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明代的政治体制中,内阁不是相权的回归,而是由皇帝的秘书顾问机构,逐渐成为一个超越单纯的秘书职能的权力协调机构。这一观点认为 A. 宰相没有实权 B. 内阁成为法定机构 C. 内阁地位提高 D. 皇帝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由皇帝的秘书顾问机构,逐渐成为一个超越单纯的秘书职能的权力协调机构”可知,内阁的地位有所提高,故C正确;明太祖废除了宰相,明代不再有宰相,A错误;内阁是皇帝的秘书顾问机构,不是法定机构,B错误;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内阁不是相权的回归,而是由皇帝的秘书顾问机构,逐渐成为一个超越单纯的秘书职能的权力协调机构”,联系所学明朝内阁的职能、特点分析解答。‎ ‎2.某位同学在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时,制作了下面的学习卡片。请指出卡片中的内容共有几处错误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答案】A ‎【解析】‎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材料中“总统由选民直接选出”错误,所以错误的地方一共有1处,故排除BCD,选A。‎ ‎3.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 A. 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 “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 C.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由题干中的“团教不和”可知指的是义和团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上述变故,据此可以知道这里涉及到的“内讧外侮”分别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据此可知D符合题意;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实现的,故排除A;“自强求富”改革开启指的是洋务运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也不合题意,所以排除。‎ 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 ‎4.“这次会议在危急关头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材料反映的是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秋收起义 D. 遵义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可见这次会议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召开的。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8月7日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故B项符合题意;中共一大是1921年召开的,时间不符,故A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这次会议”可见不是起义,故C项不符合题意;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5.布尔什维克党在《四月提纲》的指引下,深入工厂和农村,宣传组织群众认清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扩大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 A. 推动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出现 B.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专制统治 C.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 响应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答案】D ‎【解析】‎ ‎【详解】《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布尔什维克党宣传组织群众认清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扩大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这是响应《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故D正确;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专制统治,排除AB;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C。‎ ‎6.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198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要闻版块刊发了《蒋经国昨天病逝》。引发这种报道态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C. “九二共识”的达成 D. 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设“直接原因”推断这种改变得益于1988年前不久的某件事件,1987年介于当时的形势蒋经国同意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故与大陆对于蒋经国去世的态度起到直接影响故B选项正确;A选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在1979年与此事相距甚远,故错误;C选项的“九二共识”的达成在1992年,不符合时间故错误;D选项两岸实现三通的时间是2008年晚于1988年,故错误。‎ ‎7.“会议期间,与周恩来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保持周边的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此次会议上 A. 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C. 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 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中可以分析出这次会议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故D项正确;AC项是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排除;B项是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 ‎8.下图漫画名为《自立》。漫画中,象征英国的约翰牛艰难地行走在高悬空中、写有“马歇尔援助”的绳索上。桥对岸山坡上站着象征美国的山姆大叔。漫画表达了作者 A. 担忧英国过多依赖美国 B. 赞同政府拒绝美国援助 C. 呼吁英美共同遏制苏联 D. 鼓励西欧国家加强联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自立》”“象征英国的约翰牛艰难地行走在高悬空中、写有‘马歇尔援助’的绳索上”,结合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是援助西欧经济恢复的计划,漫画意在说明英国不能过多依赖美国,应该自立,故A正确;英国接受了马歇尔计划,B不符合史实,排除;漫画信息没有涉及“遏制苏联”的信息,排除C;漫画信息没有涉及“西欧国家加强联合”的信息,排除D。‎ ‎9.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说明的是 A. 牛耕技术普及全国 B. 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 C. 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D. 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说明耕作技术的进步,体现了农业的精耕细作的特点,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牛耕技术普及全国,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女织,B选项排除。唐朝时期出现的曲辕犁,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排除。‎ ‎10.《三国志》载:“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人名)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在职七年,器用充实。”材料中所述发明 A. 代表古代冶金技术的新发展 B. 是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创新 C. 表明古代冶金材料新创造 D. 是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发明应该是“水排”,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用水力作为推动力来为冶铁业改进供风技术的一项发明,故选A;水排不是灌溉工具,故排除B;水排是一种工具,而不是冶金材料,故排除C;水排用于冶铁,故不是农用的,所以排除D。‎ ‎11.南宋前期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故城市建筑规模不大。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这类现象的出现表明 A. 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 B. 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C. 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 D. 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可知“南市”指的是草市,材料反映的是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C选项排除。‎ ‎12.明史籍记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正德九年(1509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材料反映了 A. 明朝改变了重农抑商 B. 政府己废除了海禁政策 C. 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弛 D. 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可知,明朝的海禁政策有所松弛,C选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王朝一直坚持的政策,A选项不符合题意。B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选项材料未体现限制外商来华贸易,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海禁政策,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13.15世纪末西班牙国王和水手签订的一份协议:“授予由其亲自发现或占据的一切岛屿和陆地的海军上将头衔;根据卡斯蒂利亚的特权惯例,该头衔是终身的,可继承的和永久的。……可获得辖区范围内财产或商品的十分之一。”这位水手最有可能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根据卡斯蒂利亚(西班牙)”可知,这位水手是西班牙支持的,故A、C项排除;材料“15世纪末”“授予由其亲自发现或占据的一切岛屿和陆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航海家是哥伦布,故B项正确;D项是16世纪开始的,故排除。‎ ‎14.“美洲和东欧生产原料品,非洲提供劳动力,亚洲提供奢侈品,而西欧则在指挥着这些全球性的贸易,并且越来越集中力量于工业生产。”这里描述的是 A. 16世纪西班牙的殖民帝国 B. 18世纪的大规模国际分工 C. 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 20世纪初的世界贸易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美洲和东欧、非洲、亚洲分别以西欧为中心形成原料产地、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的国际分工格局,反映了18世纪工业革命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B项正确。A项,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尚未形成,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英国世界工厂地位,故排除。D项,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欧洲贸易地位日益下降,与题干欧洲为中心的贸易地位不符合,故排除。‎ ‎15.下表是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由此可以推断 国家 西班牙 英国 荷兰 法国 倍数 ‎4.2‎ ‎3‎ ‎2.6‎ ‎2.2‎ A. 社会分化正在加速 B. 商业革命影响深刻 C.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经济水平决定物价 ‎【答案】A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6世纪末欧洲主要国家物价上涨快。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殖民者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导致欧洲白银数量暴涨,货币贬值,出现所谓的“价格革命”,在此过程中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的影响,不是商业革命,排除B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新航路开辟后,大量低价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这次物价上涨涉及了工业和农业的各种商品,上涨幅度前所未有,在时间上持续了一个世纪。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严重损害的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他们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另一部分是城乡的雇佣工人,他们的工资增长幅度远远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在价格革命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 ‎16.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 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 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 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因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限制,五十年后才为爱迪生应用,而这五十年恰恰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转换期,说明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选项B;选项A不符合史实,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越来越短,排除;根据材料可知,科学理论应用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而且根据材料可知,爱迪生对法拉第科学理论的应用源于社会生产的推动,排除。‎ ‎17.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写道:“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跨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因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下列行动符合其思想主张的是 A.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兴办汉阳铁厂 C. 筹建北洋水师 D. 设立发昌机器厂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同治十三年”是1874年,材料中的“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明了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主张。A项是洋务运动的军用工业,排除。B项是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正确。北洋水师属于军事方面,C错误。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排除。‎ ‎18.据《南海县志》记载,珠江三角洲一带机器缫丝业起步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三四年间,南(海)顺(德)两邑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与此情形直接相关的是 A. 广州被列为通商口岸 B. 外国资本输入的刺激 C. 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 D. 新式企业的引领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机器缫丝业起步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两邑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可见广东地区机器缫丝业推动了周边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凸显出新式企业引领作用,D正确;广州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实行时期被列为对外贸易窗口,A错误;材料论述的国内企业刺激作用,不是外国资本输入影响,B错误;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是19世纪末期,不符合材料时间,C错误。‎ ‎19.“由民国元年至十年……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而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材料中“黄金时代”的到来主要是由于:‎ A. 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辛亥革命的促进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D. 国民政府的推动 ‎【答案】A ‎【解析】‎ 根据“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可知,黄金时代指1903-1912年,结合所学,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A正确;1911年辛亥革命,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政府时期,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根据时间并结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知识分析解答。‎ ‎20.毛泽东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此会议 A. 通过了《共同纲领》文件 B. 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 确定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总任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即材料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 。通过《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故A项错误;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材料中“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不符,故B项错误;1953年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与材料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1956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表明是1956年,1956年,中共八大会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探索·中共八大 ‎21.如图时事漫画生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画中有中高低三株竹笋。漫画作者以一夜风吹一尺长”的雨后春笋寓意着 A. 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过急 B. 农轻重产业比例严重失调 C.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D.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关键信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一夜风吹一尺长”可以看出,漫画作者的寓意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故C正确;根据材料描述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有高有低,而非改造过急,故A选项错误;B选项不符合史实,我们在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期间,注意反思苏联的经验,并未出现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D选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是在三年经济困难之后开展起来的而非此时,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一夜风吹一尺长”的雨后春笋。‎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22.阅读下面我国工业总产值比重统计表,表格信息主要反映的是 A.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从无到有,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比重大大降低,集体工业比重上升,这都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故C符合题意;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A不符合题意;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时间不符,且材料涉及的是对内改革而非对外开放,故B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30年,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故D不符合题意。‎ ‎23.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下图是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邓小平。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 A. 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 B.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答案】A ‎【解析】‎ ‎【分析】‎ 注意材料给出的时间:1983年9月,人物:邓小平。这是新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表现,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是1984年开始,时间不对;C选项发生在1992年;D选项也发生在1992年。‎ ‎【详解】‎ ‎24.《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一文中提到:“十年实践,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此后,我国政府 A. 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 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 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 D. 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十年实践”,所以此后的实践活动当在1990年以来。结合所学,A为1980年,B为1984年,D为1985年,时间均不符,排除。1990年,上海浦东开放,成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一百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0余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不少市民闻讯而来,或围观或加入。各地学生也都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各地商、工各界多有参加声援者。这表明,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摘编自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 材料二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过程,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 ‎ ‎ 1937年7月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在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时间最长,但中国人民没有被打趴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了,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一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分析五四运动多有“声援者”表现出的显著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革命”的政治基础,并概括其主要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方面说明抗日战争胜利是“共同奋斗”取得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特点: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 ‎(2)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主要意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党的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3)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主要因素: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族凝聚力增强。‎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得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特点:根据“北京大学等10余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得出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根据“各地学生也都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各地商、工各界多有参加声援者”得出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 ‎(2)政治基础:根据所学可知,国共合作开展的“民族革命”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主要意义:结合所学国民大革命的意义分析回答,可从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同时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等角度总结回答。‎ ‎(3)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主要因素:根据“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了”得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族凝聚力增强。‎ ‎26.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麻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綴结构发生新变化。‎ ‎——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添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商几乎遍布金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撒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物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 ‎(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变化: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 ‎(2)国内因素:中国手工业品精美畅销;明朝政府开放海禁。‎ 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 ‎(3)说明: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 ‎【解析】‎ ‎【详解】(1)本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麻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等信息概括即可。‎ ‎(2)第一小问的国内因素,依据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二“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撒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等信息概括即可。‎ ‎(3)本小问的说明,实际上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 ‎27.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新兴的太平洋贸易成为新的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这引起把白银视为至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中国船队所载货物到达马尼拉,即被转装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西班牙人获得的贸易利润惊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绵延250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遂告终结。‎ ‎——摘编自张顺洪等著《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兴起的主要条件。‎ ‎(2)据材料,归纳“大帆船贸易”的主要特点,指出“大帆船贸易”衰落的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帆船贸易”对欧洲、亚洲、美洲发展进程的影响。‎ ‎【答案】(1)主要条件: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明朝开放海禁;中国商人积极参与;中国与美洲市场的互补。‎ ‎(2)主要特点:西班牙垄断贸易;白银交换商品。原因:英国确立海上霸权;自由贸易潮流的冲击。‎ ‎(3)影响:提供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西欧经济转型;白银流入促进亚洲特别是中国经济繁荣;美洲财富被大肆掠夺。‎ ‎【解析】‎ ‎【详解】(1)主要条件:据材料“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帆船贸易”兴起时值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进行殖民扩张;“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可知明朝开放海禁;“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是桥梁和中介;“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体现了中国与美洲市场的互补等。‎ ‎(2)主要特点:据材料“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可得出西班牙对贸易垄断;“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可归纳出白银换商品的特点。原因:根据材料“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可知“大帆船贸易”衰落主要是由于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和自由贸易潮流的冲击。‎ ‎(3)影响:据材料“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 “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结合所学,“大帆船贸易”对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和社会经济转型、对亚洲特别是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而美洲则是被掠夺走大量的白银,经济发展畸形。‎ ‎28.统购统销,从1953年开始,到1992年底停止,共施行了39年。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0亿斤。而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根据现有情况,处理办法只能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被称为“统购统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3卷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邓小平文选》第3卷(1988年5月19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统购统销的历史影响”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背景:国家推行“一五”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农民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及惜售;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一些商人抢购囤积粮食。‎ ‎(2) ‎ ‎【解析】‎ ‎【详解】(1)背景:材料“(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可知,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0亿斤”可知,严重的粮食危机;“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可知农民对粮食对态度;“产粮区遇到灾荒”可知自然灾害的影响;“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可知商人投机行为等,概括材料即可得到答案。‎ ‎(2‎ ‎)材料主题是“统购统销”政策,材料一分析它实施的背景;材料二反映它带来的弊端,因此,观点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购统销”政策具有不同的作用,结合材料一分析它的积极作用,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它的消极作用。‎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