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卷·2019届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国邮政曾发行过一套“中国民居”特种邮票,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关于图中邮票上的居民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内蒙古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云南民居 B. ①云南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C. ①陕北民居 ②云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D. ①陕北民居 ②内蒙古民居 ③云南民居 2. 三地居民的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关于三地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①——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B. 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 ③——终年高温多雨 D. ②——湿热的气候 【答案】1. C 2. D 【解析】试题分析: 1. 根据三地民居的结构形态,尤其是房屋的屋顶和气候的对应关系,结合选项容易确定①图为窑洞,对应陕北民居;②图中的屋顶较陡,对应降水较丰富的云南地区;③为蒙古包,属于典型的内蒙古民居。④福建客家土楼民居。C正确。 2. ①位于陕北,气温年较差大,但是,仍然位于季风气候区,故降水主要分布在夏季,本选项错误。④福建客家土楼,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本选项错误;③为内蒙古民居,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为: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强,本选项错误。②民居的屋顶比较尖,反映出云南气候降水充沛,既湿热的气候D项正确。 【考点定位】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中国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形成的典型房屋建筑。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右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 治理盐碱地 B. 退耕还草 C. 保护沼泽地 D. 植树造林 4. 该区域可能位于( ) A. 云贵高原东部 B. 松嫩平原中部 C. 黄土高原中部 D. 内蒙古高原西部 【答案】3. B 4. D 【解析】试题分析: 3. 读图可以看到,该地耕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减少。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退耕还草,B对。盐碱地面积减少,治理盐碱地不是主要因素,A错。沼泽地减少,应保护沼泽地,但不是主要问题,C错。该地沙漠面积广,是干旱区,不适宜植树造林,D错。 4. 该区域沙漠面积广,应位于我国西部干旱区,可能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D对。云贵高原东部、松嫩平原中部是湿润区,植被以林地、草地为主,A、B错。黄土高原中部是半湿润区,植被以草地为主,C错。 考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 下列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 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 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 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6. 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7. 甲、乙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答案】5. C 6. A 7. C 【解析】试题分析: 5. 由图可知,甲为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该地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高时,冰雪融化量大,形成汛期,故C项错误;乙为海南岛,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河流的水量大,形成汛期。 6. 甲、乙两地分别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都具有夏季热量充足的优势;此外,两地的经济水平都不太高,劳动力价格较低,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7. 直接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A、B两地都位于山区,因此对外联系都不便,再加上两地的生产方式落后,故制约了经济发展。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根据图示的地理轮廓和重要的地理事物分布进行准确的经纬度定位,进而结合我国区域地理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内容分析即可。注意比较分析。 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由于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人们对口味的喜好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8. “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三省居民喜食辣的主要原因是( ) A. 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 B. 昼夜温差大,辛辣可驱寒 C. 自然条件特别适于种植辣椒 D. 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 9. “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哪一自然地理背景有关( ) A. 气候大陆性强,空气干燥 B.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调味品缺乏 C. 饮用水中钙含量大,吃醋不易形成结石 D. 制醋历史悠久,品质好 【答案】8. D 9. C 【解析】试题分析: 8. “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三省居民喜食辣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内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D对。与宗教信仰无关,饮食习惯也与环境有关,A错。四川盆地昼夜温差小,B错。与自然条件特别适于种植辣椒关系不大,C错。 9. “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饮用水中钙含量大,吃醋不易形成结石有关,C对。爱吃醋与气候大陆性强,空气干燥,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调味品缺乏无关,A、B错。制醋历史悠久,,品质好不是爱吃的原因,D错。 【考点定位】饮食文化特点与环境的关系。 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0. 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A. 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 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 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 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11. 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0. D 11. A 【解析】试题分析: 11. 据图可知,坡度最大才40度左右,所以不应该出现坡度变大而单位面积产沙量大量减少的过程,故A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水土流失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调用已有知识的能力。 【名师点睛】水土流失的成因与危害 成 因 危 害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①使耕地表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②流域源头和上游的水土流失,会导致下游河、湖、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 煤炭燃烧时会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为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许多地方都使用了洁净煤(如脱硫)技术。读煤炭脱硫效率图,完成下列各题。 12. 关于煤炭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均煤炭资源不断减少,主要是因为人类的不合理利用 B. 煤炭是我国目前主要的能源消费形式 C. 煤炭主要是由海洋生物演化而来的 D. 我国南方各省区煤炭资源都很缺乏 13. 关于洁净煤技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技术脱硫效率达到100% B. 该技术可以减小pH和酸雨危害 C. 该技术使煤炭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 D. 该技术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 【答案】12. B 13. D 【解析】 12. 人均煤炭资源不断减少主要是因为煤炭资源总量有限,且是非可再生资源,而人口数量却不断增加;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主要是由森林沉积后演化而来;中国南方各省区除了贵州省煤炭较多外,其余普遍缺乏。 13. 该技术脱硫效率没达到100%;该技术可使煤炭燃烧时排放的酸性气体减少,酸雨危害减小,pH增大;该技术没有体现煤炭资源循环利用,但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 不同地物在同一光谱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越大,越容易区分。下图反映了甲、乙两类植物在生长期内两个波段上的反射率。回答下列各题。 14. 在遥感影像上区分这两类植物,应该选择生长期内哪一天的影像( ) A. ①——第30天 B. ②——第75天 C. ③——第100天 D. ④——第130天 15. 如果用遥感技术来监测火灾,可以( ) A. 用来预测引起火灾的原因 B. 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 C. 预测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 D. 及时探知火灾地点和范围 【答案】14. A 15. D 【解析】 14. 同一光谱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最大,区分最容易,读图可知,波段Ⅰ第30天,两类植物的反射率差别最大,故选择①——第30天。故选A。 15. 遥感主要是用来看的,是获取信息的技术,不能预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范围,故选D。 【点睛】 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遥感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监测等地理信息的获取,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制图、查询等,数字地球主要是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把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并由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的技术系统。 结合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6. 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 ③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 C. 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D. ③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17. 若图中森林被破坏,下列叙述较为符合河流特征变化的是( ) ①河口三角洲面积增大 ②诱发河流凌汛现象 ③结冰期延长 ④河道淤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16. B 17. C 【解析】 16. ①表示三北防护林,故主要的作用是防风固沙;②表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的功能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③表示海防林,故主要的作用是抵御海风、台风、海浪的侵袭;故选B。 17. 植被破坏,森林保持水土作用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口三角洲面积增大,凌汛的发生与河流流向及最冷月均温有关,与植被破坏的关系不大,结冰期长短与森林破坏的关系不大,而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容易淤积,故选C。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8. 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 长江三角洲 B. 华北平原 C. 珠江三角洲 D. 四川盆地 19. 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 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 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C. 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 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20. 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 越剧 B. 豫剧 C. 川剧 D. 粤剧 【答案】18. A 19. D 20. A 【解析】 18. 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对应的是长三角区域,故选D。 19. 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相关,长三角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缓,分叉较多,因此河道密集,传统出行方式为船,故选B。 20. 川剧为四川一带的剧种,豫剧主要在河南一带;粤剧主要在广东、广西一代;越剧是上海江苏一代的剧种,故选D。 考点:人文景观、自然地理特征和地方剧种。 【点睛】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因此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要,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1. 关于田纳西河流域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形以平原为主 B.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 C. 水能资源丰富 D. 矿产资源贫乏 22. 田纳西河梯级开发对航运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坝的修建隔断了河流,不利于通航 B. 水坝的修建使河流水位保持平稳,有利于通航 C. 梯级开发使田纳西河可通过航运到达美国本土所有州 D. 梯级开发使通航里程增加,但使通航船只吨位下降 23. 下列有关田纳西河流域经济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防洪是流域治理的核心 B. 拥有全美最大的水电、火电、核电相结合的电力系统 C. 工业以高能耗的机电、塑胶等工业为骨干 D. 农业以发展温室蔬菜生产为主 【答案】21. C 22. B 23. B 【解析】 21. 田纳西河流域地形上游以山地丘陵为主,中游为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A错。降水主要分布在冬季和早春,B错。田纳西河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和煤炭、石油资源,C对、D错。故选C。 22. 水坝的修建使河流水位保持平稳,有利于通航,梯级开发使田纳西河可通过航运到达美国本土20多个州,使通航里程增加,但使通航船只吨位提高,故选B。 23. 水资源综合开发是流域治理的核心,A错。田纳西河开发,拥有全美最大的水电、火电、核电相结合的电力系统,B对。机电和塑胶工业不属于高耗能工业,C错。在种植业方面,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重视因地制宜的选择栽培作物,在电厂周边主要发展温室蔬菜生产,在北部平原地区,种植棉花、玉米等,D错。故选B。 下图是长江的干流剖面图和中下游逐月流量变化曲线图,联系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利用的经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4. 下列描述能正确反映长江中下游气候、水文特征的是( ) A. 温带季风气候,河流有两个汛期 B. 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夏汛冬枯 C. 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水量夏秋多、冬春少 D. 高寒气候,冬季断流 25. 受流域自然背景的影响,长江的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是( ) A. 上游以生态效益为核心,开发旅游业 B. 中游疏通河道,大力发展航运 C. 下游兴建大坝,防洪、发电 D. 采取梯级开发,实现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 26. 长江三峡工程的修建,带来的影响是( ) A. 长江航运被大坝完全阻断 B. 改善了三峡河段的航行条件 C. 使坝址上游洪水发生几率增加 D. 长江中游平原耕地盐碱化现象加剧 【答案】24. C 25. D 26. B 【解析】 24. 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河流只有夏汛,冬季不会断流,故选C。 26. 长江三峡工程的修建,改善了三峡河段的航行条件,特别是三峡水库对川江航道的改善,水库建成后,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加宽,通航能力提高,运输成本降低。故选B。 下图是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7. 有关图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 B. 图中所示铁路有利于加强山西省的煤炭外运 C. 黄骅港将发展成我国大型的石油输出港 D. 该地区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能源基地的建设 28. 图示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不合理开发某种自然资源所致,这种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是( ) A. 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B. 不合理的灌溉 C. 过度开采地下水 D. 过度樵采和滥垦乱牧 【答案】27. B 28. C 【解析】试题分析: 27. 根据图中的城市及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位于华北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水资源短缺,故B、D项错误;神木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神木至黄骅港的铁路线路运输的资源是煤炭资源,不是石油资源,同时该铁路有利于加强山西省的煤炭外运,故C项错误,A项正确。 28. 图中显示该地区存在大面积的地面沉降现象。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大气污染,与地貌沉降无关,故A项错误;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土壤的盐碱化现象,故B项错误;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将导致地面沉降问题,故C项正确;过度樵采和滥垦乱牧,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名师点睛】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及水资源持续利用 (1)造成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数量---人口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增加;质量---水质污染 (2)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①开源措施:建立蓄水工程,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合理开采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②节流措施: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工农业用水效率,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③农业节水:推广节水灌溉,推广耐旱农作物; ④工业节水:合理布局减少污水排放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采用先进工艺至无水工艺; ⑤城市节水:分质供水,推广节水型器具; 丘陵、山地植被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下图为某丘陵植被覆盖率提高后洪峰水位过程线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9. 植树造林导致水位过程线滞后的主要原因是( ) A. 降水量减少 B. 地形坡度减少 C. 涵养水源能力增加 D. 地表径流阻力增大 30. 植被覆盖率增加对外力作用的主要影响是( ) A. 风化作用 B. 搬运作用 C. 侵蚀作用 D. 成岩作用 【答案】29. D 30.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学生要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充分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强化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29. 植树造林后,树冠对降水有阻挡作用,落叶、根导致地表径流阻力增大,从而使洪峰出现时间滞后,故选D。 30. 读图“某丘陵植被覆盖率提高后洪峰水位过程线示意图”可知植被覆盖率增加后,洪峰时间相对滞后,洪峰流量相对减少,说明地面径流减少、流速降低,侵蚀作用减弱,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读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右上图为贵阳市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统计图,根据图中的信息,说出乌江的水文特征。 石漠化是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喀斯特地区,地表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严重破坏、土壤严重侵蚀、岩石大面积裸露,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过程。贵州省目前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危害最严重的省份。 (2)分析回答石漠化对贵州省农业生产条件的不利影响。 瓮安县位于贵州省中部,乌江中游,以其丰富的磷矿资源被誉为”亚洲磷仓”,其工矿业生产中,那些大大小小的废弃矿坑成为长久的“疤痕”。 (3)请列举废弃矿坑带来的问题,并提出废弃矿坑综合利用的措施。 【答案】(1)落差大,流速快;径流量较大;径流量季节变化显著;无结冰期 (2)水土流失加剧,耕地面积减少;部分地区气候恶化,旱涝灾害频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水资源不足 (3)问题:①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②引起大气中灰尘增多,空气污染严重;③带来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④影响出行安全及道路建设;⑤造成与周边景观的不和谐(视觉污染)措施:①植被恢复; ②复垦造田; ③矿坑旅游开发;④填埋,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湿地、公园绿地、博物馆等 【解析】(1)河流水文特征一般从水位、水量、含沙量和结冰期等方面分析。乌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径流量大,季节变化显著。从图中可以看出,乌江落差大,表明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 (2)石漠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主要从水土流失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和对局部小气候的调节能力的变化综合分析即可。具体包括土流失加剧,耕地面积减少;部分地区气候恶化,旱涝灾害频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水资源不足等。 (3)废弃矿坑带来的问题主要从对于耕地、大气污染、地质灾害等角度分析。废弃矿坑综合利用的措施主要从变废为宝、复垦等角度考虑。开采矿产资源,会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引起大气中灰尘增多,空气污染严重;带来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影响出行安全及道路建设;造成与周边景观的不和谐(视觉污染)等不利影响。措施包括植被恢复、复垦造田、矿坑旅游开发、填埋,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湿地、公园绿地、博物馆等方面。 【点睛】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1.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 2.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3.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 4.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 5.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酒泉、武威、兰州等地自古是重要的粮食、棉花及优质瓜果产区。近年来,酒泉等地农民在瓜秧周围的表土上铺一些小石块,以提高西瓜的产量和质量,这就是“压砂技术”。 (注:干燥度是某地一定时段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1)描述图示地区干燥度分布规律,并简析其成因。 (2)说明“压砂技术”能够提高瓜果质量的主要原因。 (3)针对B湖日趋缩小的现状,有专家提出“治湖的关键是治河,治河的关键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治理思路。说出治理B湖面积缩小的措施。 【答案】(1)东部:由东南向西北增加。(受夏季风影响,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减少;西部:由西南向东北增加。气流遇山地(祁连山)抬升,降水由西南向东北减少 (2)原因: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肥力),增大瓜田日温差 (3)措施:退耕还草(恢复天然植被);合理分配利用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恢复下游供水;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推广耐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1)根据图中干燥度等值线数值变化方向可知:其分布规律为东南向西北增加,在山地地区呈西南向东北增加,因我国以季风气候为主,但西北地区因距海远,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且蒸发量大,干燥度大;图中山脉为祁连山,东南风遇山地,因山地对暖湿气流有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所以西南干燥度小。 (2)西北地区因距海远,降水少,蒸发量大,农作物生长缺水,表土铺小石块,可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为土壤保持水分;白天石块吸热快,夜晚降温快,可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糖分的积累,提高品质。 (3)B湖水量主要来自于上游的河流水,因河流水减少而是湖泊面积减小;河水减少的原因有因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和大量使用河水发展农业,使河水水量减少; 措施:主要从节流入手,如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合理分配水资源等。 查看更多