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 ‎1.生物学家以野生的草莓为原料,经人工诱导后培育出四倍体草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检测染色体时,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或直接染色观察 B. 检测染色体时,不能使用醋酸洋红溶液作为染色剂 C. 培育出的四倍体草莓高度不育,只能进行无性繁殖 D. 经诱导处理,植株中仅部分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D ‎【解析】A、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后,需要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后进行观察,A错误;‎ B、检测染色体时,需要使用醋酸洋红或龙胆紫等碱性染料作为染色剂,B错误;‎ C、培育出的四倍体草莓含有同源染色体有四条,能正常联会产生正常配子,能进行有性生殖,C错误;‎ D、一般用低温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又绝大部分处于间期,因此植株中仅部分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 考点: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 点睛: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低温处理幼苗→固定细胞的形态→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2.下列情况中,没有发生染色体变异的是 A. 用二倍体西瓜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 B. 正常夫妇生出患有21三体综合征的孩子 C.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D.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互换导致的不育 ‎【答案】C ‎【解析】A、用二倍体西瓜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属于染色体组成倍增加的变异,A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B、正常夫妇生出患有21三体综合征的孩子,是由于该孩子体细胞中多出了一条21号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的个别增加的变异,B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C、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C没有发生染色体变异;‎ 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互换而导致的不育,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D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点睛: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3.下图是无子西瓜的培育流程简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三倍体西瓜产生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B. 四倍体西瓜的叶肉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 C. 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间存在生殖隔离 D. 无子西瓜植株的培育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答案】A ‎【解析】A、三倍体西瓜产生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错误;‎ B、四倍体西瓜的叶肉体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B正确;‎ C、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形成的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因此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 D、无子西瓜植株的培育利用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理,D正确。‎ 考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点睛:本题考查无子西瓜的形成过程。普通西瓜为二倍体植物,即体内有2组染色体(2N=22),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使二倍体西瓜植株细胞染色体加倍成为四倍体(4N=44),这种四倍体西瓜能正常开花结果,种子能正常萌发成长。然后用四倍体西瓜植株做母本(开花时去雄)、二倍体西瓜植株做父本(取其花粉授四倍体雌蕊上)进行杂交,这样在四倍体西瓜的植株上就能结出三倍体的植株,在开花时,其雌蕊要用正常二倍体西瓜的花粉授粉,以刺激其子房发育成果实。由于胚珠不能发育为种子,而果实则正常发育,所以这种西瓜无子。‎ ‎4.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为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国家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近些年来,保护区藏羚羊的数量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相同 B. 保护区内藏羚羊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 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种群基因库 D. 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逐渐产生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A、由于环境不同,通过自然选择,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不相同,A错误;‎ B、不能确定保护区内藏羚羊种群基因频率是否发生定向改变,B错误;‎ C、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因此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增大,C正确;‎ D、不能确定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逐渐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点睛:1、种群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 ‎2、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 ‎3、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5.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 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 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C. 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D. 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答案】B ‎【解析】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B正确;‎ C、b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D错误。‎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点睛:据图分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b表示生殖隔离;c表示新物种形成,d表示地理隔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6.从某个种群中随机选取12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BB、Bb和bb的个体分别为40、60和20个,则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是 A. 58.3%和41.7% B. 41.7%和33.3% C. 41.7%和58.3% D. 60%和40%‎ ‎【答案】A ‎【解析】由题意知,该种群中,BB=40个,Bb=60个,bb=20个,因此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是(40×2+60)÷(120×2)×100%=58.3%,b的基因频率是(20×2+60)÷(120×2)×100%=41.7%。故选A。‎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点睛: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其等位基因的比例,根据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的基因频率=该种群中的该基因数目÷(该种群个体数×2)×100%.‎ ‎7.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A. 蟾蜍和青蛙 B. 马和驴杂交后代不育 C. 白种人和黑种人 D. 山羊和绵羊杂交后代不活 ‎【答案】C ‎【解析】A、蟾蜍和青蛙不能交配,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马和驴杂交产生的骡子,没有生殖能力,因此马和驴之间存生殖隔离,B错误;‎ C、白种人和黑种人属于同一物种,二者产生的后代可育,因此不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 D、山羊和绵羊杂交后代不活,说明二者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点睛:生殖隔离是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自由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8.抗药性杂草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下列几种策略中,不能有效延缓抗药性杂草产生的是 A. 机械除草 B. 除草剂交替使用 C. 人工除草 D. 提高除草剂使用频率 ‎【答案】D ‎【解析】A、C:机械除草和人工除草不会对杂草的抗药性进行筛选,可以维持抗药性杂草处于较少的状态;B:除草剂交替使用为用不同的方法杀死同一种杂草,避免对杂草的单一选择,可以延缓抗药性杂草群体的形成;D:提高除草剂的使用频率会加快对抗药性杂草的选择,促进抗药性杂草群体的形成。故选D。‎ 考点:生物进化的原因 ‎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内的液体主要分布在内环境中 B. 血浆中的HCO3-、H2PO4-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C.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D. 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 ‎【答案】B ‎【解析】A、人体内的液体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中,A错误;‎ B、血浆中的HCO3-、H2PO4-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B正确;‎ C、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主要是在细胞内进行的,C错误;‎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D错误。‎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点睛:1、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就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就是内环境,因此细胞外液与内环境是同一概念.而人体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中与外界相通的液体都属于人体的外部环境,不属于细胞外液.人体内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10.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分别是 A. K+外流、Na+外流 B. K+内流、Na+内流 C. K+外流、Na+内流 D. K+内流、Na+外流 ‎【答案】C ‎【解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故选:C。‎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点睛: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钠离子的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1.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的下丘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具有内分泌功能 B. 能调节产热和散热 C. 能调控动物的昼夜节律 D. 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答案】D ‎【解析】A、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具有内分泌功能,A正确。‎ B、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当温度变化时能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B正确;‎ C、下丘脑能调控动物的昼夜节律,C正确;‎ D、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下丘脑,D错误。‎ 考点:下丘脑的功能 点睛: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下丘脑的作用的总结,回忆下丘脑在稳态调节中的相关作用,然后根据选项描述 进行判断。‎ ‎12.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动植物细胞都能合成生长素 B.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C. 激素具有量大作用效果小的特点 D. 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答案】D ‎【解析】A、动物细胞能合成生长激素,不能合成生长素,A错误;‎ B、激素能运输到全身,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B错误;‎ C、激素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C错误;‎ D、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D正确。‎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点睛: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比较:‎ 项目 植物激素 动物激素 产生部位 无专门的分泌器官,由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 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分泌 作用部位 不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 随血液循环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 相同点 ‎①由自身产生;②特点:种类多、微量和高效;③调节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理活动。‎ ‎13.下图表示用胚芽鞘中段和含生长素的琼脂块(黑色方框)做的—组实验,过一段时间后原先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空白方框)中不含有生长素的是 A. 琼脂块A和B B. 琼脂块B和C C. 琼脂块A和D D. 琼脂块B和D ‎【答案】B ‎【解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第一组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在上方,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从上向下,上方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会往下运输至A中,B琼脂块在上方,故仍不含有生长素;第二组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在下方,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从下向上,而琼脂块C在下方,上面琼脂块中的生长素不能往下运输,故C中仍不含生长素, D琼脂块在上方,生长素可以从下方运输至D琼脂块中。故选B。‎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点睛: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设取两段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长的玉米胚芽鞘甲、乙,分别切去等长尖端,甲形态学上端在上,乙形态学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测甲乙两胚芽鞘的下端的琼脂中有无生长素,从而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14.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不同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 B. 不同浓度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能相同 C. D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对莲芽的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 D. 在E〜D点对应浓度范围的培养液中,该植株能正常生长 ‎【答案】D ‎【解析】A、分析曲线可知,根、芽、茎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A、B、C,故可得出不同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A正确;‎ B、分析曲线可知,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茎的影响曲线是钟型曲线,故不同浓度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能相同,B正确;‎ C、分析曲线可知,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芽的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C正确;‎ 分析题图可知,在生长素浓度较低时,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当 浓度过高时会抑制根、芽、茎生长,由此可以看出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B正确;‎ D、分析曲线可知,在E〜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中,对根的生长是抑制作用,故该植株不能正常生长,D错误。‎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点睛:坐标曲线图反映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横轴为生长素浓度的变化,纵轴为生长素对器官生长的作用,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芽、茎生长的影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评卷人 得分 二、单选题 ‎15.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它们的祖先不同 B. 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 变异的方向不同 D. 岛上的生物未进化 ‎【答案】B ‎【解析】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因为自然选择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16.某植物单株年产数百粒种子,其中大部分被鸟所食,或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成熟的植株。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这现象说明 A. 物种是可以改变的 B.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C. 选择的不定向性 D.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答案】B ‎【解析】年产百粒种子,大部分不能长成成株,按达尔文的观点,这一现象说明过度繁殖,生存斗争,B正确。‎ ‎17.下列生物体内的物质中,最可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ATP水解酶 B.糖原 C.神经递质 D.载体蛋白 ‎【答案】C ‎【解析】酶属于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糖原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属于组织液,是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内环境成分总结: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以下两种情况不属内环境成分:‎ ‎(1)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 ‎(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 ‎18.静脉注射时常用生理盐水(0.9%的氯化钠溶液)作为载体,将各种药物输入人体,该过程中生理盐水的功能主要是 A. 运输药物进入细胞 B. 提供能量 C. 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D. 供应水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生理盐水的功能主要是维持细胞的渗透压,C正确。‎ 考点:内环境的稳态 ‎19.下列有关机体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稳态遭到破坏后可能导致疾病 D. 稳态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条件,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A正确;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例如尿毒症等,C正确;稳态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错误。‎ 考点:内环境的稳态 ‎20.下列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的是 A.组织水肿 B.尿毒症 C.中暑 D.肥胖 ‎【答案】D ‎【解析】组织水肿的原因较多,但大都是因为内环境失调引起的,A正确;尿毒症是因为肾脏有问题代谢废物不能排除,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衡导致,B正确;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引起“中暑”,这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正确;肥胖是因为细胞中脂肪含量多导致,不属于内环境失调引起的疾病,D错误。‎ ‎【考点定位】稳态的生理意义 ‎【名师点睛】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21.下图是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①—③的组成成分中,②中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C.心肌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①和③‎ D.①中含有抗体和淋巴因子 ‎【答案】D ‎【解析】人体的内环境只包括细胞外液,A错误;①直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是组织液,②是淋巴,③是血浆,蛋白质含量最高是③血浆,B错误;心肌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C错误;①为组织液,含有抗体和淋巴因子,‎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22.切除小鼠的某腺体时,发现小鼠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而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都减少,有关该小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切除的腺体是下丘脑 B.生长发育变缓慢 C.尿量将明显减少 D.新陈代谢增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切除小鼠的某腺体时,发现小鼠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而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都减少,说明切除的是垂体,会导致小鼠生长发育变缓慢,B正确。‎ 考点:动物的激素调节 ‎23.在胰岛素有效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中,一般不涉及 A. 血糖刺激 B. 受体识别 C. 抗体分泌 D. 体液运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A错误;胰岛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作用,B错误;抗体是浆细胞分泌,参与体液免疫,在胰岛素有效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中.一般不涉及的是抗体分泌,C正确;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细胞,D错误。‎ 考点:血糖平衡的调节 ‎24.乙酰胆碱是一类常见的神经递质,它通过突触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A.线粒体的活动加强 ‎ B.乙酰胆碱穿过磷脂双分子层 C.乙酰胆碱在组织液中扩散 ‎ D.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之间的转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方式,需要消耗能量,故线粒体活动加强,A正确;胞吐是以囊泡的形成释放出来的,不需要经过磷脂双分子层,B错误;神经递质释放到组织液中进行扩散,C正确;神经递质可以将突触前膜的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5.神经细胞A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B产生兴奋,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A、B细胞间兴奋传递(如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中多巴胺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B. 多巴胺与②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C. 该药物会影响来自细胞B的信息向细胞A的传递 D. 该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量增多,作用时间变长 ‎【答案】C ‎【解析】图中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相当于传递神经冲动的神经递质,属于大分子化学物质,其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胞吐,A正确;在突触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改变,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在突触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单方向的,不能有突触后膜传递到突触前膜,C错误;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使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延长,D正确。‎ ‎【考点定位】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1)突触的结构:‎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突触的结构如图所示:‎ ‎(2)从结构上来说,突触可以分为两大类:‎ ‎①轴突--树突表示为:‎ ‎②轴突--细胞体表示为:‎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神经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②神经递质的种类:乙酰胆碱、多巴胺等.‎ ‎③神经递质的去向:迅速地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④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 ‎⑤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⑥传递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⑦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慢.‎ ‎26.下列选项不属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途径的是 A.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 B.细胞生命历程中细胞内的酶要不断更新 C.内环境中的尿素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D.胰岛素与靶细胞结合降低血糖浓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属于实现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途径,A错误。细胞内的酶不属于内环境,B正确。内环境中的尿素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C错误。胰岛素与靶细胞结合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 考点:人体内环境稳态 ‎27.下列化学物质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A. 萘乙酸 B. 乙烯 C. 吲哚丁酸 D. 赤霉素 ‎【答案】A ‎【解析】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按照这个定义,乙烯、吲哚丁酸(植物体内一种具有生长效应的物质)、赤霉素都属于植物激素,故B、C、D项均不符合题意;而萘乙酸不属于植物激素,它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长素类似物的一种,故A项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种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区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植物激素的定义,能够区分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并能识记常见的生长素类似物,如 ‎2,4—D、萘乙酸等。‎ ‎28.在植物茎的向光性中,光的直接作用是 A. 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 B. 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C. 促进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合成增多 D. 促进生长素在茎尖的横向运输 ‎【答案】D ‎【解析】植物之所以能显示出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可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得快,结果导致植物弯向光源生长。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29.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B. 乙烯浓度会随脱落率的增大而增高 C. 生产上可喷施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来降低叶片脱落率 D. 生长素和乙烯对脱落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长素和乙烯浓度的升高,脱落率提高,但是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生长素和乙烯浓度的升高,脱落率逐渐降低,A项错误;随乙烯浓度升高,成熟叶片脱落率先升高后降低,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高浓度生长素可降低叶片脱落率,因此生产上可喷施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叶片脱落率,C项正确;生长素浓度较低时,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乙烯浓度和叶片脱落率均增加,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以及识图能力,在识图时,要注意几个坐标轴之间的关系,并且要与相关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分析曲线图: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乙烯的浓度也不断提高,成熟叶片的脱落率是先增加后减少;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乙烯浓度的升高,脱落率提高,但是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乙烯浓度的升高,脱落率逐渐降低。‎ ‎30.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正式实验前最好先做一个预实验 B. 实验中所用植物材料要相同且生理状态一致 C. 若用浸泡法,不同插条浸泡的时间长短要相同 D. 若用沾蘸法,不同插条蘸取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要相同 ‎【答案】D ‎【解析】‎ 在正式实验前最好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A项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的数量(或根长度),而植物材料、材料处理的时间等均属于无关变量,所以应保证各组植物材料相同且生理状态一致,而且不同插条浸泡的时间长短也要相同,B、C项正确;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不能各组均相同,D项错误。‎ ‎【点睛】‎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如枝条长度、生理状态和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应控制为等量;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据此答题。‎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三、非选择题 ‎31.下图表示四种不同的育种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D途径杂交育种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该途径一般从F2开始选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A、B、C途径育种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若F1的基因型是Aa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能获得___________种纯合的二倍体新品种,该育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 ‎(3)在E方法育种途径中,常用___________处理种子或幼苗以获得新基因。‎ ‎【答案】 基因重组 从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染色体数目变异 4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X射线、紫外线、激光或亚硝酸等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各种育种方法,分析图示可知:A→D为杂交育种,A→B→C为单倍体育种,E为诱变育种,F为多倍体育种。‎ ‎(1)图中A、D途径杂交育种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基因重组,该途径从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故一般从F2开始选种。‎ ‎(2)经过A、B、C途径育种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若F1的基因型是Aa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能获得AABB、AAbb、aaBB、aabb共4种纯合的二倍体新品种,该育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图中E为诱变育种,在E诱变育种途径中,常用X射线、紫外线、激光或亚硝酸等处理种子或幼苗以获得新基因。‎ 点睛: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32.下图为膝跳反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图中__________(填字母)是反射弧的传出神经。‎ ‎(2)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膜内侧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神经纤维上出现的动作电位主要是__________内流引起的,产生的兴奋以__________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并在__________处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3)当机体有意识地控制小腿动作,则膝眺反射不能正常进行。这说明此反射活动受__________的控制。‎ ‎【答案】 D 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 钠离子(Na+) 电信号(神经冲动) 突触 大脑皮层(高级中枢)‎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据图分析: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据此分析作答。‎ ‎(1)在膝跳反射中,图中B 上有神经节,故为传入神经,相对的D为传出神经。‎ ‎(2)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静息时,神经纤维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故兴奋部位膜内的电位由负变正,神经纤维上出现的动作电位主要是钠离子(Na+)内流引起的,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神经冲动)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并在突触处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3)低级中枢的活动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控制,有意识地控制小腿动作,膝跳反射不能正常,说明此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33.研究发现,进入人体的抗原,大部分必须在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激活B细胞,这类抗原称为胸腺依赖抗原(如细胞、病毒);少数抗原(如细菌的脂多糖、荚膜多糖等)不需要T细胞的辅助,可直接激活B细胞,这类抗原称为胸腺非依赖抗原。请回答下列问题:‎ ‎(1)抗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胸腺依赖抗原进入人体后,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不需要T细胞的辅助,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胸腺非依赖抗原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胸腺非依赖抗原→__________→__________→抗体,抗体与该抗原结合,形成__________,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 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分泌淋巴因子 记忆细胞能迅速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B细胞 浆细胞 沉淀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根据回忆免疫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1)抗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2)某胸腺依赖抗原进入人体后,需要T细胞向B细胞呈递抗原,并通过产生淋巴因子激活B 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机体已经存在相应的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迅速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3)胸腺非依赖抗原不需要T细胞的辅助,可直接激活B细胞,故某胸腺非依赖抗原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胸腺非依赖抗原→B细胞→浆细胞→抗体,抗体与该抗原结合,形成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点睛:体液免疫过程分析 ‎(1)所涉及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对抗原无特异性识别作用,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他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某种抗原。‎ ‎(2)并非所有的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和T细胞的呈递,小部分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 ‎(3)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不同的浆细胞产生不同的抗体。‎ ‎34.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用不同方法对绿色向日葵下胚轴、绿色萝卜下胚轴和黄化燕麦胚芽鞘的生长素含量分布进行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向日葵、萝卜和燕麦向光性器官的IAA分布 器官 实验数 IAA含量(μg·g-1)‎ 测定方法 向光一侧 背光一侧 黑暗处理 绿色向日葵下胚轴 ‎30‎ ‎5.03‎ ‎4.99‎ ‎10.02‎ 分子荧光法 ‎30‎ ‎4.99‎ ‎5.01‎ ‎10.00‎ 免疫法 绿色萝卜下胚轴 ‎30‎ ‎5.60‎ ‎5.59‎ ‎11.20‎ 电子俘获检测法 黄化燕麦胚芽鞘 ‎30‎ ‎9.90‎ ‎9.89‎ ‎19.73‎ 电子俘获检测法 ‎(1)黑暗处理所引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两组绿色向日葵下胚轴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是否支持温特的观点?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同样方法还测得萝卜下胚轴的萝卜宁、向日葵下胚轴的黄质醛等物质在向光侧多于背光侧,则“萝卜宁、黄质醛等物质”可能是对生长起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的物质。‎ ‎【答案】 对照(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不同测定方法对同种器官的实验测定结果影响较小(或不同测定方法对生长素的分布影响较小) 不支持 用表中方法测得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 抑制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探究单侧光对胚芽鞘和下胚轴中的生长素分布的影响,通过分析和对比表格数据,进而得出结论。由表格数据可知,用分子荧光法等方法测得,绿色向日葵下胚轴、绿色萝卜下胚轴和黄化燕麦芽鞘在光照和黑暗中的生长素分布,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可知生长素分布不受单侧光的影响,其中以黑暗条件下作为对照。‎ ‎(1)黑暗处理是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起对照作用。‎ ‎(2‎ ‎)对比两组绿色向日葵下胚轴实验结果,可知用分子荧光法和免疫法测得的数据相差不大,故可得出不同测定方法对同种器官的实验测定结果影响较小(或不同测定方法对生长素的分布影响较小)。‎ ‎(3)温特的观点是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而该表格中测得各材料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故不能支持温特的观点。‎ ‎(4)萝卜下胚轴的萝卜宁、向日葵下胚轴的黄质醛等物质在向光侧多于背光侧,而其向光侧的生长程度小于背光侧,故推测“萝卜宁、黄质醛等物质”可能是生长抑制剂,对生长起抑制作用的物质。‎ 考点: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