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贵州省贵阳六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贵州省贵阳六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贵州省贵阳六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 ‎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8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  )‎ A.中心法则 B.分离定律 C.进化学说 D.细胞学说 ‎2.下列哪种物质的合成过程需要供给氮源(  )‎ A.糖原 B.淀粉 C.脂肪 D.蛋白质 ‎3.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二肽时生成一分子水,该水分子中的氢来自于(  )‎ A.羧基 B.羧基和氨基 C.氨基 D.R基 ‎4.下列化合物与其功能表述相符的是(  )‎ A.结合水﹣﹣细胞中的良好溶剂 B.脂肪﹣﹣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C.葡萄糖﹣﹣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 D.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5.将发芽的小麦种子制成匀浆,然后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这说明发芽的小麦种子中含有(  )‎ A.还原糖 B.脂肪 C.淀粉 D.蛋白质 ‎6.变形虫可吞噬整个细菌,这一事实说明(  )‎ 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C.大分子可以透过细胞膜 D.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7.下列不属于细胞核功能的是(  )‎ A.遗传信息库 B.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D.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 ‎8.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将细胞内合成加工的分泌蛋白通过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吐 ‎9.下列关于酶的表述,全面而准确的足(  )‎ A.酶不能脱离生物体起作用 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C.酶与无机催化剂没有本质区别 D.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10.如图是酶的专一性示意图,据此判断图中所示的底物是(  )‎ A.RNA B.淀粉 C.氨基酸 D.蛋白质 ‎11.如图为细胞中ATP与ADP相互转化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不需要酶的催化 B.过程②发生高能磷酸键的断裂 C.过程①不能发生在线粒体中 D.过程②不能发生在叶绿体中 ‎12.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过程中,液泡的体积会随外界溶液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如图所示.图中①、②两处滴加的溶液分别是(  )‎ A.清水、清水 B.清水、30%蔗糖溶液 C.30%蔗糖溶液、清水 D.30%蔗糖溶液、30%蔗糖溶液 ‎13.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施肥的同时结合松土,有利于根的有氧呼吸吸 B.适当降低温度和氧浓度,有利于果蔬储藏 C.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抑制厌氧菌的大量繁殖 D.给含有酵母菌的发酵液连续通气,可以提高产酒量 ‎14.人体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高30倍,关于红细胞运输K+的方向及所需条件,不正确的是(  )‎ A.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B.从低浓度到高浓度 C.载体蛋白 D.ATP供能 ‎15.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为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和能源,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换是(  )‎ A.光能→化学能 B.热能→光能 C.化学能→热能 D.化学能→光能 ‎16.如图表示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部分材料和用具,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①加入研钵内的物质有无水乙醇、SiO2、CaCO3‎ B.将研磨液倒入②中,要在试管口塞上棉花 C.③画滤液细线的要求是细、齐、直 D.④层析结果色素带最宽的是叶绿素b,扩散最快的是叶黄素 ‎17.如图为某一高等生物有丝分裂某一时期的图象,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细胞为植物细胞 B.该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C.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D.该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 ‎18.下列关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染色体复制一次 B.中期:染色体与DNA数目相等 C.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 D.末期:始终看不到核膜和核仁 ‎19.老年人皮肤上常出现“老年斑”,主要原因是皮肤细胞的(  )‎ A.含水量增多 B.色素积累增多 C.分裂能力增强 D.分化能力增强 ‎20.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运动时,人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21.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其中①~⑥表示相关结构.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当a处受刺激时,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只能向②传导 C.⑥处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反射活动必须以完整的反射弧为基础 ‎22.当正常人体感觉到冷时,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可使(  )‎ A.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B.汗腺分泌量增加 C.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 D.有机物氧化分解速率加快 ‎23.人体内某一内分泌调节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激素H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会导致(  )‎ A.血糖浓度不变 B.细胞吸收葡萄糖变慢 C.肝糖原水解加快 D.血糖浓度降低 ‎24.艾滋病病毒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  )‎ A.T淋巴细胞 B.造血于细胞 C.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25.人体的尿液以其较低的pH和冲洗作用使得大多数病原体无法在尿道中生存,这种免疫方式属于(  )‎ A.非特异性免疫 B.人工免疫 C.二次免疫 D.疫苗免疫 ‎26.如图表示人体免疫过程的一部分,其中细胞X代表的是(  )‎ A.肝细胞 B.红细胞 C.神经细胞 D.效应T细胞 ‎27.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清除体内的(  )‎ ‎①衰老细胞 ②正常白细胞 ③正常红细胞 ④畸变细胞.‎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8.分别对三个胚芽鞘做如图处理,然后均从左侧给予光照,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图1向左侧弯曲生长 B.图2向左侧弯曲生长 C.图3向右侧弯曲生长 D.图1、图2、图3都弯向光源生长 ‎29.体内脱落酸含量比野生型玉米低很多的玉米某突变体,其种子会在未完全成熟前就在果穗上萌芽,说明脱落酸能够(  )‎ A.促进种子萌芽 B.抑制生根 C.抑制种子萌芽 D.促进结实 ‎30.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A.年龄组成 B.空间分布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 ‎31.某种群进入一个适合其生长和繁殖的环境中,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可能为(  )‎ A. B. C. D.‎ ‎32.浮游动物、藻类、贝类、虾、鱼、微生物等为某湖泊中生活的全部生物,他们统称为(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33.如图装置可用于采集(  )‎ A.田鼠 B.藻类 C.土壤小动物 D.土壤微生物 ‎34.某草原上长期生活着兔、狐和狼,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各类生物所含的能量如表.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生物 草 兔 狐 狼 能量(×109kJ/km2﹒a)‎ ‎15.00‎ ‎1.50‎ ‎0.20‎ ‎0.13‎ A.狐属于初级消费者 B.狼所占的营养级一定比狐高 C.从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D.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低于草所固定的太阳能 ‎35.一些植物受到昆虫啃食时,会释放一种物质吸引昆虫的天敌.这一物质属于(  )‎ A.物理信息 B.行为信息 C.化学信息 D.营养信息 ‎36.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类型,下列属于碳循环过程的是(  )‎ A.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水蒸发至大气中 D.镉通过食物链被富集 ‎37.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蝗虫是次级消费者 B.鸟和田鼠具有相同的营养级 C.该食物网共有3条食物链 D.若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短时间内田鼠的数量随之升高 ‎38.下列杂交组合(遗传因子E控制显性性状,e控制隐性性状)产生的后代,哪一组会发生性状分离(  )‎ A.EE×ee B.EE×Ee C.EE×EE D.Ee×Ee ‎39.高茎豌豆(Dd)能产生含有哪些遗传因子的配子(  )‎ A.只有含D的配子 B.有含D的配子,也有含d的配子 C.只有含d的配子 D.只有含D的配子,或只有含d的配子 ‎40.“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 ‎41.香水玫瑰的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用R、r表示).某同学从下面的杂交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有几项正确 ‎(  ) ‎ 杂交组合 后代性状 一 红花A×红花B 全为红花 二 红花C×红花D 红花与白花之比约为3:1‎ ‎①红花为显性 ②红花A一定为杂合子 ③红花C和红花D的基因型一定相同 ④红花B只产生一种配子.‎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42.隐性性状的正确表述是(  )‎ A.后代中表现不出来的性状 B.后代中不常出现的性状 C.杂种F1未出现的亲本性状 D.F2未出现的亲本性状 ‎43.豚鼠控制黑毛的基因是显性基因B,控制白毛的基因是隐性基因b,现有雌雄两只基因组成都是Bb的黑色豚鼠交配产下四只小鼠,四只小鼠毛色可能性是(  )‎ A.全部是黑色豚鼠 B.一半是黑色豚鼠,一半是白色豚鼠 C.多数是黑色豚鼠,少数是白色豚鼠 D.以上都有可能 ‎44.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 ‎ 二.填空题(共12分)‎ ‎45.让某一品系的红果番茄自交,F1有红果番茄,也有黄果番茄(因用R和r表示遗传因子,后代数量足够多).试问:‎ ‎(1)番茄果色的显隐性关系是  ,判断理由  .‎ ‎(2)F1中红果番茄与黄果番茄的比例接近  .出现这一比例的原因是  .‎ ‎46.如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用A、a表示等位基因).请据图回答:‎ ‎(1)该遗传病由  性遗传因子控制.‎ ‎(2)Ⅰ1的基因型是  .Ⅲ7为纯合子的可能性为  .‎ ‎(3)Ⅲ9的基因型是  .若Ⅲ8和Ⅲ9结婚,不宜生育,因为他们的子女中患病的可能性为  .‎ ‎ ‎ ‎2016-2017学年贵州省贵阳六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8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  )‎ A.中心法则 B.分离定律 C.进化学说 D.细胞学说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细胞学说,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内容包括:‎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解答】解:A、中心法则是由克里克提出的,A错误;‎ B、分离定律是由孟德尔提出的,B错误;‎ C、进化学说是达尔文等人提出的,C错误;‎ D、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的,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细胞学说的发现者.‎ ‎ ‎ ‎2.下列哪种物质的合成过程需要供给氮源(  )‎ A.糖原 B.淀粉 C.脂肪 D.蛋白质 ‎【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本题是对糖类的分类和组成元素、脂肪的组成元素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及无机盐的作用的综合性考查,回忆糖类的分类和组成元素、脂肪的组成元素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及无机盐的作用,然后解答问题.‎ ‎【解答】解:含有N元素的化合物合成过程中需要供给N元素.‎ A、糖原属于糖类,不含有N元素,因此合成过程不需要N,A错误;‎ B、淀粉属于糖类,不含有N元素,因此合成过程不需要N,B错误;‎ C、脂肪中不含有N元素,因此合成过程不需要N,C错误;‎ D、蛋白质中含有N元素,合成过程需要供给氮源,D正确.‎ 故选:D.‎ ‎【点评】对于细胞内不同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的记忆及对无机盐作用的综合理解应用,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 ‎ ‎3.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二肽时生成一分子水,该水分子中的氢来自于(  )‎ A.羧基 B.羧基和氨基 C.氨基 D.R基 ‎【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再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氨基酸在核糖体上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用化学式﹣NH﹣CO﹣表示.‎ ‎【解答】解: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二肽时,一个氨基酸上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上的羧基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肽键,即“﹣NH﹣CO﹣”,同时氨基上的“﹣H”和羧基上的“﹣OH”结合生成水.所以水分子中的氢来自于氨基和羧基,氧来自于羧基.‎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蛋白质合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 ‎4.下列化合物与其功能表述相符的是(  )‎ A.结合水﹣﹣细胞中的良好溶剂 B.脂肪﹣﹣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C.葡萄糖﹣﹣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 D.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考点】糖类的作用;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1、细胞中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还参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和物质运输;‎ ‎2、脂质分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膜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 ‎3、葡萄糖是细胞内重要的能源物质,是细胞呼吸的主要物质;‎ ‎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解答】解:A、作为细胞中的良好溶剂的是自由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A错误;‎ B、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不是膜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B错误;‎ C、细胞中重要的能源物质是葡萄糖,C正确;‎ 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脂肪的分类和功能,糖类的分类和功能,蛋白质和核酸的作用,对于基础知识点的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 ‎ ‎5.将发芽的小麦种子制成匀浆,然后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这说明发芽的小麦种子中含有(  )‎ A.还原糖 B.脂肪 C.淀粉 D.蛋白质 ‎【考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分析】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 ‎【解答】解:A、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鉴定,水浴加热后会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发芽的小麦种子中含有还原糖,A正确;‎ B、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B错误;‎ C、淀粉属于非还原性糖,遇碘液变蓝,C错误;‎ D、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 ‎ ‎6.变形虫可吞噬整个细菌,这一事实说明(  )‎ 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C.大分子可以透过细胞膜 D.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分析】根据题意,变形虫可吞噬整个细菌,说明变形虫的细胞膜可以发生运动,即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解答】解: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说的是细胞膜对小分子透过具有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主动运输,而变形虫吞噬整个细菌,不是跨膜运输不能体现选择透过性,故A错误;‎ B、细胞膜只要具有生物活性就不会失去选择透过性,一般只有细胞死亡后细胞膜才会失去选择透过性,故B错误;‎ C、变形虫吞噬整个细菌不是跨膜运输,不能称为“透过”,细菌也不是大分子,故C错误;‎ D、变形虫可吞噬整个细菌,说明变形虫的细胞膜可以发生运动,即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 ‎ ‎7.下列不属于细胞核功能的是(  )‎ A.遗传信息库 B.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D.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 ‎【考点】细胞核的功能.‎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细胞的遗传和代谢,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解答】解:细胞核的功能最全面的阐述是:‎ ‎(1)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 ‎(2)是遗传信息库.‎ ‎(3)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细胞质才是细胞物质代谢的主要场所,‎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核及细胞质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解,DNA是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才能控制细胞的遗传和代谢的.‎ ‎ ‎ ‎8.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将细胞内合成加工的分泌蛋白通过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吐 ‎【考点】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解答】解:分泌蛋白属于生物大分子,所以通过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应注意分泌蛋白属于生物大分子,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9.下列关于酶的表述,全面而准确的足(  )‎ A.酶不能脱离生物体起作用 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C.酶与无机催化剂没有本质区别 D.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考点】酶的概念.‎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解答】解:A、酶能脱离生物体起作用,A错误;‎ B、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B正确;‎ B、酶是有机物,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C错误;‎ D、酶是蛋白质或RNA,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明确酶是蛋白质或RNA;识记酶的特性,明确酶的作用条件温和;掌握酶促反应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10.如图是酶的专一性示意图,据此判断图中所示的底物是(  )‎ A.RNA B.淀粉 C.氨基酸 D.蛋白质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解答】解:一种酶只能水解一种物质,即酶具有专一性.该图中的酶是胰蛋白酶,催化水解蛋白质.‎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化学反应图,考查酶促反应的原理、酶的特性等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酶的特性和酶促反应的原理,结合题图,判断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 ‎ ‎11.如图为细胞中ATP与ADP相互转化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不需要酶的催化 B.过程②发生高能磷酸键的断裂 C.过程①不能发生在线粒体中 D.过程②不能发生在叶绿体中 ‎【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①过程是ADP与Pi合成ATP的过程,②过程是ATP水解产生ADP和Pi,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解答】解:A、不论是ATP的合成和水解,都需要酶的催化,A错误;‎ B、ATP的水解过程是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其中的能量的过程,B正确;‎ C、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有ATP的合成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C错误;‎ D、叶绿体中暗反应阶段,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因此②可以发生在叶绿体中,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ATP与ADP的转化过程和场所,对于ATP与ADP相互转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 ‎ ‎12.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过程中,液泡的体积会随外界溶液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如图所示.图中①、②两处滴加的溶液分别是(  )‎ A.清水、清水 B.清水、30%蔗糖溶液 C.30%蔗糖溶液、清水 D.30%蔗糖溶液、30%蔗糖溶液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 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解答】解:质壁分离的表现现象: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因此①‎ 处滴加溶液后,液泡的体积逐渐变小,细胞发生渗透失水,因此该处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液中的浓度,即滴加30%蔗糖溶液;②处滴加溶液后,液泡的体积逐渐变变大,细胞发生渗透吸水,因此该处滴加清水.‎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 ‎13.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施肥的同时结合松土,有利于根的有氧呼吸吸 B.适当降低温度和氧浓度,有利于果蔬储藏 C.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抑制厌氧菌的大量繁殖 D.给含有酵母菌的发酵液连续通气,可以提高产酒量 ‎【考点】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 的过程.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中耕松土有利于植物的根系进行有氧呼吸;水果储存降低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制造无氧环境,从而抑制破伤风杆菌的代谢;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解答】解:A、中耕松土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量,有利于植物的根系进行有氧呼吸,并能促进其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A正确;‎ B、低温能降低细胞中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活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减少;低氧条件下,有氧呼吸较弱,又能抑制无氧呼吸,细胞代谢缓慢,有机物消耗少;所以适当降低温度和氧浓度,有利于果蔬储藏,B正确;‎ C、用透气纱布包扎伤口,可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从而抑制厌氧菌的大量繁殖,C正确;‎ D、酵母菌酿酒是利用了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作用,所以不能向发酵罐内连续通气,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理解联系实际,对社会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 ‎ ‎14.人体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高30倍,关于红细胞运输K+的方向及所需条件,不正确的是(  )‎ A.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B.从低浓度到高浓度 C.载体蛋白 D.ATP供能 ‎【考点】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分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举例 O2、CO2、H2O、N2‎ 甘油、乙醇、苯、尿素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Na+、K+、Ca2+等离子;‎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人体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高30倍,红细胞运输K+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协助,需要ATP供能,所以BC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的运输方式,判断物质的运输方式要根据各种物质的特点进行判断,脂溶性的物质一般是自由扩散,一般带电粒子和氨基酸、葡萄糖等是主动运输,如果是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就是协助扩散,也要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具体分析.‎ ‎ ‎ ‎15.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为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和能源,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换是(  )‎ A.光能→化学能 B.热能→光能 C.化学能→热能 D.化学能→光能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在光反应阶段首先被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在暗反应阶段活跃的化学能又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所以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为光能到化学能.‎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 ‎ ‎16.如图表示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部分材料和用具,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①加入研钵内的物质有无水乙醇、SiO2、CaCO3‎ B.将研磨液倒入②中,要在试管口塞上棉花 C.③画滤液细线的要求是细、齐、直 D.④层析结果色素带最宽的是叶绿素b,扩散最快的是叶黄素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提取色素;②表示过滤色素提取液;③表示画滤纸条;④表示分离色素.‎ ‎【解答】解:A、图①加入研钵内的物质有无水乙醇、SiO2、CaCO3,无水乙醇:提取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A正确;‎ B、将研磨液倒入②中,漏斗基部应放一块单层尼龙布或棉花,进行过滤,B正确;‎ C、③画滤液细线的要求是细、齐、直,防止色素带重叠,C正确;‎ D、④层析结果,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最宽的是叶绿素a,扩散最快的是胡萝卜素,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 ‎ ‎17.如图为某一高等生物有丝分裂某一时期的图象,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细胞为植物细胞 B.该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C.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D.该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细胞含有细胞壁,但不含中心体,属于植物细胞.该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并均匀地移向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解答】解:A、图示细胞没有中心体,含有细胞壁,属于高等植物细胞,A正确;‎ B、图示细胞着丝点分裂,含有8条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B错误;‎ C、该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所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正确;‎ D、图示细胞着丝点分裂,含有8条染色体,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示细胞的种类及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18.下列关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染色体复制一次 B.中期:染色体与DNA数目相等 C.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 D.末期:始终看不到核膜和核仁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解答】解:A、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A错误;‎ B、中期:染色体数目:DNA数目=1:2,B错误;‎ C、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 D、末期:细胞中核膜和核仁逐渐重建,因此能观察到核膜和核仁,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19.老年人皮肤上常出现“老年斑”,主要原因是皮肤细胞的(  )‎ A.含水量增多 B.色素积累增多 C.分裂能力增强 D.分化能力增强 ‎【考点】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据此答题.‎ ‎【解答】解:A、细胞衰老后,含水量减少,A错误;‎ B、细胞衰老后,色素逐渐积累增多,B正确;‎ C、衰老细胞分裂能力减弱,C错误;‎ D、衰老细胞不再分化,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要求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能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 ‎ ‎20.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运动时,人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的稳态在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调节下,运动时内环境稳态一般不会被破坏,A错误;‎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例如尿毒症等,C正确;‎ D、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条件,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 ‎ ‎21.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其中①~⑥表示相关结构.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当a处受刺激时,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只能向②传导 C.⑥处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反射活动必须以完整的反射弧为基础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①感受器,③传入神经,④神经中枢,⑤传出神经,②效应器,⑥突触.‎ 反射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解答】解:A、由于③上有神经节,所以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A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当a处受刺激时,形成局部电流,兴奋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B错误;‎ C、⑥处是突触结构,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中⑥处是单向传递,C正确;‎ D、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是反射弧,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反射发生的前提,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反射弧的结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和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 ‎ ‎22.当正常人体感觉到冷时,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可使(  )‎ A.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B.汗腺分泌量增加 C.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 D.有机物氧化分解速率加快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合成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使得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错误;‎ B、寒冷时,汗腺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恒定,B错误;‎ C、寒冷时,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C错误;‎ D、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 ‎ ‎23.人体内某一内分泌调节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激素H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会导致(  )‎ A.血糖浓度不变 B.细胞吸收葡萄糖变慢 C.肝糖原水解加快 D.血糖浓度降低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胰岛B细胞能分泌激素H胰岛素,可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的和转化非糖物质,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 ‎【解答】解:A、胰岛B细胞能分泌激素H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A错误;‎ B、胰岛素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B错误;‎ C、胰岛素可促进肝糖原的合成,C错误;‎ D、激素H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血糖调节的过程图解为背景,考查了血糖调节的过程、方式以及相关激素,考生要能够识记血糖调节的方式.‎ ‎ ‎ ‎24.艾滋病病毒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  )‎ A.T淋巴细胞 B.造血于细胞 C.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艾滋病病毒侵入机体后,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使免疫功能丧失,进而导致人死亡.‎ ‎【解答】解:艾滋病病毒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淋巴细胞.‎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艾滋病病毒的了解,关注人体健康.‎ ‎ ‎ ‎25.人体的尿液以其较低的pH和冲洗作用使得大多数病原体无法在尿道中生存,这种免疫方式属于(  )‎ A.非特异性免疫 B.人工免疫 C.二次免疫 D.疫苗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解答】解:人体的尿液属于人体的分泌物,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因此人体的尿液以其较低的pH和冲洗作用使得大多数病原体无法在尿道中生存,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体免疫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能够根据题干信息确定其隶属于第几道防线,同时识记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 ‎ ‎26.如图表示人体免疫过程的一部分,其中细胞X代表的是(  )‎ A.肝细胞 B.红细胞 C.神经细胞 D.效应T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人体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X为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答】解:已知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据图分析,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X表示效应T细胞.‎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X细胞杀伤抗原细胞的作用过程示意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明确效应T细胞能杀伤靶细胞,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 ‎ ‎27.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清除体内的(  )‎ ‎①衰老细胞 ②正常白细胞 ③正常红细胞 ④畸变细胞.‎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还具有监控和清除的功能.主要是清除人体内的衰老细胞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细胞.‎ ‎【解答】解:抗原包括两种:1、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2、非正常组织:自身破损、衰老、死亡或病变的组织细胞,既可来自体外,也可来自体内.‎ 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清除体内衰老细胞和畸变细胞.‎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 ‎ ‎28.分别对三个胚芽鞘做如图处理,然后均从左侧给予光照,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图1向左侧弯曲生长 B.图2向左侧弯曲生长 C.图3向右侧弯曲生长 D.图1、图2、图3都弯向光源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并且生长素能够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判断图1、3均弯向光源(左侧)生长,图2均弯向光源(右侧)生长.‎ ‎【解答】解:A、图1在单侧光下,弯向光源(左侧)生长,A正确;‎ B、图2没有尖端,胚芽鞘向对侧(右侧)弯曲生长,B错误;‎ C、图3云母片插在尖端以下,不影响尖端的横向运输,所以向左侧弯曲生长,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2背向光源生长,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植物生长方向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简单题.考生要能够根据生长素的分布以及生理作用判断茎两侧生长快慢,从而判断生长方向.‎ ‎ ‎ ‎29.体内脱落酸含量比野生型玉米低很多的玉米某突变体,其种子会在未完全成熟前就在果穗上萌芽,说明脱落酸能够(  )‎ A.促进种子萌芽 B.抑制生根 C.抑制种子萌芽 D.促进结实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种子萌发.‎ ‎【解答】解: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脱落酸含量低的玉米,种子会在未完全成熟前就在果穗上萌芽,说明脱落酸具有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 故选:C.‎ ‎【点评】本题是对脱落酸的作用的考查,根据题干获取信息,并利用相关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推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 ‎ ‎30.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A.年龄组成 B.空间分布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ACD、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ACD正确;‎ B、空间分布是群落的特征,B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察种群数量特征.属识记内容,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 ‎ ‎ ‎31.某种群进入一个适合其生长和繁殖的环境中,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可能为(  )‎ A. B. C. D.‎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无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解答】解:由于该种群进入了一个适合其生长和繁殖的环境中,且环境条件不受破坏,属于相对理想状态.但由于空间一定,因此,该种群在一定空间内增长曲线可能为“S”型增长.‎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J”型增长曲线与“S”型增长曲线的区别.‎ ‎ ‎ ‎32.浮游动物、藻类、贝类、虾、鱼、微生物等为某湖泊中生活的全部生物,他们统称为(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2、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解答】解:A、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A错误;‎ B、某湖泊中生活的全部生物为一个生物群落,B正确;‎ C、生态系统除生物群落外,还包括无机环境,C错误;‎ D、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的概念,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 ‎ ‎33.如图装置可用于采集(  )‎ A.田鼠 B.藻类 C.土壤小动物 D.土壤微生物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调查土壤小动物时不宜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对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60W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的目的.对采集到试管中的小动物还应做的工作是用肉眼或仪器认真观察并分类、统计和分析.‎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灯罩的功能是为了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的,试管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因此,图示装置可用于采集土壤小动物.‎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题.‎ ‎ ‎ ‎34.某草原上长期生活着兔、狐和狼,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各类生物所含的能量如表.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生物 草 兔 狐 狼 能量(×109kJ/km2﹒a)‎ ‎15.00‎ ‎1.50‎ ‎0.20‎ ‎0.13‎ A.狐属于初级消费者 B.狼所占的营养级一定比狐高 C.从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D.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低于草所固定的太阳能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最初来自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在食物链中,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且逐级递减的,因此营养级越高,进入该营养级的能量就越少,就题中所给的这个生态系统,第四营养级(狼)是最高营养级,即第四营养级中的能量最少.‎ ‎【解答】解:A、这个草原生态系统共有四种生物,通过这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是比较明显的,即兔吃草,而狼、狐吃兔,同时狼吃狐,所以兔属于初级消费者,狐属于次级消费者,A错误;‎ B、由题意分析已知兔吃草,而狼、狐吃兔,同时狼吃狐,所以狐和狼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故狼所占的营养级不一定比狐高,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能量的比,故从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10%,C正确;‎ D、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种间关系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表、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 ‎ ‎35.一些植物受到昆虫啃食时,会释放一种物质吸引昆虫的天敌.这一物质属于(  )‎ A.物理信息 B.行为信息 C.化学信息 D.营养信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解答】解: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信息.一些植物受到昆虫啃食时,会释放一种物质吸引昆虫的天敌,这一物质是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故选:C.‎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信息的种类,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 ‎36.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类型,下列属于碳循环过程的是(  )‎ A.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水蒸发至大气中 D.镉通过食物链被富集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解答】解:A、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属于氮循环,不属于碳循环,A错误;‎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属于碳循环过程,B正确;‎ C、水蒸发至大气中属于水循环过程,不属于碳循环,C错误;‎ D、镉通过食物链被富集属于生物富集效应,不属于碳循环,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碳循环,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过程,掌握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及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 ‎ ‎37.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蝗虫是次级消费者 B.鸟和田鼠具有相同的营养级 C.该食物网共有3条食物链 D.若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短时间内田鼠的数量随之升高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植物属于生产者,其余均为消费者.该食物网含有2条食物链,即:植物→蝗虫→鸟→蛇、植物→田鼠→蛇.‎ ‎【解答】解:A、在食物链:植物→蝗虫→鸟→蛇中,蝗虫是初级消费者,A错误;‎ B、在食物链:植物→蝗虫→鸟→蛇中,鸟为第三营养级;在食物链:植物→田鼠→蛇中,田鼠为第二营养级,所以鸟和田鼠具有不同的营养级,B错误;‎ C、该食物网共有2条食物链,即植物→蝗虫→鸟→蛇、植物→田鼠→蛇,C错误;‎ D、若蛇的数量大量减少,捕食田鼠的量减少,导致田鼠的数量增多,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间的种间关系;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38.下列杂交组合(遗传因子E控制显性性状,e控制隐性性状)产生的后代,哪一组会发生性状分离(  )‎ A.EE×ee B.EE×Ee C.EE×EE D.Ee×Ee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即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据此答题.‎ ‎【解答】解:A、EE×ee→后代均为显性性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A错误;‎ B、EE×Ee→后代均为显性性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B错误;‎ C、EE×EE→后代均为显性性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 D、Ee×Ee→后代出现显性:隐性=3:1的性状分离比,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性状分离的概念,明确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再准确判断各选项是否会发生性状分离,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 ‎ ‎39.高茎豌豆(Dd)能产生含有哪些遗传因子的配子(  )‎ A.只有含D的配子 B.有含D的配子,也有含d的配子 C.只有含d的配子 D.只有含D的配子,或只有含d的配子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据此答题.‎ ‎【解答】解:减数第一分裂后期,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此高茎豌豆(Dd)能产生含有D的配子,也能产生含有d的配子,且比例为1:1.‎ 故选:B.‎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高茎豌豆(Dd)能产生含有D的配子,也能产生含有d的配子,进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 ‎ ‎40.“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分析】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孟德尔的假说内容“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个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解答】解:A、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属于假说内容,故A错误;‎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内容,故B错误;‎ C、演绎推理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再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故C正确;‎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组成,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属于假说内容,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识记假说﹣演绎法的组成及判定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 ‎ ‎41.香水玫瑰的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用R、r表示).某同学从下面的杂交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有几项正确 ‎(  ) ‎ 杂交组合 后代性状 一 红花A×红花B 全为红花 二 红花C×红花D 红花与白花之比约为3:1‎ ‎①红花为显性 ②红花A一定为杂合子 ③红花C和红花D的基因型一定相同 ④红花B只产生一种配子.‎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杂交组合二的亲本都为红花,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花,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 ‎【解答】解:①根据分析已判断出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①正确;‎ ‎②由于杂交组合一的亲本都为红花,而杂交后代只有红花,说明亲本的基因型是:RR和RR或RR和Rr或Rr和RR,②错误;‎ ‎③红花C与红花D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都是杂合体,它们的基因型相同,都是Rr,③正确;‎ ‎④红花B可能是RR,也可能是Rr,所以不能肯定只产生一种配子,④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 ‎42.隐性性状的正确表述是(  )‎ A.后代中表现不出来的性状 B.后代中不常出现的性状 C.杂种F1未出现的亲本性状 D.F2未出现的亲本性状 ‎【考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 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解答】解:A、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就会表现出来,例如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A错误;‎ B、后代中不常出现的性状与显隐性关系不大,B错误;‎ C、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杂种F1未出现的亲本性状就是隐性性状,例如DD(高茎豌豆)×dd(矮茎豌豆)→Dd(矮茎豌豆),则矮茎豌豆没有表现出来,矮茎豌豆就是因性状,C正确;‎ D、F2未出现的亲本性状无法说明显隐性,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概念,要求考生识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概念,掌握两者的关系,能根据题干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 ‎43.豚鼠控制黑毛的基因是显性基因B,控制白毛的基因是隐性基因b,现有雌雄两只基因组成都是Bb的黑色豚鼠交配产下四只小鼠,四只小鼠毛色可能性是(  )‎ A.全部是黑色豚鼠 B.一半是黑色豚鼠,一半是白色豚鼠 C.多数是黑色豚鼠,少数是白色豚鼠 D.以上都有可能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解答】解:豚鼠控制黑毛的基因是显性基因B,控制白毛的基因是隐性基因b,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根据基因分离定律,雌雄两只基因组成都是Bb的黑色豚鼠交配,即Bb×Bb→BB(黑):Bb(黑):bb(白)=1:2:1,后代性状分离比为黑色:白色=3:1.但在子代数目较少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偶然性,后代不一定会出现3:1的分离比,因此,产下的四只小鼠有可能是全部黑色或全部白色或三黑一白或二黑二白或一黑三白或全黑.‎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判断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明确在子代数目比较少的情况下,后代不一定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 ‎ ‎44.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豌豆的特点: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豌豆杂交实验过程中每步的注意事项:①去雄要在花粉未成熟之前,去雄要干净、全部、彻底,操作后要套上袋子.②雌蕊成熟后授粉,授粉后立即套袋子.‎ ‎【解答】解:A、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为实现亲本杂交,应在开花前去雄,A错误;‎ B、研究花的构造必须研究雌雄蕊的发育程度,B错误;‎ C、不能根据表现型判断亲本的纯合,因为显性杂合子和显性纯合子表型一样,C错误;‎ D、孟德尔以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这样可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孟德尔杂交实验研究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记住重要实验的关键步骤并且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 ‎ 二.填空题(共12分)‎ ‎45.让某一品系的红果番茄自交,F1有红果番茄,也有黄果番茄(因用R和r表示遗传因子,后代数量足够多).试问:‎ ‎(1)番茄果色的显隐性关系是 红果是显性,黄果是隐性 ,判断理由 红果自交后代出现黄果,即发生性状分离 .‎ ‎(2)F1中红果番茄与黄果番茄的比例接近 3:1 .出现这一比例的原因是 亲本中红果为杂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1)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亲2子1可确定显隐性关系;(2)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即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所以亲2子1或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但亲1子1或亲2子2则不能直接确定.‎ ‎【解答】解:(1)分析题意可知,红果自交后代出现黄果,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红果是显性性状,黄果是隐性性状.‎ ‎(2)由于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因此亲本为杂合子,即基因型为Rr,因此该红果自交后代会出现1RR:2Rr:1rr,即后代表现型比例为红果:黄果=3:1.‎ 故答案为:‎ ‎(1)红果是显性,黄果是隐性 红果自交后代出现黄果,即发生性状分离.‎ ‎(2)3:1 亲本中红果为杂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频率的计算,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亲本的基因型;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 ‎ ‎ ‎46.如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用A、a表示等位基因).请据图回答:‎ ‎(1)该遗传病由 隐 性遗传因子控制.‎ ‎(2)Ⅰ1的基因型是 Aa .Ⅲ7为纯合子的可能性为 0 .‎ ‎(3)Ⅲ9的基因型是 AA或Aa .若Ⅲ8和Ⅲ9结婚,不宜生育,因为他们的子女中患病的可能性为  .‎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1和2正常,生有患病的女儿4,因此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和2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根据遗传系谱图写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根据基因型写出遗传图解进行计算.‎ ‎【解答】解:(1)分析系谱图,1和2正常,生有患病的女儿4,因此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该遗传病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 ‎(2)由于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因此1号和2号的基因型均为Aa;又由于4号为aa,则7号个体的基因型一定为Aa,即为纯合子的可能性为0.‎ ‎(3)由于10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则5号和6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因此9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Aa.8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若8号和9号结婚,不宜生育,因为他们的子女中患病的可能性=.‎ 故答案为:‎ ‎(1)隐 ‎(2)Aa 0‎ ‎(3)AA或Aa ‎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对遗传病概率进行推测,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