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学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学案3

第38讲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主要包括两条知识线索:‎ 线索1 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线索2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9‎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引导民族资产阶级武装推翻清政府,成立了中华民国,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引导中国人民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复兴历程。‎ ‎[考纲要求] 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和中国与西方世界联系的扩大。‎ ‎2.目的: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3.代表人物 ‎(1)林则徐:设立译馆,命人译出《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4.影响 ‎(1)“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体用之争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与顽固派展开斗争。‎ ‎2.表现 ‎(1)洋务派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 ‎(2)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评价 ‎(1)局限性:仅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2)积极性: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维新思潮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19‎ ‎(4)评价:对引导知识分子把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维新思想 ‎(1)背景:经济上,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文化上,西学知识的增长;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 ‎(2)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①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 ‎②意义: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误区警示]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区别 二者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四、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 ‎①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2)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3)思想 ‎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直接原因: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3)活动基地:蔡元培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4)主要阵地:《新青年》。‎ ‎3.内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2)“打倒孔家店”,批判旧礼教。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礼教”。‎ ‎(3)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 ‎4.评价 ‎(1)积极性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②给专制主义和传统礼教以沉重的打击。‎ ‎③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局限性 ‎①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 ‎②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归纳总结]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1.道器之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有点像是包罗万象的统一性,是先天地之生的万物本原,或一切事物永恒规律的代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道”相对的是“器”,指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具体的事物。“重道轻器”的思想长期占上风。要么强调要“以道御器”,要么强调“道本器末”,即道是根本,其他一切是道的外在表现,器是从属的东西。孔圣人就明确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讲究“安贫乐道”。‎ ‎2.“体用之争”‎ ‎“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过程中。争论的实质是维护清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 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维新派认为“体”应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 ‎3.问题与主义之争 19‎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 ‎                   ‎ 考点一 “跪着造反”——维新变法思潮 ‎1.家国情怀——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生。‎ ‎(3)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成因 ‎(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慢,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 ‎(2)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史料中提到的“历史的怪圈”,其实是对康有为等人的误解。对此,你如何理解。‎ 史料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如下“共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个近乎规律的“怪圈”:许多曾经激进的思想斗士,后来却“倒退”成为“保守”力量的中坚。在中西文化关系方面,一度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甚至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后来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的怪圈”在康有为、严复、辜鸿铭的思想进程中都有鲜明的显现。——据《破解历史的“怪圈”——康有为、‎ 严复、辜鸿铭合论》‎ 提示:根据史料强调从对待中西文化态度和学习西方文明的方式作为是否激进或保守的准则,这实际上违背了置于时代背景分析问题的原则。‎ 论证: ‎ ‎ ‎ ‎ ‎ 19‎ 答案 误解在于,一是以西方文明的发展程度为标准,认同西方文化是“先进”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落后”的;二是在社会变革发展的形式上,认为越激进就越正确,温和就是“保守”甚至“倒退”;三是在分析历史人物自身思想的演进过程时,往往简单地要求其与所谓的“时代步伐”同步,一切与“革命”思潮不一致的就认定是落后的、保守的。‎ ‎(2017·课标全国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审题步骤 ‎(1)审材料: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客观上的积极影响。从“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等可以看出。‎ ‎(2)审设问:“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限制了范围“中国近代史”;自拟论题要符合材料的主旨;论题拟好后,要列举阐述相关史实进行论证。‎ 调动知识 解答本题首先从宏观上要遵循三个步骤: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升华。‎ 第一步,解读材料,拟定论题,提出观点。材料主要围绕西方国家的侵略和中国的应对这一论题阐述,西方国家的侵略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面对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比如可提出观点,西方的经济侵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第二步,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展开论述,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比如论述第一步中的观点,要说出西方国家如何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中国的经济结构因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论述时要紧扣题意“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也就是说,主要回答客观上的积极影响。‎ 第三步,总结阐述,升华主题。近代中西文明的交汇与碰撞,对中国来讲,有破有立,中华民族在灾难中获得新生。‎ 参考答案 论题: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催生了中国的巨变 阐述: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的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地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 19‎ 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考点二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2.唯物史观——辩证看待新文化运动 ‎(1)积极作用 ‎①新文化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②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③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政治、思想、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开始使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局限性 ‎①没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②思想方法上,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全盘否定孔子及儒家思想吗?论证史料观点的合理性。‎ 史料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 提示:本段史料旨在论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及成因。‎ 论证: ‎ 19‎ ‎ ‎ ‎ ‎ 答案 史料表明作者并非是全盘否定孔子及儒家思想,而是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主张反对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反对儒家伦理纲常,但是却尊重和崇敬孔子,辩证地看待孔子本人和儒家思想的价值。这种观点可以说客观评价了新文化运动对待伟人孔子与儒家思想的态度,是正确的评价。‎ ‎1.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 胡适有一个著名论断: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既然是以孔子思想为正统,那么,孔子思想自然而然也要为专制负责。但胡适在1939年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主持美国匹兹堡大学孔子纪念堂揭幕典礼时却说:“中国受孔子民主理想及其教育方法之熏陶,故富于民主思想。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自由主义及民主主义国家者,孔子之学说有以致之也。”‎ ‎——邢哲夫《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对传统文化的真实态度》‎ 发现问题 胡适从认为孔子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到认为孔子思想具有民主精神并推动中国成为民主自由国家。‎ 命题角度 胡适对孔子思想认识的变化;胡适思想的时代性;胡适思想的变化与中美关系。‎ ‎2.陈独秀的政治理想 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 发现问题 材料体现了陈独秀进行思想启蒙的政治理想。‎ 命题角度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漫画证史:新文化运动的功绩 注:漫画中的女人孤独地靠在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旁,上方的文字是“靠不住的”。同时漫画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 发现问题 该漫画深刻地揭示了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下,“三从四德”的石柱正摇摇欲坠,这反映了封建正统思想已经被动摇。‎ 命题角度 新文化运动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 19‎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Ⅰ,29‎ 全国Ⅱ,29‎ ‎2016‎ 全国Ⅲ,28、29‎ ‎2015‎ 全国Ⅱ,29‎ ‎2014‎ 全国Ⅱ,28‎ ‎1.命题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2017·课标全国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出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留日学生人数明显多于内地省份,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正是近代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故A项正确。当时清政府正在进行改革,革命运动并不高涨,B项错误;清政府的留学政策并没有变化,C项错误;当时,日本在华势力范围在福建,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留日学生也多,故D项错误。‎ ‎2.命题点:近代大众传媒与思想解放潮流 ‎(2017·课标全国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19‎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产品广告与“国之进步”“人民精神”等新思想相联系,取得巨大成功,体现出当时民众对新思想的推崇与追求,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1913年”不符;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 ‎3.命题点:梁启超的“诗界革命”‎ ‎(2016·课标全国Ⅲ,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 C 解析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知梁启超主张学习英、日改制图强,救亡图存,故本题选择C项。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改良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在甲午战争之前已经出现,故排除D项。‎ ‎4.命题点:张之洞维护传统的中体西用思想 ‎(2016·课标全国Ⅲ,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 D 解析 “禁止……新名词”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又保有传统的儒学思想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择D项。A、B两项不是根本目的,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5.命题点:维新思想——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19‎ ‎(2015·课标全国Ⅱ,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 C 解析 《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 ‎6.命题点:维新思想与中国服饰变革 ‎(2014·课标全国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维新派的目的。康有为等认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故其主张易服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本题选择B项。‎ ‎1.命题点:鸦片战争前后的新思潮与洋务运动 ‎(2017·遵义二模,28)洋务运动以军事工业为第一步,意在模仿西方军事技术以求自强。这种想法最初产生于鸦片战争后期……真正由议论施为实务的,是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这反映了(  )‎ A.鸦片战争后期就提倡开展洋务运动 B.新思潮的萌发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进程 C.洋务运动强调学习西方技术 D.魏源的“师夷长技”思想成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答案 B 解析 洋务运动特指1861~1894年奕、曾国藩等人发起向西方学习的运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这种想法最初产生于鸦片战争后期”,魏源的“师夷长技”思想为洋务运动提供了理论来源,并最终在洋务运动付诸实施,故B项正确;材料意在阐述洋务运动的思想来源与实践,而非学习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故D项错误。‎ 19‎ ‎2.命题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2017·南充三模,27)康有为曾言:“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另觅一人以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由此可知康有为(  )‎ A.已具备成熟的民权思想 B.强调公民自治和君臣平等 C.强调君主制度的重要性 D.大力宣扬君主立宪制思想 答案 B 解析 材料“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反映的是君民关系,不能认定已具备成熟的民权思想,故A项错误;据材料“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可知康有为强调公民自治和君臣平等,故B项正确;材料“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强调平等的君臣关系,而不是君主制度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材料“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与限制君权无关,故D项错误。‎ ‎3.命题点: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2018·韶关一模,29)梁启超在1920年9月说“社会主义之所以不能实现于今日之中国者,其总原因在于无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中国“目前最迫切之问题在如何而能使多数之人民得以变为劳动者”。梁启超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  )‎ A.中国应该走一条中西调剂的道路 B.中国的劳动者就是无产阶级 C.中国要实行外科手术般的改良主义 D.中国缺少建立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 答案 A 解析 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军人物,梁启超一生都致力于中西调和式的维新改良道路,故A项正确;无产阶级指的是工人阶级而非所有的劳动者,故B项错误;“中国要实行外科手术般的改良主义”,这属于明显的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很明显,在1920年前后的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已然相当壮大且具备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阶级基础,故D项错误。‎ ‎4.命题点: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因素 ‎(2018·贵州高三联考,29)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  )‎ A.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 19‎ 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C.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可知,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故A项正确。‎ ‎5.命题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条件 ‎(2017·邯郸高三期末,8)军阀间的纷扰斗争,政府行政管理的混乱无序,经济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租借治外法权的存在,这一切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这说明(  )‎ A.思想史与政治史同步演进 B.历史事件植根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 C.军阀混战有利于思想解放 D.新文化运动是对西方侵略的抵制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得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新文化运动爆发,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故B项正确;军阀混战时期,政府对人们的思想控制较松,对思想解放的确有利,而材料除了强调军阀混战之外,还有经济、外交等因素的影响,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长沙三模,28)《海国图志》问世16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要求“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学习《海国图志》,但这个建议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这主要是由于 ‎(  )‎ A.《海国图志》并非官方编修 B.满汉贵族的极力反对 C.《海国图志》宣传学习西方 D.清政府固守锁国政策 答案 C 19‎ 解析 《海国图志》是魏源编撰的,但这并非满清贵族不学习《海国图志》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并结合所学可知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专著,而当时的“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大多闭目塞听,仍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不愿意接触和学习西方,故C项正确;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中已经被打破,故D项错误。‎ ‎2.(2018·临沂一模,8)郭嵩焘出使英法后眼界大开,认为李鸿章积极购买兵器,派学生学习西方利器,“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郭嵩焘这一认识(  )‎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 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说明郭嵩焘已经认识到中国不仅应该考求西方的技术,还应该考求西方的制度,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故A项正确;郭嵩焘并不是维新派的代表,故B项错误;派遣留学生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郭嵩焘的这种认识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郭嵩焘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体西用思想,而不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故D项错误。‎ ‎3.(2018·濮阳一模,29)“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不仅是19世纪下半叶先进中国人的基本共识,更是洋务派在中西文化碰撞后采取的文化选择模式。此“文化选择模式”(  )‎ A.有利于对中国文化的改造 B.表明了“崇洋”思想的盛行 C.反映了文化侵略的隐蔽性 D.批判了封建儒学的落后性 答案 A 解析 “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念有利于借助外来文化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改造,故A项正确;“盛行”一词与当时史实不符,该种“文化选择模式”只是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文化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文化选择模式”不符,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不是批判儒学落后性,而是引进西方先进的器物之学,用以改造中国,达到强国御侮之道,故D项错误。‎ ‎4.1902年严复在论及中国教育时说:“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严复的这一看法体现的文化理念是(  )‎ A.会通中西 B.中体西用 C.全盘西化 D.革故鼎新 答案 A 19‎ 解析 据材料“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得出严复的这一看法体现的文化理念是会通中西,故A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主张,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得出的是会通中西而不是全盘西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得不出革故鼎新这一结论,故D项错误。‎ ‎5.(2017·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二模,4)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19世纪40~50年代 B.19世纪60~70年代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40~50年代是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起始阶段,该阶段的反抗主要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御西方列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60~70年代是洋务运动时期,主要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和“中体西用”,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19世纪末,随着中日甲午战争战败,中国人学习的方向从器物转向制度,与材料意思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在19世纪末已经出现,故D项错误。‎ ‎6.(2017·潍坊二模,29)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  )‎ A.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 A 解析 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与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故A项正确;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并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道路的是马克思主义,故B、C项错误;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也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7.(2017·德阳三模,29)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重点围绕“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等进行了探讨。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批判封建伦理旧道德 B.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C.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 D.为建立民国作思想准备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等进行了探讨”可知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故C项正确。‎ 19‎ ‎8.(2017·达州二模,28)有人说:“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段话说明(  )‎ A.不同阶级政见相似 B.思想解放具有渐进性 C.上海多元文化并存 D.上海是近代化先行地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如果没有……就没有”可知思想解放具有渐进性,故B项正确。‎ ‎9.李泽厚在论述近代某思想家时说:“与康有为有所不同……表现在(其)愤怒呼号中的,是对革命的相望和民主的渴求,这也正是改良派左翼激进派的特色所在。”这位近代思想家是 ‎(  )‎ A.梁启超 B.严复 C.谭嗣同 D.陈独秀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康梁主张托古改制,与材料“是对革命的相望和民主的渴求”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严复通过进化论和系统介绍西方文化来阐述变法革新的道理,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谭嗣同强烈批判专制君权,反对纲常名教,倡导男女平等,是众多维新代表中非常激进的代表,与材料“对革命的相望和民主的渴求”“改良派左翼激进派”相符,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改良派”,陈独秀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不属于改良派,故D项错误。‎ ‎10.(2017·湖南衡阳十校高考调研冲刺预测五,29)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材料中的“现实”是指 ‎(  )‎ A.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 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 D.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 答案 D 解析 材料意在考查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A项为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故A项错误;B项不能与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联系起来,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故C项错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掀起“尊孔复古”运动意图复辟帝制,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批判作为封建统治基础的儒家思想,故D项正确。‎ ‎11.(2017·大同二模,28)“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共有100多种科技期刊问世、创刊,其中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19‎ A.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的推动 B.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的影响 C.辛亥革命后西方科技的引入 D.五四运动促进了国民思想解放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919年”“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结合所学,1915年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科学”,故A项正确;“1919年”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主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故D项错误。‎ ‎12.(2017·安阳二模,29)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青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这说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B.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 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 D.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尚未成为主流,故A项错误;新三民主义出现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之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前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影响日益显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封建思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7·黄石高三9月调研,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是我国传统的对外观念,这是通向近代化大门的严重思想障碍。总理衙门大臣奕等就批驳那种“以中国之人师法西人为深可耻者”是“不识时务”。奏折说:“西洋各国,雄长海邦,各不相下者无论矣。若夫日本,蕞尔国耳,尚知发愤为雄、独中国犯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凡百工技艺、视为鄙事,聪明之士,不肯留意于其间,此所以少专家也。‎ 19‎ 重儒学轻艺事,文武两途,舍‘章句弓马’未由进身”。读书人穷读四书五经,与实用技术“隔膜太甚”。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仿西法”,重视学习、研究技艺,激励掌握技艺的人才。京师同文馆聘请英、法、俄、德四国教师,分馆教授英语、法语、俄语、德语。后来增设的算学馆、格致馆,教授的西学课程有各国地图、史略、机器、万国公法、富国策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创办初期,曾国藩聘请英国伟烈亚力、傅兰雅、玛高温三人专译“有俾制造书”,译出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等。以后,该局陆续访购西书数十种,厚聘“西士”,选派局员,相与口述笔译。其中,有算学、化学、汽机、火药、炮法、行船、防海、练军、采煤、开矿等。至光绪元年(1875年),计译出40余种,刊印24种。——摘编自《论清代洋务官员的思想近代化》‎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严复《原强》(189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意义和相关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思想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答案 (1)意义:突破了“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的传统对外观念,迈出向西方学习重要步伐;批判重儒轻艺的传统技艺观,提倡经世致用,推动思想近代化;通过新式学堂、聘请外教、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培养大量新式人才,推动教育近代化;组织编译外文书籍,进一步引进和传播西学;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推动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筹划了近代海防,推动军事的近代化。‎ 背景:传统华夷观念和技艺观念严重束缚着国人的思想;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西方列强侵华客观上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2)进步: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意义:有助于向西方学习的深化,促进思想启蒙;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14.(2017·天津南开高三期末,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一是新生,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二 在“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科学文化界巨人辈出,他们从广阔的领域和空间,以不同方式从事精深的研究、创造和发明,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新世界”的魅力。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解救民族危难的急躁情绪却使得新文化运动的巨子们不可避免地带着学者们对其持有的种种指责:浮躁、肤浅、急功近利。这限制了“巨人”的水平和层次,也使得新文化运动只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通过办报创刊,向国人传播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而在广大的文化科学领域,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则无声无息,一片沉寂。‎ ‎——摘编自李海涛《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论析》‎ 材料三 与新文化运动不同,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总之,文艺复兴是基于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新文化运动借助的不是本土文明的资源,而是外来文明的资源。‎ ‎——刘军宁《没有复活,就没有兴盛——从文艺复兴看新文化运动》‎ 19‎ ‎(1)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说的“文艺复兴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其所产生的影响有何局限性?‎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上有何不同?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借助的“外来文明资源”主要有哪些思想内容?‎ 答案 (1)理解: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冲击了宗教神权的束缚,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局限:影响的领域狭小,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不足。‎ ‎(3)不同: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新文化运动批判(否定)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 内容:民主、科学、自由、平等、马克思主义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艺复兴的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的角度进行归纳。(2)根据材料二“欧洲科学文化界巨人辈出,他们从广阔的领域和空间,以不同方式从事精深的研究、创造和发明”“……只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自然科学领域则无声无息”等关键信息,可以从活动领域狭小肤浅、自然科学领域成就欠缺等角度归纳。(3)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三“与新文化运动不同,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文艺复兴借助古典文化、新文化运动否定旧文化的角度归纳;第二小问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前期的民主、科学和后期的马克思主义等角度进行概括。‎ 1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