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人教版文档:必修4第2单元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人教版文档:必修4第2单元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最新考纲]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考点1| 世界的物质性 ‎(对应学生用书第209页)‎ 全国卷5年1考 命题揭秘导航 ‎2014·卷Ⅱ·21,4分 本考点主要结合名人名言、典型事例等考察对世界物质性、运动和物质关系、运动和静止关系等理解。复习时,突出对细节知识的准确把握和对重点知识的变通理解,注意与发展观点等知识的联系。‎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1.自然界的物质性 ‎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①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1)产生:人类社会是②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2)存在(本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③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3)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3.世界的物质性 ‎ (1)物质概念:物质是④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⑤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⑥客观实在性。‎ ‎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 ‎ ‎ 提醒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⑦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⑧承担者。‎ ‎ (3)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5.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⑨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⑩特殊状态。‎ ‎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 解题金手指 (1)知识点“自然界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主要用于考查对世界本原问题的理解、分析人类应该尊重世界客观性的各种问题。‎ ‎ (2)知识点“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主要用于分析对各种名言的理解和对典型事例的分析。‎ ‎ [理解—重点难点探究]‎ 深化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问题导引]‎ 张同学说: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李同学说:物质和意识是相互影响、不可分离的。‎ 如何看待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 ‎[提示] 张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物质是对各个具体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李同学的观点是正、误并存。他看到了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说两者不可分离是错误的,因为物质是可以离开意识的。‎ ‎[规律总结]‎ ‎1.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 (1)物质概念 ‎ (2)弄清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界限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暂时存在 联系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 [点拨] (1)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2)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 (3)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没有这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意识也具有这一属性。‎ 细化剖析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问题导引]‎ ‎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对于经济发展的规划,既继续坚持了以往的改革发展的一些措施,又增添了一些推进改革发展的内容。‎ 我国经济发展规划将坚持以往同增添新内容相结合,其哲学原因是什么?‎ ‎[提示]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我们既要确认运动的绝对性,又要肯定静止的相对性。‎ ‎[规律总结]‎ ‎1.对比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区别与联系 运动 静止 区别 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深化理解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 ‎(1)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主次矛盾没有发生易位。‎ ‎(2)绝对运动:在具体背景材料下,可以理解为人类认识过程的无限性、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辩证否定观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解决社会矛盾的改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等。‎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命题点1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2017·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高三调研)‎2016年9月14日13时12分,西安市临潼区发生2.9级地震,周围地区有震感。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震动”是地球常态体现的哲理是(  ) ‎ ‎【导学号:97300144】‎ ‎ ①任何物质形态都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 ‎ ②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 ‎ 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 ④就具体存在方式来说,物质是静止的 ‎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 A [“震动”是地球常态表明了地球时刻都处于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任何物质形态都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①③入选。②表述错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④表述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命题点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2017·湖北省武汉市质检)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侧重需求管理的经济政策作用逐渐下降。对此,中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表明(  )‎ ‎ ①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 ②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 ③要暂时搁置次要矛盾,优先解决主要矛盾 ‎ ④推动事物的发展需要彻底否定原来的前进方向 ‎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 A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体现出运动和静止的统一,又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故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主要矛盾不一定要优先解决。④错误,推动事物发展应坚持辩证否定观,而不是彻底否定。]‎ 考点2| 物质运动的规律 ‎(对应学生用书第210页)‎ 全国卷5年3考 命题揭秘导航 ‎2017·卷Ⅰ·23,4分 ‎2016·卷Ⅱ·22,4分 ‎2014·卷Ⅱ·21,4分 本考点主要结合自然界自身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中的典型事例,结合名人名言,考查对规律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复习时,既要准确识记和理解有关规律方面的细节知识,又要全面梳理有关规律的知识体系,还要注意与社会基本发展规律的联系。‎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①固有的②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1)原理 ‎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③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 b.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 (2)方法论 ‎ a.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④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 b.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⑤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 提醒 要在物质运动中把握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肯定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一致的。‎ ‎ 解题金手指 (1)知识点“规律的概念”,主要是从理论理解上进行考查,主要体现在选项观点的正误判断上。(2)知识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主要用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种典型活动或重大事件,分析其背后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 [理解—重点难点探究]‎ 多角度剖析规律的含义 ‎[问题导引]‎ ‎ 在规律问题上,小A和小B针对下列问题发生了争论:‎ ‎(1)守株待兔违背规律,其原因是什么?‎ ‎(2)太阳东升西落是不是规律?‎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争论进行分析。‎ ‎[提示] ①规律是一种必然的联系,而守株待兔违背规律是因为将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所以是错误的。②太阳东升西落不是规律,而是一种现象。它体现着规律,但本身不是规律。‎ ‎[规律总结]‎ ‎ 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 ‎ ‎ ‎ [点拨] (1)规律不等于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 (2)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 ‎ (3)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 (4)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系统把握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 ‎[问题导引]‎ ‎ 为解决许多城市内涝频发的问题,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它要求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如何做到按规律办事的。‎ ‎[提示] ①尊重城市发展的规律,按城市建设规律办事。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去运用规律为城市居民造福。‎ ‎[规律总结]‎ 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点拨] 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命题点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真题体验](2016·全国卷Ⅱ·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 B [本题的题眼是“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说明他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①③当选;军事行动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实际,而非真理性认识,故②错误;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不起决定性作用,故④错误。]‎ ‎2.[真题体验](2014·全国卷Ⅱ·21)‎ 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 B [本题考查物质、规律的知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信息。研究人员的新发现为解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题干中的实验进一步证明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人类能够认识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①④符合题意,B项入选;②中“无条件的、必然的”、③中“同样的表现形式”表述错误。]‎ 高考失分点:‎ 不能正确理解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 提示: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或方式,但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超越规律;规律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但不能把现象看作规律;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不是不变的。分析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时,不要将这一作用扩大化,如对规律的认识不能成为做事情的出发点,再厉害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纠正训练] 台风,不请而来,这一自然现象近年却因环境破坏、海平面频频上升成为沿海城市的“危机制造者”。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 ‎ 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 ②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 ③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创造规律 ‎ ④在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是渺小的 ‎ A.①②  B.①③‎ ‎ C.②③ D.②④‎ ‎ A [台风的产生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入选;由于环境破坏等使这一自然现象对人类造成危害,②入选;③表述错误;④不属于哲理。]‎ ‎3.[高考预测]“国庆逢中秋”是由闰六月所致。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因有一个闰六月,‎10月4日将会出现中秋国庆喜相逢的情况,这是古人为协调阳历与阴历的天数、更好地指导生活和生产而设置闰月的结果。这说明(  )‎ ‎ ①世界观决定人们的方法论 ‎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 ‎ ③哲学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A.①② B.②④‎ ‎ C.①③ D.③④‎ B [古人为协调阳历与阴历之间的天数,更好地指导生活和生产而设置闰月,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也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④正确。①③观点正确,但指向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            ‎[命题特点]‎ 此知识是高考的长效热点。命题通常以人类改造自然活动、推动社会发展措施等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结合典型素材考查对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典例导引]‎ ‎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梁思成先生说过:“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如果说用钢筋水泥筑成的建筑是城市的肌体,那么,附着在建筑之上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与人文精神则是城市的精气神。肌体和精神交融汇合,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 ‎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原理,谈谈对“城市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 ‎ 【解析】 ‎ 一是注意知识范围,细化运用规律的知识分析问题;二是结合材料的信息,从如何按规律办事的角度分析问题,如尊重规律、利用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等。‎ ‎【答案】 ①规律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必须按城市建设的内在规律办事。②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要认真研究、科学对待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市健康发展。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促进城市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发展。‎ ‎[模板构建]‎ ‎ 常见设问方式:‎ 体现类 运用唯物论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 措施类 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人类如何解决好××问题。‎ 原因类 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事件解决取得成功的原因。‎ ‎ 常用答题语言:‎ ‎ (1)原理 ‎ ①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 ②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条件。‎ ‎ (2)方法论要求 ‎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 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 ③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将革命热情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 ‎ 思维点拨:‎ ‎ 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所以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也应该属于规律的内容。所以运用规律相关知识分析社会问题时,要注意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知识融合到答案中。‎ ‎ [尝试应用]‎ ‎ (2017·广西五市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形成的特有时间知识体系。它所描述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一般过程,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从黄河流域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流传到世界各地。它作为中国农业文明的积累和结晶,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其蕴含的尊重规律、顺应自然的思想,仍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理念,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也生动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 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老百姓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动态地完善,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仍然保留着吃春盘、春饼等习俗,会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养生,使得中国人的生活具有韵律之美。‎ ‎ 结合材料,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运用二十四节气让生活更具韵律之美。‎ ‎ 【解析】 注意知识范围,即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注意解答方向,分析措施需要从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注意结合材料信息来组织答案,要做到有理有据。‎ ‎ 【答案】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遵循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和工作生活。在认识和把握二十四节气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当时当地气候和条件,在运动变化中把握节气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热点聚焦] 保护自然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 ‎(对应学生用书第213页)‎ ‎[新闻点击]‎ 材料一 ‎2017年9月11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开幕。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①防治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②我们要弘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③坚持生态优先、预防为主,坚定信心,面向未来,④‎ 制定广泛合作、目标明确的公约新战略框架,共同推进全球荒漠生态系统治理,让荒漠造福人类。‎ 材料二 2017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并发出通知,⑤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⑥经过两年多试点,我国的国家公园体制正式亮相。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⑦对于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信息提取]‎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 ‎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⑤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⑦将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思维发散]‎ 问题一:结合材料信息,分析我国在防治荒漠化过程中如何做到按自然规律办事。‎ 分析:①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坚持按自然界客观规律去防治荒漠化。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和把握自然界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荒漠化防治,从而为人类造福。③将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将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结合起来去防治荒漠化。‎ 问题二: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如何不断加强环保工作。‎ 分析: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的环保工作必须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我国的环保工作必须做好规划,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③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遵循规律,做到按规律办事。我国的环保工作须遵循自然界发展的规律。④坚持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既要调动人们加强环保的积极性,又要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去利用规律。⑤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国的各项环保工作,既要继承以往的成功做法,又要有所突破和改进。‎ ‎[命题猜想]—————————————————————————————‎ 猜想1 某省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立足本省实际,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方案的要求说明(  )‎ ‎ ①人类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 ②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③想问题、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 ‎ ④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 D [上述材料中的“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改善环境质量”体现了①;“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体现了③。要坚持的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②错误;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猜想2 垃圾分类,被认为是破解“垃圾围城”困局的有效方法,也是各地在积极倡导并推进的管理举措。但是,民众分类意识不足、分类知识欠缺、参与热情不高以及当前垃圾桶上分类标识模糊和整个垃圾分类回收链条不完整等,造成垃圾分类难以真正推进。这告诉我们(  )‎ ‎①主客观条件的不足共同制约着垃圾分类的推进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破解“垃圾围城”的重要条件 ‎③要用高度的热情武装头脑并指导垃圾分类的实践 ‎④增强垃圾分类意识是破解“垃圾围城”困局的首要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造成垃圾分类难以真正推进的,既有外在条件等客观因素,又有人的能动性等主观因素,因此①②符合题意;高度的热情不一定是正确的、科学的,故③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破解垃圾围城困局的首要前提,④错误。]‎ 猜想3 气候监测表明,自188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85℃‎,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科学评估报告认为,如果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升温达到或超过‎4℃‎ ‎,气候变化将进一步放大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气候风险并产生各种新的风险,人类社会将置于更加不确定和更加难以控制的气候风险之中。因此,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全球可持续发展,事关国际安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的重大挑战。‎ ‎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主动适应气候的变化。‎ ‎ 【解析】 首先,要围绕着规律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其次,对于措施的分析,需要从尊重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等角度来组织答案。‎ ‎ 【答案】 ①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主动适应气候的变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人类。③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考生若答出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