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选修) Word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 二 历 史(选修)试 题 2019.4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总分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注重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主张“礼”、“法”并施 2.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 A.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 B.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 3.他是中国社会刚刚开始其内发原生的近代化转型初期所出现的一位思想巨人,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的先知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下列属于其思想主张的是 A.天下为主,君为客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4.有一种书法,在造型上有两个倾向:一、结构上倾向于扁平,强调水平线条;二、每一字中夸张一条水平线,以毛笔“逆入、平出、挑起”造成明显的“波磔”。下面属于这种书法的是 A B C D 5.历史上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无路,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拂郁感慨之怀”,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成就是 A.文人画 B.元杂剧 C.京剧 D.小说 6.近代,康有为将《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句读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引起了思想界不小的震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侧面反映了文言文不加标点容易引起歧义的局限性 B.体现了康有为借传统儒学阐述政治主张的思想特点 C.表明了资产阶级有启发民智以推进民主的思想认识 D.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在当时已经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 7.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8.《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9.下表据陈大伙《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道路》相关内容编制: 时期 阶段 思想理路 思想内容 清末民初 萌芽 屈辱中 觉醒 ①在屈辱中寻求民族自信:“师夷”“仿行”“爱国”,“中华民族”观念正在形成之中。 抗战时期 成长 救亡中 勃发 ②“民族复兴”意识勃发,中共提出“民族复兴”的终极指向和道路选择。 新中国 时期 升华 奋进中 超越 ③民族独立,社会变革,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科学发展,全面小康,“民族复兴”空前自信。 对表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①②③思想主题完全一致 B.②③目标和任务完全相同 C.①②③都解决了中国问题 D.②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0.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生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B.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不断转型 D.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11.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己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材料中“到了成熟的地步”最主要的理论是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12.《邓小平时代》记载:“ 1978年,邓小平在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说明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利用市场相结合 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此后,中国政府 A.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B.初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14.在古希腊,智者就已经把正义作为伦理问题来研究,并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进行探讨。此后,这一基本观念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进一步发挥。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规定法律的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权害他人,各得其所”。这说明西方法律 A.重在探讨伦理道德 B.蕴涵人本主义精神 C.源自社会习俗规定 D.体现公平正义原则 15.“在这一群优秀的人物中间所主张的学说是: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下列属于“这一群优秀的人物”范畴的是 A.普罗泰戈拉 B.但丁 C.马丁•路德 D.达尔文 16.“(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这表明宗教改革有助于 A.加强世俗王权的权威 B.弱化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教会的思想专制 D.强化基督教会的影响 17.“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材料中“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圣经》至上,主张个人自由 B.推崇理性,要求人民主权 C. 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否定权威,推崇法律至上 18.爱因斯坦曾言:“在我之前,人们都认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从宇宙中拿走,那剩下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我却证明,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拿走了,什么都剩不下。”爱因斯坦的理论 A.建立了信息网络大大缩小时空距离 B.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 C.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D.主要论证时间和空间可以单独变化 19.《西方文明史》写道:“首先是对个人创造力,以及对自然的毫不含糊的、全面的颂扬, 无论是一朵花,还是一座山脉,大自然因其直接深刻地留在人的感觉之中而受到珍视。除了对生命之外,人们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自然的反应自由地作出各种解释,而不是仅仅反映一套一般的理性法则。”与这一特征相符的文学作品是 A B C D 20.朱玛在《电影艺术概论》中说:“电影艺术威力极大,祸福相生,犹如炸药原子弹,可以开山发电,为人类造福,又可以毁坏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使城镇变为一片废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在此,朱玛强调 A.电影艺术的功能日渐多样化 B.人类需要合理利用电影艺术 C.电影题材日渐关注人类生存 D.电影艺术的教化功能很明显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 ——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 对于南朝北投者,拓拔氏尤能注重拔耀……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怆,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 ——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6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及影响。(6分) 2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日本的工业化借助国家的力量,走了一条独特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日本的工业发展中,政府扮演着一个非常积极的中心角色。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在经过初期的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后来大量的私人工业在日本出现时,政府的意愿和政策仍起到很大的作用。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日本公司常常争取荣耀和威信,工厂管理者认为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增益和保护下级。这种态度直接来源于统治日本很多世纪的武士道精神。 ——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 1878年,日本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份约占20%多一点,地主经济则不到18%,个体经济约占60%,1893年,资本主义经济的比重上升到35%-40%,个体经济的比重约占45%左右,地主经济也有所发展,但在比重上则降至17%以下。 ——吕方和《简论明治维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政府扮演“中心角色”的主要措施,概括日本工业化发展的独特性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政府在“原始积累”过程中采取的措施。(8分)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经济结构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评价日本独特的工业化道路。(4分) 2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康熙帝认为“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相机徐图,则贼(指台湾郑氏政权)何时可尽灭乎!夫师行既劳,民力亦重困。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甦(同“苏”)矣。 ——《康熙起居注》 材料二 近据甘肃巡抚刘斗等合词奏称,莫洛有益地方,兵民数千哀求代题留任。又据西安等处乡约百姓赵琏等称,莫洛、白清额实心实政,老稚感悦,保奏留任等语。朕思简用督抚,原欲其绥辑地方,爱养百姓。今莫洛等……俱著复原官仍留任,以后著意殚心供职,以副朕宽宥任用之意。 ——《圣祖仁皇帝(康熙)御制文集》 材料三 强调君主对民的责任与义务是民本思想中最有意义的一点。康熙皇帝就经常告诫自己:“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 他谨慎地履行政务,目的在于使万民无忧、皇权稳定。然而,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 ——张文英《康熙时期对“舆情”的使用及其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及其目的。(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留任莫洛等官员的理由。(3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并作简要评价。(5分) 2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创立三民主义、进行革命实践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有浓重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国际秩序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可将孙中山对国际分野的看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孙中山主要是以人种或地域为依据,做出黄白或欧亚分野的判断。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俄的兴起以及帝国主义仍然对中国等国家实行强权压迫政策等因素,孙中山对各国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出了新的国际分野。他认为以后的国际战争“不是起于不同种之间,是起于同种之间。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从对欧美国家强权政治的批判中,孙中山主张以仁义道德的“王道”取代西方列强以强权武力为内核的“霸道”规则,构建平等、和平的国际秩序。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仁爱”、“信义”与“和平”等传统伦理准则。阐发“王道”中的公平正义,与无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压迫,主张民族自决的理论是一致的,这正是孙中山与时俱进,将传统赋予时代内涵而走向联俄、联共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在一战前后对国际分野标准认识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5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无产产阶级革命道路思想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1年7月,(马克思)在同《世界报》记者谈话时就表示:国际工人协会没有规定政治运动的固定形式,它只要求这些运动朝向一个目标,“但是用什么方式来达到结局,应当由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1872年9月,在海牙代表大会上,马克思也谈到,工人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便建立一个全新的生产关系组织,“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 ——陈宇翔、余文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说》 材料二 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会同支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会脱离群众。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认为革命之所以能够和平发展,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1917年10月24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的、由列宁起草的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夺取政权方式上马克思的观点有了怎样的变化?在马克思的论著中,他是如何将社会主义学说牢固地置于科学基础之上的?(4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列宁认为选择革命方式要依据的两大因素分别是什么?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怎样的发展?(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请指出马克思、列宁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4分) 考场号_____ 考试号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 二 历 史(选修)答 题 纸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 (2) 22.(1) (2) 23.(1) (2) (3) 24.(1) (2) 25.(1) (2) (3)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选修)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C D D B D B B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C B B C C C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 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1)内容: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学习汉族典章制度。(2分) 表现:礼仪文化的建构;服饰风俗的交流;声韵之学的互动。(3分) 特征:不是一边倒“汉化”,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1分) (2)因素: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吸纳南方贤才。(3分) 影响:促进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3分) 2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1)措施:政府投资殖产兴业;大力扶植私人企业。(2分) 表现:企业家的观念(或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或企业家不以纯粹追求利润为目的);武士道精神的传统。(2分) 措施:发行纸币;设立银行;地税改革;改革俸禄制度。(4分) (2)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比重不断上升;个体经济比重下降。(2分) 评价:符合日本国情,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或成为工业强国);为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物质条件。(2分) 2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1)策略:迅速收复台湾(速战速决)。(2分) 目的:避免军队劳顿;减轻民生疾苦。(2分) (2)理由:同僚认可;莫洛等实心为政;百姓拥戴(顺应民意);康熙帝的执政理念等。 (3分,任意三点即可) (3)理念:以民为本。(2分) 评价: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社会;体现了康熙帝的政治责任和道德自觉;但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统治。(3分) 2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1)变化:由种族(或地域)转变为阶级(公理与强权)。(4分) 原因:十月革命的胜利;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等。(3分) (2)简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等。(5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1)变化:暴力革命不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正确道路;各国工人阶级应根据国情做出合理选择。(2分) 如何:撰写《资本论》,提出剩余价值理论,科学论证资本主义必亡和社会主义必胜。(2分) (2)因素:是否得到人民群众支持;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所占比重。(2分) 发展: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2分) (3)地位: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2分) 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者。(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