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缺答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32*1.5=48分) 1 如果每个人都很有教养,那么家庭将会得到很好的管理;当家庭管理妥当时,国家将会变得有秩序: 当国家管理井然有序时,全世界都将会变得和平友好。”此说源自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 2.“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3.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D.三者立论不同,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4.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5.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C.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6. 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 、b 、c 、d 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处:秦崇尚法家,导致此时儒家受到抑制 B. b处:得到汉代统治者认可 C. c处:社会动荡、宗教兴盛,儒学发展出现危机 D. d处:明朝思想批判推动儒学新发展 7.董仲舒堪称我国古代主流思想史上分水岭式的人物,经他改造和发挥,儒学获得“新生”。西汉儒学与春秋战国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宣扬“仁政” B、为统治者服务 C、神化封建统治 D、反对苛政刑杀 8. “法是事物的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联系。所有存在之物都有自己的法。”下列表述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 D.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9.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被士人称为“当世儒宗”,他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 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 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 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 10.《明夷待访录》中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11.《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文中的“原则”不包括 A.“爱人者,人恒爱之” B.“兼爱、非攻” C.“春秋大一统” D.“无为而治” 12.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13.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14.《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15. “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在宋明理学中所完成的形而上学转向……”材料中的“政治转向”是指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6、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7.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是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C.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18、明朝有学者论述:“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该言论主张 A改变君主专制 B尊重民意 C建立法治国家 D君民平等 19. 有人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 ①“工商皆本” ②“心即理也” ③“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④“循天下之公”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0.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A.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21.清代思想家曾有这样的体制设计:每月初一,君臣就弟子之列听太学祭酒讲学、评议朝政,“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每月初一或十五,郡县官就弟子之列听地方学官讲学,学官对“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种主张 A.基本是先秦儒家“民本”理念的延续 B.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主体意识的觉醒 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极大改良了风气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 22. 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地狱天堂”大致相当于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23.据百度百科介绍,中国古代有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科学巨著,其资料被达尔文《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引用。这本科学巨著是 A.《授时历》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24. 有学者认为;”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和“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相反而又相成,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导致“尊君”和“民本”传统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B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C自然为主的经济形态 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25.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学,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26. 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以媲美”。材料中的“发明”是指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出版自由 D活字印刷 27.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 B.“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 C.“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 D.“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 28. 下图是古文字“马”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A.甲骨文“马”字风格质朴,注重规范 B.金文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成系统的汉字 C.“马”字经历了由象形到符号化、由不定型到定型的演变 D.小篆字形有意无法,是秦朝通行的标准文字 29. 中国画注重写意与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以概括为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知行合一 D情景合一 30.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 A.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B.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31.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变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的欣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 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 C.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D.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 32.李约瑟说:“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问题不在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对下列材料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的科技注重实用性 B重儒学轻技艺的传统阻碍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 C 中国科技落后是因为缺乏逻辑思维 D中国的专制制度不利于科技的进步 高二历史月考主观卷(共两个材料题,共计5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33:(26分)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材料三: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 “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材料四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理性,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33: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核心,并分析其主要历史作用。(8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是新儒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6分)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6分) 34:(26分) 材料一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四: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指什么?汉代学者是如何改造儒家思想的?(8分) (2)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观点,指出其观点产生的背景。(8分) (4)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