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8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四 综合型传统类非选择题课件(87张)
专题十四 综合型传统类非选择题 - 2 - 高考命题 规律 高达 25 分的 40 题 (41 题 ) 属于 “ 综合型传统类非选择题 ” 。总结近年来的命题情况看 ,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命题角度 , 即 “ 古今贯通类、中外对照类和微型主题类 ” 。从全国 I 卷来看 , 命题呈现出逐年更替的现象和规律。 “ 古今贯通类 ” 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考查某一历史事件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表现、特点和影响 ;“ 中外对照类 ” 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考查相似历史事件在中西方发展的不同表现、特点和影响 ;“ 微型主题类 ” 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某一微型具体历史事件为切入口 , 深度考查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影响等。 - 3 - - 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古今贯通类 1 .(2019 全国 Ⅱ ·41)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 , 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 , 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 , 不分进出口 , 往来贸易统一征税 , 包括正税和杂税 , 税率总计 10% 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 , 试图 “ 寓禁于征 ”, 但效果不显著 , 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 年 , 《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 , 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 , 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 , 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 , 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 , 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 , 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 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材料三 1950 年 , 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 , 海关税则 “ 必需保护国家生产 , 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 ” 。在海关税率方面 , 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 ,“ 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 ” 。同年 , 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 70 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 , 并简析其原因。 (15 分 )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 1950 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10 分 ) - 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变化 : 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 , 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 , 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 ; 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 : 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 , 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 ; 协定关税 , 海关主权丧失 ; 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2) 特征 : 完全自主 ; 税率灵活 , 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 : 维护国家关税主权 ; 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 ; 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 ,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围绕海关税率组织材料 , 纵向考查海关税率变化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 考查考生对中国清朝中期、近代、现代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认识。第 (1) 问要求对比清朝中期与鸦片战争后海关税率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 可对材料进行分层 , 逐项提取比较的角度 , 主要包括税种区分和税率高低 ; 变化原因可联系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影响分析。第 (2) 问中时间限制为 “1950 年 ”, 求答项为税率调整的 “ 特征 ” 和 “ 意义 ”, 对税率调整特征的分析 , 除了从税率自身角度外 , 还可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代特征 ; 对税率调整意义的分析 , 可以从经济和政治方面来回答。 - 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2018 全国 Ⅰ ·41)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 , 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 , 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 , 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 , 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 , 宣讲 “ 圣谕 ” 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 , 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 , 设立乡约组织 , 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 , 内容包含 “ 重农桑以足衣食 ”“ 训子弟以禁非为 ” 等。 ——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 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材料二 清末 , 时人认为 “ 地方自治者 , 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 …… 于救亡之事 , 至为切要 ” 。 1909 年 , 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 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 , 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 , 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后 , 村民自治迅速发展 , 到 1997 年底 , 全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 大部分农村有 90% 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998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 据郭德宏等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 1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 , 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12 分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9 分 )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4 分 ) 参考答案 (1) 变化 : 宋以道德教化为主 , 明清增加了宣讲 “ 圣谕 ” 的内容 ; 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 :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 有利于发展生产 ; 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 内忧外患 ; 西方民主思想传播 ; 清末新政 , 改革政治制度。 (3) 乡村治理的创新 , 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 ; 推动基层民主 , 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 , 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 1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围绕基层社会治理组织材料 , 考查宋代乡约制度、清末地方自治和现代村民自治 , 属于古今贯通型试题。第 (1) 问答题时首先要界定乡约制度的内涵 , 即基层社会治理 , 然后明确求答项为乡约制度的 “ 变化 ” 和 “ 积极作用 ”, 前者从材料中可以提取到从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到明清宣扬 “ 圣谕 ” 和官吏参与的变化 ; 后者需要从乡约制度的内涵切入 , 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分析。第 (2) 问要求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 可从晚清的时代特征切入分析。第 (3) 问要求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 也是要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时代特征切入分析 , 突出民主制度的完善。 - 1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一 秦国在春秋时期引进人才主要是为了战胜西戎 , 战国时期则是为了招纳能够使秦国强大进而向东扩张的人才。异国人才可以通过秦臣荐举入秦 , 应秦君征招入秦 , 自荐入秦 , 以及被本国国君派遣入秦。春秋秦穆公时期 , 秦国以破格任用为主选任引进人才 ; 战国时期 , 秦国以因功录用为主、破格任用为辅选任引进人才 , 并为引进人才特设客卿爵。秦国通过上计、季度考核、三年大考核、巡县等制度监督引进的人才 , 以检查结果为依据评定他们的政绩 , 根据政绩赐予官爵、奖赏立功人才 , 功劳卓著者可封官到将、相 …… 秦自武王到始皇时代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 , 共有左、右丞相 21 人 , 其中异国人占 60% 以上。秦国在引进人才的辅佐下 , 最终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 完成了统一大业。 —— 摘编自孙赫《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引进》 - 1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材料二 在引进外籍人才中 , 清政府遵循聘请有本领的人才、自主聘用人才和聘用洋员乃权宜之计的指导思想。其引进的人才主要是通过外国机构、企业、有关人士举荐 , 委托外国机构、企业和人士代聘 , 中国驻外使馆招募等途径实现的。为了吸引更多有真实本领的洋员来华效力 , 清政府采取了 “ 重金聘请 ” 的政策 , 且颇见成效。清政府对受聘洋员实行合同制管理 , 在使用、提前辞退、期满撤遣上按所订合同办理 , 而每份合同内均有维护中国自主之权的规定。通过多种途径引进的外籍人才活跃在中国军事、教育、工矿企业、轮船航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部门。 —— 摘编自向中银《晚清时期外籍人才引进述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秦国引进人才的特点。 (10 分 )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与秦国相比 , 晚清引进人才的不同之处 , 并简析其作用。 (15 分 ) - 1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特点 : 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 ; 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人才 ; 适时调整完善人才引进制度 ; 重视对引进人才的选拔和管理 ; 长期贯彻人才引进政策。 (10 分 ) (2) 不同之处 : 秦国以引进政治人才为主 , 晚清以引进技术人才为主 ; 秦国吸引人才以加官晋爵为主要手段 , 晚清吸引人才以重金聘请为主要途径 ; 晚清的人才管理受西方契约思想的影响 , 体现了主权意识的渗透。 (9 分 ) 作用 : 有助于引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 有助于促进国内新式人才的培养 , 有助于推进中国早期的近代化 , 有助于维护国家主权。 (6 分 ) - 1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第 (1) 问 , 从材料一 “ 主要是为了战胜西戎 ” 得出秦国引进人才的目的是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 ; 从材料一 “ 异国人才可以通过秦臣荐举入秦 , 应秦君征招入秦 , 自荐入秦 , 以及被本国国君派遣入秦 ” 得出秦国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人才 ; 从材料一 “ 春秋秦穆公时期 , 秦国以破格任用为主选任引进人才 ; 战国时期 , 秦国以因功录用为主、破格任用为辅选任引进人才 , 并为引进人才特设客卿爵 ” 得出秦国适时调整完善人才引进制度 ; 从材料一 “ 秦国通过上计、季度考核、三年大考核、巡县等制度监督引进的人才 ” 得出秦国重视对引进人才的选拔和管理 ; 从材料一 “ 秦自武王到始皇时代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 , 共有左、右丞相 21 人 , 其中异国人占 60% 以上 ” 得出秦国长期贯彻人才引进政策 。 - 1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第 (2) 问 , 第一小问从材料二 “ 聘请有本领的人才、自主聘用人才和聘用洋员乃权宜之计的指导思想 ” 得出晚清以引进技术人才为主 ; 从材料二 “ 清政府采取了 ‘ 重金聘请 ’ 的政策 , 且颇见成效 ” 得出晚清以重金聘请为主要途径 ; 从材料二 “ 实行合同制管理 …… 每份合同内均有维护中国自主之权的规定 ” 得出晚清的人才管理受西方契约思想的影响 , 体现了主权意识的渗透 , 再结合材料一中对秦国引进人才做法的分析进行比较。第二小问可以从有助于培养新人、推动近代化和维护国家主权等角度进行分析。 - 1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2019 山东潍坊一模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一 早在两千多年前 , 周朝就有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机构 —— 盟府。后来 , 秦始皇焚书坑儒 , 取缔私人藏书。汉代朝廷设的图书馆称 “ 秘阁 ”“ 秘府 ”, 设专职官员管理。唐代 , 像魏征这样的大臣都出任过 “ 图书馆长 ” 之类的职务 , 专门负责搜集收买天下之书 , 并组织人抄写备份。民间私人图书馆也开始出现。宋代 , 太宗建立崇文院 , 专作藏书之地 , 后来又另设书库 , 叫秘书阁。明清之际 , 印刷术的发展使得国家藏书得到空前发展。除官方图书馆 , 民间图书馆也广泛存在。汉代藏书主要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内容。从唐代开始 , 正式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中国古代图书馆无论公藏私藏 , 均是重在收藏 , 处于名副其实的 “ 藏书楼 ” 阶段。 —— 摘编自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等 - 1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材料二 我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图书馆是广雅书院 (1887 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创办 ) 的藏书楼 —— 冠冕楼。它的藏书除传统的经史子集丛书外 , 当时流行的西政丛书、西学大成、各国交涉公法等汉译西书均有收藏。冠冕楼设掌书生二人 , 专门管理藏书 , 同时又有便利读者的阅览规则及措施。还编印藏书目录 , 以便检目借阅。为方便院生夜间阅览 , 在住宿的斋院附近另设小书楼。藏书有复本的也供院外士人借阅。近代性质的图书馆在戊戌前后组创的各种学会中首先普及开来。它们大多是由会员捐款 , 购买中外经世有用之书 , 藏于公所 , 供会内同仁借阅。会外有志读书者 , 可以出资租书阅读 , 也可以由保人介绍在会内阅览。 —— 摘编自张晓《辛亥革命前的近代图书馆事业》 - 1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我国古代图书馆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11 分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我国近代图书馆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14 分 ) 参考答案 (1) 特点 : 出现较早 ; 官府主导 ; 曲折发展 ; 受统治政策和技术条件影响较大 ; 重收藏 , 少开放 ; 藏书种类丰富。 ( 任答四点 8 分 ) 影响 : 保存传统文化 , 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 分 ) (2) 主要变化 : 开始大量收藏西方书籍 ; 藏书更加注重实用性 ; 管理制度更加科学规范 ; 管理方法更加人性化 ; 借阅范围扩大 , 开放程度增强。 ( 任答四点 8 分 ) 原因 : 列强入侵 , 民族危机严重 ; 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 ; 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影响 ; 有志之士的推动。 ( 任答三点 6 分 ) - 2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 , 董仲舒所倡导的 “ 独尊儒术 ” 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 , 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 ,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 , 正如汉宣帝所称的 “ 吾家治国之道 , 霸王道杂之 ” 。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 , 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 , 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 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 , 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 , 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 ; 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 , 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 , 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 , 中国文化步入近代 , 走进从旧向新 , 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 , 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2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忧患 , 原因很多 , 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 , 我们必须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 , 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 , 但均未成功 ; 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 , 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 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 这就以实践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 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 , 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 , 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 , 永葆活力。另一方面 , 也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体系有吸收、融合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 , 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 摘编自曾加荣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 2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根据材料一 , 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1 分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 , 并分析其原因。 (14 分 ) 参考答案 (1) 特点 :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 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 ; 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 ( 任答两点可得 3 分 ) 成因 : 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 中国疆域广大 , 统一占主流 ; 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 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 ; 农耕经济占主导。 ( 任答四点即可得 8 分 ) (2) 变化 : 被动地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 ; 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 ; 学习内容以政治和思想文明为主。 (6 分 ) 原因 :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 西方列强入侵 , 民族危机加深 ; 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先进中国人的不懈探索。 (8 分 ) - 2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第 (1) 问 , 第一小问从材料一 “ 事实上 ,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 ”“ 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 ”“ 鸦片战争后 , 中国文化步入近代 , 走进从旧向新 , 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 , 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 可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第二小问结合中国古代社会在文明程度、国家政局、政治体制、经济基础、主流思想等方面的特点 ,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成因 。 - 2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第 (2) 问 , 第一小问 “ 变化 ”, 从材料二 “ 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 , 我们必须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 ”, 可知被动地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 ; 从材料二 “ 从康有为到孙中山 , 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 , 但均未成功 ; 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 , 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 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 可知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 ; 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文明的内容可知 , 学习内容以政治和思想文明为主。第二小问结合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史实 ,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先进人士推动等方面的史实 , 总结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 2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中外对照类 1 .(2019 全国 Ⅰ ·41)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一 表 1950—1980 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 ( 单位 : 万吨 ) —— 摘编自《 1949—1984 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 2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 ,1983 年达到 4 002 万吨 ,1986 年达到 5 205 万吨 , 至 2002 年达到 18 224.89 万吨 , 钢产量已连续 7 年保持世界第一。 2002 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 2001 年增长 39.30%,2002 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 2001 年增长 33.82% 。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 , 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15 分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0 分 ) - 2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趋势 : 美国 : 产量长期稳步增长 , 到 70 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 ,70 年代放缓。 苏联 : 稳步增长 ,70 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 : 快速增长。 原因 : 美国 : 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 受 “ 滞胀 ” 影响。 日本 : 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70 年代在经济 “ 滞胀 ” 冲击下 , 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 : 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 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 : 重视发展重工业。 (2) 经济体制改革推进 ,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 现代化建设加快 , 需求增大 ; 科技水平提高 ; 对外开放、引进外资 ; 投资大幅增加。 - 2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第 (1) 问 , 根据材料一的表格 , 可以看出四国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 : 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 日本前期增长迅猛 ,20 世纪 70 年代放缓 ; 苏联稳步增长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放缓 ; 中国一直快速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美国应从国家干预和经济 “ 滞胀 ” 来分析 ; 日本应从发展外向型经济及经济 “ 滞胀 ” 来分析 ; 苏联应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及改革停滞来分析 ; 中国则应从重视发展重工业来分析。第 (2) 问 , 根据材料二 “ 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 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 ”, 可得出投资大量增加 ; 根据材料二 “ 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 ”“ 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 ”, 可得出科技水平提高 ; 根据材料二 “ 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 可得出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 , 需求增大。根据所学知识 , 还可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外开放的发展等角度来分析。 - 2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2019 全国 Ⅲ ·40)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一 从公元前 1 世纪建立 , 到公元 4 世纪末分裂 , 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 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 , 意大利以外的人 ( 希腊人除外 ) 被称为 “ 蛮族 ” 。什么是罗马民族呢 , 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 , 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 , 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 , 整个帝国人口约 5 400 万 , 意大利约有人口 600 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 , 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 , 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 , 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 , 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 ( 古代史编上卷 ) - 3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 , 至东汉末 , 全国百余郡 , 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 , 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 “ 编户齐民 ” 有 5 900 多万人 , 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 , 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 , 不复以 “ 燕人 ”“ 齐人 ”“ 秦人 ” 相区别 , 而是 “ 某郡某县 ” 人 , 他们虽方言有异 , 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 , 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 ,“ 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 ”, 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 , 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 “ 汉人 ” 。 —— 据《汉书》《后汉书》 等 - 3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16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9 分 ) 参考答案 (1) 同 : 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 ; 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 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 : 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 , 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 ; 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 , 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 ; 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 , 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 ; 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 , 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2) 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 ; 强化了民族认同 ; 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 ; 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 3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考查罗马帝国和汉朝的国家治理。第 (1) 问 , 相同点 , 根据材料一 “ 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 整个帝国人口约 5 400 万 ”, 材料二 “ 全国百余郡 ”“ 汉朝盛时 ‘ 编户齐民 ’ 有 5 900 多万人 ” 可得出建立了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的结论 ; 根据材料一 “ 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 ”, 材料二 “ 实施统一制度、法令 ” 可得出制定了统一的法律的结论 ; 根据材料一 “ 设置行省管理 ”, 材料二 “ 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 ” 等可得出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的结论。不同点 , 根据材料一 “ 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 ”, 材料二 “ 汉朝境内的百姓 , 不复以 ‘ 燕人 ’‘ 齐人 ’‘ 秦人 ’ 相区别 , 而是 ‘ 某郡某县 ’ 人 ”“ 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 ‘ 汉人 ’ ” 等信息 , 可知应从对待不同民族的态度的角度来分析 ; 根据材料一 “ 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 ”, - 3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材料二 “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 …… 实施统一制度、法令 ” 等信息 , 可知应从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划分的角度来分析 ; 根据材料一 “ 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 , 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 , 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 材料二 “ 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 ”, 可知应从是否使用统一的语言文字的角度来分析 ; 根据材料一 “ 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 ”, 材料二 “ 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 ” 等信息 , 可知应从管理侧重点的差异的角度来分析。第 (2) 问 , 根据材料二涉及的角度 , 可知应从辽阔的疆域、统一的制度和价值理念、民族认同意识、重视思想和文字统一等方面来分析。 - 3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2018 全国 Ⅲ ·41)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一 19 世纪 40 年代初 , 上海开始 “ 依港兴市 ”, 租界中 “ 华洋杂居 ”;60 年代后 , 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 ;19 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 , 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 , 形成新的商业区。 1929 年 , 由市政府主导 , 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 “ 大上海市中心区 ” 。 1949 年后 , 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 , 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 3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材料二 16 世纪开始 , 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 1830 年已有棉纺厂 99 家 , 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1838 年 , 设立议会和市政府 , 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 19 世纪下半期 , 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 , 开通了通海运河 , 可通往世界各地。 20 世纪初 , 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 , 发展为大城市。 1961—1981 年 , 因过于拥挤 , 人口大量外迁 , 老龄化日益严重 , 纺织业日趋衰落。 20 世纪后期 , 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 , 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等 - 3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9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 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10 分 )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以曼彻斯特为例 , 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6 分 ) 参考答案 (1) 交通便捷 ; 工商业的发展 , 工业化的推动 ; 制度突破。 (2) 内河主航道入海口 , 沿海港口城市 , 中西文明交汇 , 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 , 持续的规划建设 , 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 , 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 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 ; 人口老龄化 ;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3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英的城市化。第 (1) 问 , 根据材料一 “ 依港兴市 ” 、材料二 “ 开通 …… 现代化铁路 ”“ 开通了通海运河 ” 等信息可得出交通便捷 ; 根据材料一 “ 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 ” 、材料二 “ 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 ” 等信息可得出工商业的发展 ; 根据材料一 “ 形成 …… 工业区 ”“ 民间资本参与 ” 、材料二 “ 棉纺厂 99 家 ”“ 衍生出许多新门类 ” 等信息可得出工业化的推动 ; 根据材料一 “ 市政府主导 ” 、材料二 “ 建立议会和市政府 , 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 ” 等信息可得出制度突破。第 (2) 问 , 结合所学知识 , 可从地理优势、文明交融、经济地位、国家政策等角度进行归纳。第 (3) 问 , 根据材料二 “ 因过于拥挤 , 人口大量外迁 , 老龄化日益严重 ”“ 纺织业日趋衰落 ”“ 贫民区仍然存在 ” 等信息 , 可从居住条件、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升级等角度分析。 - 3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一 两宋时运河发达 , 漕运繁荣 , 开封、临安等重要城市皆依河傍水。沿河居民向河道 “ 投瓦砾堆粪壤 , 日加益而人不知 ”, 导致河道 “ 瓦砾粪壤 , 日填月壅 , 几与岸平 ” 。官、私纺织印染、造纸印刷、冶炼等工坊也对城市水系造成污染。当时 , 沿河两岸常有盗杀行人、弃尸河中的现象 , 每逢战争 ,“ 河岸倒尸则无数 , 出城 , 河中更无水可饮 , 以水皆浮尸 ” 。随着河道污染日益严重 , 官府规定 “ 穿垣出秽污者 , 杖六十 , 出水者 , 勿论 ”, 派人严查污水排放 , 制止居民侵占河道 , 严厉打击偷伐河堤林木的行为。民间也出现了清理垃圾、粪便和人畜浮尸的专门人员。为防止河堤衰塌 , 北宋政府把汴河两岸栽种树木作为政绩考核的依据。熙宁年间 , 有人献铁龙爪以浚河 , 这种疏浚河道的专用工具成为河道治理的利器。 —— 摘编自王战扬《历史视阈下宋代河道水环境污染、 日常维护与堤岸绿化管理》 - 3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材料二 19 世纪中后期 ,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疾病流行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强烈反应。为解决水污染和城市用水问题 , 英国议会于 1847 年通过了《河道法令》 , 禁止污染作为公共水源的河流、水库以及供水管道。 1848 年颁布了《公共卫生法》 , 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 , 地方当局应负责供应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1855 年《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 , 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和供排水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这个委员会建成了一条主管线长 120 千米、支线长 1 650 千米的下水道系统 , 有效地解决了英国的污水排放和泰晤士河的河水净化问题 。 - 4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875 年 , 政府通过新的《公共卫生法》 , 汇集了以前同类法规 , 包括供排水、街道房屋管理、垃圾清理、食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殡葬、污染行业管理等。该法案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卫生体系。 1876 年、 1878 年又分别颁布《河流污染防治条例》《公共卫生条例》 , 至此英国基本建立起完善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 ——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 环境污染和治理》 - 4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两宋时期河道问题出现的原因 , 并概述宋代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 (16 分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英国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有益经验。 (9 分 ) 参考答案 (1) 原因 : 城市人口增加 ; 手工业排污 ; 人畜弃尸严重 ; 民众偷伐河堤林木。 (8 分 ) 特点 :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 重视社会治理 ; 鼓励民众参与 ; 运用新兴技术。 (8 分 ) (2) 经验 : 高度重视立法的作用 ; 组建相应的政府部门专职负责 ; 将水污染治理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 建立水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 ; 将水污染防治与公共卫生体系相结合。 (9 分 ) - 4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第 (1) 问 , 原因从材料一 “ ‘ 投瓦砾堆粪壤 , 日加益而人不知 ’ , 导致河道 ‘ 瓦砾粪壤 , 日填月壅 , 几与岸平 ’ ” 得出城市人口增加 ; 从材料一 “ 官、私纺织印染、造纸印刷、冶炼等工坊也对城市水系造成污染 ” 得出手工业排污 ; 从材料一 “ 盗杀行人 , 弃尸河中 ”“ 河岸倒尸则无数 , 出城河中更无水可饮 , 以水皆浮尸 ” 得出人畜弃尸严重 ; 从材料一 “ 严厉打击偷伐河堤林木的行为 ” 得出民众偷伐河堤林木。特点从材料一 “ 官府规定 ‘ 穿垣出秽污者 , 杖六十 , 出水者勿论 ’ , 派人严查污水排放 , 制止居民侵占河道 , 严厉打击偷伐河堤林木的行为 ” 得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 从材料一 “ 民间也出现了清理垃圾、粪便和人畜浮尸的专门人员 ” 得出重视社会治理 , 鼓励民众参与 ; 从材料一 “ 献铁龙爪以浚河 ” 得出河道治理运用新兴技术 。 - 4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第 (2) 问 , 从材料二 “ 英国议会于 1847 年通过了《河道法令》 …… 颁布了《公共卫生法》 ” 得出高度重视立法的作用 ; 从材料二 “ 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 , 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和供排水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 得出组建相应的政府部门专职负责 ; 从材料二 “ 建成了一条主管线长 120 千米、支线长 1 650 千米的下水道系统 , 有效地解决了英国的污水排放和泰晤士河的河水净化问题 ” 得出将水污染治理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 从材料二 “ 政府通过新的《公共卫生法》 …… 污染行业管理等 ” 得出建立水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 ; 从材料二 “ 该法案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卫生体系 ” 得出水污染防治与公共卫生体系相结合。 - 4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 , 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 , 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 , 也引发了空前严重的信仰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 , 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 “ 尊孔 ” 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织孔教会 , 发起了国教运动 ;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 , 企图在 “ 保存国粹 ” 的幌子下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 , 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 , 则是不争的事实 ; 至于孔教会与张勋复辟帝制之间的密切关系 , 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 , 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 —— 摘编自左玉河《民国初年的信仰危机与尊孔思潮》 - 4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材料二 17—18 世纪 , 欧洲在工业革命奠定的基础上走向了空前的繁荣 , 与此同时 , 科学理性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在理论舞台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 但是它们的目的却是一样的 —— 为自然科学寻找可靠的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 但是它也导致人类心灵的堕落和生存价值的缺失。对工业文明中出现的道德沦丧和自我迷惘等种种社会危机 , 德国的浪漫主义者忧心忡忡。他们认为 , 一切后果都是和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分不开的 , 并由此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 —— 摘编自王晶亮 《德国浪漫主义的 精神特质及其时代意义》 - 4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15 分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中西出现信仰危机的异同。 (10 分 ) - 4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原因 : 政治上 ,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 中华民国建立后 , 北洋政府实行反动统治 ; 经济上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 思想上 , 西方启蒙思想传入 , 封建传统思想受到打击 ,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 新思想尚未确立。 (9 分 ) 影响 : 出现了尊孔复古的思潮 ; 出现了复辟帝制的活动 ;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6 分 ) (2) 同 : 出现在社会转型时期 ( 新旧交替时期 ); 引发新旧思想交锋 ; 一定程度上都推动社会的进步。 (4 分 ) 异 : 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同 : 中国受政治影响较大 ; 西方受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影响较大。应对危机的态度不同 : 中国传统势力强调复古 , 激进分子主张全盘西化 ; 西方则是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反思。 (6 分 ) - 4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第 (1) 问 , 第一小问 , 材料一中 “ 辛亥革命后 ” 体现政权交替 ;“ 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 , 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 ” 体现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 新思想尚未确立 ; 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西方思想冲击着中国传统思想。第二小问 , 依据材料一中 “ 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 , 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 ” 可归纳出尊孔和复辟帝制 ; 依据材料一中 “ 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 , 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 ” 可得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第 (2) 问 , 中西出现信仰危机的相同之处需要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中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进行说明 ; 其不同之处可从中西出现信仰危机的主要原因、中西应对信仰危机的态度等方面进行说明。 - 4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一 受宗教影响 ,19 世纪以前英国提倡一夫一妻且反对离婚 , 法律单方面维护男性在婚姻中的统治权。 19 世纪初 , 英国许多文人和思想家开始积极鼓吹女权。从 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前期 , 随着一系列法案的出台 , 英国妇女的法律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 5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 据潘迎华《 19 世纪英国现代化与 妇女家庭法律地位的演变》等 - 5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材料二 维新运动期间 , 男女平权的观念传入中国。民国初年的婚姻立法基本沿袭清代刑律相关内容。 1930 年颁布的民法赋予女子与男子同等的离婚权利 , 并规定配偶有相互继承遗产之权 , 承认女儿与儿子有相等的继承权。但农村依然盛行否定女子继承权的传统习俗 , 素恨女子离婚的韩复榘主政山东时还对诉讼离婚案横加干涉。婚姻法虽然规定一夫一妻原则 , 但没有明确禁止纳妾 , 以前的纳妾契约也没有废除。 民国初年 , 女子参政运动兴起 , 但社会舆论多认为女子参政属 “ 光怪陆离 ”, 袁世凯复辟后妇女参政呼声暂退。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初 , 多省建立女界联合会 , 再次争取女子参政权。还有人提出与革命的民主主义结合起来 , 对抗封建军阀 ; 与革命的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 对抗帝国主义。 20 世纪 20 年代后 , 各省新宪法先后承认了妇女参政权。 —— 据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等 - 5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说明英国近代妇女法律地位发生的变化。 (9 分 )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近代中国妇女法律地位变化进程的特点 , 并分析近代中英两国妇女法律地位变化的共同原因。 (16 分 ) - 5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妇女法律权利不断扩大 , 如获得财产权和选举权等 ; 妇女法律地位日趋独立 , 如可以独立订立契约 , 独立处理自己的财产等 ; 男女法律地位日趋平等 , 如 21 岁以上女子和男子有平等的选举资格等 ; 妇女的人格尊严日益得到法律维护 , 如行为清白的母亲可以监护 14 岁以下的孩子等。 ( 每点 3 分 , 其中概括 2 分 , 说明 1 分 , 任答三点 9 分。若只答出 “ 妇女法律地位总体上不断提高 ”, 并举例说明 , 只能得 3 分 ) (2) 特点 : 要求男女平权的主张受西方影响 ; 妇女法律地位的变化起步较晚 ; 妇女法律地位变化城乡不均 ; 与本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相关联 ; 受本国封建势力和传统习俗阻碍明显 ; 改善妇女法律地位的司法实践效果有限。 ( 每点 2 分 , 任答 4 点 8 分 ) 共同原因 : 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加深 ;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 ; 妇女自身不断的争取与斗争。 ( 每点 2 分 , 共 8 分 ) - 5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第 (1) 问 , 根据材料一 “ 已婚妇女能够独立拥有各类财产 ”“30 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获得选举权 ” 可得出妇女法律权利不断扩大 , 如获得财产权和选举权等 ; 从 “ 独立订立契约 ; 独立作为原告或被告 ; 处理自己的财产无需丈夫同意 ” 可得出妇女法律地位日趋独立 , 如可以独立订立契约 , 独立处理自己的财产等 ; 从 “21 岁以上女子和男子有平等的选举资格 ” 可得出男女法律地位日趋平等 , 如 21 岁以上女子和男子有平等的选举资格等 ; 从 “ 行为清白的母亲可以监护 14 岁以下的孩子 ” 可得出妇女的人格尊严日益得到法律维护。第 (2) 问 , 第一小问 “ 特点 ”, 根据材料二 “ 维新运动期间 , 男女平权的观念传入中国 ” 可得出要求男女平权的主张受西方影响 ; 从 “20 世纪 20 年代后 , 各省新宪法先后承认了妇女参政权 ” 可得出妇女法律地位的变化起步较晚 ; 从 “ 但农村依然盛行否定女子继承权的传统习俗 , - 5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素恨女子离婚的韩复榘主政山东时还对诉讼离婚案横加干涉 ” 可得出妇女法律地位变化城乡不均 ; 从 “ 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初 , 多省建立女界联合会 , 再次争取女子参政权。从 “ 还有人提出与革命的民主主义结合起来 , 对抗封建军阀 ” 可得出与本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相关联 ; 从 “ 农村依然盛行否定女子继承权的传统习俗 , 素恨女子离婚的韩复榘主政山东时还对诉讼离婚案横加干涉。婚姻法虽然规定一夫一妻原则 , 但没有明确禁止纳妾 , 以前的纳妾契约也没有废除 ” 可得出受本国封建势力和传统习俗阻碍明显 , 改善妇女法律地位的司法实践效果有限等。第二小问 “ 原因 ”, 根据材料 “ 维新运动期间 ”“ 民国初年 ” 可得出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加深 ;“ 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初 ”“20 世纪 20 年代后 ” 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 ; 由 “ 提出与革命的民主主义结合起来 , 对抗封建军阀 ; 与革命的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 对抗帝国主义 ” 可得出妇女自身不断的争取与斗争等原因。 - 5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微型主题类 1 .(2018 全国 Ⅱ ·41)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 , 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 , 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 豆饭 ” 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 , 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 , 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 , 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 …… 从古至今 , 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 , 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 5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765 年 , 大豆引入北美 , 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 世纪 60 年代 , 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 世纪末 , 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 , 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 至 1910 年 , 美国已经拥有 280 多个大豆品种。 1931 年 , 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 , 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 年 ,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 , 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 , 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 摘编自刘启振等《 “ 一带一路 ” 视域下栽培大豆的 起源和传播》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 分 )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 分 ) - 5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特点 : 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 ; 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 , 开发出各种豆制品 ; 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 , 政府推动。 作用 : 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 , 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 ; 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 备荒物资。 (2) 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 , 世界市场的推动 ; 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 , 适宜种植 ; 科学技术进步 , 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 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 ;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 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5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以大豆种植和推广为媒介考查古今中外历史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第 (1) 问主要考查概括能力。一是关于历史特点的概括 , 要注意从大豆的培育、种植区域以及推广因素等各方面总结 , 概括时要注意首先对材料进行分层 , 并逐层分析 ; 二是关于历史作用的概括 , 要注意从食物来源、农业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存等方面思考 , 概括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进行分析。第 (2) 问主要考查说明历史原因的能力。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展开多方面的思考 , 一是大豆本身的优势 , 二是种植大豆的优势条件 , 三是大豆在美国用途广泛 , 市场大。第 (3) 问主要考查分析历史意义的能力。审题时一定要紧紧抓住 “ 物种交流 ” 的意义 , 也就是说要注意对 “ 交流双方 ” 的意义以及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意义。 - 6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2017 全国 Ⅲ ·40)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 1602 年 ,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 , 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 , 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 1608 年 , 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 :“ 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 , 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 , 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 年 , 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 , 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 , 并于 1624 年侵占台湾南部。 1642 年 , 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 年 , 郑成功进军台湾 , 并正告荷兰驻军 , 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 , 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 ,“ 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 ” 。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 , 被拒绝 。 - 6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 , 台湾根据郡县制 , 设立一府二县 ; 兴建孔庙 , 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 ; 开科取士 ,“ 三年两试 , 照科、岁例开试儒童 ”; 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 , 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 ; 大量移民涌入 , 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15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10 分 ) - 6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历史背景 : 新航路开辟 , 殖民扩张 ; 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 ; 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 ; 明末战乱之际 , 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 : 建立殖民据点 ; 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 , 攫取高额利润 ; 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 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 ; 接受移民 , 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 ; 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 - 6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考查荷兰侵略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等问题。第 (1) 问 ,“ 历史背景 ”, 由材料 “1602 年 ,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 ”“ 增进对华贸易 ”“ 侵占澎湖 ” 可以得出 “ 新航路开辟 , 对外殖民扩张 , 发展殖民贸易 ”;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 “1621 年 ”“1624 年 ”“1642 年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 明末战乱 , 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 。 “ 目的 ”, 从材料 “ 生丝利润优厚 ” 可以得出 “ 攫取高额利润 ”; 根据 “ 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 ” 得出 “ 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 等。第 (2) 问 , 对 “ 国家统一 ” 的促进 , 根据材料 “ 设立一府二县 ”“ 兴建孔庙 , 建立 …… 学校体系 ”“ 大量移民涌入 ” 等并结合所学知识 , 可从政治统一、文化传播、移民边疆等角度来回答。 - 6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2016 全国 Ⅰ ·40)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 , 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 , 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 , 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 , 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 , 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 一些地区 “ 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 ”“ 田地贵少 , 寸土为金 ”;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 ; 农业人均收益递减 , 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 6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 , 康有为认为 ,“ 西北诸省土旷人稀 , 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 , 人迹既少 …… 早谋移徙 ”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 , 有人认为 ,“ 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 , 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 , 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 ”; 至于工业化一途 , 因需要大量投资 , 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 , 解决人口问题的 “ 治本方法 ” 是 “ 迟婚与节育 ” 。 —— 据《康有为全集》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 分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 , 并加以简要评价。 (13 分 ) - 6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原因 : 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 ; 耕地面积增加 ; 精耕细作 ; 高产作物的推广 ; 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 : 人地关系紧张 ; 土地过度开发 , 环境破坏 ; 贫困化 , 社会矛盾加剧。 (2) 主张 :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 ; 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 ; 增加耕地 , 改良农业生产 ; 节制生育。 评价 : 可以总体评价 , 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 : 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 , 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 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 : 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 , 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 ; 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 , 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 ; 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 , 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 6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的人口问题 , 包括人口增长的原因、影响、解决人口问题的主张及对主张的评价。材料一反映了导致人口增长的因素及产生的影响 ; 材料二反映的是近代学者提出的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第 (1) 问 , 注意从材料一中全面提取有效信息 , 从 “ 原因 ” 和 “ 影响 ” 两个角度回答。 “ 原因 ” 可依据材料一中的 “ 社会总体稳定 ”“ 取消了人头税 ”“ 农作制 ”“ 高产作物 ”“ 广为开垦 ” 等信息总结回答 ;“ 影响 ” 可依据材料一中的 “ 游手好闲者 ”“ 水土流失 ”“ 草原沙化 ”“ 民变 ” 等信息整合回答。第 (2) 问 ,“ 主张 ” 依据材料二信息 “ 早谋移徙 ”“ 兴办现代实业 ”“ 开垦荒地 ”“ 改良农业 ”“ 迟婚与节育 ” 等整合回答 ;“ 评价 ” 要注意从积极性与局限性两个角度来回答 , 对上述 “ 主张 ” 要一一对应进行评价 , 不要遗漏。 - 6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4 .(2016 全国 Ⅱ ·40)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一 表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 编制 - 6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 , 大致从 1567—1840 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 移民数量有所增加 ,1801—1850 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 32 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 500 万人左右 , 其中 90% 移往东南亚 , 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 ,1862—1949 年 , 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 25 510 家 , 投资总额约 63 271 万元。新中国成立后 , 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 年代以后 , 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 2008 年 , 移民人数达 1 000 万以上 , 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 ( 第六卷 ) 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8 分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 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 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 分 ) - 7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数量不断增加 ; 范围不断扩大 ; 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 , 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 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 特点 : 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 , 晚于世界国际移民 ; 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 ;70 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 主要原因 : 卷入世界市场较晚 ; 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 ; 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 : 引入技术和资金 , 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 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 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 7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考查 16 世纪以来的中外人口迁移。材料一反映了 16 世纪以来全球人口迁移的流向及规模。材料二反映了 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概况。第 (1) 问中的 “ 基本趋势 ”, 根据表格信息中的 “ 人口迁移数量 ” 的变化可得出数量不断增加的结论 ; 从 “ 主要移出地 ” 和 “ 主要移入地 ” 可知移民的方向从主要由原发达国家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 而且范围在不断扩大 ; 从表格中的贩卖黑奴到自由移民可知移民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第 (2) 问 , 第一小问 “ 特点 ” 应从中国海外移民的阶段性来分析 , 如从材料二中可看出中国海外移民大量增加是在鸦片战争后 , 时间明显晚于国际移民 ;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出现新的移民潮等。第二小问 “ 主要原因 ”, 则应从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时间、东西方冷战对峙、中国改革开放等角度来分析。第三小问 “ 贡献 ”, 要特别注意时间限定为 “ 中国近代史 ”, 可从经济和政治的近代化等角度来分析。 - 7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一 清初 , 康熙下令停止圈地弊政 , 修订顺治年间的垦荒定例 , 给予垦荒者更多的优遇。又规定地方官能招徕垦荒者升迁 , 否则罢黜。实行 “ 更名田 ”, 将明朝藩王土地给予原种之人 , 改为民户 , 承为世业 , 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实行蠲 ( 免除 ) 免政策 ,1685 年至 1687 年 , 康熙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九省田赋普免一周 ;1711 年 , 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 1712 年 , 康熙宣布 “ 滋生人丁 , 永不加赋 ”, 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 , 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 全国垦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 5 亿 5 千万亩增加到康熙末年的 8 亿亩以上 , 人口也迅速增长。 ——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 7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材料二 清末中国与西方接触以后 , 农业发展偏重于农业商品化、科学农业的发展。 1894 年以前 , 郑观应、张之洞和孙逸仙等知识分子引介和倡导肥料学、土壤学、植物学等为主的现代农业。 1894 年以后 , 《苏报》《申报》《国闻报》等地方报纸刊登欧、美、日的农业新知。 1898 年 , 清廷设立农工商总局 ,1906 年改为农工商部 , 内设农务司 , 专理全国农政。此外 , 各省也设有劝业道掌理农政。除政府中的农政机构外 ,1904 年以后各省又有农会之成立。农会是半官方的组织 , 由地方政府倡导 , 由地方绅民组织 , 经费则由地方政府补助。除了农会实际教导农民农业新知外 , 晚清另有农业讲习所、农业试验场、农学堂、大学农科之设立 , 以传播现代农学。 ——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 晚清卷 》 - 7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清初康熙发展农业的特点。 (10 分 )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评述晚清农业的新变化。 (15 分 ) 参考答案 (1) 自上而下多措并举 ; 土地开垦与官员考核挂钩 ; 改革土地制度 ; 改革赋税制度。 (10 分 ) (2) 述 : 引入西方现代农业技术 ; 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 近代农业组织出现 ; 农业教育走向近代化 ; 推广现代农学的方式多样。 (9 分 ) 评 :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 适应了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 有利于推动晚清农业近代化。 (6 分 ) - 7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第 (1) 问 , 据材料一 , 由 “ 康熙下令停止圈地弊政 …… 承为世业 , 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 ” 得出自上而下多措并举 , 由 “ 规定地方官能招徕垦荒者升迁 , 否则罢黜 ” 可得出土地开垦与官员考核挂钩 , 由 “ 实行 ‘ 更名田 ’ , 将明朝藩王土地给予原种之人 , 改为民户 , 承为世业 , 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 ” 得出改革土地制度 , 由 “ 实行蠲 ( 免除 ) 免政策 …… 1711 年 , 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 1712 年 , 康熙宣布 ‘ 滋生人丁 , 永不加赋 ’ ” 可得出改革赋税制度 。 - 7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第 (2) 问 , 评述晚清农业的新变化应该分两个方面 , 第一方面概括明清农业的变化 , 据材料二 , 由 “ 清末中国与西方接触以后 , 农业发展偏重于农业商品化、科学农业的发展 ” 得出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 由 “1894 年以前 , 郑观应、张之洞和孙逸仙等知识分子引介和倡导肥料学、土壤学、植物学等为主的现代农业 ” 得出引入西方现代农业技术 , 由 “ 除政府中的农政机构外 ,1904 年以后各省又有农会之成立 ” 得出近代农业组织出现 , 由 “ 晚清另有农业讲习所、农业试验场、农学堂、大学农科之设立 , 以传播现代农学 ” 得出农业教育走向近代化 , 推广现代农学的方式多样 ; 第二个方面 “ 评论 ”, 据材料二 , 由 “ 清末中国与西方接触以后 ” 得出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 由 “ 郑观应、张之洞和孙逸仙等知识分子引介和倡导肥料学、土壤学、植物学等为主的现代农业 ” 得出适应了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 推动晚清农业近代化。 - 7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一 铸币专营是我国古代相沿已久的传统政策 , 《管子》的 “ 先王制币说 ” 是其理论基础 , 如 “ 握之则非有补于暖也 , 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 , 先王以守财物 , 以御民事 , 而平天下也 ” 。自秦汉统一后 , 法律上就规定铸币权属于国家。唐初武德年间 , 政府令铸开元通宝钱时即规定 :“ 敢有盗铸者身死 , 家口配没。 ” 《唐律疏议》亦有明文规定 :“ 诸私铸钱者 , 流三千里。作具已备 , 未铸者 , 徒二年 ; 作具未备者 , 杖一百。若磨错成钱 , 令薄小 , 取铜以求利者 , 徒一年。 ” —— 摘编自邓耕生《谈我国古代手工业 产品的质量管理》 - 7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材料二 民国元年 , 中国百废待兴 , 财政极度困难。孙中山先生在 1912 年 12 月 6 日向全国发布了《钱币革命》的通电 , 要 “ 行钱币革命 , 以解决财政之困难 ” 。孙中山认为 : 纸币是比金属货币更具弹性的一种货币 , 中国财政紧张和金融恐慌往往源于金属货币本身的缺陷。因而现代国家必须采用更具弹性的纸币作为交易媒介。具体办法 :“ 严禁金银 , 其现在作钱币之金银 , 只准向纸币发行局兑换纸币 , 不准在市面流行。 ” —— 摘编自戴建兵《一个时代货币思想的进步 —— 孙中山货币思想及实践评议 》 - 7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根据材料一 , 概括我国古代铸币政策的特点。 (6 分 ) (2) 根据材料二 , 指出孙中山实行 “ 货币革命 ” 的主要措施 ,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3 分 )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我国古代和民国初年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 (6 分 ) - 8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特点 : 铸币专营政策历史悠久 , 历代传承 ; 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政府的铸币权 ; 对民间私铸行为管控较严。 (6 分 ) (2) 主要措施 : 严禁金银在市面上流通 , 用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3 分 ) 原因 : 民国初期政府财政困难 ; 金属货币制度存在缺陷 ; 西方货币理论传入中国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 孙中山的个人认识 ; 纸币的优越性。 (10 分 ) (3) 共同作用 : 维护国家统一 ; 维护社会安定 ;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6 分 ) 解析 第 (1) 问 , 从材料一 “ 铸币专营是我国古代相沿已久的传统政策 ” 得出铸币专营政策历史悠久 , 历代传承 ; 从材料一 “ 自秦汉统一后 , 法律上就规定铸币权属于国家 ” 得出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政府的铸币权 ; 从材料一 “ 敢有盗铸者身死 , 家口配没 ”“ 诸私铸钱者 , 流三千里。作具已备 , 未铸者 , 徒二年 ; 作具未备者 , 杖一百 ” 得出对民间私铸行为管控较严。 - 8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第 (2) 问 , 第一小问从材料二 “ 严禁金银 , 其现在作钱币之金银 , 只准向纸币发行局兑换纸币 , 不准在市面流行 ” 得出孙中山实行 “ 货币革命 ” 的主要措施是严禁金银在市面上流通 , 用纸币取代金属货币。第二小问从材料二 “ 中国百废待兴 , 财政极度困难 ” 得出民国初期政府财政困难 ; 从材料二 “ 中国财政紧张和金融恐慌往往源于金属货币本身的缺陷 ” 得出金属货币制度存在缺陷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西方货币理论传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孙中山的个人认识等都是孙中山实行 “ 货币革命 ” 的原因。第 (3) 问 ,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 , 我国古代和民国初年货币政策都是强调货币统一 , 铸造权在中央 , 这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 ; 同时 , 铸币权在中央 , 还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8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一 清代地方政府官吏责任集中 , 凡戍卫城池、稽查公共场所、缉捕盗匪、武器管制 …… 流民管理、禁赌禁烟等皆其职责。乾隆时 , 随着人口流动加大 , 城市强化保甲制度 , 将本地民户与以客商为主的短期流动人口编入保甲。此外 , 驻军、地方民团以及地方绅士也会参与城市治安管理。清乾嘉时期后 , 城市治安每况愈下 , 治安问题层出不穷。清代城市治安管理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 , 巩固了清王朝统治基础。 —— 摘编自杨发源《清代地方城市 治安管理研究 —— 以重庆为中心》等 - 8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材料二 从 18 世纪后期起 , 英国社会治安问题日益显现 , 呈快速增长趋势 , 并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治安问题的发生与城市人口剧增有关。城市经济水平一时无力容纳大量人口 , 导致严重的流民问题。而传统的非专职性和全民义务性的治安制度捉襟见肘。为此 , 英国政府展开综合治理 , 采取禁止酗酒、安装街灯、改善城市环境等措施 ; 实行道德习俗改良运动、建立现代警察制度等改革。英国由此建立了较完善的现代社会管理机制 , 这正是蓬勃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 —— 摘编自许志强《应对 “ 城市病 ”: 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经历与启示》 等 - 8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根据材料一 , 概括清代地方治理的特点。 (6 分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 18 世纪后期中英两国治安问题突显的共同背景。 (8 分 )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推动英国城市治安好转的因素及其影响。 (11 分 ) - 8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特点 : 小政府大责任 ; 强化保甲制度 ; 社会广泛参与 ; 城市治安恶化 ; 维护专制统治。 (6 分 ) (2) 共同背景 : 新经济因素促进人口流动 ; 贫富差距加剧社会矛盾 ; 新思潮引发社会风气变化 ; 原有治安体制存在弊端。 (8 分 ) (3) 因素 : 资本主义发展 ; 新型工业技术的应用 ; 治安管理机制的改革 ; 改善贫民的生活状况 ; 城市规划水平提高 ; 注重道德习俗改良等。 (6 分 ) 影响 : 完善了社会管理 ; 促进了经济发展 ; 提高了生活品质 ; 为人民谋福祉。 (5 分 ) - 8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第 (1) 问 , 据材料一 “ 清代地方政府官吏责任集中 , 凡戍卫城池、稽查公共场所、缉捕盗匪、武器管制 …… 流民管理、禁赌禁烟等皆其职责 ” 得出小政府大责任 ; 据材料一 “ 乾隆时 , 随着人口流动加大 , 城市强化保甲制度 ” 得出强化保甲制度 ; 据材料一 “ 驻军、地方民团以及地方绅士也会参与城市治安管理 ” 得出社会广泛参与 ; 据材料一 “ 清乾嘉时期后 , 城市治安每况愈下 , 治安问题层出不穷 ” 得出城市治安恶化 ; 据材料一 “ 巩固了清王朝统治基础 ” 得出维护专制统治。第 (2) 问 , 据材料一 “ 乾隆时 , 随着人口流动加大 , 城市强化保甲制度 ” 及材料二 “ 治安问题的发生与城市人口剧增有关 ” 得出新经济因素促进人口流动 ; 据材料二 “ 传统的非专职性和全民义务性的治安制度捉襟见肘 ” 得出原有治安体制存在弊端 ; 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贫富差距加剧社会矛盾、新思潮引发社会风气变化等 。 - 8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第 (3) 问 , 第一小问 , 据材料二 “ 英国政府展开综合治理 , 采取禁止酗酒、安装街灯、改善城市环境等措施 ” 得出城市规划水平提高 ; 据材料二 “ 实行道德习俗改良运动 ” 得出注重道德习俗改良等 ; 据材料二 “ 建立现代警察制度等改革 ” 得出治安管理机制的改革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资本主义的发展 , 改善了贫民的生活状况。第二小问 , 据材料二 “ 英国由此建立了较完善的现代社会管理机制 ” 得出完善社会管理 ; 据材料二 “ 这正是蓬勃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 ” 得出促进经济发展 ; 据材料二 “ 英国政府展开综合治理 , 采取禁止酗酒、安装街灯、改善城市环境等措施 ” 得出提高生活品质、为人民谋福祉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