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兴仁市凤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兴仁市凤凰中学2022届高一期中试卷语文科 满分:150分 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 现代文小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明交流 刘 敏 岳 亮 ①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一边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虽然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②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这就是丝路的前身。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 ③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④ - 19 - 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古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丝绸、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质层面的物品,还是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层面的结晶,都是通过这条东西交往的道路进行双方交流的。 ⑤在丝绸之路汇聚的多种宗教文化既相互碰撞,又和平共处,和谐共存。汉唐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思想观念以佛教的影响力最为巨大。中华王朝不论迎佛也好,辟佛也罢,都展现了佛教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新塑造。西域的于阗王国是丝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商人驻足之处,也是西行东来的僧侣歇脚所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佛寺,宝殿主尊是佛像,佛像两边上方都是千佛,而下方则往往描绘地方神祇,其外部特征有似祆教神祇。由此可以看出,丝路上的诸神之间并没有战争,而是安然地保佑着各自的信徒。 ⑥按照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不同文化由于自我认知身份的差异而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但历史经验表明,在冲突之外,文明之间还有着更为广泛的交流和竞争。公元751年,唐王朝与大食爆发战争,史称“怛罗斯之役”。这件小小的战事插曲迅速被和平交流取代,唐朝大量被俘工匠随大食军队西归,直接导致了以中国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西传。随后,中亚撒马尔罕形成了一个造纸中心,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将造纸术从西亚传入欧洲,埃及人的纸草和羊皮纸开始退出舞台。可以说,怛罗斯之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极具象征性。抛开军事上的胜败不论,中国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在怛罗斯之外的广阔空间里竞争并共生,对双方文化的发展都极具积极意义。文化多元、文明交往、和谐共存,这正是丝绸之路留给我们今天最宝贵的财富。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春秋战国时的“草原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前身,两汉时期张骞受命通使西域,海上丝绸之路也完全建立了起来。 B.一些西方的现存壁画、文献记录及考古发现,都印证了中西文化曾经有过互相交流与传播的事实,而且对彼此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 C.“草原之路”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商贸之路,是春秋战国时期由沿丝绸之路各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开拓而成的。 D.“怛罗斯之役”的影响,相较于以中国造纸术西传为代表的文化交流的意义,其军事层面的胜败显得微不足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19 - A.文章开篇用“仲尼”“柏拉图”来借指中西两种文化,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丝绸之路”。 B.本文在谈及“丝绸之路”的作用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C.本文开篇引出话题,接着论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然后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起到的重要作用。 D.本文最后一段,借“怛罗斯之役”否认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来证明文明除冲突外,更多的是交流和竞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没有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就不会吸引世界各国来华贸易,或许也就不会促进海上丝路的建立。 B.不论中华王朝是迎佛还是辟佛,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都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不同的种族因为文化的差异必先会产生一些激烈的冲突,才会有各种文化的多元、文明的交往,最终达成和谐共存。 D.没有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多元性、文明交往及和谐共存的大背景,可能就不会有中亚撒马尔罕造纸中心的形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 19 -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 19 - 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 19 -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 “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6.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6分) - 19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 曹雪芹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一-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清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拥簇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九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 - 19 - 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风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本中介绍贾府人物有详有略还有特写,有单独介绍,也有集体介绍,所以人物虽多,却不重复累赘。 B. 写“三春”姐妹,着重写其各自的神态容貌,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这些都是作者通过黛玉的观察来展现的。 C.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一“忙”一“转”,体现了王熙凤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的性格特征。 D. - 19 - 贾母、王熙凤、宝玉等人是贾府中的重要人物,因此作者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详细地介绍了他们。 8. 小说中对王熙风的衣着服饰的描写颇为详细,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王熙凤的“辣"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19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师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1、 选出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 )(3分) A.韩愈《师说》中提到的“六艺”是指与《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C.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D.《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 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9 -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分)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杭州春望 白居易①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②。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伍员庙: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城隍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曾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②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③柿蒂:丝织品上的花纹;梨花:梨花春,酒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遥望海天瑰丽的景色,近观城内风物人情,错落有致。且写景只运用视听结合、虚实相间的手法,颇有情趣。 B.颔联主要描写春天的景色,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不但呈现了眼前景象,而且引人展开联想。 C.颈联色彩词语的运用,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也暗含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判。 D.这首诗和《钱塘湖春行》一样,表现了作者对杭州风景的欣赏、赞美以及任职于此的悠然自得。 E.本诗运用了两个典故,伍员为春秋刚烈之士,用此典与涛声之刚健有力相谐,写出春色的壮丽;苏小小为钱塘名妓,用此典与烟柳之娇媚相谐。 - 19 - 15.赏析本诗尾联的表达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的部分。 (1)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9分) 根据要求,完成17~21题。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出文人思想的绘画。 多取于山水、花木等,借以抒发个人“性灵”,间亦 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文人画具有文心、诗情、画意,区别于工匠画、院体画等,以它特有的“雅” 。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文人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它与书法的关系密切,历代皆有文人 ,成为名传后世的书法家。当然,历代文人画对美学思想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不仅文人画要求在画之范围内用功,在画之外还须提高主体精神的文化品味。唐代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绘画作品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画作重水墨,轻艳丽,强调神韵,追求画里画外的那股妙趣,达到所谓“妙不可言”之境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19 - A.题材 含有 别具一格 笔精墨妙 B.体裁 寓有 独树一帜 妙手丹青 C.题材 寓有 独树一帜 笔精墨妙 D.体裁 含有 别具一格 妙手丹青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人画要求不仅在画之范围内用功,还须在画之外提高主体精神的文化品味。 B.作为文人画,须在画之范围内用功,在画之外提高主体精神的文化品味。 C.文人画要求不仅在画之外提高主体精神的文化品味,还须在画之范围内用功。 D.不仅要求在画之范围内用功,文人画还须主体精神在画之外文化品味的提高。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王维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先河,是他受到极力推崇的最重要的原因。 B.王维受到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先河。 C.王维画作受到极力推崇,他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先河是最重要的原因。 D.王维画作受到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先河。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6 分) “佛系”这个词最早并非出现在中国,却刷遍了中国人的朋友圈。“佛系”是__①__。对于这种生活方式,人们持不同观点:__②__,而有人却认为太过随意的生活会降低生活质量。事实上,云淡风轻、浑不着意未尝不是件好事,但必须坚守一条底线:__③__。如果处处随意,事事保持模棱两可的态度,最终只能庸庸碌碌,淹没于人潮之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是兴仁凤凰中学的开学报到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4分) - 19 -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为防控疫情而尽自己的力量;在这非常时刻,许多平凡人却说出了最走心的凡人金句,如: 我们离英雄的标准很远,我们只是医者。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王素娟、闫荔在湖北仙桃抗疫一线接受采访时说。 虽然我退伍了,但是为国奉献的责任和军人的荣誉已深扎在心,永不褪色! ——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在抗疫一线的退伍军人孙磊如是说。 群众的平安,就是我最好的止痛片。 ——福建仙游县石苍乡副乡长陈清海因病手术,提前出院,拄拐杖到抗疫一线时言。 菜不好看,但很甜,我不要钱,希望我能尽一点心。 ——湖北菜农秦师傅奔赴数十公里,给上海、北京驰援武汉的医疗队送去新鲜蔬菜时说。 支持武汉,别问我是谁。 ——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一位老奶奶到派出所给武汉捐款,不留名,面对警察的追问言。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联系自身见闻、感受、所思所想,写一篇论述性文章。不少于800字。 - 19 - 2020届高一下期中考试答案 1.C。A项依据文意,成为主干道的不是“草原之路”,而是张骞出使之路。B项依据文意,“西方的现存壁画、文献记录及考古发现”主要说明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D项依据文意,“其军事层面的胜败显得微不足道”过于绝对。 2.B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分析有误,文中没有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3.C。“不同的种族因为文化的差异必先会产生一些激烈的冲突”说法过于绝对。 4.B。A项“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5.A。B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D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6.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 7. D 没有详细描写贾母。 8. 突显王熙风在贾府的重要身份与特殊地位;在衬托王熙凤美貌的同时,也表现了王熙风对财富的强烈的占有欲和俗气;突出了贾府主子们生活的极度豪奢。 9. 众人皆恭肃严整,她敢于大声说笑,没有顾忌;她夸赞黛玉美丽的同时又讨好老祖宗,显示其过人的聪明与老到;她向黛玉发出连珠炮式的问话而后叮嘱,在表达关心的同时也显示了她在贾府中的威权;发放月钱,说明她手握财权,显示其能干的一面;她敢于指出太太“记错了”,又说自己考虑问题已在太太之先,表现王熙凤与太太的亲密和无忌。 10、C 11、B。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韩愈和柳宗元。 12、B“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有误。 13、(1)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下,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得分点:是故、无、所存、判断句、语句通顺5分) (2)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懂得道理有先后,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得分点:不必、于、攻、术业、语句通顺5分) - 19 - 14.AC(A“写景运用了多种感官,不止视听”C没有“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判”) 15.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湖寺西南的小路比作“裙腰”,形象地写出了小路的细长蜿蜒、翠绿葱茏(2分),暗含了把西湖比作一位着绿裙的妩媚秀丽的佳人之意,巧妙地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2分)。诗人故意发问,既引发读者联想,富有情趣,又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2分)。 16.(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升烟。 (3)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17.C(3分)第一空:“题材”指作者用以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素材;“体裁”指文体。根据此处语境,应选“题材”。 第二空:“含有”指包含有;“寓有”指寄寓有。根据该处语境,应选“寓有”。 第三空:“别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根据该处前文语境“文人画具有文心、诗情、画意,区别于工匠画、院体画等”,应选“独树一帜”。 第四空:“笔精墨妙”:形容书法、绘画、诗文等的技法巧妙,笔意精微,形容词性短语;“妙手丹青”指优秀的画家,名词性短语。从该处语境看,应选“妙手丹青”。 18.A(3分)本题划线句有两处语序不当,第一处“不仅”和“文人画”语序不当,应对掉位置。现代汉语语法规定,复句中,前后分句主语一致时,第一分句主语在关联词前,反之,则在后。第二处,前后分句句式结构不一致,后一分句“在画之外”应与“还须”对调。故选A。 19.D(3分)本题注意括号上下文陈述对象的转换。括号前写“他的绘画作品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即王维的绘画作品受到推崇,括号后是“画作重水墨,轻艳丽,强调神韵,追求画里画外的那股妙趣,达到所谓“妙不可言”之境地”,即介绍王维画作的特点,表明受到推崇的原因。而所给四个选项句意都是在阐释王维画作受到推崇的原因。根据陈述的转换规则和语意的连贯,括号内接下来就应该以“王维画作”开头,排除AB,而C项语意不通畅,故选D。 20、①一种事事随意的生活方式 ②有人认为这样可以缓解压力 ③人生要有自己的坚持(每点两分) 21、(4分)开学报到流程主要分为五步,分别是扫行程码、验码、测量体温、发放口罩以及签订承诺书、填写报到资料,每一环节都要符合标准才可进入下一环节,若是验码异常要交公安民警处理正常后方可进行下一流程,若测量体温异常则要送到隔离室观察并报告校医,必要的话联系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处,正常后再进行下一个流程,最后签订承诺书并填写报到资料完成开学报到。 22、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材料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写作的大背景,选取了“平凡人说出的最走心的凡人金句” - 19 - 作为选材立意的方向。五则“凡人金句”分别出自医务工作者、退伍军人、基层干部、菜农、一位老奶奶,他们来自不同的群体,有的连姓名都不为人知,但是朴实的话语背后,展现出的是面对灾难每个中国人的道德情怀、精神境界,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力。本题可写角度较多,结合关键词句“英雄”“为国奉献的责任”“群众的平安”“尽一点心”“支持武汉,别问我是谁”,可围绕谁是英雄、无私奉献、责任担当、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话题进行写作。写作时注意结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所思所想。文体要求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 1.战“疫”中的英雄本色 2.奉献、担当是中国精神的底色 3.凝聚抗击疫情的的磅礴力量 4.面对疫情,我们将遇见内心的信仰 5.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 6.民族精神是民族的强大力量 可用素材: 1.“这次疫情,让我们见识了中国风骨,也更加理解了医者仁心。”“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披星戴月,不眠不休,每个社区工作者都是一束光照。”伴随每一期情景报告的讲述,无数平凡英雄的模样浮现观众眼前:86岁仍坚守在防疫一线的董宗祈教授,除夕夜闻令出征的“抗疫老兵”宋彩萍,以命相博的白衣天使郭琴,用行动诠释“疫情当前、党员不退”的社区书记甄洪月,一个人扛起整条生产线的袁传伟,“十过家门而不入”牺牲在抗疫一线的河南民警樊树峰……万涓归海,才有了大海的辽阔;千帆竞渡,才有了冲浪的雄壮。疫情的蔓延抵不过勇敢的时速,人性的温暖与未来的曙光会成为最坚固的力量,守护着我们前行。 2.“最让我震撼的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愿意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 - 19 - 艾尔沃德分享在中国观察到的细节,打开了一个真切感知中国的视角: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全力以赴,非常疲惫,有工作人员在同考察组谈话间隙困得睡着了;每一个被动员和组织起来的中国人,就像是在跟病毒打一场战争,肩负起阻止病毒蔓延的共同责任。在他看来,正是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奉献,极大延缓了疫情的传播。世卫组织专家于细微处捕捉到的中国人的面貌,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无论是疲惫得在任何地方都能睡着的医生和护士,还是与时间赛跑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者,为居民代买药品、浑身挂满药袋的社区工作者,昼夜转运物资、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志愿者……这些来自千万家庭的平凡个体,忘我地冲锋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一线。高尚而美好的家国情怀,正是命运与共的精神内涵。 3.只要每个人都发光,萤火也能汇成星河。无论是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逆行者”,为保障经济和人民生活默默付出的志愿者,还是坚守在疫情防控各个环节的“守望者”,通过“口罩航班”捐助抗疫物资的海外同胞,走出国门志愿帮助发生疫情的其他国家的中国专家组……在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海内外中华儿女以千千万万闪光的行动,汇聚成患难与共、同舟共济、坚不可摧的英雄伟力。“中国展现了惊人的集体行动力与合作精神”,世卫组织如此评价。中国人民的宽广胸怀和不屈精神,不仅让心心相通、命运与共的生动故事熠熠生辉,而且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力量。 4.人并不完全是为了获得物质报酬而工作的,为国家贡献、为他人奉献,是个人职业成就感的重要来源。连日来,人们纷纷把致敬的目光投向那些奋战在抗疫最前线的医护人员、专家学者,他们迎难而上、不惧危险、抢救生命,树起了职业精神的典范。对待工作学习,我们应该像那些恪尽职守的人一样,始终怀着热忱责任感,履行义务善始善终,发挥才智善作善成。做好本职工作,实现的不仅是个人的职业理想,也将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5.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 19 -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 6、曾看过一句话:“谁说春天来了/那是日历撒的谎/只要还有一座城冰封雪飘/我们就不忍心立春。”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亦是怀着这样的信念,身着白衣,心有锦锻,江城不解围,我们不后退。新春佳节,我们大多数人都被困在了家中;但正是他们的天私奉献,才让更多人没有被永远地困在这个冬天。疫情终将平息,这场感天泣地的战“疫”,也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页。医务人员顾全大局的气度,无疑将闪耀成共和国史册上新的光芒。而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这份情怀,不会也不该褪色。受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信念的触动,新一代青年也将从中接受洗礼,成为一个心智更成熟、精神更丰满、格局更开阔的真正的“人”。 参考结构: 勇于担当 甘于奉献 ——凝聚抗击疫情的精神力量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提出观点。首先,以排比形式,概括列举抗击疫情中的感人之举。然后,总结评述并引出观点:在这场战役中,无数人以担当之勇、奋斗之志,书写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乐章,在挑战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第二部分,层层深入,分析论述。第一层,论述正是各行各业、千千万万个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奋斗者,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聚涓滴之力,护山河无恙。第二层,论述挑战面前,每一份牺牲和奉献都将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化作穿越风雨的力量。第三层,论述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第三部分,展望未来,发出号召。首先,总结前文并指出: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必将迎来最后的胜利。然后,联系时代发展背景提出希望:将这场斗争中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弘扬到各项事业中去,我们必将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 - 1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