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莆田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一地理 ‎(完卷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 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  )‎ A. 月球或水星 B. 水星或金星 C. 金星或木星 D. 火星或土星 ‎2. 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 ‎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 ‎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八大行星的位置可以判断,图示M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以内,可能为水星或金星。‎ ‎【2题详解】‎ 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较近,故表面温度过高,不适宜生命的形成;且水星上没有大气,金星上有致密的大气但不适宜生命存在。水星和金星有坚硬的地表、体积和质量很小,这些不是影响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故选C。‎ 当地时间2013年10月1日,太阳粒子风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州上演了一场极光秀。极光在午夜前开始出现一直持续到黎明。广阔无垠的夜空仿佛化身为巨大的幕布,美不胜收。这次极光山现在距离地球表面8万来到64.3万米的高空,是由太阳高能带电粒子与大气中的原子碰撞而产生的。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 图为“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图中的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4. 北京和拉萨等城市高频无线电信号被严重干扰,在较长时间内信号中断。这一现象产生的基本原理是 A. 太阳高能质子破坏无线电发射器 B. X射线干扰无线电信号 C. 地球电离层扰动,大量吸收无线电信号 D. 产生磁暴,干扰无线电信号传播 ‎5. 除美国外,下列国家中有可能看到极光的是 A. 英国、墨西哥 B. 加拿大、挪威 C. 意大利、西班牙 D. 印度、巴基斯坦 ‎【答案】3. D 4. C 5. B ‎【解析】‎ 试题分析:‎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是太阳日冕层放射出了大量的带电粒子流,击中的地球的磁场,读图太阳外部大气结构中,由内向外,依次是光球、色球、日冕层。‎ ‎【4题详解】‎ 太阳活动使地球电离层扰动,大量吸收无线电信号,北京和拉萨等城市高频无线电信号被严重干扰,在较长时间内信号中断。‎ ‎【5题详解】‎ 地球磁场磁力线最密集的地方是两极地区,在两极地区附近的高纬度国家,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现象。墨西哥纬度低,不可能看到极光现象,加拿大、挪威都是有北极圈穿过的国家,可能欣赏到极光,意大利、西班牙纬度较低,看不到极光,印度、巴基斯坦纬度低,看不到极光。‎ 考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6.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是因为该层热量直接来自 A. 短波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太阳辐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详解】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所以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所以选B。‎ 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经常遭遇雾霾天气。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7. 发生雾霾现象时,大气能见度变差原因与下列有关的是 A. ①增强 B. ②增强 C. ③增强 D. ④增强 ‎8. 日全食发生时天空仍然是灰蒙蒙的,与之相关的大气削弱作用主要是 A. 反射 B. 散射 C. 折射 D. 吸收 ‎【答案】7. A 8. B ‎【解析】‎ 试题分析:‎ ‎7题详解】‎ 由图可知,①为云层反射、②为太阳辐射、③为大气辐射、④为地面反射。发生雾霾天时,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增加,云层的反射作用加强。‎ ‎【8题详解】‎ 日全食的发生是太阳光被月球挡住了,导致地球上人们看不到太阳,但其他地方仍然有太阳光存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散射太阳光使天空看上去灰蒙蒙的。‎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深秋季节,我国北方多大雾天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深秋时节辽宁等地区时有大雾的原因是(  )‎ A. 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且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 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于地面上 D.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朗天气中,有利于浮尘产生 ‎10. 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 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C. 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 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9. D 10. B ‎【解析】‎ 试题分析:‎ ‎【9题详解】‎ 深秋初冬时节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少,多晴天,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低,水汽易凝结,多雾;白天多晴天,表层土壤松散干燥,风力较强,易产生扬尘,凝结核较多。选D正确。‎ ‎【10题详解】‎ 雾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使白天空气能见度降低。选B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大气的热状况。‎ 读下图“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各题。 ‎ ‎11. 关于图示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气温:甲>乙>丁>丙 B. 气压:甲>乙>丙>丁 C. 密度:乙>甲>丁>丙 D. 海拔:丙>丁>甲>乙 ‎12. 此时,图中M地吹(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答案】11. B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高压向高处凸,低压向低处凹的原则,同一水平面气压值:甲>乙,丁<丙。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增大;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密度变小,气压减小。对于同一地点,不同海拔的甲丁、乙丙,海拔低的大气密度大,气压高,气温高,因此气压值甲>乙>丙>丁,密度甲>乙>丙>丁,气温乙>甲>丙>丁。图示为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示意图,海拔无法判断,所以B正确。‎ ‎【12题详解】‎ 由图中等压面分布可知,近地面等压线应大致东西延伸,甲处气压高于乙处,故M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为由北指向南,此地为北半球,风向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东北风。故选A。‎ ‎13. 下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①是使大气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B. 图中②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 C. 图中③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D. 图中②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①是使大气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图中②是使风力减小的地面摩擦力,图中③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考点:大气运动 读下图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分布(单位:百帕)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4. 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 ④处的风向为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答案】14. C 15. B ‎【解析】‎ 同一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 ‎【14题详解】‎ 同一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③,C对。①、②、④三地的等压线较稀疏,风力较小,A、B、D错。‎ ‎【15题详解】‎ 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根据图示等压线分布,④处的风向为东北风,B对。A、C、D错。‎ ‎16. 黄道平面与赤道面的夹角是( )‎ A 63.5° B. 66.5° C. 26.5° D. 23.5°‎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黄赤交角是指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与黄道面呈66°34'的交角,故黄赤交角始终为23°26'。‎ 考点:本题考查黄赤交角。‎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黄赤交角的基础知识判断即可。‎ 读“北极俯视图”,图中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完成题。 ‎ ‎17. 甲地的时间为( )‎ A. 9时 B. 21时 C. 12时 D. 18时 ‎18. 此时,北京时间( )‎ A. 6日20时 B. 7日8时 C. 6日8时 D. 7日20时 ‎【答案】17. D 18. B ‎【解析】‎ 试题分析:‎ ‎【17题详解】‎ 图示中心极点为北极点,则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图中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则两条分界线为7日0时和180°经线,结合自转方向,从7月6日进入7月7日的界线为7日0时。故图示甲所在经线较7日0时所在经线西面90°,故其时间晚6个小时。计算得其时间为6日18时。‎ ‎【18题详解】‎ 结合上题结论,则180°经线的地方时为7日12时。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较180°经线的地方时晚4个小时,故计算其时间为7日8时。‎ 考点:本题考查时间问题计算。‎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地球自转的方向,掌握分界两个日期的两条界线为0时和180°经线。‎ ‎19. 同一条经线上,相同的因素是( )‎ A. 地方时 B. 日出时刻 C. 昼夜长短 D. 地转偏向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同一条纬线上日出时刻、昼夜长短和地转偏向力相同。‎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需要结合选项比较各项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变化规律,注意与经线和纬线的关系。‎ 读图,回答下列题 ‎20. 南半球昼长夜短的时间是( )‎ A. B→C→D B. C→D→A C. D→A→B D. A→B→C ‎21. 每年儿童节到中秋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 )‎ A. 先向南再向北 B. 一直向北 C. 一直向南 D. 先向北再向南 ‎【答案】20. B 21. D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详解】‎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则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时,则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21题详解】‎ ‎6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而中秋节一般为9—10月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已经经过北回归线,向南移动,故选D项。‎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利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点位置推理全年的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22.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  )‎ ‎①赤道低气压带 ②副极地低气压带 ③极地高气压带 ④副热带高气压带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气压带的成因:①赤道低气压带是由于地面受热气流产生上升运动,导致近地面形成低压带,因而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故①错;②60°附近由于冷暖气团交汇,暖气团沿着锋面爬升,则近地面形成低压带,因而副极地低气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故②对;③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地面遇冷气流做下沉运动,导致近地面形成高压带,因而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故③错;④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30°附近高空,大量空气堆积被迫下沉,而使近地面形成高压带, 因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故④对。②④对, ABC错,故选D。‎ ‎23. 利用人造烟雾可以预防霜冻,是因为人造烟雾能使大气的( )‎ A. 反射作用增强 B. 散射作用增强 C. 吸收作用减弱 D. 逆辐射作用增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霜冻多发生于晴天的晚上,由于云少,故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而容易形成霜冻,而人造烟幕相当于云的作用,能加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加强,则能防霜冻。‎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大气热力作用的基本原理,并能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即可。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24.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 A. 空气中的水汽多 B. 太阳辐射弱 C. 地面辐射弱 D. 大气逆辐射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大气热力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实例。‎ ‎【详解】霜冻多出现在晴天的夜晚,主要是由于晴天晚上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故强烈降温,而容易出现霜冻。故选D。‎ ‎25.下面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排序是( )‎ A. ②>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②>④ D. ④>③>①>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原动力,是决定风力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其大小主要受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异决定,故比较图示的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异即可。四幅图中比例尺相同,等压线疏密相同,单位距离的气压差为①地是6,②地是8,③地是4,④地是2,风力风力由大到小依次是②>①>③>④,A正确。‎ ‎26.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空气流动的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下沉”,故①错误;市区温度高于郊区,因此市区应该为上升气流,郊区应该为下沉气流,③正确;晚上的海陆之间,陆地气温较海洋低,故海洋盛行上升气流,陆地盛行下沉气流,故②正确;白天的海陆之间,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海洋盛行下沉气流,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故④错误。因此②③正确,故选C。‎ ‎27. 下列有关大气热力状况的正确叙述是( )‎ A. 天空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 B. 大气主要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增温 C. 相对于太阳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短波辐射 D.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主要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结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云层越厚,则大气逆辐射强,A正确。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B错误;相对于太阳辐射而言,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C错误。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主要是大气的散射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强。学生只要能结合大气的热力作用判断天气实例,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28.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答案】B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被大气直接吸收的较少,大部分能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传递给大气,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都能被大气吸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越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气温越高,故该题选B。‎ ‎29. 太平洋时间2005年7月3日22时52分(北京时间2005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NASA)重达372公斤的铜质撞击器,在距地球约1.3亿公里处与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相撞,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图中反映的天体系统是( )‎ A. 太阳系 B. 银河系 C. 地月系 D. 总星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各天体以太阳为中心运行,形成太阳系。‎ 考点:天体系统 ‎30. 右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②是太阳辐射, 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⑤是大气辐射。与云贵高原相比,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地表太阳辐射丰富。‎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31. 读下列“太阳光照图”和“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 ,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位于“公转轨道示意图”中_______位置附近。‎ ‎(2)此时A点正值日出还是日落?_______。A点随地球自转,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_____小时。‎ ‎(3)B点此时的太阳高度为 ________度,地方时为______时。此日,A、B、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______________,昼长由长到短排列是_____________。‎ ‎(4)B地处于五带中的__________带,此时我国正值_________季,西安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 ‎(5)图中D点此刻的地方时是 __________时。‎ ‎(6)若黄赤交角为3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热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减少   ‎ ‎②地轴与赤道面夹角变小,与黄道面夹角变大 ‎③全球出现极昼、极夜的区域范围扩大 ‎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范围扩大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由B点向正北发射炮弹,落点将___________偏(东或西)。‎ ‎(8)若D点的经度为120°E,则全球属新的一天的范围占全球的 ( )‎ A.3/4 B.2/3 C.1/4 D.1/8‎ ‎【答案】(1)23.5°N 夏至日 C (2)日出 24‎ ‎(3)0 6 A﹥B﹥C C﹥A﹥B ‎ ‎(4)热 夏 昼长夜短 ‎(5)12 (6)A (7)东 (8)B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的晨昏线特征: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故判断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结合公转轨道图示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判断,A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则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C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判断为夏至日;结合地球公转方向判断,B为春分日,D为秋分日。(2)图示顺着自转方向经过A所在的晨昏线,即将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故判断为晨线,即为日出。连续2次看到日出,即1个昼夜交替周期,为1个太阳日,24小时。(3)B点位于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图示B点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故地方时为6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上)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全球的昼长分布规律:越往北昼越长,越往南昼越短。(4)B点位于赤道上,有太阳直射,故判定为热带。此时我国的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大,昼长最长,故判断为夏季。西安位于北半球,此时昼最长夜最短。(5)图示D点位于昼半球的平分线上,故地方时为12时。(6)黄赤交角从23026/变为300,即黄赤交角变大,则回归线度数变大,则热带范围变大;而极圈度数与黄赤交角度数互余,故极圈度数变小,则极圈到极点的范围即寒带的范围变大,则温带的范围变小,故①③④正确。(7)由B点向北发射的炮弹,则运行于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落点将向东偏。(8)东十二区为几点即为全球处于新的一天的范围,由于120°E的地方时为12时,则180°的地方时为16时,故全球处于新的一天的范围为16个时区,占全球的2/3。‎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分析、地球公转运动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地球运动的基础性试题,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根据晨昏线的分布特征判断二分二至日;②掌握公转轨道图上,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判断二分二至日;③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判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④掌握晨昏线图上时间问题计算的基本突破:寻找6点、18点或12点;⑤掌握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度数的关系,进而分析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变化的影响。对于地球运动的试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对解题基本方法和规律的整理和归纳。‎ ‎32.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C、D表示气压带 A是   带,   B是   带,‎ C是   带, D是   带。‎ ‎(2)E、F表示风带 E是     带, F是   带(北半球)。‎ ‎(3)图中A、B、C、D四地降水较多的有   。‎ ‎【答案】(1) 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 ‎ ‎(2)E西风 F东北信风 ‎ ‎(3)B、D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气压带的位置:A位于90°附近,故判断为极地高压带;B位于60°附近,故判断为副极地低压带;C位于30°附近,气流下沉,故判断为副热带高压带;D位于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气流,故判断为赤道低压带。(2)根据EF风带的位置判断,E位于30°--60°之间,故判断为中纬西风带;F位于北半球0°--30°之间,故判断为东北信风带。(3)结合气压带的垂直气流运动,AC两处为高压带,盛行下沉气流,故降水少;而BD两处为低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则降水量较多。‎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和对气候的影响。‎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判断规律,能利用气压带的垂直气流方向判断天气状况,属于知识性试题,注意南北半球低纬信风带的差异。‎ ‎33.读下面大气环流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各字母所在的气压带、风带名称是:‎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盛行上升气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故多_______________雨。‎ ‎(2)极锋是___________风带和___________风带的气流交汇而形成的。‎ ‎(3)图中①代表风向是_________风,②代表的风向是_________风。‎ ‎【答案】 (1). 极地东风带 (2). 副极地低气压带 (3). 赤道低气压带 (4). 东南信风带 (5). C (6). 对流雨 (7). 盛行西风带 (8). 极地东风带 (9). 西南风 (10). 东北风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相关知识。属于基础题目考查。‎ ‎【详解】(1)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图可知,图中ABCD分别为:极地东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东南信风带。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故盛行上升气流的是C赤道低气压带,因地处赤道附近,对流运动旺盛,多对流雨。‎ ‎(2)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极锋是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的气流交汇而形成的。‎ ‎(3)图中①代表北半球的西风带,其风向是西南风;②代表的风带是北半球的信风带,其风向是东北风。‎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