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舒城中学高二第一学期第三次统考(12月)历史试题
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统考 高二历史 满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白银资源丰富 B.铁钱数量充足 C.民间发行交子 D.战乱后经济萧条 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 A.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 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说明较为合理的是 ( )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歌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史料来使用 4.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 )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 ) 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C.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D.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7.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作者意在强调 ( ) A.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议会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因素 B.中国从西汉时期开始用煤,历史悠久,可以进行工业革命 C.西欧兴起有偶然性,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D.煤的利用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工、整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脱钩 8.“欧洲人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制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这导致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这种状况得以改善始于 ( ) A.八国联军侵华 B.工业革命 C.鸦片战争 D.新航路开辟 9.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89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诗人吉卜林在《白人的负担》一诗中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负担,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弟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奴隶(殖民地)的需要。这表明吉卜林 ( ) A.鼓励欧洲的殖民扩张 B.认为欧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C.反对种族歧视的政策 D.认为欧洲应该学习殖民地文化 10.“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1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结合下表数据判断,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 1840年前与1894年中国生丝销售量 总销售量(万包) 出口量(占总量%) 内销量(占总量%) 1840年前 6.4 0.9(14.06%) 5.5(85.94%) 1894年 16.02 8.23(51.94%) 7.7(48.06%)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 D.蚕丝成为外国人衣料的最主要来源 1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 展速度还略高一点。(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其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环境安定 B.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政府政策支持 D.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1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 )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14.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 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 ) A.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B.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15.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面临这种困难,我国(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1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该叙述( ) A.客观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反映当时中国深受左倾思潮的影响 D.正确体现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17.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学者黄如桐曾评价道:“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消灭剥削阶级、改造人的伟大战略方针,达到了‘阶级消灭、个人愉快’的目的。”该评价是针对 ( )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D.人民公社的开展 18.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重点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同时调整一些基础工业品的价格。材料表明当时价格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 A.深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发挥市场在产品价格调控中的积极作用 C.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 D.改变以前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现象 19.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 ( ) A.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B.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中国1978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 )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 第3页(共6页) 2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下列中国事件与俄国这一“过渡”性质相类似的是 ( ) A.国民大革命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三大改造 2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二者的共同点是 ( ) A.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B.决定变革生产关系 C.思想上拨乱反正 D.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2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5年前增长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25.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900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说明 ( ) 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 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 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动摇 2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罗斯福新政中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如对5万美元以上纯收入和4万美元以上遗产征收税率为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征收税率为75%。这一措施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 ) A.调节国民收入 B.稳定金融秩序 C.保护私有财产 D.增加财政积累 27.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 )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28.“该计划根据施政纲领的精神编制,内容庞大而复杂,其中有四根支柱,那就是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严格控制通货流量。该计划的精髓也被概括为‘三砍一稳’”。该计划出台的主要背景是 ( ) A.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二战”爆发,建立战时体制的需要 C.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 D.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29.“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里面的“他”是指 ( )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3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传统国际法理论认为,“国家的货币主权来源于国家的属性和法律的性质,其法律效力由于国家的独立人格而具有绝对的权威”,它是国家主权原则在货币领域的体现。然而,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欧元的正式启动对这一传统观念既提出了挑战,也进行了事实上的创新。对这一现象理解不妥的是 ( ) A.固守国家主权绝对性,才能有效体现主权意志 B.它是国家主权在全球化背景下相对化的一种表现 C.在主权让渡的实践方面,欧洲国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D.欧元是欧盟各成员国国家主权和职能让渡的产物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 40分) 31.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 岁多新事百端……”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三 “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四 住在无锡市市区的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下面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单位:元 1958年 1968年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7.98(请客) 3.6 3.07 15.22 90.9 268.95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柏庐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末江南士大夫的消费观。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6分) (4)据材料四,概括贺星允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8分) 32.中西贸易的发展(20分) 材料一 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763年新兴的西方世界(→为欧洲商队的路线)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 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6分) (3)依据材料三,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