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测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测试历史试题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历史试题 命题: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尚书・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冀、青等九州,并且“相地宜所有以贡”,规定其它八州经各条水陆通道向王都冀州入贡,夏王朝又以冀州物产加以赏赐。据此可知,贡路是 A. 境内四方商路的早期形态 B. 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C. 促进民族交融的重要渠道 D. 中原文明繁荣的重要标志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规定其它八州经各条水陆通道向王都冀州入贡,夏王朝又以冀州物产加以赏赐”可知,贡路是其他八州经各条水陆通道向王都入贡的路,同时王都以都成物产加以赏赐,说明当时的贡路是各地与王都交流的商路早期形态,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还没有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贡路是境内的四方与王都交流的形态,没有体现促进民族交融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四方通过贡路与王都交流和联系,不能体现中原文明的繁荣,故D选项错误。‎ ‎2.《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癝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美德矣。”其意在强调 A. 救饥是仁的具体化 B. 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C. 应该遵循等级秩序 D. 治国要以德政为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孔子不赞成臣子私自救济百姓,认为这样会显现臣子的美德,彰显君主的“无惠”,可见其认为应当遵循等级秩序,选项C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旨是臣子应当遵循等级秩序,而非强调君臣关系,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3.汉初各地特别是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影响,东西方各处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朝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 A. 带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 B. 易留下地方割据的隐患 C. 加快了边患问题的解决 D. 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是在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的背景下实行的,郡国并行的本质是东西异治,是汉初给予东方社会的一种特殊政策。这种东西异制的政策缓解了文化冲突,有利于汉初统治的稳定,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为此汉朝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东西异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和东西方各处文化习俗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不能得出浓厚的家天下意识,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恢复一定程度出现地方割据的隐患,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故B选项错误;郡国并行制的实行从长远的角度看不利于中央集权,因此不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故C选项错误。‎ ‎4.有学者指出,短缺的自然资源和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这一观点 A. 描述了人多地少的社会矛盾 B. 阐释了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C. 分析了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 D. 赞扬了重农思想的积极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反映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以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而是强调劳动力的要素回报率高,故A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以精耕细作提高产量的“回报率”,并不是分析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指的是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重农的思想,故D选项错误。‎ ‎5.魏晋以来佛寺常依靠特权,侵夺民田、建立庄园,其佃农被称之为“佛图户”。北朝周武帝曾开展灭佛运动,释放的“佛图户”一部分充实军队,一部分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佛图户”的减少 A. 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 B. 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C. 增强了儒学的影响力 D. 推动了租调制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魏晋以来佛寺常依靠特权,侵夺民田、建立庄园,其佃农被称之为‘佛图户’”可知,“佛图户”的出现影响了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因此北朝周武帝的灭佛并减少“佛图户”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故A选项正确;“佛图户”的减少多了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故B选项错误;减少“佛图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基础,与是否增强儒学的影响力无关,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调制的出现与均田制有很大的关系,与“佛图户”的减少无关,故D选项错误。‎ ‎6.学者谢国桢曾这样定义“野史笔记”:“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也可以说是稗乘杂家”。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个人的书面历史记忆”的历史笔记于中唐出现,至两宋时期繁荣昌盛,蔚为大观。唐宋“野史笔记”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 治学方式的改变 B. 政治环境清明 C. 印刷技术的发展 D. 文化体制的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个人的书面历史记忆’的历史笔记于中唐出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实行,社会上在野的文人学士和贫士寒儒增多,从而“个人的书面历史记忆”也会增多,因此唐宋时期“野史笔记”兴盛的主要原因是文化体制的创新,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宋“野史笔记”兴盛的主要原因与科举制的实行有很大的关系,而不是治学方式的改变,故A选项错误;唐宋“野史笔记”兴盛与政治环境是否清明没有直接的关系,故B选项错误;印刷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唐宋“野史笔记”的发展,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C选项错误。‎ ‎7.明代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常借《中庸》“率性之谓道”这一句中的“率性”二字论道,推出自然情欲论。《明儒学案》中徐抛谓:“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据此可知,他们都 A. 受到世人普遍的赞誉 B. 继承程朱理学的思想 C. 提倡个性自由与独立 D. 务实而不尚空谈之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率性’二字论道,推出自然情欲论”“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可知,材料通过对“率性”二字的解释,肯定人的自然情欲,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思想,因此材料中二人都提倡个性自由与独立,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对明代王艮和徐抛对“率性”二字的解释,没有体现世人普遍的赞誉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不是提倡个性自由和独立,故B选项错误;务实而不尚空谈之学是经世致用的思想,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选项错误。‎ ‎8.根据下表可知,明清江南市镇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市镇类型 管理模式 代表 一般市镇 沿用传统模式,州县衙署直接管理 交通要道市镇 设巡检司加强治安管理 苏州府汾湖镇 一些富裕市镇 设课税司掌收商税 松江府唐行镇 规模较大市镇 委派县丞等官员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 吴江县盛泽镇 钞关、港口市镇 设榷使署、海防署等进行管理 常熟县福山镇 A. 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 B. 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C. 蕴含了近代经济管理方式 D. 保障小农生产的稳定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设巡检司加强治安管理”“设课税司掌收商税”“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等信息可知,明清江南市镇的管理模式主要以治安管理和收商税为主,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清江南市镇的管理模式主要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没有体现地方的自主性问题,故B选项错误;上述市镇以治安管理和收商税为主的管理模式不是近代经济管理方式,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央对江南市镇的管理模式,没有涉及小农生产,并且与稳定小农生产无关,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9.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经军机大臣议复,乾隆同意实行。这则材料体现出清朝前期 A. 西北地区商业获得较大发展 B. 边疆地区力图扩大地方权力 C. 新疆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理 D. 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稳定边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可知,多尔衮令内地商人带茶叶、布匹等商品到青海与贫困的蒙古人贸易,使他们得以维持生计,稳定边疆,因此多尔衮想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稳定边疆,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可知,进行商贸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经济交流的加强以稳定边疆,无法体现西北地区商业获得较大发展,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多尔衮想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稳定边疆,而不是边疆地区力图扩大地方权力,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新疆什么时候归属中央政府的问题,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 ‎10.下表是1891年至1902年江南制造局炼钢厂产量(单位:吨)统计。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 ‎ ‎ A. 实业救国思潮涌现 B. 中体西用思想已经成熟 C. 工业化的进程曲折 D. 独立工业体系开始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江南制造局炼钢产量从1891-1892年期间增长,到1893年下降,从1894-1897年期间整体上增长,1898-1901年期间下降,说明江南制造局炼钢业进程曲折,即体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曲折,故C选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指的是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实业救国的思想,故A 选项错误;中体西用指的是以中国的纲常伦理制度为根本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1891年至1902年江南制造局炼钢厂产量,无法得出独立工业体系开始建立,故D选项错误。‎ ‎11.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实施法币改革,标志着中国的货币制度完成了由银本位货币制度向纸币制度的转变。此项改革使国民政府 A. 集中力量应对战争的紧张局势 B. 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 保障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D. 加强了经济金融的管理和垄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标志着中国的货币制度完成了由银本位货币制度向纸币制度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当时国内货币制度的混乱,同时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国民政府进行了币制改革,把银本位的货币改用法币,这有利于巩固国民政府的经济统治,加强了国民政府对经济金融的管理和垄断,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全面抗日战争还没有开始,因此不涉及集中力量应对战争的紧张局势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币制改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但不能说“化解了”,并且币制改革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这个,故B选项错误;币制改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不能说保障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民族工业的发展逐渐陷入困境,故C选项错误。‎ ‎12.1940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向各根据地发出指示:“全区域党政军民学脱离生产者人数与全人口(不固定游击区和敌占区不在内)之比例不能超过百分之三”。该指示的贯彻有利于 A. 改善根据地财政状况 B. 提高作战的机动性 C. 巩固土地革命的成果 D. 保证全民抗战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全区域党政军民学脱离生产者人数与全人口(不固定的游击区和敌占区不在内)之比例不能超过百分之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增加生产者人数,目的是为了渡过根据地经济困难,改善根据财政状况,有利于持久抗战,故A选项正确;提高作战的机动性的应该是不固定的游击区,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党政军民学不让脱离的过多,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指示的提出与土地革命无关,故C选项错误;材料提出的指示有利于持久抗战,但不能说保证全民抗战的胜利,故D选项错误。‎ ‎13.1957年全国高校有229所,而仅在1958年全国新增高校达562所,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到2017年评选出140所双一流高校中,有11所创办于1958年。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成果显著 B. “教育大跃进”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C. 在教育领域仍取得部分突破 D. 为经济建设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1958年全国新增高校达562所,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到2017年评选出140所双一流高校中,有11所创办于1958年”可知,1958年所建立的11所高校成为目前140所双一流高校中一部分,说明1958年期间在教育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成就,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1958年所建立的部分高校成为今天140所双一流高校的一部分,没有体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方面的成就,故A选项错误;1958年时期建立的部分高校仍是今天双一流高校,这不是教育大跃进,而是教育领域中实实在在的部分成就,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1958年在教育领域取得的部分突破,无法得出为经济建设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14.有学者指出,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了中国的市场化变革,例如个体户的大量涌现活跃了城乡私营经济。这说明 A. 边缘力量是市场经济的主力 B. 国家政策推动私有经济不断壮大 C. 改革得益于民间力量的推动 D.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了中国的市场化变革,例如个体户的大量涌现活跃了城乡私营经济”可知,作者认为体制外的边缘力量推动了中国市场化变革,如个体户推动了城乡私营经济的发展,即民间的力量推动了中国的改革,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在中国改革中民间力量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但不是市场经济的主力,故A选项解读材料有误;国家政策推动私有经济不断壮大与材料内容“个体户的大量涌现活跃了城乡私营经济”不符,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中国改革中体制外的边缘力量起了推动的作用,没有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5.1868年,上海首次出现自行车;建国以后,中国自行车自主品牌逐渐增多;截止2017年国内共有77家共享单车企业,累计投入了2300万辆共享单车。材料反映出 A. 中国制造水平和能力领先世界 B. 交通事业发展适应了社会需要 C. 大众心态从保守逐渐走向开放 D. 环保观念深入了百姓日常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开始出现自行车,建国后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自行车的品牌逐渐增多,而到2017年为适应社会需要出现了共享单车,说明交通事业发展不断适应社会群众的需要,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自行车制造水平和能力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从近代自行车出现到建国后逐渐增多,再到2017年出现共享单车,体现了交通事业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与大众心态无关,故C选项错误;共享单车的投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环保观念,但这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主旨内容,故D选项错误。‎ ‎16.柏拉图认为,很多戏剧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把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当作重点的模仿对象,这些作品亵渎神灵、丑化英雄,同时摧残理性、滋养情欲。他意在强调 A. 人文精神易造成思想混乱 B. 戏剧应该取消以净化社会 C. 文艺衰微是由于民主泛滥 D. 文学艺术必须要富涵美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把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当作重点的模仿对象,这些作品亵渎神灵、丑化英雄,同时摧残理性、滋养情欲”可知,柏拉图批判了很多戏剧为迎合观众而通过对人的无理性部分的模仿来亵渎神灵、摧残理性的做法,强调的是通过富涵美德的文艺作品来让人们应该追求幸福生活,故D选项正确;柏拉图批判戏剧作品中无理性的部分,强调艺术作品应富涵美德,没有体现人文精神易造成思想混乱的信息,故A选项错误;柏拉图强调的是戏剧应选取富涵美德的理性作品,而不是要取消戏剧,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中柏拉图对亵渎神灵、丑化英雄,同时摧残理性、滋养情欲的戏剧作品进行批判,无法体现文艺衰微,故C选项错误。‎ ‎17.古罗马时期,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以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和解协议”。罗马法中的“和解”‎ A. 表现了私法的灵活 B. 维护了公共的利益 C. 损害了债权人利益 D. 实现了人与人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可知,罗马法按契约形式解决纠纷,并且考虑债权人是否具备相关免债能力,说明罗马私法的灵活,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中的“和解协议”是针对私人,而不是公共问题,因此不能维护公共利益,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以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等信息可知,材料中“和解协议”是按契约解决纠纷,没有损害债权人利益,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问题,不能实现人与人的平等,故D选项错误。‎ ‎18.13世纪中期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在获得与分配财产的权力方面,占有财产是人类共同生活所必须的,而且这是符合自然法的观念。他的主张 A. 坚持了禁欲主义的宗旨 B. 推动了人文精神的诞生 C. 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D. 削弱了教会的神权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获得与分配财产的权力方面,占有财产是人类共同生活所必须的,而且这是符合自然法的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阿奎那看来,私有财产不仅符合自然法的观念,而且是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础,这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阿奎那肯定人类对财产的占有,这不是禁欲主义,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普罗塔哥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人文精神,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阿奎那的经济主张,肯定人类对私有财产的占有,与削弱教会神权统治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选项错误。‎ ‎19.17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取向比例从7%降至2%,而对于科学的兴趣取向则由1.8%增长至5%以上。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 科学发展推动人们思想解放 B. 民主革命影响了全社会价值取向 C. 人文精神取代宗教神学地位 D. 启蒙思想加速了科技革命的到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取向比例从7%降至2%,而对于科学的兴趣取向则由1.8%增长至5%以上”可知,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逐步下降,对科学的兴趣逐步上升,说明随着科学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宗教地位下降,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这时期英格兰社会的精英人士,而不是全社会,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这时期英格兰社会的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逐渐下降,但无法得出人文精神取代宗教神学地位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17‎ 世纪英格兰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下降,对科学的兴趣上升的现象,没有体现启蒙思想的影响,故D选项错误。‎ ‎20.《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人公追求世俗生活、信奉爱情至上,有着极强的独立人格意识。这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人公人含蓄、尚人伦,有着依附人格意识差异极大。这种差异主要是源于 A. 家族宗法意识 B. 男女社会地位 C. 时代文化心理 D. 国家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作处于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时期,主人公的性格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中国作品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长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他们含蓄,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故C选项正确;家族宗法意识是影响梁山伯与祝英台性格的因素,不是材料所述差异的主要根源,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男女社会地位与主人公人格意识差异没有必然联系,故B选项错误;国家政治制度是中西差异的主要表现,但不是其根源,故D选项错误。‎ ‎21.1957年苏联《真理报》称,“人造地球卫星将打开星际旅行之门,很显然,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他们使人类之梦想成真。”当年苏联先于美国发射人造卫星。这说明 A. 苏联国家制度适应时代发展 B. 改革使苏联经济追赶上美国 C. 国家利益之争影响科学技术 D. 社会主义阵营实力不断提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7年苏联”“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当年苏联先于美国发射人造卫星”联系时代背景可知,这时期美苏之间从军事、政治领域等方面的竞争和对抗推动了苏联科学技术的发展,故C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美苏争霸推动了苏联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涉及苏联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苏联改革对推动苏联经济方面的影响,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美苏争霸推动苏联科学技术方面的影响,无法体现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情况,故D选项错误。‎ ‎22.美国政府的拨款在硅谷地区早期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50—60年代期间,仅美国国防部购买硅谷的芯片就占了其总产量的40%。材料表明当时的硅谷 A. 见证了新经济的崛起 B. 使美国在军备竞赛中占据优势 C. 加速了美国产业升级 D. 受惠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政府的拨款在硅谷地区早期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知,硅谷的建立是由政府拨款建立,二战后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说明硅谷的建立受恩于政府的拨款,即受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故D选项正确;美国新经济的崛起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这时期硅谷的建立受到政府的拨款和支持,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没有体现美国在军备竞赛中占据优势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硅谷早期建立时政府的主要作用,与美国产业升级没有直接的关系,并且C选项没有体现材料所反映的主旨问题,故C选项错误。‎ ‎23.据媒体报道,首相约翰逊表示为了完成英国脱欧,将采取多种手段,必要时甚至暂停议会。而亲欧派议员声称,将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并力促其通过,届时如约翰逊拒绝下台,向来保持中立的女王除了将他解职外别无选择。这些情况说明 A. 首相需顺应民意以维护内阁稳定 B. 英国政治传统可能出现弹性变化 C. 欧盟一体化改变了英国内外政策 D. 英王对行政权的影响力逐步上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必要时甚至暂停议会”“将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并力促其通过”“向来保持中立的女王除了将他解职外别无选择”可知,首相为了脱欧而暂停议会,议会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弹劾首相,面对议会和首相的制衡和僵局,原本作为权力象征的女王通过自身的政治影响力解除首相约翰逊,说明英国作为权力象征的“向来保持中立的女王”通过自身政治影响力打破僵局,英国政治传统有所变化,故B选项说法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面对英国政治体制的制衡和僵局,向来作为权力象征而中立的女王打破僵局,没有体现首相维护内阁稳定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英国内外政策改变的问题,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向来作为权力象征而中立的女王面对僵局而对首相解除职务,不能体现英王对行政权的影响力逐步上升,故D选项错误。‎ ‎24.由下图可知 A. 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B.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C.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D.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进程。漫画当中的这个人举着反对经济全球化的牌子,但是全身上下都穿着世界其他国家生产的服装,这反映出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反对全球化只是针对其问题而言的,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没有表现出世界格局的变化,B和D选项错误;材料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没有涉及区域经济集团化,C选项排除。‎ 二、非选择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作为帝国的行政中心而存在。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等城市时运的涨落取决于统治王朝对其位置的喜好,城市生活由帝国官僚严格控制。历史学家王才强评论说,每个大都城都按着一定的规则来设计……皇城被高墙同周边区域分隔开;保卫王室成员所需的军队,经常占据城市人口的很大比例。都城之外是小型城镇中心组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然而,中国的城市化仍主要以大都市为中心,都城是“中央王国”的中心点,“居天下之中,礼也”观念的具体体现。‎ 在公元1千纪早期的几个世纪中,像广州、福州、漳州这些新兴的城市表现出来国际性趋势。马克·波罗和伊本·白图泰预言东方代表着城市和文明的未来,然而到了1600年,从漳州等地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的看出,中国世界城市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材料二 新的工业发展最终把美国这个以乡村为主的土地转变成了大城市云集的地方。到1900年,人口超过1万的城市达到38个,大约5个人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大量移民来到这个经济发展迅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巨大的港口城市纽约寻找新的生活。纽约给很多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巨大的社会流动性。美国工厂里的体力劳动者,要比欧洲同行们享有更大的机会跻身于中产阶级,乃至于上层阶级的行列,而他们的后代享有的社会升迁机会比他们更大。纽约成为世界城市文明的先锋,到1900年,它已经享有美国史无前例的经济和文化优势。‎ ‎——摘编自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材料三 和英国一样,美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早期遗留下的痕迹是贫乏单调的城市景观,而痛苦不堪的贫困的存在比日趋恶化的环境更加让人揪心。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尤其在这个公然宣称人人平等的国度,激起了阶级矛盾尖锐的火花。19世纪70年代,纽约、圣路易斯、芝加哥、底特律等地经历了示威游行等骚乱,且常常带有暴力色彩。美国许多城市开始向贫民窟地区的居民提供娱乐和受教育的机会,把注意力转到了改善城市环境方面,还为日益匆忙、束缚在城市里的城市居民保留下来一些自然环境。同时改革还渗透到政治领域,改变了城市政府中长期以来存在的腐败现象,开始努力实现管理现代化,比如警察穿制服上岗,许多城市的防火和交通也第一次有计划的组织起来。‎ ‎——摘编自查尔斯《美国文明的崛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都城的建置所反映出的政治、经济特征。‎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19世纪中期以后美国城市化迅速的原因以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何1600年以后的“中国世界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了”,而1900年后美国的城市却成为“世界文明城市的先锋”。‎ ‎【答案】(1)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政府重农抑商。‎ ‎(2)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美国内战结束,北方的胜利;欧洲大量移民与投资。‎ 影响:社会流动性的加快;城市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激化;迫使政府不断进行改革,缓和矛盾、优化城市环境,逐步实现现代化城市管理。‎ ‎(3)中国:封建制度的不断强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海外贸易日渐萎缩,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超越了传统强国英国和法国;美国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美国多元化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世界文化交流的加强。‎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皇城被高墙同周边区域分隔开;保卫王室成员所需的军队,经常占据城市人口的很大比例”“都城是‘中央王国’的中心点”“居天下之中,礼也”可知,中国古代都城的建置政治方面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经济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经济政策方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中国古代都城的建置经济方面体现了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政府重农抑商。‎ ‎(2)原因,根据材料“到1900年,人口超过1万的城市达到38个,大约5个人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联系时代背景可知,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美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根据材料“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大量移民来到这个经济发展迅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巨大的港口城市纽约寻找新的生活”可知,大量移民的涌入增加城市人口,促进了美国城市化的发展;根据相关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以后美国内战结束,国内逐渐稳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影响,根据材料“纽约给很多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巨大的社会流动性”可知,美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加速了社会流动性;根据材料“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早期遗留下的痕迹是贫乏单调的城市景观,而痛苦不堪的贫困的存在比日趋恶化的环境更加让人揪心”“激起了阶级矛盾尖锐的火花”可知,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激化;根据材料“美国许多城市开始向贫民窟地区的居民提供娱乐和受教育的机会,把注意力转到了改善城市环境方面”可知,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迫使政府不断进行改革,对缓和矛盾、优化城市环境方面采取措施。‎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00‎ 年以后的“中国世界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了”的主要原因有,政治方面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不断强化;经济方面以自然经济为主导,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西方这时期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工业文明逐步发展。而1900年后美国的城市却成为“世界文明城市的先锋”的主要原因有,经济方面美国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逐渐超过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方面,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发展和完善;文化教育方面,美国多元文化和科技迅速发展,世界影响力逐渐提高等对从两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对外政策方面分析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选举”的本义是选贤任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具体指称对象发生变化。‎ 材料一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各郡国“举贤良方正”,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此外还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1300年之久,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王申《中国古代的察举制度》‎ 材料二 晚清以来,西方近代选举概念起初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刊印的各种报刊、书籍,其中一些介绍西方人文风情、政治选举或者民主制度的资料逐渐被一些士大夫们整理引用,构成了《海国图志》等著作中的西方民主政治知识主要来源。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选举"逐渐脱离中文传统涵义,转变成与英文"elect"对应的概念。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它蕴含深刻的文化喻义,与近代中西、中日间文化权势转移的大趋势相关联。‎ ‎——摘自刘斌《近代“选举”概念的演化及其文化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汉代选举制度特点以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选举”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乡举里选),受儒家思想影响,制度完备。‎ 作用:选才标准和考试制度的贯彻实行,有利于选出真正的人才,使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有利于巩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对科举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察举制在后来逐渐成为地方世家大族控制选官的途径之一。‎ ‎(2)原因: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确立和发展;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西方民主政治文化在中国的不断传播。‎ 影响: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有利于解放思想;推动了国人从制度方面向西方学习,有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可知,汉代选管制是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的制度;根据材料“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可知,察举制是一个制度完备的选管制。作用,根据材料“下诏要求各郡国‘举贤良方正’,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等信息可知,察举制的推行一定程度有利于选拔人才,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特点有利于使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根据材料“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视人们的孝廉,有利于巩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根据材料“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可知,对科举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察举制也有局限性,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易被地方世家大族控制选官的途径。‎ ‎ (2)原因,根据材料“西方近代选举概念……逐渐被一些士大夫们整理引用”“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等信息可知,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西方思想逐渐在中国传播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西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也是近代中国“选举”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而进行一系列探索的影响。影响,随着近代中国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选举”概念逐渐变化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推动中国选官制度的转变,开拓中国人民的视野,促进西方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同时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国别 历史大事记 德国 ‎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1913年,德国 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1945年5月德国战败,被盟军分区占领;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1951年,联邦德国加入欧洲煤钢共同体;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1993年,德国加入欧盟;2010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3.7%,在欧盟中一枝独秀。‎ 中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953—1957年,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布;1982年1月,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2005年3月,中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 请根据材料信息,提炼出一个历史发展特点或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例: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论述:国家统一和稳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真正得到发展的保障。从历史上看,长期四分五裂的政治严重阻碍了德国的发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实现统一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1990年两德统一后德国国家实力大增,在欧盟里居于重要地位。近代中国长期民族侵略、分裂割据,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基本实现了统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但港、澳、台问题尚未解决。在改革开放后,中共提出“一国两制”方针,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港澳的回归,大大推动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高,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居全球第二。‎ 综上,统一稳定的国内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统一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我们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势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德国和中国发展历程,材料内容强调了德国从1871年统一后德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国强调了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角度,德国和中国统一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结合材料内容论述观点。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