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宁夏育才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宁夏育才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呼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H]只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第三阶段与O2结合形成水 B. 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能产生少量ATP C. 以葡萄糖为底物时,若细胞CO2 释放量等于O2吸收量,则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D. 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DP的消耗量最大 【答案】D 【解析】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都产生[H],A错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基本不释放能量,不产生ATP,B错误;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因此人体以葡萄糖为底物时,若细胞CO2释放量等于O2吸收量,细胞也可能在有氧呼吸的同时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ATP数量最多,因此ADP的消耗量最大,D正确. 【考点定位】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2. 以下有关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合成ATP需要在光下才能进行 B. 植物体内消耗ATP过程的同时往往伴随[H]的消耗 C. 动物细胞内产生[H]和消耗[H]的同时一般都会有ATP的合成 D. 酵母菌在线粒体内合成ATP,在细胞质基质中消耗ATP 【答案】C 【解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合成ATP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合成ATP不需在光下才能进行,A错误;植物体内形成ATP过程的同时往往伴随[H]的消耗,消耗ATP过程则不消耗[H],B错误;动物细胞内产生[H]的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消耗[H]的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均有ATP的合成,C 正确;酵母菌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内都可以合成ATP,D 错误。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名师点睛】学生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理解不清 光合作用的过程 (1)反应式:CO2+H2O(CH2O)+O2。 (2)过程 3.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以及应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B. 提倡慢跑,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人体肌肉酸胀 C. 零上低温贮存果蔬,可降低呼吸酶活性,减少有机物的分解 D. 可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混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答案】D 【解析】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合成ATP,A正确;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提倡慢跑,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人体肌肉酸胀,B正确;零度以上低温贮存果蔬,可降低呼吸酶活性,又不会冻伤果蔬,又可减少有机物的分解,C正确;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可以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呼吸 【名师点睛】1、有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概念: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的过程。 过程: (1)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细胞质中) (2)2丙酮酸+6H2O→6CO2+20[H]+2ATP(线粒体中) (3)24[H]+6O2→12H2O+34ATP(线粒体中) 2、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概念:在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过程: (1)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细胞质中) (2)2丙酮酸→2酒精+2CO2+能量(细胞质)或2丙酮酸→2乳酸+能量(细胞质) 4. 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增强,但炎热的夏季中午,光合作用强度却有所下降。这时,叶肉细胞中的C3、C5、ATP的含量变化依次是( ) A. 升、降、升 B. 降、升、降 C. 降、升、升 D. 升、降、降 【答案】C 【解析】夏季中午,由于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导致部分气孔关闭,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根据卡尔文循环的图解可推断:二氧化碳减少时,C5化合物无法与二氧化碳结合而积累,导致C5增加,而C3化合物生成量减少;由于C3化合物生成量减少,导致ATP和还原氢增加,故选C。 【考点定位】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名师点睛】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中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温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酶的活性;而二氧化碳浓度影响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 5. 在光合作用中,不需要酶参与的过程是( ) A. CO2的固定 B. 叶绿素吸收光能 C. 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D. ATP的形成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6.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下列关于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 B. 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基质中 C. 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D. 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叶绿体的结构和叶绿体的功能.叶绿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在内膜内有类囊体薄膜,分布着色素;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内. 解:A、叶绿体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不是分布在类囊体腔内,A错误; B、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类囊体薄膜上,B错误; C、CO2的固定过程属于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内,C错误; D、光合作用的产物属于暗反应过程的产物,淀粉是在叶绿体基质中形成的,D正确. 故选:D.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7. 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在15 ℃和25 ℃条件下,光照强度和氧气释放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当光照强度等于0时,该植物在25 ℃时比15 ℃每小时多吸收氧气10毫升 B. 当光照强度等于5千勒克司时,该植物在两种温度下制造有机物的量相等 C. 当光照强度小于5千勒克司时,适当地降低温度有利于温室内该植物的增产 D. 当光照强度超过8千勒克司时,15 ℃下该植物光合作用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暗反应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当光照强度等于0时,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由图数据分析可知该植物在25℃时比15℃多吸收氧气10毫升/小时,A正确。当光照强度等于5千勒克司时,该植物在两种温度下有机物的积累量相等,25℃时比15℃的制造量大,B错误。当光照强度小于5千勒克司时,15℃有机物积累量大,所以适当地降低温度有利于温室内该植物的增产,C正确。当光照强度超过8千勒克司时,15℃下该植B物光合作用的制约因素不是光照应主要是暗反应,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数据的分析能力。 8. 下列关于下图所示的模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不产生气泡,乙产生气泡 B. 甲产生气泡,乙不产生气泡 C. 甲和乙都产生气泡,气泡成分不同 D. 甲和乙都产生气泡,气泡成分相同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甲试管中有丙酮酸和完整的线粒体,可以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乙试管中碳酸氢钠可以提供二氧化碳,再加上完整叶绿体,则可以发生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所以两个试管都有气体产生,但是气体的成分不同,故选C。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了解两个过程的原料、条件和反应场所,以及产物,便可以轻松答题。 9. 下图为新鲜菠菜叶中四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及在滤纸条上的分离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 B. 四种色素均可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 C. 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甲 D. 发黄的菠菜叶中色素含量显著减少的是甲和乙 【答案】C 【解析】A.图示四种色素是菠菜叶片中提取出的光合色素,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A正确;B.四种色素都是有机物,都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B正确;C.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快,反之则慢。由图可知,丁与滤液细线的相对距离最大,说明丁的扩散速度最快,因此丁的溶解度最大,C错误; D.由图和C选项分析可知,甲是叶绿素b、乙是叶绿素a、丙是叶黄素、丁是胡萝卜素。发黄的菠菜叶,其叶绿素被破坏,则叶绿素含量会减少,因此叶绿素含量很少,所以甲和乙会减少, D正确。 【考点定位】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名师点睛】绿叶中的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异常现象分析 (1)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的原因分析 ①未加二氧化硅(石英砂),研磨不充分。 ②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滤液中色素(叶绿素)太少。 ③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提取浓度太低(正确做法:分次加入少量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④未加碳酸钙或加入过少,色素分子被破坏。 (2)滤纸条色素带重叠: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未画成一条细线。 (3)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的原因分析 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且时间较长,色素全部溶解到层析液中。 10.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通过线粒体是否产生大量ATP来判断该细胞是否在分裂 B. 分裂前期和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不同而核DNA分子数相同 C. 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共有两个中心粒,分别位于细胞两极 D. 分裂过程中始终看不到核仁和核膜的时期是中期、后期和末期 【答案】B 【解析】细胞分裂需要消耗能量,但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不一定是细胞分裂,胞吐和胞吞等生命活动也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分裂前期和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不同而核DNA分子数相同,B正确;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共有两组中心粒,即四个中心粒,C错误;末期核膜、核仁逐渐形成,D错误。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的过程 11. 某一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图如下,下列叙述分析正确的有( ) A. 甲、乙两图所示细胞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B. 甲、乙两图对应丁图中的cd段 C. 甲、乙、丙三个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器官 D. 丙图对应丁图中的de段 【答案】A 【解析】分析图形可知,甲图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其中甲乙两图所示细胞中都有同源染色体,A正确;丁图中AB段为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间期中的S期;BC段包括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全部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CD段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E段对应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故甲丙两图对应丁图中的CD段,乙图对应丁图中的BC段,C错误;乙图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故该个体为雌性,甲乙丙三个细胞可能来自同一个器官卵巢,C错误;丙图对应图中的BC段,D错误。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名师点睛】 1.三个后期图的判断: ①A为有丝分裂后期,B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②判断步骤: 2.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的变化: 根据上图曲线可得出下表结论: A→B B→C C→D D→E 减数分裂对应时期 MⅠ前的间期 MⅠ全过程和前期Ⅱ、中期Ⅱ 后期Ⅱ 末期Ⅱ 有丝分裂对应时期 间期 前期和中期 后期 末期 12. 以下细胞中既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有染色单体的是( ) 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④⑤⑥ 【答案】A 【解析】体细胞含成对同源染色体,所以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有成对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2个单体,①正确;有丝分裂后期成对的染色单体分离成为染色体,无单体,②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有成对同源染色体,并且每条染色体含2个单体,③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无成对同源染色体,④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有成对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2个单体,⑤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无成对同源染色体,也无单体, ⑥错误。故A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即减二时期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也不存在染色单体。 13. 下列不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区别是( ) A. 是否进行染色体的复制 B. 染色体的着丝点是否分裂 C. 是否会发生基因重组 D. 是否会有染色体的平均分配 【答案】D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而减数第二次分裂间期不进行染色体的复制,A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着丝点不分裂,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发生基因重组,而减数第二次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都会发生染色体的平均分配,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14. 下面是对高等动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以及受精作用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1/4的细胞质 B. 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并不相等,因为一次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C. 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几乎不携带细胞质 D. ♀、♂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 【答案】C 【解析】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的分配是不均等的,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了三个小的极体和一个大的卵细胞,所以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大部分的细胞质,A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会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随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因此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均等,B错误;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几乎不携带细胞质,C正确;受精作用过程中♀、♂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不是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正常情况下雌配子远远少于雄配子,D错误。 15. 各种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个家庭中父母色觉正常,生了一个染色体为XXY的孩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孩子色觉正常,则出现的异常配子不会来自父亲 B. 若孩子色觉正常,则出现的异常配子不会来自母亲 C. 若孩子患红绿色盲,则出现的异常配子不会来自父亲 D. 若孩子患红绿色盲,则出现的异常配子不会来自母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具题干知,父亲基因型为XBY,母亲基因型为XBXB或XBXb,生下孩子XXY色觉正常即XBX-Y,可能是父亲提供XBY的精子,母亲提供正常卵子;A错误。 具A选项分析,母亲可能提供XBX-的卵子,父亲提供Y;B错误。 若孩子红绿色盲,基因型为XbXbY,那么父亲基因型为XBY,母亲为XBXb,母亲提供XbXb的卵子,父亲提供Y;C正确。 具C选项分析,若孩子为红绿色盲异常配子来自母亲;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6. 下列对细胞分化不同水平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 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时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 B. 从细胞器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器的种类、数目改变的结果 C. 从蛋白质分子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蛋白质种类、数量改变的结果,这是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 D. 从核酸分子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C 【解析】细胞分化就是指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差异的过程,A正确;亚显微结构水平就是细胞器水平,细胞的功能与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B正确;从蛋白质分子的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蛋白质种类、数量、功能改变的结果,C正确;从核酸分子的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分化 【名师点睛】细胞的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分化导致的稳定性差异一般是不可逆转的。 17. 有关全能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能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因此全能性最高 B. 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雄蜂的过程体现了生殖细胞的全能性 C. 卵细胞与受精卵一样,细胞未分化,全能性高 D. 在一定条件下植物细胞组织培养能表现出全能性 【答案】C 【解析】受精卵的分化程度低,在自然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形成完整个体,因此全能性最高,A正确;由卵细胞直接发育成雄蜂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体现了生殖细胞的全能性,B正确;卵细胞属于已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相比,全能性较低,且不能再分裂,C错误;处于离体状态的植物细胞,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下作用,能表现出全能性,D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应用、细胞的分化 【名师点睛】知识点总结: 1、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 2、细胞全能性大小的比较:受精卵>卵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3、在生物体内,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不能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 18. 下列关于细胞癌变、衰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含量比正常细胞的多 B. 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不等同于机体的衰老 C. 衰老的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缩小 D.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遗传物质不一定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含量比正常细胞少,A错误;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衰老不等同于机体的衰老,B正确;衰老的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而细胞核体积增大,C错误;癌细胞是基因突变形成的,遗传物质一定发生了改变,D错误。 19. 下列有关遗传的基本概念说法正确的是( ) A. 绵羊的长毛与短毛、棉花的细绒与长绒都属于相对性状 B. 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C. 性状分离是指杂种显性个体自交产生显性和隐性的后代 D. 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因此绵羊的长毛与短毛属于相对性状,棉花的细绒与长绒则不属于相对性状,A项错误;孟德尔把F1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B项错误;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C项正确;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D项错误。 【考点定位】遗传的基本概念 【名师点睛】疑点分析:①相对性状应注意从“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不同表现类型”三个方面理解。 ②隐性性状不是不表现的性状,而是指F1未表现的性状,但在F2中可以表现出来。 ③性状分离应注意从“杂种自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两个方面去理解。 ④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般相同;在不同环境中,即使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未必相同。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0. 下列各项依次采用哪种方法最适宜( ) ①鉴别一只羊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度 ④检验杂种基因型的方法 A. 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C. 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D. 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①用测交法可鉴别一只羊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如果后代只有显性个体,则很可能是纯合体;如果后代出现隐性个体,则为杂合体; ②用杂交法可以区别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后代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③用自交法可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度,因为杂合体自交后代能出现显性纯合体,并淘汰隐性个体; ④用测交法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时,如果后代只有显性个体,则很可能是纯合体;如果后代出现隐性个体,则为杂合体. 所以采用的最适宜方法是测交、杂交、自交、测交.故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 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能直接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 F2的表现型比例为3∶1 B. F1产生配子的种类的比例为1∶1 C. F2基因型的比例为1∶2∶1 D. 测交后代的比例为1∶1 【答案】B 【解析】F2的表现型比例为3∶1是孟德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A项错误;F1产生配子的种类的比例为1∶1能直接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B项正确;F2基因型的比例为1∶2∶1是在B项的基础上推理出来的,不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C项错误;测交后代的比例为1∶1是孟德尔演绎推理的验证结果,间接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D项错误。 22. 在豚鼠中,黑色(C)对白色(c)、毛皮粗糙(R)对毛皮光滑(r)是显性。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最佳杂交组合是( ) A. 黑光×白光→18黑光∶16白光 B. 黑光×白粗→25黑粗 C. 黑粗×白粗→15黑粗∶7黑光∶16白粗∶3白光 D. 黑粗×白光→10黑粗∶9黑光∶10白粗∶11白光 【答案】D 【解析】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般选择双杂合子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4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或其变型);或对双杂合子进行测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4 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1(或其变型)。D项属于测交方案,选D。 23. 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 B. 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双亲表现正常,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 C. 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D. 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答案】B 【解析】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一半比X染色体短小,但是也有Y比X大的,如女娄菜,A错误;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双亲表现正常,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但是也可能生出有病的儿子,B正确;在XY性别决定的生物中,雌配子只含X染色体,雄配子可能含X染色体或Y染色体,C错误;无性别之分的生物没有性染色体,如大部分植物是没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之分的,D错误。 【考点定位】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 【名师点睛】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隔代交叉遗传是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24. 某夫妇均患有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他们所生的一个女儿正常,预计他们生育第二个孩子患此病的概率是( ) A. 1/8 B. 1/4 C. 3/4 D. 1/2 【答案】C 【解析】解:根据分析,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他们的后代为AA:Aa:aa=1:2:1,患病:正常=3:1.所以预计他们生育第二个孩子患此病的概率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再根据题干要求推断出表现型正常的孩子的概率即可. 25. 已知人类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对如图所示三个遗传系谱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甲和丙不能表示红绿色盲的遗传,乙可以表示红绿色盲遗传 B. 若表示白化病遗传,甲、乙中患者的患病概率因性别而不同 C. 甲、乙、丙都可表示白化病的遗传,丙中的子代一定是杂合子 D. 若乙表示红绿色盲遗传,患病男孩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母亲 【答案】B 【解析】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甲丙表示红绿色盲的遗传,将会分别出现父亲患病和儿子患病的情况,因此甲和丙不能表示红绿色盲的遗传,乙可以表示红绿色盲遗传,A正确;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后代是否患病与性别无关联,B错误;甲、乙、丙都可表示白化病的遗传,丙中的子代一定是杂合子,C正确;若乙表示红绿色盲遗传,患病男孩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X染色体一定来自母亲,D正确. 【考点定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名师点睛】分析甲图:双亲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分析乙图:双亲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分析丙图:根据该系谱图无法确定其遗传方式,但女患者的儿子正常,不可能是伴Y遗传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6. 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设眼色基因为A、a,翅长基因为B、b。亲本的基因型是( ) 表现型 红眼长翅 红眼残翅 白眼长翅 白眼残翅 雌蝇 3 1 0 0 雄蝇 3 1 3 1 A. AaXBXb、AaXBY B. BbXAXa、BbXAY C. AaBb、AaBb D. AABb、AaBB 【答案】B 【解析】后代雌雄蝇均表现为长翅∶残翅=3∶1,说明翅形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长翅为显性,双亲翅形基因均杂合;后代雌蝇全为红眼,雄蝇一半为红眼,一般为白眼,则颜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为显性。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亲本基因型为BbXAXa、BbXAY。 27. 下列关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及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对比分析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个实验共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两个实验基本上都能把DNA和蛋白质区分开 C. 赫尔希、蔡斯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D. 他们在开始实验之前并不知道遗传物质的作用 【答案】B 【解析】两个实验均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项错误;艾弗里直接肺炎双球菌的DNA和蛋白质进行分离,赫尔希、蔡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方法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别研究它们的作用,B项正确;T2噬菌体属于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C项错误;他们在开始实验之前知道遗传物质应能够向子代传递,保持连续性,并控制生物的性状,D项错误。 28. 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斯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32P、35S标记同一组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B. 该实验的步骤是标记、培养、搅拌、离心、检测 C.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DNA进入大肠杆菌,而RNA没有进入 D. 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应用32P标记一组T2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另一组T2噬菌体的蛋白质,A项错误;该实验的步骤是标记噬菌体、被标记的噬菌体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搅拌、离心、检测,B项正确;T2噬菌体只含有DNA,不含有RNA,C项错误;32P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仅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项错误。 29. 下列表示某同学制作的脱氧核苷酸对模型(表示脱氧核糖、▭表示碱基、〇表示磷酸基团),其中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30. 若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胞嘧啶之和占碱基总和的44%,在其中的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数的22%和30%,那么在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和胞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数的比值为( ) A. 34%、14% B. 22%、30% C. 14%、34% D. 20%、28% 【答案】A 【解析】已知DNA分子中,G和C占全部碱基的44%,即C+G=44%,则C=G=22%、A=T=50%-22%=28%.又已知一条链的碱基中,A占22%,C占30%,即A1=22%、C1=3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A1+A2)÷2,则A2=34%,同理C2=14%. 【考点定位】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名师点睛】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二、简答题 31. 下图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过程及其关系的图解,其中I~IV表示相关过程,a~e表示有关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Ⅰ为Ⅱ提供的d和e被用于Ⅱ中________________过程。 (2) a、b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Ⅲ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为Ⅱ过程提供用14C标记的CO2后,检测到14C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CO2产生后进入相邻叶肉细胞中被利用至少穿过________层磷脂分子层。 (4)若为该植物提供18O标记的H2O,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能在下列________(填字母)中检测到18O。 A.水 B.二氧化碳 C.葡萄糖 D.丙酮酸 【答案】 (1). C3的还原 (2). 【H】 (3). O2 (4). 细胞质基质 (5). 14CO2→14C3→14C6H12O6 (6). 12 (7). ABC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考查对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可根据图中C6H12O6、丙酮酸、ADP和箭头方向判断各生理过程,分析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中物质的转化关系。 (1)图中Ⅰ为光反应,Ⅱ为暗反应,d和e分别为[H]和ATP,用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 (2) a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产物水,b为光反应的产物氧气,Ⅲ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 (3) 14C标记的CO2在暗反应中首先被固定为三碳化合物,然后被还原为糖类等有机物;线粒体和叶绿体均为双层膜细胞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产生 CO2,进入相邻叶肉细胞中在叶绿体被利用,至少穿过6层膜,12层磷脂分子层。 (4)为该植物提供18O标记的H2O,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H218O可通过蒸腾作用进入水蒸气中;H218O通过有氧呼吸第二阶段18O进入C18O2中;生成的C18O2用于光合作用,18O可转移到C6H1218O中;生成的C6H1218O用于呼吸作用,18O可进入丙酮酸中。选ABCD。 32. 如图是某动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______________细胞的形成过程,是在动物的____________中形成的。 (2)图中的③表示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图中的⑤表示__________________细胞。 (3)图中的①所示的一个细胞能够形成________个⑦所示的细胞。 【答案】 (1). 卵 (2). 卵巢 (3). 第一极体 (4). 次级卵母 (5). 1 【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要求考生明确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和场所,理解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能根据分裂后期的细胞质是否均裂判断出图中的②是初级卵母细胞、⑤是次级卵母细胞,再进一步确定①是卵原细胞、③是第一极体、④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次级卵母细胞、⑥是极体、⑦是卵细胞。 (1)分析图形可知,图中⑥、⑦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都是①细胞的一半,可见减数分裂过程,又因为细胞②、⑤的细胞质都是不均等分裂,所以这是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在动物的卵巢中形成的。 (2)图中的②细胞内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该图表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图中的⑤细胞内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两极,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表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 (3)一个卵原细胞①经减数分裂可形成1个卵细胞⑦。 33. 水稻的非糯性(W)和糯性(w)是一对相对性状,前者花粉(含W遗传因子)遇碘变蓝,后者花粉(含w遗传因子)遇碘不变蓝。把WW和ww杂交得到的种子种下去,长大开花后取一个成熟的花药,挤出全部花粉,滴上碘液,显微镜下看到颜色有_______,比例是______,原因是______。这株水稻穗上所结米粒的非糯性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 糯性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__,这符合孟德尔的___定律。 【答案】 (1). 蓝色和非蓝色 (2). 1∶1 (3).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4). WW和Ww (5). ww (6). 分离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离定律,考查对分离定律的理解。解答此题,应明确含W遗传因子的花粉遇碘变蓝,含w遗传因子的花粉遇碘不变蓝。 WW和ww杂交得到的F1基因型为Ww,F1减数分裂时可产生两种花粉粒,分别含有W 和w,且比例为1∶1,取F1一个成熟的花药,挤出全部花粉,滴上碘液,显微镜下看到颜色有蓝色和非蓝色两种,且比例是1∶1。这株水稻穗上所结的非糯性米粒的遗传因子组成是WW和Ww, 糯性的遗传因子组成是ww,这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4. 小麦中,光颖和毛颖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P表示),抗锈病和不抗锈病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R表示),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光颖抗锈病和毛颖不抗锈病杂交,F1代全为毛颖抗锈病,F1自交,F2出现四种性状:毛颖抗锈病、光颖抗锈病、毛颖不抗锈病、光颖不抗锈病。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F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 F2中表现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__。 (2)F2代中毛颖抗锈病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___,F2代毛颖抗锈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_。 (3)F2中要获得PPRR的小麦10株,F2群体理论上至少应有_______株。 (4)选F2中光颖抗锈病植株与毛颖抗锈病双杂合子植株杂交,后代出现光颖抗锈病纯合子的比例是_______。 【答案】 (1). PpRr (2). 5/8 (3). 9/16 (4). 1/9 (5). 160 (6). 1/6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解答此题,可根据亲代和F1代的性状判断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根据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和解释直接分析第(1)(2)(3)题,应用先分后合的思维方法分析第(4)小题。 (1)光颖抗锈病和毛颖不抗锈病杂交,F1代全为毛颖抗锈病,据此可判断毛颖抗锈病为显性性状,则F1的基因型是PpRr, F2中毛颖抗锈病∶光颖抗锈病∶毛颖不抗锈病∶光颖不抗锈病=9∶3∶3∶1,表现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所占比例是(9+1)/(9+3+3+1)=10/16=5/8。 (2)F2代中毛颖抗锈病植株所占比例是9/16,F2代毛颖抗锈病植株基因型为1PPRR、2PpRR、2PPRr、4PpRr,其中PPRR能稳定遗传,所占比例是1/9。 (3)F2中要获得PPRR的小麦10株,F2群体理论上至少应有10÷(1/16)=160株。 (4)F2中光颖抗锈病植株基因型为1/3ppRR、2/3ppRr,与毛颖抗锈病双杂合子PpRr植株杂交,后代出现光颖抗锈病纯合子的比例是(1/2)×(1/3)×(1/2)+(1/2)×(2/3)×(1/4)=1/6。 35. 下图为DNA分子结构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②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2) 图中所示的DNA的空间结构是________(平面、双螺旋)结构,从图中可知,每个脱氧核糖连接着________个磷酸。 (3) DNA中的遗传信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已知G和C之间有3个氢键,A和T之间有2个氢键。若某DNA片段中,碱基对为n,A有m个,则氢键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脱氧核糖 (2).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3). 2 (4). 平面 (5).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6). 3n-m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DNA的结构,考查对DNA结构特点的理解。解答第(4)小题时,可先假设碱基对全为G—C对,计算此时的氢键数,然后根据A—T对比G—C对少一个氢键,快速计算该DNA含有的氢键数。 (1)图中②代表脱氧核糖,④代表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2) 图示为DNA的平面结构,从图中可知,除每条单链一端的一个脱氧核糖连接一个磷酸外,每个脱氧核糖连接着2个磷酸。 (3) DNA中的遗传信息是指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4) G和C之间有3个氢键,A和T之间有2个氢键。某DNA片段中,碱基对为n,若全为G—C对,则有3n个氢键,A有m个,则有A—T对m个,每含有一个A—T对,则减少一个氢键,氢键数为3n-m。 36. 下面两幅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图解。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一可知,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与活的R型无毒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将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可选用下列哪组________。 A.14C和18O B.35S和32P C.14C和32P D.35S和18O (3)分析图二可知,能使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 中。 【答案】 (1). 死亡 (2). S 型细菌的DNA将R型细菌转化成活的有毒的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 (3). B (4). S型细菌的DNA (5). 拟核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考查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理解。解答本题,可根据图2中各组实验的对比分析判断能使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的是S型菌的DNA。 (1)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蛋白质变性失活,但其DNA保持活性,与活的R型无毒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S 型细菌的DNA可以将R型细菌转化成活的有毒的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 (2)蛋白质组成元素为C、H、O、N、P, DNA组成元素为C、H、O、N、S,对进行标记,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可分别选用35S和32P。选B。 (3)据图二可知,只有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才会出现S型菌,且S型菌的DNA被水解后,则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说明S型细菌的DNA才能使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 (4)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拟核中,也存在于质粒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