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说阅读+分析综合)第01课+考纲解读-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
(小说阅读+分析综合)第01课+考纲解读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所以这里分了四块儿,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作品结构是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概括作品主题,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归纳作品的内容要点,二是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着眼于作品整体,又必须认真关注局部和细节,将宏观和微观、综览和细读、表层和内里、具体和抽象等妥善结合,统筹思考,去粗取精,斟酌组合。 兼顾内容结构,分析句段作用 1.内容方面:文章语言的遣用,都是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确定,所以分析句段作用,关键要与文章的主旨或情感相联系。 2.结构方面:在文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句段,其作用也往往不尽相同。 位置:开头 作用:开篇即点题,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未点题,则多为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景物描写,从结构看可能是铺垫,从内容看则多为衬托、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气氛。 连续发问,或述逸闻趣事,则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展现深沉思想或饱满情感,比如连续感叹,则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小说常用开头方式及作用 方式 释义 作用 悬念法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写景法 对景物或者环境进行描写。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④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⑤暗示故事的结局。 中间 作用: 过渡(物→人,景→情,事→理,实→虚等) 篇幅较长且描写主要物象,则考虑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或照应前文 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思考角度 知识点 与相关情节 的关系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文学作品中,在前面为后面情节发展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显示出构思的精巧。 与主题 的关系 揭示小说的主题。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与人物性格 的关系 展现人物性格。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并在街上寻觅仇家的情节,就显示了林冲急躁的个性。 结尾 作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升华感情,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小说常用结尾方式及作用 方式 作用 出人意料 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令人伤感 的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 的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 的结局 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小说标题的作用 1.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2. 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揭示主题、隐含多重含义、寄托作者情感等作用。 3. 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等作用。 特殊段落: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或是倒装句,或是运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分析作用时要分析出运用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 线索及主题 线索:线索是小说中贯串作品始终的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可以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事件,也可以是作品中所灌注的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具体的时间、空间,线索常见的有单线及双线两种形式,也有多线并行或者复合结构的。 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贯串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它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描绘故事情节、塑造艺术形象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和观照,主题是否深刻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及内涵的深浅。主题一般通过情节和形象展现出来。 表达技巧 小说的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小说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的总称,有些在前面已有论述,这里从简。总体来看,表达技巧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其中抒情部分主要指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由境生、融情于景等。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抑扬、联想、渲染、悬念、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怀、用典、以小见大、以动衬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分析表现手法,主要看它们的运用对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材料及结构安排:材料方面主要指先后、主次、详略、繁简的安排,结构方面主要指抑扬、过渡、衔接、铺垫、伏笔、前后照应、开门见山、逐层深入、卒章显志等。 4.语言技巧:看语言是否简练、生动、准确、形象;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含蓄);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些也是散文语言所具有的,要特别注意小说语言的独特之处。 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小说往往以情节取胜。情节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史,其主要作用就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主题思想。 1.小说情节的构成 小说的故事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是小说的基本构成环节。 2.小说情节的作用 分析鉴赏某个情节的作用时,应主要从该情节对人物形象、主题、其他情节、构思等方面的作用入手。 (1)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来看,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因此,一定的情节能够表现一定的人物形象。 (2)从对其他情节、构思上来看,在开头的故事情节可以起到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做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在中间可能有过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作用;在结尾有可能交代故事的结局、照应上文、构思精巧(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等作用。 (3)从对文章的主旨方面来看,情节是围绕文章的主旨,为深化主题服务的。 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 小说中的情节安排指的是小说中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及变换,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此外还有呼应、抑扬、突转、悬念、伏笔等叙述技巧,丰富的技巧运用可以使小说内容更丰满,更有层次性,也能更好地吸引读者。 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顺叙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这样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但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者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这样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等。 突转: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与人物的命运由此改变,即“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等。 悬念:使读者产生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为情节的高潮做铺垫,最终结局的出现或事件真相的揭示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伏笔: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或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铺垫: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或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 小说情节 3大考点 1.情节是构成小说的基本要素,把握情节是整体感知文本的起点,也是赏析小说的基础。命题人必定要从情节出发设置题目。 2.常考的题型有概括情节、情节作用、赏析探究三种,其命题侧重因文本而异,且考查方式多样。课标卷对情节的考查往往具有综合性特点,多以赏析或探究的方式命题,难度较大。 3.考生复习时要全面掌握情节结构的多样性,掌握概括和赏析的方法,并能从整体出发评价、鉴赏小说情节构思的艺术效果。 考点一 概括情节,分析线索 小说的情节,就是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 “梳理概括情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一般有两种:①概括小说的部分情节,如概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中某一部分的情节;②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这种试题有时候要求考生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有时候要求考生就某一角度对小说情节(情感变化)进行概括。 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模式。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情节安排方式,如欧·亨利式、摇摆式、延迟式、横断面式、意识流式,等等,可参考本节考点三。这些特殊的情节结构方式,高考通常放在赏析情节构思中考查。 梳理、概括小说情节的基本要领 (1)按基本脉络梳理 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脉络进行梳理。 (2)寻找小说的线索来梳理 线索对情节具有很强的贯穿作用,抓住了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3)抓住场面梳理情节 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人→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分析细节概括局部情节内容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能够深入阅读文本的局部内容,把握住内容发展的层次,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小说线索的类型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阅读小说时,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小说中的线索往往是小说标题、小说中的关键词(体现“人物出场、时空变化、事件演变”的词语等)。 事物线索 对比冲突线索 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线索等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是明线和暗线两种方式。 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暗线所叙述的故事情节是“隐藏”着的,也就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间接表现的情节事件。 如何分析小说线索的作用? 任何一篇小说都会有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其基本作用就是用来把各阶段的情节和人物组织在一起,使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加紧凑、精巧和新奇,同时也有利于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和突显主题。暗线则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各种矛盾或冲突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这种巧妙就在于它能够通过塑造“另一个”形象,使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和要表达的主题更加突出。 分析小说线索 4要领 内涵: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 内容: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事、时间、空间。 种类:单线和双线。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明线、暗线一般都有情节交叉点。 作用:组织情节方面;②塑造人物形象方面;③突出主题方面。 分析情节作用 2大题型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因某一情节在文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一般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作为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 在考查环境描写时,往往以自然环境作为重点,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方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高考小说试题的重要考点之一,考查频率较高,考试形式多为简答题,难度适中。其提问方式有:1.概括某段所写景物的特点;2.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特点和作用等。 小说类文本阅读对环境描写考查的侧重点 1.概括景物特点及其作用。这是高考考查小说景物描写最常见的题型,主要考查赏析作品的景物描写。作答时可先找出景物描写的句段,然后筛选重点语句整合作答。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故其作用可从营造氛围、映衬人物形象、渲染人物心情等方面作答。总之,景物描写是为人物活动布置场景的,人物和景物是紧紧融合在一起的。 2.分析描写手法及其作用。多样的景物描写手法,是考查考生鉴赏文章表达技巧能力的重要内容。做这类试题,首先,要深入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句段;其次,正确把握景物描写中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最后,结合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得出答案。 作为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提供了时空位置,它服从于小说形象、情节和主题的需要,这是与散文的不同之处,故能体现小说的体裁特征。环境描写是小说考查的一个重要命题点。 综合来看,命题形式有三种:概括环境特点、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种考点往往不是单纯考查,而是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考查。环境描写是课标卷近年命题的一个空白点,需引起重视。 考生复习时要能够掌握概括环境描写的方法,认识环境描写尤其是自然环境的多种表现作用。要将三要素密切结合起来,不要孤立地分析环境。 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 1.从描写技巧角度来看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也称工笔);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2.从写景角度来看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和情节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 预示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小说主题。 具体场景描写的作用分析角度 出现在小说的开头 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出现在人物出场前 导引人物出场。 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 推动情节的发展。 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 揭示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的心理。 作为小说的主背景 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斗争的象征。 其他位置 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 小说中某个场景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小说环境常见考点 考点一 概括环境特点,分析环境描写手法 概括环境特点是高考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常见题型,主要考查赏析小说景物的能力。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描写手法的把握。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概括环境特点的 5个角度 1.从“时”的角度思考 “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也指自然环境中的时令节气。 2.从“地”的角度思考 “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 “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从“人”的角度思考 “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 4.从“事”的角度思考 “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分析概括,比如“激烈残酷”。 5.从“景”的角度思考 “景”指“景物”,主要指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要看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尤其关注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如果文中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来概括,比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考情分析 近三年全国卷命题与考情概览 1.从命题形式看,新课标全国卷2016年前小说命题都是设置4道小题:1道“5选2”的多项选择题,3道简答题,总分值25分。2017年文学类文本阅读,1道选择题,2道简答题,试题难度有所降低。 2.小说选材,中外均有,中国小说以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体裁上,以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为主体。 3.从命题角度看,高频考点有“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探究等考点。 新课标全国卷题型稳定,分析形象、分析体裁特征和探究是考查的重点。从具体试题看,往往具有“兼容性”,也就是说有些考题不是专门针对某一考点,而是兼及多个考点。 题目信息 考点考向 年份/卷别 选文 类别 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鉴赏形象 分析情节 环境描写 语言艺术 审美探究 2017新课标全国卷I 天嚣 中国当代 √ √ √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 战争 外国 √ 性格特征 情节作用 客观题 标题效果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 锄 中国当代 √ 物象 句段作用 句子意蕴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 玻璃 中国当代 √ ①性格特点 ②“我”的作用 评价人物态度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 马兰花 中国当代 √ 性格特征 明暗线索 情节反复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 塾师老汪 中国当代 √ 人物形象 品味语言 形象比较 2017年全国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故事情节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6全国Ⅰ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标题的丰富含义; 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考点:体会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赏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2016全国Ⅱ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考点:分析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 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故事情节; 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6全国Ⅲ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考点:分析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 是否状告酒店,“我”和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5全国Ⅰ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分析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 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考点:分析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 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5全国Ⅱ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考点:分析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 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体会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 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集中在下面几个: 理解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筛选和整合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理解文意的逻辑,分析文章结构。 分析、概括和评价文本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真题感知 【2016新课标全国2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战 争 【美】 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 (1) 答案:D项3分,C项2分,B项1分,AE不给分。 B项,不委婉。E项,“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有误。 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项是考查小说开头的作用,同时也考查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小说中的“我”一般是线索人物,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起故事情节,同时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一般不是作者。B项是分析小说的语言技巧。E项是考查小说的主旨,本文应是揭示战争的残酷,并非是“表现民众的必胜信念”,有拔高之嫌。 【答案】 (2)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答案】 (3)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答案】 (4)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① 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本题考查小说的表达技巧。对于本题,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先表明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题干的表述中已经给出了暗示,“小故事”“战争”“大题目”,这是对比的写法,凸显了战争的残酷。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① 表达方式。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