一无二的性情。‎ 这样的襟怀性情,未必就一定是家国天下,先忧后乐。它可以是人生如寄的感慨,是来去亲疏的触怀,是儿女情思的表达,但无论何者,它一定是真诚的、健朗的、敏感的。诗人们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寄意春花秋月,卧听松涛虫鸣,他们从一切自然事物中寻找诗意的触发,又在一切自然事物中寄托人生的慨叹。他们的诗中,一花一草莫不被赋予灵性,哪怕再私人化的情感,也都显得真诚动人。‎ 真情所至,方有高格。所以,当前我们要繁荣发展中华诗词,决不仅仅是对传统诗词经典的背诵记忆和知识比拼,而是要运用中华诗词的传统艺术形式,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诗词作品,从而达到时代精神与诗词艺术的完美结合。‎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改)‎ 材料三 ‎“诗词大会”让古典文化成时尚经典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火透银屏、火爆网络、火遍朋友圈!短短数日,“诗词大会”的粉丝们几乎霸占了整个舆论场,“电视+舆论”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光彩和魅力在一度寂寥中被唤醒,并尽情绽放。“诗词大会”再次燃起了全民诗意,唤起了整个社会对于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崇拜,真正让古典文化成为了时尚经典。‎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诗词文化尤为著名,唐诗宋词,妇孺皆知,甚至一些外国人赛起诗来,也是一点不含糊、不见外。可见,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我国的传统文化虽被视作宝贵的精神财富子以传承和弘扬,但很长一段时间却始终没有在全民范围内形成热度、掀起高潮。与时下动辄就人气爆棚的各类网综、电视节目相比,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缺失。而《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从其播出效果和社会反响来看,绝对是个成功。它以古诗词为突破口,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条通往时尚经典之路。‎ 它让传统文化走近百姓。“诗词大会”面向人人,不因其文化性而对参与者在职业、身份、年龄、民族、国籍等方面有所局限,只要你是中华诗词文化的爱好者,均可凭实力参加。在本届“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的16岁才女武亦姝就是最好的证明。还仅仅是一名在校学生的她,凭借对传统诗词文化的热爱,在一场场比拼中,以丰厚的实力储备和良好的比赛心态,沉着应战,赢得了超高人气,成为了百姓有口皆碑的文化“网红”。除了武亦姝,其他选手和活动参与者也都来自基层各行各业,这使得“中华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内容被请下“神坛”,以更亲近百姓、更亲和大众的方式被当代人接受。‎ 它让传统文化身披时尚。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以古朴典雅的脱俗气质而存在,甚至给人以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距离感”。如何通过形式上的“包装”,把传统文化打扮得更具时代性,是当前文化传播和传承工作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而“诗词大会”恰恰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成功案例。无论从舞美设计、嘉宾阵容,还是比赛模式和环节的设定,都充满创意,既文化味十足,又乐趣感横生。“飞花令”让人在趣味中体验中华诗词的奇与妙,“沙画”猜诗更让人在唯美中品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完美融合。这种时尚“包装”无疑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它拉近了文化与人的距离,这种“拉近”不是靠拉低文化品质,而是靠拉高人的品味,不失格调、不伤大雅。‎ 谁说传统文化无法成就时尚经典?那是因为人们的观念尚属封闭,思想尚未打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意识,让“诗词大会”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创意;也正是无数个创意的叠加,才成就了传统文化从古典到时尚的华丽变身,成为当代人眼中的名副其实的经典。‎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对“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诗词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B. 中华诗词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C. 中华诗词展示了多彩的民族文化 D. 中华诗词具有超出时空的声韵美 ‎2. 下列对“材料一”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碑帖:“帖”的读音是“tiè”。 B. 丹心:“丹”字的第三笔是“、”。‎ C. 韬光养晦:比喻才能、韬略过人。 D. 奇葩: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 ‎3. 根据“材料二”相关文字,推断下面诗词不属于黛玉所作的一项是 A.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B.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C.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D.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4. 下列语句符合“材料二”内容的一项是 A. 不仅王熙凤对不出“冷月葬花魂”,湘云也对不出这般寒瘦、清冷的句子。‎ B. 优秀的诗篇都能反映出诗人家国天下、先忧后乐的不同流俗的襟怀与性情。‎ C. 诗歌之所以能够真切感人,是因为诗中的一花一草都被赋予了儿女情思的私人化情感。‎ D. 文章结尾对诗词创作提出“有温度”的主张,是在强调诗歌创作要抒真情。‎ ‎5.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中提到中国古代史志、经书等文字典籍,由乾隆皇帝主持纪昀等人编撰的《四库全书》堪称经典,它分经史子集四部,如《论语》《孟子》归入经部,《史记》《资治通鉴》归入史部。‎ B. 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等都有严格规定。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按字数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C. 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时期,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诗风——“建安风骨”,他们的诗歌代表作有《龟虽寿》《燕歌行》《白马篇》等。‎ D. 盛唐是中国古代诗歌成就最高的时期,盛唐诗人及其代表作可谓耳熟能详,如李白《将进酒》、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王昌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商隐《锦瑟》、杜牧《泊秦淮》等等。‎ ‎6. 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分析,不属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原因的一项是 A. 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B. 所选诗词,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甚至连外国人都熟悉。‎ C. “诗词大会”面向人人,更亲近百姓,更亲和大众。‎ D. 通过时尚的“包装”,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7.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古诗词,请分条陈述。‎ ‎【答案】1. D 2. C 3. B 4. D 5. D 6. B ‎ ‎7. ①学校要通过课堂这一渠道,让学生更多地学习古诗文经典,接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熏陶,培养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怀,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②各文化部门如学校、文联、作协可以鼓励人们运用中华诗词的传统艺术形式创作出反映这个时代人民心声的诗词作品,如组织一些诗词创作大赛等。③各种文化媒体可以像央视一样推出更多《中国诗词大会》一类的节目,力求通过形式上的包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拉近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分析理解能力。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 D项,“中华诗词具有超出时空的声韵美”错误,此项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和词义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对于汉字字形题平时要适当拓宽阅读面,要辨明字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辨析的过程中就可以正确答题。对于词义,要注重积累,平时多结合语境理解。‎ C项,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隐藏;晦,昏暗不明。‎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了解选项诗句大意,再从材料中筛选推断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比对辨析。此题答题时,要从材料二中筛选出黛玉诗歌的特点:有忧伤、萧索的情怀,显得寒瘦、清冷。‎ B项,“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错误,不属于黛玉所作,这是香菱学写的第一首诗,诗句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 故选B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设误类型包括: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因果混乱、主次颠倒、偷换概念、混淆时间、混淆条件。‎ A项,无中生有,湘云与黛玉人生遭际相似,那种忧伤、萧索的情怀也相似,“寒塘渡鹤影”与“冷月葬花魂”都具有寒瘦、清冷的风格。‎ B项,.以偏概全,优秀的诗篇不一定都反映出诗人家国天下、先忧后乐的不同流俗的襟怀与性情。‎ C项,以偏概全,不是所有诗歌都被赋予了儿女情思的私人化情感。‎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此类题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D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是王勃不是王昌龄。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代表作《出塞》。王勃是初唐诗人,白居易是中唐诗人,李商隐、杜牧是晚唐诗人。文学史上,将唐代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故选D。‎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明确筛选目标,确定筛选区域;然后把每一个选项从关键词、关键语句等入手,和原文加以比较,辨析其细微差别。‎ B项,“浅显易懂”错误,文本中没有《中国诗词大会》所选诗词“浅显易懂”的表述。‎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从材料一“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责任”,通过语文课来传承传统文化,这是学校的责任;材料三中的《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很好的借鉴,这是各种文化媒体传承文化的方式;材料二中的一句“当前我们要繁荣发展中华诗词,决不仅仅是对传统诗词经典的背诵记忆和知识比拼”,我们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传承文化,这些都是我们传承文化的方法。‎ ‎【点睛】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 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今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①,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莫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三九②公宴,则假手赋诗,当此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鹿独③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此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于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于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特立杰出者如芝草,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取材于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札:铠甲上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叶片。②三九:即三公九卿,执掌中央政权的高级官员。③鹿独:颠沛流离的样子。‎ ‎8.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或因家世余绪 余绪:前代遗留下来的 B. 则假手赋诗 假:虚假 C. 非复曩者之亲 曩:从前 D. 自美于矿璞 矿璞:未经磨莹的金玉 ‎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此销日 长成以后 B. 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 为将则与孙武、吴起同术 C. 求诸身而无所得 生而知之者上 D. 施之世而无所用 不师古之踪迹 ‎10. 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笔则才记姓名 提笔也就能写写姓名 B. 塞默低头 闭口不语,低着头(以掩饰窘迫)‎ C. 特立杰出者如芝草 特异、杰出的人像芝草一样(稀少)‎ D. 犹蒙被而卧耳 犹如蒙着被子睡觉一样(舒服)‎ ‎11. 以下各组语句,全都属于不学无术者丑态的一组是 ‎①讲议经书 ②射则不能穿札 ③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 ‎④傅粉施朱 ⑤望若神仙 ⑥触地而安 A. ②③④ B. ①⑤⑥ C. ①④⑥ D. ③④⑥‎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强调人要有所专本,以此立足。‎ B. 士农工商,没有高低,应平等相待。‎ C. 饱食终日,安于享受,必遭人耻笑。‎ D. 作者认为孙武、管仲等人属于天才。‎ ‎13. 本文末段作者的学习经历引发了你哪些共鸣和思考?请作简要说明。‎ ‎14. 文中以金玉、木石为喻,论述后天学习的重要,荀子《劝学》中也有以金、木为喻强调学习重要的句子,请写出该句。‎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5. 用“/”为下面一段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 陈宗训事母尽孝,每 饮 食 亲 友 家 遇 时 新 品 味母 未 尝 必 托 以 疾 忌 不 下 一 箸。翌旦,必入城市,买以奉母。或远方难得之物,可怀者必怀归,母心乐之,至老不衰。(取材于明陆容《菽园杂记》)‎ ‎【答案】8. B 9. B 10. D 11. A 12. B ‎ ‎13. 我赞同作者加强幼教观点。小的时候要及时教育,不要等大了再去施教,那就晚了。我小时候背了很多诗,至今还不忘,而现在事情多且繁杂,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就差多了。所以,学习要趁早。 ‎ ‎14. (1). 木受绳则直 (2). 金就砺则利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15. 每饮食亲友家/遇时新品味/母未尝/必托以疾忌/不下一箸。‎ ‎【解析】‎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B项解释错误,“则假手赋诗”意思是: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假,利用,借助。‎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以:①介词,用;②助词,用于方位词前面,表示时间的限制。‎ B项,则:①②都作副词,就。‎ C项,而: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承接。‎ D项,之:①代词,它;②助词,的。‎ 故选B。‎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D项理解错误,“犹蒙被而卧耳”,意思是:就像盖著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审读题干,明确筛选要求;再研读选项语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最后按照要求准确筛选。‎ 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可知,①⑤⑥不属于不学无术丑态的表现;②③④属于不学无术丑态的表现。‎ 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士农工商,没有高低,应平等相待”理解错误,文章中只提到各行各业都要乐业,都要勤学,并未提到地位是否平等,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文章末段主要讲述人在幼小的时候,注意力容易集中,背诵的东西能记得牢,记得长久。因而,我赞成在不违背规律的前提下加强幼儿诵读经典的教育,一些经典作品,一旦理解并记忆,便可终身受益。但反对违背儿童生理发展规律进行灌输,那样会适得其反。‎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砺、博、参。‎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 本句的断句可以根据主语的关系来确定。“每饮食亲友家”与“遇时新品味”主语都是“陈宗训”,文中省略了。“母”是下句“母未尝”的主语,“必托以疾忌”与“不下一箸”的主语是陈宗训。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断句即可。‎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 ‎ 3.剔除无效信息 ‎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 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终尽夭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 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落拓兵马之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 有位客人追问我说: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胜过 尚未琢磨过的宝玉呢?同样,我们不能将有学问的贫贱之士与没有学问的富贵之人相比。况且,身怀武艺的人,也有去当小兵的;满腹诗书的人,也有去当小 吏的,身死名灭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少如芝草。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另外,我又听说:一生下来不学就会的人,是天才。只有天才才能出类拔萃,当将领就暗合于孙子、吴起的兵法;执政者就同于管仲、子产的政治素养,像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我也说他们已经读过了。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著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①‎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②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③。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①快哉亭:在黄州长江边,张偓佺于住处西南所建,苏轼起名为“快哉亭”。张偓佺,字怀民,时亦谪居黄州。②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③兰台公子:指宋玉,宋玉曾任楚兰台令。雌雄,宋玉《风赋》谓风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 ‎16. 下面对词作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君”两句是说快哉亭刚建好,油漆未干,一个“湿”字很传神。‎ B. “认得”两句巧妙借用欧阳修的诗句,来写诗人在亭中见到的景致。‎ C. “堪笑”三句批评宋玉竟不知道庄子著作里有关于“天籁”的说法。‎ D. “一点”两句暗用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典故,来抒写豪放之情。‎ ‎17. 上阕“长记平山堂上”一句是虚写,回忆在平山堂上看到的情景。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虚写的一项是( )‎ A.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C.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D.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8.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两首词。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在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6. C 17. C ‎ ‎18. 相同点:两词都表达了贬谪境遇中苏轼的豪迈旷达的情怀。‎ 不同点: ‎ ‎《念》词借古抒怀,借周瑜卓越不凡、青年功成来反衬自己壮怀难酬、老大未成的忧愤与失意。‎ ‎《水》词借景抒情,借白头渔翁搏击风浪的壮伟之举,来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正气浩然的精神。‎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词作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综合题,既考查诗歌的语言、技巧,也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考生应先分析每个选项考查的点,然后与诗歌中具体的内容进行比对。C项,“不知道……”有误;“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这两句是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故选C。‎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上阕‘长记平山堂上’一句是虚写,回忆在平山堂上看到的情景。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虚写的一项”,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考点是“虚写”。“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实写,前一句是转述“君”之言,后一句是写屋外之景,兼点题。A项,“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遥知”可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是诗人此时此刻的想象;B项,“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从诗歌题目来看,“春夜喜雨”,所写时间是夜晚,而诗句中说“晓”,可见是诗人想象第二天的情景;D项,“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个“想”字说明这是写过去之事。故选C。‎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两首词。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在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是比较题,比较的点是“情感”,要求分析“相同点和不同点”。《水》中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灌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中借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来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念》上阙咏赤壁,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下阙怀周瑜,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借助对苏轼的了解,结合诗句中的景象来体会诗人的豪放之情;再结合诗歌中所用典故来分析两首词情感的不同之处。‎ ‎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中国古代文人有山水情怀。《归去来兮辞》中,在春天农事之余,陶渊明“寻壑”“经丘”,看到“①______,②____”,感受着万物复苏的春天之美;《滕王阁序》中,在深秋时节,面对“③_____,④_____”的景象,王勃深感水色山光的变幻之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由梦境返回现实,失意感慨,认为徜徉山水,“⑤____,⑥_____”,才是正确的人生选择;杜甫《登高》一诗中,面对西风高天、沙白鸟飞,诗人看到了“⑦______,⑧______”秋天开阔苍茫的山水景象。‎ ‎【答案】 (1). 木欣欣以向荣 (2). 泉涓涓而始流 (3). 潦水尽而寒潭清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5). 且放白鹿青崖间 (6). 须行即骑访名山 (7). 无边落木萧萧下 (8). 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直接性默写又有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欣欣(2)涓涓(3)潦(4)凝(5)崖(6)须(7)萧萧(8)滚滚。‎ ‎【点睛】‎ 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之殇 ‎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②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吾等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满嘴冰淇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流逝者又何止雪?在新辈人眼里,不知所云的“古典”比比皆是——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谁还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 ‎③今天的少年真够不幸的。父辈把祖先的文学遗产交其手上,却没法把诞生那些佳句的空间和现场一并予之。那样的户外,那样的四季——若荷尔德林之“诗意栖息”成立的话,至少这天地洁净乃必须罢。可是,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夜寂静,今安在?‎ ‎④从审美资源上讲,古代要比当今富饶得多,朴素而优雅得多。地球自35亿年前诞生生命以来,约有5亿种生物栖居过,今多已绝迹。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亡极缓——鸟类平均300年一种,兽类平均8000年一种。如今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测说,上世纪末,每分钟至少一种植物灭绝,每天至少一种动物灭绝。‎ ‎⑤多少珍贵的动植物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生态活页从视野中被硬硬撕掉?多少诗词风光如《广陵散》般成了遥远的绝唱?‎ ‎⑥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逝。由于丧失“现场”,人类正在丧失经典。不久,对原版大自然丧失想象力的孩子,将对古籍中那些伟大的美学华章和人文体——彻底不明就里,如坠雾中。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⑦语文课本中的诸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褒禅……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绪,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含义,更有着“黄鹤杳去”的祭奠意味。比如我们对“蒹葭”“雎鸠”阐释时,难道只会停留在“某植物”“某水鸟”的字面意思上,再也领略不出别的了?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油生敬畏和感激?难道除了匆匆草草的娱情悦性,就涤荡不出“挥别”的忧愤来?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那“蒹葭”“鹿鸣”“雎鸠”“猿啼”……不仅代表草木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也是一部人间记忆。它让今人在阅读自然圣经的同时,更对眼下境遇和空间有一种检验、校对和反思。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碑,是丰碑,更是殇碑。‎ ‎⑧不知道老师们在领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之时,有没有升起一股隐痛?并把它悄悄传递给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埋进孩子心里,我要感谢这位老师——今天,为孩子接种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明天,这粒小小的“痛”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我相信,接种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伐倒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吧?最终阻止粗鲁和野蛮的,或许正是那迟疑。‎ ‎⑨其实,何止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辞条、年代、人名、因果、正反等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风光?关键看有无感受到它们,能否深情地领略并分享它们。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知觉——那些最早感动过其心灵的生命细节!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最重要的“审美”和“信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所以,当被“广州餐桌日均‘吃猫’一万只”的新闻惊得目瞪口呆时,我突然想:这些食客也曾是孩子,也曾是学生,可谁告诉过他,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 ‎⑩看过两则报道,皆和树有关。一个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1997年12月10日起,在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它。还有,在瑞典的语文课本和旅游手册中,皆可见这样一件事:1971年,斯德哥尔摩,当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的口号,用身体当盾牌,挡在那些美丽的大树前……终于,地铁站绕道而行。多么幸运的树!而它们,也给新一代瑞典人撑起了盛大的精神荫凉。‎ ‎⑪多么童话的心灵啊!其力量源于健康的生命知觉,源于天然的性灵和秉质,他们保卫的不仅仅是树,更是生活和生活的美学理想。‎ ‎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树”出像树一样根深叶茂的人。‎ ‎(取材于王开岭的同名散文)‎ ‎20. 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 B. 《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明人将其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C. “蒹葭”“雎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意象,“风、雅、颂,赋、比、兴”为《诗经》的“六义”。‎ D.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风”,包括律诗、绝句,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等。‎ ‎2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现代人的想象力远不如古人,人们在诵读古典诗词时,无法重现、体验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 B. 作者紧扣“古典”与现实生存状态的关联行文,视角新颖独特,语言沉郁凝重,充满深沉忧思。‎ C. 现在的孩子成人后,环保宣传对构建他们的“敬仰自然”“尊重生灵”等意识已不起作用。‎ D. 汉语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都指向了生存文化。‎ ‎22. 文章第①段的诗句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23. 赏析第⑧段中的画线语句。‎ ‎24. 作者在第⑩段写了两则报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25. 标题“古典之殇”中的“殇”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答案】20. D 21. B ‎ ‎22. (1)引用诗词为全文营造诗意的氛围,(2)引出下文对古典现场消失现象的描述和感慨。(3)点明古典现场的消失暗示文章的主题。 ‎ ‎23. ①将关于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和信仰比作“精神疫苗”,将由古典诗文所展示的场景与现实形成的对比而引发的忧患、痛心比拟为“痛”。②运用比喻、比拟(拟物)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儿童时期注重“审美”和“信仰”教育,成人后会具备强烈地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良知。 ‎ ‎24. ‎ ‎①两则报道与上文的“广州餐桌日均‘吃猫’一万只”的新闻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儿童欠缺“审美”和“信仰”教育的深深忧虑。②用具体事例印证唤起儿童的忧患意识,突出对儿童进行“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启蒙的重要性。 ‎ ‎25. ①“殇”的本义是“未成年而死”,在文中指非正常消失。②指随着古典诗词所呈现的古典场景、风物的消失,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也随之消失。③身处现实场景的人尤其是孩子,在诵读古典诗词时往往没有理解其中的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不能生发忧患意识和悲怆之情,从这一角度说,古典诗词的应有义在消失。‎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识记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古体诗又称‘古风’,包括律诗、绝句”错误,古体诗不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D错误。‎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现代人的想象力远不如古人”错误,由原文“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吾等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满嘴冰淇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没有雪的冬天”可知,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说明现代人的想象力并不一定远不如古人。A错误。‎ B项,正确。‎ C项,“环保宣传对构建他们的‘敬仰自然’‘尊重生灵’等意识已不起作用”在文中有限制条件,由原文“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可知,环保宣传不起作用是在“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这样的限制条件下。C错误。‎ D 项,“汉语中的每一个词语”错误,由原文“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可知,是“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而不是“每一个词语”,选项忽视了文中的类似。D错误。‎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文章第①段的诗句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这句话的作用,明确了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从文中找出阅读区间,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概括语句的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本进行表述;由原文“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吾等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但……”可以看出,引用诗句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根据语句“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亡极缓——鸟类平均300年一种,兽类平均8000年一种。如今呢?”可以看出运用诗句点明古典现场的消失,暗示文章的主题;开头首段运用古诗句增加了文章诗意的氛围。‎ ‎【2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赏析文中划线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赏析第⑧段中的画线语句”这句话的表达效果,明确了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然后结合文意具体分析,一般采用“修辞+语句含义+效果”的方式进行赏析,最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本进行表述;语句“今天,为孩子接种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明天,这粒小小的‘痛’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文章将关于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和信仰比作“精神疫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古典诗文所展示的场景与现实形成对比而引发的忧患、痛心比拟为“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文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儿童时期要注重“审美”和“信仰教育”成年后才具备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良知;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2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赏析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作者在第⑩段写了两则报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这两则报道的作用,明确了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这两则报道,从文中找出阅读区间,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其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本进行表述;这两报到是“一是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的故事,一是1971‎ 年,斯德哥尔摩,当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保护古树”根据上下文可以看出,这两则报道照应上文“广州吃猫”的故事,另外引出下文关于“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启蒙的重要性的议论;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2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探究小说主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熟悉文本内容,解答本题可从标题的含义、文本内容、写作背景和文章主题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最后分析作者以“古典之殇”为标题的原因, 首先“殇”是指未成年而死,文中指的是动植物的正常消失;其次,根据文本“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碑,是丰碑,更是殇碑”可以看出,指随着古典诗词所呈现的古典场景、风韵的消失,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也随之消失;语句“其实,何止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可以看出“殇”从这一角度说,古典诗词应有意在消失;根据以上分析可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6.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读经典作品,可以感受、揣摩作者的性情或精神。请从曹雪芹、鲁迅、路遥、海明威中任选一位,描画你心目中的作家形象。要求:描写细致,形象鲜明。‎ ‎②《红楼梦》《平凡的世界》《呐喊》《红岩》《老人与海》《边城》等六部名著,你最欣赏哪一部?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加以阐述。要求: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③《红楼梦》《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等作品都塑造了具有抗争精神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夏瑜、江竹筠、田福军。上述哪一人物形象最令你感动?请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表达你的感情。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答案】(1)在新中国文学的天幕上,路遥犹如一颗流星,在短暂写作生涯里,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辉煌。其作品展现出奋斗不息的昂扬斗志曾经感染了无数读者心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征程。可路遥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郁闷、痛苦和煎熬,人们很难读懂路遥。 ‎ ‎(2)我最欣赏的是《呐喊》。这部鲁笔下的著作用一个个故事展现出人们的愚昧,呼唤着人们的良知。旧时代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夏瑜,自我安慰蒙蔽的阿Q……。鲁迅用活生生的人物、犀利的语言通吃这封建黑暗之下保守麻木的人们,致力唤醒更多的人打破束缚人性的铁屋。‎ ‎(3‎ ‎)江竹筠:多次严厉的询问没有结果,特务们恼羞成怒,对她实施了更加残酷的折磨,特务头子下令手下猛夹她的手指,她疼得满头大汗,但她咬紧牙关,宁死不屈.我震撼她是一个弱小女人,经历严刑拷打,她的信念如此坚定,意志始终如此坚强,十分令人叹服。她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还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的题目虽然字数少,但考查考生快速成文的能力和文字水平,体现了对记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技巧具体运用能力的考查。试题中给了三个作文题目:‎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作者的了解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时代背景,然后选取自己熟悉或喜欢的一个,表达你对她的感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节的鉴赏能力。本题要求从《红楼梦》《平凡的世界》《呐喊》《红岩》《老人与海》《边城》等六部名著中选择自己最为欣赏的一部谈自己的感受,其实就是对这几部作品的全方位的解读,注意在表达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作品的核心精髓,特别是要对作品中的具体人物、情节进行具体分析,谈自己切身的感受,注意表达时感受要真实、内容要具体,语言要别致、生动。‎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题目的基本意思以及题干设置的基本意图,本题要求学生从贾宝玉、夏瑜、江竹筠、田福军中选择一个令你最感动的形象,写一段抒情的文字把自己内心中的一种感受。在写作之前,首先需要学生准确熟悉所写人物的基本事迹,结合他们具体的人生经历以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进行具体思考把握,特别是要侧重于对人为内心的品质进行深入的挖掘,突出其精神情怀,表达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生动,所写人物要符合人物性格。‎ ‎【点睛】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 ‎27.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50字。‎ 题目①:有报道称,科学家已经研究出将痛苦记忆从人的大脑中删除的方法。假如头脑中的痛苦记忆被删除,我们的生活、人生、社会……将会怎样呢?请展开想象,以“痛苦记忆删除以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细节,有描写。‎ 题目②:‎ 一夜之间,《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些节目火了。人们被一首首精美的诗 ‎ ‎ 词吸引,被一句句朴实话语背后的深情打动……有人说,是诗句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让人的内心重新丰富起来;有人说,是文字唤起了人们的回忆,一封家书就能抚平时代的创伤;有人说,朴实的话语更能带给人们充满温馨的心灵体验,如和煦的春日阳光,令人宁静愉悦;也有人说,当今社会我们从不缺少“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我们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 这些议论,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见解。‎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答案】范文:‎ 题目①‎ 痛苦记忆删除以后 ‎21世纪,美国医疗中心城市亚特兰大。‎ 如果说21世纪初期和20世纪末期世界上战火纷飞的地方是中东地区的话,那么21世纪中期,这个状况就转移到了朝鲜半岛。随着美国对朝态度的强硬,朝鲜方面对美国产生极大的抵触情绪。2032年1月,美国驻日冲绳海军基地开始派出军舰对朝进行军事打击,朝鲜战争再度爆发。经过几年的战争,虽有中国的援助再次打败了美军,但战争伤亡惨重,而且还有许多士兵或人民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美国科学家还在研究如何消除这种心理疾病,大洋彼岸的中国科学家则已经研制出了能删除人痛苦记忆的一套治疗体系,由华人科学家李道仁将这种技术传播给世界。‎ 亚特兰大某医院医务人员餐区,两位美国科学家一边吃饭一边聊天。‎ ‎“嘿,阿历克斯,今天下午预约做记忆删除的人还不少。”一个留着络腮胡的男人说。‎ ‎“可不是吗,我今天上午接诊了一个士兵,他是在咱们使用天基动能武器时没来得及逃开的一个士兵的战友,他亲眼目睹了战友被自己国家的武器炸死。”阿历克斯说。‎ 十天后,这个士兵手术成功,已成功删除了痛苦的记忆。又过了五天,他出院了,同时也退役了,开始了新的生活。‎ 删除不愉快的记忆之后,欧文从未感觉如此轻松,他去纽约第五大道44街鞋店里的店员,每天过得充实而快乐,还交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女朋友,两人感情也很好。‎ 但也许是造化弄人,又或许是命中注定,一个导演将第二次朝鲜战争中的一些事迹改编翻拍成电影,而欧文恰好和女朋友看了那场电影。当镜头中出现天基动能武器系统中六根钨合金金属棒砸向地面时,欧文看见一个士兵惊恐地大叫“不”,眼睁睁地看着那个未来得及逃出来的战友死去。‎ 欧文的双眼红了,但他没有落泪,而是眼睛像被烟熏了一样,挡不住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再度回想起那愤怒且不堪回首的过去。‎ ‎“怎么了?你还好吗?”女朋友发现了他有些不对劲。‎ ‎“那个士兵,是我的战友。”欧文哽咽着说,“他的名字叫约翰·安德森,我再也不想忘记他了,永远不会。”‎ 当人们的痛苦记忆被删除,也许只能拥有一时快乐,如果痛苦的过去被我们所忘记,它又怎能激励我们努力前行?‎ 欧文辞去了工作,重新回到军队,他用三年时间自学医学,他不想再眼睁睁地看着战友死去了,他成为了一名救死扶伤的战地医生。‎ 题目②‎ 一改颓废,文化类综艺破土而出  ‎ 事实上,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我国综艺市场上,一直处于小众范畴,叫好不叫座现象犹如艺术电影。质量高成,传播效果却略显一般。‎ 在2013年间,文化类综艺发展甚快。一年之间,涌现出多部文化类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英雄大会》、《中华好诗词》三档文化类节目持续霸屏,涌现出不少“知识分子”火热追随。随后,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合打造了国内首档大型网台联动《汉字英雄》节目,收视和传播均相当不错。‎ 然而好景不长,随后的三年里文化类节目表现疲软。数量上确实呈现增长模式,质量上却始终处在原始阶段。《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中华好诗词2》、《中国谜语大会》、《中华爱美丽》、《最美中国字》、《最美是中华》、《hello中国》等冠以“中国”、“中华”头衔的文化类节目,不仅在收视上表现平平,口碑上也未有所突破。‎ 究其原因,一是节目内容同质化明显。虽仍然秉承着传承中华文化的内在核心却在文化上明显跟风。节目中呈现的不是汉字、成语,就是诗歌,观众看得毫无新意;二是节目形式过于单一。所有的文化类节目均以竞赛答题、嘉宾点评的形式制作,模式过于迂腐,缺乏创新。而今,无论是正在播出的《朗读者》、《见字如面》,还是已经播完的《中国诗词大会2》都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朗读者》、《见字如面》两档节目重在“朗读”,虽形式稍有相近,内容主打上却有所不同。《朗读者》主打以“情”动人,《见字如面》主打“信件内容”。‎ 众所周知,文化类节目很难做。不仅董卿在公开场合对此抱怨过,连打造过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导演关正文,也曾多次强调“文化类节目很难做”。但为何还要坚持去做,这恐怕就是文化内涵的真正魅力所在。‎ ‎“我并不认为因为是《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的节目就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但是文化类的节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设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题目①‎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材料给的命题是“痛苦记忆删除以后”,要求考生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材料假如头脑中的痛苦记忆被删除,我们的生活、人生、社会……将会怎样呢?这给出了提示,即考生可以想象删去记忆后我们的生活、人生、社会会是怎样。写作的时候要注意运用描写等方式。应该说较为简单,不存在审题难度,重点是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痛苦记忆”告诉我们被删除的记忆内容,“以后”告诉我们文章的写作内容,要将文章重点放在“痛苦记忆删除”的“以后”,而不是写“痛苦记忆”或“删除痛苦记忆”的过程。‎ 题目②‎ 此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相比于即时消费的娱乐综艺,最终几乎都走向同质化竞争的困境,事实上,《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真正直抵人心的东西从来不是小众的,面向大众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受众面更广且黏性更强,《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出现的意义不仅是给综艺节目行业注入一股清流,让日益胶着的竞争局面有了新的可能性。另一层面上,它以最朴素真诚的方式展现了大众媒介的本职,传承本国文化,讲好本国故事。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节目,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参考立意:‎ 题目①‎ ‎1.痛苦记忆删除以后——给人生存的力量;‎ ‎2.痛苦记忆删除以后——倍感温暖;‎ ‎3.痛苦记忆删除以后——懂得了爱;‎ 题目②‎ ‎1.传承中国文化;‎ ‎2.品读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3.传播文字、展示生命,唤起心底最深的情感。‎ 素材:‎ 题目①‎ ‎1.“我要做温暖的光明使者,不再做可悲的黑暗诅咒者。”‎ 他花白色的头发刺猬似的耸立着,眼窝深陷颧骨礁石般的突起着。但他用干瘦的脸颊挤出一个神秘的微笑。‎ 王树人看着街头报刊亭泛黄的海报,那是三月前自己的新书《谁应忏悔》的宣传。看那时的自己多么可怜啊!王先生摸了摸自己的脸颊,依然干瘦得像枯柴一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微笑着。‎ 这是他去医院消除痛苦记忆后第一次回家。‎ ‎“真可怕……”他驻立在书房外,吃惊地看着那贴着深紫色墙纸的房间--到处陈列着废稿的尸体,安眠药片撒在地板上,一大半被倾倒的酒瓶里的残余液体浸染。自己当时究竟是什么状态?书桌上摊开的旧报纸上对自己的专访给出了答案--“……夜不能寐……每写就一篇文字仿佛抽尽全身血液……”‎ 他喃喃读着,嗤笑连连。‎ ‎“都删除了!痛苦!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2.“我是一个山里走出来的孩子,读您的书十年了。十年里我受尽冷眼,像一只丧家之犬。《寻找光明》初读时,倍感温暖,给我生存的力量。”他会意一笑,默默对那可怜人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是,您的作品却不再让我受到震憾--上一部《谁应忏悔》虽然令我痛苦到不能,但您在其中冷眼旁观世态炎凉,锋利剖析人性丑恶,令我分明听到了清醒者在呐喊、在战斗……”‎ ‎“但这近乎绝望的呐喊,何以消失了呢?”他蠕动着嘴唇,一字一字地读出令他恐慌的文字,脑海里,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复苏,颤抖的声音在嫩绿色房间里回荡。“先生,我曾是您最忠诚的信徒。但现在,我--不是了,永远。”‎ 他惶惑了,他根本没有任何印象自己写下过《谁应忏悔》,那是……一本比《寻找光明》更好的书吗?‎ ‎“谁应忏悔”“谁应忏悔”……‎ 翻箱倒柜,不停地翻箱倒柜,在这里了!深紫色封皮上烙印着狰狞的漆黑色纹理,杂乱。那个山里走出的放牛娃,成了城市里人人喊打的农民工--被殴打、被侮辱、被孤立,他见过冷漠的、嘲讽的、嫌恶的眼神,在最阴暗处冷眼看着世上行走的一个个人形野兽……‎ 王树人颤抖着手,几乎要打掉这本书。那些支离破碎的画面,那一张张扭曲的嘴脸,在鲜红心脏上遍布的疤痕……他感到一阵阵窒息般的痛苦。‎ ‎3.如果痛苦的记忆可以删除,妈妈,我一定会删除掉:小学二年级时,有天我趁家里没人,偷偷从卧室的抽屉里拿了两元钱,跑到街上买了几根冰棍。后来你发现钱少了,就审问姐姐和我,我撒谎说是姐姐拿去了。因为姐姐学习比我好,长得比我漂亮,你们便总是拿我和她相比,我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于是就趁机恶人先告状。你没有多说什么,拿起鸡毛掸子朝着她的屁股一阵好打,她疼得哇哇直叫,你边打边厉声喝道:你们俩都给我听好,以后要是谁再小偷小摸,我就打断谁的手!姐姐哽咽着说,“再也不敢了”。我在一旁看着她泪流满面的模样,心里那叫一个美,你恶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我虽自知理亏,但也没有勇气向你承认错误。可以想见,你对我该是多么失望啊!‎ 如果痛苦的记忆可以删除,爸爸,我一定会删除掉:高考结束,老师让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填报志愿。我因为考场失利,发挥得不好,所以在填报时久久拿不定主意。你在一旁建议:女孩子还是上个师范院校比较好,工作不累,又受人尊敬。我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你懂个啥呀,我这辈子最烦的就是当老师,我才不想报师范院校呢!你讪讪地站在一旁,不再多言。最后我固执己见地填报了一所计算机院校,你轻轻叹了口气。谁料几年毕业后,学计算机的人遍地皆是,专业对口的工作极不好找,阴差阳错,最终,我竟然到学校当了一名教师。后来有几次闲聊到当年的事,你都有意回避,我方才意识到当时的那些话让你多么受伤。‎ ‎4.如果痛苦的记忆可以删除,妈妈,我一定会删除掉:大一暑假回去,你给我买了一条粉紫的裙子,我喜欢得不得了,美美地穿到身上,在镜子前转了好几个圈。你满脸是笑:我的女儿真是长大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了!我问:这条裙子多少钱?一定很贵吧?你搓着手笑笑:只要你喜欢,再贵也值。我随即接茬:等我工作发工资了,就把钱还给你!你的脸一下子暗了下来,眼眶里甚至涌起了泪花。过了好一会儿你才喃喃地说:“这傻孩子,当妈的哪能要你的钱?”你没有再说下去。如今做了母亲的我深深懊悔,那时我只想着证明自己也会挣钱了,哪曾体例到你的心情?你对我的爱又岂能用金钱来衡量?‎ 如果痛苦的记忆可以删除,爸爸,我一定会删除掉:那次失恋后我把自己反锁在屋里,一连几天都不吃不喝。你站在外边重重地砸门:“看你那出息,为了一个不值得爱的男人就如此作践自己,叫外人看笑话。你还年轻,以后还会遇到更好的男人,不要不爱惜自己,毕竟身体是第一位的!”我哪里听得进去,抓起台灯照着门扔过去:“你懂什么?别管我了!”你在门外重重地叹了口气,转身离开了。后来我真的如你所说,遇到了一个更好的男人。可我一直没机会向你道歉,我真为当年那冲动鲁莽的行为感到汗颜。‎ 题目②‎ ‎1.一夜之间,《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些节目火了,朋友圈与董卿套近乎成了一种时髦,事实求是地讲,对比各类娱乐选秀低级趣味真人秀表演,传递人间温情和诗意审美的读书节目,精雕细琢极具诚意,广为传播理所当然。在2017年这样一个戾气深重的商业社会,一封家书竟然就能抹平时代创伤,其正能量效应彰显奇迹。客观地讲,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深刻,只需一抹粉红“哲思小语”,涂抹在失血已久精神之唇上,就能感觉到自己面如冠玉。《朗读者》能够引发好评如潮,与1997年全民迷恋余秋雨《文化苦旅》,2007年爱上于丹《庄子》心得并无两样!这并不是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播,而是商业时代的心灵揉捏,每一次类似产品出现后,总能在瞬间麻醉无数人,但却并不能真正建立健康理性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没有出口函数 for(i=1;i>0;i++){} 的死循环,每次稀里哗啦的泪水挥霍后,过几天仍然浑浑噩噩,并不能实质上改变自己提升自我,而是在一个“非欧空间”(Non-Euclidean Space,非欧几里得空间)之中反复徘徊而不自知。现代中国,我们从来不缺“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 ‎2.读了老子读孟子,读了孟子读仲舒,读了仲舒读韩愈,读了韩愈读邵雍,读了邵雍读朱熹……这些古代的“朗读者”,可比现在的“朗读者”牛逼多了,动辄就写出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出来,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这的确值得我们骄傲。然而就算有再多鸿篇巨制,古代中国仍然走在一个没有尽头的“潘罗斯阶梯”上,不能从现代科学上去解放自己。董卿主持的这一档《朗读者》节目,不过是在重复几千年来的“伤春悲秋”,只是加了一些ALLMEDIA的表现形式而已。‎ ‎3.中国从来就不缺乏“诗词歌赋”用户,更不缺“自嗟自怜”文青审美,《朗读者》豆瓣评分9.2也说明这一点,就算没有这些用户,还有多少老干部就以此为职业,《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也说明我们对传统文化有天然亲近,每个人心中都有“诗和远方”。不止是宋词元曲,还有《诗经》离骚,都有海量用户。无须政府引导,人民大众早就爱上了“弟子规”,更不必商业诱惑,失学人士早也迷恋上“国学热”。这么多年来,我们没有出过几个一流的科学家,但“国学大师”一直层出不穷,道理很简单,给罗永浩一把折扇,然后蓄上两绺长须,一定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师,但要让他弄个费马大定理出来,肯定会直接找个锤子把自己干掉。‎ 写诗歌易,学数学难;谈文化易,懂科学难。这个社会并不缺古典文化,最缺的是科学精神。两千年前以来,中华文明虽然一直站在文明之巅,但没有欧几里得几何学式的系统性、严密性、和谐性与完备性的理论基础,使得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中遭受挫折,而现在还有许多人沉浸在虚构的古代辉煌中自我安慰,我们依赖西方文明带来了现代生活,但从价值观上并没有接纳科学精神。‎ ‎4.文化类节目用户数量大,《朗读者》以精致和饱含泪水的深情引领潮流,可以预见的是,各个卫视都在加班加点COPY另一档“朗诵者”出来。真正科学类节目就极其稀少,赛先生在中国的境况极其不妙,当然别谈那些“怪力乱神”探秘节目,那些与科学无关,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最强大脑”就是其中最出类拔萃的一档科技节目。‎ ‎《最强大脑》开辟了中国科学电视节目的先河,也称得上真正一档完完全全的“赛先生”栏目,整个民族都缺乏这种关于科技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最强大脑》的产生,在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角度来说都有重大意义。虽然很多人反感它商业性太强,暗箱操作太多,但这些都瑕不掩瑜。‎ 真正让人担心的是,《最强大脑》里没有体现真正科学精神。有科技没科学,有技术没理性,有脑力没脑子。好好的一档科学类节目,被活生生包装成《感动中国》;好好的心算比拚,却非得搞成中日PK,而且整个会场那种民粹性呐喊,让人像吞了半只蚱蜢那样难受。科学是一种探索和求证精神,并不是用来在战场上进行厮杀的,从满场的五星红旗的晃动,能感觉到很多人把上面的选手当成战斗型的“爱国者AI”。为了收视率偶尔煽煽民族情绪是可以理解,但每一次把选手搞得像打了鸡血一样,与《中国好声音》没什么区别。‎ 行文结构:‎ 题目①‎ 这篇记叙文写的是“战地医生”欧文的故事。‎ 第一部分:删除不愉快记忆之后,欧文从未感觉如此轻松,还谈了恋爱;‎ 第二部分:但他看完一场电影之后,他再度回想起那愤怒且不堪回首的过去,感觉当人们的痛苦记忆被删除,也许只能拥有一时快乐,如果痛苦的过去被我们所忘记,它就不能激励我们努力前行;‎ 第三部分:欧文辞去了工作,重新回到军队,他用三年时间自学医学,他不想再眼睁睁地看着战友死去了,他成为了一名救死扶伤的战地医生。‎ 题目②‎ 首先:摆明现象,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我国综艺市场上,一直处于小众范畴,叫好不叫座现象犹如艺术电影。质量高成,传播效果却略显一般;‎ 随后:具体表现,文化类综艺发展甚快,然而好景不长,随后的三年里文化类节目表现疲软;‎ 接着:分析原因,一是节目内容同质化明显;二是节目形式过于单一。‎ 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并不认为因为是《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的节目就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但是文化类的节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设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