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新疆呼图壁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 期中历史模块测试卷 出卷人:审卷人: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1. 促使梭伦决心消除社会动荡,振兴雅典城邦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 B. 萨拉米斯岛危机 C. “疯诗人事件”唤起了人们的爱国精神 D. 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 【答案】B 【解析】萨拉米危机是导致梭伦改革的导火线,即直接原因。萨拉米危机充分暴露了雅典政府的腐朽无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矛盾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必须改革。故本题只能选A。 2. 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 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满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梭伦改革的背景,体现了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故①正确。当时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严重,故②正确。由于阶级矛盾,当时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故④正确。故①②④组合正确,故B项正确。梭伦改革说明他对雅典民主政治没有绝望,故③错误。故①②③④组合错误,故A项排除。①②③组合错误,故C项排除。①③④组合错误,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背景 3. 在财产等级制度下的四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 A. 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多而尽义务少 B. 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 C. 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少 D. 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相关内容,梭伦改革主张按照财产等级划分公民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公民权,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就越多,并且尽的义务也多,反之亦然,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内容 4. 如果你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希腊梭伦执政的时代,下列情景中你并不能看到的是 A. 国王住在高高的山岗上并被巨石围墙护卫的王宫之中,监视并控制着全体臣民 B. 沦为债务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解放,高高兴兴回到自己家中 C. 第三等级的公民积极参加四百人会议的活动 D. 通过抽签产生的陪审员在民众法庭中审查案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A体现的是君主专制,因此符合题意。BCD都符合梭伦改革的内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5. 在古希腊文中,“民主”一词是由表示人民和表示主权的两词组合而成。现代西文中的“民主”一词都出自这个希腊古词。这一语言现象所表明的历史本质是 A. 民主这一词汇是由古希腊人创造的 B. 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 C. 西方文字继承了古希腊的词汇 D. 民主一词就是人民掌握主权的意思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现代西文中的“民主”一词都出自这个希腊古词”可知雅典开世界民主政治之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治体制。AD是对题干现象的理解,没有把握实质;C说法绝对化,仅民主一词不能说明西方文字继承了古希腊的词汇。B符合题意。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影响 6.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 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材料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农民在井田上劳动时有所藏匿;而在自己的土地劳动时则积极性比较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故D项正确,C项错;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7.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 遵循先代旧制 B. 因时进行变革 C. 加强思想控制 D. 强化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这段话大意为:“圣人不改变人民(的习惯)就能实施教化,智者不修改法律就能治理。顺着人民(的习性)实施教化,不劳累就能成功;依着(已有的)法律来治理,官吏和人民都能对此感到习惯而安全。”明显是不主张变法者的言辞,另外这段话并没有强调要“加强思想控制”,强调的是“圣人之治”已经使天下很安宁了,所以说按着以前“圣人”的那一套来,一定也能将这种安宁延续下去,战国时期公认的圣人都是尧舜一类的原始社会时期的先王,这段话明显是因循守旧的倒退思想,故A正确,排除B、C、D。 8.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A、B、D选项都属于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B选项则属于消极影响。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 9.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 A. 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 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 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 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投宿,谁就要连坐的。”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商鞅之法深入人心,连商鞅本人也不能置于法外,A项正确。民众并未切齿痛恨商鞅,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守旧贵族反攻倒算,而是强调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排除C。商鞅对秦国有巨大贡献,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奠定基础,排除D。 10. 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①只有改革才能生存 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 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启示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说明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故①正确;秦国商鞅变法反映了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故②正确;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过于绝对,改革往往是曲折的,故③错误;商鞅的结局说明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故④正确,故①②③组合错误,故A排除。②③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①②④组合正确,故C正确。①③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启示 11. 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 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 ②农民负担沉重 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 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于北魏政权各种制度的欠缺,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致使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北魏改革迫在眉睫。故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2.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 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可用排除法。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个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故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它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联系史实可知,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均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故选B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13.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 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 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③平城经常受到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 ④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略 14.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是 A. 内迁的过程 B. 汉化过程 C. 农业化过程 D. 封建化过程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过程中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合,故A项不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排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少数民族融合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学习汉族先进文明,实现封建化的过程,而汉化和农业化都是封建化的表现,故排除BC,D项正确。 15. 北宋中期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具体表现在 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②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③冗官冗兵冗费 ④少数民族的威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宋中期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的表现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由于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①正确;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故②正确;北宋初年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故③正确;北宋中期面临少数民族的威胁,如辽、夏等,故④正确,故①②③组合错误,故A排除。②③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①②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①②③④组合正确,故D正确。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背景 16. 下列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思想的有 ①青苗法 ②农田水利法 ③方田均税法 ④市易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指的是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中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青苗法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农田水利法,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灌溉,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①②③④正确,排除ABD,所以选C。 17. 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 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都加速封建化进程 ④都有利封建统治的巩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的相似影响。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社会中期所进行的一次自我完善与调整,也与民族间的融合没有关系,②③属于孝文帝改革的,与王安石变法不符。所以答案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比较 【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局限性: (1)变法没有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18. 保甲法的作用有 ①加强对民众控制 ②减少军费开支 ③增强抵制少数民族入侵的力量 ④有利于兵农合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保甲法是指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保甲法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加强对民众控制,以便稳定封建秩序,①项正确。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同时有利于增强抵制少数民族入侵的力量,故②③正确。保甲法农忙时保丁进行生产,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有利于兵农合一,④正确。综上所述,排除ABC,所以选D。 19. 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 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 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 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 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王安石认为:“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任用贤才是国家兴盛的关键,故排除CD项;但变法当中出现了用人不当的现象,B项正确,A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 20. 14-16世纪西欧封建国家的政治状况是 ①资产阶级兴起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②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要求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③一些君主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 ④天主教会的权利受到挑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略 21. 欧洲宗教改革的主张或措施中对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提供借鉴的是 A. 剥夺天主教会的财产 B. 加尔文主张建立民主、共和的教会组织 C. 加尔文主张勤勉敬业和积极进取 D. 因信称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加尔文主张建立民主、共和的教会组织,民主、共和与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宗教改革的影响: (1)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2)解放了思想,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促进欧洲民族意识高潮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22.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 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 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 C. 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 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教是宗教改革后建立的,因此不能说是新教反对天主教,排除A。宗教改革中英国建立了本民族教会——英国国教,其他国家只是进行了改革,因此建立本民族教会不是实质,排除B。新教的信徒不仅仅局限于资产阶级,排除C。宗教改革实际上资产阶级发起的,天主教是当时最大的封建主,因此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运动是以宗教的形式反对封建统治,D项正确。 点睛:本题属于实质类型选择题,本题的解答思路和规律是,第一必须要明确实质的准确含义;第二要弄清材料中宗教改革的内容,再结合宗教改革时代背景、目的等方面去思考,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3.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次历史的进步,表现在 ①为俄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②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③推动了俄国社会发展 ④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略 24. 列宁指出“1861年诞生了1905年”其真正含义是 A. 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不断高涨的农民革命潮流中发生的 B. 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成为1905年革命的根源 C. 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 D. 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发生的 【答案】C 【解析】略 25.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 ①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②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③司法方面实行公开审判 ④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代化的内涵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工业化和思想自由化等多个方面,结合所学不难判断①②③④均是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近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答案选D。 考点: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26. 亚里士多德说:“梭伦的政体在三个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一是不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再就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第三则是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据说,因此群众有了力量。民众既然在表决方面是主人,也就是政体的主人。”材料认为“梭伦政体”的突出贡献是 A. 冲击了贵族相互保护的习俗 B. 强化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C. 发展了雅典公民的平等观念 D. 增强了剥削奴隶及异邦人的意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可以看出梭伦政体强调的是平等意识,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名师点睛】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特征 ①主权在民(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公民大会);②轮番而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五百人大会);③公民内部平等;④法律至上 27.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 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 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可以得出露田是不能继承的,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以A项错误。B项与史实及材料内容不符合,所以排除B项。C项也是错误项,国家不是出售土地给农民。均田制下的农民必须向国家承担一定的赋税和徭役,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 28. 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由此可见他 A. 主张儒佛合一 B. 抨击当朝统治 C. 抨击科举制度 D. 注重经义策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实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题干材料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主张儒佛合一,故A项错误。抨击科举制度,过于笼统,故C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抨击当朝统治,故D项错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内容 【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北宋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29. 布鲁斯·雪莱的《基督教会史》认为:加尔文强调上帝的主权反过来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国家观。路德倾向于认为国家至高无上。……但加尔文教导说,没有人(无论是宗教还是国王)可以要求绝对的权力。……加尔文教反对君主施行独裁的思想是现代宪政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据此可知雪莱主要强调 A. 以上帝名义反对君主独裁 B. 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结果 C. 加尔文教崇尚民主共和 D. 宗教改革思想是现代宪政的核心思想 【答案】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 30. 俄国1861年改革剥夺了贵族地主支配农民的权力,却没有遇到贵族地主的强烈抵抗。过去贵族地主不能随意转让和买卖土地,他们现在成为真正的土地所有者并获得最好的土地。许多贵族已经或濒临破产,改革却使他们获得了一大笔资金。对于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 改革实际上是由贵族地主支配的 B. 改革使俄国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C. 改革加强了贵族地主的经济实力 D. 改革未能反映当时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讲述的侧重点是关于俄国土地制度的变化,不是改革的领导力量,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地主从过去不能转让和买卖土地变成现在真正的土地所有者,实际上反映了俄国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B项正确;改革虽然使部分贵族获得资金,但是因为缺乏横向对比,不能表明贵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增强,故C项错误;农奴制改革适应了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故D项错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措施 【名师点睛】全面认识农奴制改革的特点 从政治方面看,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其有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 从经济方面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 从整个内容来看,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3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梭伦 材料二 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 500斗级 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骑士级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双牛级 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斗农产品。享有除担任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雇工级 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这一措施对雅典的哪个阶层最有利? (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根据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梭伦改革。 【答案】(1)特点:体现了“中庸”色彩;革命性。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对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最有利。 (2)实质: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由其财产资格来决定。 目的: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主统治。 (3)评价:A.积极性:梭伦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总之为雅典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B.局限性:民主化改革不彻底,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我手执一只大盾,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可知梭伦改革既照顾平民又不使贵族利益受损,体现了“中庸”色彩;根据材料“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 体现了与以往相比,梭伦改革具有“革命性”;第二小问措施,根据材料“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可概括措施为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第三问,通过材料中的措施,可知梭伦改革对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最有利。 (2)第一小问实质,根据材料“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可知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公民获得了一些权利;结合材料二可知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由其财产资格来决定。第二小问,关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主统治等方面思考作答。 (3)关于评价梭伦改革,根据所学知识,评价历史事物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梭伦改革的评价也应该从积极(促进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打破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引领雅典走上民主的道路)和消极(民主化改革不彻底,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两个方面分析作答。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晏(刘晏,唐朝著名理财大臣)……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刘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赀,以佐军兴。虽拿兵数十年,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材料二“今天下财用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内外不相知,盈虚不相补……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徒使富商大贾,乘公私之急以擅轻重敛散之权。今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续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出发点,并比较二者在具体做法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共同影响,并简要谈谈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答案】(1)出发点:平抑物价,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不同:刘晏设官员及时了解物价动向,设常平仓调节粮价;王安石设发运使掌控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和市场动态,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进行政府采购。 (2)影响:①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有利于社会稳定;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巩固了统治;③减轻人民负担,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利益。 【解析】(1)第一小问的出发点,根据材料一“刘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赀,以佐军兴”、根据材料二“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可知两者的出发点是都以平抑物价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 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可从设官员及时了解物价动向,设常平仓调节粮价等方面归纳概括;根据材料二“今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可以得出王安石设置发运使掌握物价,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进行政府采购。 (2)第一小问的影响,根据材料及第(1)问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等方面分析作答。第二小问的启示,属于开放型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分析可以知道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需要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整体分析:本题以刘晏与王安石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出发点以及二者在具体做法上的不同之处,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共同影响以及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等相关内容,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则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三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徒贵就贱,用近易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实行的经济措施。材料二、三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与王安石在商业政策上的相同之处。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答案】(1)材料一措施:重农抑商; 材料二三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 影响:①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②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③但其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行收购、运输,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2)相同:都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干预商业经济的发展。 原因:商鞅以此引导人们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王安石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一中的“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表明商鞅对农业的重视,对工商业征收征税,主张提高粮食价格。第二小问,通过材料二中的“市易”、“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实行市易法;“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说明实行均输法。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材料二、三信息及王安石变法的意义来回答。 (2)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信息的解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利用国家权力干预商业的发展。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及意义,分析得出商鞅是主张重农抑商,而王安石则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 点睛:解决本题的几个关键:1.审设问,明确设问“经济措施、材料二三措施、影响”、“相同之处、原因”;2.阅读材料和提出关键信息,如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等;3.联系所学知识,准确运用材料和课本语言;4.组织答案,按设问要标明答题项“经济措施、材料二三措施、影响”、“相同之处、原因”等,做到分点作答,语言表述准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