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湖北省黄石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湖北省黄石三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对于如图,正确的说法有( )项: ①可表示DNA复制过程 ②可表示转录过程 ③可表示为逆转录过程 ④共有8种核苷酸 ⑤共有5种碱基 ⑥C代表不同的核苷酸. A.3 B.4 C.5 D.6 2.下列叙述与该图不相符的是( ) A.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 B.图中两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相同 C.图中现象可表示酵母菌核基因的表达过程中 D.图中合成相关物质时,碱基配对方式有不同 3.关于遗传信息及其传递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信息只能储存于细胞核,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 B.同一细胞在不同时期的转录产物不完全相同 C.转录和翻译时的模板及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D.真核细胞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发生在同一场所 4.下面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条件下突变率很低 B.基因突变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C.基因突变会导致染色体变异 D.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的性状 5.下列关于基因、性状以及二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前端有起始密码子,末端有终止密码子 B.基因能够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 C.性状受基因的控制,基因发生突变,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也必定改变 D.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是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之一 6.人类白化病和苯丙酮尿症是由于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如图表示在人体代谢中产生这两类疾病的过程.由图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B.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C.一个基因可以控制多种性状 D.一个性状可以由多个基因控制 7.关于等位基因B和b发生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 B.X射线的照射不会影响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 C.基因B中的碱基对G﹣C被碱基对A﹣T替换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检测到 D.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8.育种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紫外线处理所得的变异植株发生的变异一定是基因突变 B.秋水仙素诱变所得的多倍体都是不可育的 C.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所以不可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D.基因工程育种可以打破种间隔离从而实现定向改造生物 9.下列图例中存存基因重组的是( ) A. B. C. D. ab AB Ab a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10.人类的染色体组和人类的基因组的研究对象各包括哪些染色体( ) ①46条染色体 ②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或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 ③22条常染色体+X、Y染色体 ④44条常染色体+X、Y染色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1.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 ②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 ③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会患遗传病 ④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如图表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在一家族中的发病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3号个体有可能是纯合子 B.该病不可能是伴性遗传 C.该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 D.4号个体的致病基因必来源于2号个体 13.下列有关遗传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仅基因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B.仅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C.基因或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D.先天性疾病就是遗传病 14.如图是一种伴性遗传病的家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是显性遗传病,Ⅱ一4是杂合子 B.该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人群 C.Ⅲ一8与正常女性结婚,儿子都不患病 D.Ⅲ一7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患病 15.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是( ) A.4.4% B.5.1% C.6.8% D.10.2% 16.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如图中能正确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的比例变化情况的是( ) A. B. C. D. 17.某小岛上的部分原种蜥蜴,通过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环节,演化成蜥蜴新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蜥蜴原种发生进化的过程中,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C.隔离是蜥蜴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蜥蜴原种与蜥蜴新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控制有利性状的基因从而保留有利性状 1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突变产生抗药性,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19.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B.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三个主要方面 C.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20.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要进行物质交换 B.泪液、唾液、尿液不属于体液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D.细胞外液包括血液、组织液、淋巴 21.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减少尿的生成,以减少水的排出 D.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产生大量相应抗体以清除抗原 22.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明显低于淋巴和组织液 B.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呼吸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C.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 D.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23.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能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Aa自交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导致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C.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四倍体植株作母本,在四倍体植株上可得到三倍体无子果实 D.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易产生染色体数加倍的变异 24.科研人员围绕培育四倍体西瓜进行了探究,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选取50株西瓜幼苗,并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它们的幼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机制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B.从实验结果看,影响多倍体诱导率的因素有秋水仙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 C.用0.2%秋水仙素处理1天后,用显微镜观察幼芽细胞的染色体,会发现绝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会加倍 D.若要鉴定四倍体西瓜是否培育成功,最好选择当代西瓜的根尖作实验材料来观察其染色体数目 25.识别下列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正确的是( ) A.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B.缺失、倒位、易位、重复 C.倒位、易位、缺失、重复 D.易位、重复、缺失、倒位 二、非选择题 26.如图1为某图为一组模拟实验,假设实验能正常进行且五支试管中都有产物生成,回答: (1)A试管模拟的是 过程,在真核细胞中进行的主要场所是 .C试管模拟的是 过程. (2)B试管模拟的过程需要 酶的催化,假如B试管中加入的DNA含有306个碱基,那么其产物中最多含有 个密码子.E试管中加入的原料是氨基酸,该试管模拟的过程是 . (3)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全过程如图2所示: 图解中的c过程必须有 酶参与,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艾滋病病毒中可在宿主细胞中进行c过程的是 . 27.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2n=18),通过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可培育高青蒿素含量的植株.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野生型青蒿,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会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获得四倍体细胞并发育成植株.推测低温处理导致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原因是 .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 ,该后代不育的原因是在 . (2)从青蒿中分离了cyp基因,其编码的cyp酶参与青蒿素合成. ①该事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 ,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②若该基因一条单链中=,则其互补链中= . ③若cyp基因的一个碱基对被替换,使cyp酶的第50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则该变异称为 . 28.如图表示水稻育种的一些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矮秆易感稻瘟病(ddrr)和高秆抗稻瘟病(DDRR)水稻为亲本进行杂交,得F1,F1自交产生F2,F2中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 (2)若要快速的获得上述新品种水稻,可选图中 (用数字和箭头填空)途径所用的方法.其中⑦途径的常用方法是 ,在该技术方法中该单倍体植株的获得利用了细胞的 . (3)若要改变上述水稻亲本原有基因的遗传信息,则应该采用的育种方式是 ;该育种方式依据的原理是 . (4)科学工作者欲培育能产生人体蛋白的水稻新品种,应该选择图中 (用数字和箭头填空)表示的途径最为合理可行;该技术手段最大的优点是: . (5)试分析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拼接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并且也说明了不同生物都共用一套 . 29.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①④⑥合称为 ,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和 的含量有关,③为毛细血管壁,那请问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 (2)红细胞中的氧被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利用共穿过 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为图中的[] . (3)④与⑥相比,⑥中含量很少的成分主要是 . (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 (会,不会) 原因是细胞外液内存在着 物质. 30.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最新群体遗传学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 (1)如果大熊猫仍然呈现较多相对性状,实际上反映了 .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对某地一个大熊猫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得该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假设该种群是一个理想种群,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的数值范围是 . 31.如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 由a变为b、c、d体现了 .其中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 . 2016-2017学年湖北省黄石三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对于如图,正确的说法有( )项: ①可表示DNA复制过程 ②可表示转录过程 ③可表示为逆转录过程 ④共有8种核苷酸 ⑤共有5种碱基 ⑥C代表不同的核苷酸. A.3 B.4 C.5 D.6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含有DNA和RNA两条链,含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若以DNA链为模板,则图示表示转录过程,若以RNA链为模板,则图示表示逆转录过程.据此答题. 【解答】解:①图示可以表示转录或逆转录过程,但不能表示DNA复制过程,①错误; ②若以DNA链为模板,则图示表示转录过程,②正确; ③若以RNA链为模板,则图示表示逆转录过程,③正确; ④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四种脱氧核苷酸和四种核糖核苷酸),④正确; ⑤图中共有5种碱基,即A、C、G、T和,⑤正确; ⑥C表示两种核苷酸,即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核糖核苷酸,⑥正确. 故选:C. 2.下列叙述与该图不相符的是( ) A.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 B.图中两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相同 C.图中现象可表示酵母菌核基因的表达过程中 D.图中合成相关物质时,碱基配对方式有不同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 【解答】解:A、当RNA聚合酶与DNA分子某一启动部位结合时,DNA片段的双螺旋解开,A正确; B、图示两个核糖体以同一个mRNA为模板,因此合成的多肽链相同,B正确; C、酵母菌为真核细胞,而图示转录和翻译过程是在同一时空进行的,只能发生在原核细胞中,C错误; D、转录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G﹣C,而翻译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可见,碱基配对方式有不同,D正确. 故选:C. 3.关于遗传信息及其传递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信息只能储存于细胞核,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 B.同一细胞在不同时期的转录产物不完全相同 C.转录和翻译时的模板及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D.真核细胞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发生在同一场所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1、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解答】解:A、对于具有细胞结构的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但还有少量存在于细胞质中,A错误; B、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细胞在不同时期,转录的产物可以不同,B正确; C、转录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G﹣C,翻译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U﹣A、C﹣G、G﹣C,可见这两个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不同,C错误; D、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D错误. 故选:B. 4.下面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条件下突变率很低 B.基因突变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C.基因突变会导致染色体变异 D.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的性状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1、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不定向性. 2、基因突变发生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其中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包括化学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3、基因突变分为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4、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有: 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 ②若亲代DNA某碱基对发生改变而产生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③不同密码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氨基酸; ④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基因改变,但性状不一定表现. 【解答】解:A、自然条件下突变率很低,A正确; B、基因突变是基因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导致的,B正确; C、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一般不会导致染色体变异,C错误; D、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的个体表现型,D正确. 故选:C. 5.下列关于基因、性状以及二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前端有起始密码子,末端有终止密码子 B.基因能够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 C.性状受基因的控制,基因发生突变,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也必定改变 D.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是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之一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1、密码子是mRNA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2、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有: 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 ②若亲代DNA某碱基对发生改变而产生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③不同密码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氨基酸; ④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基因改变,但性状不一定表现. 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解答】解:A、密码子在mRNA上,A错误; B、基因能够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B正确; 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C错误; D、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性状,是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之一,D错误. 故选:B. 6.人类白化病和苯丙酮尿症是由于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如图表示在人体代谢中产生这两类疾病的过程.由图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B.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C.一个基因可以控制多种性状 D.一个性状可以由多个基因控制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本题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2条途径,一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二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存在一基因多效应和多基因一效应的现象.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本图显示的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A错误; B、由A项分析可知,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基因1发生突变,会影响黑色素和多巴胺的合成,同时苯丙酮酸的含量增加,由此可以推出,一个基因可以控制多种性状,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黑色素的形成是由基因1和基因2共同控制的,多巴胺是由基因1和基因4共同控制的,由此可以推出一个性状可由多个基因控制,D正确. 故选:A. 7.关于等位基因B和b发生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 B.X射线的照射不会影响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 C.基因B中的碱基对G﹣C被碱基对A﹣T替换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检测到 D.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考点】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突变的原因.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和通用性. 基因突变的特点:a、普遍性;b、随机性;c、低频性;d、多数有害性;e、不定向性. 【解答】解: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A正确; B、X射线属于物理诱变因子,会提高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B错误; C、光学显微镜观察检测不到基因,C错误; D、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则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即发生了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A. 8.育种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紫外线处理所得的变异植株发生的变异一定是基因突变 B.秋水仙素诱变所得的多倍体都是不可育的 C.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所以不可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D.基因工程育种可以打破种间隔离从而实现定向改造生物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通过紫外线处理所得的变异植株发生的变异不一定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染色体变异,A错误; B、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秋水仙素诱变所得的多倍体都是可育的,B错误; C、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基因型,C错误; D、基因工程育种可以打破种间隔离从而实现定向改造生物,D正确. 故选:D. 9.下列图例中存存基因重组的是( ) A. B. C. D. ab AB Ab a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答】解:A、该图中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基因分离,但不存在基因重组,A错误; B、该图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基因重组,B正确; C、该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不存在基因重组,因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C错误; D、图示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不存在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10.人类的染色体组和人类的基因组的研究对象各包括哪些染色体( ) ①46条染色体 ②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或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 ③22条常染色体+X、Y染色体 ④44条常染色体+X、Y染色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考点】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分析】1、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2、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 【解答】解:(1)人类精子或卵细胞所含全部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即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或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即②; (2)人体细胞共有23对染色体,前1~22对为常染色体,每对常染色体所含的基因种类一般相同,只需测定其中一条染色体即可;第23对为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Y,这两条性染色体具有不同的基因和碱基序列,因此都需要测定.所以,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对象为22条常染色体+X、Y染色体,即③. 故选:B. 11.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 ②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 ③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会患遗传病 ④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遗传病的特点. 所谓遗传病,是指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或畸变)所引起的疾病,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通常具有垂直传递的特征.人类遗传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 【解答】解:①若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则一个家族中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也有可能是遗传病,①错误; ②一个家族几代中都出现的疾病不一定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如由环境引起的,②错误; ③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不患此病,如隐性遗传病中的杂合子表现正常,③错误; ④遗传病也可能是由于染色体增添或缺失所引起,如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属于不携带致病基因而患遗传病,④错误. 故选:D. 12.如图表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在一家族中的发病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3号个体有可能是纯合子 B.该病不可能是伴性遗传 C.该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 D.4号个体的致病基因必来源于2号个体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由于1号、2号个体正常,生了一个患病的儿子,因此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可能是伴性遗传,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如果是常染色体遗传,4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1号、2号个体,如果是伴性遗传,则4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2号. 【解答】解:A、无论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3号个体都有可能是纯合子,A正确; B、该病可能是伴性遗传,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B错误; C、由于1号、2号个体正常,生了一个患病的儿子,因此该病是隐性遗传病,该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C错误; D、如果是常染色体遗传病,4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源于1号和2号个体,如果是伴性遗传病,4号个体的致病基因只来源于1号,D错误. 故选:A. 13.下列有关遗传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仅基因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B.仅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C.基因或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D.先天性疾病就是遗传病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遗传病的特点. 所谓遗传病,是指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或畸变)所引起的疾病,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通常具有垂直传递的特征.人类遗传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 【解答】解:ABC、遗传病包括基因异常和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AB错误;C正确; D、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如孕妇怀孕期间因病毒感染,导致胎儿心脏畸形;分娩过程中产程过长使胎儿严重缺氧所致的脑瘫,都不属于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14.如图是一种伴性遗传病的家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是显性遗传病,Ⅱ一4是杂合子 B.该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人群 C.Ⅲ一8与正常女性结婚,儿子都不患病 D.Ⅲ一7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患病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系谱图:已知该病是伴性遗传病,伴性遗传病包括伴Y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系谱图中含有女患者,所以不可能是伴Y遗传病;4号女患者有一个正常的儿子,说明该病不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A、a表示).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遗传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是杂合子(XAXa),A正确; B、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B正错误; C、Ⅲ﹣8(XAY)与正常女性(XaXa)结婚,儿子都不患病,女儿均患病,C正确; D、该遗传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Ⅲ﹣7(XaXa)与正常男性(XaY)结婚,子女都不患病,D正确. 故选:B. 15.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是( ) A.4.4% B.5.1% C.6.8% D.10.2%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种群基因频率的概念是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该种群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 【解答】解:设色盲基因是Xb,由题意知,XbXb=23人,XBXb=52人,XBXB=705人,XbY=65人,XBY=755人,由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Xb的基因频率是Xb÷(XB+Xb)×100%=(23×2+52+65)÷×100%=6.8%. 故选:C. 16.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如图中能正确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的比例变化情况的是( ) A. B. C. D.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本题是对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的考查,如果已知种群中不同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解答】解:由题意知,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因此A的基因频率=25%+×50%=50%,a的基因频率=25%+×50%=50%,又知,在某一环境中AA与Aa、aa的生存能力大小为AA=Aa>aa,由于据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的个体的生存能力强,所以A基因频率的变化是逐渐升高,但无限接近但不高于1,a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是逐渐降低,无限接近但不低于0. 故选:A. 17.某小岛上的部分原种蜥蜴,通过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环节,演化成蜥蜴新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蜥蜴原种发生进化的过程中,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C.隔离是蜥蜴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蜥蜴原种与蜥蜴新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控制有利性状的基因从而保留有利性状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解答】解: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B正确; C、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正确; D、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D错误. 故选:D. 1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突变产生抗药性,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解答】解:A、新物种的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A正确;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 C、细菌的抗药性是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已经产生,青霉素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C错误;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C. 19.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B.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三个主要方面 C.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A正确; B、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三个主要方面,B正确; C、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正确;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D错误. 故选:D. 20.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要进行物质交换 B.泪液、唾液、尿液不属于体液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D.细胞外液包括血液、组织液、淋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解答】解:A、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可以直接与细胞内液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B、唾液、尿液、泪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因此不是体液,B正确;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C正确; D、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非血液,D错误. 故选:D. 21.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减少尿的生成,以减少水的排出 D.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产生大量相应抗体以清除抗原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2、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解答】解:A、寒颤是竖毛肌收缩增加机体的产热量,维持体温得相对稳定,而并非失调,A错误; B、出现水肿,正常的调节已失去效果,需要外来药物的干扰才能回复稳态,B正确; C、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得尿量减少,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平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错误; C、B淋巴细胞增至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属于体液免疫,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故选:B. 22.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明显低于淋巴和组织液 B.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呼吸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C.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 D.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血浆渗透压的维持主要是: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形成.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A、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A错误; B、呼吸酶在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C正确; D、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D错误. 故选:C. 23.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能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Aa自交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导致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C.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四倍体植株作母本,在四倍体植株上可得到三倍体无子果实 D.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易产生染色体数加倍的变异 【考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答】解:A、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能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因为该过程中没有发生减数分裂,A错误; B、Aa自交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分离导致后代出现性状分离,B错误; C、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四倍体植株作母本,在四倍体植株上可得到三倍体有子果实,该果实中的种子再种下去后才能结出三倍体无籽果实,C错误; D、由于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易产生染色体数加倍的变异,D正确. 故选:D. 24.科研人员围绕培育四倍体西瓜进行了探究,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选取50株西瓜幼苗,并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它们的幼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机制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B.从实验结果看,影响多倍体诱导率的因素有秋水仙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 C.用0.2%秋水仙素处理1天后,用显微镜观察幼芽细胞的染色体,会发现绝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会加倍 D.若要鉴定四倍体西瓜是否培育成功,最好选择当代西瓜的根尖作实验材料来观察其染色体数目 【考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从柱状图可见,相同时间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时,多倍体的诱导率不同;秋水仙素同一浓度处理不同时间时,多倍体的诱导率也不同.其中在用秋水仙素浓度为0.2%处理1天的情况下,诱导形成的四倍体芽的数目最多. 【解答】解:A、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机制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A错误; B、由图可知,自变量有秋水仙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所以本实验为探究秋水仙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对多倍体诱导率的影响,B正确; C、幼芽的分生区细胞中绝大多数处于分裂间期,而纺锤体的形成是在前期,所以绝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会加倍,C错误; D、当代西瓜的根尖的根尖是二倍体细胞,应选四倍体种子培养出的植株根尖细胞进行观察,D错误. 故选:B. 25.识别下列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正确的是( ) A.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B.缺失、倒位、易位、重复 C.倒位、易位、缺失、重复 D.易位、重复、缺失、倒位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结构变异包括: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染色体缺失c片段;②是同一条染色体上c、d、e片段发生倒位;③该图中一条染色体的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易位;④表示属于染色体d、c片段的重复.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如图1为某图为一组模拟实验,假设实验能正常进行且五支试管中都有产物生成,回答: (1)A试管模拟的是 DNA的复制 过程,在真核细胞中进行的主要场所是 细胞核 .C试管模拟的是 RNA的复制 过程. (2)B试管模拟的过程需要 RNA聚合 酶的催化,假如B试管中加入的DNA含有306个碱基,那么其产物中最多含有 51 个密码子.E试管中加入的原料是氨基酸,该试管模拟的过程是 翻译 . (3)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全过程如图2所示: 图解中的c过程必须有 逆转录 酶参与,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艾滋病病毒中可在宿主细胞中进行c过程的是 艾滋病病毒 .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分析图1:A中模板是DNA,原料是脱氧核苷酸,其模拟的是DNA复制过程;B中模板是DNA,原料是核糖核苷酸,其模拟的是转录过程;C中模板是RNA,原料是核糖核苷酸,其模拟的是RNA的复制;D中模板是RNA,原料是脱氧核苷酸,其模拟的是逆转录过程;E中模板是mRNA,其模拟的应该是翻译过程. 分析图2:a表示DNA的复制;B表示转录;c表示逆转录;d表示RNA的复制;e表示翻译. 【解答】解:(1)A试管中模板是DNA,原料是脱氧核苷酸,其模拟的是DNA的复制过程;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在真核细胞中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C试管中模板是RNA,原料是核糖核苷酸,其模拟的是RNA的复制过程. (2)B中模板是DNA,原料是核糖核苷酸,可见该试管模拟的是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B试管模拟的是转录过程,若其中加入的DNA含有306个碱基,那么产物RNA最多含有153个碱基;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mRNA上有153个碱基,则有51个密码子.E试中模板是RNA,原料是氨基酸,该试管模拟的是翻译过程. (3)图2中c为逆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噬菌体是DNA病毒,不能发生逆转录过程,烟草花叶病毒和艾滋病病毒均为RNA病毒,但只有艾滋病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可以进行逆转录过程. 故答案为: (1)DNA的复制 细胞核 RNA的复制 (2)RNA聚合酶 51 翻译 (3)逆转录 艾滋病病毒 27.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2n=18),通过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可培育高青蒿素含量的植株.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野生型青蒿,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会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获得四倍体细胞并发育成植株.推测低温处理导致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原因是 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 .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 27 ,该后代不育的原因是在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 (2)从青蒿中分离了cyp基因,其编码的cyp酶参与青蒿素合成. ①该事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 酶的合成控制代谢 ,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②若该基因一条单链中=,则其互补链中= . ③若cyp基因的一个碱基对被替换,使cyp酶的第50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则该变异称为 基因突变 . 【考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为: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不能平均的拉向细胞两极,细胞不能分裂,最终导致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解答】解:(1)低温处理导致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原因是 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若四倍体青蒿(细胞内的染色体是二倍体青蒿的2倍,有18×2=36条染色体)与野生型的二倍体青蒿杂交,前者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有18条染色体,后者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有9条染色体,两者受精发育而成的后代体细胞中有27条染色体.该后代不育的原因是在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2)①根据题意可知,“cyp基因编码的cyp酶参与青蒿素合成”,因此该事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 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②如果一条链上的碱基用A1、T1、G1、C1表示,另一条链上的碱基用A2、T2、C2、G2表示,由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1=T2、T1=A2、C1=G2、G1=C2,因此两条单链上的比值互为倒数, 一条单链中=,则其互补链中=. ③若cyp基因的一个碱基对被替换,使cyp酶的第50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则该变异称为基因突变. 故答案为: (1)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 27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2)①酶的合成控制代谢 ② ③基因突变 28.如图表示水稻育种的一些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矮秆易感稻瘟病(ddrr)和高秆抗稻瘟病(DDRR)水稻为亲本进行杂交,得F1,F1自交产生F2,F2中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四分之三 . (2)若要快速的获得上述新品种水稻,可选图中 ⑤→⑦→⑧ (用数字和箭头填空)途径所用的方法.其中⑦途径的常用方法是 花药离体培养 ,在该技术方法中该单倍体植株的获得利用了细胞的 全能性 . (3)若要改变上述水稻亲本原有基因的遗传信息,则应该采用的育种方式是 诱变育种 ;该育种方式依据的原理是 基因突变 . (4)科学工作者欲培育能产生人体蛋白的水稻新品种,应该选择图中 ③→④ (用数字和箭头填空)表示的途径最为合理可行;该技术手段最大的优点是: 能定向的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 (5)试分析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拼接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不同生物的DNA分子(基因)的化学组成和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并且也说明了不同生物都共用一套 遗传密码子 .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为诱变育种,③④为基因工程,⑤⑥为杂交育种,⑤⑦⑧为单倍体育种,⑨⑩为多倍体育种. 2、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1)以矮秆易感稻瘟病(ddrr)和高秆抗稻瘟病(DDRR)水稻为亲本进行杂交,得F1(DdRr),F1自交产生F2,F2中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DDRR、DDrr、ddRR、ddrr)占,因此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2)单倍体育种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因此若要快速的获得上述新品种水稻,可选图中⑤→⑦→⑧途径.其中⑦途径的常用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在该技术方法中该单倍体植株的获得利用了细胞的全能性. (3)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基因,即能够改变上述水稻亲本原有基因的遗传信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采取的育种方式为诱变育种. (4)在水稻中能产生人体蛋白,只能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即③④途径,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将人体蛋白基因导入水稻细胞中.基因工程最大的优点是能定向的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5)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拼接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生物的DNA分子(基因)的化学组成和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并且也说明了不同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 故答案为: (1)四分之三 (2)⑤→⑦→⑧花药离体培养 全能性 (3)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4)③→④能定向的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答案合理即可) (5)不同生物的DNA分子(基因)的化学组成和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 答案合理即可) 遗传密码子 29.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①④⑥合称为 细胞外液(或内环境) ,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无机盐 和 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③为毛细血管壁,那请问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组织液和血浆 . (2)红细胞中的氧被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利用共穿过 6 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为图中的[] ②组织细胞 . (3)④与⑥相比,⑥中含量很少的成分主要是 蛋白质 . (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 不会 (会,不会) 原因是细胞外液内存在着 缓冲 物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为淋巴,②为组织细胞,③为毛细血管壁,④为血浆,⑤为红细胞,⑥为组织液,①④⑥构成内环境. 【解答】解:(1)①为淋巴,④为血浆,⑥为组织液,它们合称为细胞外液(或内环境).④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③为毛细血管壁,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2)红细胞中的氧被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利用共穿过6层膜结构(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CO2浓度最高的为图中的②组织细胞. (3)④血浆与⑥组织液相比,⑥组织液中含量很少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4)由于细胞外液内存在着缓冲物质,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 故答案为: (1)细胞外液(或内环境) 无机盐 蛋白质(顺序可颠倒) 组织液和血浆 (2)6 ②组织细胞 (3)蛋白质 (4)不会 缓冲 30.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最新群体遗传学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 (1)如果大熊猫仍然呈现较多相对性状,实际上反映了 基因的多样性 .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种群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隔离 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对某地一个大熊猫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得该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假设该种群是一个理想种群,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的数值范围是 0<N≤50% .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解答】解:(1)如果大熊猫仍然呈现较多相对性状,实际上反映了基因的多样性.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由题意知,该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因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计算Aa基因型频率的公式是:Aa=2×p×q=2p(1﹣p)=﹣2(p﹣)2+,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即0<N≤50%. 故答案为: (1)基因的多样性 (2)种群 隔离 (3)0<N≤50% 31.如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 由a变为b、c、d体现了 变异的不定向性 .其中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 d .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解答】解:图中由a变为b、c、d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其中d产量最高,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 故答案为: 变异的不定向性 d 2016年12月10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