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9届广东省执信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广东省执信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试题(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命系统中各生物体均具有多种组织、器官和系统 B.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和最大的生命系统 C. 生物不一定都属于生命系统 D. 肌肉细胞里的蛋白质和核酸属于生命系统的分子层次 【答案】C 【解析】单细胞生物没有组织、器官和系统,植物没有系统,A错误;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B错误;有些生物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C正确;肌肉细胞里的蛋白质和核酸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不包括分子层次,D错误。 2.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A. 水 B. 蛋白质 C. 糖类 D. 脂质 【答案】A 【解析】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水是活细胞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蛋白质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故选A。 3. 下列属于细胞产物的是 A. 花粉 B. 酵母菌 C. 精子 D. 甲状腺激素 【答案】D 【解析】花粉中含有精子,精子是细胞,A错误;酵母菌是细胞,不是细胞产物,B错误;精子属于细胞,C错误;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细胞产生的,属于细胞产物,D正确。 4. 有关人体内蛋白质的功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有些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 B. 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 C. 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 D. 有些蛋白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蛋白质类激素,如胰岛素,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A项正确;有些蛋白质,如血红蛋白,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B项正确;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如肌肉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C项正确;糖类是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中的蛋白质和糖类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5. 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它的原生质层包括 A. 细胞膜、核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B. 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C. 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 D. 细胞壁、液泡膜和它们之间的细胞质 【答案】B 【解析】成熟的植物细胞原生质层主要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其中细胞质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中心体、溶酶体、微丝及微管等,但是不包括细胞最外面的细胞壁,也不包括液泡内的细胞液,故选B。 【考点定位】原生质层的组成 6. 如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器,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图一定是高倍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 B. 此细胞不可能是原核细胞,只能是动物细胞 C. 结构①能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 结构①②③④都含有大量磷脂 【答案】C 【解析】该图是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A错误;此细胞有细胞核,因此不可能是原核细胞,但有中心体,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由此可确定,该细胞可能是动物细胞,也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B错误;结构①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C正确;结构①②③④依次为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核糖体,中心体和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不含磷脂,D错误。 【点睛】本题以真核细胞部分结构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对细胞类型的判断。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在平时学习时结合结构图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达到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目的。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忽略了中心体在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也有分布而错选。 7. 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能量,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抗体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分别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A.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B. 胞吞、主动运输 C. 主动运输、胞吞 D. 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答案】B 【解析】抗体属于大分子的蛋白质,以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半乳糖为小分子的单糖,因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半乳糖要消耗能量,所以其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8. 下列图中,①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②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E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正确的图解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从而使反应能够快速进行,但是化学反应依然需要能量,只是需要的能量降低而已。 9. 光合作用过程中能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完成的能量转换过程是 A. 光能→稳定的化学能 B. 光能→活跃的化学能 C. 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D. 光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主要方式水的光解,生成氧气、H]和ATP,同时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两个过程,暗反应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解: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其中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该生物膜上有色素,能够发生水的光解,并能合成ATP,即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能将光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故选:B.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10. 在检验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时,常用到一些特殊的反应,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 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C. 乙醇在碱性条件下能与灰绿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橙色 D. 乙醇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 【答案】C 【解析】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可通过观察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来判断产生二氧化碳的多少,故A正确;二氧化碳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该溶液会由蓝变绿再变黄,故B正确;检验乙醇是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故C错误;在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是利用重铬酸钾溶液,该溶液在酸性条件下遇乙醇由橙色变为灰绿色,故D正确。 11. 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分化是遗传物质改变的结果 B. 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C. 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D.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细胞分化是不可逆转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其遗传物质没有改变,A错误;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B正确;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C正确;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细胞分化是不可逆转的,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2. 关于细胞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凋亡受细胞自身基因的调控 B. 细胞凋亡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C. 细胞凋亡不出现在胚眙发育过程中 D.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通过细胞凋亡清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细胞凋亡属于生理性死亡,受细胞自身基因的调控,A正确;B、细胞凋亡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B正确;C、胚眙发育过程中也会有细胞凋亡,C错误;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通过细胞凋亡淸除,D正确.故选:C. 考点:细胞凋亡的含义 【名师点睛】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或死亡,是一种病理性过程. 13. 关于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间期复制后染色体数和DNA数加倍 B. 后期染色单体数量随着染色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C. 细胞分裂后期和末期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 D. 有丝分裂的全过程中核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始终保持一致 【答案】C 【解析】间期复制后DNA数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变,染色单体经过复杂后才出现而不是数目加倍,A错误;在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随着染色体数量的增加而消失,B错误;后期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都是体细胞的两倍,末期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都与体细胞相同,C正确;有丝分裂末期染色单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不相等,该时期没有染色单体,而核DNA数量与体细胞相同,D错误。 【点睛】 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染色体数目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核DNA含量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染色单体数目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14. 黄粒(T)高秆(S)玉米与某玉米杂交,后代中黄粒高秆占3/8、黄粒矮秆占3/8、白粒高秆占1/8、白粒矮秆占1/8,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A. TtSs×ttSs B. TtSs×Ttss C. TtSs×TtSs D. TtSs×ttss 【答案】B 【解析】TtSs×ttSs的后代是黄粒高秆:黄粒矮秆:白粒高秆:白粒矮秆=3:1:3:1,A错误;TtSs×Ttss的后代黄粒高秆:黄粒矮秆:白粒高秆:白粒矮秆=3:3:1:1,B正确;TtSs×TtSs的后代黄粒高秆:黄粒矮秆:白粒高秆:白粒矮秆=9:3:3:1,C错误;TtSs×ttss的后代黄粒高秆:黄粒矮秆:白粒高秆:白粒矮秆=1:1:1:1,D错误。 15.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性状分离是指 A. 杂种F1与显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性状 B. 杂种F1与隐性个体杂交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C. 纯种亲本杂交产生显性性状 D. 杂种F1自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答案】D 【解析】性状分离是指杂种F1自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D正确,A、B、C错误。 点睛:概念性的描述一定要按照课本上的原话进行做答。 16.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假说,下列不属于该假说内容的是 A.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 杂种Fi自交后代会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 C. 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答案】B 【解析】在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中孟德尔做出的假说是:生物的性状时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在体内是成对存在的,而在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A、C、D正确。杂种F1自交后代会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是发现的问题,B错误。 17.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F2出现四种性状类型,数量比为9:3:3:1。产生上述结果的必要条件不包括 A. F1雌雄配子各有四种,数量比均为1:1:1:1 B. F1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C. F1雌雄配子的数量比为1:1 D. F2的个体数量足够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A正确; B、雌雄配子在受精作用时的结合是随机的,B正确; C、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C错误; D、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子代比例才能接近9:3:3:1,D正确. 故选:C. 18.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关于这两个实验的研宄方法:①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②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两者都运用了①和② B. 前者运用了①,后者运用了② C. 前者只运用了①,后者运用了①和② D. 前者只运用了②,后者运用了①和② 【答案】C 【解析】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中利用分离和提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但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A、D错误。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运用生物自身的特点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同时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C正确,B错误。 19. 鸡的性染色体为Z和W,其中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芦花鸡羽毛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由Z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决定;它的等位基因b纯合时,鸡表现为非芦花,羽毛上没有横斑条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般地,母鸡产生的一个卵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一定是Z B. 正常情况下,公鸡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条Z染色体 C. 非芦花公鸡和芦花母鸡杂交,后代公鸡全为非芦花,母鸡全为芦花 D. 芦花公鸡和芦花母鸡杂交,后代出现非芦花鸡一定是公鸡 【答案】B 【解析】 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因此母鸡产生的一个卵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是Z或W,A错误;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正常情况下,公鸡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条Z染色体,B正确;非芦花公鸡(ZbZb)和芦花母鸡(ZBW)杂交,后代公鸡(ZBZb)全为芦花,母鸡(ZbW)全为非芦花,C错误;芦花公鸡(ZBZ_)和芦花母鸡(ZBW)杂交,后代出现非芦花鸡(ZbW)一定是母鸡,D错误。 20. 对摩尔根等人得出“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结论没有影响的是 A.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B. 摩尔根的精巧实验设计 C. 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D. 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 【答案】D 【解析】摩尔根等人得出“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依据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进行分析、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的得出要依据精巧的实验设计,摩尔根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实验,是因为他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对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更持怀疑态度,这是他进行实验的动力,没有怀疑也就没有果蝇眼色的遗传实验,也就不会有该结论的得出,因此A、B、C对实验结论的获得都有影响。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是遗传信息流的方向问题,与基因的位置无关,因此对该结论的是否得出无影响;所以本题选D。 21. 如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的三种生理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 B. ②的产物都是③的模板 C. ③中核糖体沿mRNA向右移动 D. 能完成②③的细胞都能完成① 【答案】C 【解析】分析图解,①中DNA两条链都作为模板,说明是DNA复制过程,所以所需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A错误;②中只有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说明是转录过程,其产物有的是mRNA,有的是tRNA,有的还是rRNA,而作为③的模板只能是mRNA,B错误;翻译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tRNA后进入核糖体内的方向,或者说是肽链延长的反方向,即图中从左向右的方向,C正确;活细胞都能完成转录和翻译,但只有分裂的细胞才会完成DNA的复制,D错误;答案是C。 【考点定位】DNA复制、转录和翻译 22.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主要流行于非洲疟疾猖獗的地区。具有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基因的个体(即杂合子)并不表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症状,因为该个体能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血红蛋白,并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是有利的 B. 基因突变是有害的 C. 基因突变有利还是有害是相对的 D. 异常血红蛋白是无活性的 【答案】C 【解析】携带者的后代可能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但其对疟疾具较强抵抗力,表明基因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A、B错误,C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基因编码的异常蛋白质是有活性的,导致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D错误。 23. 下图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由苯丙氨酸合成多巴胺需要多对基因控制 B. 基因3不正常而缺乏酶3可能引起苯丙酮尿症 C. 基因2突变而缺乏酶2将导致人患白化病 D. 由图可知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答案】B 【解析】由苯丙氨酸合成多巴胺需要基因1和基因4能表达合成酶1和酶4,且基因3和基因2最好不表达合成酶3和酶2,因而由苯丙氨酸合成多巴胺需要多对基因控制,A正确;基因3不正常而缺乏酶3,则不能合成苯丙酮酸,因而也就不能引起苯丙酮尿症,B错误;基因2突变而缺乏酶2,则酪氨酸不能合成黑色素, 所以将导致人患白化病,C正确;由图可知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D正确。 24. 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的是 A. 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B. 人类的47条染色体如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C. 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D. 女性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异常分离,后代出现21三体综合征患者 【答案】A 【解析】三倍体西瓜植株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高度不育,A正确;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是由于父本在形成精细胞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Y染色体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B错误;线粒体DNA不构成染色体,线粒体DNA突变(基因突变)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不涉及同源染色体联会,C错误;女性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异常分离导致后代出现21三体综合征患者,其原因可能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21号这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也可能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组成21号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随着丝点分裂而分开后形成的2条子染色体没有分离,D错误。 25. 小奇做了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 在显微镜视野内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 B. 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 C. 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 D. 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中,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原理相似 【答案】C 【解析】在细胞周期中,因间期持续的时间长,所以在显微镜视野内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A正确;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B正确;在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时会导致细胞死亡,因此在高倍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C错误;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中,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原理相似,均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正确。 26. 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的是 A. 物种多样性 B. 基因多样性 C. 生态系统多样性 D. 种群多样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A正确;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包括种群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27. 某种群基因库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且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50%,一段时间后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该种群所处的可能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B. 此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 C.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 D. 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答案】C 【解析】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发生进化,可能环境发生变化,A正确;一对等位基因频率的和为1,a为95%,所以A为5%,B正确;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错误;通过自然选择,a的基因频率提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正确。 28.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A. 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 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D.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答案】D .......................................... 【考点定位】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名师点睛】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观点源于其于1859 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29. 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反馈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B、C均错误,D正确。 30. 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B. 在正常情况下,肌糖原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 C. 组织液可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 D.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答案】A 【解析】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仅仅血浆成分稳定,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A错误;糖原在肝细胞和肌细胞中合成,一般不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B正确;在人体内环境中,组织液的去路有两条,一条是渗回血浆,另一条是渗入淋巴,C 正确;血浆与组织液相比,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正确。 31. 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是 A. 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 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 只要反射弧完整,必定会出现反射活动 D. 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反射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活动的完成依赖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是由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2. 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A. 传出神经 B. 传入神经 C. 神经中枢 D. 感受器 【答案】C 【解析】传出神经是将兴奋传给效应器,A错误;传入神经是将兴奋传到神经中枢的部位,B错误;神经中枢对传来的刺激能加以分析综合,判断应该如何去做,C正确;感受器是感受刺激的部位,D错误;答案是C。 【考点定位】反射弧各个结构的功能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反射、反射弧有关的3个注意点 (1)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2)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3)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33. 在800米比赛过程中,人体最可能发生的是 A. 胰岛素分泌增多 B. 贮存的肝糖原减少 C. 体液pH升高 D. 呼吸频率变慢 【答案】B 【解析】人体在剧烈运动时,需要氧化分解糖类,为机体提供能量,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多,A错误;人体在剧烈运动时,需要氧化分解肝糖原,为机体提供能量,B正确;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机体的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而产生乳酸,乳酸会和缓冲液反应,PH不会明显下降,C错误;人在剧烈运动时,呼吸频率加快,D错误。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34. 感冒后进行肌肉注射,药物一般直接进入 A. 组织液 B. 淋巴液 C. 血液 D. 细胞内液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感冒后进行肌肉注射,药物一般直接进入组织液,A正确。 考点:内环境 35. 当小芸从30℃的环境来到5℃的环境时,她的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的变化依次为 A. 增加、增加、减少 B. 减少、减少、增加 C. 增加、减少、增加 D. 增加、增加、增加 【答案】A 【解析】当人从30℃的环境来到5℃的环境时,人体的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使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增强,耗氧量增加,使更多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以增加产热,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温度降低,通过皮肤散失的水分减少,加之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分增多,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导致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小,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过程减弱,导致尿量增加。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 36. 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的细胞是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吞噬细胞 D. 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而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仅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A、B、D均错误,C正确。 37. 下丘脑是重要的生命活动调节中枢,下列属于下丘脑功能的一组是 ①分泌抗利尿激素 ②调控促激素的分泌 ③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 ④温度感受器 渗透压感受器 ⑥调节机体活动最高级中枢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答案】A 【解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某些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①正确;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能够调控垂体对促激素的分泌,②正确;下丘脑中存在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③正确;温度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粘膜、内脏器官中,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④错误;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⑤正确;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⑥错误。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功能: (1)作为神经中枢 ①调节血糖平衡:下丘脑内有血糖调节中枢,该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②调节体温相对稳定: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③调节水盐平衡: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2)作为感受器: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改变。 (3)作为效应器:下丘脑某些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 (4)具有分泌功能:下丘脑是内分泌平衡的调节中枢,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调控垂体的功能来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38. 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的分解 B. 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原理主要是切断血糖的来源 C. 血糖浓度与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无关 D. 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过程中的重要器官 【答案】D 【解析】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A错误;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可见,血糖浓度与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有关,B、C 错误;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过程中的重要器官,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肝糖原可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以增加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又可以合成肝糖原,D正确。 39. 小杰在考场上专心作答生物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④⑤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在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主要有语言中枢,而考试是要保持安静的,所以不需要②听觉性语言中枢和③运动性语言中枢的参与,故排除选项A、B、C,而专心作答试题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是视觉性语言中枢和书写性语言中枢,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考点定位】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大脑的功能) 【名师点睛】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下丘脑具有调节垂体和其它腺体的活动的功能。另在解答选择题时,要根据试题特点,灵活掌握答题技巧,做到事半功倍。 40.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 B. 生长素由顶芽向侧芽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C.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 D.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答案】B 【解析】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A正确;生长素由顶芽向侧芽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即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C、D正确。 41. 下列各组物质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 A. 胆固醇、脂肪酸、ATP B. 淀粉、丙酮酸、糖原 C. 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 D. 纤维素、生长激素、胰岛素 【答案】B 【解析】脂肪酶的本质的蛋白质,元素组成是C、H、O、N,胆固醇和脂肪酸无N,A错误;淀粉、半乳糖、糖原属于糖类,元素组成相同,都是C、H、O,B正确;氨基酸的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元素组成是C、H、O、N,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位,元素组成是C、H、O、N、P,丙酮酸是糖酵解的产物,元素组成是C、H、O,三者元素组成不同,C错误;性激素属于固醇,元素组成是C、H、O,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其元素组成是C、H、O,N等,三者元素组成不同,D错误。 【考点定位】糖类的组成元素;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脂质的组成元素 【名师点睛】本题是考查糖类、蛋白质、脂质、核酸的元素组成的题目,糖类的元素组成是C、H、O,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不同类的脂质的元素组成不同,脂肪和固醇的元素组成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 42. 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磷酸是光反应中合成ATP所需的反应物 B. 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 C.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 D. 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合成ATP需要磷酸作为反应物,A正确,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但转化光能需要酶的参与,B正确,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的能量由葡萄糖分解提供,C错误,病毒没有自己的能量供应系统,其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考查对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与识记。 43. 如图表示生物体内发生的两个化学反应,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图中酶1和酶2的化学本质相同,但是二者的种类不同 B. ATP分子水解时,图中所示的化学键③④最易断裂 C. 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反应相联系 D. ATP与ADP间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只发生在真核细胞内 【答案】A 【解析】图中酶1和酶2的化学本质相同,都是蛋白质,但是二者的种类不同,酶1催化ATP水解,酶2催化ATP合成,A正确;ATP分子水解时,图中所示的化学键④最易断裂,B错误;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C错误;ATP与ADP间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不只发生在真核细胞内,D错误。 44. 如图1所示为动物细胞中两对同源染色体,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四个精子,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因为题干中说明发生了交叉互换,正常情况下和①形成的精细胞应是同样的,而发生了交叉互换,且交叉互换的应该是少数,所以和其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精细胞中染色体应大体都是黑色的,分析图应是③,A错误,B正确。②③和③④都是大部分染色体不同,C、D错误。 点睛: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4个精细胞应是两种类型,如果发生交叉互换应是四种类型,但发生交叉互换的部分应该是少部分,所以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应是大多数染色体是相同的。 45. 人类单眼皮与双眼皮的遗传规律如表所示(A、a表示相关基因)。一对单眼皮的夫妇生了一个双眼皮的孩子甲(不考虑基因突变),则 AA Aa aa 男性 双眼皮 单眼皮 单眼皮 女性 双眼皮 双眼皮 单眼皮 A. 甲是男性,基因型为Aa B. 甲是女性,基因型为Aa C. 甲是男性,基因型为aa D. 甲是女性,基因型为aa 【答案】B 【解析】由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对应关系,一对单眼皮的夫妇,妻子肯定是aa,而男子不确定。其孩子是双眼皮,但其孩子一定有a基因,所以甲应该是女孩,基因型为Aa,B正确,A、C、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从性遗传,即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个别基因型会和性别有关,只要按照题干所给条件认真分析即可,难度不太大。 46. 如图所示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设为D、d)、乙(基因设为E、e)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症。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甲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乙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 B. Ⅱ6的基因型为DdXEXe,Ⅱ7的基因型为DDXeY C. Ⅱ7和Ⅱ8生育一个两病兼患的男孩的几率为1/8 D. 若Ⅲ11和Ⅲ12婚配,后代两病皆不患的几率为2/3 【答案】D 点睛:对于人类遗传病,先判断每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然后写出涉及个体的基因型,然后再根据题干进行计算。 47. 下图为基因部分功能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过程表示基因表达中的转录过程 B. ②过程表示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 C. 基因指导合成的产物都是蛋白质 D. 基因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基因部分功能示意图,其中①表示转录过程,转录的产物是RNA,包括mRNA、rRNA和tRNA;②表示翻译过程,产物是蛋白质。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 图中①表示转录过程,A正确;图中②表示翻译过程,B正确;由图可以知道基因指导合成的终产物为RNA或蛋白质,C错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正确。 48. 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A. 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 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 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 D. 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答案】B 【解析】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是由皮肤、黏膜组成的第一道防线和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的第二道防线。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其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若护理不当,则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49. 在如图所示的结构中,兴奋传导或传递的方向不能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① D. ④→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需要经过突触结构,且只能从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到突触后膜.图中①②在同一神经元上,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 解:A、图中①②在同一神经元上,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可以发生①→②的传导,A正确; B、图中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且只能从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到突触后膜,B正确; C、图中①②在同一神经元上,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可以发生②→①的传导,C正确; D、图中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且只能从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到突触后膜,不能逆向传递,D错误. 故选: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50. 下列有关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调节四幅图,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曲线中处于b点时,血糖浓度最高,此时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最低 B. 图2中曲线乙可大致表示下丘脑破坏后的小鼠随环境温度变化的耗氧量 C. 图3中,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a点、b点分别表示顶芽、侧芽生长素浓度 D. 图4中,HIV侵入人体内,oa段数量急剧上升是因为人体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甲图中,当血糖升高时,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并且b点之后血糖含量开始下降,因此b点胰岛素含量较高,不可能最低,A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下丘脑受到破坏时,小鼠的体温不能保持稳定,会随外界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环境温度升高时体温升高,消耗的有机物增多,耗氧量增加,B正确;在顶端优势中,由于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侧芽生长,而图3中d点是促进生长作用,C错误;oa段表明HIV侵入人体后大量增殖,ab段表示大量HIV被人体免疫系统杀死,D错误。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了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方面的知识,包括血糖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植物的顶端优势以及免疫调节等。 二、非选择题 51. 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D和d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Dd—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实际产生D基因型配子概率为__________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F1中DD、Dd和dd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_,理论上该种群随机交配得到的F1在减数分裂时产生d基因型配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F1中只有Dd和dd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 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根据这一解释,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子二代中Dd和dd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__________。 【答案】 (1). 1/2(0.5,50%) (2). 1:2:1 (3). 1/2(0.5,50%) (4). D基因纯合致死(DD个体死亡) (5). 1:1 【解析】(1)由题意可知对于D和d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Dd 一种基因型,说明不是复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如果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该果蝇种群中产生的D和d配子的概率都为1/2。因为该种群随机交配后产生的F1中DD、Dd和dd的数量比为1:2:1。理论上该种群随机交配得到的F1在减数分裂时产生d基因型配子的概率为1/2。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F1中只有Dd和dd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最可能是因为D纯合致死。此时一代中2/3Dd,1/3dd,随机交配时产生的配子中D占1/3,d占2/3,后代中DD本应占1/9,Dd占4/9,dd占4/9,去除掉1/9DD后,Dd和dd比值为1:1。 点睛:在自由交配过程中没有变异发生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当存在致死现象时需要根据原有的正常分离比先分析是哪部分致死,然后再进行做答。 52. 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1)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_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_;经过①⑤⑥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___________;经过⑦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___________;若经过②过程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552株,则其中基因型为AAbb理论上有___________株。基因型为Aabb的类型经过过程③,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___________。 (2)过程⑤常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由AaBb得到Ab个体。与“过程①②③”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⑤⑥的优势是___________。 (3)过程④的优点是___________;获取细菌基因C需要用到一种特异性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 【答案】 (1). 杂交育种 (2). 基因重组 (3). 单倍体育种 (4). 诱变育种 (5). 97 (6). 1:1 (7). 花药离体培养 (8).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9). 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10). 限制酶 【解析】试题分析:理清常见的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过程、优缺点及原理等相关的知识,由题意和从图示中提取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品种AABB与aabb进行杂交,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经过①⑤⑥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单倍体育种。γ射线能诱发基因突变,所以过程⑦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②过程是AaBb自交,若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552株,则其中基因型为AAbb理论上有1552×1/4AA×1/4bb=97株。基因型为Aabb的类型经过过程③的自交,子代中AAbb∶aabb=1∶1。 (2) 通过过程⑤获得的Ab个体是单倍体,所采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与“过程①②③”所示的杂交育种方法相比,过程⑤⑥所示的单倍体育种的优势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 ④过程属于基因工程育种,其优点是定向改造生物性状。获取的细菌基因C为目的基因,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酶。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抓住“图中箭头两端的基因型”这一解题的信息和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围绕所学常见的几种育种方式的原理、过程等相关知识展开联想,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53. 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暑假中,小达从户外进入冰雕馆看冰雕,环境温度下降,其下丘脑可分泌___________激素,通过作用于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___________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小乐饥饿时,血糖浓度下降,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产生兴奋,主要使___________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调节血糖浓度上升。 (4)Ⅱ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遗传特异性,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据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是由___________决定的、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___________病。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2). 抗利尿 (3). 胰岛A (4). 遗传物质(基因) (5). 自身免疫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血糖的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从题图和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据此结合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1)从户外进入冰雕馆,皮肤冷觉感受器感受到寒冷的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到下丘脑,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作用于垂体促进腺体A(甲状腺)的分泌活动。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下丘脑增加抗利尿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饥饿时,血糖浓度下降,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产生兴奋,促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调节血糖浓度上升。 (4)Ⅱ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遗传特异性,说明Ⅱ型糖尿病是由遗传物质(基因)决定的。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说明Ⅱ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54. 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用乙图根、茎、芽三条曲线上相应字母对应的浓度表示甲图相应各点的生长素浓度): (1)若乙图b点所示浓度表示甲图①处生长素浓度, 则___________点表示②处生长素浓度。 (2)将该植物长期置于右侧光照下,若乙图g点浓度表示③侧生长素浓度;则___________点表示④侧生长素浓度。此时,植物茎将___________生长。 (3)将该植物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如果用图中a点浓度表示⑧侧生长素浓度,则可表示⑦侧浓度的是乙图中_________点浓度,因此根将向地生长,该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___________。 【答案】 (1). f (2). c (3). 向右(向光)弯曲 (4). e (5). 两重性 【解析】试题分析:梳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植物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根的向地性产生的原因等相关知识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据此结合题意明辨图甲中相关数字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对比分析图乙中各曲线的变化趋势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对相应问题进行解答。 (1)甲图①表示顶芽,②表示侧芽。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所以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的生长。若乙图b点所示浓度表示甲图①(顶芽)处生长素浓度,则f点表示②(侧芽)处生长素浓度。 (2)将该植物长期置于右侧光照下,③侧为背光侧,④侧为向光侧。由于单侧光照射,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使背光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据此可知:若乙图g点浓度表示③侧生长素浓度,则c点表示④侧生长素浓度,此时,植物茎将向右(向光)弯曲生长。 (3)将该植物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⑧侧为远地侧,⑦侧为近地侧。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因根对生长素较敏感,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根的生长,根表现出向地生长。可见,如果用图中a点浓度表示⑧侧生长素浓度,则可表示⑦侧浓度的是乙图中e点浓度。根将向地生长的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