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2020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渭南市2020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

渭南市2020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制度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建国”指分封制;“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强调的是分封等级秩序,它的理论依据为宗法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的等级秩序,故选D;材料信息与文化认同无关,排除A;分封制下,不能形成君主专制,排除B;分封制下,周王对地方实行间接控制,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联系所学西周政治制度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 ‎2.《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A. 华夏民族开始形成 B. 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 C.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 D. 阶级关系发生变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战争频仍。经过不断的斗争和融合发展,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故选C;A错在“开始”表述错误,排除;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3.孔子的儒家学说里本无禁欲思想,宋代儒学家却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论语》中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9世纪末康有为却“托古改制”。这些现象 A. 是对传统儒学的否定 B. 推动了传统儒学健康发展 C. 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 D. 有利于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孔子其人主要是阐述前圣所作而不创作, 他相信并且喜爱古代文化,主张恢复周代的社会秩序,宋代儒学“存天理,灭人欲”意在维护封建统治,康有为“托古改制”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材料说明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故选C;宋代儒学发展了儒家思想,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思想,二者都没有否定儒家学,排除A;康有为“托古改制”目的不是推动儒学发展,排除B;康有为“托古改制”不是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而是宣传维新思想,排除D。‎ ‎4.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唐宋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科举制的特点是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 C.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打破了士族贵族对官职的垄断,采取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故选B;ACD是科举制的影响,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联系所学科举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5.宋朝王小波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为号召起义,明朝李自成以“均田免粮”为号召起义,太平天国提出“有田同耕”,自古代到近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 A 实现“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 B. 土地高度集中破坏了小农经济 C. 土地兼并导致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D. 土地私有制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古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对获得土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实现“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故选A;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说法不合史实,排除;D无法体现农民起义的诉求,排除。‎ ‎6.自明中叶以来,江南地区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以及植棉、纺纱、织布等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表明 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结构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D. 经济发展的区域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反映了明朝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说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调整,这源于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的形成,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城市化问题,排除C;材料反映明朝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无法体现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7.考据学在清代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其主要内容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入手,从事经书古义的考证。考据学以其求实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对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作出了较大贡献。考据学的兴起体现了 A. 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反思 B. 对孔孟儒学的否定 C. 市民工商阶层的经济诉求 D. 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考据学以其求实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对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做出了较大贡献”可知当时儒学思想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注重伦理教化,不注重实学,因而学者提出考据学,答案为A;考据学是考证古代经书的古义,而不是对孔孟儒学的否定,B错误;考据学与市民工商阶层的经济诉求没有关系,C错误;考据学没有批判君主专制,D错误。‎ ‎8.中华帝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历经统一---分裂---统一的过程,历经建立---瓦解---统一的若干回合,但每一次重建,都是以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为内核和表现的。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A. 表现形式较为单一 B. 核心内容具有重复性 C. 民族观念逐渐淡化 D. 发展进程具有连续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华帝国在其发展过程中,紧紧围绕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这个主轴展开,这正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发展连续性的体现,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表现形式多样,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是不断发展成熟的,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向前发展,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9.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梁启超旨在 A. 推翻君主政体 B. 批判封建伦理 C. 进行思想启蒙 D. 传播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梁启超强调我国的最大问题是“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即无公民意识;“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所以面对中国近代沦亡之时,民众不关心此事,可见民族意识缺失,梁启超旨在进行思想启蒙,唤起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故C正确;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不主张推翻君主政体,排除A;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梁启超主张改良,不主张革命,排除D。‎ ‎10.孙中山在评价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说:“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孙中山说“不谋而合”是基于二者 A. 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B. 都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 C. 都符合各自民主革命的国情 D. 都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苏俄新经济政策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苏俄新经济政策是以发展社会主义为目标,排除A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排除C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与市场作用没有关系,排除D项。‎ ‎11.1940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作出《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内党支部教育的指示》,‎ 要求“普通党员的政治教育,一般的应当包含:怎样做共产党员、支部本身的工作 统一战线政策,乡村工作。争取伪军工作。临时的策略教育等。”这表明,中共在抗 日根据地的党性教育 A. 强化贯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 侧重提高普通党员的军事水平 C. 强调各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 D. 注意结合敌后抗战的实际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根据材料信息“怎样做共产党员,支部本身的工作,统一战线政策,乡村工作,争取敌伪军工作,临时的策略教育等”可知,材料强调要根据抗日根据地的实际需要开展党员教育,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在抗日根据地内加强对党员的政治教育,没有涉及军队的领导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的主旨是加强对党员的政治教育而非提高党员的军事水平,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强调党员在根据地要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没有凸显出支部的战斗作用,故C项错误。‎ ‎12.《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中指出:“土地会议应该采取彻底平分土地的方针,……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些东西的人们,地主富农所得的土地财产不超过也不低于农民所得”。上述现象可能出现于 A.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B.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陕甘宁边区 C. 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 D. 人民公社化时期的中国农村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可以看出中央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解放战争时期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有关,目的是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故选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不符合题意,排除A;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的是双交双减的土地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的是公有化程度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13.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民进城和城市间人口流动。2014年中央逐渐改革户籍制度,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地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6年9月,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据此分析户籍制度的改革 A. 符合对外开放引进人才的需要 B.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C. 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D. 导致城乡差距拉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我国实现了户籍制度的改革,取消了农业与非农业户籍的限制,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利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故选C;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过程,当时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主要不是为了引进外资和人才,排除A;当时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之上进行的,B因果关系颠倒,排除;城乡差距拉大并非户籍制度改革所导致,排除D。‎ ‎14.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际经济委员会党组《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批准在全国试办12个托拉斯。之后,建立了如同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等批专业性大公司。到1965年,全国工业产值比1962年增长了8.5%,成本降低了9.5%,这表明中共中央意在 A. 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失误 B. 探索新型工业管理体制促进经济发展 C. 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专业市场 D. 利用有利国际形势发展外向型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63年”来看,试办托拉斯、建立专业性大公司是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而采取的措施,表明党中央探索新型工业管理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故选B;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建立专业性大公司与纠正农村工作失误无关,排除A;试办托拉斯、建立专业性大公司与“运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无关,排除C;试办托拉斯、建立专业性大公司无法体现利用有利国际形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并且此时我国还没有对外开放,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3年”“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联系所学6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的史实分析解答。‎ ‎15.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计划机关采用价格工资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来取代分配实物指令性计划。这一理论曾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很有影响力。这表明当时我国 A. 经济改革思想的高度统一 B. 城市经济改革已全面启动 C. 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 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和探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计划机关采用价格工资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来取代分配实物的指令性计划”主要体现的是探索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和探索,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改革思想是否高度统一,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城市经济改革的内容,排除B;1992年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 ‎16.习近平主席在某国际组织上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着力发展务实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这反映了新时期的中国 A. 打破了美国长期遏制中国的局面 B. 开始步入国际舞台体现大国担当 C.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上海合作组织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材料反映新时期的中国积极推动构建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努力,故选D;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国长期遏制中国的局面,排除A;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国开始步入国际舞台,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联合国,排除C。‎ ‎17.伯利克里说“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材料表明这种民主政治 A. 实行了人民直接参政的国家管理形式 B. 避免了民主政治过于泛滥 C. 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D. 是以法律为基础的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伯里克利统治时期民主政治达到顶峰,除了十将军外,所有公民可以抽签方式担任公职,为鼓励公民参与政治,发放津贴,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故选C;雅典民主是公民的民主,A错在“人民”上,排除;材料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无法避免直接民主造成的民主泛滥,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以法律为基础”,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分析解答。‎ ‎18.古罗马《法理概要》中说:“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该国本身特有的法。至于出自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以下关于市民法叙述正确的是 A. 有利于罗马共和国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B. 有利于调解罗马帝国境内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C. 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D. 真正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可知市民法和万民法指适用对象不同,市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有利于罗马共和国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所有民族,有利于调解罗马帝国境内的民族之间的关系,故选A,排除B;《民法大全》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C;市民法是罗马奴隶社会的法律,不能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联系所学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 ‎19.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位诗人”。恩格斯这样说是因为但丁 A. 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 B. 使人们获得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 歌颂人类灵魂的美好与光明 D.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答案】C ‎【解析】‎ ‎【详解】意大利诗人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的长诗《神曲》,提倡人性,歌颂人类灵魂的美好与光明,率先对天主教会进行批判,故选C;A错在“开始”,排除;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排除B;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排除D。‎ ‎20.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  )‎ A. 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B. 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C. 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 D. 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根据材料信息“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可以判断出该材料反映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政治黑暗不平等,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开始寻求新精神寄托,于是浪漫主义文学兴起。浪漫主义文学出现在因此C项说法正确;选项A、D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排除;选项B不是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排除。‎ ‎21.19世纪以来英国多次进行议会改革。其中1832年改革使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1867年改革进一步降低选举资格,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 A. 逐渐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 最终完成了议会改革的目标 C. 与经济基础的发展演变相适应 D. 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逐渐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农业工人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工业资产阶级经济的地位不断提高,无产阶级队伍壮大,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是与经济发展演变相适应的,故选C;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并没有实现普选权,排除A;B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D与题意无关,排除。‎ ‎22.德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社会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于1883年、1884年、1889年分别颁布了《医疗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龄和残疾保险法》。材料反映了德国 A. 消除了贫富差距 B. 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C. 否定了自由资本主义原则 D. 推动了企业自觉科技创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德意志帝国以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保护社会稳定,是适应德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A说法绝对化,应排除;德意志帝国以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并没有自由资本主义原则,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3.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的比较。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 B.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C. 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 D. 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答案】C ‎【解析】‎ 消费品的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都是非常高的,这个信息足以证明苏联在二五计划期间是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农业和轻工业也是正增长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并未达到协调均衡发展的程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是一五计划期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4.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按照存款原则建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基金总额为50亿美元。会员国投票权取决于在基金会组织中的份额大小。“怀特计划”的提出 A. 彰显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 B. 体现了互惠互利的原则 C. 符合美国经济扩张的需要 D. 为马歇尔计划奠定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会员国投票权取决于在基金会组织中的份额大小”反映了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取得世界金融霸权的企图,符合美国经济扩张的需要,故选C;材料信息与各国经济联系无关,材料也无法体现互惠互利的原则,排除AB;“怀特计划”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会员国投票权取决于在基金会组织中的份额大小”,联系所学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史实分析解答。‎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香港英国官方统计,1952年,香港有147家工厂倒闭,除了倒闭的工厂外其余工厂也处于半停工或部分停工状态,工人失业人数超过50%。工业制品对外销售额1951年月平均为25,976,466港元,1952年月平均为19,138,429港元。1953年,一个香港厂商感慨地对记者说:“香港的工业实在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香港在历史和地理上与中国大陆连接,尽管大陆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但香港都享受不到。香港工业在奋力挣扎,工业商会要求英政府的协助与保护,得到的是于事无补的卫冕之词。有些厂家努力改善生产,提高品质,减低成本,甚至采用联营方式来向海外推销,然而在美日商品的倾销面前,这种竞争显然是软弱无力的,于是有些人想到南迁到南洋各地,但是不景气笼罩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何处是乐土?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日益严重的大前提下,一切舍本逐末的办法都是枉然。‎ ‎——摘自陈真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工业资料》‎ 材料二:香港工业的困难是不是没有办法解决?但回顾三年来新中国伟大的成就,大建设开始了,人民生活改善副工业化的美丽景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因此,面向大陆,面向祖国是香港唯一的出路。许多有远见的爱国的厂家,由香港内迁后的蓬勃发展情况,正是徘徊在歧途上的香港厂商的一个光明的启示。‎ ‎——摘自陈真主编《中国近代史工业资料》‎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工业发展的状况及其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副工业化的美丽景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中的工业化的特点及成就。‎ ‎(3)综上所述,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1)状况:工厂倒闭增加;工人失业;对外贸易下降;工业发展不景气。‎ 原因:香港是殖民地,是英国的商品销售产地和原料产地(香港市场);香港主权没有收回享受不到祖国大陆的资源和市场(大陆市场);受不到英国政府的积极保护(政策);香港工业品在海外市场中受到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挤压(国际市场);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特点: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建设集中在东北地区。成就: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3)启示: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大陆广阔的市场是香港经济的发展的后盾;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解析】‎ ‎【详解】(1)状况:根据“香港有147家工厂倒闭”得出工厂倒闭增加;根据“工人失业人数超过50%”得出工人失业;根据“工业制品对外销售额1951年月平均为25,976,466港元,1952年月平均为19,138,429港元”得出对外贸易下降;根据“不景气笼罩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得出工业发展不景气。‎ 原因:根据“香港的工业实在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得出香港是殖民地,是英国的商品销售产地和原料产地;根据“香港在历史和地理上与中国大陆连接,尽管大陆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但香港都享受不到”得出香港主权没有收回享受不到祖国大陆的资源和市场(大陆市场);根据“工业商会要求英政府的协助与保护”得出受不到英国政府的积极保护(政策);根据“在美日商品的倾销面前,这种竞争显然是软弱无力的”得出香港工业品在海外市场中受到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挤压(国际市场);根据“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日益严重的大前提下”得出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特点:根据所学可知,此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工业化特点可从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建设集中在东北地区等角度分析总结。成就:根据所学,可从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等角度分析回答。‎ ‎(3)启示:可从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大陆广阔的市场是香港经济的发展的后盾等方面分析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为14~18世纪发生在事件,从图中提取相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历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提取“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两个历史事件,拟出论题:文艺复兴促进新航路开辟。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文艺复兴提倡人性解放、追求现实生活幸福,推动人们冒险追求财富,为新航路开辟奠定思想基础等角度分析阐述即可。‎ ‎27.材料 ‎ ‎ 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到60年代末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始终把开发人的能力与振兴科学技术作为重要内容,适应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对教育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高等教育中,从专业系科和招生规模方面,增大了理工科的比例。此外,还采取多种措施,扩充研究生院招生人数,改进育英奖学金制度等,以培养更多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在初、中等教育中,充实了实习内容和实验设备,增大了职业高中的比例。在普通高中也增设了职业课程,以培养掌握现代技术的熟练工人。在职业教育中,从60年代初增设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企业急需的中级技术人员;同时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增大商科和工科的比例。在企业内部也加强了对熟练技术工人和中级技术人员的培训。所有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日本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崛起。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进一步普及。‎ ‎——向娟《日本史:二战后日本教育的新发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注重科学技能人才的培养;调整教育结构,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企业内部加强技术培训。‎ ‎(2)影响:提高了劳动者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使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六十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把开发人的能力与振兴科学技术作为重要内容”得出注重科学技能人才的培养;根据“在高等教育中,从专业系科和招生规模方面,增大了理工科的比例。……同时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增大商科和工科的比例”得出调整教育结构,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根据“在企业内部也加强了对熟练技术工人和中级技术人员的培训”得出企业内部加强技术培训。‎ ‎(2)影响:根据“提高了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出提高了劳动者的科技水平;根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得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根据“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得出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根据“使日本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崛起”,结合所学得出使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六十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28.材料 ‎ ‎ 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美西战争爆发。海权理论创始人马汉认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本身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国际上陷入孤立,特别是古巴和菲律宾两地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钳制着大量西班牙军队。美西战争最终,西班牙大败并请求停战,两国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转让美国;美国为获得菲律宾向西班牙交付2000万美元作为抵偿。‎ ‎——摘自王丹韵《浅析美西战争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西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西战争的影响。‎ ‎【答案】(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急于开辟海外市场;海权论思想的影响;古巴、菲律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西属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西班牙殖民帝国衰落。‎ ‎(2)影响:美国获得新的殖民地、扩大了海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迅速增长;加速了西班牙等老殖民主义国家的衰落;古巴沦为美国的保护国,菲律宾成为美国的殖民地;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和斗争。‎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美国急于开辟海外市场;根据“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得出海权论思想的影响;根据“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本身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得出古巴、菲律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根据“特别是古巴和菲律宾两地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得出西属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根据“西班牙早已衰落”得出西班牙殖民帝国衰落。‎ ‎(2)影响:根据“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本身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得出美国获得新的殖民地、扩大了海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迅速增长;根据“美西战争最终,西班牙大败并请求停战”得出加速了西班牙等老殖民主义国家的衰落;根据“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转让美国”得出古巴沦为美国的保护国,菲律宾成为美国的殖民地,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和斗争。‎ ‎29.材料 ‎ ‎ 张骞(?一前114,城固县人(今属陕西),“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应募出使西域。途经匈奴境内被捕获,扣留十余年之久,面对单于的威逼利诱,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后设法逃出匈奴西行至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东归,张骞返回长安,行经匈奴时,又被俘获,被拘一年多适逢匈奴内乱,方逃出,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初行时百余人,生还的仅他和堂邑父而。张骞把他在西域了解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情况,汇报给武帝。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西域,他和副使出使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其他诸国。公元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此后,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使臣往来络绎不绝,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张骞出使西域前后十九年,行程数万里,途中历尽艰辛,完成了出使的任务,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 ‎——整理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张骞取得功绩的原因。‎ ‎【答案】(1)开通了丝绸之路;建立了汉朝同西域的联系,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之间及中西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心胸开阔,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 ‎【解析】‎ ‎【详解】(1)根据“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得出开通了丝绸之路;根据“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使臣往来络绎不绝,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得出建立了汉朝同西域的联系,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之间及中西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根据“途经匈奴境内被捕获”“又被俘获”“张骞再次出西域”得出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根据“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得出心胸开阔,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根据“张骞出使西域前后十九年,行程数万里,途中历尽艰辛,完成了出使的任务”得出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