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18-2019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构建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 。 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 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D.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 B.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 C.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 D.“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的联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旳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时,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务式初知识观念,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勘书的祖父 毕淑敏 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祖父小的时候,很聪明,也很有毅力,学业有成。一天,曾祖父拿出一个古匣,对他说“我有一件心事,终生未了。我得到它们的时候,一生的日子已经过了一半,剩下的时间不够我把它做完。现在,我交给你的是一件半成品,不如让你从头开始”。 原委是这样:早年间,江南有一家富豪,家有两册古时传下的医书,集无数医家心血之大成,为杏林一绝。富豪视若珍宝,秘不传人。后来,富豪出门遇险,一位壮士救了他的性命。富豪感恩不尽,欲以斗载的金银相谢。壮士说,:“财宝再多,再贵重,也是有价的。我救了你,你的命无价。我想要你的医书,救普天下人的性命。”富豪想了半天,说:“我可以将医书借给你三天,但是三日后的正午,你必得完璧归赵。”壮士得了书后,请来乡下的诸位学子,连夜赶抄医书。时间紧迫,荧荧灯火下,抄书人依样画葫芦地描了下来,总算在规定时间之内抄完了。壮士长出一口气,心想从此以后,便可以用这本医学宝典造福于天下黎民了。谁知,抄好的医书拿给医家一看,才知竟是不能用的。这种在匆忙之中由外行人抄下的医方,讹脱衍倒之处甚多,且错得离奇,漏得古怪,谁敢用它在病人身上做试验呢?壮士又急急赶回富豪家,再请富豪借医书一用。当他到达目的地时,迎接他的是冲天火光。富豪家因遭雷击燃起天火,藏书楼内所有的典籍已化为灰烬。从此,这两册抄录的医书就像鸡肋,一代代流传了下来。没有人敢用上面的方剂,也没有人舍得丢弃它。书的纸张黄脆了,布面断裂了,后人就又精心地誊抄一遍。因为字句的文理不通,每一个抄写的人都依照自己的理解,将它订正改动一番,闹得愈加面目全非。 曾祖的话说到这里,目光炯炯地看着祖父。 祖父说:“您手里拿的就是这两册书吗? ” 曾祖父说:“正是”。 祖父说:“您是要我把它们勘出来?”曾祖父说:“ 我希望你能穷毕生的精力,让它死而复生。但你只说对了一半,不是它们,是它。你这一辈子,是无法同时改正两本书的。现在,你就从中挑一本吧。” 祖父看着两本一模一样的宝蓝色布面古籍,随意吧。它们难度相同,济世救人的功用也是一样的。 祖父随手点了上面的那一部书。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这一个动作,就把自己的一生,同一方未知的领域,紧紧地粘在一起了。 祖父没有辜负曾祖父的期望,皓首穷经,用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将甲书所有的错漏之处更正一新。册页上临摹不清的药材图谱,他亲自到深山老林一一核查;无法判定成分正误的方剂,他采集百草熬药炼成汤,以身试药;为了一句不知出处的引言,他查阅无数典籍……凡是书中涉及的知识,祖父都用全部心血一一验证,直至确凿无疑。到了祖父垂垂老矣的时候,他终于将那册古书中的谬误全部订正完了。 人们欢呼雀跃,毕竟从此这本伟大的济世良方,可以造福无数百姓了。 但是,敬佩之情只持续了极短的一段时间。远方出土了一座古墓,里面埋藏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简,其中正有甲书的原件。人们迫不及待地将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和原件相比较,结果是那样令人震惊。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同古简完全吻合。 祖父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又在瞬忽之间,烟消灰灭。古书已经出土,正本清源,祖父的一切努力,都化为劳而无功的泡沫。人们只记得古书,没有人再忆起祖父和他苦苦寻觅的一生。讲到这里,朋友久久地沉默着。 “古墓里出土了乙医书的真书吗?”我问。“没有”朋友答。我深深地叹息说:“如果你的祖父在当初选择的那一瞬间,挑选了乙书,结果也许就完全不一样了啊。” 朋友说:“我问过祖父这个问题。祖父说:‘ 对我来讲,甲书、乙书是一样的。我用一生的时间,说明了一个道理。’” (有改动) 4.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为了完成曾祖父的未了心事,祖父穷尽一生去校勘古医书,可见他是一个唯父命是从、缺乏主见的人。 B. 小说的第三段插叙古医书的来历,突出了医书的来之不易及其价值之珍贵,并为下文祖父穷尽一生勘书做铺垫。 C. 祖父勘医书创造了奇迹,而真书的出土却让祖父的努力化为乌有,揭示了人生选择很重要这一主旨。 D. 朋友讲完故事后的“沉默”和“我”听了故事后的“叹息”,都只是在为祖父的一生努力白费而深感惋惜。 5.小说中祖父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6. 小说的结尾,祖父说他“用一生的时间,说明了一个道理”意味深长,请结合文意,谈谈说明了哪些道理。(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7-9小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实践因其强调协调经济与环境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而具有明显的 “生态现代化”取向。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开辟排污权交易市场、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中国环保产业在技术水平、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不足。整体上,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对于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似乎不能被过高估计。此外,以环境NGO为主体的公民社会的成长在促进环境宣传教育、推动公众参与、改进环境治理等方面,也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作用程度依然有限。 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第十二个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这些规划纲要中除了明确提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目标及其工作安排外,还设置一些重要考核指标。实践证明,这些指标对于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行为构成较为有效的约束。 此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发展的统筹协调,强调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节选自洪大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 注: 非政府组织英文缩写。 材料二: 注:“十三五”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污染企业和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在政策的推动下逐渐加大财政保障力度。预测到2020年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有望达到2.25万亿元。 (选自陆澜清《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及环保细分市场前景分析》) 材料三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将 “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特征,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实现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完全对应,也是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战略安排。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环境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环境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做到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现在,人民需要生态产品,就必须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发展应有的内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节选自人民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材料四 英国从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度,到今天重现蓝天白云,成为空气治理成功的典型。半个世纪英国是如何改善空气质量的? 以20世纪90年代为划断,之前,英国政府采取的是“应对式”空气污染治理,空气污染立法大都是在具体污染事件出现后,针对具体污染物才颁布相关法律;之后,英国认识到应对式空气污染治理的种种弊端,继而提出“整体式”空气污染治理。从政府层面,英国中央政府一方面提供宏观的战略指 导,提出全国空气质量的目标,规划审查和评估全国范围内空气质量的步骤,划分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辅以各种政策文件进行指导帮助;一方面给出相对微观具体的信息指导和技术指导,为地方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具体行动提供帮助。另一个重点在于地方政府,英国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大量的合作来开展对空气污染的整体治理,这种合作既包括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包括邻近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还包括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合作。 (节选自蔡岚《空气污染整体治理:英国时间及借鉴》)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我国 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环境治理目标安排以及考核指标,目的是有效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 B. 为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我国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按主体功能区定位评价当地政府绩效。 C.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D. 中国政府对污染企业和污染源加大整治力度同时,也逐步增加环境治理投资,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从材料二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同比增速最大,是在环保上投资最多的一年。 B.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生活需要的增长和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 C. 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宣传教育和推动参与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D.英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环境工作提供战略政策技术和部门合作上的指导。 9. 根据上述材料,参照英国经验,概括说明我国要实现生态文明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①,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叶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 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 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 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小极:困倦、小病。 叶:同“协”。 练:是练祭的简称,为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B.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C.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D.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孩子未举行加冠礼时的发型,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就像头顶两只角。 B.“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因为从中原向南望,其地处在长江之外,所以称其为“江表”。 C.“夺服”指的是古代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的意义基本相近。 D.“卒”指死亡,古代对不同地位人的死说法不同,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他为了弄醒说着话就打瞌睡的王导,故意对着别人一边称颂他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 B.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 D.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规制,于是就毅然上奏,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规劝皇帝予以纠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5分) (2)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5分) (二)诗歌鉴赏(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早秋山中作① 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③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其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D.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等。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二) .情境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 , ”两句写早起赶路、问道于行人,表现其归心似箭。 (2)王勃《滕王阁序》中用“” , ”两句来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在《陈情表》中李密用“ , ”两句来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的大恩大德。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德国慕尼黑22日晚发生恶性枪击事件见报后,立即满城风雨。警方呼吁民众不要在网上散播相关视频及照片。 ②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③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思维与潮流,这一代人过惯了太平盛世的舒适日子,要求他们效法先民焚膏继晷、废寝忘食的干劲,既苛求,也不切实际。 ④假如没有这场金融危机,家具网络营销的春天也许不会来得这么快。但一切已经发生,我们能做的应该是顺应历史的浪潮,寻找汹涌波涛中的商机。也许,下一个机遇也是被逼上梁山的。 ⑤刚刚播出的电视剧《毛岸英》情节真实感人,它是从人性化的角度展现了毛岸英的成长过程,更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了毛泽东、毛岸英父子之间的那种浓浓的乌鸟私情和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 ⑥西南联大时期,广大师生生活十分艰苦。平日里,粗茶淡饭,钟鸣鼎食已是常态,大鱼大肉已成奢望。 A.① ② ⑥ B.② ④ ⑤ C.① ③ ⑤ D. ② ⑤ 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沪深高铁有望在年内全线开通运营,这条大动脉连接的都是金融中心和大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B.“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公益摄影活动,旨在通过镜头展现乡村医生常年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奉献青春的伟大精神,呼吁各界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医疗条件。 C.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司负责人表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我们必须坚持以德才兼备的标准为原则,严格把关,择优录用。 D.G20峰会达成的《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将使我们在机制上有保障,行动上有计划,理念上有共识。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孔子诗教的根本目标,是要使整个社会符合周礼的规范,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使君臣、尊卑、长幼达到有序化。当看到季氏僭越等级制度,观赏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舞时,孔子怒称:“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对于孔子而言, 。可见,孔子希望通过规范礼教以实现政治伦理的有序化。 A. 这不仅会破坏诗教的中和美学,更会破坏周礼、分裂国家,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B. 这不仅会破坏周礼、分裂国家,导致他最不能容忍的“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更会破坏诗教的中和美学 C. 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因为这不仅会破坏周礼、分裂国家,更会破坏诗教的中和美学 D. 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因为这不仅会破坏诗教的中和美学,更会破坏周礼、分裂国家 20.下面是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书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其中有五处使用了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 明日请您屈驾到府上一坐,令尊珍藏的墨宝将悉数展出,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明早七点请您务必在家恭候,我们将有专车莅临。真诚期待您的光临! (1) 改为: (2) 改为: [] (3) 改为: (4) 改为: (5) 改为: 21.阅读漫画《路标》,简要说明画面的主体内容,并且揭示其寓意。(6分) (1)画面主体内容(2分): (2)画面寓意(4分):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前不久,一则几经反转的新闻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一位79岁的老人跌坐在一辆玩具汽车前,被网民、媒体定义为“碰瓷新高度”,招来骂声一片。然而,真相却与传言截然相反,大妈的确被玩具车撞倒受伤,也被孩子家长及时送到医院,非但没有敲诈勒索,而是婉拒了对方更多的赔偿。真相曝光后,网友和媒体纷纷致歉,一位记者坦言:他乍看网传视频时想当然地认为老人在碰瓷,完全忘掉了新闻人应该先问真假再断是非,事后很是惭愧。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宾阳中学2018年秋学期段考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 D (3分) (表意绝对,“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不当,根据第三段,“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两处文句可知,木便是“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 2. C (3分) (曲解文意,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不当,原文所说的几种引申情况彼此之间是并列关系,而并非选项当中所说的一脉串联式的关系。) 3.C (3分) (“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理解有误,原文只是说中国人“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并不表明“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 4.B (3分) // A.有济世救人的心意,有他的主见。 C.“人生选择很重要”不是这篇小说的本意和主旨。D.“沉默”“叹息”除了惋惜还有理解和敬意,含义更深广。 5.(6分)(1)聪慧过人,学识广博,学业有成。(2)孝顺守诺,不负曾祖父的期望,有济世救人之志。(3)穷尽一生勘书,认真执着,不辞辛劳,具有过人的毅力和求实的精神。(每答对一点的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6.(6分)(1)选择并完成了曾祖父的遗愿,人的一生就可以无怨无悔,没有虚度(人生要尽志即可无悔);(2)人生之美重在过程的经常,不完全取决于结果的好坏;(3)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钻研某一个问题,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逼近它的真实。(每答对一点的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7. A (3分)// 以偏概全。不只是针对经济主体,还有政府。根据原文说的:“这些指标对于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行为构成较为有效的约束”。 8. B (3分) //A项,由材料二的曲线图可知:并非投资最多的一年。C项,作用有限。材料一说的是“以环境NGO为主体的公民社会的成长在促进环境宣传教育、推动公众参与、改进环境治理等方面,也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作用程度依然有限。”D项,没有提供部门合作的指导。材料四说的是“英国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大量的合作来开展对空气污染的整体治理,这种合作既包括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包括邻近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还包括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合作。” 9. (6分) ( 本题可以分以下四点:国家、地方政府、各部门和社会社团等角度回答。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信息对即可) (1)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法规,进行宏观统筹协调;(2)政府为地方政府提供环境治理的技术、信息指导帮助,加大财政保障力度;(3)各级政府、各部门加强合作交流;(4)发挥环境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力量。 10.D (3分) (“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都是动宾结构,所以要断开,排除A、C两项,“违法纠黜”是“违反制度要受到处罚黜免”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11.A(3分)(总角:泛指未成年的孩子,不仅仅指男孩子。) 12.C (3分) (原文中顾和的话只是托词,他的真实意图是想要服满丧期。) 13.(10分)(1)(顾和)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上出宫早上回来,他受到优厚的待遇(他被优厚地对待)达到这样的程度。)(5分,“固”、“敕喻”、“听”各1分,大意正确2分) (2)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两个介词结构后者句,“命”“棹——名作动”各1分,大意正确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顾和,宇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顾和两岁时父亲去世,童年就很有德操,同族之叔顾荣很器重他。王导主政扬州时,征用顾和为从事。有一次,月初一应当上朝,还没入宫,车停在门外。周颤過见他,顾和正在捉虱子,坦然不动。顾和曾经去拜访王导,王导正困倦,说话间就睡着了。顾和想把他弄醒,于是对同座的人说:“从前常听同族里的叔父元公说过王公协同辅位中宗,保全江南的事。王公身体有小不适,令人焦虑。”王导醒了。对顾和说:“你资质优异出众,机智灵敏,不仅是东南之关,实在是海内俊杰。”于是顾和就出名了。不久王导派八部从事到街署去,诸从事都议论官长的得失,只有顾和不说话。王导问顾和:“你听到了什么?”顾和回答说:“您作为辅佐皇帝的大臣,宁可使法网宽松至可以漏过吞舟的大鱼,为什么要收集传言,把严苛作为处理政务的原则呢?”王导赞叹表扬了顾和。[ 当初,晋朝中兴国都东迁,旧的典章制度有许多缺失,皇冠上的被用翁翠珊瑚以及杂珠等装饰。顾和上奏道:“过去皇冠上有十二旒,都用玉珠,现在用杂珠等,不合于礼制。”于是改过来了。顾和迁任尚书仆射,顾和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上去早上回来,他就是这样受到优厚的待過(达到这样的程度)。不久,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以孝闻名。练祭过后,卫将军褚裒上疏推荐顾和,起任为尚书令。顾和对亲近之人说:“古代有人脫去丧服去服从 君命,大概是因为才干足以处理时务。我在平常日子里尚且不如别人,何况现在心中混乱,我用什么来对事情有万分之一的补益呢?”皇帝又下诏书,顾和十余次上表疏,于是不出任职务,服丧期满,然后才去处理职事。这时谢尚兼任宣城内史。拘捕泾县县令陈干并杀了他,主管官员认为谢尚违反制度要处罚黜免他,诏令却宽恕他。顾和再次上奏说:“谢尚先是被判了不法受贿罪,被准许自首免死。而谢尚心中有一点不满意,就肆意呈威施虐。谢尚身为外威,按规定可以宽恕,手下的官员,应当依法处置。”谢尚,是皇太后的舅舅,所以奏疏被搁置下来了。 当时江夏公卫崇为庶母服丧三年,顾和就上奏道:“礼是用来规范事体促成教化的,所以当君王的无不崇尚正礼昭明根本。江夏公卫崇最近丧母,又在守孝时行重礼,违反礼度。放纵私情。如不纠正,就无法治理事物。可令太常让他们都除去丧服。”皇帝下诏书同意他的建议。永和七年,顾和因病重辞职,当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14. A (3分)(A“诗人自以为没有才华”运用反语,其实深含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 15.(6分)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每点2分,一共6分)(如果第三点答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惬意。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可酌情给分) 16.(6分)(1)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7. D (3分) // 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件事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一般指坏事,符合语境。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对象不当。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发愤读书或勤奋学习。使用正确。④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使用正确。⑤乌鸟私情:比喻人的孝心。不合语境。 ⑥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使用错误 18. B (3分) // A.并列不当,“金融中心”和“大型城市”存在包容关系,概念交叉,不能并列。 C.句式杂糅。“坚持……的标准”或“以……为原则”任选一个。D.语序不当,应该“理念、行动”在前,“机制”在后。 19. D(3分) // 首先,从递进关系看,“破坏诗教的中和美学”明显轻于“破坏周礼、分裂国家”,据此可以排除B、C两项;再次,考虑上下文语境,“对于孔子而言” 应直接引出其态度与看法,然后再解释原因,据此可以排除A,故选D项。 20.(5分) (1)“府上”修改为“寒舍”; (2)“令尊”修改为“家父”; (3)“抛砖引玉”修改为“批评指正”(或“发表高见”,或“删掉”); (4)“恭候”修改为“等候”; (5)“莅临”改为“迎接” (每找出一处错误并改正,得1分。) 21. (6分)(1)画面的主体是一个指示牌,标牌为一副鱼骨架,鱼头上写有“化工厂”三个字。(2分) (2)①讽刺了当今社会只顾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保护的不良现状。②以破坏环境换来经济发展,结果只有死路一条。(每点2分,满分4分,意思对即可) 22.作文(60分) 评分标准:参照201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立意提示:(1)记者媒体的角度:先问真假再断是非,不凭空猜测,要在事实的基础上理性发表观点,不盲目跟风;媒体不应一味追求利益,一味追求吸引眼球;媒体人丧失了求真务实的责任感。(2)网民的角度:多一份信任,多一点美好;拒绝盲从,遇事多思考;好奇心强,喜欢猎奇。(3)老人的角度:善良 (4)国家的角度:监管机制不健全,对网络媒体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对随意发表言论者没有惩处措施;相关部门没有第一时间公布真相,让人妄加猜测。 (其它角度与观点,有待评卷老师补充、完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