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6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秦以后的中国历代王朝大都试图削弱相权,直到明太祖朱元璋,终于废除丞相,亲自统领作为执行机关的六部,但是没过多久又召集殿阁大学士辅政,并在明成祖朱棣时形成了新的辅政机构——内阁。一废一立反映的本质是( D ) A.避免相权威胁皇权 B.发挥大臣辅政作用 C.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D.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避免相权威胁皇权”只符合明太祖废丞相,而且不属于本质,故A不符合题意;“发挥大臣辅政作用”只符合殿阁大学士和内阁的设立,而且也不属于本质,故B不符合题意;“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属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一废一立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反映的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故D符合题意。 2.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在朱元璋宣布永远废除丞相制度半年以后,一度设置过所谓“四辅官”,以四季为名,选一些耆儒之臣,分季协助皇帝复核人事、司法及文书处理等事务。“四辅官”的设置( D ) A.牵制了日益权重的内阁 B.建立起了新的辅政制度 C.协调了政府各部门关系 D.减轻了皇帝的行政负担 解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政务繁重,皇帝力不从心,因此“选一些耆儒之臣,分季协助皇帝复核人事、司法及文书处理等事务”,是为了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故答案为D项。朱元璋时期内阁还没有形成,排除A项;“四辅官”协助皇帝处理事务,并非表明建立起了辅政制度,排除B项;“四辅官”协助皇帝处理事务,不是为了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排除C项。 3.明代内阁大臣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其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秘密推荐,或由吏部推荐,经皇帝批准使用。这说明当时内阁( A ) A.尚未形成完整的体制 B.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 C.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 D.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明代内阁大臣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反映了内阁并不是固定的中央机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制,故A符合题意;明代内阁有固定的职责权限,故B不符合题意;明代内阁没有决策权,而且材料不能说明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内阁与皇权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4.明朝中期以后,内阁首辅多随俗浮沉以求免祸,甚至不惜取媚宦官以巩固权力,于政事则无所主张。这反映出明代( D ) A.内阁地位超越六部 B.皇帝昏庸依赖于内阁 C.官僚运行机制成熟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6 解析:明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所以地位不可能超过六部,故排除A项;题意没有体现皇帝昏庸的内容,故排除B项;题意主要反映了明代的内阁,没有涉及明代的官僚运行机制,故排除C项;根据“内阁首辅多随俗浮沉以求免祸,甚至不惜取媚宦官以巩固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首辅并没有法定权力,而是要依赖于皇权,所以才会出现取媚宦官的状况,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选D项。 5.孟心史《明史讲义》载:“历代宦官与士大夫为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明代则士大夫之大有作为者,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导致明代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B ) A.皇权旁落,朝廷吏治腐败 B.废除丞相,君主专制强化 C.设置内阁,权力中枢内移 D.权分六部,制约机制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宦官专权的原因是明朝废丞相之后的皇权加强,故皇权旁落不正确,A项错误;明朝废丞相之后设置了顾问机构内阁,但同时又增设了司礼监以牵制内阁,这都是加强皇权的举措,为此宦官地位上升,士大夫与之结交,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宦官而非内阁,且内阁只是顾问机构而非权力中枢,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主旨是宦官而非六部,且无法体现制约,故D项错误。 6.清雍正时,朝廷在西、北两路用兵,事涉机密的军务较多,主政者担心军事机密被泄露,于是设立了军需房(后来改名为军机处),其官员都是主政者从内阁中书中选取的。这表明( A ) A.军机处具有机密性 B.内阁权力有所增强 C.内阁成为决策机构 D.两个部门职责不清 解析:根据“事涉机密的军务较多,主政者担心军事机密被泄露,于是设立了军需房”可知,军机处是为了防止军事机密被泄露,说明军机处具有机密性的特点,故A正确;清朝设立军机处,削弱了内阁的权力,B错误;内阁不是正规的中央机构,没有决策权,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军机处、内阁的职责,不能得出两个部门职责不清,排除D。 7.清朝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该奏折说明军机处( C ) A.削弱了内阁权力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树立了廉政之风 解析:根据题干“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有效防止大臣专权乱政,加强了君主权力,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军机处对内阁权力的限制削弱,排除。B项,军机处为中央机构,与统治基础的扩大无关,排除。D项,材料旨在说明军机处加强了君主专制,未体现吏治清明廉政之风,排除。 8.军机处产生以后,清朝对日常政务与机密重务的处理有了原则区别,即所谓“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由此可知,清朝( C ) A.内阁起了制衡作用 B.军机处侵夺了内阁权力 C.权力机构职责更加明朗化 D.皇帝行政权力严重削弱 6 解析:根据材料“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可知内阁和军机处承办的事务不一样,说明权力机构职责更加明朗化,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与内阁的职责分工,并未体现制衡,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军机处侵夺内阁的权力,B选项排除。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选项错误。 9.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机务;五年后,裁撤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大臣,恢复军机处。这一演变反映了( D ) A.各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 B.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C.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雍正到乾隆时期,设置和裁撤军机处都是由皇帝决定,都是加强皇权的工具,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军机处和总理事务大臣之间的矛盾,A选项排除。军机处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C选项排除。 10.雍正时,军机处因军务而设,但其职务并不限于此,“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由此推知,军机处( B ) A.分散了宰相权力 B.推动皇权空前强化 C.减少了决策失误 D.掌握了军事决策权 解析:由材料“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说明军机处设置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明清就没有设立丞相,故A项错误;军机处是直属皇帝的办事机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不能减少决策失误,故C、D项错误。 11.在边疆民族政策上,康熙帝强调“治之得其道”和“惟令各行其道”,雍正帝提出“因俗利导”,乾隆帝则是强调“从俗从宜”“不易其俗”。这些边疆民族政策( D ) A.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的一体化 B.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C.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割据隐患 D.巩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统治 解析:材料中的“治之得其道”“惟令各行其道”“因俗利导” “从俗从宜”“不易其俗”,均是认为要尊重边疆民族的风俗习惯,要照顾当地的实际情况。这些政策巩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2.清代继续推行明代的土司制度,一方面逐步改土归流;另一方面又添设了不少土司,将“化外”之民尽量纳入土司的统治。清政府此举有利于( B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朝廷控制土地和人口 C.削弱明王朝的影响 D.缓解中央地方的对立 解析: 6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土归流使清政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土地和人口的直接管辖,在“化外”之地新设土司使清政府间接控制了该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因此清政府此举有利于朝廷控制土地和人口,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改土归流是中央直接派遣流官取代土司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的行政权力;C选项错误,改土归流的对象也包括服从清政府统治的土司,新设土司也与明朝并无联系,此举与削弱明王朝的影响无关;D选项错误,在“化外”之地新设土司不一定能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了解古代宰相辅政制度的变迁史,对新时代的政治文明建设有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宰相辅政制度从秦确立到清朝结束,历时两千余年,先后经历了三种模式:宰相独立开府辅政制、宰相三省参议辅政制和宰相听命拟旨辅政制。 宰相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的“三正”,商朝时出现了“三公”“左右辅弼”的现象。西周中后期,鉴于重要辅臣不断更换易造成政务混乱,开始设置专门的辅政机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辅政方式虽各不相同,但辅政大臣多为贵族集团的代表,可以自辟僚属,独立行使权力,可以说他们是在“主政”,与帝王分庭抗礼。 秦汉以来,宰相的出身有名门望族的,有宗室的,也有寒门的。唐宋之后,科举入仕者居多。宰相辅政制度的沿革趋势体现了皇帝专制权力欲望的不断膨胀和驾驭百官能力的不断提升。该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甚至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郑石桥《中国职官制度中的内部控制考略》等 (1)结合秦朝、唐朝、清朝的相关史实,对宰相辅政制度的“三种模式”加以说明。(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宰相辅政制度的演变趋势。(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宰相辅政制度的积极作用。(8分) 答案:(1)独立开府辅政制:秦朝丞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三省参议辅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工明确,互为补充。听命拟旨辅政制:清朝军机处,充当皇帝顾问,完全听命于皇帝。 (2)不断完善,逐步专门(职)化;辅臣构成由以贵族为主到出身多元化;辅臣权力由可与君主抗衡到完全服从于君权。 (3)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后世提供借鉴等。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宰相有三种模式“宰相独立开府辅政制、宰相三省参议辅政制和宰相听命拟旨辅政制”,结合所学的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和军机处进行解析:秦朝丞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工明确,互为补充;清朝军机处,充当皇帝顾问,完全听命于皇帝。 第(2)题,根据材料,该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在中国古代史上不断进行发展和完善,并根据材料“设置专门的辅政机构”推出:不断完善,逐步专门(职)化;根据“辅政大臣多为贵族集团的代表”到“科举入仕者居多”推出:辅臣构成由以贵族为主到出身多元化;根据“与帝王分庭抗礼”到“皇帝专制权力欲望的不断膨胀和驾驭百官能力的不断提升”推出:辅臣权力由可与君主抗衡到完全服从于君权。 6 第(3)题,通过材料中“与皇帝分庭抗礼”推出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通过“设置专门的辅政机构”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通过“该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甚至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后世提供借鉴。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王朝的国号 国号 来源 秦 周天子封秦人祖先为附庸,邑于秦 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萧何认为“语曰‘天汉’,其称甚美” 隋 北周时,杨忠受封为“随国公”,忠子杨坚晋爵“随王”。及杨坚篡周,以“随”意不祥而改为“隋” 唐 北周时,李虎受封为“唐国公”。其孙李渊在太原起兵后称“唐王”,后来建国,国号“唐” 宋 后周末年,赵匡胤升任宋州节度使。篡周建宋后,诏曰:“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宜国号‘大宋’。” 大元 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其汉译名为“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颁布《建国号诏》:“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 大明 旧说朱元璋曾“为明教徒”“因明教而建国,故以明为国号”。现多认为出自《易经·乾卦》“大明”之文:“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大清 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号“金”;1636年,皇太极易国号为“大清”。“清”可以表达天、太平、广大之义,也可以表示王者风范,王政理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号”这一主题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予以说明,并总结从中得出的认识。(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26分) 答案:示例一:(从全局共同处着眼) 看法:国号往往具有鲜明的继承性。 说明:秦朝、汉朝、隋朝、唐朝,国号来自于建国前的封国、封邑及爵名;宋朝国号来自于赵匡胤的发迹之地宋州及其官职宋州节度使;大明、大清的国号命名方式与大元一脉相承,其中,“大明”二字,与“大元”同出一典,前后相继。 认识:上述几种继承性,都有利于新兴王朝彰显其正统性和合法性。 示例二:(从全局的变化着眼) 看法:元朝建国号始用文义(元、明、清三朝国号确立的方式与之前的王朝有别)。 说明:在封建大一统王朝中,秦朝、汉朝、隋朝、唐朝,国号来自于建国前的封国、封邑及爵位;宋朝国号来自于赵匡胤篡周建宋前担任的宋州节度使官职。忽必烈以文义建国号的方式,为明朝、清朝所沿用。 认识:元朝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其作为草原民族入主中原,自身并没有之前大一统王朝的继承性与正统性,另一方面,恰好包含了赢取中原正统的政治与文化企图,反映了蒙古从游牧国家到中原王朝转变的完成。 示例三:(从某一王朝着眼) 看法:皇太极改“金”为“大清”,暗含入主中原之志。 6 说明: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号“金”,“金”国号作为女真政治与民族共同体的鲜明标志,在努尔哈赤创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皇太极时期,“金”国号已不利于安抚其已统辖的汉、蒙民族。特别是金灭北宋的“靖康之耻”,时刻刺激着汉人民族主义思潮。 皇太极新定的国号“大清”,不仅合乎“大元”“大明”取号的传统,淡化了少数民族并吞中原之色彩,而且气势、取义更胜过“大明”。 认识:该国号借鉴于历史,取典于文化,服务于现实,作用于未来,有利于完成入主中原大业。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对中国古代朝代“国号”看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述。比如可以从全局的共同性方面着眼,得出看法:国号往往具有鲜明的继承性。然后,结合秦朝、汉朝、隋朝、唐朝,国号来自于建国前的封国、封邑及爵名,大明、大清的国号命名方式与大元一脉相承进行说明;认识可从建国前的封国、封邑及爵名,大明、大清的国号命名方式与大元一脉相承,这种继承性都有利于新兴王朝彰显其正统性和合法性分析说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即可。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