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甘谷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甘谷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卷 命题人:张丹 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兄弟相传这一王位世袭方式占据一定比例。这说明王位世袭除了传统的传子之外,方式进一步增多。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明 A. 《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 B. 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C. 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 D. 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争之后,晋国举办“践土之盟”。此次盟会,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 “侯伯”,并给了晋 文公“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的任务,从此晋拥有了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大权的 “尚方宝剑 ”,在"尊王"的旗帜下,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宝座。可知这时期周王室衰微,处于春秋争霸混战时期,但“《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说明《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但不是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故B选项错误;晋文公作为诸侯国他的义务有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并随从作战拱卫王室,材料无法体现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故C选项错误;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故D选项说法有误。 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到,秦灭六国,天下复归一统,当时东方列国游士,在秦政府中服务者,尚不计其数。如为相者,前有吕不韦,乃赵国人;后有李斯,乃楚国人;为将者有蒙恬,其祖父蒙骜,为齐国人。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秦国 A. 地主阶级开始夺取政权 B. 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 C. 布衣将相格局全面实现 D. 官僚政治的模式已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旨可知秦国统一之后用人主要看中才能,如吕不韦、李斯等,这符合官僚政治特征,由此可见秦国的官僚政治模式已经形成,选项D正确;秦国已经灭六国,地主阶级已经建立政权,而非开始夺取政权,选项A排除;选项B错在“开始”,排除;李斯、吕不韦等人不全是布衣,且表述绝对,排除选项C。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主旨的把握,即涉及秦国用人特征,与官僚制度相关。 4.汉初严格限制马匹出关,王国欲在关中买马,必须经皇帝批准。西汉初年颁布的《二年律令》中,有长沙国、鲁国等请求在关中买马并获得批准的令文。这反映了西汉初年 A.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王国对中央存在军事威胁 D. 关中地区农耕经济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为防止诸侯王国尾大不掉甚至割据称雄举兵内向,汉王朝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如为限制王国军事力量的增强,汉朝严格限制马匹出关,王国欲在关中买马,必须经皇帝批准,即材料“王国欲在关中买马,必须经皇帝批准”“有长沙国、鲁国等请求在关中买马并获得批准的令文”说明这时期地方王国对中央存在军事威胁,才导致汉初严格限制马匹出关防范王国,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与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初为了防范王国威胁而严格限制马匹出关,没有体现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内容,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初中央为了防范王侯势力威胁中央而采取的措施,无法得出关中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问题,故D选项错误。 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 【解析】 科举制度是自由投考是要考试的,这样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到文化水平但并不涉及到道德水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自由投“考”,考试、读书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6.堂贴是唐代宰相独立处理政事的文书,到了宋代被堂札子所取代。宋太宗时规定,宰相只能用堂札子处理小事,且须向皇帝奏载。这表明宋代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文官政治的形成 C. 中央集权的发展 D. 行政程序的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堂贴、堂札子都是宰相处理政事的公文。从唐代宰相独立处理政事到了宋代,宰相只能处理一些小事,并且还要向皇帝奏请,说明宋代的宰相相比唐朝的权力大为缩小,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故答案为A。不能从材料宰相处理政事就判断出文官政治的形成,B错误。中央集权是处理和地方关系的,材料是君权强化,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行政程序问题,D错误。 7.元朝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元朝的这一做法 A. 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 C. 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 D. 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元朝不以险要地形为行省界限,而实行犬牙交错原则,主要是为了分割地方,让行省之间相互牵制,从而加强对地方控制,故A正确。材料强调元朝行省制在划分行政区域上打破了山川地理形势的界限,与过去行政区域划分有很大不同,并未提及赋予地方更多的军事、行政管理权,故B错误。元朝行省犬牙交错主要是出于军事与政治考虑,并不是为了管理发展农业生产,故C错误。材料中行省划界并未体现“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D错误。 8.军机处设立前,皇帝挑选亲信顾问参与决策没有成文的标准和硬性的规定。军机处出现以后,入直军机,参与机密事务的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军机处的“首席”必须由内阁大学士担任。《清史稿》中感叹:“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赋予了内阁大学士决策权 C. 体现了皇权运作的规范化 D. 逐渐背离机构设置初衷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军机处设立之前参与决策大臣没有明确规定,军机处设立之后参与机密的大臣必须是三品以上,而且对军机处的首席做了明确规定,反映了皇权运作的规范化,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军机处的职责和对于加强皇权的作用,故排除A;清代皇权至上,决策权被皇帝掌握,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军机处职能的变化,故排除D。 【点睛】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需要强调,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 9.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把部落和氏族束之高阁吧!”是古代雅典一次改革后流行的谚语。与此谚语流行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A.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 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四个血缘部落,建立五百人议事会,彻底打破部落贵族控制政权的局面,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C选项符合题意。确立财产等级制度适应了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的要求,A选项排除。公民陪审法庭并未打破部落和氏族控制政权的局面,B选项排除。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说法错误,伯里克利改革时期,规定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D选项排除。 【点睛】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设立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四个血缘部落;建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原来的“四百人会议”;制定了贝壳(或陶片)放逐法,以防僭主再起;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10.美国老报人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这些史实表明。 A. 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B. 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 C. 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D. 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公民的利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因作战失利受到惩罚”,反映的是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A、B项材料并未反映。D项说法本身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11.《十二铜表法》对侵权纠纷既采用罚金又保存同态复仇。公元前3世纪《阿奎利亚法》则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者,应对其所有人赔偿被害物于杀害前一年内与最高价额相当的金额。”上述变化反映了罗马法 A. 打击侵权行为,体现法治文明 B. 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C. 维护私有财产,主张惩罚报复 D. 尊重基本人权,强调轻罪轻罚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出私法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注重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材料中维护私有财产但主张通过合法方式解决而非报复,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专制,并不注重奴隶的人权,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罗马法私法发达,重视解决侵权纠纷。 12.17世纪,荷兰法院普遍使用查士丁尼法以补充当地法律不足。1836年,荷兰制定自己的民法典,从而有了罗马荷兰法的典型形式。借鉴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在近代欧洲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材料表明 A. 欧洲近代沿用了罗马法法权理论 B. 荷兰是发展罗马法最典型国家 C. 罗马法精神在近代被赋予了新意 D. 罗马法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在近代欧洲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说明欧洲近代沿用了罗马法法权理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荷兰是发展罗马法最典型国家,而是强调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的影响,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精神在近代被赋予了新意,而是强调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的影响,排除C。罗马法维护的是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排除D。 点睛:本题以罗马法为切入点,解决本题的首先正确理解“17世纪,荷兰法院普遍使用查士丁尼法以补充当地法律的不足。1836年,荷兰制定自己的民法典,从而有了罗马荷兰法的典型形式”,然后抓住关键信息“借鉴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在近代欧洲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等,再结合罗马法的影响,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3.从2016年7月开始执政的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是继撒切尔夫人后的第二位女首相,有“新铁娘子”之称,但在执政期间她却遭遇格伦费尔塔公寓楼大火80余人遇难、数次恐怖袭击、脱欧乱局无法破解等重大问题,而遭到众多议员的质疑,为此她被迫于2019年6月7日辞去保守党党魁一职,其首相职位暂时保留至新首相产生。特蕾莎梅下台主要因为 A. 内阁成员与首相有严重分歧 B. 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C. 国王本着维护国家利益责令 D. 首相面对困境无权解散议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而遭到众多议员的质疑,为此她被迫于2019年6月7日辞去保守党党魁一职”可知,特蕾莎梅下台主要因为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故选B。材料并未提及特蕾莎梅遭到内阁成员的反对,排除A;英国国王是虚君,首相对议会负责而不是国王,排除C;英国首相在议会发生分歧时,有权解散议会,排除D。 14.《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中说道“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16-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实现了这“三个方面”的改变的历史事件是 A. 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工厂制度的兴起 B. 宗教改革、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工业革命 C. 文艺复兴、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开展 D. 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故排除A项;英国的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为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政治条件;而工业革命则从器物和经济的角度推动了英国社会转型,是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并成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实现了英国的崛起,故选B项;文艺复兴在英国主要表现为诗歌和戏剧的繁荣,没有对英国整个社会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故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英国器物和经济的改变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项。 15. 在美国宪法的背后,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政治文化。在美国形成初期,美国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第一个新型国家”的公民。这不是一个法国大革命时宣扬的准宗教性的乌托邦社会,而是根据政府的首要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自由共和国。这种新型自由共和制既希望避免导致共和国崩溃的离心危险,又希望避免随心所欲的集中权力。这说明 A. 美国首创共和政体 B. 美国人的政治追求与法国人有本质差别 C. 美国新型共和国的首要原则是三权分立 D. 美国联邦共和制的建立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美国宪法的背后,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政治文化”“这种新型自由共和制既希望避免导致共和国崩溃的离心危险,又希望避免随心所欲的集中权力”并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使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效地结合,保证了民主的实施,形成了美国特定的民主形式。故答案为D项。A项,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1649年处死国王后,就建立了英吉利共和国,排除;B项,美国和法国的政治追求在本质上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该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三权分立的原则,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6.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3条宪法修正案,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合众国的所有合法居住者都是美国公民,各州不得剥夺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修正案 A. 取消了各州的立法权力 B. 赋予了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 C. 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 反映出《1787年宪法》存在缺陷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用“批准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本国的宪法进行修改或补充,甚至是对原有条款的否定。这反映出1787年宪法并不完善,存在缺陷,因此D 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修正案并未取消各州的立法权;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根据宪法规定,美国国会可以通过宪法修正案,美国2/3以上的州可以联合提出修改宪法的议案。这些修正案并未赋予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C选项错误,这些修正案是对各州的限制,与联邦政府实行的三权分立原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7.1875年初,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下,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以下表述与该宪法规定不相悖的是 A. 总统由全民直接普选产生,任期七年 B. 开始了半议会半总统制民主制 C. 法国总统和内阁共同对议会负责 D. 内阁成员由总统任命并对其负责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它确立了近代法兰西共和国的政体,结合所学,法国的内阁和总统要共同对议会负责,故选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国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排除A; 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才是半议会半总统制民主制,时间不符,排除B;内阁成员由总统任命对议会负责,排除D。 18.有人认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德国统治阶级的“防御性”策略的产物,即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主动增加现代色彩。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能反映这一策略的是 A. 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B. 规定帝国为联邦制 C. 普选产生帝国议会 D. 内阁须向宰相负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主动增加现代色彩”,这里的现代色彩指的是代议制,或者民主成分,结合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可知,通过普选产生帝国议会体现了民主原则,选项C 正确;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内阁向宰相负责体现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能反映出民主成分,选项A、D排除;实行联邦制无法体现民主,排除选项B。 19.“商君遗礼,弃仁思,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子壮到出赞。”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调动劳动积极性 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 D.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意思是,秦国人家中如果家庭富裕,那么儿子成年后要(与父母)分家,如果家庭贫困,那么儿子成年后要入赘到别人家。这是商鞅在社会风尚习俗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所以这有利于增加户口数,提高政府赋税收入,故选C。材料着眼于社会习俗的变革,与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没有关系,排除A;材料着眼于社会习俗的变革,材料与司法制度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材料着眼于社会习俗的变革,并非军事改革,排除D。 20.据载,商人刘乾随叔父在汴京经商致富,成为有名的大商人,但王安石变法却使他的收入直线下降。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对他打击最大的是 A. 均输法、市易法 B.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C. 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D. 青苗法、免役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涉及的对商人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商人的措施是均输法、市易法,故A项正确。B项涉及的是军事和农业,排除。C项涉及的是农业,排除。D项涉及的是农民,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分析把握其主旨。 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与其让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1863年,沙皇政府在报告书中说:“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对比两则材料说明 A. 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 1861年改革具有革命性和不彻底性 C. 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 D. 1861年改革后农奴没有获得任何的人身自由 【答案】B 【解析】 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俄国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没有体现出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故可排除A;“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体现了改革的必要性,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说明了改革有革命性,“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反映了经过改革农民仍然要承担过重的封建义务,说明改革不彻底性,故此题选B;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沙皇的统治,故可排除C;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民获得了一定的自由,故可排除D。 22.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 挽救民族危亡 B. 实现富国强兵 C. 引领思想启蒙 D. 建立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可知,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挽救民族危亡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目标是实现富国强兵,与“戊戌变法的意义”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没有真正实践民主政治制度,排除。 23.1941年中共中央指出:“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对英美的统一战线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在与英美合作之下消灭日寇是中国民族解放的必要前提;他方面,中国内部团结一致改革政治、军事,积极牵制打击敌人,积极准备战略反攻,又是英美战胜日寇的重要条件。”这表明 A. 中共维护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B. 国共两党实行完全相反的政策 C. 中共利用英美的影响力结束内战 D. 中共的内外政策受到英美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中“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对英美的统一战线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中国内部团结一致……是英美战胜日寇的重要条件”说明中共维护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A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是合作抗日,并不是实行完全相反的政策,B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中共维护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不是利用英美的影响力结束内战,C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内外政策并不是受到英美控制,D错误。 24.“这部宪法明确地规定了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道路,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这部宪法” A. 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 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保障了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D. 开启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历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新中国1954年宪法。初步建立政协制度的是1949 年第一届政协的召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都在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故排除A、D项;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1954年宪法无关,故排除C项。1954年颁布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 2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1997年,俄罗斯成为第八个成员国;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2008年以来,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在全球金融危机、生态环保等问题上,扩大了各国发言权。这一历程反映了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区域性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的信息,排除B;第三世界本就处于世界体系之中,排除C;不管是七国集团,还是八国集团或者二十国集团,这些都不是区域性经济集团,排除D。 26.二地主亦称“田面地主”,是将从地主处租来的土地转租给农民,赚取地租差额,自己不劳动的中间剥削者的俗称。宋代“二地主”大量出现,甚至屡见于政府的相关法令条文中。由此可见,宋代 A. 封建政府对农民剥削加重 B. 封建租佃关系发展 C. 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加深 D. 政府保障地主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 农民无地可耕,要想生活去租地耕种,这种租佃关系从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但是到“宋代‘二地主’大量出现,甚至屡见于政府的相关法令条文中”说明政府承认这种新型的租佃关系,表明封建租佃关系得到发展,故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对农民剥削加重,A错误。材料主要讲土地转包问题,没有体现对地主人身依附加深,C错误。材料允许“二地主”出现,不是体现政府保障地主权益,D错误。 【点睛】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即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7.“它能远距离传输,还能选择利用水力、燃料等多种资源生产,成本低廉。同时,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可以传输能量,而且还在于它可以传递信息。从它开始踏上近代技术舞台的时候起,就同时显示了它为社会充当动脉和神经的双重职能。”材料反映的科技成就 A. 率先应用于新兴棉纺织业 B. 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C. 促进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D. 推动电力工业的建立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它能远距离传输,还能选择利用水力、燃料等多种资源生产,成本低廉。”可知反映的是电的发现和使用,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棉纺织业无关,A选项排除。蒸汽机的改进与应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B选项排除。材料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无关,D选项排除。 28.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数他劳动强》 A.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 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 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 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勤俭节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1953年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漫画倡导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D选项符合题意。文人画的特征是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A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状况,B选项排除。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C选项排除。 29.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 加剧了经济恶化 B. 实现了物价下降 C. 推动了通货紧缩 D. 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出现滞胀的现象。这一时期密特朗进一步实行国有化措施,必然会恶化经济形势,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物价上涨,BC选项排除。放弃经济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30.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 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 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 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 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荀子共同强调了社会个体应该重建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促进自身道德的觉悟和完善,这样才能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而不是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排除B。C项中“只有”的说法过于绝对,道德自律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方式之一,排除。材料并非只是针对诸侯国君而言,而是针对社会各成员提出的要求,排除D。 31.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选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选项排除。 3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A. 抒发了浪漫情怀 B. 遵循了写实原则 C. 突出了理性思维 D. 表达了幻灭反叛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残酷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从而出现侧重于表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代主义美术,材料中“达达派”就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分支,它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表达了他们对一战的绝望,表达幻灭反叛的内心感受,故选D。A是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A;B是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B;C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4小题,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桶?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对抗,相反,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它们既配合,又斗争,即使在以“神授王权”为标志的君主专制最典型、君主权力最集中的时期,君主从贵族、教会、城市收回的行政权、司法权也是不彻底的。英国是西欧封建君主制度发展较早较完备的国家,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但英国封建君主始终受到封建大贵族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对国王征税权的限制。“王权强化的同时,封建贵族接二连三地伸张他们的权利。……国王要求贵族提供特别(即额外的)捐助,必须征得贵族的同意。”相对于王权来说,宗教组织或教会往往又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均摘编自凤凰文化《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封建君主制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答案】(1)特征:产生较早,存在时间长;体系严密坚固;具有传承性;君主大权独揽,皇权独尊。 原因:先秦政治文化制度整合;家国同构的原则。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及对意识形态和经济生活的控制;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服务皇权;小农经济需要强大君权的保护。 (2)不同:君权未能实现高度集中,存在制衡君主的外部力量;产生时间较晚,存在时间较短;教权控制意识形态,教权高于王权。 影响:加剧了中世纪欧洲的纷争与落后;客观上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借鉴。 【解析】 (1)第一问,据材料“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据材料“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2)第一问,据材料“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从促进欧洲的社会转型和近代民主政治的确立等方面加以回答。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中央官制 地方管理 选官制度 秦朝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军功授爵制 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察举制 隋朝 三省六部制 藩镇割据 科举制 宋 二府三司制 集中军、政、财通判、设转运使 科举制 元 中书省 行省制度 明 废丞相设内阁 八股取士 清 南书房军机处 八股取士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目: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期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地力“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中央集权制吸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根据材料中的表格可知,表格从“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三个方面叙述了从秦朝到清朝的发展变化,从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规律,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叙述过程中只要把每一个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如何强化的史实说清楚即可,也可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如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等内容重点阐述也可以。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表格信息从“中央集权逐步强化”角度提取题目,材料中的表格可知,表格从“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三个方面叙述了从秦朝到清朝的发展变化,从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规律,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叙述过程中只要把每一个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如何强化的史实说清楚即可,也可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根据内容,如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等内容重点阐述也可以。 35.明治维新是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1月,明治政府完成了重新划分行政区的工作,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新政府于同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官制改革,天皇亲临正院“总理万机”,各省长官直接对天皇负责。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也必须依宪法各条之规定行使自己拥有的统治权。 ——摘编自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鹿鸣馆现象引发的西化主义泛滥达到了文明开化的顶点。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在鹿鸣馆西化的示范下,无论贫富皆以西洋为高尚,甚而主张人种改良。总之,是言必谈西洋,西洋人不穿和服,所以要穿西服。甚至竟然出现文盲海员在东京大学执教的奇闻。文明开化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一眼望去仍然是江户时代的风景。 ——摘编自赵德宇《日本近现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答案】(1)政治措施:废藩置县;加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确立代议制;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平等。 (2)特点:自上而下推行;盲目西化;学习西方庸俗化;发展不平衡。 启示:提高中央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在坚持开放的前提下,立足传统创新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明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措施和日本文明开化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明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天皇亲临正院‘总理万机’,各省长官直接对天皇负责”“天皇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也必须依宪法各条之规定行使自己拥有的统治权”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2)日本文明开化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甚至竟然出现文盲海员在东京大学执教的奇闻”“文明开化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一眼望去仍然是江户时代的风景”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从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改革启示,应当根据材料信息,从提高中央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立足传统创新文化等方面来回答。 点睛:本大题基本上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如“概括明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措施”“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特点”。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36.【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初期,河北漳南书院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尝试。讲求实学、会通中西的颜元是这次书院教育改革的主持者,他认为当时“举世无一真德真才”的可怕局面是理学片面追求讲读静坐和书本教育造成的,由此力倡培养经世人才。与当时流行的八股应试教育迥然不同,漳南书院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习礼歌诗、文书计算、科技工艺、体育军事、农商钱谷等实用知识,教学方法则侧重正面教育和奖赏激励,同时强调“习行”和“习动”求凡事要亲身实践,付诸行动,健全体魄。民国时期蔡元培曾指出尽管漳南书院的制度已经过时,但对尚未解决的很多教育问题仍有深刻启示。 ——摘编自李伟波的《颜元对书院教育的改革创新及其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漳南书院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漳南书院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新特点: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会通中西;教学方法侧重激励和实践。 (2)历史意义:有助于克服传统书院教育的弊端,培养实用人才;有助于西学东渐,冲破八股取士的文化枷锁;为后世教育发展提供深刻启示。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力倡培养经世人才”、“讲求实学、会通中西”、“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习礼歌诗、文书计算、科技工艺、体育军事、农商钱谷等实用知识,教学方法则侧重正面教育和奖赏激励,同时强调‘习行’和‘习动’,要求凡事要亲身实践,付诸行动,健全体魄”等信息从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会通中西、教学方法侧重激励和实践等方面概括漳南书院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特点结合所学从有助于克服传统书院教育的弊端,培养实用人才、有助于西学东渐,冲破八股取士的文化枷锁、为后世教育发展提供深刻启示等方面简析漳南书院改革的历史意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